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的作用
[摘 要]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保障体系中已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它必将成为医药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药流通供应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应尽快完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医药流通供应体系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入第三方机制应是更好的降低医疗费用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流通 信息平台
一、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药品流通中已经被广为使用。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医药贸易的趋势所在。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既是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医药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必然选择。医药电子商务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通过网络应用平台, 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医药电子商务主要包括b2b、b2c 和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
从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透露的信息:截止2007 年6 月18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总共1178 家,占申请企业数的50.09 % ,其中经营性385 家,非经营性793 家;截止2007 年6 月26 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有9 家,其中第三方平台5 家,b2c 经营模式4 家(只能经营otc),而b2b 经营模式目前还没有企业获得证书。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文献在谈医药b2b 模式,实际上当前我国所谓的b2b 是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b2b 模式。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发布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发布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代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也没有成熟的基于第三方的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
二、医药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供应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安全问题、支付问题、配送问题等。结合医药卫生的行业特点,目前医药电子商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基础条件差, 投资不足
国内因特网用户仅有多1000多万,普及率仅为0.21%,商用计算机联网普及率低, 不足10%。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当前投人到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及医药电子商务方面的资金还不充足。
2.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意义和内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网络信息化技术普及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不了解甚至误解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时, 网络运营商必须要考虑如何让用户成为真正的赢家, 只有这样医药电子商务才能生存。
3.我国医药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电子商务应用层次低。虽然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的流通贸易如b2b 模式,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我国医药网站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医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药品价格信息的发布和交易的撮合这两个较低层次上,鲜有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一般认为完整的电子商务,也即通过互联网完成从药品信息发布和获取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全过程。达到覆盖医药行业的招标、信息咨询、招商代理、批发流通等一系列环节,我国的电子商务系统由于技术水平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导致交易双方网上谈判,网下付款,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割裂,在流通领域,表现为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由于具有全国性覆盖网络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没有形成,导致资金流与物流割裂。
三、对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保障体系中作用的探讨
从医药流通体制的角度出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地途径之一是,截断医药之间内在的利益链条,实行医药分家。即在医院信息系统和制药企业信息系统之间搭建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共享的医药流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市场化的导向,将药品流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提高监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寻租机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达到流程信息化、程序透明化、监管公开化。当然,为了防止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结成利益同盟,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制,即在已有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再建设一个监督平台,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医疗保障部门或其他部门组成。两个信息平台依托的是一个大型的公共数据库。其数据架构如图示 :
第三方医药信息平台构建的基本设想是:在吸收当前各种模式和推进两个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流程再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电子商务市场)的建设,使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与交易关联各方相连,成为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构建新型医药流通体制,从而改善药品供应链的现状,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其基本流程图如下:
平台可以将市场交易主体(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分销企业、医院、制剂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监督主体(卫生、药监、物价、保险、专家组和公众)和服务主体(银行、运输、药检)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相统一,涵盖了电子商务大部分模式。鉴于目前我国众多医药企业处于电子商务初级层面,平台能满足医药电子商务的需要。
第二篇:我国政府在电子商务中应起那些作用
我国政府在电子商务中应起那些作用?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政府的干涉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要使一场球赛正常进行,裁判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干预应致力于促成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 保护公共利益,而且必须明确、透明、客观。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电子支付系统、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及电信技术等,只有制度健全了,整个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才能顺畅地进行。
2、管理、协调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政府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通过宏观规划、协调组织,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保持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连续性,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管理和服务环境,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家整体发展做好铺垫。
3、积极参与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与认知度,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利用崭新科技,以电子化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服务。我国 1999年实施的“政府上网工程”,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推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促进公众信息资源上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以此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第三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所有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际贸易领域是最早感受到电子商务影响与冲击的领域之一。电子商务在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作用分析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全球涉足于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的企业纷纷积极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开展全球业务。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是指企业通过利用电子商务运作的各种手段所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它所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它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电子转账、安全认证等多种技术方式, 实现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 这段时间内, 全球将有1/3 的国际贸易将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完成, 一个全新的国际贸易时代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相比,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具体表现如下:
一、将原有的商务环节电子化, 降低成本。
在交易准备阶段, 以往传统的方式是业务人员通过面对面或函电往来获取有关该项交易的信息。如通过出国考察, 参加广交会等形式来寻找贸易机会。而利用国际互联网及其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手段, 如通过因特网, 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媒体来发布信息、产品广告, 而效果则可以在全球市场上反映出来。另外, 外贸企业还可以设立网上主页, 向国外的客户提供在线商品目录;电子邮件可以高效传递有关交易的各项信息, 从而突破了以往传真机的使用局限性, 为企业大大节省了各项费用。
在交易磋商阶段, 以往纸面的合同和签字方式被电子订单所代替。带有安全措施的电子邮件完全可以取代传真和邮件的传递方式。特别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EDI 更是突破了传统私人网络EDI 投资高昂的局限性, 实现了数据一次性录入而共享的目标。有关申领进出口许可证、租船订舱、报关、报验等业务环节,都能实现全部的电子化。中国海关从1978 年开始实施无纸贸易,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三大系统。在贸易管理部门, 贸易许可证通过网上申领的比例达到80%以上, 电子产地证的签发率也达到60%。通过EDI 方式传输的18 种电子报文无论在交换的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整个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单证数量方面都超过80%。
在合同履行阶段, 电子商务的作用更是不能小看。因为信息技术的手段已经将业务的各种环节连接起来。外贸企业使用一般软件就可以实现单据的自动生成, 特别是在安全认证、跟踪运输以及实现网上支付等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EDI 将使外贸业务流程和单据的传输实现自动化, 而又不增加过多的企业投资和成本。目前, 我国在国际结算、国际货运、通关、检疫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电子商务推动了“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Internet为载体的“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到了大大加强。
三、“四流一体”, 提高交易效率
电子商务的关键不在于使用的电子技术是否先进, 而在于该电子技术能否解决目前商业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能否真正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时代不是技术经济, 而是整合经济, 是知识经济。决定商业运营胜负的关键是整合能力, 而非技术能力。
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 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 建立了以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品流为主体的全新物流体系, 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服务。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 准备、洽谈、签约、报关、租船订舱、保险以及支付结算等全部程序都必须由人工参与, 交易效率低, 错误发生率高, 时间局限性大。通过网络办理相关业务, 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 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实现瞬。传间传递, 不但
节省了单证的输时间, 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 有效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四、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扩大贸易机会
国际互联网作为电子商务信息交流的新媒体拉近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互动性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信息交流的障碍越来越少。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 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这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市场空间, 它突破了传统市场以一定的地域为存在前提的局限性, 在全球范围内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新型世界市场的形成。信息流动加速了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带动了全球“网络经济”的崛起, 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 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也大大加强。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个有效工具, 主动出击国际市场, 通过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站点, 主动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 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向客户发出问题或购买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 扩大企业知名度,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寻找更多的贸易机会, 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五、一网行销天下, 促进国际贸易营销创新。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也将引起市场营销渠道的巨变。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创新, 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上的应用也就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以国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正在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营销的重要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相比, 国际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是网络互动、网络整合、网络定制和网络“软营销”。
实现一网行销天下, 对消费者产生统一的示范效应: 一种消费理念、消费时尚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在世界各地快速的传播, 世界的消费偏好有趋同的潮流。网络强大的通讯能力和电子商务系统便利的商品交易环境, 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实际距离, 同时也促使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消费者希望可以亲自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评测环节中去, 并且成为企业经营全过程中重要的、积极的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下, 通过电子商务手段, 企业将信息以多媒体方式在网上传播, 并以智能搜索和查询的方式, 方便消费者主动
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这样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 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六、全天候业务运作, 提高客户满意度
世界各地的时差性给国际商务谈判带来了许多不便。在传统贸易条件下, 企业提供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而利用电子商务则可以做到7×24 的全天候服务, 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 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 大大提高交易成功率。
七、电子商务更新了国际贸易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得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一些交易手段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便利、更快捷了。电子商务将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日常往来的经济信息,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网络进行传送;网上定向信息发布部分代替了电视、报刊等日常新闻媒介中的广告宣传;网上市场、虚拟洽谈进行着促销活动;电子传输减少甚至淘汰传真、信函等传统的信息交换工具。电子货币代替纸质货币,网上信用证结算、转账高速运行,引发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脑软件、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八、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在电子商务中,交易者、交易方式、交易意向和交易标的表达都虚拟化。交易者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交易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网络黑客侵扰及经济犯罪的威胁存在,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质量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电子商务是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势”。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场变革中,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4
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完善标准体系,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
专题一 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标准化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始终贯穿于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所有环节,为企业技术创新、建立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并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建立标准体系可以实现企业“优化管理、简化流程;提升效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质量、提高利润;沉淀经验、沉淀成果;培训人员,协同共赢”等综合管理效益,最终使企业达到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最佳秩序。
1、有利于促进管理体系的系统性
通过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有机整合了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制度与规范,使其有序地组合为一个系统整体,不仅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使管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而且提升了顾客的信任度。建立标准体系的过程是不断发现不足、改进提高、优化流程的过程,能够促进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
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员工工作有依据,高效有序,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有效提升企业执行力。
3、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建立标准体系向外界展示了企业的良好运作,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提高客户、供应商、员工满意度和信任度,特别是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心,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4、有利于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培养一批把握规则的标准化人才
在标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员工意识到标准化及其重要性,认识到标准化与本岗位的联系和要求,并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作业,减少工作风险。同时也为企业建立了一支合格优秀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增强了企业标准话语权,加强了企业对行业或产品的掌控能力,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标准化人才。
5、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通过标准体系的创建活动,加深了员工对标准化的理解,增强了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派员参加国家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工作,积极申报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申报标准化科研项目课题,主导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且通过对口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提升了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6、有利于推进企业的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标准体系的建立、推进、运行与考核是一项闭环管理,是保证企业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建立标准体系,使每一步工作均在目标的指引下,按计划逐步实施,并与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挂钩,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
7、有利于促进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企业的战略决策,需要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科学、准确和规范的信息来源,才能实施有效管理,而对信息的标准化管理,本身就促进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第五篇: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74101227.doc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着重论述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人才,提出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一方面的借鉴。【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模式
【引入背景】
曾经在新东方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论文的信息,要求的主题范围是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由此想到创新在当今飞速变革命的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日渐突现,那么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能担负起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巩怕当今的中国教育界,还未对创新在教育中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所定位。笔者想借用此文对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一点探索。【正
文】
既然要谈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就不得不先谈一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一词早有专家研究过,起源于英文词汇Innovation翻译而来。在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
从熊彼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只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组合即为创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种方面即为一种原始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创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二种方面的是对世界上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把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从以上创新定义的分析,其实做到创新未必要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只要对已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见解加以改造都可以视为创新。其实微软公司的很多软件也是在借用其它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那么我们必然应该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是否必须要象爱迪生那样有自己的原始创造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根据现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其实不是这样。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博精深的知识
74101227.doc 这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这里所谓的知识不只是指学校教授的学科知识,社会间接信息也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很难有给创新的逻辑联系条件。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智能。
这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条件。包括这几个方面1.创新的求异思维2.敏锐的观察力3.创新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人有创新思维过程的几个必要的环节。
(三)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必然有创新相关的品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自信与乐观2.善于独立思索的习惯,而不盲目从众。3.善于向合作者学习,增加自己的思维面。4.有强烈的好奇心。5.有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该去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创新培养须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造就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体系,使我们的育人环境能真正地培养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到作用的人力资源。那么创新在教育中能起到什么的作用呢?这是我们重点要分析的问题。
总的说来,创新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推动人类教育向前发展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创新在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分别加以论述:
(一)创新是推动人类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凡是教育工作者皆知道,自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便出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可以看作社会教育的雏形。但那时的教育手法显然很单调,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非常发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学习。若没有创新作为动力,人类的教育始终就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无法进一步发展,满足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
(二)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造就者。既然是未来社会的造就者,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无法开拓未来社会。当前教育界提到的素质教育口号已多年,但真正有多少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恐怕很少。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为了所谓吸引生源,满足家长的功利思想,就一味地按照中考,高考的出题方式进行教育,制约了人才的真正素质培养。学校教育成了考试辅导教育,而非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为了能培养出具有未来社会造就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很博大精深的活动,须要不断地根据需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会依葫芦画瓢的操练工具。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思索,并勇于实践解决问题的
74101227.doc 精神。
(三)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当前的社会无不充满革新的需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当前教育体制下,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老是守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就无法解决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所遇到的众多矛盾。教育中的评价机制问题,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教学手法问题,教育理念问题对我国教育已经困扰已久。若不加快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加以创新,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的接班人可能就不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民族的竞争。所以用创新的手段改革以往的陈规,是一条不可绕开的路。
(四)创新是人才不断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人如何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人才,其实就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打造一个变化的自我。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须向前人的先进理念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面,为自己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独立思索,发现前人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也符合熊彼德关于创新的定义。举例来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提出惯性定律之间,就已有其它的科学家,如伽例略等对物体的惯性运动作出了研究。牛顿在考察其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后,完善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提出了著名的惯性定律。
(五)创新是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特色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改革,口号提出已多年,然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使几乎使所有的学校都走的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之路。其原因根源可能在于中国长期的科举文化使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观简化为了人所拥有的学校毕业证,而非人所有的社会贡献力。这是一种对人才观的曲解。
然而随着考试升学制度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的教育之路恐怕还得要从真正培养人的能力入手。这要求学校的办学当中要体现自己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从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出发去思考办学思路,而不是盲从学生的升学优率。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而不能停留在考试辅导教育上不思进取。尤其是学校的人才观要有根本的创新,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人才观。否则,学校的教育总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总结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在教育上的作用之后,我们不勉要问,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中,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教育的模式?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离开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阵地的。
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
74101227.doc 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的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1] 下面笔者对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加探讨。
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有探究教育模式,试错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
(一)探究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探究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提出以来就开始提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现在已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手段,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最终形成新的结论。
从这一种教育模式来看,具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的优点,这对于形成人的创新思维力,并形成本人对知识的建构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要有相应的步骤。首先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本堂课达到的目标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对新问题的发现。然后创造适合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过程。教师要鼓劢学生想象各种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验证问题的结论。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思考总结,归纳,发表学生的看法。这是对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创新升华的一个必要步骤。
当然,课堂的探究教育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适当地采用。
(二)试错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试错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该教育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各种学习中的误解,再由教师点拔,对比正确的解答,使学生深刻思索,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中,发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并等于是坏事,桑代克的思想是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返应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又是通过试误建立的,即在重复的尝试中,错主的反应逐步被解除,正确的反应则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集体分析,辩论,抢答等手段,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实际是引导学生创表思维的开展,而不据于权威。
(三)问题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问题教育模式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赫穆托夫。其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形成问题情境,以对话为直接交流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须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做到问题精炼,能够激起学习的思考兴趣,特别是要适合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设计问题时,须要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提出的问题,学生才能乐于思索,学生的创
74101227.doc 新才能成为可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案例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案例教育模式首先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的方法是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使学生接触现有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处在此案例的背景中,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来思考对待事物的方法。操作步骤是课前要将一个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好自己的思考。课学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见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记录,并加以评价,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和课堂上其它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法不需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其实这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展开。案例无非是给出一个给学生思考的素材,但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思考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了解他人的先进之处,扩大自己的见识面。
以上讨论的是几种创新教育模式中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过程。我们在懂得了这一些教育模式中的创新原理之后,对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方向。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过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基础教育的涉及面广而复杂,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好人才须要有长期不断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魄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主编:《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