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共5则)

时间:2019-05-15 05: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

第一篇: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

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优化问题探讨

王平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好的农村政策制定出台后,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普遍重视政策的制定,而忽视政策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从受传者—农民的角度,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考察和分析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优化问题。

[关键词] 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系统优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9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这是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新形势下,中央制定的又一个重农强农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以“三农”为主题的第11个一号文件。

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好的农村政策制定出台后,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普遍重视政策的制定,而忽视政策的传播效果。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以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广大民众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的。”[1]然而,据有关调查,农户对农业政策类信息的关注率、理解度或接受程度普遍较低[2]。这种情况无疑将增加农村政策执行的难度,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因此,考察和分析对农政策传播效果的优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政策传播效果概述

农村政策传播是指政府发出的以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性、法规性、条文性信息在组织之间及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传递过程。本文拟探讨的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主要是指作为传播主要受体的农民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农民接受农村政策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有效结果。任何一项政策信息倘若不进行有效地传播,“就不能实现政策的目的,达不到政策的预期目标”[3]。

农村政策传播的终端是农民,其基本目的在于使农民获得政策信息。农民接受农村政策信息的刺激所产生的反映或各种变化,决定着农村政策传播的收效程度。因而,农村政策传播应注重从农民角度,探讨政策的传播过程和最终效果:受传者农民接受政策信息而产生的效果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的传播实践活动中,我们该如何优化各种因素,以提高农村政策传播的有效性?即便从传播者的角度进行效果探讨,也必须以受传者农民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效果分析,而不能主观臆测农民对政策信息刺激的反应。

然而,受传者农民公众有着基本的共性和众多的差异性。这种基本的共性使我们能够探索和获取优化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方式方法,而众多的差异性,使农民对政策信息刺激表现不同的态度与行为。这给效果研究及其因素分析带来了相当大的复杂性。但是,不论如何,从受传者—农民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与研究,乃是我们探讨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优化问题的唯一路径。

二、关涉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传播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信息流通过程。对于传播过程已有各种模式的分析,无论是拉斯韦尔“五W”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还是施拉姆循环模式或德弗勒双循环模式等,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但所体现的传播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即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离不开传播者、讯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四要素。它们第一次将复杂的人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清晰地表述出来,为我们考察影响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因素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具体的出发点。

1.传播者

作为传播内容发起者的传播者,是信息传播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在现有政制下,各级政府和大众传媒是保障农村政策信息有效传达的主要责任主体。一般情况下,当前农村政策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各级党政部门自上而下逐级传达,这是“三农”政策宣达的组织传播途径;从这一层面看,政府是国家农村政策的实质传播者和传播决策者;另一种主要是政府委托大众传媒这一专业信息机构来完成政策传播任务;传媒在这一层面上主要是国家农村政策传播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

从传播致效的角度看,传播者良好功能的发挥往往同许多因素相关。德国学者G.马莱茨克对影响传播者行为的诸因素及其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传播者如何选择、组织制作和传递信息,将取决于—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工作群体、社会环境、媒介约束和信息内容约束等;传播者的行为往往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其对传播致效的作用或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这可以说是“为什么大众传播研究未能成功地解释和预测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4]。尽管如此,G.马莱茨克的观点为我们分析传播者因素如自身利益、观念态度、文化水平、社会环境、传播技巧、约束因素等,对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影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2.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即信息,是受传者认知、态度与行为改变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因素,也是检测传播效果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在政策传播过程中,系统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媒体、受传者)的相互关联,都是通过政策信息发生作用,并依据传者与受者的需求,确保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而各种制约和干扰因素,则影响或阻碍着信息的正常传递与作用。显然,政策信息内容不仅是农村政策传播活动中的核心和纽带,亦是传播系统内部效能的体现。政策本身是否合理、完善,政策信息内容是否容易理解、接受,政策传播过程是否存在诸多干扰,等等,从根本上影响着传播效果,甚至决定着政策传播的成败。不言而喻,对于农村政策传播而言,政策内容的科学性、政策信息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关

3.传播媒介

所有的媒介都能携带和传递信息,而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或效用却存在着差异。学界实证调查显示[5],在传播农业政策方面,效果最好的媒介或渠道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印发农业政策的资料、组织培训、村喇叭广播、电视、人际传播。相比较而言,大众传媒在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方面不容乐观。当然,这里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除了媒体自身的不足或缺陷等原因之外,受传者农民对媒体的选择性也是重要原因。农民对于通过何种媒体、途径、方式方法接受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同其爱好、需要、动机、受教育程度、经济和 效益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对农政策传播中,有各种各样的媒介或渠道,也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选择,如何根据各种媒介不同的功能特性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等因素,选择和应用恰当的传播媒介来传递政策信息,值得重视和关注。

4.受传者

受传者是传播内容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过程的终点,其在信息接受与反馈方

面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制约着传播效果,而且“能够操纵、规范整个传播行为”[6]。然而,农民公众作为农村政策传播的主要受体和“终端接受者”,与城市受众相比,整体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较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民接受、理解与反馈信息的“瓶颈”[7]。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人口资料,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并且,农村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8]。从目前农民公众参与政治、使用媒介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来看,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不强,信息接收与反馈的力量有限,利用媒介为个人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的素质和能力较低,等等。这必然影响到农民作为政策接受主体的作用发挥和政策传播的效果。

三、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优化问题的对策思考

1.提升农村政策传播者素质,真正发挥其“责任主体”作用 如前文所述,各级政府和大众传媒是保障农村政策信息有效传达的主要责任主体。然而,当前对农政策传播者的主体素质不高,可以说是影响“三农”政策传播致效的重要原因。如作为农村政策的“实质传播主体”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文化素质和政策水平较低,不能透彻理解农业政策内容,或者责任感不强,人浮于事,消极推诿,被动应付,或者钻政策的空子,从中渔利,甚至扭曲、阻滞或封锁农村政策,致使农民群众对所需的政策信息难以获得;作为“职业传播主体”的媒体采编人员的素质也存在堪忧问题,具体表现为:以收视率、收听率等功利目标为导向,对包括农村政策报道在内的弱势群体传播缺乏足够重视,采编作风浮躁,满足于参加会议、听报告、做表面文章,对政策文件精神、农村现实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和采写,不愿意深究和创新农村政策传播技巧与方法等。因此,提升当前农村政策传播系统中的传者素质,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尤其是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真正发挥农村政策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2.增强农村政策信息内容的可接受、可理解性程度

受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由于受以往经验、文化背景、需要与动机、态度与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只有充分考虑到受者这一因素,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一般而言,农民对政策信息内容的接受性、理解性程度愈高,政策传播效果会愈好,反之亦然。为此,农村政策传播的信息内容及其编码和传递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共通性,即农村政策信息内容的选择与编码,应建立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必须使用农村公众感兴趣、能理解的符号;(2)易得性,即农村政策信息传播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逻辑规律,增强政策信息呈现的清晰性、可认知性和趣味性等;(3)效用性,即农村政策信息应与农民利益或需求之间存在具体的联系,能对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有一定的效用或帮助。

当然,由于“许多政策是在各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直接相关的配套政策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出台的,因而出现许多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一些政策制定所拟定的方案、计划虽经过反复论证,但执行此项政策的环境、条件不充分,[9]一旦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原先潜在的问题、未预料到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这就要求对农政策传播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注意调查研究,收集民意,关注舆情,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农村政策内容的修正和完善。

3.合理选择、运用和整合多种传播媒介

不同传播媒介在传播农业政策的效用方面既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也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因而,农村政策传播既要在遵循“省力+效益”原则的前提下,注意合理选择、运用不同媒介,又要注意“整合联动”[10]多种媒介,以充分发挥各媒介整体“合力”效用。如:既要重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各自优势和先导作用,又要善于利用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媒介或渠道,如农村中的黑板报、农业政策宣传资料、乡村喇叭等的传播效力,也要充分发挥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渠道的纵深传播效用,从而确保农民群众能多途径、多向度地知晓、理解和接受国家农村政策。当然,媒介或信息渠道的选择,还要考虑物质因素的制约问题。对一些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的农民来说,选择和使用一定的、尤其是先进的传播媒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鉴于此,有关的政策信息传递,就不能运用那些他们根本就无法接触到的媒体(介)。显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信息保障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4.以农民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民作为政策接受主体的作用

农村政策的传播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传播者和农民相互交换和分享信息的双向传递过程。传者在宣传或报道农村政策时,不能把农民视为被动的传播对象,而应重视农民的参与、互动和反馈。只有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策传播活动,传者所传递的信息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并对其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产生预期的影响;传者也才能从受传者的参与和反馈中,及时调节和改进传播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为此,农村政策传播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如政府部门定期开展农民公众咨询活动,回答有关问题;开放接待日,听取农民意见等;作为政府意志和民众意见的“桥梁”、“纽带”的大众传媒,应积极采取措施给农民公众提供充分的民意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如在制订农业政策过程中或制订好政策后,邀请部分农民参与政策的制定及实行的过程,鼓励农民在媒体上发表对农村政策的意见、看法和要求,并展开关于农村政策的对话、讨论和质疑;及时邀请专家在媒体上开设农村政策专题讲座,解答广大农民关心或者还不十分[11]清楚的问题,等等。

四、结语

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优化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优化该系统内部的传播者、信息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要素,是促进农村政策传播致效的基本路径和必要措施,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系统优化还需要“协调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效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目标,以保证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效。”[12]所以,为避免农村政策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游离松散或功能特性产生相互抵御的现象,我们还应注意将系统内各要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地、和谐地“组合”起来,以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效用。由于农村政策传播活动是复杂多变的,传受主体、政策信息内容、农村社会环境等也是变化的,农村政策传播效果优化的途径与策略等也会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改变。因而,传播者应密切关注农村现实,联系农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政策传播系统各要素最佳的“组合”方式与方法,以实现农村政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2008年度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以来国家农村政策在县域传播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页。[2] 谭英、蒋建科:《农业政策传播效果调查分析》,《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3] 段林毅:《关涉政策传播的几个问题》,《求索》,2004年第4期。[4]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7页。

[5] [11] 谭英、蒋建科、陈 洪:《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农业政策的效果及农户接受程度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6] 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7] 肖荣春:《国家农村政策传播机理的重构》,优秀硕士文库,江西师范大学(2007)。[8] 翁昌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图书”》,《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9] 黄世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执行农业政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0] 肖荣春:《国家农村政策传播机理的重构》,优秀硕士文库,江西师范大学(2007)。[12] 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0-91页。

作者简介:王平,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博士生

作者地址: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 邮编:221009

手机:***

Email: wangping@xznu.edu.cn

第二篇:谷歌关键词优化效果

谷歌关键词优化效果

第一,随着搜索引擎变法,去调整网站内在素质

这个也称为搜索引擎算法,搜索引擎算法是怎么捕捉信息的呢?很多站长可能说是真的去研究搜索引擎,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的搜索引擎算法,也就是对搜索引擎抓取网站的因素进行捕捉信息,当搜索引擎每进行一次调整之前,都会有一连串的反映,有的是一批稳定很久的网站突然排名下滑啊,或者网站收录数量有着大幅度的增减变化,外部链接大幅度增加等等因素可以捕捉搜索引擎调整。从而进行网站结构,更好的适应搜索引擎。第二,网站文本更新、添加

网站文本更新也称为网站网页更新调整,也就是针对现有的网页进行局部细微调整,具体的包括一些要修改的、一些之前没有优化到的、一些优化过度的、错别字或者是段落划分错误的、格式错误的等等,这些都称为文本修改。

第三,网站地图更新

网站地图是给搜索引擎蜘蛛指引的,网站地图更新是在网站调整之后才进行的工作,是要告诉搜索引擎网站已经经过调整修改了的,让搜索引擎更方便的访问网站才进行调整的,这也是稳定现有排名所必须做的工作。

第四,增加外部链接

所谓的增加外部链接并不是说向一些垃圾网站上发帖,增加网站的外部表现。向垃圾网站上发布链接不光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是适得其反。这里指的是向质量高的站长站、专业论坛、质量高的专业门户上进行文章或者技术参数提交,以增加网站的外在表现。持续性的优化和更新内容才是网站保持已有排名的关键性因素,当然搜索引擎算法是一个网站优化师必须拥有的素质。只有能够掌控搜索引擎才能够更好的把握搜索引擎的走向,更好的保持关键词排名的持续性。本文源于上海上弦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篇: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还记得第一堂创业课课,同学们满怀欣喜的见到了《民富论》的作者--赵延忱老师。初次见他,衣着朴素、精神抖擞,骨子里透着一种“武侠风范”(在黄山和烟台海滨总共十年多的闭关),给我们授课时铿锵有劲,充满激情,一种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延忱老师活出了了具有价值的一生,曾早期就下海经商,成立多个公司,但是看得出来,老师为人低调,谦虚谨慎。他具有的这些人格魅力在于其十年对经济学理论的参透,也在于其亲身十年在创业实践中摸爬滚打,更在于其六年的闭关思考与整理。二十六年成就了这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更成就了中国真正的创业学。

在创业这条道路上,赵延忱老师始终探寻这创业的秘密,在二三十年的创业道路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用在这真是恰到好处,赵延忱老师用二三十年的亲身创业实践,又能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理论,敢于推翻了数十年的西洋创业学。老师现在已将近六十了,但仍走在创业道路上,他一直“视创业者为自己的伙伴”,希望能够将数十年的精华与务实的创业学传播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

他的创业学说颠覆了那些依靠资金的”洋二B”学说(KAB和SYB),而是依据创业现实提出:创业是有规律的。

前序:不靠谱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一、思想来源不靠谱

二、基本内容不靠谱

三、翻版底片不靠谱

内容:创业,规律的意义

一、创业的基本规律

1、创业基本问题:“魂”与“根”

2、创业基本过程:项目—模拟—运转

3,创业基本矛盾:能力与实践

二、规律,解决实践问题

1、规律对“资金”的认识和解决

2、规律对“项目”的认识和解决

3、规律对“起步”的认识和解决

三、教育,要遵循规律

1、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2、选择正确的教材

3、创建两种模式

《民富论》完成了用规律统领的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全部以版税形式出版发行了17本原创著作,形成了基础理论、实践专题、学科勘误和教材四个系列。

4次再版并翻译成英文的《民富论》哺育了百万创业者;12部创业专题著作大部分成为畅销书;《中国创业学》进入大学课堂;108篇创业研究的文章发表国家级报刊上。

清华大学成立了以赵延忱老师为核心的创业教育项目。两年中开班22期,培训了400余所高校的1000多名师资和领导,收获了400多份学员感言:“强烈的共鸣,深深的震撼,无比的享受,前所未有的清醒!”。

创业,规律的意义

赵 延 忱

《民富论》的英文版在美国与读者见面。大洋那边的学者说:“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发现了创业规律”。在此之前,美国学者认为创业无规律。

这个结论在蒂蒙斯的《创业学》中有明确表述:“创业的多样性对普遍规律提出了挑战”,“创业没有自己的规律,只能是多种学科的整合。”“整合多种学科”是美国学者在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做法,它与“创业无规律”的结论互为因果:因为创业无规律才整合多学科。因为整合了多种学科却没有创业的内容,才“发现”创业无规律。前者是自欺欺人,后者是自圆其说。

这种认识的根源是,萌发创业学科意识的学者却没有创业实践的历练。美国创业学起源于迈尔斯 梅斯教授,他在1947年哈弗商学院开设的《小企业管理》课程,被美国学界认为是开创了创业教育的先河。经过30余年的发展,百森商学院的罗杰.蒂蒙斯教授的《创业学》成为美国创业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创业教育。“创业无规律”的结论影响着美国的创业研究与教育,迄今未能突破三个根本性局限。

1、从未提出和确定创业学独立的研究对象。规律存在于特定的领域,承认规律的存在与确定规律存在的领域——研究对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明确研究对象是探索规律的前提,要探索规律则必须明确研究对象。由于认定了“创业无规律”所以就没有研究对象,进而没有学科边界,进而无以规范学科内容,只有整合了已经存在的多种学科,反过来堵塞了探索规律的道路。

2、始终未能区别创造企业与管理企业的不同。创业学在美国,从学科产生到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企业管理学为基础。用管理学的思维理解创业,从管理学的角度阐释创业。把创业作为管理学的一个种类或途径,混淆了创业与管理的界限。

3、与创业相关联的内容是以融资为中心的猜想。“猜想”把创业的全部问题归结为能够买到“要素”的资金,为得到职业金融机构的青睐而撰写计划书——融资、商机、团队等,这些构成的“创业”内容,脱离了创业的本质和创业发生的普遍与真实,甚至得出了“创业就是融资”,“创业主体是职业金融机构”的结论。

局限说明,创业学在美国迄今没有产生于“创造企业真实过程”的基础理论,而奠定学科基础理论的正是规律。正是这个没有基础理论,脱离创业实践,整合多种学科的“创业学”,以教育项目SYB,KAB(以下称“洋二B”)的名义影响着中国。

一、创业,有哪些规律?

创业同任何事物一样,其规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独立存在,真真切切的特殊存在。这个存在是多样性的同一性,是变化无序中的稳定秩序,是纷繁杂乱中的简洁与清晰。揭示这个存在是学科成立的价值基础和使命,是解决实践问题的基础理论。《民富论》对规律的探索,证明了创业基本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矛盾,为创业学奠定了原理基础。

1、创业基本问题:“魂”与“根”

它是对创业这个事物起主导作用的问题,是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最稳定和最一贯的问题,是决定其他一切问题的问题,因而是创业基本问题。

“魂”是具有灵魂性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的独立资本形态,它是区别于已知的多种软硬资本形态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特殊的资本形态,它以创业者为载体,以通晓创业规律的能力为存在形式的特殊资本;是真正的资本形态,它是超越、渗透并统领全部要素资本,对财富增加起决定作用的最具资本性质的真资本,故称灵魂资本。理论表述为“对创业特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表现在创造与整合资源,驾驭资本要素的能力;落实到对具体项目的理解、通透和把握”。通俗表示为创业者的“本事”。

“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它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是一切有形与无形要素的根本。首先是生命基因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其次是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是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通俗表示为项目的“优势”。

“魂”是从创业的主体揭示创业的本质,“根”是从主体的对象揭示创业的本质。二者共同构成创业基本问题。

2、创业基本过程:项目—模拟—运转

过程是事物在时空延伸的变化中,所呈现的形态与特征的差别。创造企业是以项目选择为起点,以企业诞生即运转实现为终点的过程。创业过程是具有生物属性的自然生成过程,是先后承接,环环相扣的链条。这个过程呈现出的阶段,是由突出的特征而可以相互区别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不是逻辑推导和主观设定,是创业真实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差异是由阶段的目标不同和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显现出顺序发生,不可逾越,不能颠倒,无法缺省的阶段——不论你是否知道它。

知其先后谓之“道”,揭示这个存在的意义在创业自觉: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要干的“什么”,就是由阶段目标规定的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是阶段目标的达成,“达成”是顺序进入下个阶段的决定性条件。规律存在于创业的全过程,标识阶段的意义还在于按照企业出生-发育-成活的进程,分阶段的用规律回答具体问题。

3,创业基本矛盾:能力与实践

基本问题告诉我们,创业靠本事,本事来自实践。而创业者总是在没有实践进而没有本事的条件下开始创业。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存在使得创业者处于两难境地:要干,没有实践历练的能力,不干,就永远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矛盾是贯穿创业全过程中的永恒主题。由基本矛盾的存在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实践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选择。比如:“从小做起干起来是最重要的”。离开干说什么都没用,甚至不可能理解规律的存在;再比如:“选择项目是个实践过程”,是把拟定项目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再比如:确定项目后的“模拟”,是用最小规模,探索方式和虚拟办法,完成对项目要素综合而运动的理解、平衡与把握;再比如:模拟之后的“运转”,是创造运转实现的三个条件,而三个条件的创造是完全的实践。

基本矛盾决定了“两个没有”——创业者没有能力和资金。它解决实践中一切问题的前提,比如:“点规模渗透”的创业销售模式,建立在创业者不懂销售而又必须做销售的这个前提上;再比如:“好项目的12个来源”,是以创业者没有资金作为为谈论项目的前提。而“二B”的全部内容是建立在融资成功基础上的智力游戏。

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共同规定了创业的本质。本质是由事物基本方面的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创业这个事物的基本方面是创业者和项目,在它们的关系中创业者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实践历练而产生的能力。可见,创业者增长能力的实践就是创业的本质。实践的过程是:在从小做起的艰苦磨练中铸造灵魂资本的过程。所以,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者能力的自我再造。”

“自我再造”好比是跳进了“八卦炉”,炼上七七四十九天才有火眼金睛。好比是掉进了“球磨机”,经过了粉身碎骨的研磨后再重新成型。这时候的创业者:是懂得了新企业发生的真实,通透了项目运作的环节,知道了走向成活的步骤,学会了创造商业模式的——企业家。再听“不可语冰的夏虫”讲“冬天”的故事,会想起一句歌词:“不知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

基本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矛盾构成了创业的基本规律。

二、规律,解决实践问题

规律对实践问题的解释产生了观念性结论,多个结论构成的知识体系是解决实践问题的依据。这里,就规律对创业起步中几个问题的解释看规律的作用。

1、规律对“资金”的认识和解决

基本问题告诉我们:主导创业开始、过程和结果,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主要和决定因素,是创业者的“本事”和项目的“优势”。资金,对“本事”而言是诸多要素之一,对“优势”而言是诸多从属之一。资金,只有在具备项目优势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没有“本事”和“优势”有多少钱也没用。有了“本事”和“优势”就具备了无需外部资金介入而依靠自有资源起步的条件。这个认识与古今中外几乎百分之百的创业真实相符合。创业者面对资金的困惑,规律给出了正确的结论。比如,“二B”主张的 “计划书融资”是一条死路。

——不懂得创业本质和资金本质。基本矛盾证明了创业本质不是用资金去组合物质要素,而是创业者浴火重生的自我再造的过程;资金本质是职业金融机构把资金当做血液,投入到能够使其保有和增加的机体中,永远面对优秀的企业而不是尚未起步的创业项目。

——不知道项目与资金是有条件的相互需要的关系。项目在其发生与选择,核心资源培育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或不需要很多资金。而资金需要项目的条件是有前期投入,在运作过程并显示出特殊优势的企业,而不是一纸计划书。

——无视古今中外的企业家无一例外的都是白手起家的事实,无视仅凭一纸计划书就能找到资金,在这个地球上并无先例。“计划书融资”的教育让所有的创业项目永远的停滞在资金面前不能启动。由此产生的“融资公司”,用“考察项目”和“代写计划书”等名义把创业者的资“融”去了。

再比如,解决资金的现实途径。基本问题解释了资金本质,基本矛盾解释了创业本质。两个本质共同规定了解决创业资金的现实途径是:

——依靠自有资源。自有资源是以体力为主的本能资源,以智力为主的累积资源,以环境为主的可借助资源。商业价值源于人对资源有用性的发现。这三大类资源都是创业者所具有的,有待认识、开发、改造与提升后,与某种需求切和的——知识、技术,特长,经验,兴趣等。

——创造项目优势。融资的唯一途径是把资金需要项目的条件——项目优势创造出来,把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并证明其核心优势:项目优势是项目的“构成要素”中最具有市场价值的一个两个因素。说技术先进则要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说市场需求则要有直接用户;说模式可行则要有运做效果。

在资金问题上的任何实践,最终一定会证明这样两句话:一是“找钱要比赚钱困难得多!”。如果你用找钱的时间和费用去创造、寻找,测试、培养和确证这个项目优势,比你在引资路上奔走时间更短,花费更少。二是“等有了钱再创业,那就一辈子也不要创业”。

2、规律对“项目”的认识和解决

选择项目是创业的开始,这个开始该如何开始,规律规律给出了一系列结论。

项目是总过程的最重要阶段。成功的项目一定是具有某种优势,曾子讲“慎终追远”,佛家讲“菩萨重因,凡夫重果”。创业成失败的“果”潜藏在初始的“因”中,这个“因”就是项目优势——独有的核心资源或特性或差异,一定要在开始就解决。解决它是抓住了成功的一半。好项目并不决定你一定成功,但项目不行,决定你一定不成功!

选择项目的关键是“根”。项目是种子,根是种子的胚。胚存在于项目要素之中,要通过解剖来发现它。根,是项目得以存活所依赖的战略资源;是判断项目可行与否的支点,是进行项目决策的根据。

是未战先胜的条件。项目能否赚钱的影响因素很多,创业者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是:先创造项目生存的条件:发现、创造、培育、抓住项目的根,没有它,神马都是浮云。根的观念还告诉创业者:在时间安排和资金使用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关生死的关键要素:找到它,抓住它,解决它,然后再办问题的其它。

选择项目一定是个实践的过程。是到别人运作的实践中或自己进行探索性实践,来完成对项目的理解、通透、确证与把握,这无疑是要用较长时间中才可能完成的过程。这个结论是由创业基本问题规定的:创业者的能力来自创业实践,首先是选择项目的实践:寻找和发现项目能够生存的基因,创造和培育项目能够成活的优势——这是“根”的产生。与这个过程同步,即在寻“根”育“根”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对项目的理解、通透和把握——这“魂”的产生。“魂”与“根” 同步产生于选择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创造对方。选择项目的实践过程是“本事”和“优势”同步产生的绝对条件。

选择项目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这是解决基本矛盾的唯一办法。创业者在选择项目上的偶然性和随意性的经常性错误,根本原因是缺少识别项目的能力。没有能力是我们寻求解决创业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办法是:把选择项目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在选择项目的实践中获得选择项目的能力。

选择项目中的一系列重要观念。比如:“立足长远的观念”——基于项目的产生、发育,成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创业者对项目的认识、理解、把握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两个过程的统一是人与项目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项目一定是能够长期做下去的事情,在选择上要舍得花力气,这样,才能在干的过程中义无返顾,才不会左顾右盼心猿意马。

选择项目的办法是规律产生的观念。规律面对实践产生了观念,观念决定了办法。比如,好项目的基本来源——是在已经存在的需求基础上,通过发现“缺陷”与功能“复合”等办法,实现传承与创造的结合,产生具有市场价值的核心优势;对现有项目的选择——要先做加法以开阔眼界,根据标准筛选后进行市场测试;要做代理或加盟——必须到产品与模式的经营实践中去亲身感受。

项目的重要,要求创业教育首先要正确回答“与项目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离开这个问题说什么都没用!而“洋二B”中竟然没有与项目相关的内容。其编撰者无从想象创业的首要与重要问题是项目,无从理解项目的发生与选择是个实践过程。竟然认为项目是“IDEA”是“计划书”,而“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干,而是去忽悠那个并不存在的投资人或参赛得奖。

3、规律对“起步”的认识和解决

要不要建团队?在“魂”与“根”的相互关系中,“魂”是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魂”是由核心人物做载体的,核心人物“魂”的有无及其对要素作用的程度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由此得出结论:核心人物是成败的决定因素。而“洋二B”教育创业者:创业之始要首先组织团队。创业的开始,顶顶重要的是:寻找、创造、培育、检验、证明项目的优势。没有它多少人都没用!拥有它又绝对不是人多就能办到的。没有核心人物及其灵魂资本的含量有多少人也没用。团队,只能是核心人物功能的延伸。而延伸的核心是“业”,团队,只能是随“业”的发生而发生,随“业”的成长而成长的自然现象。什么时候用人、用什么人都是由“业”决定的。如果“业”还在酝酿、探索、不确定中,团队的发生不仅没有根据,而且只能把事情搞乱。事实证明:没有核心人物的团队是一盘散沙;不是自然发生的团队是乌合之众;没有项目优势的团队必定散伙。

要不要办执照?基本问题中的“根”是创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创业之始要把精力的分分秒秒,资金的分分角角,用到事关项目存亡的最关键的地方。而 “洋二B”告诉创业者首先要建立所谓“合法组织”即注册办照。是有“业”可“营”才需要执照,有产品销售的时候才需要发票,进而税务登记进而工商注册。而在创业开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是无业可营的,不需要也不必要办执照。即便是办,也无须谁来教导。

还有若干个“要不要”。总而言之,创业之始乃至相当一个时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打造项目优势。这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根本的根本。不做好这件事,做什么都没用。

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征程的时刻,面对的是充满诱惑又颇具风险的旅程,是一片陌生而神奇的领域。规律的作用是标出这片天地的脉络,听到理性的声音,这声音好比是探险者的指南针,旅行者的路线图,三峡的航标灯。规律存在于创业的全过程,它解决着“从模拟到运转”中的问题,决定着创业销售的“点规模渗透”方法,它产生出必定成功的“三种典型模式”。

三、教育,要遵循规律

创业教育中的问题,来自1000余名高校主管创业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的30余次座谈会,来自对学生的6000份问卷和大量的读者来信。归纳为三个问题。

1、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基本问题的魂与根产生于创业实践,基本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过程,解决基本矛盾的唯一道路也是创业实践。实践,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创业中一切问题的基本点,实践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过程,是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完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认真准备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真正意义的创业通常不可能在普通学校完成。

高等教育不能承载创业的全部,基本职能是教育——“启发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为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奠定知识的基础。实现教育职能的重中之重是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实践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2、选择正确的教材

规律存在于特定领域——“创造企业的真实过程”。是过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起点是项目选择,终点是运转的实现即项目成活。规律存在的“两点之间”是创业学科的研究对象。“揭示创业规律,解释实践问题”是两点之间的内容,“新企业的诞生”是这个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两点之外”的多学科整合与所谓的“了解企业”的KAB不是创业学的内容。规律的本身是学科的“基础理论”;用规律解释实践问题而产生的观念体系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从“选项”后通过“模拟”达到“运转”是创业的“基本过程”;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产生的办法是“基本方法”。“四个基本”是《中国创业学》的思想体系和基本内容。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正确提出了“四个基本”,而《大纲》却没有“四个基本”的内容。原因是KAB的传播者成为创业专家,专家重新编排了KAB而产生了《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教材。教育部的“四个基本”是教材正确性的标准。有了好教材——师资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企业家痛说革命家史的随意性问题,精英人物思想火花的非系统性问题,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学科的科学性与价值存在问题,教育使命与教育目的的实现问题——都会应刃而解。

3、创建两种模式

模式一:普通高校的哑铃模式。规律的实践性,过程的阶段性和创业的自主性,共同规范了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两端为主中间过渡的哑铃状模式。两端的课程与孵化为主,中间的自发活动过渡。

授课,是教育的基本方式。作为哑铃的一端应该放在“大一”完成,实现“启发创业意识与传授创业知识”的教育目的。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创业想法和行动,则完全取决于课程内容和内与学生心灵的感应,因为创业永远是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很强的一部分人的自主行为。过渡,是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加与创业有关的活动。

孵化,是为有项目的人创造实践条件。创业过程的客观阶段,决定了学生的行为只能是选择项目。这时,小型孵化器的建立就成为自然。孵化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其作用是模拟创业的真实环境,完成对项目可行性的探索与确认。有规模的孵化器应该配备企业家导师和基金会。

模式二:专业学院的工厂模式。学院是制造企业的工厂,以创业者蛹化为企业家为目的,以项目成活即新企业诞生为标准。延伸功能是:教育改革的突破性实验、创新国家的模式探索,高校孵化器的经验示范。

学院性质是大学与社会之间过渡的专才教育。它按照创业的真实过程设置内容,根据项目的成长阶段提供支持。学生来源是大学后和全社会;入学条件是“创业项目”;教学内容是“做企业”。教学方式是在“师傅带徒弟”;毕业条件是企业诞生。毕业后的新企业与专项基金对接继续发展。

第四篇: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第一天上赵老师的创业课时就有一种又被学校坑了的感觉,这是什么呀,课表上不是写着“网络营销案例分析与实战模拟”吗,怎么是创业课?又不打算以后自己创业,上什么创业课啊。但是来都来了,也没办法就只有硬着皮头听下去了。

因为本身对创业不感冒,所以打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听老师讲课,尽管赵老师在讲台前激情洋溢的讲着。但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为探索创业规律而毅然放弃企业的经营,扎进黄山,在闭关3年零14天后,最终完成《民富论》的时候,彻底被老师这种精神所折服。现如今,在学术界一“抄”成名的大环境下,一个企业家能断然放弃自己企业的经营,而闭关创作,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中国现在能多几个这样的学者,咱们的学术成果又何至于此?

跑远了,言归主题。带着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开始认真听老师讲课。可惜的是,自己从没想过要自己创业,从没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自己的思维,尽管老师讲的非常好,但是对我的启发却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其中影响比较深刻的属以下三点:

1、“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是说那些春生秋死的昆虫没见过冬天,怎可谈冬天的事。美国创业思想起源于对创造企业的真实过程没有实践历练的大学教授,只有当他们自己创业的时候,才会发现他们辛苦改编的全部内容与如何把一个项目做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赵延忱老师通过自己创业的实践经验创作出了《民富论》,并通过实践证明西方关于创业的纯理论的缺陷,而且也真正得到了大洋彼岸学者的认同“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发现了创业规律”。

2、创业规律之创业基本问题:“魂”与“根”

“魂”是具有灵魂性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的独立资本形态,它是区别于已知的多种软硬资本形态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特殊的资本形态,它以创业者为载体,以通晓创业规律的能力为存在形式的特殊资本;是真正的资本形态,它是超越、渗透并统领全部要素资本,对财富增加起决定作用的最具资本性质的真资本,故称灵魂资本。理论表述为“对创业特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表现在创造与整合资源,驾驭资本要素的能力;落实到对具体项目的理解、通透和把握”。通俗表示为创业者的“本事”。

“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它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是一切有形与无形要素的根本。首先是生命基因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其次是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是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通俗表示为项目的“优势”。

“魂”是从创业的主体揭示创业的本质,“根”是从主体的对象揭示创业的本质。二者共同构成创业基本问题。

3、规律解决实践问题之规律对“资金”的认识和解决

基本问题告诉我们:主导创业开始、过程和结果,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主要和决定因素,是创业者的“本事”和项目的“优势”。资金,对“本事”而言是诸多要素之一,对“优势”而言是诸多从属之一。资金,只有在具备项目优势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没有“本事”和“优势”有多少钱也没用。有了“本事”和“优势”就具备了无需外部资金介入而依靠自有资源起步的条件。这个认识与古今中外几乎百分之百的创业真实相符合。

虽然赵延忱老师的课对近期没有准备创业的我直接作用不大,但是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重新思量了关于以后自己职业道路的方向。

非常感谢赵延忱老师悉心教导!

第五篇: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学习心得的网络传播效果

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都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洗礼。但时不时听见有同学创业了,哪个同学创业失败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工程。最近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就业压力大,创业难度高成功率低,据新华网光明网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4%,就业杂志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圆梦园说最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6%;我们不禁要感慨读了这么多年书可是路在何方。在北航上课有幸有创业导师给我们上创业课,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创业原来是这么回事。

以前对创业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蒂蒙斯的《创业学》中表述:“创业的多样性对普遍规律提出了挑战”,“创业没有自己的规律,只能是多种学科的整合。”言外之意是创业就是靠运气没什么规律。大部分人对创业的理解都停留在美国创业学介绍的理论下,其可以概括为以融资为核心的“六块猜想”,猜想形成了六部分内容:

1、要素(资源);

2、资金(融资);

3、计划书;

4、商机;

5、团队;

6、组织(新企业创办)。这六部分内容与“企业管理”、“概念系列”和“创业相关问题”一起,产生了影响中国创业教育的“美九块”。“美九块”的表现形式是KAB和SYB,被赵老师简称为“洋二B”。以猜想为主的“九块”内容,是没有基础理论,没有知识体系,没有逻辑结构的多种学科组合。重要的是猜想完全脱离创业实践。

但中国创业导师赵延忱老师的《民富论》指出:创业同任何事物一样,其规律是存在的,这个存在是多样性的同一性,是变化无序中的稳定秩序,是纷繁杂乱中的简洁与清晰。揭示这个存在时学科成立的价值基础和使命,是解决实践的基础理论。《民富论》对规律的探索,证明了创业基本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矛盾,为创业学奠定了原理基础,也给我们迷茫中指明了道路。赵老师指出、创业基本问题是:“魂”与“根”

“魂”:对创业特殊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表现在创造与整合资源,驾驭资本要素的能力;落实到对具体项目的理解、通透和把握。通俗表示为创业者的“本事”。

“根”:有质量的生命基因,是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通俗表示为项目的“优势”。

赵老师还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基本过程:项目—模拟—运转,也就是赵老师说的创业从代理做起,跟着成功的创业者从小事做起,慢慢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去创业。不能头脑一热就去创业,也就是说实践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选择。离开干说什么都没用,甚至不可能理解规律的存在;创业者增长能力的实践就是创业的本质。实践的过程是:在从小做起的艰苦磨练中铸造灵魂资本的过程。所以,创业的本质是“创业者能力的自我再造。”

感谢赵延忱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创业分享。我会我身边创业的朋友力荐《民富论》。一位白手起家的创业者,12年苦读中外经济学经典,10年创业的艰苦磨砺,3年独立潜心著述,成就媒体奉为中国创业“圣经”的《民富论》美国创业者及小企业发展的权威杂志《创业家》率先推荐,并摘编了《民富论》二万多字的核心内容,以专题报道方式向社会推介。该杂志中国版主编李彬及其编委会评道:“这是当今中国最具实用价值的经济思想,能讲出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绝对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十大出版社经管图书策划人联名推荐:“相对于市面上流行的许多投资方面的书来说,《民富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导那些脚踏实地干事业的人如何进行产业投资,并且只有这样的产业投资才能真正地增加国民的财富。

下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果优化问题探讨(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章: 品牌传播效果评估

    第八章:品牌传播效果评估 在传播学理论中,传播效果是整个传播活动过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

    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大全5篇)

    关于落实农村政策问题 一、关于现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 相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省、市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对调动农民积极......

    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分析

    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分析 【摘要】:微电影是移动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网络为依托和以短小精悍的电影叙事为表达方式,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不同,拥有社交和视频双重特点的微电影......

    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

    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 ------以2013年网络流行语及事件为例 说到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事件,其实这已经成为人们网络下口口相传的语言喜闻乐道的事情了了,人们在生活中随口......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都对大众传播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这些高度分化学科理论的......

    试析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制约因素研究

    论文关键词:报纸 报纸广告 传播效果 制约因素 论文摘要:报纸广告传播效果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报社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广告传播效果的产生往往不以传播者的意志为转......

    传播效果类型的研究(精选五篇)

    传播效果类型的研究 一.按着传播内容的信息和指向: 规范性效果,明确性效果,共鸣性效果,理解性效果和享用性效果 二.按传播的目的: 正效果和负效果 三.按功能来分: 沟通效果,教育效果,宣......

    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探讨.专题

    网络广告品牌形象传播效果的探讨 [ 10-11-10 15:23:00 ] 作者:郭颖编辑:studa20 摘要:网络广告由于传播范围广而富有弹性,加之互动性、实效性以及精确性对品牌形象传播效果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