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时间:2019-05-15 04: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第一篇: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

·张鸣

标签: 高校

现在的中国大学,至少从规模上,已经达到历史的顶峰,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340万,达到2374余万,过几个月,相信还会有大幅度的增长。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陡然升为22%,平均每年增加20%,我们已经拥有世界最多的大学生,而且是在8年内创造的奇迹。同期的中国的GDP增长,平均不到10%,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叫过热,而飞速扩张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用过热来形容。

高校的大规模扩张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跟上世纪的大跃进不一样,这是一场完全由行政力量拉动的跃进。在跃进期间,为了弥补规模扩张造成的资金短缺,大学的学费开始猛涨,从每年几百元,涨到几千元,而随即到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学费收入相当可观,在此基础上,部分高校甚至开始大规模借贷,今天困扰人们的大学贷款债务问题,就是这期间形成的。

凡是大跃进,必然蕴含着危机。1958年在全民大跃进的同时,高教也跟着大跃进,那场跃进,就当时而言,危害也是相当大的,多招了一些工农兵学员,学生出面编了一些垃圾教材,正规大学有几个月不能正常上课,教学秩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今天这场高校大跃进,虽然表面的繁荣还在维持,但已经蕴含了一场波及广泛、内容深刻的危机。

大学衙门化败坏了学风

高校大跃进式的扩张,最大的恶果是加速了高校行政化和衙门化的过程。

由于高校大跃进中,各种名目的资金流向高校,学校和学院两级实体单位,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因此权力大增。一个不大的学院,院长手里可以支配的资金能达到上千万元,资金分配基本上由长官说了算,学院里的教师,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只能讨他的好,因此,学院领导对学院教师的支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跟当年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源的系主任,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学校的校长,连同学校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也因此权力陡然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纷纷争当处长副处长的原因。

有钱在手的权力,含金量足,威力巨大,虽然学校里的各种“长”,原本都是教授,但是加了长的教授,官架子摆起来,一样吓人。一个小小的学院,居然开起会来要设主席台,台上按照官阶大小排座次,第一首长先说,第二首长次说,无论这种是行政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已经成了衙门。

由各种评审指挥棒驱使的行政化、衙门化的大学,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败坏了学风,使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

各种评审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比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国际SCI论文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课题经费总量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只要SCI还勉强有点国际性,而且也并非国际通行的衡量体系,其他的指标,实际上只是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自娱自乐。

中国所谓的学术核心期刊,其学术品质,原本就需要测定,但是,在各个高校发疯追求论文数量的情况下,有某大学带头发明了硬性规定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毕业前提条件的方法,人为拉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其他学校纷纷跟进,使这种本质上违法的行为,成为高校的新惯例。研究生做不出论文,就买,不仅买论文,而且买版面,各个学术期刊,因此出卖版面,蔚然成风,进一步败坏了学术期刊的质量。现在的状况是,跟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相匹配,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大的论文发表量,但科研竞争力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核心期刊和论文发表如此,所谓的课题也如此。往往官越大,课题就越多,当然也就越没有时间做(这是假定他们都有学问的前提下),只能让学生做,因此研究生们就成了导师的打工仔,廉价劳动力,这样的课题,能有什么质量,可想而知。

学校的教师,在定期的考评面前,必须拿出东西来凑数,否则就会下岗。当然,如果产量高,也有奖励,尤其是在所谓A级B级刊物上发文章,奖金甚为可观。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围着考核指标转,以增产为第一需要。大家都在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出文章,一本又一本的学术著作问世,形成了科研论著出版高峰和读者阅读量下降共存的奇特景观。

在这种科研成果的增产竞赛中,学风极其浮躁。从老师到学生,大家只想着早出、快出、多出成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成果因之大量问世,简单重复,低水平重复,甚至充斥大量的常识性错误。同时,抄袭,作假,侵占他人(主要是学生)成果等学术偷窃和腐败行为流行,有些学校,越是所谓的大腕学者,越可能犯这种在国际上看来是学者致命伤的错误,因为附他名下的东西太多。由于对考评体系的特别在意,这些大腕的类似错误,往往得不到处理,因为如果一旦处理,不仅自暴家丑,而且可能丧生附生在大腕身上的评审资格,就算一个顶极高校,也不能无视这种损失。

在国际上,教授学者,声誉是高于生命的,一旦一个教授学者的声誉有了问题,他的职业生涯就完结了,意味着他的余生,只能靠从事低级劳动为活。然而在中国,对于教授学者而言,权位和金钱是第一位的,声誉出现问题,哪怕是特别明显的问题,只要你能动用各种关系,将之摆平就行,丢人不要紧,但不能丢位置。

教授如此,学生就不用说了,高校大跃进这8年,是学生考试抄袭最严重的八年,也是学生论文质量最差的8年。网络普及之后,网络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各种论文的发祥地,连帮导师做的课题,也从里面搬,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牌教授犯抄袭错误的原因。

大学这些年,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生做人方面的失败,在老师的榜样面前,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起码的道义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培养独立人格,创造性人才的期望,在现实中已经南辕北辙。

高校扩张隐含巨大的危机

高校大跃进,最大的危害,是给社会和国家制造巨大潜在的社会危机。

大学收费激增最大的,其实并不仅仅在于让某些农村的贫寒子弟上不起学,而在于大多数普通百姓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供子弟上完大学之后,居然找不到工作。近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连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大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大家忽视一个现象是,现在大学的现状,越是农村的孩子,越上不了好大学,越是档次低的大学,收费反而越高(包括隐形的),但是就业前景,却异乎寻常地差,而这些地方,恰是农村和城市贫困居民孩子的去处。这就意味着,恰是那些砸锅卖铁供养大学生的家庭,最后的回报很可能是零,血本无归。

改革之初,国家和社会知识人奇缺,而且国家对文凭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用不着接受社会的检验,知识老化,和社会及生产脱节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了。开放近30年,在跟西方的交往中,中国的大学在方法、理论诸方面引进了很多东西,知识体系单一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进步有限,而且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严重缺乏就业意识,原本还存在的实习环节,因为经费的问题,无论理工农医文,全部被削弱,很多学校甚至成为一种形式。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从学校到教师,完全不重视。教师上课糊弄,让自己的研究生代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

这样的大学教学培养,既不能教会学生做人,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事的基本素质,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四年学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只学会了上网、K歌、谈恋爱。最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严重缺乏责任心,这是令用人单位普遍头痛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和外企,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

高校危机的出路在于开放

高校大跃进,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的条件下,靠注入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使大学上档次,甚至打造几个世界一流大学。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话来说,就是相当于给没有改制的国企,注入大量资金,以期实现经济奇迹。当然,只要钱足够多,奇迹倒也不是完全不能发生。可惜只能是形式上的奇迹,既没效率,更谈不上品质,甚至会败坏已有的品质。

现在的大学,只有规模的扩张,楼堂馆所的兴建,而实质品质的提升根本没有,甚至还在下降。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大学,是一个衙门,官僚行政阶梯中的一个阶梯,也是一个垄断的公司,高校大跃进的推行,使得原本已经冒头的民营大学,举步维艰,基本上被限制在过去经济领域改革之初的小商小贩层次上,很难有发展。同时,也给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充分的借口,阻止外资进入中国的高教领域。目前只在商学院开了一个小口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高校大跃进,具有某些洋跃进的味道。因为这个跃进,号称是在学美国。因为美国的大学是普通教育,我们也得是普通教育,不能再是精英教育。但是人们似乎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花了多少年,目前的国力和教育水平跟我们相比是如何,而我们却在仅仅8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化。现在中国有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拼命排斥美国化,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改革都以美国为尺度,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只要说一句,美国也是这样的,就万事大吉。

为什么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会引起很大轰动?因为他们给高额奖学金。以前你听说过北大、清华招高考状元给钱吗?现在就给了。我认为教育也应该开放,打破垄断,对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开放,允许竞争。中国这30年,如果不改革开放,关起门来,会有今天吗?中国的高校也是一样。

第二篇: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隐忧与出路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隐忧与出路

刘碧云出版发行研究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隐忧分析

面对广阔的数字出版市场,全球出版业加速了迈向数字化转型进程,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通过开展数字出版运营获得了丰厚利润,集团旗下的不少科技期刊也因积极参与了数字出版运营而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5000多种科技期刊仍相对比较分散,有不少科技期刊学术影响不大、发行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从近年来科技期刊参与数字出版运营的实践来看,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现行管理体制机制成为科技期刊发展障碍

1.因主办单位等管理体制的不同使不少科技期刊难以融入集团化发展。当前,我国出版业加快了集团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出版业的经营模式也由小规模、单一化向集团化、多元化转变。显然,面对未来激烈的数字出版市场竞争,集团化管理将更有助于科技期刊整合资源、增强实力,以强势竞争主体身份参与数字出版运营。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数量已从2009年的223种增至2010年的235种,该集团总经理林鹏认为,只有把期刊联合起来实施集团化运作,才能增强实力以抗衡国际竞争[1]。当前,我国各大出版集团可以整合、规划运营的科技期刊社资源,主要是省新闻出版局或出版集团下属的科技期刊。这些科技期刊可以随着出版集团的资源整合,参与出版集团的数字化运营,分享相应的利润。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为研究院(所)、学会(协会)、高校、行政单位等部门,财权和人事权归主管单位,有不少期刊甚至没有独立的法人身份。虽然表面上科技期刊是受主管单位和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即各省新闻出版局的双重管理,但因有些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不是省出版局或出版集团,所以难以纳入该省出版集团整合运营的范畴。

2.现有管理机制造成科技期刊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使得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和参与数字出版市场竞争的改革动力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科技期刊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科技期刊的人员编制和工资等多隶属主管单位统一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的“大锅饭”现象和“等、靠、要”思想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市场竞争意识淡薄。面对出版业改革新形势,等待和观望成了不少科技期刊社目前普遍的心态。据2009年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透露,中国现有报纸和期刊接近1.2万家,大体上改革将在2009~2011年完成。报刊改革目标是,做大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推出一批,解决中国报刊多而不强、大而不好的局面[2]。因此,今后科技期刊只有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出版集团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才能获得创新动力,加快数字出版发展的步伐。

(二)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资源优势地位不容乐观

在未来数字出版市场,依然强调“内容为王”,海量的出版资源是数字出版运营的前提

和基础。一般来说,未来数字出版要实现盈利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大规模的内容,二是大规模的使用。虽然目前许多科技期刊不断“扩版增容”,但如果大规模的内容并不是“高质量的数字出版资源”,那么大规模的使用也将成问题。从目前参差不齐的内容质量来看,未来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资源是否还处于优势地位令人担忧。因此,面对潜力巨大的数字出版市场,科技期刊更要注重提升内容质量,以巩固出版内容资源优势。

大多数科技期刊因为“海量内容资源”的基础不足,所以只能借助其他平台切入数字出版。但资料显示,我国9800多家期刊近年来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涉足数字出版,而盈利却微乎其微,真正盈利的是技术服务商或网络平台营销者,如清华同方、龙源期刊等期刊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凭借海量期刊内容资源在数字出版市场开展广告、读者阅读收费等运营活动,盈利颇丰。

二、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在这个关键的改革发展阶段,科技期刊要重新审视自己,重视巩固传统出版内容资源优势,寻找数字化运营合作模式,探索期刊集约化发展道路,提升期刊实力和竞争力,才能逐渐迈出发展困境,步入出版业良性竞争发展轨道。

(一)丰富科技期刊出版内容资源

1.重视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内容资源的质量水平。通过技术转换,科技期刊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可以很快成为数据库产品,但要争取获得更高的读者搜索率和点击率,仍要求科技期刊在文章内容质量方面精益求精。一要积极打造权威核心期刊。业内人士在评价科技期刊时,往往用刊载论文层次、期刊影响因子排序等方面的数据来判断优劣。结合我国期刊发展现状,有学者阐述了“核心期刊”的概念,即指那些发表基金论文数量相对较多、被读者利用次数较多、网络用户点击率较高、二次文献转摘篇数较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较多的那些期刊。而“权威期刊”是指刊载基金论文数量多、被读者利用次数多、广受网络用户点击、二次文献转载篇数多或被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多的期刊。权威期刊是核心期刊中的“核心”,在学术界与科研人员心目中享有权威地位和最高学术水平[3]。今后,科技期刊若能注重用大量高质量的、学术前沿文章打造权威核心期刊,也能凭借权威的出版内容资源游刃有余地应对未来数字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二要凸显期刊专业化个性特色。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4]科技期刊应紧密结合长期以来办刊的专业优势,无论是开办专栏,还是开展研讨会等活动,都要充分展示期刊专业化个性特色,走特色化办刊道路。从科技期刊的性质来看,学术类科技期刊,其主要内容是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等,应办成高层次期刊,撰稿作者应要求多数是相关行业的权威、专家和学者,通过发布高质量的权威专业指导性信息来吸引读者;技术类科技期刊,则要让广大科技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实用技术并能很好地运用于生产实际;科普类科技期刊,面对的是一般大众和基层技术人员,则应该通俗易懂,以提高其科技素质;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要能为社会经济生产带来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有着十多年的数字出版经验,目前其收入主要来自数字出版业务,该公司的成功运营缘于其数字出版有专业化特色,即虽然收录文献的学科分布面较广,覆盖了理、工、农、文、医、商等各类期刊,但重点是医学类和生命科学类,两类合计占全部收录文献的40.61%[5]。实践表明,只有彰显科技期刊的专业化个性特色,才能让这些期刊信息在未来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点击阅读。

2.要注重适时推出高质量的数字出版新产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科技期刊不应该只是固守单一的内容出版业务,而应该通过提高出版内容的附加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不断推动专业和学术出版向纵深发展。目前,科技期刊大部分的数字出版产品仅局限在网站、数据库出版及光盘出版等方面,还有一些是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完成的数字出版形态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等。科技期刊主要通过网站、数据库平台向网民提供海量信息检索、在线阅读、按需印刷等开展数字出版运营。今后,科技期刊还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考虑适时推出其他介质形态如动漫、手机阅读等数字出版产品,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搭建垂直性数字出版网络营销平台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也使整个出版产业的产品形态、组织结构、盈利模式乃至运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近年来科技期刊参与数字出版运营的实践可以看到,未来科技期刊依托的数字出版运营网络平台主要有:一是期刊网络平台和数据库,二是各省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网络营销平台,三是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络平台,四是科技期刊自办的门户网站。笔者认为,搭建垂直性的行业、专业网络平台,更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参与数字出版运营的积极性。如“中国茶叶信息网”是目前中国茶叶行业最大的行业门户网站,有着自己的电子杂志《中国茶叶市场》,有丰富的茶叶资讯和详细的茶企名录。假如这个网站可以收录全国所有茶学类科技期刊的内容,通过完善茶业专家库、举办茶叶论坛和茶学研讨会等方式扩大网站影响力,实行茶学类期刊文章的收费阅读管理、按需整合出版茶学类刊物的权威文章,将有助于大部分茶学类科技期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运营。而科技期刊以这样的模式参与数字出版运营,更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如果投资此类全国性专业类网站,应是一个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当然,面对数字出版巨大的市场空间,能够拥有一个影响力大的自办门户网站,也将是未来不少实力雄厚的科技期刊主管部门积极的发展目标。

(三)探索期刊集约化发展道路

国外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传统的大型出版集团以其在内容方面的竞争优势,在数字化转型中依然占据核心地位。我国传统出版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数字出版领域产业集中度却很高,以电子书为例,方正阿帕比、书生、超星、中文在线四家企业几乎垄断着市场。科技期刊属于专业出版领域,单个科技期刊社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今后科技期刊应探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各相关学科期刊社应广泛合作和建立内容联盟,无论是集团化整合发展,还是通过建立数字出版基地联合发展,都是为了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从而为读者提供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类信息和个性化增值服务。中华医学会投资三千万元建设了中华医学会信息管理平台,为下属期刊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6]近年来,出版业界诸多政策信息透露,报刊资源将向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倾斜,期刊的集团化发展趋势已日益明朗,而我国要积极培育数个未来数字出版市场强势竞争主体也已不言而喻。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科技期刊是否因体制的原因被纳入出版集团的整合发展,都要积极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以整合并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资源优势。未来,我国科技期刊应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地区整合资源的期刊集约化发展模式,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期刊出版和经营方式,提升出版主业实力和竞争力,从整体上促进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晋雅芬.打造科技期刊集团军 集约化进军[EB/OL].[2]王永志.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改革将在3年内完成[EB/OL].[3]邱均平,李爱群,舒明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出版,2009(4).[4]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5:304.[5]施普林格.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跨越的策略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9(2).[6]xiaoyan.游苏宁社长:以学术引导科技期刊的经营[EB/OL].

第三篇:张鸣岐事迹材料

锦州人民的好书记——张鸣岐

张鸣岐,194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6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从基层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曾先后在企业、共青团省委、省政府、沈阳市政府任职。1993年11月28日任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张鸣岐出身于干部家庭。其父张跃宗在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所以,从小张鸣岐就接受了很多好的思想影响,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6月5日,辽中县发生一起特大持枪杀人案。时任沈阳市副市长的张鸣岐和公安民警火速赶到现场,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离罪犯10米的地方指挥战斗。过后,许多人对张鸣岐说:“你是副市长,不应当上去。”张鸣岐回答说:“在生与死之间,要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而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我们领导干部。”

1993年1月31日,新民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大客车与火车相撞,造成65人死亡,29人受伤的惨剧。张鸣岐接到报案后,不顾冰雪路滑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伤员,协调处理善后问题,一连工作3天3夜,仅用一周时间,事故处理完毕。张鸣岐多次出生入死,从来不顾及个人安危。当庆阳化工厂、沈阳昆山小区居民楼发生煤气爆炸时,当岫岩县发生泥石流、锦州发生特大山火时,张鸣岐都是最先到达现场、冲在最前边。

1993年11月26日,省委决定,张鸣岐任中共锦州市委常委、书记。他只身来到锦州,没有带家属。本来他可以住在宾馆,这样吃住都可以舒服些、方便些,但他却借宿在锦州军分区宿舍里,在食堂吃饭。

当时,锦州市的经济形势同全省一样,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已经放假,只发生活费。张鸣岐的胸中像燃烧着一团火,他牢记着省委领导的嘱托,“要尽快把锦州的经济搞上去,要尽快改变锦州的面貌,要尽快改善群众的生活。”面对省委的重托,面对几百万锦州市人民的期待,张鸣岐感到任重而道远。

1994年7月13日,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锦州市内两条主要河流河水猛涨。大凌河水流量超过大堤防洪能力近一倍。正在沈阳开会的张鸣岐当晚赶回锦州,指挥全市抗洪抢险。20点30分,张鸣岐和其他市领导先后来到位于市区的小凌河桥南大堤和桥西北侧堤岸察看水情,指挥抢险工作。22点30分左右,张鸣岐一行数人赶到受灾严重的凌海市。急于了解灾情的张鸣岐前往勘察几处险堤,先来到大凌河公路桥上。这时,河水流量已超过每秒1.2万立方米。张鸣岐又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11人来到最易决口的城北尤山子村一带察看。正遇村东侧大坝决口,洪水淹没了道路。在齐胸深的水中跋涉时,一道大浪打来,张鸣岐等11人被洪水冲散、淹没。鸣岐书记不幸遇难。

张鸣岐牺牲后,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委托,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亲自打来电话对张鸣岐不幸以身殉职表示深切哀悼,对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中共辽宁省委命名张鸣岐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据锦州的一些老人回忆说,张鸣岐书记体贴下属,善察民情,他有时自己出行不坐公车,经常走街串巷跟市民聊天,倾听老百姓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他为官清廉,不接受请客送礼,他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极力倡导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哪里最艰苦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振兴锦州而努力工作的誓言。

第四篇:读张鸣教授

读张鸣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花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

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就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书中除了类似这般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我总结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立场方面超过前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我不是说张教授写的一切都是符合客观历史的,因为即使是今天发生的事,不同人还有不同解读。如果说张教授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的。

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

三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惯性正当性的某种同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必然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

展。我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按照官方说法有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能简单的以阶级来划分,中国社会可以分为部落社会(夏商及以前)、封建社会(西周至秦朝以前)、传统社会(秦朝到民国以前)、近现代社会(民国至今)。这里值得说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指的是“分封建制”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在皇帝家天下下的郡县制。回到张教授这里来。张教授认为,中国2000余年的传统社会之所以延续下来,定有其合理性,完全地否定传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顿。例如,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张教授是同情君主立宪制的。这既满足了民众对皇帝的需求,同时顺应了时代,不会引起社会的巨大裂变。当然同情归同情,由于中国当时革命派掌握了较大话语权,整个社会有一种革命的戾气,想不革命都不行。

四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

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等等。

所谓近代史,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书中认为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朝贡体系来让其他人来服从,而是用一种文化的,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来仰慕我们的文化,然后向我们进贡。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纪之后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国家能殖民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称为丧权辱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段历史,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期待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应该吸取教训,避免过去的悲剧,也许只有在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未来的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读这本书,会给我们的思想敲了警钟,它告诉我们:要思考问题!就像当我们生活在一片固有的世界中,突然有人打破你几十年来的思维模式,颠覆你几十年来的文化结构,告知你一直都是愚昧者,被操控者,也许,你会沮丧,你会落

寞,同时,你应感到庆幸,因为你已经清醒,有着自己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权利去从头开始,即使如此的艰辛,至少你的心境明朗!天是蓝的,大地焕然,可以放飞……感谢这本书带于我的启蒙!

第五篇:张鸣林作文

我很感激她

你有感激的人吗?一定有吧,我也有,下面我就说一说吧!

记得那天,天阴沉沉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只顾着想事,没有看到前面有个大石头,“啊”的一声,我被绊倒了,脚也扭到了,全身都是泥巴!只得慢慢的向家的方向走。

我正着急,听见后面传来一声清脆的声音“小妹妹,请你等一下。”我回过头来,看到一位大姐姐推着自行车向我走来。小妹妹上车吧;不了,我自己走。我不想麻烦这位大姐姐。“快上来吧,不然一会要下雨了。”听她温暖的语气。我不容得半点推辞。坐上车子,我还是感到有点过意不去。在路上,大姐姐问我的学习情况,又针对我说她在班上的名次,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哗哗哗”下雨了,大姐姐赶紧从书包里拿出雨衣给我披上。骑上车子回家。到家了,这时我才发现雨水已经给大姐姐洗了个澡。我刚想说到我家做一下时,大姐姐已经骑上车走了。回到家中,我给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让我第二天,当着大姐姐的面,给她说一声谢谢。以后也要相姐姐那样去帮助别人。

虽然这一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我心里还是很感激她。至到现在我连她的名字衣也不知道,我以后会以大姐姐为榜样去关心,帮助别人。让爱传的很远,很远。。。

下载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鸣高校扩张的隐忧与出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元旦晚会报道 张航鸣

    “庆元旦”文艺晚会(本报讯) 玉兔欢腾辞旧去,龙腾开岁迎新春。2011年12月29日晚7点整,由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团委会主办的“庆元旦”文艺晚会暨2010~2011学年度“国家三金”、学......

    学习张鸣岐感受(定稿)

    学习《张鸣岐事迹》有感 新华街小学近日,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对学习张鸣岐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张鸣岐同志是辽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

    张云:个性化创新才是出路

    张云:个性化创新才是出路张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职业经理人,其博客“云扬风飞”广受业界欢迎。【迈点网】他曾是大学老师,机缘巧合进入酒店业,至今已十五载。既深谙酒店经营管理之......

    中国企业与高校专利技术转让难的根本出路探讨

    中国企业与高校专利技术转让难的根本出路探讨 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教师的专利90%得不到转化,而多数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专利技术转让难的困惑。面对美、欧、日每年庞大的专......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出路 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职业指导【摘要】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就业出路难,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应该如何为毕业生铺垫更宽广的就业出路,如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鸣讲座-专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鸣讲座-专辑 秦晖 – 搜库 优酷北京大学 张千帆教授 优酷百度视频搜索_高华讲座视频0:51:12 张鸣: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发布:2011-11-30 播放:117.8......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大全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董明 泗县职教中心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定位不准确、缺少社会经验加之企......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隐忧与对策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隐忧与对策 李海华浙江省瑞安市虹桥路小学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内容,而且关注文本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