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5: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

在各中学,几乎都可看到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喜欢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群体。这种学生群体从现代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非正式群体。

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集体的面貌及学生个人的成长等产生多方面的明显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困扰着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拟就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作一些探索,并以之求教于方家。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初探

人只要在社会上生活,就总得和周围的人们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交往。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学生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了共同的行为习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发地形成群体。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1、由学生自发形成,没有组织名称、章程和制度,不是一种定型的群体。

2、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它们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不是由教师或学校指定,也不是由成员正式推选的,而是在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在成员中较有威信和影响。

3、这种群体形成之后,便会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等。

4、这种群体是一种自愿的组合,靠道义的和情感的因素来制约成员的行为,一旦情感破裂或情感需要不强烈就自动离散或重新组合。

5、这种群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容易导致与正式群体或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1.志趣爱好相同或相近。在中学生中,由这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比较常见。如那些喜欢文学创作的同学或那些比较关心时事政治的同学,都会经常聚在一起,他们往往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有某种共同的值得炫耀的成熟感而形成群体,在他们的周围还会聚集一些他们的崇拜者。又如,有些喜欢看小说的学生,也会在交换藏书,一起租书、或谈论作品情节的过程中形成群体,等等。这一类非正式群体,他们的活动一般比较公开,对学生正常兴趣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它们的核心人物一般是该方面比较出色的人。这类群体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常会因为兴趣片面、发展畸形,导致成员其他功课成绩下降,当受到学校、家庭、教师的批评抑制后,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违纪,顶撞教师,甚至与后进生群体接近、合流。

2.环境条件造成的。这里所讲的环境条件主要指:①邻居、同乡或同学。这些学生在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后,会为了减少陌生感、孤独感、拘谨感而自然凝聚起来,这种群体有的因为后来产生共同的情感和行为习惯而保持下来,有的因为后来各自结识了新同学、新朋友而逐渐疏远,自然解体。②在同一正式群体(如同一学生宿舍、同一学习小组)中活动。一些同学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由于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志趣相投,出入相随的群体。③学校、班级等组织的一些临时活动。这些临时性活动。使一些学生有了接触,产生了共同的荣誉感和相互的钦慕感。这些学生也会形成一些群体。如学校广播室的部分播音员、演讲比赛智力竞赛或文娱体育活动的一些参加者等都会在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结束后仍频繁接触,往来甚密。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可能是该临时活动的负责人,也可能是该项活动的积极分子。④家庭条件相似。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或因为家长原来的交往或为了炫耀优越感等会形成一些小群体,而一些生活比较清贫、俭朴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等也会形成小群体。⑤学业或表现方面在正式群体中获得的评价与地位相似。这些不同层次的同学,也往往会分别聚合,形成一些群体。等等。

3.在玩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群体一般表现为后进生的聚合。这类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在一道玩乐的基础上形成;有的是由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转化而来;有的是由于对正式群体或教师的共同不满,消极颓废,耽于玩乐,聚合而成……这一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在正式群体中自尊心受挫伤的经历,学业上的不成功,又加剧了他们的自卑、不安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内外精神压力,为了寻找理解和尊重,他们往往和那些同情他们、与他们有共同之处的学生聚在一块。这种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往往在正式群体中地位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后进生为了满足自尊和追求理解,常会采取一些引人注目的甚至越轨的行为显示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以赢得其他后进生的“佩服”,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后进生“出风头”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后进生群体的价值定向系统与正式群体不一致,因此对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往往与正式群体不同。后进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消极影响往往大于单个的后进生,给学校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在当前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下大力气转化这种非正式群体,教育转变后进生,防止其违法乱纪而沦为坏团伙。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早已有之,但于今为烈。其成员既有同性别的,也有不同性别的;既有同班级的,也有跨班级的,甚至还出现了扩展到校际的趋势。近年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愈趋频繁,活动范围日渐广泛,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越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代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与文学艺术新闻舆论等泥沙俱下、导向混乱带来青少年缺乏理想信念,盲目崇尚江湖习气,盲目追求逸乐享受等有关;更与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中学生正式群体不健全且缺乏活力凝聚力等有关。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在一部分中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应当有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75%左右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一些同学保持稳定或相对稳定的友伴关系。同时,据福建教育学院林思德老师在省少管所的一项调查表明,60%犯有罪错接受劳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交了坏朋友,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严重关注。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影响浅析

我们如果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比较客观的分析,就会发现它所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1.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兴趣、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之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的话,现代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非正式群体一经形成,就会具有暗示性、模仿性和群体性等社会心理特征。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在兴趣、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这个群体共同的兴趣、行为习惯和道德评价标准等,群体中的成员如不从众,就会产生心理冲突,成员的行为如果违反了群体的意愿,就会产生不愉快心理,所以,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群体的成员会在不知不觉间受熏陶影响,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一个庸俗的消极颓废的群体则会使其成员意志消沉、行为乖谬、道德沦丧。某校曾有这样一个男生宿舍,先是其中有二三个学生喜欢看爱情小说、影视,在床头床尾贴满了“比基尼”女郎图片,睡觉前谈论女人,讲下流话。开初宿舍中的其他同学对此感到反感、厌恶,进行了批评、抵制;后来大部分同学耳濡目染、见怪不怪,也参与谈论;最后,该宿舍学生的学业受影响、品行被腐蚀,以至有个学生想自拔而不得,要求教师从自己开刀,整顿这个学生宿舍。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一个良好的非正式群体是很难自发形成的,而一个有不良倾向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则是很容易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2.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沟通意见的作用。我们在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观察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非正式群体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志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关系,往往会把一些比较隐秘的事情告诉其他成员。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对其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时正式群体办不成的事情,非正式群体却能办成。所以,教育者或正式群体的有些问题、要求,不便在公开场合提出时,可先在非正式群体中征求意见,教育者和正式群体的负责人在取得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成员的信任时,能听取到学生比较真实的意见和要求,把握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但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这种沟通意见的作用是通过非正式非公开的途径进行的,又会使非正式群体成为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传播媒介,从而导致其成员滋长非组织纪律的自由化倾向,干扰妨碍学校教育者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使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3.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维护其成员自尊心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成员社交需要的作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后,其成员产生了归属感和自信感,能够起到安定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交往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群体,其成员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近似的情况,使他们不再为落后于其他同学而焦虑自卑。但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这种作用,会使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内聚力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程度的排它性,易产生小圈子作风,不利于学生正式群体内部的团结。特别是后进生一旦形成群体,更增强了他们抵制外界影响和应付外部挑战的力量。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个别后进生产生的触动往往会为其他成员的讽刺、挖苦所抵消。非正式群体间、非正式群体与教师及其他学生间的一些小矛盾,在非正式群体中某些成员的鼓动、怂恿下,往往会激化,造成整个正式群体局面的混乱。

4.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为其成员排难解纷的作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其成员之间往往会相互同情、支持,讲交情、义气。当其中一些成员遇到某一方面困难和烦恼时,其他成员一般会主动帮助、安慰他。比如,某校曾有一寄宿生深夜胃穿孔,腹痛厉害,他的几个要好朋友主动送他住院,为他筹集住院经费,而后还与学校领导及该学生的家长联系,由于治疗及时,该学生康复情况良好。但非正式群体的这种作用往往是偏狭的,一般只施其成员,不管他人;只讲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曲直;只图一时痛快,不顾法纪、后果。比如,某校有一个学生因小事与同学口角,其所在群体的其他成员就威胁、逼迫对方认错赔礼,并要对方请桌酒席了事,否则就要揍对方一顿。学生中不少打架斗殴之事,往往就是非正式群体的某些成员在这种情况下挑起、制造的。

……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有深入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策小议

对于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教育者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它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一些看法:

1.正确认识,因势利导。首先我们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应有正确的认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皆然,任何想禁止正式群体中人们私下交往,希望他们都成为等距离的单一个体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我们不能以为就是“小集团”、“小团伙”,采取强制的行政的措施予以打击、分化、禁止,而应多做疏导工作,限制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对各个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有正确的认识,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构成、行为特征、品德素质及在正式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良莠不分,一刀切,而应深入观察,弄清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三是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与社会环境,群体与其成员间的关系。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要做好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诱导工作,一定要改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导向、文学艺术导向、家庭教育影响、教师同学关心帮助、正式群体吸引凝聚等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造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在看到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还要懂得群体中的少数坚定优秀个体也能够反过来对多数群体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群体中的成员只要加强自身修养,是能够抵制不良诱力,防止同流合污,并发挥作用,吸引诱导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健康发展的。因此,我们既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又要注意调动群体内的积极因素,加强对群体核心人物的引导工作。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诱导有着特殊意义,往往能收到“教育好一个,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2.晓之以理,不懈诱导。近年来,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不敢进行正面教育,不敢讲大道理,一是怕人家指责讲“大话、套话、空话”,二是怕学生听了反感。其实,学生的正确思想是不会在头脑里自发产生的,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要靠教育传授。关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法制纪律、艰苦奋斗等大道理,不但应该讲,而且还要讲深讲透讲活,使之入耳入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还应教给学生以正确的交友之道,让学生多交品德好的朋友,以增益自己;自己也应成为其他同学的益友。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教育者只有持之以恒,不懈诱导,才能防止他们与正式群体或教育者隔阂对立、逆向发展;才能防止他们发生道德、法纪观念上的畸变而沦为坏团伙。

3.主动接触、动之以情。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往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班级和学校工作带来一些麻烦,所以许多教育者常对之感到头痛,或者孤立、打击、分化之,或者疏远、回避、放任之。这都会使非正式群体成员更加靠拢,与教育者及正式群体更加隔阂。教育者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教育者应当主动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以满腔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情真才会意切,情通才能理达,教育者一旦与他们建立起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赢得他们的尊重,就取得了教育诱导这个非正式群体的主动权,教育者应当懂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学校中最有效果的交往形式是以非角色交往的形式达到角色交往的目的,教育者对学生应亦师亦友,与之打成一片。

4.健全组织,增强活力。近年来,一些学校中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视,中学生正式群体如团、队、学生会等工作不被重视,组织不健全,工作没人管,活动缺乏场所及其他条件的情况很常见,致使这些学生正式群体缺乏活力凝聚力。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学校党政领导及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正式群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使之能有效地领导和团结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同时,还应通过学生正式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特别是非正式群体成员正当的爱好兴趣,转移他们的不良兴趣,把他们的活动引入正式群体预定的轨道,并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干部与同学特别是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交往联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5.扶正固本,潜移默化。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着比较强烈的群体自豪感,有一些健康的爱好兴趣。教育者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其闪光的一面,教育者应以此为基础,鼓动激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当他们有了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的群体自豪感得到满足,进而,可诱导他们在有条件的方面与其他非正式群体或正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竞争,逐步培养起他们的正当兴趣,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有一位班主任发现自己班上有几个学业较差的学生聚合在一起,这些学生大都身强体壮。这位班主任就在集体劳动中有意鼓励他们干重活,在校运会中让他们当班级主力,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努力,这个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自豪感和正当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各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对非正式群体,还可根据他们的特点,使其正式化,教育者可采用命名(如:授予“学哲学小组”、“学雷锋小组”等名称)的方式,使其活动显化,并使其有明确的目标。

6.严格要求,廓清环境。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那怕是那些比较健康的群体,教育者也不应放任、迁就,一定要严格要求,勤于疏导。教育者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行,导之以巧、约之以严、持之以恒,即使是后进生非正式群体也是能够教育转化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面前,绝不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而应当知难而上,尽心尽责。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前,教育者应注意限制后进生群体间的交往,防止和阻隔后进生非正式群体与社会不良青少年团伙的联系。因为一旦后进生群体合流或后进生与社会不良青少年团伙纠合,就会出现迅速逆转趋势,酿成重大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另外,后进生群体的许多活动是背着学校在某些学生家里或社会上进行的,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总之,应做到校内各部门、校内外各方面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措施相益,共同努力,一道做好后进生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

7.推进改革,讲究科学。当前,中学生私下交往增多,非正式群体活跃,是与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激情、兴趣,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密切联系的。这当中原因很复杂,但是,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以“一育”挤“四育”,校园生活单调枯燥,学生负担过于沉重,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些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态度生硬等,也是使学生与教育者疏远隔阂以至厌学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情况,是很困难的。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增强教育系统内部的活力;要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人们尊师重教、使教师乐业敬育;要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水平;还要切实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政治和业务素质;等等。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诱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生动的经验,笔者提出这几点看法,望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影响,应当而且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囿于笔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本文所作的探讨是粗浅的,不当之处,恳望得到斧正。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当代国际以经济和综合国力较量为主的竞争态势显然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是我国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创设有利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加快我国教育改革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近年来,众多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尤其,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问题严重而且导致犯罪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者的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升学,就业,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了他们的潜能开发,那么无数的人才资源将被悄悄损毁,更不必说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目前 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例如: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出的教学 内容 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小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 研究 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 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自我意识的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

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五)、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创设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环境,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教师应注重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尊重与鼓励,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距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例如“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 发展 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其次,应造就班级和谐的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在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时,班主任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育全班同学建立起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

二是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当交往,以打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异 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减少“早恋”现象。

三是引导学生既要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要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 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地 发展 自己。

四是组织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 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自豪感 和精神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给学生造成焦虑烦躁和极度紧张等不良的心情。

2.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 理 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告诉学生如何适应新环 境,接纳新老师,了解新同学;如何与人交往,学会自控;如何缓解 考试、升学的压力 ;面对挫折如何奋起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 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

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 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 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例 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数、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 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 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 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4.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初高一新生进行 全面心理测试,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甄别高危学生群,初步鉴别高度心理障碍的学生 转介到高一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对轻度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 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 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 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 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 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 性、实践性和学生主 体性的统一。.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就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单 方面的工作,作为家长,更有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子女这方面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 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 表现和延续。因此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式的家教方式,营造相 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同时应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主动承 担起舒缓孩子情绪压力的责任,掌握批评 艺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忌用挖苦、讽刺、翻旧账的方式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使中学 生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过渡。家长们如果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特点,科学、民主地对孩子 进行家庭教育,那么感叹孩子教育难、“代沟”难逾越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所以无论是了解 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 和配合。此外,充分利用校会,段会,国旗下讲话,校刊,黑板报,手抄报,等 宣传媒介 对学生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 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心理测试等,使学生 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 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

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要求,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的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学生安全教育讲稿】

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打架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中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

主观因素:

1、思想单纯,头脑简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学习成绩相对低下,上进心不强,无事找事。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更有一些学生各科成绩门门不及格,经常挨批,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上课睡大觉,下课乱逛游,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什么理想啊,道德啊,法制啊,纪律啊,统统丢入脑后,我想干啥就干啥,鸡毛蒜皮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要说近几年,社会治安情况相对以前要好得多,党中央提出并做到了“以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黑扫恶”,各地“110”的认真负责等等。但是,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影响着中学生。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一次在处理两个高年级男生打架的时候,一学生居然说出了“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大不了赔点钱。”我们的中学生只能看到梁山好汉“出手”一面。由于理解水平有限,也只能断章取义了。总之,社会这个大学校,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纯净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家庭教育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中学生。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每到遇事解决时,首选的方法就是暴力解决。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跟着伯父生活,要说孩子也很乖,学习成绩也行,就是容不得同学们提到他的父母,提一次打一次架,不论我怎样费尽口舌,一点也不起效。无奈,我们只好到班上教育其他同学,当然这位同学回避。这样的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才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3、学校教育的失败。一台合格的机器,才会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学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素质教育”以分数衡量老师,评价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课业负担重,课余文体生活单调,又容易被挤占,设置的体育、艺术等学生最喜欢的课,常因各种借口被挪作他用;各科教师迫于成绩压力,就书教书,忘记了孔圣人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也”。有的学校没有足够大的活动娱乐场所,又常以安全为借口,学校的许多优良传统教育丢失殆尽,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越野赛、诗歌朗诵、演讲赛------总之,学校过度强化文化课教学,异化安全意识;学生以学为主,别的一概不要,往往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得不到释放和宣泄,性格近乎扭曲,故很容易因小事就出手打架伤人。

对待中学生打架这个问题,看法各有不同。常听有人说,孩子们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必小题大做。错,这等于是支持或纵容我们的学生,承认他们打架有理。由于对打架案例的处理,引导不到位,不得法,以致于打架致死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不能把中学生打架看作简单浅表的小事。往深处看,远处想,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加以有力的控制,我们的学生必将会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中学生的打架问题就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中学生打架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消失。

对策一,就社会而言,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

对策三,学校教育,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开展类文体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设法搭建中学生施展才华才艺的平台;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

一、中学生打架斗殴的成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是早恋引起导致的。中学生大都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易产生早恋现象。由于早恋,会产生争风吃醋现象,导致斗殴。二是虚荣心作崇导致的。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三是受影视媒体影响导致的。崇拜黑社会“老大”,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四是受暴力网络游戏影响导致的。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五是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导致的。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六是心理不相容导致的。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七是 “变态自尊”导致的。此类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八是以暴制暴导致的。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解决问题,反而纠集一些人,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导致恶性后果。

家长的原因。一是溺爱型家长。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当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不能正确的去疏导,反而去宠用孩子。二是疏于管教型家长。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三是粗暴型家长。有些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缺点或在学校违纪了,听说之后,不问青红皂白,轻者大骂,重者大打出手。常此以往,在学校得不到温暖,在家得不到关爱,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及行为过激问题。四是没有掌握家庭教育操作技术型家长。大部分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孩子总听到同样的话,只会厌倦,去寻找新的刺激和快乐,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

二、预防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对策

对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注重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善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其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们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特别是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沟通,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实行文明家长、教子有方好家长评比制度,激励先进,树立典型,使之成为新时期合格家长。

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法制教育、德育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把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融入活动中,使其真正领悟到其重要意义,使他们从中学到了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体育活动等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倡导文明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学校“绿色”网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等。

正确对待学生“早恋”。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 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作为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又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

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及对策

现在的中学校园不时的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打架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中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分析。主观因素:

1、思想单纯,头脑简单。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感情容易冲动,遇事相当不冷静,更不会考虑后果;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爱管闲事;喜欢身体力行,模仿能力强等。

2、学习成绩相对低下,上进心不强,无事找事。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更有一些学生各科成绩门门不及格,经常挨批,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思想,上课睡大觉,下课乱逛游,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什么理想啊,道德啊,法制啊,纪律啊,统统丢入脑后,我想干啥就干啥,鸡毛蒜皮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

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要说近几年,社会治安情况相对以前要好得多,党中央提出并做到了“以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黑扫恶”,各地“110”的认真负责等等。但是,仍有一些不良风气在影响着中学生。邻里邻居的争吵,社会青年的酗酒闹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污染着纯洁的中学生。电视、网络、书报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诸如武打片、恐怖片、网络游戏等过分渲染凶杀、暴力等,这些都会腐蚀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一次在处理两个高年级男生打架的时候,一学生居然说出了“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大不了赔点钱。”我们的中学生只能看到梁山好汉“出手”一面。由于理解水平有限,也只能断章取义了。总之,社会这个大学校,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纯净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故家庭教育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中学生。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拳脚相加。还有两口子之间常对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毫不避讳。生活在一个暴力家庭的教育环境里,潜移默化接受的就是些暴力教育,每到遇事解决时,首选的方法就是暴力解决。其次,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自卑感强,不允许受到同学的歧视、侮辱、另眼相看,这样的中学生也容易滋生打架念头。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跟着伯父生活,要说孩子也很乖,学习成绩也行,就是容不得同学们提到他的父母,提一次打一次架,不论我怎样费尽口舌,一点也不起效。无奈,我们只好到班上教育其他同学,当然这位同学回避。这样的学生由于不健康的心理,才会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3、学校教育的失败。一台合格的机器,才会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学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素质教育”以分数衡量老师,评价学生,学生在校期间,课业负担重,课余文体生活单调,又容易被挤占,设置的体育、艺术等学生最喜欢的课,常因各种借口被挪作他用;各科教师迫于成绩压力,就书教书,忘记了孔圣人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的学校没有足够大的活动娱乐场所,又常以安全为借口,学校的许多优良传统教育丢失殆尽,诸如歌咏比赛、运动会、越野赛、诗歌朗诵、演讲赛------

总之,学校过度强化文化课教学,异化安全意识;学生以学为主,别的一概不要,往往容易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或受到的委屈,得不到释放和宣泄,性格近乎扭曲,故很容易因小事就出手打架伤人。

对待中学生打架这个问题,看法各有不同。常听有人说,孩子们打打闹闹很正常,不必小题大做。错,这等于是支持或纵容我们的学生,承认他们打架有理。由于对打架案例的处理,引导不到位,不得法,以致于打架致死事件时有发生。我们不能把中学生打架看作简单浅表的小事。往深处看,远处想,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加以有力的控制,我们的学生必将会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中学生的打架问题就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中学生打架问题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消失。

对策一,就社会而言,公安机关要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从严从重惩处那些恶性聚众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威

慑敲击震虎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法机关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深入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生中进行经常性的法制知识普及。文化部门,要努力推出适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要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封杀涉及凶杀、武打、暴力的作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对策二,家庭教育要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作为父母,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子女学习的好榜样,最大限度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子女方式方法要得当,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

对策三,学校教育,办学单位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为学生一生利益负责。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丰富校园生活,开展类文体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设法搭建中学生施展才华才艺的平台;要合理地、科学地对教师、学生作出评价,构建多文化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分数评价,但不唯分数论。

第五篇:中学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

中学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

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王陆一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听到甚至亲身经历学生顶撞老师的事件。尤其是工作时间不长,脾气比较暴躁的年轻班主任,更是经常看到他们与学生“吵架”的身影!

接了现在这一届学生之后,我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也有个别在其他班上课时学生和我“顶牛”,但在我的班上,两年间,从来没有一位学生和我“顶牛”。现在,总结回顾一下,希望能找出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顶撞老师的成因分析

我觉得,所谓顶撞老师,有两种表现:一是语言上的冒犯;二是行为上的不合作,“你说东,他向西”,“你叫他站到门口,他摔门出去了”等行为。我个人认为,学生顶撞老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的学生具有“吃软不吃硬”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学生做错了事,好好对他讲,他容易接受,如果厉声俱色地训斥,就造成逆反心理,把事情弄僵。

第二,学生认为教师冤枉了自己,“顶撞”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伸冤”。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受过冤枉。因此,一受到冤枉便会情绪失控。其实,这里的冤枉并不一定真的是冤枉了他,而是他自己感觉到受冤枉了。比如,学生迟到了,受到了班主任的批评,一般会很沮丧,但如果班主任的印象中该生可能迟到比较频繁,于是批评他“天天迟到”的话,可能该生就要和老师辩驳了,老师的“音量”大,他的“音量”可能会更大,就会出现我们所谓的顶撞老师事件的发生。其实,这里教师所说的“天天迟到”是经常迟到的意思,而学生理解为老师说自己每天都迟到,感觉自己受冤枉了。

当然,还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如学生上课和别的同学讨论问题,而老师在讲课,老师批评他,他觉得自己在讨论问题,老师冤枉了他,也可能顶撞老师。这里的“顶撞”可能是语言上的冒犯,也可能是行为上的“你说东,他偏向西”的情况。

第三,有的学生由于被家庭溺爱等原因,娇生惯养,胸无大志,对学习有厌倦情绪,因而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感到受不了,有时会爆发为顶撞老师;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逼疯了”。记得上一届,我班上有位女生没有交作业,我连续向她要了三次,而且每次都要批评她几句。结果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她跟我急眼了,于是就出现了顶撞老师事件。还可能出现的是,像学生发型不合格、经常性不认真打扫卫生等事件,老师抓着不放的时候,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状况。

第四,怒气的“转移”。记得前年我带中三的时候,有位平时很文静的女生迟到了,我也就简单地说了两句,结果反而被该生“顶”得够呛。我感觉有些不对劲,就打电话向家长询问情况。家长告诉我,该生最近压力很大,早上起迟了,家长说了两句,就和家长吵了几句,气愤地离开家上学。我一了解到情况,就知道了这是“怒气的转移”,加上中考压力大的原因。

总之,顶撞老师事件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以上仅是笔者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总结,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的。

二、应对学生顶撞老师事件的策略

第一,注意教育方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提前“打预防针”,断其源。我经常给学生讲,如何和教师沟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之所以会顶撞老师,很多情况下,老师认为的顶撞,在学生的眼中,只是在大声和老师辩解而已。而且,很多情况下,学生的顶撞行为,只是“一时头脑发热”而已,并没有真的想冒犯教师。因此,教会学生有意见要和教师下课后沟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外,教师遇事(如学生迟到、旷课、上课说话等)要多了解情况,了解事件的始末,切忌遇事不明因果乱批评一气。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可能对学生的一些行为也就理解

了,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上可能也就有所改变,从而避免了学生和教师的矛盾。

第二,发生了顶撞事件的时候,教师要有策略,及时处理。发生师生顶撞事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措施得当,肯定会从容化解。

记得是上学期的时候,我在课间休息时,看到一名学生在升投影幕布。经了解,是学校换了主控没有升起来,所以该生将其升起来。但自习课的时候,我发现电脑桌的门坏了,我就问该生,“是不是你弄坏的,去叫电教委员修修吧”。该生气冲冲地就要去,我一看不对,肯定是他觉得自己受冤枉了。我马上采取处理措施,微笑着说:“哎,你先别着急,是不是你弄坏的啊?”学生的答案是:“不是”。我笑着说,“不是你弄坏的说清楚,出去透口气也不是坏事。”听我这样一说,他的情绪缓和了许多。其实,很多学生都感觉自己也很累,所以很容易情绪激动,如果老师处理问题有误恰当,用微笑化解于无形,未尝不是件好事。

另外,学生顶撞老师时,双方情绪一定都很激动,此时,教师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学生经过冷静的思考,一般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你不再找他,他课后也会主动来承认错误,给老师道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教育,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主动承认错误,教师就一定要找他来,进行严肃教育,有时可能还要反复做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要教育他杜绝发生类似事件。有些情况下,还要让他在班级做检查,教育本人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个教训。

第三,修炼教师自身的品德是化解一切师生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我个人认为,前面的三点应对策略都是小智慧,小技巧,而教师修炼自身的品德才是大智慧!

教师的胸怀,应当像大海一样宽广!记得从2005年到

2008年那一届学生,我虽然没也有小智慧和小技巧,也经常会有学生“顶撞”我,但我往往都是说服自己最后原谅了学生,而没有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伤害学生。最后,这届学生和我的关系很融洽,聚会的时候很多次邀请我,见面后也很热情。

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关键是对他们要关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要切实体谅、爱护、尊重学生。不能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不能使学生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要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这样不但便利我们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且也会更便利其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茁壮成长。

下载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兼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闽清县高级中学林宜照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

    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

    浅谈中学生打架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打架原因及对策 中学生打架,轻则受惊挨训、受痛破财,重则致残致命、家破人亡,是一件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的事情。作为一名中学班主任,现就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及其对策......

    中学生上网的利弊及对策

    中学生上网的利弊及对策课题名称:中学生上网的利弊及对策 课题组组长:张露铭 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师:朱金潮一、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中学......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中学生偷窃行为成因及对策浅析 乐二中李节本 自上期接班以来,我发现本班学生的偷窃行为屡见不鲜:学生李某从同学家里偷得手机一部、现金若干,与同学丁某、薛某分脏;学生叶某从班......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