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建筑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生态建筑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目前对生态建材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生态建材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废弃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面影响、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要得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关键词:生态建材,建筑材料
1-1 生态建材的概念
最早提出生态材料概念的是以山本良一为首的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小组,他们在研究了所使用的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认为生态材料是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它不给环境带来太多负面影响,自此引起广大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目前对生态建材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生态建材是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废弃和再生过程中具有最低环境负面影响、最大使用功能的人类所需要得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被称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材料则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人们过度追求材料性能和质量,致使在材料的提取、制备、生产制造、使用以至废弃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渣、废液和废气。各种统计数字已经表明,材料及其制品的制造、使用及废弃过程是造成能源短缺、资源过度消耗和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材料工作者认真对待资源、能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应运而生。
然而,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仅是生态建材内涵的一个方面,而作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战略,应从原料采集、产品的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方能界定是否称得上生态建材。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人类不断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后,地球上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少,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也为了地球生物的生存,人类必须改变观念,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一味向自然索取转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积极地寻找新资源的同时,目前最紧迫的应是考虑合理配置地球上的现有资源和再生循环利用问题,走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致危害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到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结合。1-2 生态建材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生态建材的定义
1992年,国际学术界明确提出生态材料的定义:生态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亦称之为“环境调和材料”。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耗最高、破坏土地资源最多、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生态建材又称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生态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2、生态建材的类型
1.节能型:根据钢筋混凝土住宅(RC1)和木质造的住宅(W2)室内温度变动情况,可以判断:Rc1住宅内在30℃—1 8℃、木材造住宅 W2在28℃—lO℃之间变化。可以看出,Rcl住宅内最高温度与室外温度差不多,木质造住宅能够缓和住宅内温度变动。由此表明用生态建材建造的房屋具有保温节能功能。2.利废环保型:生态建材可以再生、无污染,使用后的建筑垃圾是植物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3.安全舒适型:具有吸除异味,调节湿度,隔音、吸音、芳香、保温性能好等功能,真正做到冬暖夏凉。
4.保健型:根据研究,采用刨花板与混凝士做内装饰材料,当水蒸气流入流出时,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最初流入水蒸气l5分钟时,混凝士室内湿度增加显著,放置l5分钟后,流入15分钟水蒸汽时.湿度降低最大。而刨花板室内湿度则十分稳定,能够缓和室内湿度的变化。由此可以说明,用生态建材建造的房屋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5. 特殊环境型:研究表明,木质材料构成的人居室内环境具有调节室内气候的功能。影响室内气候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室内温度、湿度、气流、辐射等。
3、生态建材的基本特征
生态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可归纳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1-3生态建材发展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物质基础。建材工业又是对天然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耗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是对不可再生资源依存度非常高的行业。大部分建筑材料的原料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物原料,部分来自工业固体废弃物。据估计,我国每年为生产建筑材料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 70 多亿吨,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矿、化石类资源,全国人均年消耗量达5.3吨。我国建材工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同自身发展历史水平相比而言,但是与现代化目标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则总体的落后面貌还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立窑为主的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仍然占水泥总产量的65%以上,墙体材料仍有65%左右是实心粘土砖。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要改变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并且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7.5%,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只有3.2亿平方米算得上是节能建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建材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建材生产的资源、能源利用率低,而且给环境带来相当的污染,这与国家倡导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相适宜的。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在加剧,对建材发展的压力也在加大。为实现建材永续发展和向生态化转型,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消耗,利用可再生的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推广生态建筑材料。1-4 生态建材的开发与应用
1、钢结构建筑的推广
钢材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目前超高层建筑都是钢结构建筑,但是优质钢材价格高,导致钢结构建筑造价过高因而在设计中不经常涉及到。
2、水泥混凝土的生态环境化
环境友好型生态混凝土是指与地球生态环境友好的混凝土,目前其生态化的技术途径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降低制造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技术途径主要通过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来实现,例如采用城市垃圾焚烧灰和下水道污泥、工业废弃物作原料生产水泥;又例如利用火山灰、高炉矿渣等工业副产品混合生产混凝土,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少占用土地。再生混凝土是将用过的混凝土粉碎作为骨料再生使用,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废弃物、骨料物质、石灰石资源、二氧化碳的排放等问题。它也是水泥混凝土生态化的一种主要技术。
②降低使用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技术途径不是通过生产混凝土自身来降低环境的负荷,而是通过使用方法来降低环境负荷。如通过提高混凝土的耐性来提高建筑物的寿命;或者通过加强设计和管理来提高建筑物的寿命,混凝土延长了寿命相当于节省了资源、能量。
③利用混凝土本身特性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技术途径是利用其本身具有降低环境负荷的能力来降低周围环境负荷。例如多孔混凝土,它本身含有大量的连续小孔隙,单个孔隙和孔隙相连时其性质会很不同。通过控制不同孔隙的特征和孔隙量,可使混凝土有不同的性能,如良好的透水性、吸音性、蓄热性、吸附气体性能等等。利用混凝土的这些特征,已开发出许多新品种,例如具有排水性的铺装用制品;又如具有吸音性、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具有调湿功能以及能储热的混凝土制品。
3、木材陶瓷的开发与应用
木材陶瓷是一种采用木材(或其他木质材料)在热固性树脂中浸渍后,真空碳化而成的新型多孔质碳素材料,其中的木质材料在烧结后生成软质无定形碳,树脂生成硬质玻璃碳。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产品,但它的许多特性与多孔功能陶瓷相似。木材陶瓷的断裂韧性很低,与冰相似。木材陶瓷的摩擦因数几乎不受磨材料的种类、粗糙度、润滑剂和滑动速度的影响。它也可作电屏蔽材料,同时它的远红外放射率和反射辉度与黑体相似,前者恒为80%,由于人体多靠远红外线获取热量,因此,木材陶瓷具有发展成房暖材料的巨大潜力。
4、生态玻璃的开发与应用
①玻璃马赛克。它一般采用熔融法和烧结法制造,以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长石、纯碱、着色剂和乳化剂等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熔化后,链板延压法成型、退火而成。玻璃马赛克不仅具有色调柔和、朴实典雅、不变色、物理化学性 能良好、不积灰、坚硬耐久、表面光滑、因雨水自洁而历久常新等诸多优点,而且它与水泥黏结性能好,施工方便、价格便宜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内外墙装饰。
②泡沫玻璃。泡沫玻璃又称多孔玻璃,是由玻璃原料、发泡剂和外掺剂经高温焙烧制成的玻璃材料。泡沫玻璃按物化性能不同可分为隔热、吸音、增强、装饰、抗辐射,以及用作粒状填充料等泡沫玻璃。隔热泡沫玻璃具有密闭气孔,以便降低导热系数和吸水率;吸声和装饰泡沫玻璃则为开孔和联通孔,以便于增强吸声性能或易于表面涂防护装饰层;增强泡沫玻璃内夹金属丝网,以提高机械强度;泡沫玻璃制造中加工下来的碎片、粉粒经回收可用作粒状填充料,用于轻质混凝土、屋面板等材料的生产。
③工业废渣微晶玻璃。它是采用工业废渣或尾砂等作为原料制造的矿渣微晶玻璃和灰渣微晶玻璃等,它不仅因为性能优异、使用广泛、价格便宜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合理使用天然资源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④复合防火玻璃。它是由两层以上的平板玻璃间含有透明阻燃胶黏层而制成的一种夹层玻璃,具有优良的防火性能,有一定的抗冲击强度,存放稳定性好,适用环境、温度范围广,可按用户提出的规格和要求加工,因而被广泛应用。1-5 发展生态建材的意义
生态建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现代与长远的结合。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又不损害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更大需求。总之,建材工业的发展、绿色化进程,不但关系到建材工业目前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和国际市场接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关系到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大事。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促进各种生态建材的发展,以生态建材建造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筑和室内环境,造福于社会,造 福于人民。
第二篇: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姓名:王全亮班级:工业091学号:2009021173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 ⋯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掼与宗旨。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3)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却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设计也比较复杂,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4)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
二、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对策
建筑生态化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1.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
生态建筑的发展首先涉及教育问题,离开了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生态建筑只能是一种理想。有关生态建筑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
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三、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
社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随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日趋了解。我国的建筑师一定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剖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第三篇: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
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
浙江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池跃章 沈光银 李 莹
浙江温州是我国釉面砖的发源地,起源于四十年代,对我国的建筑陶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八十年代曾风光一时,仅温州地区建筑陶瓷的生产企业就有五百多家,当地政府部门也作为第三大产业在扶持,但一轰而上的“作坊式”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优势,而广东新兴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采用自动压机和辊道窑,产量高,产品规格、花色多样化,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温州建筑陶瓷在全国的地位随之而“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以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现为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资或独资企业的兴起,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荣联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和金元陶瓷(中国)有限公司等又重新扛起浙江建筑陶瓷的大旗,成为浙江生产建筑陶瓷的主力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国家宏观管理调控政策的逐渐到位,对于供过于求的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浙江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说是浙江建筑陶瓷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天灾人祸”屡屡不断,浙江陶瓷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浙江的陶瓷企业家们积极应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甚至到省外发展。
一、浙江建筑陶瓷的现状
1、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近几年我省建筑陶瓷企业,数量在逐步减少,从几百家到2004年100多家,陶瓷墙地砖产量约2亿平方米,建筑琉璃制品3000万件,产值约40亿元。造成企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1)宏观调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银行银根收紧和开发区的治理等,房地产过度升温势头有所遏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建筑陶瓷作为房地产的后续使用产品,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对陶瓷的需求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持续增长,建筑陶瓷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旧。2)电力短缺。从2003年开始的电力短缺,严重制约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2004年电力短缺更加严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区对电力实行“停四开三”或“停五开二”,而陶瓷行业是一个连续性生产的行业,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屡遭停电,将使产品的废品率徒然上升,不能连续的供电也使陶瓷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有个别企业有定单,就因为电力问题,半年没法生产;由于限电打乱了工厂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业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停一半,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虽企业为求生存配备了发电机,以确保供电给需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而这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备投资,更使企业“雪上添霜”,同时自发电的价格比正常供电要高45%以上。
3)燃料和原材料上涨。陶瓷企业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气全面上涨,煤炭和液化气上涨约50%以上,重油上涨30%以上。作为乳浊原料的硅酸锆及其它化工原料也上涨100%以上。
4)超限载。2004年5月1日起交通部门严惩超载,使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原料运进还是产品运出,使运费增加30~50元/吨,有些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境地。而我省陶瓷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需从外省购进,如湖南的长石,广东和福建的粘土等。
5)自然灾害。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台风,登陆浙江温州的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陶瓷企业也损失严重,厂房倒塌、房顶被掀,仓库进水,使温州陶瓷企业雪上加霜。之后的“云丽”和“海马”台风相继袭击浙江,特别是温州,都造成陶瓷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6)职业病防治。2004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嚗光了温州矿石研磨厂漠视职业病,对工人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工人被诊断为矽肺。引起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责令有关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并对企业进行了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
7)发展空间的限制。陶瓷作为资源消耗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经济日益发展 的浙江,已面临结构调整的局面。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0%集中在温州,而温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镜和打火机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温州的支柱和发展产业,早期的第三大产业--陶瓷行业由原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到如今“无名小卒”,正面临淘汰的危险。同时浙江土地紧缺,土地价格高,而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从原来的“作坊式”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当初的空间就不大,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现在再想发展已受到种种制约。
8)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低。温州的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目标,追求短期行为,企业属粗放型,产、供和销就一人负责,根本不符合现代工业管理要求;同时缺少技术人员,企业习惯“以量取胜”,低质低价,从而也影响了温州陶瓷的声誉,在关停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是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企业关停,特别是那些规模小、质量又差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竞争而遭淘汰;也有一些企业转到西部的新疆和甘肃去发展,因为西部地价、能源和人工成本低,同时当地政府重视。从陶瓷行业出发,企业的重新“洗牌”,淘汰小企业,可使行业内各种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和重新配置,这也是好事。在外围条件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企业凭借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骆水根带领下,依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助产品品质、品牌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产值突破10亿大关,入围全国建材百强企业和全国民企500强,2004年又投产的四条陶瓷砖生产线,年销售额达12亿元,2005年其子公司—威呢斯陶瓷有限公司新生产线又将投产。浙江法贝陶瓷有限公司,在苍南征用200亩地,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引进人才,企业取得较好效果。浙江伊泰力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
2、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我省的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东北、西北农村都能看到我省陶瓷企业的产品,如诺贝尔,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我省企业还纷纷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势头不减,有些企业几乎产品全部出口,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求得空间,2004年仅温州地区出口的企业就有20多家,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经过第三方促成的贸易,出口不稳定,且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平均才1个多美元/M 2。诺贝尔、现代和荣联罗马都积极开拓欧美和日本市场,出口额450万美元,2004年诺贝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瓷砖材料的首席供应商。
3、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随我国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几个合资企业采用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企业采用国内消化吸收的国产化装备。内墙、外墙和地砖产品齐全,规格200mm×200mm、1000mm×1000mm甚至有1000mm×1500mm;渗花砖、微粉布料到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都能生产。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企业脱颖而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称赞,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全国陶瓷行业利税名列第二。
4、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诺贝尔、现代和罗马等几个大的合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企业几乎很少有技术人员,产品一味仿制,同质化趋势使一批原来相对优秀的品牌被淹没,有些企业还只能打广东牌。
二、发展策略
1、培育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脱离了政府部门的干预,经过2004年的“洗礼”,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还将减少,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知名度,缺乏技术人才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今后的生存将影响更大。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步伐,只有追求质量和品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营销体系,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的企业才能求得发展。品牌是企业成功和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我省陶瓷行业,只有二个浙江名牌,其它企业应积极争创浙江名牌、国家名牌,企业要加强与协会的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纷纷到国外开拓市场,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既是价格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而低价又可能带来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同时贴牌加工只能赢得一时的效益,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打响自己的品牌才能给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2、联合兼并
我省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自身实力也有限,面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靠各自力量,势单力薄;只有实行联合,才能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还可得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紧缺的问题。
3、向外发展
“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转变,材料与物流成本近期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省在这些方面是劣势。这几年我省已有陶瓷企业在新疆发展,并取得成功,西部大开发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部分企业继续往外迁移;还可以借道出口或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可有效地防范一些壁垒和不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一个企业求生存的机会。
4、积极培养人才,合理用好人才
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要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吸引人才的条件和使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和挖掘人才发挥的最大潜能。
5、发展中高档产品
我们大部分企业的粗放经营,依靠我们的价格和市场营销优势,热衷于价格竞争,陷入低价—低效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可这几年的“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我们的制造成本在不断提高,在价格上已不存在多大空间,同时我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因此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与档次,必须要做到从量的扩张和质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也会从中提高利润获取率。
第四篇: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态势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态势
[来源:中国暖通空调网责任编辑:中国节能建筑网时间:2012-12-21]直达节能吧
[字体: ]
2012年10月24日,在以“绿色低碳和谐共赢”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大会论坛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王有为做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态势”主题发言。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情况已经有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王有为主任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绿色建筑标识数量
注:住宅建筑193个,公共建筑160个。
绿色建筑标识分为两种,一种为设计标识,工程审查结束后即向国家提出申请,这个为设计标识。另一个为运行标识,建筑物竣工以后投入运行一年,通过一年四季不同气候得出的能效数值,通过申请得到的标识。目前来看运行标识不尽如人意,2009年设计标识18项,运行标识为2项,2010年,设计标识74项,运行标识8项,2011年,设计标识229项,运行标识仅12项。下一步要想对策看如何把运行标识提高上来。
绿色建筑标识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前五名分别为上海(47项)、苏州(41)、深圳(29)、天津(26)、北京(23),省排名前五名分别为江苏(84),广东,上海、天津、浙江。无论从城市还是省的前五名分布,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不完全是理念的问题,可能跟经济有关系,明显看到东部地区远超过西部地区。南方超过北方。这就是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截至2012年9月,全国已评出55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取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达到3815栋,总建筑面积达到5677.6万平方米。
二、标准规范体系
三、人才团队
2009年9月住建部成立了由规划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建材、建筑物理、施工等9个专业59位专家组成的“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2010年9月增补了全国各地的359位专家,并于2011年下半年组织了培训。不仅为国家的绿色建筑开展建立了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也便于地方评价机构开展标识工作。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院所也纷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四、推广平台
我们国家绿色建筑的推广分为三个层次的平台,第一个为国家级的,每年三月底在北京召开绿色建筑国际会议,世界绿建委主席、各国绿建委主席都要出席。目前召开了八届,已经成为我国的品牌。近期将发布第九届绿色建筑大会的预通知。2012年绿色建筑报告也已于近日启动。
第二个是区域级,绿色建筑与气候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把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按照气候条件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夏热冬暖(粤、桂、闽、海南),二是夏热冬冷(中部地区)和寒冷严寒(华北、东北、西北)。“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和“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区域合作的新阶段。实践证明,区域联盟是我国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个是地方级,省市级绿建委组织召开地方的绿色建筑推广大会。
五、政策法规
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颁发167号文件《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内容涉及到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指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激励引导,规范约束。
在财政激励方面,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星级绿色建筑80/平方米(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是高于设计收费标准,绿色建筑成本增量相比,大概接近50%,这个文件是仅限于2012年,奖励的额度会浮动,绿色建筑标准还在修编当中,门槛高低仍未定。奖励对象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奖励时间规定是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给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试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公示,再给予财政奖励。
另外原有的激励政策,有象在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补助方面,太阳能利用400万平方米以上的8000万元,200-400万平方米的5000万元。供热计量改造方面,严寒地区每平米补助55元,寒冷地区每平米补助45元。太阳能光电利用方面每W补助约15元。之外还有物业税减半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容积率返还5%和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
六、规模化发展
住建部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有三大措施:
一、到十二五末,京、沪、津、渝(四直辖市)、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东部六省)及深圳、厦门、宁波、大连城镇新建房地产项目5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二、绿色生态城区的新建建筑全国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
三、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在这里提醒大家关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本次修编有三个改变,第一个是从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突出了权重的意识。第二,增加“施工”章节,体现了全寿命概念。第三,取消了“优选项”,增加了“创新分”。目前该标准正处于征求意见与试评阶段,有望年底评审。
七、国际合作
有中美合作(清洁能源项目、建筑碳排放);中德合作(公共建筑‘中小学校和医院’节能项目、超低能耗被动房建筑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德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中澳合作(每年一次论坛在两国轮流召开、南京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中英合作(合作在京建‘北京绿色建筑示范区’)等,在此不作赘述。
一、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所谓的生态性原则,就是指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要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前提,所提出的人文理念必须体现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规律和维护我国及全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绿色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性原则,即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不是以牺牲建筑生态性为前提,而是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观舒适度,譬如在建筑上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通过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达到很好的效果。
3.合理选址原则: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肓从,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等等。例如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的整合地形、风景等因
[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素,创造出了一个非常优美和谐的环境。
4.整体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还强调整体设计思想,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例如,热带地区如果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性能很差,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体设计将对建筑的节能以及舒适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5.和谐原则
即关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建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因此关注它的生命周期,不仅使它在使用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而且在拆除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拆除材料也可以进一步循环利用。
6、经济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在建设时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环保、最利于人居住的环境是每个单位、每个居民的愿望。因此,我们要推动经济型节能材料的发展,使建筑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
第五篇:崇明生态岛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崇明生态岛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崇明县位于上海北部、长江的入海口,由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其中,崇明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长兴岛面积88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6平方公里。岛域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一等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天数稳定在90%以上。2002年,崇明被国家环保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前,崇明户籍人口70.4万人。现辖16个镇、2个乡。
一、生态岛现状
2004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崇明视察工作时,对崇明的开发开放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功能定位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认准了方向就不要动摇。2005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岛划入崇明县行政管辖。根据崇明县行政区域调整的实际,崇明县政府对原崇明岛域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年10月,“三岛联动”战略付诸实施。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坚持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的前提下,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和生态休闲岛。
1、农业现状:近年来,崇明在加快推进生态岛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努力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崇明农业依托中华绒螯蟹、白山羊、特色蔬菜、优质大米、花卉林果等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除外崇明绿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除开河蟹、优质水稻、花菜、柑橘和白山羊外,还有金瓜、绿芦笋、白扁豆、刀鱼、凤尾鱼、米酒等,加大了市场化营销力度,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2、工业现状:崇明工业按照生态岛建设的产业导向,重心在长兴岛,使之逐步形成以先进海洋船舶制造业和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海洋装备岛。其中,现代船舶制造业基地是上海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振华港机、中船、中海等大型企业相继在长兴岛建设生产基地。
3、旅游现状:主要是利用崇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目前,崇明本岛主要形成了三个休闲度假景区,东部崇明东滩湿地、中部国家森林公园和西部明珠湖景区。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目前,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正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序推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的中北部,总面积为5400亩,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平原森林、上海著名旅游胜地。此外,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也有较好的发展,主要有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等地方特色“农家乐”旅游。
4、林业现状:为配合崇明县生态岛建设的进程,加快崇明岛林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2003年崇明全县有森林面积177.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7%。主要是沿海和沿江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一部分生态片林、经济林及农户宅前屋后四旁树木。
5、环境现状:在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崇明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一是植树绿化。实施了生态林、经济林等重大片林建设,沿海沿江防护林、明珠湖水源涵养林、长江隧桥入岛生态林等重大绿化工程顺利建成。至2008年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78%;城镇绿地面积234.3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4平方米。二是疏浚河道。2006年以来,对“1环(环岛河)、28竖(县级河道)”的水系进行了有重点的疏浚。其中,重点实
施了北横引河疏拓工程和南横引河中段综合治理工程,保证了河道水系的畅通,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崇明县还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长兴岛青草沙水库建设,为上海市民的水源地建设贡献的力量。
6、能源现状:现状我们崇明主要的能源仍然以秸秆和液化气作为燃烧的能源,而煤发电仍作为主要照明用电和工农业生产。为此要加快其它能源的运用和发展。
7、水环境现状:生活污水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已运行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农业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禽畜粪便进入水体形成污染。大部分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陈旧,或运转不正常,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也存在偷排现象。部分河道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然,崇明生态岛的发展现状还不是很符合生态岛发展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建立起新的生态岛发展思路,力争崇明的生态岛真正进一步世界的生态行列。
二、发展思路
崇明人民盼望已久的上海长江隧桥建成营运,连接江苏的崇启通道不久也将全线贯通,崇明将与大陆完全实现“陆路”相接。作为上下勾连的重要节点,作为上海市政府倾力打造的现代化生态岛,崇明必将迎来跨越腾飞的绚烂明天。崇明将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势腾飞,借势发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的战略思路是:
1、整体规划:在协调推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把崇明本岛的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为未来的发展留足自然生态环境涵养空间。崇明将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形成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初步框架。初步布局为,崇中分区建设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崇东分区建设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研创区和门户景观区,崇南分区建设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崇北分区建设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崇西分区建设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区。
2、能源发展:崇明岛发展为依托生物质气化为核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1)崇明的生物质能资源,规划建设秸秆气化和沼气混合发电厂;(2)崇明的风力资源,长江口地区常年风速大频率高风力资源丰富,可望有数十万KW~上百万kw风力发电潜力;(3)崇明岛太阳能资源,潜在的太阳能资源相当于60万吨标煤。
3、林业发展:崇明县政府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及本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湿地生态保护与森林生态建设”为指导理念,以森林生态功能优化为原则,以大型生态片林为主体,规划建设“一环、两区、三带、四圆”为一体的城乡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确定了今后的林业发展规划目标与规模。
4、旅游发展:林公园地区规划依托道路交通,河网水系,功能布局构筑“一核三区”、“二环六带”的结构体系。崇西明珠湖公园是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和特色体验园的主要区域功能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推进。除外对原有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并有计划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崇明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呈三沿(沿路、沿河、沿江),四依(依托湖泊、农业园区、片林、农民社区),多点多带,点线结合,条块结合布局。崇东市级农业旅游示范区,以发展
城郊农民新社区及其周边组团式农业旅游集聚区和农业主题公园为主。崇中农业休闲旅游区,是各类农家乐、农业主题公园和高科技农业园区大规模集聚的区域。崇西农业度假旅游区以农业主题公园和涉农旅游为主,打造会展休闲度假旅游。
5、农业发展:崇明将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品,积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努力对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大市场。同时推进崇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农业旅游,延伸和打造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利用农业旅游吸引社会投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将使农民享受稳定的土地收益、旅游项目经营收益、旅游从业收益。
6、海洋装备发展:加快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努力形成以海洋装备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支撑体系,全力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7、城市发展:在致力于三次产业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崇明加大了新城、陈家镇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崇明新城,是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坚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建设“田园水城”为目标,严格按照“中心开花、带动两翼”的开发原则积极推进。陈家镇是上海市规划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陈家镇的开发建设主要采取生态城镇布局结构,配置9个功能区。近期开发的主要有裕安新型农村社区、实验生态社区、滨江体育公园社区、国际论坛商务区等“四大组团”功能项目,远期开发的主要有主题乐园区、绿色产业园区等“二大组团”功能项目。
8、水环境发展:要加大建设农村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带来的污染,逐步推行养殖业准入制度,改变禽畜养殖生产模式,实行污染物按标准排放,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政策。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崇明也将按照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到2010年,60多万崇明岛居民有望过上这样的生活:走的是吸声降噪、低反射的环保路面,用的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住的是四季皆宜的生态建筑,吃的是绿色大米和蔬菜,看的是万鸟竞飞的自然美景。
2010-9-18
对于崇明生态建设方面我也了解不多,也没有什么好的设想,其实去旅游局或规划局的人知道情况,他们熟悉。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就这样给你胡乱拼抽一下,你自己去再作修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