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欣赏】名家艺术倪宽书法近作欣赏(本站推荐)
【欣赏】名家艺术 倪宽书法近作欣赏
倪宽 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汕头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书法教授。1996年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开先生,近十年来专研两汉、楚简帛及晋唐小楷,简帛书法得古奥天真之姿,奇趣巧拙相生。小楷取法晋唐楷法及魏碑、宋之雕版文字,参合自家情趣,得清雅精致之极,也独有一格。此两种书体应邀参加中国书法院的流派研究展,倍受关注。近年来作品应邀参加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书法院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广东省书法大展》、《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大展》、《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等等。中国书法院主办的《渊源与流派·简帛书法创作研究展》、《渊源与流派·晋唐楷书创作研究展》、《首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百人艺术书法展》;今日美术馆主办的第一至第三届《流行书风大展》及《当代探索型书法作品及文献展》、《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等等。多次获金、银奖。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首届提名展(广东省博物馆展)。石开壬辰为倪宽书法展序一个能写像他人,而写不像自己的是书匠。一个不能写像他人,而只能写像自己的是书痴。一个既能写像他人,又能写像自己的是书手。一个已经忘了怎样写像他人,而一心一意写像自己的是书家。一个被大多数同人认可的书家是名书家。一个被大多数人不认可,而将被时间认可的书家是大书家。我说这些,好像有点搞笑,但艺术本来就是智慧的游戏。艺术的昨天有点神圣。艺术的今天有点无佘。艺术的明天谁也不知道怎样。倪宽乐天知命,才情不俗,理智用功,因此艺术有了昨天和今天。倪宽好像除了艺术,没有做其它的理由,所以明天我会等着。石开 石开丁亥为倪宽书法序倪宽先生。又名蔚睦。广东人也。禀赋异能。于书尤擅。敏而辨雅俗。故得进近堂奥。是识也。亦天也。近十年专研两汉简书。取古奥天真之姿。放笔作大字。奇趣生焉。夫书有巧拙。巧者精灵而勾人神魂。却每失之小局。拙者疏略。却也别涵深蓄。亦惑以为粗鄙也。二者冰炭。难以强台。而能者揉之,苟合其度。则神采一现。失其度。则俗态毕现矣。倪宽是能者。所作成之者。十之七八。诚可钦佩。此集近作影印。余以巧作略论其艺。不及全面。为序。丁亥九月 灯下。石开。
名家评说倪宽先生。又名蔚睦。广东人也。禀赋异能。于书尤擅。敏而辨雅俗。故得进近堂奥。是识也。亦天也。近十年钻研两汉简书。取古奥天真之姿。放笔作大字。奇趣生焉。夫书有巧拙。巧者精灵而勾人神魂。却每失之小局。拙者疏略却也别涵深蓄。亦感以为粗鄙也。二者冰。难以强合。而能者揉之。苟合其度。则神采一现。失其度。则俗态毕现矣。倪宽是能者。所作成之者十之七八。诚可钦佩。此集近作影印。余以巧拙略论其艺。不及全面。勉为序。丁亥九月。灯下石开。——石 开(著名书法篆刻家)
笔厚而势奇。——王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宽在各种书体作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简帛书和魏碑尤为突出。—— 张桂光(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博导、古文字学者)
蔚睦(倪宽)的字透出一种自然的淳朴与宁静,让人看了很舒坦。你大概不会想到这是他多年的军旅生涯,辛劳于奔波之余而作,一种沁人的文人情怀,实在虔诚与坚韧。书法传统中文字的表意功能已开始转向现实的符号造型,追求纯粹的美学意义,从而书法家也是遇到转型的艰辛,即不但要解决“继承与发展”的相关课题,而且要面对现实的诸多生存问题。蔚睦不畏艰难,决意前行。我祝他一路走好。—— 陈国斌(著名书法篆刻家)
用笔爽辣,结体紧凑,造型生动有趣。——沃兴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字逋峭之势,敛纵变化而神气峻密。字内与字外的空间分布大幅度对比,但字势呼应,行气连贯。令人作水落石出之想,部分字势之变偶有失度,盖缘于刻意为之。——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题倪端(倪宽)书法潜心汲古到铭盘,日挂前贤壁上观。镕铸千家成自体,俗氛廓扫见倪端。——西中文(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来源|网络
第二篇:2.1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书法名家对联作品欣赏
第三篇: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对于书法艺术欣赏,可谓见仁见智;但既要欣赏,就要有客观的书法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了解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艺术价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价值,各家知言,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就会逐渐接近作品的全貌。通过不断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精华,作为研习与创作的借鉴。真正的书法欣赏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透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骋从横知志:或托以散郁结知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与气式,亦所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若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并将继续保持其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
书法鉴赏的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 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 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 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3 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书法的物质价值
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 4 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鉴赏更加精确到位,这就叫聚焦式想像。我们可能会说,别人把书法家的想像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人喝墨水。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常入迷。他写啊,写啊,一天又一天,坚持不懈,忘了疲劳,忘了饥渴。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他就这么个脾气。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
第四篇:名家欣赏:沈从文
边城:美丽与哀愁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是要构建一种“希腊小庙”式的理想社会。那里有风景之美、风俗之淳、人情之善。湘西的美让人如痴如醉,但是在这美丽的背后又有一层淡淡的伤、隐隐的痛,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民族家园的坍塌、美好爱情的无疾而终,这些都给平静祥和的湘西带来了一层深深的哀伤。本文旨在发现一个温暖背后的哀伤的、孤独的边城。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美感;悲剧性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里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的故乡,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湘西的水流进了沈从文的血液之中,以至于他无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对边城魂牵梦遗,沈从文的性格中有山的宽容与伟岸,也有水的细腻和灵性。《边城》是川湘渝的交界地带,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这里的美好必定是多元的。同时这里又是是个被遗忘的角落,闭塞的自然环境必然造成生活的单调,人心的孤寂。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和哀愁。沈从文作为生活在边城之中的普通人,他听闻了边城的历史,见证了边城的变化。他生在边城长在边城,而后又走出边城,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过。与其说是沈从文成就了边城,不如说是边城成就了沈从文。如今的边城依旧在,但那片宁静美好依然不复存焉。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梦幻的、朦胧的、静谧的边城成为了一种永恒,这份美丽与哀愁永远地定格在文字之中,也永远的停驻在读者的心中。
一、温暖的边城
茶峒是湘西的一个小山城,这里具有浓厚的湘西人的生活气息,那里有青山绿水,有绕城而过的小溪,有见证历史的巍巍白塔,有传荡山谷的动人歌声,有节日里的烟火,这里的生活简单,这里的人儿质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也没有现代文明带来的冷漠与矫饰,这里的一切都是清新淡雅的,这里的一切都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和谐。
(一)风情美
生活在边城里的人,一生守候着这一片净土,在这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对物质没有过多的奢求,他们热情好爽、乐善好施,他们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在这里有免费摆渡的老船夫,有慷慨济人的船总,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都是边城人的大节日。他们热爱生活,他们以最勤恳的态度捍卫着这片土地,他们也以最饱满的热情礼赞这片土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过年都是茶峒人的大节日,“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他们把最好的热情都献给了这些最美好的节日,男女老少各有其趣,他们用欢聚一堂,共享这份美
好。节日洗去了他们辛苦耕耘的疲惫,节日的烟火中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激,对未来的祈福。
(二)人性美
边城里的人是善良的,充满爱意的。他们不善表达,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整个小城。勤劳慈祥的爷爷,他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翠翠身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课都在牵挂翠翠,他爱笑、爱唱歌、爱喝酒,他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翠翠,在翠翠眼里他身上有如山的父爱,他能给翠翠带来安全感。他身上也有母亲的细腻,他能关注到翠翠的细微变化。他身上有爷爷的温暖,正是这份温暖点亮了翠翠的生活。这里有默默无闻的老船夫,没有人知道他的小船摆渡了多少人,也没有知道他在这里摆渡了多少个日夜,他干着最简单的工作,但正是这份简单的工作让他干了一辈子,他用他的小船架起了通往对岸的路,他铺起一条通往美好的心路。天保和傩送,他们有着健康的体魄,是泅水划船的能手,他们是湘西男性的代表,勇敢、健康,有征服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也有挑战自然的 胆量和担当。翠翠是边城女性的代表,她是《边城》中唯一的女性,边城的山水养育了她,她灵动可爱,天真活泼,温柔善良。她有少女的纯真,也有少女的情怀,当面对天保和傩送的同时追求时,她也陷入了苦恼之中。
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这里的人没有好与坏,在边城温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都是善良的可爱的。他们为边城增加了生活的气息,边城中的一切因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边城的美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在现在文明冲击之下的中国。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是民族性的,他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纯真和善良,勤劳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保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里风景如画,风情淳朴,人情善良。边城就是一首田园诗,这里的风景、风情、人情都是这首田园诗的生命所在。这里的风景美丽,却不造作;这里人情真实,但不做作。所以汪曾祺说,“这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这份温暖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痛,这份美丽背后有着深深地悲伤感。因为任何东西,美到极致之后就会产生悲伤,产生痛。
二、冰冷的边城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汪曾祺《又读<边城>》)在边城世界了沈从文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他急切地想要留住他心中的边城,记忆中的边城,他想留住湘西风情,因为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才是自由自在的。但是对于已经走出边城并接触到现代文明的他,从理性的角度深刻的意识到逆时代趋势的挽留是无力回天的。
(一)内心孤独的沈从文
“对沈从文来说,他从湘西边地来到京都大邑,最严重的现实威胁无疑是物质上的极度贫困,最严峻的精神危机则是都市环境所造成的生命价值的失落感,2
前者他可以凭着湘西人固有的坚韧和耐力设法克服,后者则使他产生一种深刻的生命焦虑和强烈的内心隐忧。”1从沈从文的自身处境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沈从文从一个小地方到一个大都市,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变,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他更加思念他的家乡,思念家乡的山水人情。当一个人渴求从一个环境中逃离时,他必然会寻找一个归属地,沈从文的归属地就是湘西。回归乡土,回归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沈从文小说的精神追求,他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寻根小说,他要寻的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破坏我们的国土,毁坏我们的文化,如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文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一切来势汹汹,沈从文试图建立一个“希腊小庙”来逃避帝国列强的精神奴役。他的处境是艰难的,在这样的处境下写出的文字也必然是苦涩的。(二)不完整的节日
在边城里,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是世世代代最盛大的节日。但沈从文的《边城》中三次写到端午节,并且故事的开端也是从端午节写起的。相比中秋节和过年,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端午节应该没有这连个节日盛大,但沈从文详细的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但对两个看似更加盛大的节日却轻描淡写。中秋的月亮没有看头,过年的热闹也不及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里强化端午弱化中秋和过年,一方面是与故事的情节有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起于端午。另一方面与人物的命运相关,小说的结局是不圆满的,翠翠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爱情,她也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爷爷,这一切都是不完美。我们知道在这三个盛大的节日之中,只有端午节是纪念死去的人——屈原,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而中秋和过年都是团圆和团聚的节日,这种家庭完满的节日氛围和主人公的命运是不符合的。所以在《边城》中被放大的是一个哀悼的节日,被忽略的是团圆美好的日子。因为在《边城》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完满的结局。
(三)充满遗憾的翠翠
翠翠的生活看似是幸福的、无忧无虑的。她有所有少女都羡慕的容颜,她有边城中最优秀青年的追求,她的心疼她爱她保护她的爷爷。但是她纯真的笑容难掩心底的悲伤,她有着自己的苦恼。
她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她是一个没有爸妈的孩子,她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因为她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爱情耗尽了短暂的一生,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来爱翠翠。她父母的爱情悲剧造成了翠翠的家庭悲剧。爷爷的爱是无私的是分量十足的,但是爷爷的爱并不能弥补父母之爱。翠翠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的成长起来的,爷爷对她的爱是隔代的,是无法触及到心灵禁区的。爷爷的爱是有偏差的,当翠翠长大之后,爷爷是无法走进她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父母之爱的缺 1 吴投文.论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失,祖孙之爱所造成的误解,让翠翠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倾吐心声的人,长时间的这种状态让她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倾诉欲望,很多时候她只能告诉天上的月亮,告诉身边的大黄狗。但这种沟通往往是单向的,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翠翠的羞于表达。
一个羞于表达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她明明喜欢的是二老傩送,但却不能大胆的说出来。面对大老、二老的同时追求,她其实在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但她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来。在手足情和爱情面前,大老和二老为了手足情而放弃了爱情。翠翠成为一个永远在等待的人,等待一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的人。时间不等人,岁月催人老,在翠翠的等待中,见证边城历史的白塔突然坍塌了,陪伴她守护她的爷爷也在那个雨夜里永远的去了。留下的只有翠翠、大黄狗以及无边的等待。
翠翠的一生充满了遗憾,满心期待的爱情成为了永远的等待,这是翠翠最大的悲剧性。在翠翠的等待中她失去了所以生命的挚爱,最终也将慢慢的失去青春,失去笑容、纯真和美好。
结语
《边城》是沈从文的梦中情人,是日不落的太阳。在对边城的回忆中是深深地怀念,这种怀念是带着伤感的情绪。对过去越是留恋,对未来就愈加迷茫。现代文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民族精神家园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沈从文是清醒的,他深刻地明白现代文明必然到来,但在心底里他还没有做好迎接现代文明的准备,他只能做现代文明吞噬民族家园的进程深深地叹息,但他的叹息与现代文明的力量而言是微弱的,这是他精神苦闷的根源所在。一个清醒着而又无力回天的人永远是最痛苦的。美丽的边城也因沈从文的忧伤而哀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徐安辉.一曲哀婉的孤独人生之歌——翠翠形象、意蕴一说[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 3.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陈越.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1(2)5.何益明.论沈从文的《边城》[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4
第五篇:名家散文欣赏
名家散文欣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家散文欣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家散文欣赏1南方的夜——冯至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发着浓郁的清热。——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象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相,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象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是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名家散文欣赏2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儿,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儿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儿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儿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名家散文欣赏3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来,停下你长途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将落叶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蛇样交缠着,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等我和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之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名家散文欣赏4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是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的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儿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儿,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儿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艰难的一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儿。黄色的花儿淡雅,白色的花儿高洁,紫红色的花儿热烈而深沉,活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名家散文欣赏5生命之树也有落叶
李含冰
人生,是要走过生命的四季的。
当秋寒袭来的时候,树木自知无法抗争,便抖落了叶片,用一身硬骨迎击风霜。那是一种暂时的退却,是一种承受,是一种力的积蓄,一种耐心的等待,一种更有希望的选择,而绝不是最后的结局。一旦时机成熟,便迅速萌发了新叶,用全力拥抱春色。于是,生命之树充满了绿意。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到一所大学作报告,有的大学生向他询问事业有成的“秘诀”。他说:我没有成功的“秘诀”,只有战胜失败的感受。失败一次不等于一生都失败,但往往在多次失败之后才可能拥有一次成功。每战胜一次失败,就与成功更近了一步...当一个人的生命之树有了落叶时,要告诫自己:失去的只是昨日,绿意已不再遥远。失意时不必凄凄然自轻自弃;得意时也不必傲然目空一切。有生有落,有枯有荣,这是人生的一个规律。
善于承受沉重,就像善于接受成功一样,都是生命的最佳支点。
名家散文欣赏6清晨醒来,抬眼望窗外,一片漆黑,邻里也未传来嘈杂之声。于是,打开床头灯,顺手拿起沈先生的作品《生之纪录》翻看着。当我阅读到先生这篇作品《云南看云》时,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句句话就是对我说的,似乎也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说的,因此我把其中的一段节选下来以共勉。下面就是先生作品原文: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低下头来一定会轻轻的叹一口气。具体一点将发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点将发生“逝者如斯”感想。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为一片悬在天空中的沉静黑云而痛苦。因为这东西给了我们一种无言之教,比目前政治家的文章,宣传家的讲演,杂感家的讽刺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时还美丽得多。觉得痛苦原因或许也就在此。那么好看的云,教育了在这一片天底下讨生活的人,究竟是些什么?是一种精深博大的人生理想?还是一种单纯美丽的诗的激情!若把它与地面所见、所闻、所有两相对照,实在使人不能不痛苦!
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这些人其所以热中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作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社会研究的专家,机会一来即向银行跑。习图书馆的,弄古典文学的,学外国文学的,工作皆因此而清闲下来,因亲戚、朋友、同乡……种种机会,不少人也象失去了对本业的信心。有子女升学的,都不反对子弟改业从实际出发,能挤进银行或金融机关作办事员,认为比较稳妥。大部分优秀脑子,都给真正的法币和抽象的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以及对于“生命”较深一层的认识。
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我的越币下落了”,“我的汽油上涨了”,“我的事业这一年发了五十万财”,“我从公家赚了八万三”,这还是就仅有十几个熟人口里说说的。此外说不定还有三五个教授之流,终日除玩牌外无其他娱乐,想到前一晚上玩麻雀牌输赢事情,聊以解嘲似的自言自语:“我输牌不输理。”这种教授先生当然是不输理的,在警报解除以后,不妨跑到老伙伴住处去,再玩个八圈,证明一下输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
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物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
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作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办党的,信教的,……特别是当权做官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
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象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象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分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