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心理
第一课
走近“心理”
【设计意图】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清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对心理辅导课有一定的认识,以便于在以后的活动课上能积极地参与,体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内容和过程,解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活动目标】
1、了解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和感悟。
2、了解心理辅导的内容、原则,以便走出对心理辅导的误区。
3、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敏感度,培养心理保健意识。【活动设计】
一、导入
大家知道这堂是什么课吗?这一堂是心理活动课。以前上过心理课吗?(如果有的话,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上心理课的感受)
为什么要上心理课呢?我们可以从自身体会和一些报道入手,来了解。
二、心理,健康,切身相关
OK!我站在这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到了我,我的身心。我们拥有身心。身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一眼就看明白了,我的外貌、身材、穿着打扮等等。而心理则是比较主观的,有些人天生敏感,那么他也许现在就能看到点我的心理,有些人也许就是看不到。心理是一种精神领域,比如我们的情绪、态度,我们生气了,伤心了,开心了,喜欢某个人,讨厌恨某个人,这些都是你的主观感受。比如榴莲,爱吃的人觉得它很香,不爱吃的人觉得它很臭,可是这能分出个对与错吗?就是有人觉得它香啊!他的鼻子嗅觉出问题了吗?其实这就是他的主观情绪感觉在起作用了。我们的感觉分为本体感觉,和情绪感觉的。
那你们觉得身体,心理,哪个对你的控制比较多一点?
我觉得心理对你的控制和影响会比较多一点。比如你痛苦的时候,面对山珍海味,你都饿死了,可是你有欲望吃吗?没有吧。
可见,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这也是我们上心理课的意义。因为只有了解自己的心理,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你才能找到自己。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自己的心理。不了解它,不呵护它,它会干坏事。我一直认为心灵就是一个调皮的小孩。
我们周围有新闻,有口传,你们有听到哪些和心理有关的新闻吗?分享一下。
相关链接:
案例一:台湾少年弑母杀父的逆伦悲剧 计划书如“完全杀人手册” “杀,生活好过;不杀不好过”
8月19日,台湾高雄市惊传张姓高二学生弑母杀父的逆伦悲剧。警方在张姓学生卧室里找到“最后计划——杀人资料”,事先收集岛内社会重大案件的剪报,列出4种杀人方法,并在犯案手法上划重点,有如一本“完全杀人手册”,看得出用心收集、计划多时。
“他确实有做功课。”警方表示,该少年策划弑母杀父如此用心,让人心凉。
据悉,张姓少年在网上搜集到的重大刑案资料,包括残杀女保险员并分尸的陈金火等,他划重点做笔记,包括作案后要弃尸在200米外的饭店地下室、如何逃亡及藏匿地点、如何不被别人发现等,满满写了20多页。张姓少年认真观察父母的生活起居,列出弑杀父母最佳下手时机、买哪些凶器、事后如何毁尸、弃尸,连弃尸地点都写得一清二楚。资料本上赫然写着“杀——生活好过,不杀——生活不好过”。
据台湾警方调查,张父是水泥公司干部,张母是家庭主妇,家庭状况不错。张初中时功课很好,都是班上前3名,但是有老师说,张在初中时就怪怪的,偶尔会喃喃自语。
事发后,受伤的张父告诉警方,夫妻俩对儿女教育非常重视,儿子上高中后成绩不是很好,他曾因此责骂他,也打过他手心。“此次看到儿子写的杀人计划,知道儿子精神一定出状况,一定带他去看医生。”
案例二:对不起,我要走了,再见
步入名牌大学的殿堂,人生正翻开新的一页,她却选择了轻生。
香港中文大学19岁新生李天蔚刚参加完大学迎新营活动,就留遗书和亲人道别,在家中跳下18楼身亡。警员调查后检获一封遗书,内容大意是与家人道别,并表示“对不起,我要走了,再见”。
李天蔚开了多个网志,记下生活点滴,其中在一篇《天之小句》提及“不安慰是最好的安慰,人生真是很险恶!”而在《发泄——原来这个是我》文中“我昨晚到现在心情超差,我极需一个地方让我发泄啊„„是我不能专心,我承认,所以我真的很讨厌自己啊”。李天蔚的好友亦称,近日曾听到她诉苦,表示在迎新营时感到“好辛苦”及“很不开心”。
事发后,香港中大校长沈祖尧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表示“震惊和难过”,并对其余学生发声:“别忘记学校、身旁的师长和朋友,都随时愿意与你们分忧共戚,协助你们解决问题。”
据悉,香港中文大学已主动联络受影响的同学和学生组织,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持与心理辅导。
香港心理卫生会执行委员黎守信医生表示,如发现子女较以往沉默、平时的习惯突然停止或改变,便要多留意,虽然不一定是自杀先兆,但已经是一个警号。
小结:文中弑杀父母的台湾少年和选择自杀的香港中文大学女学生,收埋压力,引发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折磨让他们深深地伤害了自己,也留给家人无尽的伤痛。
十几年来,大陆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在大陆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邓静红日前表示。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精神学系临床助理教授林美玲表示:“青少年开始要离开家人投入社会,到外结识朋友,生活上遇到挫折,如失恋、有压力时又不懂如何处理,宁愿把压力收埋,久而久之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其实,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青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和家长一起爱护、引导青少年。
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两重性
政治上具有探求性,观点上则偏激性
思想上具有进取性,认识上则片面性
目标上具有时代性,需求上则享乐性
思维上具有求异性,心理上则逆反性
认识上具有自主性,处事上则自私性
行为上具有独立性,生活上则依赖性
性格上具有开放性,意志上则脆弱性
交往上具有广泛性,感情上则冲动性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还不能有太大的杀伤力,可是心灵的不健康,却是对自己,对别人最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必须停止茫然,虚度,对自己,对亲人负责,了解自己的心理在想什么,要什么,呵护自己的心理。这是心理课的目标之一:预防性。同时我们还要具有发展性的眼
光,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人云亦云。接下来我们就透过一则新闻来看看从心理的视角怎么解读。首先我们从一首歌曲里把这则新闻的主人公请出来。她就是小甜甜布兰妮。
一个集才华、美貌和财富于一身的完美女孩却在一段时间内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与美国著名浪女帕丽斯.希尔顿去夜总会取乐,被狗仔队拍到没穿底裤。不过,后来布兰妮发表声明说,她穿了底裤的,只是底裤太特殊,看上去跟没穿一样。
她在一个夜总会当众换上比基尼和渔网袜,然后与两个舞女大玩性游戏,并被录像。她到一家廉价发廊,要求理成光头,女店主不同意,她随即自己动手,把自己的一头美发全部剃光,剃完后,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含着泪水低声自语说:“妈妈会疯掉的。”
在进入马里布勒戒中心接受康复治疗时,在自己光头上写下了在西方标志着野兽的不向数字“666”,并不断嚷嚷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几天后,从勒戒中心逃出来,在某旅馆附近疯狂泡夜店,并不断央求陌生人与自己合影。
她从一个完美女孩走向堕落天使之路,与好男孩贾斯丁分手,与杰森为时55小时的儿戏般的婚姻(离婚后一直不断兜售布兰妮的各种陋行为生),与坏男孩凯文结婚,虽然凯文没有如此下作,但他是一个丝毫没有自控能力的男人,布兰妮怀孕和生孩子期间,他不断去鬼混,党布兰妮试图离婚时,这个男人先是以性爱录像带要挟布兰妮分一半财产给他,后来又以孩子的抚养权为由争夺布兰妮的财产。
小结: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她的疯狂举动是有根源,堆积到一定程度爆发了,如果她自己不去帮助自己,总有一天她会疯掉。她的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做给母亲看得。她的母亲是个野心家,从小就带着她参加各种表演训练,她并没有开心的童年和正常的女孩生活。每个人都是渴望做自己的,渴望按自己的意志生活。布兰妮也是如此,她觉得自己的光辉都是妈妈要的,所以她并不快乐,她想反抗,她通过极端的叛逆行为,向妈妈向自己证明,她不是妈妈的意志产物,她是自己身体和意志的主人。妈妈要求自己保守、传统,做个好女孩,她就要叛逆无比,找坏男孩,做坏女孩。
这样真的能做自己吗?答案是否定的。叛逆的孩子,父母要他向东,他就非得向西。父母要他学好,他就非要学坏。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做回自己。但实际上,他仍然是父母意志的产物,只不过方向看似相反而已。真要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不必非得与父母对着干,只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己真正的渴望就可以了。
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为自己遭遇的快乐和痛苦负责。选择对了,肉身就收获快乐和幸福,选择错了,肉身就获得痛苦和不幸。真正的拯救者是自己,她可以问问自己,她辉煌的演艺生涯,是不是她自己的一部分。这里面有母亲压力的成分,但是她也要看到这确实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要去接受,接受自己的过去。她应该听听自己内心,她真正渴望的应该是掌握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而不是和妈妈对着干。认清叛逆和做自己是有区别的。
我们上课的规矩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心理课不需要你们就撑个头,看着我在这唱独角戏。心理课就是让我们大家开心,放松,感受,体会,思考的。整个课堂应该是大家的舞台。所以大家要积极地参与,不要错过与我的切磋,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的碰撞。也请大家准备一本心理记录本,专门用于记录课上的感悟和活动分享。也可以把一些想要得到回应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我们最后的成绩也会通过这本心理记录本和平时的表现来打分。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做好笔记,保存好。
还有就是我需要一个心理课代表,一个认真、负责、对心理感兴趣的人。等每个班都产生一个心理委员后,我会带领你们几个走进心理世界,了解更多的心理故事,尝试一些心理游戏,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心理技术。
三、个别心理辅导
那什么是心理咨询呢?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简而言之,心理咨询就是咨询师帮助被咨询者重新整合自己的心态,重拾那告别已久的快乐,恢复心灵的平静。心理咨询就是给被咨询者一个空间,让他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倾诉释放出来,而不是压抑,因为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病态的压抑则会发展成精神病或心理变态。所以,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就可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通过时不时的倾诉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平衡,因此,一个常常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比其它不进行的人的心理要健康。
(一)心理咨询的误区
请问,你敢走近心理辅导室吗?你敢找心理老师聊私事吗?这个私事甚至可能连你的好朋友都不知道?
(1)心理辅导室的环境
心理咨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保证咨询和治疗的效果,并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刚刚看的视频是心理咨询的缩影,心理咨询是很重视隐私性的,所以咨询的过程中只有咨询者和来询者两个人,在一个比较舒适、温馨、隐私的场所进行。(展示一些心理咨询室的照片
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新槐楼的三楼,中午对学生开放,过来咨询的学生可以先来预约,定好时间后进行咨询。)
(2)我的秘密说出来以后,会不会被其他同学或老师知道呢?
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
心理咨询是心灵的沟通,在咨询中要达到真正的效果,需要双方做真实的内心交流,由于您对我们的信任,您会把一些隐私的内容暴露在咨询专家面前。所以对你的隐私,除了心理辅导员知道外,不会再有人知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旦发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咨询师进行磋商,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3)我去心理咨询室,是不是表示我有病,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呢?
心理咨询应给人怎样的感觉?有病的感觉,羞愧的感觉,还是见不得人的感觉?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误区:心理问题≠精神病 看心理医生是很不体面的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来询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医生不会取笑你,并为你保密。因而咨询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诊疗的关键所在。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男方迟到了,当问及原因,自陈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女方不但不责怪,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在我国,同样的情形,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范畴
学习焦虑方面:学习成绩的不良所带来的困扰;如何克服考试中的紧张及考试失常状况;如何集中精力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等。
人际关系方面:如何与父母消除隔膜;如何对待家庭方面的不如意;如何对待父母的高期望;为什么与教师及同学合不来;为什么我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为什么我不愿在众人面前说话?我为什么总是没有自信心;如何与同学相处好等。
人格方面: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绪;多虑、疑心怎么办;做事较慢是不是不好等等。
青春期成长及感情方面: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我为什么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消极情绪。
(4)我的这些心理困惑,说出来以后,心理老师会不会觉得我很可耻呢?
心理咨询不是思想教育,对当事人的行为不作道德评判。
误区: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
咨询者中另一个极端的认识,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大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情绪问题是需 要治疗的疾博 一女孩因性强迫观念痛苦异常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想不开,想开点就是了。亦不让患者服药。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其实,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诊疗程序,它们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咨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医生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教育。这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去战胜疾博 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脑内一些生化物质改变的基础上发病,单纯心理疏导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的,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治疗内源性抑郁症,决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
咨询人员对来访者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等要充分理解,不得以道德的眼光批判对错,要帮助来访者分析原因并寻找出路。坦诚(真实、和谐);尊重(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共情(深入理解);倾听;存在即合理,每个人做任何事必有他自己的苦衷。无论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师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不会以道德的标准去评判事情的对错,来访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他的理由。对来访者抱着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态度,不冷漠,不攻击,充分的尊重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灵的雨季。
(5)心理老师没有用,不能帮我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具有双向性,它即要求咨询师的正确指导,又需要被咨询者的自我调整和努力,但要完成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误区: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对心理咨询抱有过高期望
许多来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心理医生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好似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一下都能打开,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晴空万里”的心境,便没了下文。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雪消融的,所以来咨询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 心理医生≠救世主
把完善自我的责任推给医生
一些来询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须思考、不须内施 不须努力、不须承担责任。在综合门诊,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一切由医生说了算,病人绝对听从、配合,因而许多来询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模式带到心理诊室。要知道,心理医生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助咨询者人格成熟的作用,另外,来询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希望医生帮拿主意时,应明白医生与咨询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咨询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医生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咨询者。“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会一事无成。
★你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 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船就是心理咨询师。
★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在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阔广的天地中。
误区:是灵丹妙药,只要一次就能解决问题。时限性原则
阿华一走进心理门诊就开始倾诉,倾诉完了,问:“医生,你快点告诉我,我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情况?” 心理保健师并没有马上答复他,而是继续交谈。焦急万分的阿华忍不住说:“心理咨询保健不就是我有什么问题来找你,你就可以马上回答我的吗?难道还要问很长时间啊?你们是不是想拖延时间多收钱啊?”
心理咨询保健是一个过程,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心理保健师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沟通、交流才能辨别是什么方面的问题,有的人本来问题就不大,只是自己“当局者迷”,思路没有理清,心理保健师稍一指点,甚至一句话,他可能就恍然大悟。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千万不可认为心理咨询保健是灵丹妙药,一次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30~45分钟。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初次受理时咨询可以适当延长),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间隔。为什么必须在时间上予以限制呢?首先,由于事先对咨询时间予以限定,可以让来访者有一定的安定感,使来访者能够充分珍惜并有效利用这一时间。其次,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成长的刺激剂。一般情况下,咨询次数为一周一次或两次比较普遍,这样可以使来访者在间隔期间充分回味咨询时的体验,并将其作为自身走向适应的成长的刺激剂。因此,一次两小时的咨询不如一次一小时分两次咨询的效果好。再次,可以促使来访者进行现实原则的学习。但是,咨询时间的限定也不是绝对的。
误区: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 心理学≠窥视内心 许多来访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师就应该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师水准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 有什么特异功能
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讯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 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有一则故事,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没水平。可心理医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心理学家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如果你面前站着一位心理专家,你此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他是不能完全解读出来的。但是通过观察你的面部表情、眼神、声音、语调、外显行为、情绪表现以及肢体语言等,能推测出你目前的心理。
我们可以就个人空间来具体聊聊,但是我要强调,这么说只是为了方便你们了解,你们不要学了以后,在生活中就断章取义,往往专业的去考量一个人,是需要四步的,我们简称为READ。就是审视,评估,分析,判定。
什么是心理学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生活片段:
某女甲,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了,必须忍耐一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
在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断里,就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里的“看到、听到、感到、嗅到”就是心理学中讲的“感觉”和“知觉”;这里的“记得、想起”就是心理学中讲的“记忆”;“猜想、盘算”就“思维”问题;“高兴、惬意、喜欢”属于“情感”;“忍耐、坚持”属于“意志”。这些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都是人们所熟悉的。
板书:心理现象——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情感 意志 等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对象是正常学生。
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在适应和发展方面有某些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的正常人。
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是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人。
有三个打鱼人聚在一处水潭边钓鱼,突然他们发现在河上游有人落水并被冲进水潭,正挣扎求救。于是,有一个打鱼人便跳进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用人工呼吸法予以抢救。但在这时,他们又见到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另一个打鱼人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又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此时,这三个打鱼人已经手忙脚乱,显得疲于应付了。此时,有一个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了现场去了上游,想去做一种性质不同但目的一致的工作: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并在上游人们入水处插上一块木牌以示警告。他这样做了。可是,仍有人无视警告而被冲进水潭,三个打鱼人身处其中,仍然要忙于从水中救人的工作。后来,其中一个打鱼人最终似乎醒悟了,他说这样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去做另一项工作——教人们游泳。这似乎就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即使被冲进深水,也能独立应付。
如果以此来比喻心理学,则第一步跳入水中去救落水者的工作就好比“心理治疗”,作为一项艰巨而充满意义的工作,心理治疗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被治疗者也往往感受到深刻的痛苦与不安。第二步有打鱼人去上游劝说,就好比“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第三步,决定去教人们游泳的工作就好比“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走近鲁迅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 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 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 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 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 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 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 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 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第三篇:走近陶渊明
走近陶渊明
有一个故事:曾有个人他有几只小画眉,一天几只大画眉飞到了小画眉前给小画眉喂食,他本以为是大画眉在照顾小画眉,就没有在意,后来,小画眉死了,查明原因是,大画眉毒死了小画眉。后来一位鸟类专家说,人类虽然能让画鸟不愁吃喝,但是对于画鸟它们宁愿死亡也不想要失去自由。这个故事不禁让我眺望了历史的长河,想起了他,陶渊明。
每天起早摸黑的去做耕,到晚归。陶渊明先生难道这就是你所追求的生活嘛?你怀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来到了田里,隐居了你的生活,放弃了做官。
先生你曾说过,你讨厌官场的生活,可是如今呀,先生你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少的人为了当官不顾仁义,竟做出违法的事,然而他们还是像猛虎似的奔向“目标”。还有有多少人竟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甚至芝麻点的利益都不放过。一个路人正走在路上,啊的一生,他忽的消失了,他人到哪里去了呢?难道他会“瞬间移动”?走近一看,原来他掉进下水道了。那这个井盖到哪里去了呢?难道还会自己走不成?人们要好好的思考了这个井盖飞到哪里去了!
先生你才是真正的懂生活,真正知道幸福是什么意思。你能平平淡淡的生活,不被官场所侵腐,我很是羡慕你。现在的人认为生活没有幸福,依我看那时因为他们把小图小利看得过于太重了。并不是现在的人的生活不幸福,而是现在的人能有几个能真正懂得怎么生活。当我们抛开一切世俗,不争名利益,到那时你会觉得生活原来这么简单,是这样幸福的。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但是画眉都能不被诱惑,不被食物所动,向往自由,渴望大自然。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是不是也该放弃为财活一生,去接近大自然,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梦中,你的身影,在桃花林中穿梭,没有留下任何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多么整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多么和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安宁o
从此,你那梦的田园,成了后人追逐的天地o每个人心中,开始孕育一片理想的世界o而我,开始慢慢的走近你
你,随心所欲
你,率真旷达
轻轻迈入你的屋舍,空空荡荡,而你却“晏如也”o一阵酒香扑鼻而来,那么醇厚,让人陶醉o“衔觞赋诗”,以酒助兴,你的生活俭朴而快乐o 初中作文网,www.xiexiebang.com
缓缓翻开你的笔录,你,是多么享受自己的生活啊!“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在乎的是和作者情感的共鸣,也许,在你的书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你的一生,“忘怀得失”,你只是,轻轻点缀了生活的涟漪,荡漾开来……
南山之下,你辛勤地劳作,累了,擦擦汗,倚在树边小憩一会儿,继续劳动,淡雅的菊花在风中摇曳o夜晚,你荷锄走在回家的路上o月光如水,轻轻点染了路边的稻田,多么美妙!这是一首永恒的歌,是用爱与感动描绘出的画卷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别人都认为你是远离官场,过着平凡的日子,又有谁看到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
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
五岁。
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
十岁。
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
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还有你的文章,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却神采非常的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第四篇:走近残疾人
《走近残疾人》教学案例 白庙河小学
张金迪
【教学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心里想着他们》的第一个板块《走近残疾人》。【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关爱、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虽然现在政府对于这一群体有很多优待政策,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公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生活中还是存在很多歧视残疾人、不善待老人的现象。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这是一个孩子们似陌生又不陌生的话题,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且孩子们往往习惯了被人关爱,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甚至更不懂得去关爱、尊重那些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因此还不能体会到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能够理解、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行为与习惯:在生活中帮助残疾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体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在必要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残疾人及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难点:理解残疾人的情感和需求,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残疾运动员的比赛画面、残疾人生活的视频、舞蹈《千手观音》制成课件。
2.搜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了解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
2.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3.到社区中去调查或是通过网络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4.课前调查身边残疾人的生活及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他们的愿望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走近残疾人
活动一:情境导入,走近残疾人。
1、课件出示一组残疾人在残奥会上的参赛画面,配上背景音乐。最后将画面定格。
师:从刚刚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师:在我们生活的大家庭里,有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被称作为“残疾人”。
(板书:残疾人)提起残疾人,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呢?(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感受,也可谈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残疾人的总类。如果学生谈到残疾人的类别,教师就相机进行归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师小结:残疾人就是精神上、智力上、身体上有缺陷的人。现在我们称他们为残障人或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造成生理缺陷,有的一辈子生活在无声世界,有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世界,还有的要一辈子坐在轮椅上„„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完整板书:走近残疾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引发学生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热情,进而将话题引入关注残疾人、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并适时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活动二:模拟体验,感受残疾人。
1、体验盲人
一部分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自己的座位出发,绕教室一周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另一部分同学可以选择搀扶他们,或是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的观看。(体验3分钟。有的孩子在别人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有的孩子找不到方向,焦急的摸索;有的孩子差点摔倒。当然也可能有孩子出现嬉笑的现象,教师不用急于制止,而是用语言启发。
2、交流感受
刚刚同学们体验了3分钟盲人的生活,相信一定有很多感受吧!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我们分享?学生自由交流。
刚刚通过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你们就有这么多想法,试想一下,如果把你的眼睛蒙一天呢?蒙一年呢?如果你真的失明了,成了盲人,将会怎样?
是啊,失去了眼睛,多不方便呀,可是,盲人就整天生活在黑暗里。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目前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残疾人,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也就是说平均20个人中有一个是残疾人。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不应当被我们忽视,他们一样渴望生活,拥有梦想。那么你们知道残疾人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生活中的残疾人
出示残疾人生活的视屏:用脚写字、吃饭,用手触摸辨认人民币,用手杖探路等
学生交流感受。师小结:我们感觉到对正常人来说很容易做到的一件小事对残疾人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想想,他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尽管残疾人遇到那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却像我们正常人一样地学习、工作、生活。他们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又是我们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小结:孩子们,所有的残疾朋友都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们的不幸,值得我们同情;但他们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动!有些残疾人更是身残志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设计意图: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生活中的残疾人”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影片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残疾人生活、学习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的爱心、同情心。】 活动三:欣赏榜样,关注残疾人
1、边小结边放课件,滚动播放开课时的画面。
看到这一副副感人的画面,相信此时,你们一定有更多的感触吧!你想对这些残疾人说什么,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国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为我国2008年残奥会赢得了主办权。你还知道哪些优秀的残疾人的事迹?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事例。(相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0桑兰自强不息的故事)
教师小结:是啊,这些生活的强者,凭着超人的毅力,通过自己的顽强的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是一群生命的强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视频:舞蹈《千手观音》
刚刚同学们欣赏的舞蹈叫做《牵手观音》,是2005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欣赏完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感受?(学习交流:舞蹈很漂亮、动作很整齐„„)那你们知道这些演员是什么人吗?(聋哑人)这些舞蹈演员生活在没有音乐的无声世界里,要练出这么绝美的舞蹈,是要付出多少艰辛啊!他们的舞姿曾经感动了中国,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的演出,更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掌声,震撼了全世界。他们是用生命真心的拥抱生活,也让自己的生命美丽起来。
4、其实残疾人这个群体他们虽然有着身体的残缺,但他们也有着强于常人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师启发,生交流:听觉更好,触觉更强,平衡感更强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人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展示完毕后,再让学生充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去发现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让学生的情感由最初的同情,转化为尊重、钦佩。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四:升华情感,理解与尊重残疾人
1、老师谈自己的感受:过去,老师和同学们一样,觉得自己是一个健全人,离残疾人的生活很遥远,也只是在远远的观望他们,觉得他们很不幸,甚至可能看到他们还有些害怕。今天当我们走近了残疾人,亲自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看到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老师和你们一样被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深深的打动了,特别是他们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你们对他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
2、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今后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学生发言,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关心、帮助、尊重)
当学生提到尊重时,追问:如何做到尊重?
3、教师伴随《爱的奉献》歌曲总结:我们的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虽然残疾人他们是不幸的,但是只要我们之间平等相待:一句友善的话语;一点由衷的关爱;一份真诚的帮助,这都将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友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关爱身边每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人,将世界变成爱的乐园。
对这些残疾人,党和政府又会怎样关爱他们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最后,我提出问题:今后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追问:尊重具体体现在哪里?注重了行动的落实,避免空喊口号。最后的小结语使学生这种关爱残疾人的思绪一直延续下去。】
板书设计 5.心里想着他们
走近残疾人 关心
帮助
尊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走近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的苦难,懂得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并理解、尊重残疾人】
第五篇:走近英雄
走近英雄——邱少云
——读《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有感 衡阳市蒸湘区联合小学四年级一班
朱宇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读完《光辉的旗帜》中《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这一课,我的耳畔就有一支歌在不断唱响,那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声中,我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近了我心中的英雄——邱少云。
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在一次战斗打响之前,邱少云和战友们埋伏在距敌人很近的草丛里。结果,敌人扔下的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的附近,顿时让他变成了一个火球,他的身边就有一条水沟,如果他到水沟里打个滚就可以熄灭身上的火焰。但是,“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忍着剧痛,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在烈火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见《光辉的旗帜》第49页)
默默地望着烈火中的邱少云,我多么想问:邱少云,当火舌吞噬着你的身体时,你难道不痛吗?你怎么就一声不吭呢?连一声呻吟也没有呢?
邱少云咬紧牙关,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眼神坚毅而沉静。在我们彼此默默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当一个人把战友的生命,把部队的存亡,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时,自己的生命就不再重要,自己的生死就已经置之度外!一种悲壮的情怀油然而生,我不忍再看,不由紧闭双眼——想象着那如刀割般的痛一阵阵撕咬着邱少云的身心——一任泪水悄然落下。
因为,我不能发出任何声音——我已然成了与邱少云并肩作战的兄弟。邱少云宁可牺牲自己而换来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而换来祖国的安宁,我又怎么能做一个经不起考验的人呢?我不能让我的关注、让我的惊呼、让我的疼痛暴露了部队的行动意图,牺牲更多的兄弟,影响整个战斗的胜利!我只能在战斗的号角吹响之后,端起手中的枪,把满腔的悲痛化作怒火扫向敌人!
邱少云,战斗已经胜利,我们一起唱着歌回家吧!当年,我们可是一起唱着这首歌踏上朝鲜这片热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歌声中,我走出了那个战场,眼前赫然出现作家魏巍的一句话: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指导老师:侯琼
2011-6-20 评语:
本文作者以走进战场这一富有想象力的的创造性写法,以走近英雄这一真切感受英雄之英勇无畏精神的方式作为切入点,真实而又不着痕迹的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文章很好地使用了设问、排比、引用歌曲等手法,生动再现了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使读者感同身受,使文章富有感染力,是一篇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