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品读经典名句中析事明理
从品读经典名句中析事明理
——学习习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习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本期“长征论坛”推出专题策划,摘登习主席此次讲话中引用的几处古文,介绍其出处及含义,并联系现实作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名句言简意赅,蕴含着立身做人、为官理政的丰富哲理,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习主席在此次讲话中引用的这些经典名句就像一颗颗珍珠,闪耀着理论和实践的光辉,生动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很多重大问题,值得大家认真品读、仔细体味。
——编 者
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赵 勋
【讲话原文】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各级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引文延伸】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声威显赫,四方蛮夷都来进贡。有个叫旅的国家进贡了一头獒犬,高大威猛,还能晓解人意。召公害怕武王玩物丧志,劝武王继续修德慎行,以尽安定国家和保护人民的责任,并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就像堆积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却不肯覆上去而放弃,功败垂成,实在太可惜了。
国外有句谚语如是说:“一只失修的马钉会导致一匹战马失蹄,一匹战马失蹄会导致一个士兵的失败,一个士兵的失败会导致一个队伍的失败,一个队伍的失败会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一场战争的失败足以葬送一个民族。”诚然,“细行”从来都不是小事,而往往关乎精神、关乎作风,关乎事业成败,正所谓“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当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广州禁烟,临行前特地通知各地官吏,不准大摆酒席、不准馈赠礼物、不准惊动百姓等。尽管如此,仍然有官员花费不少人力、财力给他修建住宅。于是他又追加一条,不住豪华居所。林则徐矜守细行,才为后来他虎门销烟的成功夯实了底气。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的“战局”不断向纵深展开,尤须我们抓常、抓细、抓长,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就像钉钉子,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确保“四风”问题不反弹回潮,才能不断地积小成谋大成、积小胜得大胜,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余远来
【讲话原文】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引文延伸】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稳定的时候容易把握,在其还未出现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对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时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局面还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着手于治理。老子这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辩证思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忧患意识和前馈控制思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战国策·楚策》中记载,苏秦劝告楚威王:“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苏秦引用老子之方劝政,并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理念运用到从严治党的范畴,就是要学会“名医治于未病”,对一些倾向性问题和现象及早防范、止于未萌。1944年,毛泽东同志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并告诫全党:“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5年之后,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时再次提醒大家:“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正是他这一清醒判断,有力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有效消除了盲目乐观思想,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在新时期着眼于从严治党“未有先为、未乱先治”提供了典范。
当前,要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就必须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前瞻意识、问题意识和前馈控制思维,将从严治党的关口前移,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决不姑息迁就,决不久拖成疾。
第二篇:that在名词性从句中的用法归纳
what 在名词性从句中的用法
1.确定含义。what 引导名词性从句有两种含义:(1)什么(2)……的人/事/物。例如:
1.I don't know what I should do with the problems.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什么)
2.What you will do next is none of my business.你下一步做什么不关我的事。(什么)3.The teacher told us he wanted to take back what he had said.老师告诉我们他想收回他说过的话。(……的话)
4.She is no longer what she used to be.她不是过去的她了。(……的人)2. 确定成分。what 作“什么”讲,在名词性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作“……的人/事/物”讲,在名词性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例如: 5.They don't know what happened.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what 在从句中作主语,含义是“什么”)
6.What he says is not important.他所说的并不重要。(what 在从句中作主语,含义是“……的话”)
7.Do what you please.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what 在从句中作宾语,含义是“……的事“)
8.Please tell me what you are doing here on earth!请告诉我你究竟在这里干什么!(what 在从句中作宾语,含义是“什么”)
9.He is not what he was ten years ago.他不再是十年前的他了。(what 在从句中作表语,含义是“……人”)
10.It is 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 not what she is , that matters.重要的是(她)做这项工作的能力,而不是她是什么(人)。(what 在从句中作表语,含义是“什么”)
11.Are you sure what books he likes reading? 你知道他喜欢读什么书吗?(what 在从句中作定语,含义是“什么”)
注:what 作“……的人/事/物”讲时一般不作定语。
3.引导从句的性质。what 可以引导主语从句(例句 2 和例句 6)、宾语从句(例句 1 和例句 3)、表语从句(例句 4 和例句 9)、同位语从句。再如: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the matter worse has been puzzling me.是什么使情况更糟了?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what 引导的是同位语从句)注:除了上述主要用法外,what 还有两种其它用法。
a.关系形容词用法:作定语,意为:所……的,任何……的(= as much/many as;the...that;any...that)。例如:
I gave him what books(=any books that/the books that)I had.我把我所有的书全给他了。
I will give you what help(=any help that/as much help as)I can.我愿尽力帮助你。Lend me what money(= as much money as)you can.你能借多少钱就借给我多少。b.感叹词用法:作定语,意为:多么(多用于简单句中的感叹句中)What a fool you are!你多傻!What a good idea!多妙的主意啊!What happy boys!多幸福的孩子啊!What a pity!真遗憾!
What 和that 在名词性从句中的用法区别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四种。名词性从句是高二学生必学的重要英语语法之一。在学名词性从句时,学生经常为What 和that 在句中的用法而困惑。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知识的总结,仅供同学们参考:
What 和that 都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但他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截然不同。一.在引导名词性从句时,从属连词that一般要注意三个不(three nos): 1.不省略(no ellipsis)
当从属连词that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时,that不省略。
Eg.1)That he was able to come made us happy.(That 引导主语从句不可省略)2)The truth is that I didn’t go there.(that引导表语从句不可省略)
3)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is true.(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不可省略)但在非正式文体中that 引导宾语从句时可以省略,除下列两种情况外: that在宾语从句中不能省略的情况.(1).在主+谓+it(形式宾语)+宾补+that,从句(真正宾语)的句型中不省略.Eg: 4)He made it quite clear that he preferred to study English.(that不可以省略)
他很明确地说他宁愿学习英语。
(2).由连词and连接的两个由that引导 的宾语从句中, 则第二个宾语从句前的that不省略。
Eg: 5)He told me that he would come and that he would come on time.(第一个That可以省略,但第二个that不可以省略。)他告诉我他将来而且他将准时来。
2.不作成分(no component)
that 在名词性从句中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Eg.6)Sydney kept his promise that he would always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Lucie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that在句中引导同位语从句,但在句中不作任何成分)
7))That you don’t like him is none of my business.(that在句中引导主语从句,但在句中不作任何成分,也不省略)
3. 没词义(no meaning)
that 在名词性从句中没有汉语意思。
Eg.8)That she is a rich woman is known to us.(that在句中引导主语从句,但在句中没有汉语意义)
她是一个很有钱的女子,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9)The thought that he might fail in the exam worried him.(that在句中引导同位语从句,但在句中没有汉语意义)
他也许会考试失败,这一想法使他很担心。
第三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
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2、掌握一果三因与起承转合相结合的写作模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因果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2、掌握一果三因与起承转合相结合的写作模式。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高二下学年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学习与探究,同学们已掌握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常用结构模式,但仅仅这些还不够,从同学们期末试卷上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分析说理无条理,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任务驱动型作文一果三因与起承转合相结合的写作模式,让同学们在打开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有条理的分析说理,顺畅地成文。
二、温故为知新
任务驱动型作文常用结构模式:
引 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 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 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 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内容:
析材料
2、论危害
3、挖根源
4、提办法
5、联现实
6、作结论(作呼告)
强调:第一段,贵在表明态度。紧扣写作任务,表明自己看法,提出明确判断。亮观点,入题快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首日的四个冲金点均失利。或许,里约的首日注定不属于中国,在南半球的冬季似乎寒流来的早了一些。憾失首金的时刻,有媒体调侃“开门黑!中国军团遇寒流,孙杨卫冕失利,首日无金!”有人觉得未夺首金又如何,首日无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完成写作任务。问题引导:
1、针对材料,你的观点是怎样的?(一般来说,立场要鲜明,不中立)
2、你的原因理由又是什么?你的原因理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你绞尽脑汁想出的理由能否让自己,让读者,让阅卷老师信服?
3、为你所想到的这些原因理由分分类,在安排行文时又该如何取舍?如何安排才会让文章既有条理性,又不失深刻?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按照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立场,写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然后小组内讨论,如小组内有不同意见,试图用你的理由去说服对方,如不能都做保留。组内讨论结束后,小组间相互沟通,找到相同观点,对支撑观点的理由进行分类整理,并派代表板书在小黑板上,请标明组别(讨论限时30分钟)
备注:在讨论过程中,要大度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更要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方。第二课时
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首金很重要,中国人讲究“开门红”,摘得首金,博得好彩头,振奋士气,提升信心
第二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奥运会不仅有激烈的比赛,还有精彩的开幕式,那些或心酸或兴奋或遗憾的故事,不一的竞技态度„„体育竞技更多的是享受过程的精彩与激动
第三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保持平常心,否则,可能出现的失误与金牌擦肩而过的概率更高
第四小组:首金很重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体育竞技就该有个胜负
第五小组:首金很重要,国家间竞争激烈,体育竞技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个窗口
第六小组:首金很重要,运动员获得首金是对自己多年来勤学苦练的肯定与认可,是作为运动员最高的荣誉
第七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首金再重,也仅是众多奖牌中的一枚
第八小组:首金很重要,首金饱含了国家、教练、观众、运动员的无线期许,获得首金才不辱使命
第九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运动员竭尽所能已足够精彩,无需苛责非获首金不可 第十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中国已无需先过去一样依赖体育强国、扬国威 第十一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首金这一枚金牌,不一定决定金牌的总量
第十二小组:首金很重要,国家、教练倾力培养,运动员为体育献身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空手而归,实为人生的耻辱,有失尊严
第十三小组:首金很重要,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就是要有所超越,运动员苦练那么久,只为今朝亮剑,摘得首金无比荣耀,世界瞩目,否则只能在体坛默默无闻 第十四小组:首金没那么重要,奥林匹克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友谊、进步、和平,不是让大家拼命追逐金牌,不忘体育竞技初衷
教师点拨:各小组表现都很不错,并且经过小组间碰撞交流,大家的 理由已经相对充分,但是大家还是遗漏了!原因分析就是就是对社会事件存在的结果、现象、状态产生的先在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追溯,各小组就缺少了追溯历史的这一环节,首金背后的历史原因:我们曾经是“天朝上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既然我们曾经拥有如此辉煌的过去,为何今天不可以呢?所以,为首金拼搏,看中首金,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呐喊。集思广益后的分类:
文化、心理、社会、背景、制度,另外,常用原因分析还有道德、法律 如何针对性较强地找到原因?
利用审题立意方法中的:角色分析法
与此则材料关键词相关的角色:国家、教练、观众、运动员 原因理由取舍:
如果行文采用并列关系,并没有严格要求;若采用递进关系行文,则需要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安排 行文安排: 一起。【定向引述+分列正反面观点】 再起。【表明态度+简析看法】 一承。【原因分析一,己方角度】 再承。【原因分析二,他方角度】 转。【结果分析或背景分析】 合。【重申论点+措施分析】
总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通过析事明理的教学,知道了原因分析的方法,掌握了一果三因与起承转合相结合的写作模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学以致用。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四篇:写作指导:以事明理
写作指导:以事明理
一、综述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的话反映了人们从他人他事上认识事理的心理感悟过程。揣摩他人他事,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用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促进自己的人格健全发展。如果把从他人他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概括成蕴涵事理的一两句话。而以事明理就指的就是如此。即要求学生遇到任何一件事都不要轻易放过,都要深入思考它的实质,联系社会、人生或自身,挖掘它符合事理的因素。可见有意识地观察分析一件事情,做到勤思善思,持之以恒,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一针见血地提出对事情最恰当的感悟点。学生周围的事或事物,均可成为思考的对象,这就需要人去发现生活,去观察生活,从而来发现一个生活中的道理。
二、例文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广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王生的问题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
写作要求: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80O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遗忘的角落
早上一走进教室,便觉察到了一股不太对劲的气氛。平时安静的屋里充斥着细小的议论声。每个人头都埋得低低的,不安分的眼睛却并未盯着课本,而是不时地互相交换着什么意见。谷老师面色凝重地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两三页纸沉吟。我悄悄溜到自己的座位上,胳膊肘撞了撞同桌:“What’s wrong?”同桌头也不抬地指了指后面。我回头,瞧见后面的位子是空的。沈嘉没来吗?病了?我猜测着,同时也想,她太沉默了,每天说的话几乎不超过五句,这不利于健康。
谷老师忽然清了清喉咙,这是她要讲话的前奏。“同学们,我现在先不解释什么,我只想把沈嘉同学留下的这封信念一下,然后听听大家的想法。”
我好奇地抬起头。
“谷老师,同学们,我知道我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大家都不愿意理我,可我没有别的办法好想,我只有离开……”
我吃了一惊,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还是挺喜欢这个安静但又胆怯的女孩的。没人理她?噢,也许,但大家都以为是她不喜欢和别人玩呀!
“是的,我在班里扮演了一个很差劲的角色。在每次课堂提问我答错了问题时,班里总是一阵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大家不知在心底嘲笑过我多少次了,是吗?而我孤零零地站在位子前,看着一个个低下去拼命忍住笑的头,甚至没人肯抬头给我一个鼓励的目光,那种心情呀,我实在难以忘记……”
“老天!”同桌惊呼,“大家是怕她难堪才不看她的,谁会嘲笑她呢?”我点点头,原来每次答错问题后都平静地坐下的沈嘉,竟会有如此强烈的心里反应。
“还记得那次英语演讲吗?没人知道我鼓了多大勇气,花了多少心血,没人知道我在台上的忐忑与焦虑。也许我真的很差,可我只祈求有一点掌声,然而没有,什么也没有。我就那么没用吗?
我的心开始由惊讶转为不安。只是掌声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吝啬给予?谁都知道沈嘉那次的演讲出人意料的精彩,而这一切难道可以只归结为,我们这个沉闷的班级并没有鼓掌的习惯吗?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信已到了尾声。
“今天,是我的十六岁生日,在这个孤独的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告别,应该不会给大家添麻烦,或许我会转学,或许不会再上学了,总之,这个讨厌的身影会从大家眼前消失。”
信读完了,教室里充斥着可怕的寂静,在这寂静下又分明有一股激荡的暗流,那是每一颗不安的心灵的震撼。
班长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会找她回来,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是呀,谁都知道该怎样做,可似乎谁都忘记了去做,敏感的沈嘉用她的伤口提醒了我们。忘记的也许很多,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在粗糙的日子里,我们忘记了周围太多的感觉。
【评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同学们的冷漠伤害了一位内心极其敏感的同学,她给大家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这个群体。文章没有提及“沟通”二字,但却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沟通的重要,缺乏沟通的社会就缺乏温暖。文章用一封信贯穿全文,提示主题,构思非常巧妙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不久,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突然飞进了赛场,被劲飞的网球击毙,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立即停止了赛事,跑到小鸟前双膝跪下……
75岁的黑龙江老汉用一辆自己改装的三轮车,把101岁的母亲从老家载了出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的是让母亲、让自己在有身之年能多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在生命的面前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行为。
写作要求:
请你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O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精彩生命
造物主创造了生命,使得世间有了活力。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绽放了绚丽夺目的光彩。生命自产生起就是为了精彩而存在。
塞内卡说过:“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只有焕发光彩,方不辱没生命的意义。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投入了泪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血洒咸阳殿;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躺倒在蒙古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碧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使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命丧清狗之刀下。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需要精彩,精彩燃烧出生命的辉煌。
巴斯德说:“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小草生长在瓦砾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苍松矗立于绝壁之上,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骆驼奔走于沙漠之中,才显出它生命的精彩。只有精彩的生命才能在宇宙之中永生不灭。
生命有意义才会精彩,精彩的生命才会有意义。
凡高的一生融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他的生命是精彩的;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马克思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也是精彩的;孔繁森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阿里人民,他的生命同样是精彩的……巴金说过?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如果没有意义,那么尽早就结束它。
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淌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花开不是为了凋谢,而是为了结果,结果也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更生。生命亦是如此!让生命精彩起来
【评语】:作者在文章中列述了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人轶事,但毫无拖沓繁琐之嫌。在语言的表述上,做到了酣畅淋漓,令人顿生豪迈之感。可见作者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文章态度鲜明,对生命的看法让人一目了然。
三、作业
请在下面四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中学生物老师在课堂上用兔子作脊椎断裂实验,把兔子的头割断,让学生看它的神经怎样跳动,学生们对兔子痛苦万状颤抖着死去无动于衷,反而兴致勃勃地做着他们的“生物”观察。
有人说:“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以“是伤害,还是学知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⑴首先,要明确这个话题的范围。这个话题的范围非常明确具体,只能就中学阶段做小动物活体实验来谈,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限制,对于这个现象可谈的角度不少,但是,题目规定只能就这种实验对中学生“是伤害,还是学知识?”这个角度来谈,超出这个范围,就算跑题。
⑵要读懂所给材料的含意。材料包括两部分,一是事情,二是有人对此事的看法。在记叙这一事情的时候,从用语的色彩来看,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这个倾向,在引用有人的看法时就更明显了,即:认为这种实验,是对学生的心灵的一种伤害。
⑶明确了材料的含义以后,就可以确立自己的文章的中心。这个中心应当是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去看这种以小动物活体作实验的学习知识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灵有没有伤害,有怎样的伤害,应当如何去避免这种伤害。如果写成了要保护动物,以维持生态平衡;或者将批评的矛头指向老师,都算是跑题。在表述时,如果过分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也是不妥当的。
⑷在阐述自己的中心时,要注意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至于用什么文体,写什么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的情况了:擅长写什么文章,平时的生活积累哪方面较多,也就是在哪些方面自己有话可说。
⑸也可以不同意所给材料的观点,但要注意一定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2、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心,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谁知这只狗恰巧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完成上述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
请以“闯祸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审题指导】:
根据话题提示,此文应以“闯祸与创新”的关系为写作中心。显然,我们要对“闯祸”这一在人们观念中属贬义的行为作出重新认识和评价。也许有些“闯祸”确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和灾难,但也有些“闯祸”恰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对旧传统的反叛,因此,就带有一种革命性的色彩,具有创新的内涵。你可以写写生活中的这类事件,也可以虚构故事来表现这一道理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99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开始对人类基因进行解码工作。在中、英、日、德、法等国科学家的合作下,1999年12月,国际人类基因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译出了人类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在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在总结成功经验时,他们都将之归功于不带偏见的科学合作。是的,合作,不仅仅科研领域需要,在其他领域也需要;国家间需要合作,个人与个人之间同样需要合作,团体间更需要合作。关于“合作”,你有什么感受、经历或见闻?
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这个材料和话题的含义都比较明确,而且“合作”同“诚信”一样,是个不能随便否定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去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作文的立意来看,可以谈合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可以谈合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也可以谈合作的效果和意义;也可以从生存、发展、进步、和谐等角度去谈合作的必要性。
在作文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跑题,从同学们的写作情况来看,这个话题最容易和“团结”混在一起,落入“团结力量大”的老套。实际上,“团结”侧重于联合、结合为一体,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以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理想,“合作”则侧重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分工协调、互相配合;有团结必能合作,但合作不一定要团结;团结的层次要高一些,合作还可以是在技术层面上;另外,有利则合,无利则分,这也是“合作”的一个特点。在构思中要尽量地联系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来谈,谈出较具体的新鲜的感受,否则,这个话题不容易谈出新意,弄不好是空话、套话连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伤神,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请以“苹果树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因此,把握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无疑是做好这篇作文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熟读这则寓言从而来深刻理解它的寓意。通读以后发觉苹果树的回答是本文的关键句。即“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仿照它我们可以这样子来看待本则寓言的寓意,即“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宁可放弃现在的„„(自己的某种优点。)做到这一步,那么审题的工作就完成了,同学们就可以选取自己的擅长的体裁进行写作。
第五篇: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就事论事 析事明理——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
“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已经使用全国卷的省份,还是即将使用全国卷的省份,都毫不例外地将之作为研讨和复习的重点。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对这种作文题型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和写法贬得一无是处,认为要完全摒弃;又比如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厘定概念,在分析说理时不能引用论据等。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剑走偏锋之嫌,是一种误读,至少是过度解读,只能将一线教师搞得一头雾水,不知道高考作文该怎么训练和复习。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本来是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时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又认为“从能力划分角度看,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至此,“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新概念便正式强势进入中国人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作文题型呢?其主要原因是前几年盛行的新材料作文虽然突破了话题作文的“束缚和限制”,具有“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优势”,“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余闻先生对此也有过精到的论述,他说:甲卷作文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套作、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由以上权威论述可以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限定写作的范围,明确写作的角度,增强写作的针对性,避免套作与宿构。因为这种作文题型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题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新的作文题型的诞生,所以有必要采用新的概念加以界定,以便于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区别开来。
其实这是非常符合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规律的。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时隔若干年,便每有新的作文题型出现,当年的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都是如此,可谓各领风骚没几年。现如今或在以后的若干年内的新材料作文被任务驱动型作文所取代或这两种作文命题形式并驾齐驱都在情理之中。不过,任务驱动型作文孕育并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它固然有对新材料作文的突破与发展,但更有传承与守正,必然与新材料作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将之与新材料作文截然割裂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近年流行的一统天下的新材料作文题型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寓言故事类、社会生活类(时事类)、名言警句类和漫画图表类等多种形式。其中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曾于2013年一度成为高考命题的宠儿。当年全国高考的18套作文试题中,就有全国课标n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归还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北京卷的“爱迪生与手机”,浙江卷的“童心”等多套作文题的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现象,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这种作文题型与2015年新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关系极为密切。我们不妨通过改造2015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的要求来说明这个问题。改题一: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任选一方,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改题二:将原题的要求作如下改造,其余不变。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从比较可以看出,就写作的内容而言,“高考题”和“改题一’夕这两种命题方式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第一种在格式和行文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但文章的内核(内在的行文逻辑)还是与“改题一”相同,都属于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而且都只能写成社会生活评论(时评),而不能写成可以在主体部分撇开材料的论证型议论文,尽管这往往是新材料作文的典型写法。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作文确实写的是时评,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评,而是由命题者限定了具体针对性的特定的时评。比如考生只能选定“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的任何一方来就事论理,而不能双方或三方兼顾。
而改题二,则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题,考生既可以就某一方谈看法,也可以兼论多方,属于一般意文上的时评。所以从改题二到高考原题,虽然作文材料保持不变,但作文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明确了。但尽管如此,高考原题还是属于新材料作文,这就像我们称李白是中国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而自然是中国诗人一样。任务驱动型作文依然是新材料作文,只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由于这种作文题的材料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任务驱动型社会生活类新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按要求写作针对特定对象的评论,属于时评的范畴,是时评的一种。其说理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就事论事,析事明理。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它能让我们一线教师将这种新题型科学纳入固有的写作指导体系,有效盘活写作指导的知识和积淀,否则,难免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新在“任务驱动” 尽管任务驱动型作文脱胎于新材料作文,并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但它毕竟不同于新材料作文。后者从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如2014年全国课标乙卷,其写作要求是这样表述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同时,题干上还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要求。另一种如2014年湖北卷则是这样表述: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当然,各省市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福建省就要求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我们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两道题的要求虽然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谓“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其实是不允许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不管是“选好角度”还是“自选一个角度”也都只能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而这种范围往往是有限的,一旦脱离这种范围,就是偏离题意。
在构思行文方面,新材料作文一般通过分析材料,在材料的含意范围之内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的任务就是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在字面上完全不理睬材料(当然,在内容上还是要受材料的笼罩),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社会生活类的,那就既可以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社会生活评论,即所谓时评。寓言故事类和名言警句类的新材料作文一般只能写成论证型的议论文,漫画图表类的则视所供材料而定。
而任务驱动型作文从试题写作要求的设计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非常具体明确的任务指令,即写作要求。正如张开先生所言:“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2015年全国课标乙卷中的“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xi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等即是任务驱动型指令。这些“指令”一般在文体、对象、内容和思维等方面进行“驱动”,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这道题中的“写一封信”为文体要求,“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为对象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则为内容要求。至于思维方面的要求,一般没有直接标明,要因题因材而定,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大多存在争议性,故质疑思辨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
至于构思行文方面,因为要求不同,更是呈现出与新材料作文不同的面貌。笔者以为,“就事论事,一以贯之”和“析事明理,文明交流”应该是这一类作文题最重要的特点。因下文有详细解说,此不赘述。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材料作文大家庭中一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新就新在“任务驱动”。它有效解决传统新材料作文泛角度的弊病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它的防套作和防宿构功能也是通过具体明确的任务驱动型指令来完成的。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成为它区别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标志,也决定了它在具体行文思路上的独特面貌。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拓展模式举隅
以上所述,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最粗浅最基本的认识,而唯有认识到位,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训练。这也是一向关注教学操作性的一线教师最为看好的。可遗憾的是,现阶段可供训练的新题和可资模仿的范本都寥寥无几。重点中学的部分教师可能有一些,但也大多视为至宝,秘不示人。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几种此类作文思路拓展的模式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通用模式
开头部分(约占25%):1.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2.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论题)。常见的写法:
①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②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后再提出观点。(类似新材料作文)
③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并对关键概念作必要阐释,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作了分析说理范围上的界定,以便下文的分析说理更有针对性。④选好角度,对试题材料做简单分析,但没有马上提出观点,只是为下文提出要探讨的问题。主体部分(约占65%):
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要求具有一到两次拓展,两到三个层次,层次之间的关系不限。1.分析说理的目的:①明析原因(根源、本质),②辨是非,③直指利害。2.分析说理的方式:
①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分析。
②有时,为了使分析更深入透彻,或者为了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厚重,也可以适当联系现实或历史,引述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经典论述)。
3.分析说理的原则:注重文明交流,包容并尊重他人权利,反对打压不同意见;要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来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还要避免自说自话。4.层次拓展的方法:
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 结尾部分(约占10%): 再次回到试题材料与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寻找对策(措施、办法)、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正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④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反面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略写)
③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并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④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先破后立:前三步为“破”,最后一步为“立”)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拓展的“争议性材料”模式 ①用简洁的语言引述试题所给材料。(略写)
②对所述材料进行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作为过渡。(略写)
③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赞成,可反对,也可辩证看待。(较详)④(赞成)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明其意义。(主体部分,详写)
⑤(赞成)倡议劝勉、呼吁号召,总结全文。(略写)
⑥反对)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之错误(危害),挖掘产生的根源(原因)。(主体部分,详写)
⑦反对)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总结全文。(较详)
⑧辩证)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某种做法作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辨明是非,阐述利害。
⑨辩证)就不足不当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并适当展望其良好效果,总结全文。(详写)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为了让学生更快入格,复习应考时给他们提供容易操作的思路拓展的框架还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中等程度及其以下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思路拓展方式往往受制于试题的材料和作者的习惯,所以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胶柱鼓瑟,墨守成规。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不管采用何种思路拓展模式,都要深入分析选定的具体问题,入情入理地阐述所持看法的理由。可以举例,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即所谓论据),但对论据的概述或引用要尽可能简洁,而且是在分析具体问题或事件时自然带出的,一切为分析既定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即析事明理服务。当然也可以不引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分析相关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不是2016届高考作文训练的唯一题型,但确实是本届高三作文训练的最重要的题型。全国卷向来具备无与伦比的导向功能,对于这种新题型,我们怎么研究、探讨甚至争鸣都不为过,因为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这种题型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的关系,从而组织高效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目前教学资源相对匾乏的情况下,我们既要善于继承近年新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的成果,又要善于借鉴《中国青年报》等相关媒介优秀时事评论的创作经验,同时还要勇于写作下水文,自行选编优秀时事评论类文章供学生阅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
为使写作指导能够做到高屋建瓴,扎实高效,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阅读曹林先生的《时评写作十讲》《不与流行为伍》和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相关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如此,我们方能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