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

时间:2019-05-15 05:3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

第一篇:《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

《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

译者:Docofsoul

(《柳叶刀》卷376,第9742期,第657页,2010年8月28日)

八月十八-二十一日在中国深圳召开的世界抗癌大会的主题是:体制变革。这个主题正是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开幕致辞上阐述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卫生保健体制改革时所传达的中心内容。在大会上,许多国际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与医生就体制变革的准则与行动各抒己见。但是,几乎没有来自中国本地的医生参与讨论。

与患者护理会议相比,出席全体会议讨论体制变革问题的中国代表人数少得可怜。要剖析这个现象,首先必须理解:对许多中国医生来说,个人安全问题比参加会议来得更加重要。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今年六月,山东省的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遇刺(医生当场死亡、护士重伤),凶手是13年前死于肝癌的一名患者的儿子;而福建省一名儿科医生因为跳出五楼窗口逃生而受伤,起因是这名医生接手治疗的新生儿因故死亡而受到愤怒的患者家属的暴力攻击。因此,七月份警官应邀担任沈阳27家医院副院长职务并不令人惊讶。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这个问题可能主要是认识上的问题。许多中国患者相信医生与医院沆瀣一气,通过提供不必要的检查、检验与治疗提高了看病费用。此外,一些医生不顾相关法规接受红包(现金礼物,患者以此换取有利的医疗服务)。许多患者将其健康的恶化直接归咎于医生,他们声称医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业务能力。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而现代中国的医生与护士则被推崇为“白衣天使”。为何中国医生的会从昔日的道德楷模变成今天一副破落户的潦倒形象呢?

中国媒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显然扮演了重要角色。报纸、电视与互联网有关医生欺骗患者的报道辅天盖地,负面报道比例彻底压倒了正面报道。仅在几个星期前,《南方都市报》(广东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无端指控一名助产士,声称其为产妇治疗痔疮时故意缝合了患者的肛门。

2009年十一月,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著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允许医学生非法行医做手术从而导致一名患者死亡。虽然该医院与卫生部解释在有执业资格的医生监督下医学生参与包括手术在内的临床工作是合法的,但社会对医生与医院的信任由此大打折扣。对《南方都市报》与CCTV而言,很难说这种错误报导是因为其缺乏医学知识、还是因为追求轰动性的新闻效果的动机所致。不过,公众对于医疗职业的误解肯定最终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

中国的大多数医院,尤其是北京协和医院与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之类的大医院,都由政府运作。中国的公立医院在1985年前享受政府的全额资金支持。经济改革后,现在的医院收到的政府金融支持十分有限,其结果是医院必须生财有道来抵消其运作成本。而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诊断与治疗,因此存在着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的利益动机。

为使不适当的利益冲突最小化,中国政府通过立法防止医生接受来自医药公司的金融回扣。因为医生的标准工资即使从中国的标准来看也比较少,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环境下,许多医生就必须在职业道德与收支平衡问题面前挣扎。这种压力,加之感觉到自己的服务价值被政府与社会总体严重贬低,迫使许多医生改行易辙另谋生路。

如果忽视医生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改革,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是不会成功的。中国医生应该就自己的经历而畅所欲言、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振兴建言献策,更多地加入到卫生政策的制定中来。

第二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注: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人民网健康频道、环球网协办,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专题内饼状图数据截止于2008年2月19日。

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全国著名医院的党办及宣传部门。

在填写调查的医生中:

按职称分:

住院医师:496人; 主治医师:418人; 副主任医师:193人; 主任医师:49人;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1人;其他

按医院等级分:

三级特等 0人; 三级甲等 575人; 三级乙等 116人; 三级丙等 6人; 二级甲等 342人;

二级乙等 47人; 二级丙等 5人; 一级甲等 42人; 一级乙等 7人; 一级丙等 2人;

私人诊所或民营 22人;

综合:您觉得目前自己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自身发展的前景21518%

b.工作压力14512%

c.收入问题27023%

d.家庭关系101%

e.身体每况愈下303%

f.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18115%

g.医患关系32428%

1、关于“社会地位”:

您周边的大多数人如何评价医生这个职业(医生的回答)

a.白衣天使,很光荣535%

b.很好的选择15013%

c.还可以41335%

d.费力不讨好,没意思55947%

2、关于“劳动强度”:

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

a.小于等于8小时797%

b.8-10小时52745%

c.10-12小时38733%

d.多于12小时18416%

每周的工作时间是

a.小于等于40小时444%

b.50-60小时38433%

c.60-70小时34029%

d.70-80小时22819%

e.多于80小时18115%

您平均多长时间轮值一个夜班

a.2-3天21118%

b.4-5天64555%

c.6-7天22619%

d.8-9天303%

e.多于10天656%

大多数工作日,中午是否可以休息

a.休息一个半小时34329%

b.休息半个小时46139%

c.不能休息,连续工作37332%

身体状况:每天下班后

a.感觉还不错645%

b.有些疲劳65756%

c.非常疲劳45639%

午饭怎样解决

a.午饭时间从容吃饭16814%

第三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告

丁香园联合《生命时报》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一:

百姓如何评说医生

转自《生命时报》 ●作者 刘京京 王 晓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赞誉,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神圣的职业却时常遭遇误解,甚至让老百姓感到不满。多年来,《生命时报》记者在与众多医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并不容易,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苦衷。有医务人员用“外表光鲜,内心憔悴”自嘲;更有人感叹,“天下最难的职业就是在中国当医生”。

近日,本报联手搜狐网健康频道、丁香园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在全国8个城市的19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我们的报道能让百姓们更好地了解医生的真实生活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本期我们首先推出“老百姓如何评说医生”,共2067名网友参与了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做医生并不被多数人认同,不少百姓认为他们受尊敬程度比过去下降、“收入低”、“没时间顾家”,医生队伍甚至可能“后继少人”。医生受尊重程度没以前高

调查涉及了医生在公众眼里的受尊敬程度、收入情况、家庭幸福指数等多个方面。当问及“您怎样评价医生这个职业”时,20.80%的人选择了“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则选择了“费力不讨好,没意思”。显然,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且认可较低。

一位网友接受调查后留言称:“看着医生马不停蹄地给人看病,我也觉得他们不容易。可轮到自己看病时,对着医生近乎冰冷的面孔、听着不耐烦的‘命令’,再加上离开医院时手中昂贵的药物,我怎么也抑制不住对医生的不满。我理解他们的处境,但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觉得,现在医生的医德比以前差了不少。” 此前,中央电视台《时空调查》栏目的调查显示,94%的人认为医生的声望比10年前下降了,41%的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处方、过度检查、红包、药品回扣所致。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受人尊敬、羡慕,这在过去更突出、明显。“其实现在,医生仍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只是受医疗资源短缺、医患矛盾等因素影响,一些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一职业的公众地位也有些滑坡。”

百姓如何看待医生收入、婚姻

那么,医生的生活状况在公众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收入情况。当问及 “您认为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吗” 时,69.55%的受访者认为“偏低”,仅18.05%的受访者选择了“黑心钱”,仅12.40%的人选择了“相称”。也就是说,不少老百姓虽然对医生的工作有所不满,但大多也意识到,医生的收入与他们的辛苦付出并不相称。“这个结果多少有点令我意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洪涛说,“这说明老百姓开始站在医生的角度想问题了。而在此之前,有些媒体和百姓对我们的评价要糟糕多了。”

从事IT行业的小陈告诉记者,他的高中同学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做主治医师。“月工资才1000元多点,可压力特别大。我们好几次同学聚会,他都因为工作忙没参加。看他那么累,却因为热爱这个行业而坚持不跳槽,我们都挺佩服的。”而乡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经济状况则更为窘迫。“我们接触过一位北京郊区的乡村医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助理教授张炜回忆说,“他一个月只有600元的工资,很辛苦地给别人看病,自己患上了贫血,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钱去医治。”

一位搜狐网友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医生的合法收入虽然低,可‘灰色收入’多呀。既有红包、又有回扣,这些钱不都来自老百姓的腰包吗?医生不能因为自己赚得少,就来赚百姓的钱啊。” 一位在制药公司工作、和医生打过多年交道的医药代表则有些讳莫如深地告诉记者:“年轻医生赚得少,可是等熬成高级别的医生,赚钱的机会也就多了。”

其次,家庭、婚姻生活。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和医生结婚”时,65.71%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其中,82.5%的人表示,“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是“没时间照顾家”;66.9%的人认为医生“老被患者骂”;33.3%的人选择了“收入低”。

“照顾家?我还真没指望过。他一周能回家吃两顿晚饭就不错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家属略带抱怨地说,她丈夫在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当医生,看门诊、搞科研、开会、申请课题„„总有无数的工作要忙。“有时逢年过节也不能好好休假,一个电话就把他叫走了„„去年我们有了孩子,可基本上都是我在带。每天他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我真担心,等孩子再长大点,他爸爸有没有时间陪他玩。” 尽管如此,她还是表示理解丈夫。“他这么忙,也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医生的工作就是拯救生命啊,我当然要全力支持。”

不过,基金经理小宋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认识几个当医生的女性朋友,她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结婚后,她们有时间做家务、带孩子吗?我的工作也很忙,真要结婚,还得找个能顾家的。”还有网友把医生想得太恐怖:“医生整天接触病人和细菌,又要给人开刀,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有点恐怖。” 某三甲医院女医生卢燕(化名)今年快30岁了,却仍孤身一人,“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医院里,好不容易下了班,只想回家好好睡一觉,谁还有精力到社会上结交朋友呢?”

这一切,似乎与二三十年前的情形相去甚远,那时,“医生”这一职业是人们在挑选结婚对象时的“加分项目”。“当时觉得,医生有学问,受人尊重。” 一位60多岁的老人表示。

最后,来自社会的压力。在 “不愿意” 与医生结婚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给出的理由是,医生“老被患者骂”。对此,洪涛深有体会。“我们很希望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但我们不是神,的确可能出现治疗效果不如患者预期的情形。万一真的没有治好,有些患者或患者家属会说出一些很激烈的言辞,甚至动手打医生。” 在《中国青年报》与丁香园网站近日调查中,60%的受访医生说,亲身经历或见到过同事被殴打的情况。

医生面临“后继少人”

“赚钱少”、“没时间顾家”、“老被患者骂”,老百姓对医生的这些评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呢?调查中,对于 “你自己是否愿意做医生”,66.09%的受访者表示 “不愿意”,只有19.93%的人选择了 “愿意”。当问及 “是否支持自己的子女做医生” 时,60.52%的受访者明确反对,仅15.77%的人表示支持。

“干嘛要当医生呀。” 小陈说,“风险大,赚钱少,休闲时间也少。” 一位16岁的高中生则表示:“万一不小心给人开错了药,后果多严重啊。这么大的压力,我想都不敢想。” 如果你问医生这些问题,说‘不愿意’的恐怕更多。” 洪涛无奈地说,“毕竟普通大众还没有亲身体会过医生的处境。工资问题、没时间顾家、被骂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工作中的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却更令人心酸。”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张炜强调。如果社会大众都不愿意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当医生,那后果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试想想,下一代的医生从哪里来?如果以后的人生了病,谁来给他们看病?的确,医生肯定是会有的。但如果想当医生的人越来越少,那么日后好医生的数量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呢?这对我们的社会将是莫大的损失。”

此外,即使在当前,老百姓对医生的评价差与不信任,也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以及医生工作的积极性。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表示,这甚至会加重患者 “看病贵” 的负担。“以前医生看病,都是怎么对病人有利怎么来;可现在由于一些患者对医生不信任,使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只得采取‘防御性治疗’。病人一进门,就先让他从头到脚检查一遍,花费高了,病人抱怨自然也就多了。但实际上,这是医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但是患者花的钱多了,难免埋怨医生,又会进一步降低对医生的评价。如此一来,医患陷入了恶性循环,百姓的就医质量没有获得应有的改善,反而又衍生了新的矛盾。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何客观、公正看待医生

想要重塑医生的良好形象,让大家客观看待医生,首先得先找到“病因”。对于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下降的原因,李本富分析认为,这首先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下降。“过去我们一直提倡以人为本,但是在巨大的经济诱惑下,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会‘以利益为本,以人为末’。”夏学銮说,“在医生队伍中,也出现了收红包的现象。” 随着类似情况的逐渐增多,医生的形象自然大打折扣。

其次,医疗卫生体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李本富指出,这其中,有政府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有些地方,医院不但要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反哺一些职能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医院、医生便不得不 “言商”。

因此,政府应该新整顿医疗队伍,加强医德培养,并建立一套能够让医生 “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 的机制,也因此,将于今年两会上提交人大审议的医改最终方案也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而老百姓也应客观地看待医生的生存现状,理解他们的难处。还是一位网友说得好:“假如换我坐在医生的位置上,大概也会受生活所迫,收些红包和回扣;也会因为每天要看太多的病人而心生不耐烦;也会为了保险起见,而多给患者做几项检查。每次一想到这些,我就能体谅医生们了。既然大家都不容易,为什么不能各自忍耐克制一下呢?这样对医疗环境和患者自身也有好处呀。” 李本富也称,据他了解,很多老百姓只是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大环境不够满意,还是应该将其和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区别看待。

夏学銮最后呼吁,社会应该给医生一个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只有医患间相互理解、宽容,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良性发展,老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

丁香园联合《生命时报》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二:

医生到底有多累

80%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60%黄金周休不到3天;83%身边同事患了癌症

转自《生命时报》

●作者 蒋乃珺 杨立春 刘京京

“当医生辛苦”,这在大多数百姓中早有共识。在本报上期头版“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一”的《百姓如何评说医生》中,43.61%的人认为这一职业“费力,不讨好”。医生究竟有多累,他们的健康透支到何种地步?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更令人揪心的是,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可见,医生的健康状况已然拉响了“警报”。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

而在医生自己眼中,他们的一天像张拉满了的弓。调查中,当问到“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时,仅5.8%的医生选择了“少于8小时”,工作8—12小时的人占77.8%,16.4%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此外,49.2%的人每隔4—5天就要上一个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人工作中顶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此外,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其中,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科主治医生向记者描述了他普通的一天:早上8点上班,但一般7点40前就到医院交接班,先把病房里十几个病人的病情问一圈;8点开始组织查房;10点左右就要等教授进行三级查房,遇到通情达理的,回答清楚问题就行了;可要是碰上不好沟通的,得耐着性子解释个把小时,说到口干舌燥,也难让他们满意。下午1点半上班,要么出专科门诊,要么有文献汇报。到晚上七八点钟,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了,可连句话都顾不上和家人说,就得接着赶晋升的论文、和人签约的书稿„„一天能睡三四个小时就很幸运了。“那帮年轻的住院医比我们还累,经常三四十个小时‘连轴转’,把科室都当家了。”

年轻医生的生活状态如此,教授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一位肿瘤界名望颇盛的专家告诉记者,他出门诊时,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很难有喝水的时间;甚至连上厕所,都有病人跟着,怕你借机“开溜”。此次调查也显示,在工作时间能喝上一杯水或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占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而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

“印象中,我几乎没在中午1点前离开过诊室。没办法,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挂上专家号更不容易,要是草草了事,怎么对得起人家?”这位专家说。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看病”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时间要拿来做科研、出外讲学。“北京医疗水平的确比地方高很多,传播和交流学术很必要。否则地方上的医疗水平上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于是,不少专家周末打着“飞的”全国转;周一照样要打起精神上班。医生难有个人生活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节没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了。“每年春节就算不用在病房值班,初四也得参加科里的大查房,况且过年值班这种事我们年轻人肯定得冲在前面。哪有时间回家呢?我知道老人想过个团圆年,但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报平安了。”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还一直觉得愧对妻子。“结婚这么多年了,因为要值班,没一个长假能带她出去旅游,平时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好在她也特理解,一直很支持我。”

调查同时显示,只有3%的医生平时能进行有规律的健身。对此,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表示,其实,“多运动”、“每天要走1万步”这样的话,通常是医生对患者说的,“这些道理医生们都懂,可就是工作太忙,自己反而缺乏运动。” 医生健康面临危机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猝死的消息,让人们为之动容。2008年1月24日,40岁的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大夫郑建国因持续工作,导致心源性猝死。葬礼上,他的一位同事自言自语地说,“真不能再这么干了”;2007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予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07年10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32岁的产科医生耿岩连续加班后,晕倒在医院走廊里,尽管抢救过来,神志却一直没有清醒„„不久前一项数据也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本报调查也发现了如下数字: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王拥军对此很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医院,甚至办公室隔壁就有检查心脏的仪器,他们自己每天都在为病人诊治疾病,但却留不住自己的健康,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

北京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陈医生告诉记者,她每隔3—4天就要值一个夜班。“我家离单位只有20分钟车程,可我最长一次连续4天没回家。第一天是因为手术多,结束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实在没力气回去;第二天值夜班,忙了一夜;第三天是因为下班后要做实验„„最近,我有两个同事患了乳腺癌,都才30多岁。我们都知道经常值夜班的女性易患乳腺癌,可工作性质如此,没办法。”

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究其首要原因,是因为患者太多。王拥军指出,中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

其次,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天佑教授表示,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第三,王拥军指出,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中国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第四,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指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

最后,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王拥军告诉记者,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社会应关注医生健康

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医疗质量也很难保证。为此,钟南山呼吁,全社会、医院和医生自己,都要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首先,从体制上解决。王拥军表示,医生工作如此辛苦,却解决不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其中自然存在体制上的因素。“如果不改体制,再过十年二十年,医生还会这么累,医患关系也还会这么紧张。”他指出,相关部门必须增加大医院中的医生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则认为,应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让患者在社区首诊,有需要的再转到三级医院来。”在此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十分关键。王天佑也表示,发展社区医院,首先要尽快培养全科医生,补充社区医院的力量。其次是加大宣传,告诉大家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好处。最后是完善医保制度,有些疾病,不在社区医院看病,就不给报销。

其次,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努力。王拥军建议,新医院设计时,要给医生留出专门的活动空间;同时,扩大医生的诊疗空间。在美国,每个门诊医生都有5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而中国却常是2—3个门诊医生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工作。

钟南山则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三,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

最后,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钟南山表示,“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陈鑫也认为,其实医生辛苦点儿没关系,能救死扶伤,就是对他们辛苦的回报。“但如果能被社会理解、认可,那就是更好的回报。”医生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还是希望患者们能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三:

医生的收入低不低

75%受访者年薪低于4万 82%的医生对收入不满

转自《生命时报》 ●记者 刘京京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医生是一份高收入职业;更有人指出,有些医生除合法收入外,还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额外收入”。然而,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75%的人表示,其年薪低于4万(即月薪少于3300元);82%的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

显然,这一调查结果和老百姓概念中的数字有些差距。那么,医生收入到底低不低,他们的付出是否应该得到更高报酬呢?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请各界专家分析解读。医生到底挣多少钱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表示,在一个社会中,医生和律师的劳动报酬应该比较高,因为我们把健康委托于医生,而把财产(有时甚至是生命和名誉)委托于律师。但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似乎没能支持这一理论,75%的医生年薪低于4万元,16%的医生年薪在5万到6万元之间。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朱宗涵表示,这一数据与中国医生的工资基本吻合。“不过,不同地区、医院、科室之间的差别很大。”

“医生的收入还是很低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表示。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晓燕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据她了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生的收入水平确实跟调查结果差不多;但在一些地级城市,医生的年收入可能只有2—3万元。据了解,医生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职务工资加津贴、科室奖金。

职务工资加津贴。医生工资单上通常只列出这部分收入。其中,职务工资由国家统一规定,随着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级别由低到高,工资也逐渐增加,数额在每月400—2000元。津贴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有所差别。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主治医师(工作约5年)向记者出示了其工资单:岗位工资680元、薪级工资295元、各种补贴1860元,再扣去公积金等项目后,每月可得2537元。据《财经》报道,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月工资加补贴约1200元、主治医生1200—1500元、副主任医师1500—2000元、主任医师2000—3000元。

科室奖金。据了解,这部分收入往往跟医院和科室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医院会根据各个科室的效益把奖金发给科室,科室再根据每个医生的业绩来分配。”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陈慧(化名)说,“所以赚钱多一些的科室、诊疗患者数量多一些的医生,拿到的奖金也多。”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宏军也表示,骨科等科室由于使用的医疗耗材比较昂贵、手术风险比较大、手术量也较多,所以奖金较多,“但是像我们科室,奖金就排在中下等了,我每月奖金在2000—3000元之间吧。”而在哈尔滨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工作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表示,她每个月的奖金只有500元。

如果把这两部分收入相加,我们所了解到的医生收入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年轻医生尤其如此。李宏军教授表示:“我们这里很多年轻医生,博士毕业,每月一般拿3000元左右。”而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别医生,收入要高些。“我是主任医师,每月工资加奖金大概在5000—6000元之间。”李宏军教授说,“不过,与我看过的病人的收入相比,我的收入大概要排在中下等。”

而且,在全国各个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生收入也有不小的差异。山东省济南某三甲医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主治医师表示,他的月收入只有1200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总会计师杜书伟则介绍,他们医院住院医师的月收入为5000元左右。陈慧医师介绍,在深圳、广州,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月收入可达1万元。

与城市的医生们相比,农村地区医生收入更低。辽宁省某县医院一位工作了七八年的医生告诉记者,他每月往往只能拿七八百元。“在我们那儿,得大病的人都到大城市去看病;生小病的人能忍就忍。医院效益不好时,连足额工资都发不了。”丁晓燕主任也表示,农村医生的月收入确实可能在1000元以下。医生收入与付出是否相称

客观地讲,医生的收入相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可以,“但衡量一个人的工资高低,有两个角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副主任刘学教授表示,“一是看他前期投入了多少,二是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

无疑,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从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院算起,至少要经过10年苦读,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天佑说。这期间,家长要提供学费、书费、生活费。此外,不管是实习,还是行医,医生都要承受巨大风险———一个严重的失误,就可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医生是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应该适当提高报酬。”

如果从医生创造的价值看,他们挽救的是生命、祛除的是病痛、带来的是生命质量的提升。但一台能挽救生命的手术,可能只收费几百元。这几百元,却是近10名医护人员的报酬。与生命的贵重比,医生的劳动显然过于廉价了。

而和自身比,中国医生收入近年来的收入也没有太大变化。调查中,83%的医生表示,近一年来,收入没有变化(因为提职称者除外);10%的人甚至称收入下降了。而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医生平均每月3000元的收入,生活显得并不宽松。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对记者说:“我每月房租1000元,交煤气费、电费等,还得花几百元;加上买日用品、打电话,偶尔和朋友吃顿饭,3000元就没剩多少了。”最令他头痛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自己的收入却原地踏步,“这基本等于是降了些工资。”

“同样是念了大学,再工作10年,医生的工资和其他职业比,属于中等偏下。”陈鑫院长表示。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主任医师说:“公务员工资改革后,相当于副高级别的每月能拿8000元,但我现在每月是5000元。如果考虑到工作强度,我们的收入可是差远了。”北京市律师协会的副会长彭雪峰则在2006年表示,北京律师人均年收入约7万元。据媒体报道,在上海,经济法律师月收入超过5000元,高时可达1万元。北京市统计局城市经济调查队曾在2000年对北京的高收入人群做了一次调查,高收入群体人均月收入达到7444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前10种职业排行为: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律专业人员、股份制企业负责人、导游、演员、职业股民、个体经营者、影视制作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其他自由职业者。医生列第15位。

其他国家和地区医生的收入则更人艳羡。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署2001年的就业统计显示,美国收入排名前两位的均为医生:第一位是外科医生,年收入13.7万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7.1元);第二位是妇产科医生,年收入13.34万美元。当然,考虑到美国2006年的人均GDP是4.2万美元,为中国的25倍,因此美国医生的收入高并不具可比性。在日本,医生人均年薪为1047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72.9万元)。在中国香港,住院医师的月薪则在4.4万港币(约合人民币4万元)左右。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公立医院的人均月薪约为1000美元。医生为何会拿灰色收入

无论与自身相比,还是与其他行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收入比,中国医生工资都不算高。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文跃然看来,这样会带来不少问题,“给医生的合法工资太少,不能体现医生个人价值,也不能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有人就可能去寻找其他的‘工资袋’,如增加灰色收入。”

谈起灰色收入,很多百姓愤愤不平:“就算医生的合法收入少,可他们还有灰色收入呢。又是药品回扣,又是红包的。这加在一起,医生其实赚得不少。”

“我可以说,一半医生拿过药品回扣。”一位医生在网上留贴说,“大医院每月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中等医院几百元到几千元,小医院也有几百元。”湖北武钢第二职工医院一位医生则表示,他3年的灰色收入加起来共300元。北京一位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认为,其实年轻医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药品回扣;即使能拿,也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多。“而且我觉得讨论医生拿了多少灰色收入并没有意义,毕竟各个地方的情况还不一样。与其如此,不如想想医生为什么要拿灰色收入。”

“以往,政府为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希望医院在低价格水平上运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第七套医改方案主笔人顾昕表示。也因此,一个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给一个患者诊疗,可能才收取十几元的费用。这样一来,想保证医生有较高水平的收入,就需要政府给医院足够的补贴。但陈鑫院长表示:“近几年来,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自己经营来维持运行。”如此一来,有的医生成了商人,有的医院成了营利单位。随着老百姓医疗费用的增加,医患关系也变得紧张了起来。

与此同时,医学人才流失现象也日益严重。陈慧医师告诉记者,她的很多同学读完博士,拿了学位,就立刻离开,或去医药公司工作,或到国外当医生。问及原因,都说赚钱太少,而且又不愿意为拿回扣和红包而偷偷摸摸、提心吊胆地做事。政府应加大投入

“医生有灰色收入,说明他们的合法收入短缺,说明我们的医疗体制可能‘剥夺’了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收入。”顾昕教授说。文跃然主任也表示,医生收取灰色收入的现象,不能只怪医院和医生,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但一些百姓却不这么认为。有网友表示:“医生赚钱辛苦,我们赚钱也不容易。工资少,不应该是拿灰色收入的理由。”还有网友表示:医生有自己的不容易和苦衷,但收取灰色收入,违背了医德,不能被社会接受。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北京市民对记者说:“大部分医生很敬业很辛苦,我们看得到,也能体谅,我也特别赞成给医生们涨工资。但希望他们能更专心地钻研业务,也更加自律,让社会、让百姓心服口服。”

顾昕教授认为,要让医患双方都满意,就得适度地增加医生的合法收入。“我们应改善医疗卫生体制,让医生名正言顺地挣到这么多钱!”如此一来,没有了后顾之忧,医生就能够踏踏实实地为患者服务了。那么,医生收入应定在什么水平才合适呢?记者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王天佑、陈鑫、李宏军、陈慧均表示,“医生收入应参考国家公务员。”在他们看来,可以像国家公务员一样实行“3581”工资制度(即按照职务级别的不同,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1万元的工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陈鑫院长强调。文跃然主任也表示,政府应该对医生的收入负起责任,让他们合法地得到满意的工资。李宏军教授进一步指出,即使都是主任医师,也应该根据医生在各级医院发挥作用的不同,适度拉开工资水平。“水平高、任务重的医生工资可以高一些,这样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但在刘学教授看来,人们对收入的满意度总是相对的,“而且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毕竟经济在发展,市场在变动,医生的需求和期望也在变化。”所以,刘学教授认为,政府应开放医疗市场,允许大型民营医院进入市场,并和公立医院“竞争”医生,由市场来发现医生的价值。“这样一来,患者会自动选择那些水平高的医生,并付给他们足够的报酬,这也会激励医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刘学教授强调,政府应做好监管工作,一旦发现医生有拿红包等不良行为,就要取消其行医资格,以保证医疗市场秩序。▲

丁香园-《生命时报》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四:

医生如何评说自己

转自《生命时报》

“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 “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本报此前连续三期推出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 系列报道公布了以上数字,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部分现状。与此同时,在对百姓进行的调查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面对这样的现状,医生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职业的呢?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43%的人对工作“既喜欢又怕”,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这一职业,89%的医生想过“离开医院”。

43%的医生对工作“既爱又怕”

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生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时,43%的医生尽管喜欢,但“也害怕,怕病人闹事,怕值夜班”,24%的人认为“它仅仅是一份工作”,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同时,89%的医生常听到身边同事对工作的抱怨,89%的人想过要离开医院。

“尽管数据中可能有些情绪化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想法。”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对调查结果的看法出奇得一致。高海鹏院长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大多医生年轻时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得面对医患矛盾。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也表示,医生状况目前苦乐不均。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王拥军院长则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每年都有人放弃“医生”职业,去一些医药公司卖药,甚至做起了和医学完全不搭边的工作。2007年,甚至有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无奈地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去擦皮鞋。”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从迈进医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张孝骞、林巧稚这些医学大家更是我们的榜样。但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他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时不用贷款买房,不愁工资不够花,更不用怕有些患者的过激言行。可我们现在工作累、收入低不说,还得处处如履薄冰,横跨‘医院’和‘法院’之间。压力一大,难免抱怨两句,偶尔也会赌气地想‘干脆不当医生了’,但冷静下来想想,还是舍不得这个职业,所以必须坚守。” 医生压力来自何方

诚然,导致医生抱怨,甚至产生离职想法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调查中,98%的医生称自己每天都面临巨大压力。对此,专家们认为,医生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首先,医患关系存在矛盾。调查中,80%的医生表示,其压力主要来自医患关系。的确,近年来,有关医患矛盾的事例和数字经常传出。在一些患者眼里,医生成了冷漠的、可牟取灰色利益的职业。有患者甚至携带录音笔和摄像机就诊,记下医生的言行,以备将来“对簿公堂”。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仅2%的医生没碰上过患者或家属辱骂医生。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20多年前,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即便医疗中偶有差错,患者也能理解。“当时,一个医院一年有1例医疗纠纷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可现在,有的医院一年就七八十例。医患关系的紧张实在让人悲哀。”

而有的百姓认为,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有的医生拿红包、回扣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医生态度恶劣,冷冷地问几句话,就把病人打发走了。别说悬壶济世了,就连基本的工作态度都不能保证。能让老百姓不抱怨吗?”面对百姓的抱怨,很多医生其实也能理解,一位年轻的医生留言称:“我们有时是觉得委屈,但仔细想想,现在不少医生的医德确实比以前差了很多。拿我自己来说吧,一天下来看几十个病人,已经成了机械运动,很难想到坐在对面的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急需帮助的病人。”病痛折磨下的患者往往更脆弱、敏感,哪怕一句不耐烦的言语,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伤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指出,医患矛盾的产生有体制、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因素。“但无论如何,医生对自身的肯定主要来自患者的肯定,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而医患矛盾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查中,仅5%的医生表示,自己从没焦虑或抑郁过。

其次,高期望与医疗中不确定性的悬殊。有人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医生的神圣在于此,医生之难也在于此。“的确,医生是一个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的职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告诉记者,老百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因此对医生有着超出寻常的期待;百姓的高期望使得医生对自身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尽快把病治好。但医学的不确定性又会不断带给他们挫败感。俞国良教授也表示,医生对自身的高期望与实际知识、能力出现偏差,是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再次,对未来迷茫和困惑。调查中,当问到“对未来工作方向预期”时,仅5%的医生“充满希望”,63%的人选择了“一般”,32%的人甚至认为“没指望”。上世纪90年代,身为麻醉科医师的台湾作家侯文咏描写了大医院中实习医、住院医师的真实生活。他们不知要写多少篇论文才能挤进有资格晋升的“茫茫人海”,不知其间会不会因一个失误就“丢了饭碗”。高海鹏院长指出,对前途的迷茫是很多医生面临的最大困惑。俞国良教授则指出,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和同类疾病,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但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勤奋吃苦、默默奉献,能耐得住寂寞。”

最后,来自收入等其他因素。“医生收入并不高”在本报第237期头版《医生收入低不低》中已做过详细报道。此外,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国外医生的工作只是把病看好,但中国医生还得承担医保、公费医疗等负担,这些出了问题,同样得惩罚医生。很多医生表示,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专心致志地看病,不用想一些其他的事。”

当然,调查中同样有让人感动的数据———65%的医生背后有家人的支持;69.55%的百姓认为医生收入和付出相比“偏低”。袁钟教授表示,如果说医生在踏入行业门槛的那一刻就选择了奉献的话,其家属的付出也丝毫不亚于他们。医生压抑,受害的是百姓

当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医生难免在工作中变得敏感、紧张、压抑。“这样下去,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王拥军院长指出,“以前我们会对刚入门的医生说,‘你们要时刻以患者利益为重’;但现在,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诊疗过程中保护自己。拿脑血栓溶栓来说,目前中国每年有100万人需要接受这种治疗,但真正做的只有1000多人。这是因为溶栓治疗中有60%并发症的可能,医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保守治疗对百姓肯定不利,但也是医生现阶段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

从医学发展来看,高海鹏院长指出,失去创新激情的医生只会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从而造成医学发展的整体滞后。“如果说上世纪,郭沫若、鲁迅等人弃医从文,是追求进步的表现。那么今天,医生放弃多年的医学生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很多后来转行的人和我说起这事时,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遗憾。”袁钟教授表示。

医生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忧心。调查中,81%的人认为近年来医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71%的人反对自己的子女再当医生。此前中国医师协会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医生的子女愿意再当医生的仅为17%。“现在的医学生的确不如过去,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指出,这首先由于医学院的准入门槛比以前低了;其次,医学生们看得多、学得多,但实践机会比以前少了;最后,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不少医学生毕业后另投其他职业。对此,袁钟教授表示,目前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得特别严重,协和医科大、北医、首医这些重点医学院校也不会门可罗雀。“但不可否认,医生的这种心态会让其子女或学生深受影响。如果到将来,好医生越来越少了,百姓的健康谁来保障?” 医生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

尽管有委屈、有抱怨,甚至想过“跳槽”,但中国仍有600万医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伟大的誓言。而社会,也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科研、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这也是为了百姓自身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邓开叔会长表示,医患双方必须冷静看待当前的医患关系。首先,医生要重建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美国某报社举办过一次“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有奖征文,其最佳答案有三:

一、挽救患者生命的医生;

二、忙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

三、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作为接触到人类最高价值、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职业,医生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以德服人。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指出,“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这听上去有点难,其实很简单。”袁钟教授表示,“哪怕多和病人说两句,多给一些笑脸,对病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有个病人对我说过,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感觉很无助时,一个医生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他立刻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对医生来说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这就是医德。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俞国良教授则向医生提出了“六心”,即爱心、热心、用心、耐心、精心和信心。

对患者而言,则要充分理解医生,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医生也是普通人,更有好心人。俞国良教授认为,患者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安心、开心。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癌科主任江泽飞说:“人类99%的疾病可能目前还没办法完全攻克,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所以患者对医生的预期千万不要太高,否则会给他们过大压力。”王拥军进一步指出,当遇到医疗纠纷时,患者要用正当方式去解决。打骂医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耻辱。

从制度上来说,几位专家都呼吁,国家应加大投入,将医生和患者之间“钱”的纽带斩断。▲

第四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医生如何评说自己

“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本报此前连续三期推出的“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报道公布了以上数字,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部分现状。与此同时,在对百姓进行的调查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面对这样的现状,医生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职业的呢?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43%的人对工作“既喜欢又怕”,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这一职业,89%的医生想过“离开医院”。

43%的医生对工作“既爱又怕”

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医生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时,43%的医生尽管喜欢,但“也害怕,怕病人闹事,怕值夜班”,24%的人认为“它仅仅是一份工作”,仅8%的人表示“很热爱”。同时,89%的医生常听到身边同事对工作的抱怨,89%的人想过要离开医院。

“尽管数据中可能有些情绪化的因素,但也反映了很多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想法。”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对调查结果的看法出奇得一致。高海鹏院长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大多医生年轻时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得面对医患矛盾。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也表示,医生状况目前苦乐不均。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王拥军院长则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每年都有人放弃“医生”职业,去一些医药公司卖药,甚至做起了和医学完全不搭边的工作。2007年,甚至有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无奈地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去擦皮鞋。”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从迈进医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张孝骞、林巧稚这些医学大家更是我们的榜样。但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他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时不用贷款买房,不愁工资不够花,更不用怕有些患者的过激言行。可我们现在工作累、收入低不说,还得处处如履薄冰,横跨„医院‟和„法院‟之间。压力一大,难免抱怨两句,偶尔也会赌气地想„干脆不当医生了‟,但冷静下来想想,还是舍不得这个职业,所以必须坚守。”

医生压力来自何方

诚然,导致医生抱怨,甚至产生离职想法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调查中,98%的医生称自己每天都面临巨大压力。对此,专家们认为,医生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医患关系存在矛盾。调查中,80%的医生表示,其压力主要来自医患关系。的确,近年来,有关医患矛盾的事例和数字经常传出。在一些患者眼里,医生成了冷漠的、可牟取灰色利益的职业。有患者甚至携带录音笔和摄像机就诊,记下医生的言行,以备将来“对簿公堂”。我们的调查也显示,仅2%的医生没碰上过患者或家属辱骂医生。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20多年前,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即便医疗中偶有差错,患者也能理解。“当时,一个医院一年有1例医疗纠纷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了;可现在,有的医院一年就七八十例。医患关系的紧张实在让人悲哀。”

而有的百姓认为,问题的主要责任在医生。“有的医生拿红包、回扣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医生态度恶劣,冷冷地问几句话,就把病人打发走了。别说悬壶济世了,就连基本的工作态度都不能保证。能让老百姓不抱怨吗?”面对百姓的抱怨,很多医生其实也能理解,一位年轻的医生留言称:“我们有时是觉得委屈,但仔细想想,现在不少医生的医德确实比以前差了很多。拿我自己来说吧,一天下来看几十个病人,已经成了机械运动,很难想到坐在对

面的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急需帮助的病人。”病痛折磨下的患者往往更脆弱、敏感,哪怕一句不耐烦的言语,都会给他们带来莫大伤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指出,医患矛盾的产生有体制、医生和患者等多个因素。“但无论如何,医生对自身的肯定主要来自患者的肯定,如果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而医患矛盾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查中,仅5%的医生表示,自己从没焦虑或抑郁过。

其次,高期望与医疗中不确定性的悬殊。有人说,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吐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医生的神圣在于此,医生之难也在于此。“的确,医生是一个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的职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告诉记者,老百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因此对医生有着超出寻常的期待;百姓的高期望使得医生对自身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尽快把病治好。但医学的不确定性又会不断带给他们挫败感。俞国良教授也表示,医生对自身的高期望与实际知识、能力出现偏差,是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再次,对未来迷茫和困惑。调查中,当问到“对未来工作方向预期”时,仅5%的医生“充满希望”,63%的人选择了“一般”,32%的人甚至认为“没指望”。上世纪90年代,身为麻醉科医师的台湾作家侯文咏描写了大医院中实习医、住院医师的真实生活。他们不知要写多少篇论文才能挤进有资格晋升的“茫茫人海”,不知其间会不会因一个失误就“丢了饭碗”。高海鹏院长指出,对前途的迷茫是很多医生面临的最大困惑。俞国良教授则指出,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和同类疾病,时间长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但这个职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勤奋吃苦、默默奉献,能耐得住寂寞。”

最后,来自收入等其他因素。“医生收入并不高”在本报第237期头版《医生收入低不低》中已做过详细报道。此外,王拥军院长告诉记者,国外医生的工作只是把病看好,但中国医生还得承担医保、公费医疗等负担,这些出了问题,同样得惩罚医生。很多医生表示,他们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专心致志地看病,不用想一些其他的事。”

当然,调查中同样有让人感动的数据——65%的医生背后有家人的支持;69.55%的百姓认为医生收入和付出相比“偏低”。袁钟教授表示,如果说医生在踏入行业门槛的那一刻就选择了奉献的话,其家属的付出也丝毫不亚于他们。

医生压抑,受害的是百姓

当巨大的压力接踵而来,医生难免在工作中变得敏感、紧张、压抑。“这样下去,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王拥军院长指出,“以前我们会对刚入门的医生说,„你们要时刻以患者利益为重‟;但现在,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诊疗过程中保护自己。拿脑血栓溶栓来说,目前中国每年有100万人需要接受这种治疗,但真正做的只有1000多人。这是因为溶栓治疗中有60%并发症的可能,医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保守治疗对百姓肯定不利,但也是医生现阶段保护自己的无奈之举。”

从医学发展来看,高海鹏院长指出,失去创新激情的医生只会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从而造成医学发展的整体滞后。“如果说上世纪,郭沫若、鲁迅等人弃医从文,是追求进步的表现。那么今天,医生放弃多年的医学生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很多后来转行的人和我说起这事时,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许遗憾。”袁钟教授表示。

医生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令人忧心。调查中,81%的人认为近年来医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71%的人反对自己的子女再当医生。此前中国医师协会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医生的子女愿意再当医生的仅为17%。“现在的医学生的确不如过去,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指出,这首先由于医学院的准入门槛比以前低了;其次,医学生们看得多、学得多,但实践机会比以前少了;最后,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不少医学生毕业后另投其他职业。对此,袁钟教授表示,目前这种人才流失的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得特别严重,协和医科大、北医、首医这些重点医学院校也不会门可罗雀。“但不

可否认,医生的这种心态会让其子女或学生深受影响。如果到将来,好医生越来越少了,百姓的健康谁来保障?”

医生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

尽管有委屈、有抱怨,甚至想过“跳槽”,但中国仍有600万医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伟大的誓言。而社会,也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专心科研、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这也是为了百姓自身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邓开叔会长表示,医患双方必须冷静看待当前的医患关系。首先,医生要重建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美国某报社举办过一次“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有奖征文,其最佳答案有三:

一、挽救患者生命的医生;

二、忙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

三、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作为接触到人类最高价值、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职业,医生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以德服人。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指出,“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这听上去有点难,其实很简单。”袁钟教授表示,“哪怕多和病人说两句,多给一些笑脸,对病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有个病人对我说过,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感觉很无助时,一个医生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他立刻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对医生来说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这就是医德。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俞国良教授则向医生提出了“六心”,即爱心、热心、用心、耐心、精心和信心。

对患者而言,则要充分理解医生,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医生也是普通人,更有好心人。俞国良教授认为,患者应该具备“四心”,即同心(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放心、安心、开心。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癌科主任江泽飞说:“人类99%的疾病可能目前还没办法完全攻克,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所以患者对医生的预期千万不要太高,否则会给他们过大压力。”王拥军进一步指出,当遇到医疗纠纷时,患者要用正当方式去解决。打骂医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耻辱。

从制度上来说,几位专家都呼吁,国家应加大投入,将医生和患者之间“钱”的纽带斩断。▲编后:截至本期,“中国医生生存状况系列调查”的数据和相关报道已全部刊登。此次有关医生甘苦、困惑以及医患关系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网友留言说:“原来医生们也这么不容易,我们患者真应该多去体谅。”也有医务人员致电来:“你们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其实,目前医患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自省、自律。”

报道虽然结束了,但有关医患的话题还将探讨下去。希望我们一次次努力能够促进医患间的理解,让医生工作更受尊重,让患者心态更加平和,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让整个社会更和谐。

在此,《生命时报》衷心感谢积极参与调查问卷的广大医务人员和网友,及参与讨论的各界专家。

第五篇:海南红树林鸟类面临的生存威胁研究

海南红树林鸟类面临的生存威胁研究

【摘 要】红树林作为森林类型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红树林鸟类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路鸟还有水鸟。对于环境的变化,鸟类通常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近年来,海南红树林的鸟类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种类上都呈现出大幅度的减少。论文通过对海南红树林鸟类生存威胁研究,希望可以?δ窭嗪秃焓髁值谋;て鸬揭欢ǖ陌镏?作用。

【关键词】海南红树林;鸟类资源;生存威胁

海南岛红树林种类十分丰富,中国所有的红树林品种在海南红树林中都有,红树林面积较大而且相对比较集中,树体茂盛繁密而且十分高大,环境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属于我国红树林的中心地区。红树林环境的多样性可以满足鸟类(特别是水鸟)觅食与繁衍的全部条件。最近,海南红树林的鸟类的数量与种类减少的幅度较大,因此,论文选择对海南红树林鸟类面临的生存威胁进行研究。

一、海南红树林鸟类生存现状

海南红树林中的你鸟类资源主要分为水鸟与非水鸟两种,其中水鸟又分为水游禽与涉禽。海南红树林的游禽种类比较丰富,包括潜鸟、鹈鹕、军舰鸟、鸬鹚、鸭、雁、天鹅、鸥等。非水鸟资源在海南红树林的鸟类资源中占的比例也较高,非水鸟通常包括攀禽、猛禽、陆禽和鸣禽。目前,海南红树林中的鸟类资源的重要特征为鸣禽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对于比较典型的林中鸟类资源。现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海南红树林中的鸟类在数量与种类上锐减,有的鸟类很难再见到,因为海南红树林面积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造成了海南红树林的生存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威胁。

二、海南红树林鸟类生存威胁

(一)偷猎活动

当候鸟进行迁徙的时候,当地人们会常常在红树林海岸旁用鸟网进行捕鸟活动,这使得鸟类无法进行正常的觅食与飞行。这样的捕猎会对鸟类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对于迁徙的鸟类会造成致命性的破坏。

(二)赶海

渔民一般会进行赶海捕捞,当海水退潮的时候,就会有赶海的人在红树林外面的滩涂上挖取底栖动物。滩涂属于大部分的迁徙鸟类栖息与觅食的好的场地,人们的活动使得鸟类的整车取食受到了破坏,减小了鸟类的活动范围,另外,由于人们在滩涂上挖取了较多的生物,会造成鸟类的食物来源受到影响,进而造成了迁徙集群鸟类的减少。

(三)保护管理工作薄弱

鸟类栖息地的破坏及乱捕滥猎的现象并没有使政府和相关的部门机构重视起来,尽管设立了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但是缺乏管理的力度,捕猎者依然会进行捕鸟买卖活动,这严重的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当地野生动物执法人员的缺乏、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的缺乏都使自然保护区的工作的进行受到约束与限制。

(四)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红树林中的植物遭到了破坏,适宜鸟类栖息的树木受到破坏后,造成了鸟类数量的急剧降低。有的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砍伐大片的树林,严重的人为因素与噪声干扰使鸟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海南红树林鸟类生存的保护对策

(一)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鸟类生存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得到,捕猎、赶海、破坏鸟类的栖息地等违法的活动经常会出现。要加大保护的强度,研究制定出合理实际可操作的具有措施,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违法活动进行依法打击对于红树林鸟类资源的保护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加强自然保护教育,提高群众保护观念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将群众的参与忽略,只是将传统的多样性的保护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依靠政府部门与研究人员所起的作用较小。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群众的参与对其进行保护的对策,就是通过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力度,使群众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使群众更加爱护大自然,使对自然的爱护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当公众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并且参与到自然爱护的行动当中,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偷猎和破坏湿地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平.符之冠倾心护卫海南红树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6-11(005).[2]全峰.红树林潮间带污染对大型底栖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4.[3]李萃玲.海南岛风水林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3.[4]陈君.海南岛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与实现[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17.

下载《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生我靠谁生存

    2014 年对我来说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年,在本年的一月份,我被调到我院急诊科学习和工作,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的不容易,三天一轮的值班制度,而且一......

    (示范题解)现代化会不会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题解(五篇)

    现代化会不会威胁传统文化的生存: 一、相关定义: 现代化: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百姓如何评说医生

    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百姓如何评说医生 "照顾家?我还真没指望过。他一周能回家吃两顿晚饭就不错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家属略带抱怨地说,她丈夫在国内某知名三甲......

    医生生存现状还要维持多久

    医生生存现状还要维持多久?2013-09-10 编辑:环球医学 张树静 关键词: 医生,美国,中国,医学生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职业,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摘自:看中国腾讯财经[微博]2013-06-11 05:35 [导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

    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一件事

    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最大的一件事 在人类历史上,崛起的新兴大国和老牌强国间有两种关系模式,即热战和冷战。这两种模式都是对抗性的,必以一方失败,另一方胜利,并彻底改变利益格局......

    试论紧缩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1

    试论紧缩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中小企业曾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部分甚至面临倒闭。剖析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剖......

    中国医生的现状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差别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医生与国外医生的天壤之别呢?中国医生真实生活和真实收入又是什么样的? 医生高收入是否名副其实?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