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时间:2019-05-15 04: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第一篇: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

摘要: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自我,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才。基层团组织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引领功能,更好地探索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 创新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54-02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为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路径为抓手,以夯实基层团支部服务能力为保障,开辟基于学科特色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机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团组织可以紧密联系广大大学生,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由于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积极引领作用,我们要有效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团组织工作有机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基层团组织要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打造学生锻炼自我的实践平台,有力抓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探索基层团支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机制,调动基层团支部以及广大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学生们收获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锻炼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们自觉用自我的青春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做科研创新的践行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

二、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

学院团委以“化学科技节”为基础,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切实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将原来覆盖于学院科技协会的活动辐射于学院各个基层团支部,且从“学化学、赛化学、用化学”的创新主题扩大为“科技创业争先锋,化学创新助我行”集知识性、实验性、创新性、挑战性、文化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旨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领全院学生增强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践行“勤奋严谨,自树树人”的校训、“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通过实践探索,学院团委着力打造以科技实践为基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以科技立项为平台,增强创新创业知识;以专业竞赛为抓手,提高创新创新素质;以创业实践为依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服务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提高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一)以科技实践为基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在基层团支部中开展“创新创业伴我行”团日活动,旨在通过普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全院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其中主题可以以创新创业知识调研、科技in生活――科技知识进社区、青春行科普行――趣味科普知识进小学等实践活动,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大家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强化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向更多人普及科技科普知识,提升社会各个阶层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精品科技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开拓创新创业思路,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学院团委组织各个团支部将趣味化学实验和科普活动带进天津河西区中心小学、南开新星小学、南开区实验小学、万科实验模范小学、南开区阳光100小学等五所小学及龙江里、天华里、邓店新苑三个社区,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带出课堂,走进小学、走进社区,用心意创造新意,努力营造“科技强国、创新圆梦”的良好氛围。通过社区食品安全科普活动,以宣讲、互动及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让消费者掌握食品优劣的辨别方法,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共同营造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同时用自身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全社会体会到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让更多的人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热爱化学。

(二)以科技立项为平台,增强创新创业知识

通过科技立项、科技讲堂、科技英语沙龙、学生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结合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帮助学生开阔学生的实验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了解科技创新项目,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实验思路。通过开设创业讲座、宣讲、培训、沙龙等特色活动,以广大团员青年关注且喜欢的方式,增强创新创业知识,燃起学生们的创业热情。例如学院团委通过开展“未来千人计划”项目科技立项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开展创新项目,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参与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以“未来千人计划”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为平台,探索基层团委服务师生携手科研、培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通过科研立项,引领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圆梦人,鼓励学生要有勇于创新、敢于引领的境界和格局。学院团委以此科研立项为探索,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努力在学院内营造人人参与科研创新的良好局面,让学院真正成为“未来千人”诞生的摇篮,在全院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以专业竞赛为抓手,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在学院内举办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竞赛,为选拔与参与市级、国家级比赛做准备,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夯实基础知识,得到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还可以了解到评委的相关建议,能够更好地以比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素质。通过评选科技创新标兵、树立榜样的力量以及在科技创新竞争中增强创新意识,激励各个基层团支部更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身边的科技创新榜样标兵,使其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自觉培养勇于探索、钻研学术的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做学生中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科研先锋,推动学院良好学风建设。

(四)以创业实践为依托,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创业,学院团委举办“科创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让同学们感受化学精髓,领悟科技精神的同时,将这种化学创新融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职业中,并设计自己的创业生涯规划,善于发现专业知识领域的创业元素,通过切身参与创业,积累经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做到“敢创业!创好业!”。

通过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组织作用及引领作用,有效探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正当时”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勇于创新,敢于??业,用创新引领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自我的创新梦、创业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一波.“四融合”在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21-22.[2] 李红亮,张琼.关于高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析[J].科技视界,2016(8):135.责任编辑:孙 瑶

第二篇: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

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内容摘要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知识、富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应该成为创业者的主体。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逐渐升温,但面临着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创业资金短缺、创业指导与服务缺乏等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本课题通过对社会人士、创业大学生、企业界人士、高校团组织等进行访谈,提出了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意见。我们认为,团组织可以从构筑“三个体系”、搭建“三个平台”、建设“三个研习基地”等方面来服务大学生创业。关键词共青团 大学生创业 机制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逐渐升温,但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指导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可为,团组织可以配合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可以帮助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通过社会力量,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在有关高新技术孵化园区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分区;可以指导建立“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将有助于团组织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扶持大学生创业。

一、基本现状

(一)创业教育相对缺乏自1998年以来,伴随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大学生创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此相适应,有关研究也逐步展开。但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思想引导不够,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知识结构单一;在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调研显示,毕业后找工作、考研、出国的学生达到86%,仅有8%的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自己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是“上大学一毕业一找工作/考研/出国”,压根没想到自己创业办公司,创业尚未成为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才理念。

(二)创业培训不够系统在校大学生十分需要和欢迎创业培训。对高校开设的《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及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出勤率经常达到100%,而且,8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或培训后收获很大。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共青团举办的创业培训班知晓率很低,仅有18%;85%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创业培训不够系统,缺乏系列课程。此外,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分析时所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有专家提出,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创业试验活动的开展。

(三)创业扶持力度不够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表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缺乏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使得不少人在创业项目选取时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专家的帮助下选准创业项目,对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85%的学生表示,目前创业资金缺乏是限制他们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希望学校能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二、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创业教育方面作为有限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有利于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尽管目前不少学校已经以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开设了创业课程,但这主要是学校相关院系和教务部门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共青团组织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

(二)创业实践平台后期服务较弱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团组织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已经逐步树立起“创业计划竞赛”的品牌,建立了若干创业实践基地。然而,在创业实践平台的后期服务方面,共青团做得还很不够,往往是比赛一结束、活动一搞完,相关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很多在竞赛和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的项目未能真正地付诸实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缺乏有效的后续支撑,同时也使得许多原本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失去了激情。

(三)创业扶持缺乏资源保障共青团由于特殊的组织属性,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在开展创业服务方面缺乏资源保障。共青团本身属于群众组织,较少掌握有效的资源,也缺少相应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法为创业大学生以实际支持,既不能为大学生提供配套资金,又不能提供创业场地。因此,共青团组织需要广泛拓展空间、整合资源,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

三、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可为。

(一)着力构筑“三个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撑共青团组织可以从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入手,广泛动员力量,积极拓展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撑。

1、组织领导体系。大学生创业只有得到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大力支持才能得到有效、长足发展。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层面应进一步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工部、科技处、产业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建立高效的大学生创业组织领导体系;基层院系团委也应积极争取学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自身的组织领导体系,共同把握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2、技术支撑体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利用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上成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学院层面上,也可以定期邀请本学院的专家,采取座谈会、“一对一辅导”、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资源保障体系。大学生创业的前期实践、实习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保障。共青团组织要不断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从活动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就业实习提供支持。

(二)切实搭建“三个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培养路径共青团组织要紧密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协会、创业培训这三个“平台”,帮助大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积极展示来提高自我的创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个“平台”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一个项目,提交创业计划书,并现场展示进行竞赛,它已经被证明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策划实践和创业能力展示的有效载体。共青团组织一方面要组织好校内、上海市和全国的比赛,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则要积极与相关的知名企业联系,争取与其更多地联合举办面向实际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比赛让大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第二个平台是“创业俱乐部”类型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建立“创业俱乐部”等形式的创业社团,依靠团队协作,努力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普及创业知识,培养现代科学技术与商务管理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共青团组织要支持和帮助这些学生社团成长与发展,指导他们通过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实习等活动团结和凝聚创业人才,促进自我发展。此外,团组织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辅导,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给予基本知识指导的同时,帮助其明确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具体实施创业。第三个平台是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是基础性的。因此,共青团组织要与教务部门紧密协作,推进“创业培训进课堂”,以课程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与相关专家及时沟通,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知识方面的辅导,指导他们如何开始创业、如何推进创业过程,努力通过创业培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重点建设“三个研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起飞平台共青团组织要在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下,重点建设创业基地、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提供起飞的平台。

1、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创业基地。要在高校的科技园对可以进入实质创业阶段的项目进行孵化。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创业辅导的同时,可以依托政府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也可以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合适的时机建立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创业基金”,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此外,在创业基地中,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政策,为他们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2、与社会实践结合,建立实践基地。要把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全国各地、深入到上海的街道社区,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与就业服务结合,建立实习基地。共青团组织要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一起,努力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帮助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完成职业生涯的初步成长阶段,使大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职业定位,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通过工作实践来发现自我的不足,逐步提高自我。同时,要通过实习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在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

(陈立俊、钱嫦萍、储琰、倪炜、张寒)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为研究主旨,探索实践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和途径

作为一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职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杭职院)一直秉持“跨界融合”的办学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指向,坚持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1.纳入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是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列入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以及时间表、路线图;三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写入《?R等瞬排嘌?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并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指南》。

2.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成立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兼院长,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统筹推进,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和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创业学院统筹、二级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夯实保障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加强经费扶持,让学生创业“轻装上阵”

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的“护犊资金”,经评审立项的创业项目万一失败,创业学生可用“护犊资金”偿还所产生的债务,不让他们背负债务走出校门。同时,学校作为发起人单位,联合开发区成立了初期规模1亿元的大创天使基金。

2.完善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制订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学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办公,通过制度的完善与修订,来破解在校生“创业与学业矛盾”等难题。

3.区校共建高职科技园,打造全真创业实战平台

学校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在不断推进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一对一导师辅导等软硬件建设,完善共享、开放型的办园机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孵化培育机制。

三、深化专创融合,健全“3334”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践行三大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1)规划成长,兴趣为本。提出“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强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培训。

(2)能力提升,创新为要。提出“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以课程和教法改革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创业发展,实战为上。提出“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理念,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2.整合三类资源,促进跨界融合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的大思路、大举措,及时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二是加强与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学校与沃土教育等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指导创业实战,辅导创业学生申报各类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三是依托校企共同体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袤的原野。

3.培育三支队伍,强化双创指导

学校制订了《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导师“三百工程”。同时,打造了一支由“生涯规划导师+专业创新导师+创业指导教师”的“三师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完善四阶段体系,促进专创融合

学校定期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骨干进行专题研讨,通过明晰目标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面向全体推进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被纳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等6门选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22门在线共享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融入专业推进创新教育。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创新课程,实施“学期项目课程”。同时,以模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等为内容,实施“学期项目课程”,阶梯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3)围绕技能推进专门教育。学校与杭州大创办、沃土科技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包,开办创业菁英班,遴选一批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4)注重实战推进创业实践。对经过了专门化培训,且具有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准其入驻学校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为创业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企业创业导师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个性化培养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张赵根,陈加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12).[2]孙红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型和模式重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06).[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716);2018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I8JC027)。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现状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innovative quality

Abstract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s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a result of a teaching idea and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a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of social groups, carry out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ncouraged college students own businesses, is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needed to enhance graduate employability.Key Words: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present situation

近些年来,大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强,视野幵阔,有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年龄优势,思维定势的局限较少,同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并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兼顾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且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大力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近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才能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敢于思想,追求个性发展,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创新、创造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希望在就业岗位上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方面的努力

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业意识及创新思维开发等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能力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队或社团为具体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实践导师。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提,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宝贵经验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创新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导师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有效平台。导师们将“创新创业”等理念一直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组织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打破传统“课堂教授式”的常规,利用“师傅带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首先,要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一种激发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激励的教育理念,以此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要积极的编撰创新创业教材,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撰模式,更加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对案例发生外部环境的描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教育,应该努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与高校该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与企业一线的工人进行对接,帮助他们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技术瓶颈等,以此来激发其创新灵感。对于创业教育,则应该鼓励学生与企业的管理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并通过组建创业社区等模式来供学生共同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探讨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4、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首先,国家和高校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其服务职能,国家部门要深入高校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改变管理者的角色,积极主动的提供服务。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发现、寻找学生的需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要将国家财政投入、企业赞助与高校自筹经费相结合,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等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再次,要在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通过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帮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等方式来积累经验,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提高教育质量。

5、改进管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因此,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强化管理创新,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要设计出富于激励性的制度予以鼓励,如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此外,学校要对创新创业的学生在学习年限等方面制定弹性制度,以此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1.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专业水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他们参与和完成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分要求,因此很难真正培养起兴趣和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意识。少数有想法和意识的学生往往会因为不自信或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使得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

2.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尽管高校都着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另外,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支持不够。虽然国家鼓励 大学生创新创业,但依然没有很明确的政策为学生提供便利,如创业场地、资金筹集等方面。

3.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引进师资时往往过分追求教师具有高学历和高科研能力,而忽视他们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造成很多专业课教师专业面过于专,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创新创业的体验和理念,授课内容空泛而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获得切实的感受。

4.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有待完善。

很多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比较单调、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比较欠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计划的没有很好的结合,未体现出专业特色。

5.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学生的具体实施。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层出不穷,但多数学校和学生仅仅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不足,一般企业都不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或者参与到实际的经营和管理。学校、企业和政府没有合力。虽然有些高校努力尝试开辟创业园区或者其他帮助学生创业的机构,但由于高校扩招,同时学校的诸多资源欠缺,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柯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9,(4):85-88.[2] 申卫东.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2002(4).[3] 李红.创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 张良东.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今日南国,2009(7).

第五篇: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研究

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研究

市委党校团委内容摘要本课题主要以上海市若干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了解大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思考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提供一些参考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共青团 组织认同 凝聚

一、青年大学生团组织认同现状——以上海市若干高校为例本课题以上海市10余所高校年龄在30岁以下的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回收497份,回收率为99.4%。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对象大致构成状况是:性别上,男性占31.2%,女性占68.8%;所属院校类别上,综合性大学占50%,专业性大学占39.3%,其他占5.1%;学历结构上,专科生占25.6%,本科生占59.1%,硕士研究生占10.2%,博士研究生占5.1%;专业类别上,文科占78.6%,理工科占22.4%;此外,团员占87.7%,其中团干部占21.4%。此外,我们还选取了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分别进行了集体访谈。总体而言,本课题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涵盖面比较广泛,调查的结果相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于团组织认同状况的概貌。

(一)团组织认知:熟悉与陌生同在认同是一个过程,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对于共青团组织,大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这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反映:69.5%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青年的组织”,可见他们对于共青团组织的定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也有大约22%的学生选择共青团组织是“青年的领导核心”这一选项,此外,还有约6%的学生认为团组织的存在“纯属多余”,也就是说,三成的学生对于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和功能认识还比较模糊或陌生。而对于所在团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架构,分别有48.6%和54.2%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这一选项,选择“不了解”的则分别占到了51.4%和45.8%的比例,不了解和了解的人数比例相当。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其所在的团组织体系,并不是十分熟悉,认知度相对较低,这一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

(二)团组织认同:肯定与否定并存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升华,它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态度、评价和情感等,这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所在。大学生对团组织认同度的高低既是对共青团过去工作的检验和评价,也是团组织将来开展工作的基石和航标,可以说,其对于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就总体的评价来看,调查显示,大约有48.6%的大学生对团组织及其工作持肯定的态度,49.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发挥的作用一般。应该说,这一结果还属比较乐观。但在一些具体方面,结果却不是很理想。一是大学生对所在团组织的目标恰当性的看法,29.8%的大学生认为“很切合实际”,29.8%则认为一般,还有约40%选择了“没有什么意义”这一选项,对于目标的评价结果不是很尽如人意。二是团的组织架构方面,4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团组织架构“很合理”,32.6%则认为其“部门设置过多”或不合理,存在冗员现象,办事效率低。三是对于团组织工作现状的评价,仅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很有成效”,57.4%认为“很一般”,还有5.6%的选择了“很糟糕”这一选项,应该说积极的评价相对少了一些。从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的评价来看,1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0%感觉比较满意,18%则表示不满意。进一步分析来看,关于活动开展的频率,有13.3%的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过多,而有51.4%的大学生则认为活动应该多一些。关于活动的作用,更是观点不一,六成大学生认为起到了“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的作用,但也有四成大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官僚、无实质内容”或“劳民伤财、没有实际意义”。总而言之,当前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认同状况只能用喜忧参半——肯定与否定并存来形容,而且存在的弱(不)认同的比例还相对不低,需要引起重视。

二、大学生弱(不)认同的成因分析

(一)团组织对于大学生认同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随着人数的日益增多,大学生逐渐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对象。然而,尽管近几年来团中央和团市委就加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作了不少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和预期的效果存在不少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团组织和团干部还没有真正对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给予足够重视,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这表现在近几年增强凝聚力的努力多数偏重于理论,而有效的实际行动较少。即使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组织认同问题也没有引起团组织应有的注意,相关的调查研究及其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成果,致使这种弱认同的现状一时难于改变。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一些误解和偏差有效的沟通既是共青团工作切实有效的保证,也是团组织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同的基础。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往往是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达到预想的愿望,出力不讨好。调查发现,对于团组织缺少认知,对团的活动不认同,与当前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关。这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想法没有能够很好地“上达”团组织,团组织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掌握不多,致使团的工作要么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确,要么按照过去的惯性实施。另一方面,关于团组织的工作部署等团务信息,大学生也没有合适的渠道能够及时获知,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解和误解,降低了对团组织的认同。

(三)团员意识教育收效甚微,大学生团员意识仍旧比较薄弱虽然近两三年来,团组织不断努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但是由于在进行团员意识教育过程中,没有注重教育方式和机制的创新,而是过多依靠陈旧的说教方式、老套的宣传,导致大学生对这类教育的反感日益增多,越来越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收效甚微。同时,大学生对于团务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也日渐减弱。长此以往,大学生团员的团员意识和对团组织的光荣感、归属感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对于团组织的认同度进一步下滑。

(四)团组织自身建设力度不够,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团组织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团干部、团的工作内容及方式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创新力度不够,基层组织活力不足等,这也使得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减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对团组织的认同。

(五)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于服务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或很少得到团组织应有的关怀与支持,约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未得到团组织任何形式的培养和帮助,虽然这个结果可能包含一些主观因素,但也体现出不少大学生对于团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是很满意。其次是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团组织也必须体现民主精神,在工作中贯彻民主制原则,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共青团重大活动的决策,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包括组织内平等监督和组织外力量的监督,并且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这两者尤其是后者相对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不力,使大学生难以产生认同。

三、对策与建议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就必须真正重视大学生团组织认同问题,针对弱(不)认同状况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大学生的团组织认同度。

(一)团组织必须重视大学生认同问题团组织认同无论对于团组织的发展,还是团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对此不重视,良好的工作气氛无法培养,工作效能将大打折扣,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的目标也将难于实现。因而团组织尤其是团干部必须形成正确的认识,重视大学生组织认同的问题,加强相关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持之以恒地抓落实。

(二)加强团组织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完善沟通渠道,增强互动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学生的认同感。一方面,团组织应当实行团务公开,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加深对团组织的了解。另一方面,团组织要认真倾听了解和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当大学生提出合理需求时,团组织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即使需求不合理,团组织也应该做好解释工作。

(三)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具有生命活力的组织文化,是注重组织正面形象塑造的文化,而组织成员也能藉由正面形象而感到与有荣焉,以能成为组织的一分子为荣。因此,团组织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塑造,努力提升团组织的社会评价。既要不断展示工作成就,也要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因,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形象的提升,更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团组织的信心和荣誉感。

(四)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活动方式呆板是团组织弱(不)认同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只有创新活动方式和载体,才能确保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团的活动既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又要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团的仪式活动的研究,通过仪式的程式化操演,展现和传递团组织的价值追求,使参与者对团组织形成一种情感认知和心灵认同。

(五)建设良好的团组织文化良好的团组织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团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在制定组织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在互动中是否能相互信任、尊重与扶持,并据此进行适当调整,使他们共同为达成组织目标而携手前行。二是善于凝聚人心,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团干部要以民主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染人、影响人,以求实的态度和独到的见解启迪人、说服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六)完善制度建设制度上的规划与适当的管理,是提高组织认同的基本环节。因此要着力改变重团员义务轻团员权利的现象,切实保障大学生能监督团的工作。要通过制度设计,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团内决策,享有知情权、话语权,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监督也才能真正实现。要制定恰当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的实施和效果,形成有效的维持与激励。

(吕平、何海兵、周承、朱英睿、周芬)

下载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务创业创新

    服务创业创新 构建惩防体系 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王芳同志在2010年全县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4月28日) 同志们: 2010年全县国税系统......

    高校团组织沟通衔接机制研究

    高校团组织沟通衔接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团委内容提要组织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关系到团组织活力建设、能力建设以及凝聚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本课题以复旦大学为例,通......

    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湖南省东安县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情况汇报 东安县农业局 (2009年8月)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湘江上游,毗邻广西,是湖南通往广西......

    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以创新精神提升新居民服务管理水平 **镇党委、政府 为迅速推进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推动“平安**”建设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高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1 目录 摘要: ....................................................................................................................................

    服务创新研究

    创新服务理念用好“乘除加减” 亮化温馨工程引深“五型”创建 ——凤矿工会开展“怃恤金”、“助学金”入户活动汇报材料近年来,凤凰山矿工会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工会创建“五......

    服务创新研究

    创新服务理念 用好“乘除加减” 亮化温馨工程 引深“五型”创建 ——凤矿工会开展“怃恤金”、“助学金”入户活动汇报材料近年来,凤凰山矿工会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工会创建“......

    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创业路径

    创新就业模式 拓展创业路径 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提供重要引擎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双重机遇,认真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