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时间:2019-05-15 05: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第一篇: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

朱德付,《南方周末》 “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

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对人才的宽容态度给报业带来了一次好处:数年间游走“江湖”的原《南方周末》的一批重量级人物重回南周,于2004年6月创刊《南方人物周刊》。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南方人物周刊》在北京开设第二分印点和物流中心,这是我国新闻类杂志第二家开分印点的。2007年7月23日,21世纪报系下属《理财周报》创刊。这又是一份极具特色、体现个性的“南方出品”。

2004年6月28日, 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联合发布本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南方报业有3家报纸上榜。2005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荣膺2004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这是全国50家入围企业中惟一的一家平面媒体单位, 也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连续4年获此殊荣。

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展示南方报业已实现从办报集团到集团办报的转变, 也表明南方报业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2001年, 国家教育部组织、全国百万学子参与投票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 南方报业跻身50强, 是唯一上榜的报业集团。

三、战略定位:多品牌协同与有限相关多元化

南方报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 提出了“媒体多品牌战略”, 首先是培育出品牌报纸, 以品牌报纸为龙头, 将能捆绑经营的报纸进行归类, 形成了自己的3个子报系列: 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在形成品牌和报系的过程中,采取“龙生龙, 凤生凤”的媒体多品牌滚动发展路径, 用优质品牌为龙头的报系来孵化新的子报。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 先声夺人, 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 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具体而言, 集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1.细分市场, 确定不同品牌理念

在报业市场不断细分的大背景下, 集团认为, 主报与子报以及子报之间分工一定要合理, 做到优势互补。例如, 集团主报———《南方日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 力图塑造“最权威”的个性; 子报《南方周末》的品牌理念是“记录时代进程”(原来是“深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品牌理念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确立了“彻底新闻彻底领先”(原来是“新闻创造价值”)的品牌理念;《南方农村报》将“为农民说话, 为农民服务”(原来是“服务农村经济, 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品牌理念;《21世纪商业评论》担当起“商业思想家”的重任;《城市画报》则定位于“新生活的引领者”(原来是“新生活的传播者”);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品牌理念是“知识成就人生”; 南方网则以“指点南方眼观天下”为品牌理念; 杂志《品牌》则以“欲求上上取乎其上”为品牌理念。2.“优生优育”的滚动发展

充分发掘优质报纸的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在人才、发行、广告等方面的竞争力, 并使之成为新子报的孵化器。例如, 利用《南方日报》的人力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设备和资金优势, 创办了《南方周末》, 然后又利用《南方周末》的人才优势和发行渠道、印刷网络等资源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3.整体品牌与个性品牌的合力发展

下属各单位的远景规划、人才战略、重大资本运作等都服从于集团的总体规划, 营造集团的总体优势, 许多活动都冠以报业集团的大品牌, 以确保集团的品牌形象。如《南方都市报》在广州举行大规模的汽车展, 就冠以“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汽车展”的牌子。4.延伸品牌

延伸品牌包括自身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扩展。内涵的提升主要指全方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外延扩展则是发挥集团已形成的品牌优势, 与其他机构广泛合作, 举办各类活动。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21世纪”品牌, 举办“房地产”、“金融”等论坛。《南方都市报》举办汽车展、房地产展等。品牌战略是制胜法宝,品牌是现代企业面临国际化竞争时应该“珍视、重点培育、重点保护的国宝”

四、组织架构:迈向矩阵结构的转型式创新

报业与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体系与架构。面对环境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变化,南方报业积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推动了组织的成功转型。南方报业成立报业集团以后,领导体制由过去社长负责制改变成社委会、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事业单位的机关行政职能转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职能。例如,负责后勤工作的原行政处被剥离出来,组成了实业总公司,对集团的物业、房地产、招待所、车队及其他经济单位进行公司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南方报业集团基本的组织构架是: 社委会下辖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财务部、党群工作中心等四个职能部门,报业、信息产业、相关产业等三个产业系列的数十个产品部门,形成了整体上的矩阵结构的组织构架。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策略整合

南方报业也非常注重利用社会资本来动员社会资源,集中表现在南方日报自办发行的实施上。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动员了大批社会资源是南方日报自办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的举措包括争取广东省委等领导与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信任,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发行网络。获取广东省委的支持为南方报业的发行扫除了诸多障碍。作为广东省委党报,没有广东省委的支持自办发行将面临来自邮局等各方面的压力与障碍。同时,南方报业的自办发行争取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报协、广东省报协的支持。管理部门的支持带来的绿灯型资源与行政资源,为自办发行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发行网络的建设中,南方日报既投入自己的力量与资金,也成功利用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源。除自建网络以外,南方报业还灵活采用其他发行形式,利用其他单位的发行网络与发行条件,作为自建网络的补充,形成一张由多渠道、多形式构成的广泛覆盖的大发行网。主要的形式包括:

1、利用地市报发行。利用省内部分地市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对南方日报来说,省去了在当地建设网络的繁杂工程与投入;对地市报来说,可以大大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成倍地增加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

2、在个别地方交给县以下邮局发行。选择了17家比较偏远的山区县合作,解决了边远山区网络建设困难的问题。

3、利用民间的发行网络和报摊。在广州,专门组建报纸送摊队,每天主动将集团的报纸送到报摊。在各地级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等契机,建成统一的全市成网的报亭,占领零售市场。同时还利用个体报贩流动售报。

4、在外省与当地报社的网络合作。如在北京委托小红帽发行公司,在上海等地由集团驻当地记者站联系当地民间渠道,在广西委托《南宁晚报》的发行网络发行。如此,南方报业通过多方面与多角度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作为省委党报的地位优势,与不同对象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较低的成本建成自主发行网络。南方报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利用并不只限于自办发行上。

六、人力资本: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南方报业不仅是报纸品牌的生产者,而且还是优质报业人力资本的吸纳、开发、管理与使用的平台。充裕的人力资本为集团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与智力上的有力保障。南方报业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的惯例。从渠道来说,既从名校名专业招收毕业生,又注意从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尤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人才类别来说,引进的既有新闻业务人才,也有报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地域来讲,面向全国各地,这样有利于差异互补,形成“杂交”优势。南方报业通过营造合理的培养与用人机制、提供充分发展空间把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报纸的采编经营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释放与提高,达到“干中学”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让年轻员工在基层与重要的部门锻炼。《南方日报》规定新到报社编辑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熟悉编辑出版流程后,首先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编辑部的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也要去记者部锻炼,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强调让年轻员工到要闻部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独立工作能力。让员工在重大的报道中学习。南方报业还应用各种培训手段为员工提供系统化与制度化的学习机会。包括众多培训形式与培训项目。既有师徒式的在职培训,也有脱产的集中学习,如对中层管理者集中进行经营管理培训。通过举办集团各线领头人交流学习

会、集团内部优秀人才经验系列交流会等形式使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在内部扩散、交流与共享,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选送业务突出又积极上进的员工,进入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习机构学习访问或深造。南方报业还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EMBA课程培训班,培训包括集团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在内的集团中、高层管理者,以求全面提升中高层人员报业运营的能力。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才。同时,实行全员聘任、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层层聘任与双向选择,形成选能用贤、优胜劣汰的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对一线采编人员,彻底取消职称、职务等非绩效因素考评依据,员工所采写的稿件或所编辑版面的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着绩效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对负责管理和协调一线采编人员的人员,结合市场因素与该报实情,对绝大多数岗位进行其绩效工资的固化。同时,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特点,将考评标准细化,尽量做到对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由此,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报纸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七、产业集群式发展

媒体发展的的各个要素,都将蕴涵着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因此,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育这些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譬如,要实现媒体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中建立传媒产业的内容原创基地、内容产业的生产基地、传媒产品的销售贸易基地以及传媒产品的消费基地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又需要其他各层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为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框架中的六个层面上,积极培育媒体产业的各个生长点,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1、线工程建设———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

通过创建各种机制,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提高媒体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目前我国媒体产业内部,虽然媒体组织为数不少,但规模经济效应十分低下,为此,规模经济效应低下是制约我国媒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极差,为此,通过创建各种有效机制,在不同层面之间以及在同一个层面的不同要素之间在纵横两个维度建立价值链,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2、面工程建设———建构媒体产业

发展的系统工程。在培育生长点,锻造价值链的基础,系统构筑我国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项经济与产业发展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技术发明和社会进步的问题,需要系统化、全方面按照系统工程思想解决。南方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多品牌协同和有限多元化战略带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提升过程。目前只能说,南方报业找到了一条比较恰当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而南方报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还需在更长时间里经受市场的检验。

八、现状与问题

然而在我们为南方报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欢欣鼓舞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到, 在轰轰烈烈的品牌创建活动之后, 应该是“静悄悄”的品牌提升过程。而“南方报业”的品牌在一炮打响之后却大兴“改造”工程。2002年8月6日起,《南方日报》全面改版, 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 2003年8月6日,《南方日报》二度改版, 增设投资、IT、旅游、汽车、健康、成才六大专业周刊, 进一步强化政经媒体的特色, 培育有效目标市场; 2003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三度改版, 增辟珠三角新闻板块, 进一步贴近都市, 贴近生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这些火爆热闹的改版、更替、扩张的同时,是否留意到, 南方报业的各子报子刊在确定不同品牌理念的时候, 是否对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营销战略是否受到战术目标的左右而偏离对核心价值的追求, 为何诉求主题如此月月新, 年年变? 如此这般, 虽然也花费了许多精力、人力、财力来塑造形象、扩大影响,近年来品牌资产、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也确实有所提升, 但却没有想象中那样令人振奋。与此相比, 维亚康母、时代华纳、迪斯尼、DISCOVERY、贝塔斯曼、《财富》、《福布斯》等世界著名的公司或产品品牌正在成为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的尖兵, 一步步开始进入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 不但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受众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展品牌战略管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定位并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 其实这早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所谓的媒介品牌定位是指对媒介产品和媒介形象的策划行为, 目的是使它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让受众对其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有利的感知。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概念意味着品牌不仅要建设单一产品, 而且要为更多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产品只是品牌内核的印证载体, 而品牌是产品发展的平台和轨迹。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并且在以后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就在受众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并成为品牌对受众最有感染力的内涵。目前,中国传媒已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 在建立健全传媒市场化的同时, 又不得不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南方日报传媒集团与其他传媒组织一样, 必须一步步迈向品牌竞争的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出色地运用品牌这一战略工具和方法, 有效地抵御境外传媒集团的竞争, 逐步成长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信誉度的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 在未来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朱德付,《南方周末》 “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

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

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

对人才的宽容态度给报业带来了一次好处:数年间游走“江湖”的原《南方周末》的一批重

量级人物重回南周,于2004年6月创刊《南方人物周刊》。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南方

人物周刊》在北京开设第二分印点和物流中心,这是我国新闻类杂志第二家开分印点的。2007年7月23日,21世纪报系下属《理财周报》创刊。这又是一份极具特色、体现个性的“南方出品”。

2004年6月28日, 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联合发布本“中国500最

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南方报业有3家报纸上榜。2005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荣膺2004年

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这是全国50家入围企业中惟一的一家平面媒体单位, 也是南方报

业传媒集团连续4年获此殊荣。

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展示南方报业已实现从

办报集团到集团办报的转变, 也表明南方报业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2001年, 国家教育部

组织、全国百万学子参与投票的“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 南方报业跻身

50强, 是唯一上榜的报业集团。

三、战略定位:多品牌协同与有限相关多元化

南方报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 提出了“媒体多品牌战略”, 首先是培育出品牌报纸, 以品

牌报纸为龙头, 将能捆绑经营的报纸进行归类, 形成了自己的3个子报系列: 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在形成品牌和报系的过程中,采取“龙生龙, 凤生凤”的媒体

多品牌滚动发展路径, 用优质品牌为龙头的报系来孵化新的子报。南方报业与光明日报报业

集团联手打造的《新京报》, 先声夺人, 强势进入北京报业市场, 成为中国媒体跨地域经营的范本。具体而言, 集团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多品牌战略:

1.细分市场, 确定不同品牌理念

在报业市场不断细分的大背景下, 集团认为, 主报与子报以及子报之间分工一定要合理,做到优势互补。例如, 集团主报———《南方日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力图塑造“最权威”的个性; 子报《南方周末》的品牌理念是“记录时代进程”(原来是“深

入成就深度”);《南方都市报》的品牌理念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

确立了“彻底新闻彻底领先”(原来是“新闻创造价值”)的品牌理念;《南方农村报》将“为

农民说话, 为农民服务”(原来是“服务农村经济, 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品牌理念;《21

世纪商业评论》担当起“商业思想家”的重任;《城市画报》则定位于“新生活的引领者”(原

来是“新生活的传播者”); 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品牌理念是“知识成就人生”; 南方网则以

“指点南方眼观天下”为品牌理念; 杂志《品牌》则以“欲求上上取乎其上”为品牌理念。

2.“优生优育”的滚动发展

充分发掘优质报纸的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在人才、发行、广告等方面的竞争力, 并使之

成为新子报的孵化器。例如, 利用《南方日报》的人力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设备和资金优

势, 创办了《南方周末》, 然后又利用《南方周末》的人才优势和发行渠道、印刷网络等资

源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

3.整体品牌与个性品牌的合力发展

下属各单位的远景规划、人才战略、重大资本运作等都服从于集团的总体规划, 营造集团的总体优势, 许多活动都冠以报业集团的大品牌, 以确保集团的品牌形象。如《南方都市报》

在广州举行大规模的汽车展, 就冠以“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汽车展”的牌子。

4.延伸品牌

延伸品牌包括自身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扩展。内涵的提升主要指全方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外延扩展则是发挥集团已形成的品牌优势, 与其他机构广泛合作, 举办各类活

动。如《21世纪经济报道》利用“21世纪”品牌, 举办“房地产”、“金融”等论坛。《南方

都市报》举办汽车展、房地产展等。品牌战略是制胜法宝,品牌是现代企业面临国际化竞争

时应该“珍视、重点培育、重点保护的国宝”

四、组织架构:迈向矩阵结构的转型式创新

报业与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战略的实施,都必须要有合适的组织体系与架构。面对环境与集团发展战略的变化,南方报业积极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推动了组织的成功转型。南方报业成立报业集团以后,领导体制由过去社长负责制改变成社委会、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事业单位的机关行政职能转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职能。例如,负责后勤工作的原行政处被剥离出来,组成了实业总公司,对集团的物业、房地产、招待所、车队及其他经济单位进行公司化管理,进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南方报业集团基本的组织构架是: 社委会下辖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财务部、党群工作中心等四个职能部门,报业、信息产业、相关产业等三个产业系列的数十个产品部门,形成了整体上的矩阵结构的组织构架。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策略整合南方报业也非常注重利用社会资本来动员社会资源,集中表现在南方日报自办发行的实施上。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动员了大批社会资源是南方日报自办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的举措包括争取广东省委等领导与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信任,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发行网络。获取广东省委的支持为南方报业的发行扫除了诸多障碍。作为广东省委党报,没有广东省委的支持自办发行将面临来自邮局等各方面的压力与障碍。同时,南方报业的自办发行争取了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报协、广东省报协的支持。管理部门的支持带来的绿灯型资源与行政资源,为自办发行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发行网络的建设中,南方日报既投入自己的力量与资金,也成功利用了相当数量的社会资源。除自建网络以外,南方报业还灵活采用其他发行形式,利用其他单位的发行网络与发行条件,作为自建网络的补充,形成一张由多渠道、多形式构成的广泛覆盖的大发行网。主要的形式包括:

1、利用地市报发行。利用省内部分地市报的自办发行网络,对南方日报来说,省去了在当地建设网络的繁杂工程与投入;对地市报来说,可以大大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成倍地增加经济效益;对社会来说,避免了网络的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

2、在个别地方交给县以下邮局发行。选择了17家比较偏远的山区县合作,解决了边远山区网络建设困难的问题。

3、利用民间的发行网络和报摊。在广州,专门组建报纸送摊队,每天主动将集团的报纸送到报摊。在各地级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等契机,建成统一的全市成网的报亭,占领零售市场。同时还利用个体报贩流动售报。

4、在外省与当地报社的网络合作。如在北京委托小红帽发行公司,在上海等地由集团驻当地记者站联系当地民间渠道,在广西委托《南宁晚报》的发行网络发行。如此,南方报业通过多方面与多角度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作为省委党报的地位优势,与不同对象达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以较低的成本建成自主发行网络。南方报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与利用并不只限于自办发行上。

六、人力资本:给予人才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南方报业不仅是报纸品牌的生产者,而且还是优质报业人力资本的吸纳、开发、管理与使用的平台。充裕的人力资本为集团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与智力上的有力保障。南方报业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吸纳多方面人才的惯例。从渠道来说,既从名校名专业招收毕业生,又注意从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尤其注意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人才类别来说,引进的既有新闻业务人才,也有报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地域来讲,面向全国各地,这样有利于差异互补,形成“杂交”优势。南方报业通过营造合理的培养与用人机制、提供充分发展空间把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报纸的采编经营运作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使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释放与提高,达到“干中学”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让年轻员工在基层与重要的部门锻炼。《南方日报》规定新到报社编辑部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熟悉编辑出版流程后,首先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编辑部的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也要去记者部锻炼,让其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也强调让年轻员工到要闻部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与独立工作能力。让员工在重大的报道中学习。南方报业还应用各种培训手段为员工提供系统化与制度化的学习机会。包括众多培训形式与培训项目。既有师徒式的在职培训,也有脱产的集中学习,如对中层管理者集中进行经营管理培训。通过举办集团各线领头人交流学习

会、集团内部优秀人才经验系列交流会等形式使个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得以在内部扩散、交流与共享,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平。选送业务突出又积极上进的员工,进入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学习机构学习访问或深造。南方报业还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EMBA课程培训班,培训包括集团社长、总编辑、总经理在内的集团中、高层管理者,以求全面提升中高层人员报业运营的能力。建立内部人才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才。同时,实行全员聘任、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通过竞争上岗、层层聘任与双向选择,形成选能用贤、优胜劣汰的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对一线采编人员,彻底取消职称、职务等非绩效因素考评依据,员工所采写的稿件或所编辑版面的数量与质量成为决定着绩效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对负责管理和协调一线采编人员的人员,结合市场因素与该报实情,对绝大多数岗位进行其绩效工资的固化。同时,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特点,将考评标准细化,尽量做到对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由此,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报纸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七、产业集群式发展

媒体发展的的各个要素,都将蕴涵着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因此,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培育这些媒体产业发展的生长点。譬如,要实现媒体产业集群式发展,其中建立传媒产业的内容原创基地、内容产业的生产基地、传媒产品的销售贸易基地以及传媒产品的消费基地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又需要其他各层面要素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为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框架中的六个层面上,积极培育媒体产业的各个生长点,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

1、线工程建设———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

通过创建各种机制,锻造媒体产业发展价值链,提高媒体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目前我国媒体产业内部,虽然媒体组织为数不少,但规模经济效应十分低下,为此,规模经济效应低下是制约我国媒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极差,为此,通过创建各种有效机制,在不同层面之间以及在同一个层面的不同要素之间在纵横两个维度建立价值链,是本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2、面工程建设———建构媒体产业

发展的系统工程。在培育生长点,锻造价值链的基础,系统构筑我国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媒体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项经济与产业发展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技术发明和社会进步的问题,需要系统化、全方面按照系统工程思想解决。南方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多品牌协同和有限多元化战略带动组织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协同提升过程。目前只能说,南方报业找到了一条比较恰当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而南方报业是否已经真正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还需在更长时间里经受市场的检验。

八、现状与问题

然而在我们为南方报业走上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欢欣鼓舞的时候, 也应该注意到, 在轰轰烈烈的品牌创建活动之后, 应该是“静悄悄”的品牌提升过程。而“南方报业”的品牌在一炮打响之后却大兴“改造”工程。2002年8月6日起,《南方日报》全面改版, 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 2003年8月6日,《南方日报》二度改版, 增设投资、IT、旅游、汽车、健康、成才六大专业周刊, 进一步强化政经媒体的特色, 培育有效目标市场; 2003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三度改版, 增辟珠三角新闻板块, 进一步贴近都市, 贴近生活。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这些火爆热闹的改版、更替、扩张的同时,是否留意到, 南方报业的各子报子刊在确定不同品牌理念的时候, 是否对其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营销战略是否受到战术目标的左右而偏离对核心价值的追求, 为何诉求主题如此月月新, 年年变? 如此这般, 虽然也花费了许多精力、人力、财力来塑造形象、扩大影响,近年来品牌资产、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也确实有所提升, 但却没有想象中那样令人振奋。与此相比, 维亚康母、时代华纳、迪斯尼、DISCOVERY、贝塔斯曼、《财富》、《福布斯》等世界著名的公司或产品品牌正在成为跨国传媒集团进入我国的尖兵, 一步步开始进入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 不但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受众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展品牌战略管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定位并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 其实这早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所谓的媒介品牌定位是指对媒介产品和媒介形象的策划行为, 目的是使它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让受众对其整体品质或优越性做出有利的感知。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 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概念意味着品牌不仅要建设单一产品, 而且要为更多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产品只是品牌内核的印证载体, 而品牌是产品发展的平台和轨迹。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清晰地规划、勾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并且在以后的品牌建设过程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核心价值。久而久之, 核心价值就在受众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并成为品牌对受众最有感染力的内涵。目前,中国传媒已逐步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 在建立健全传媒市场化的同时, 又不得不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南方日报传媒集团与其他传媒组织一样, 必须一步步迈向品牌竞争的阶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如何出色地运用品牌这一战略工具和方法, 有效地抵御境外传媒集团的竞争, 逐步成长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高信誉度的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 在未来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汽车音响历程简介

汽车音响历程简介

汽车音响历程简介---话说汽车音响

自从半导体收音机在五、六十年代盛行以来,细空间低电压的电子音响开始安放在汽车厢里,随着欧美汽车市场而蓬勃起来。最先到来的是六十年代的汽车收音机,继而是七、八十年代的卡式收音机、前置均衡器之类的半导体产品,以及九十年代的卡式收音机、CD/VCD转换器。但与家用及高保真音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美式汽车音响

随着消费及汽车市场的发展,很多车主亦开始醉心于汽车音响。尤其是在美国,在广阔的地域及汽车普及化下,人们开始研究汽车音响电子产品,开始发展后置市场,如后级扩音机及超低音喇叭。因美国人较喜欢强劲音乐,亦较为年青化,很自然地汽车音响就偏向重低音、大woofer、强劲功率输出,即所谓美式汽车音响。

什么是后置汽车音响?简单地说,就是更换高档机头、加功放、换喇叭,是其中一种汽车售后市场。当然,要在汽车内达到发烧音响,就不单止以上三类产品。其他还有线材、分音器、木工人造皮、吸震物料等,加上专门的安装技术,可称为后置发烧级汽车音响。

后置汽车音响于八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迅速,于九十年代初成为音响电子工业的另一火车头,并出口世界市场,如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而东南亚地区则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的美式音响发展较为快速。美国的汽车音响始终未能在机头音源方面发展,出口主要是功放、喇叭及安装技术的附加产品。最早期的汽车音响商主要从事进口加工及销售,早在八十年代初已活跃的品牌如Ultimate功放喇叭及Coustic前置均衡和分音器等。在九十年代初期较知名的有

Soundstream、Precision Power后级功放、Bosshifi、Rockford Fosgate系列产品、Pheonix Gold线材、Altec Lansing、Acosunik套装喇叭、JL、OK低音喇叭及Audio Control讯号处理器等。

九十年代后期,大部分的美国品牌的低档系列已移师海外生产。最有名的OEM生产基地东欧喇叭、南韩功放、台湾分体喇叭及后期的中国低价喇叭。高保真的欧洲

有美式汽车音响,有没有欧式汽车音响?其实音响文化在欧洲是非常深厚的,论汽车音响发展则较为缓慢。欧洲在消费类喇叭生产工艺和音响设计已十分成熟,尤以法国、德国及英国为主导。其中较为大家熟悉的喇叭公司有Vifa、Morel等,有些更已成为其它音响品牌的部件供应商(OEM)。至于拥有完整系列的汽车音响品牌不太多,主要跟随汽车机头而产生的系列品牌,有Biaupunkt、Philips等。近十年,发烧级的欧洲品牌开始发展,如英国的Genesis后级、意大利的Dragster、PHD、法国的Focal喇叭、德国的Brax、MBQuart、瑞典的DLS等。普遍来说,欧洲原厂的喇叭做工较为精细,音色要求亦较高。在球顶高音、2.5"球顶中音及灵敏度高的钕磁中音单元相当进步,这些都是安装高保真前扬声器的重要材料。汽车后级功放方面,很多的中频响应较为突出。发展迅速的日本

日本汽车音响的发展较特别,其机头制作始终领导世界,汽车机头及显示器仍然占据数十亿美元的世界汽车音响市场,成为汽车音响赚钱最多最持久的国家。早期的日本汽车音响集中电子化的技术,在收音机、CD播放机和量产质素上,十分成功。早期的车厢声学研究集中以(DSP)数码讯号处理和原装喇叭位置来解决声场定位问题,很多机头在九十年代会加入DSP处理器。

在发烧级的系列上,亦有几个相当知名的型号,如93年Sony EX(以数码和导航为车内接驳网络的机头功放系列),Alpine的外置20bit解码器A类功放,以及94年Pioneer ODR(光纤网络、机头控制定位的A类后级功放系统),都是一些先进的电子工艺产品。相对后级功放和喇叭市场,日本汽车音响商声誉一向落后,在高保真方面始终不及欧美市场,这应该与日本汽车音响早期不太重视安装技术有关。但近十年来,日本高保真汽车音响发展非常迅速,喇叭定位和车厢工艺亦见成熟。

汽车音响在中国

中国市场,由于汽车销售及消费市场在九十年代初还未能普及化,汽车音响消费较集中在音源产品,主要是日本品牌卡式收音机、CD转换盒及功放,如Sony、Pioneer、Alpine、Kenwood等,至九十年代后期的Panasonic和JVC等。当然国产卡式收音机则早在八十年代后期量产,出口到外国车厂。而真正全国性引进美式音响的公司廖廖可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香港来福中国公司早期所引进的Rockford Fosgate及Earthquake,但发烧级汽车音响始终未能在国内引进强劲热潮。自千禧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渐渐普及化,后置音响消费市场逐步成长。尤以华南区,广州市是区内音响集散地;而东莞及深圳则朝着发烧级安装及品牌发展的地区。

在香港,除了音源机头外,八十后期亦有一些公司引入后置汽车音响,如捷得公司引进的德国Canton、斯德林公司的美国Rotek功放、鸿声公司的Altec Lansing喇叭、雅典公司的美国Cerwin Vega红圈低音喇叭和Phoenix Gold线材等。近期较流行的品牌有美国MA Audio、Phoenix Gold、Zapco功放和OK低音喇叭、意大利的Dragster功放喇叭、德国的Helix功放及美国的Acosunik套装喇叭。香港是一个进出口港,笔者有缘看到多种欧美的汽车音响品牌,但论到发烧级安装,始终亦未见普及。主要是铺租和安装工人昂贵,再加上97金融风暴,发烧音响倒走下坡。

汽车音响的继续发展

美国汽车音响得以出口世界市场,亦一直是后置发烧音响主流,主要是厂商注重车厢声学研究和输出安装技术。在价格竞争和环球通缩下,后级功放和喇叭将向低价发展生产基地亦继续逐渐东移至亚洲区。随着低廉的人工和汽车普及化,中国汽车音响将会是兵家必争的市场,未来数年,发烧级汽车音响在国内定会有一番新天地。

第四篇:西藏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简介

西藏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简介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西藏的电力工业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西藏的电力工业发展状况,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西藏的电力建设项目。在西藏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在西藏电力工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西藏各族电力建设职工的共同奋斗,西藏自治区的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局势稳定、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藏电力工业概况

1951年和平解放后,西藏电力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国电力系统和各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援助下,西藏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快了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

截至2006年底,西藏全区电力装机达到55万千瓦。全区用电人口190万人,占总人口的69%。乡(镇)、行政村通电率分别为72%和42%。全区人均装机容量200瓦,人均年用电量539千瓦时。

截至2006年底,西藏电网由藏中、林芝、昌都及狮泉河“一大三小”四个地市电网构成,最高电压等级11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1640公里,110千伏变电站16座,变电容量59.1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1542公里,35千伏变电站71座,变电容量37.4万千伏安。

目前,西藏在建电源工程有狮泉河水电站、直孔水电站、林芝雪卡水电站等;在建电网工程有昌都—玉龙110千伏线路和三期农网改造等工程。

二、西藏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历程

1928年,西藏噶厦政府在拉萨兴建的夺底发电厂(装机容量92千瓦)投入运行,开始了西藏用电的历史。在封建农奴制社会里,西藏电力工业未能得到发展,唯一的夺底发电厂在运行18年后,因管理不善,设备老化,于1946年停运。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全区发电能力为零。

20世纪初叶西藏电力工业开始萌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始进步,逐渐发展;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发展西藏经济、稳定局势、巩固国防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而言,西藏电力工业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51年—1958年,西藏电力工业开始起步。当时的西藏旧的社会制度尚未变革,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国务院及周恩来总理十分关心西藏电力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55年3月,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由中央拨款并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藏新建夺底水电站和日喀则小型火电厂。期间中央投资844.8万元,于1956年先后建成投产日喀则火电厂(燃油机组装机2×40千瓦)和新夺底水电站(装机容量3×220千瓦),揭开了西藏电力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国家从水利电力工业部、重庆电业局调进第一批援藏人员从事电站管理和生产工作。到1959年底,日喀则火电厂和夺底水电站全部建成投运,年发电量260万千瓦时,有力地保证了拉萨市和日喀则市重要部门的用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输变电建设方面。1951年,西藏仅有拉萨夺底发电厂至拉萨吉崩岗长7.5公里的3.3千伏输电线路和吉崩岗配电房一座。1959年,国家投资修建了西藏第一座35千伏降压变电站—北郊变电站工程,变电容量为6400千伏安,电压等级35/6.3千伏;建成了纳金电厂—北郊变电站长16.7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

这一阶段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尚存,电力工业虽开始起步,但发展速度缓慢。1959—1965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打破了旧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百万翻身农奴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桎梏,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电力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8年10 月,国家投资建设拉萨纳金电站。参与建设的翻身农奴,怀着对党的感谢和做了主人的喜悦之情,与驻藏解放军指战员及支援西藏电力建设的内地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奋斗,于1960年4月纳金电站5号、6号机组投产发电,同时建成拉萨北郊、西郊和东郊变电站,与夺底电站并网运行,形成35千伏拉萨电网雏形。纳金电站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拉萨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装机容量8240千瓦(不含各单位自备柴油发电机),年发电量2600.46

万千瓦时,分别是1958年的11倍和10倍;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3条,总长45.55公里;6千伏线路10条,总长98.6公里;变电站3座,变电总容量1.24万千伏安。

1966—1976年,西藏的电力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错误思潮未能冲垮刚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西藏人民盼电热情和电力职工发展西藏电力工业的雄心,西藏各民族电业职工抵制错误路线,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努力工作,先后建成地(市)属电厂6座,装机总容量3.78万千瓦,1976年发电量为1亿千瓦时;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6条,总长128.70公里。1972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农牧区小水电建设处处开花,发展较快。到1976年全区共建成农村小水电站647座,装机容量2.99万千瓦。同时随着西藏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实验研究、设计、建设等专业队伍逐步建立。1966年以来,西藏的电力企业学习内地兄弟省市管理经验,按照西藏电力生产与建设的实际,相继建立了一些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工作趋于规范。“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管理制度被取消,电力生产与管理受到干扰。这一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电力生产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速度,重视工程质量不够,所建电站工程均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较低;“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农村小水电站建设中尤为突出。

1977—1990年,西藏电力工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电力战线各级党政组织及广大藏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拨乱反正,开展企业全面整顿,加强基础工作,健全规章制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了电力工业生产和建设健康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先后建成投产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日喀则塘河电站、林芝八一电厂二级站、山南沃卡电厂二级站、昌都沙贡电站、拉萨火电厂二期工程、拉萨平措电站等一批地(市)属电站和羊西线(羊八井试验电厂至拉萨西郊变电站)、沃泽线(沃卡电厂至山南泽当变电站)、羊拉线(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至拉萨西郊变电站)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形成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5个区域性电网。各电网覆盖下的用电人口50.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3%。同时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农牧区小水电站通过调整和整顿,加强了管理,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水电开发为主,多能互补的电力建设新格局;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载波通信等先进设备应用于电力生产、调度系统。西藏电力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1—2006年。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藏电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先后投入80多亿元,新建一批骨干电源;完成一、二期农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完成了藏中五地市的联网,最终形成目前藏中、林芝、昌都和阿里区域性电网。农村县乡小水电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时期。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林芝机场通航和其他一批基础设施、生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西藏社会经济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势必带动用电负荷持续快速增长。

统计表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至今,中央政府共向西藏投入电力建设资金超过90亿元,累计派出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藏支援电力生产建设。通过电力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奋斗,西藏的电力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对西藏电力建设投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引领西藏人民走向现代生活方式。

三、西藏电力“十一五”发展前景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2号),明确提出了“十一五”西藏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建设完善综合能源体系。加快骨干电源点的勘测、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扩大电网覆盖范围,完善供电网络设施,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加快农网建设和改造,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尽快开展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等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和前期工作,论证建设“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发电,形成“以水电为主,多能互补、集中与分散供电相结合”的能源格局。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若干优惠政策》(国办函[2006]91号)进一步要求,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战略部署,结合西藏能源资源结构及分布特点、人口及负荷分布特点、用电负荷特性、生态环境等情况,西藏“十一五”电力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西藏电网电力装机容量及建设规模达到120万千瓦;实现林芝与藏中电网220千伏联网,形成“一大二小”西藏电网;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建成较为坚强的西藏电网;电力覆盖人口比率达到90%以上,消除无电乡(镇)、无电村,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

为满足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开工建设电源104万千瓦,投产24.8万千瓦;建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0公里、92万千伏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540公里、87万千伏安;建成投产220千伏线路290公里、变电容量 15万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000公里、变电容量50万千伏安。

第五篇:东富工业园园区简介、历程

东富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绥化经济开发区东富工业园区是2004年市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批准设立的,当时叫东富工业项目集中区。2008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绥化经济开发区东富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产业园区——绥化轻工现代物流产业园。园区位于绥化市城区东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

几年来,园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3年10月,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95亿元,进行了电力、通讯、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美化。园区已入驻企业151家,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商贸物流、粮食食品、化工建材、服装纺织、光电、农业生产资料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框架,培育了北方水泥、金龙生物、龙王食品、段氏面业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引进了杰隆生物、晨环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了申禄达、营口港绥化陆港、泰华物流配送中心等商贸物流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群体的日益壮大,推动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13年1-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1.65亿元,同比增长25%。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对扩大我区经济总量规模,调整我区经济结构质量,拉动就业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是指从2004年批准设立东富工业项目集中区到2008年3月批准成立绥化经济开发区东富工业园区。这一阶段园区隶属于东富乡政府,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主要是学习外地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对2平方公里项目集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引进企业10余家,但企业规模都很小。第二阶段是成型阶段。是指从2008年3月到2011年末。这一阶段园区被市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东富工业园区,园区隶属于北林区政府,规划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园区企业达到40户,企业完成投资23.0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粮食食品、化工建材、农业生产资料为主导的发展框架。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是指进入2012年以后,园区各项工作都实现了大跨越,园区规划面积达到了20平方公里。其主要标志:一是园区实现了提档升级。2012年,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产业园区——绥化轻工现代物流产业园,园区的定位、发展方向、主攻重点更加突出和明确,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为园区快发展、大发展增添了原动力。二是园区实现了高标

准规划。针对园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和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产业园区——轻工现代物流产业园的定位,我们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团队——北京泛华集团为园区编制了2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6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20平方公里空间概念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省重点产业园区——绥化轻工现代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商贸物流产业为牵动,以粮食加工、服装和光电产业为支撑,以金融、信息服务为助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园区建设和快发展、大发展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三是园区实现了引资上项质效大提升。2012年,园区新开工建设项目59个,计划总投资203.6亿元,到年底完成投资42.9万元。2013年,东富工业园区四批集中开工项目68个,计划总投资188.6亿元。近两年,不论是引进项目的数量还是企业完成投资额,都超过了历年的总和。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园区快发展、大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积攒了后劲。四是园区实现了发展环境大改善。换届以来,新领导班子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园区的领导,加大了引资上项工作力度,增加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了对园区的推介和宣传,形成了加快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我们正在实施的产城一体,同城、同体、同业发展,与党的十八大后加快城镇化建设相吻合,为园区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今后一个时期,园区将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省重点产业园区——轻工现代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和市委提出的建设全省一流的工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战略目标,遵循产城融合、工贸互补的发展理念,坚持主攻工业、做大商贸物流、打造新区的发展策略,加快园区建设城市化、项目摆放专业化、专业园区公寓化、产业项目高效化、园区农民市民化“五化”建设进程,把东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企业高度集聚、资源高效集约、生态环境优良的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成为呼应“哈大齐”、辐射东北亚的工业园区和东北亚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下载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方日报-四年大发展(5篇)

    广东出台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 ——十大工程带动珠三角实现新突破 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历程简介

    南昌大学三农协会简介2005年新征12月25日协会正式注册成立3月首次招新,拥有第一批战斗队伍5月成功举办首届三农文化展7月支农志愿服务队赴安义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0月《......

    南方日报采编人员定额管理方案

    南方日报采编人员定额管理方案实行采编定额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实行采编人员定额管理,全面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为中心,努力实现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

    李小萌,李小萌简介,李小萌感情史,李小萌星路历程

    当红明星李小萌 爱情、事业双丰收 当红影视明星李小萌,第一时间内大家的脑海里首先就会浮现出那个甜美、可爱、笑容灿烂的邻家女孩一般的小女生。的确,这样一个集美貌和演技于......

    南方日报60周年庆典策划案5则范文

    《中国心 南方情》策划草案 中国心 南方情 ——— 南方日报60周年社庆庆典晚会企划案 一、 晚会主旨: 回顾南方日报60年报业历程,讴歌南方日报在传媒产业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展......

    2015年八年级暑假作业答案(南方日报出版社)

    八年级暑假作业:语文乐园 语文乐园一 一、1、①化用诗句,提醒读者保持安静。或:运用反复,强调保持安静的重要。②巧用比喻,告诉人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帮助别人,......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模版)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考评规则 1.稿件的分数由报社定额管理考核小组评出,并报社委会有关领导审定。在各个品种中,凡是达到一等和突破一等标准的稿件,由总编辑审定。 2.记者每月按见......

    南方日报评论文章2014年9月12日

    声音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