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时间:2019-05-15 06: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第一篇: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大会议程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5月8日下午

大会开幕式

时间:14:00-14:3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 介绍来宾,开幕式开始 主持人:韩经太 孙郁

1、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致开幕词

2、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致词

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高旭东教授致词

大会主题发言

时间:14:50-17:0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 主持人:高旭东 王德胜 张华 主题发言人:(每人18分钟)

曾繁仁(山东大学):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

宁(清华大学):

生态批评与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陈晓明(北京大学):

生态批评的人文与审美转换 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丰子恺《护生画集》对生态文艺学的启示 赵白生(北京大学):

生态主义的核心论域 王

诺(厦门大学):

南非生态批评及其启示

5月8日晚上

时间:20:30-22:0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第9会议室

中国青年生态批评研究会筹备成立

研究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发起组织,隶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成立宗旨:沟通感情,交流成果,筹办会议。在生态灾难愈益严重的今天,以星火燎原的态

势力倡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青春,审美,绿色交相辉映,定能在机械、刻板、噪音、污染的时代奏响一曲绿色文学的华美乐章!

5月9日上午

大会发言 上半段

时间:8:20-10:0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王宁 生安锋 葛涛

评议人:曾繁仁 杨乃乔 李庆本 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张华(北京语言大学): 没有环境的生态学:作为社会价值的生态批评 彭修银(中南民族大学):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刘彦顺(浙江师范大学):身体快感与生态审美哲学的逻辑起点 方丽(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环境的想象:布伊尔的生态批评理论 徐国超(安阳师范学院):论生态美育的出场路径 鹿彬(洛阳师范学院):

天真即美: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 高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众传媒中的气象文化与生态批评 石海毓(首都经贸大学):艾比的生态保护策略

下半段

时间:10:10-11:5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杨春时 陆薇

张虎昇

评议人:王先霈 陈晓明 王晓华

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超越实践美学:谈曾繁仁先生生态美学思想

彭松乔(江汉大学):

论生态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

黄晓娟(广西民族大学):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

韦清琦(南京师范大学):《阿凡达》——反生态帝国主义的电影文本

张萍(清华大学):

从生态女性主义看《丰盛的夏天》中女性与自然的融合马永波(南京理工大学): 惠特曼散文《典型的日子》中的生态思想

央泉(中南大学):

《泰比》中“伊甸园”印象的生态解读

白春苏(厦门大学):

《沙漠独居者》的生态审美探析 5月9日下午

大会发言

时间:14:00—16:3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薛富兴

管恩森 张洪波

评议人:高旭东 王诺 彭修银

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杨乃乔(复旦大学):

从民间剪纸艺术看生态存在论美学原则

梁坤(中国人民大学):

俄罗斯宇宙论——现代生态世界观的思想根源 王晓华(深圳大学):

生态批评对主体间性理念的延伸与文学观念的转型 杨岚(南开大学):

生态伦理原则与文化生态审美

李晓明(山东大学):

评析当代生态批评的后现代生态构想

苗福光(上海大学):

生态主义文学研究:思维模式的范式革命

刘蓓(山东师范大学):

关于中国生态批评发展方向的思考 王耘(苏州大学):

复杂性生态哲学 王雨海(信阳师范学院):鲁迅《好的故事》的生态视角解读 钟燕(中国农业大学):

林中路的启示:“走出去思考”、张锦(北京外国语大学): “人之死”与生态话语的文本空间.朱红梅(北京林业大学):人与自然的相互隐语: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火山情人》

闭幕式

时间:16:20—17:1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乐黛云 曾繁仁

1、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致词

2、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词

3、大会主办人宣布中国青年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会成立

4、主持人乐黛云先生、曾繁仁先生致辞并宣布本次大会闭幕

第二篇:简评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实习报告范文简要述评近几年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 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从批评的视角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作的英文演讲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必要性,评介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领域中的新动向,并就如何深化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的批评分析研究提出了3点建议。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语境;演讲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此后,从1981年至200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已发表跨文化交际学专题研究论文近300篇,专著20余部。另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或多或少涉及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近10年共发表2 285篇。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国民性研究等。但国内该领域的主流理论大部分注重分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差异,往往把语言和文化差异视为描述角度和能力的差异,这实际上就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行为”之本质,将其假设为无权势和利益参与其中的“纯净”过程。此研究路径之局限性近几年正越来越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的注意[1]。因此,必须适时调整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使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本文对近几年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述评,讨论从批评的视角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作的英文演讲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必要性,评介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领域中的新动向,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对21世纪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作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一、跨文化交际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

20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致使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已占据统领地位的“科学思维”进行反思和质疑,曾做过6次转向的努力,每次努力都能给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新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思路。交际学研究界早在1983年就意识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再是一片“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景象,学者们跃跃欲试,开始向主流理论和研究范式提出挑战。Starosta曾指出:其实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也作了同样的“转向”努力,应该仔细回顾梳理一下[2]。例如,Rueyling Chuang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进行了批评,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上的诸多问题提出质疑。她认为文化差异的本质化是通过多种二元论归纳出来的,如:高/低语境、高/低不确定性规避、高/低权势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她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论著大多以“标准”人际交流理论(例如:不确定性规避理论、反预期理论等)为基础[3]。以实证主义为主导范式的社科研究对权势和特权问题均采取回避态度,因此无法反映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当然应该受到像其他社科领域中实证主义范式所受到的同样的批评。

对20世纪在社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的反思催生了语言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在此反思运动中,有一支西方语言学研究队伍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我国学术界称他们为“批评话语学派”。批评话语学派称自己创立的学科是“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作为一门新兴学科,CDA将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它在弥补批评语言学的缺陷、坚持批评语言学的批评内核的同时,拓宽了批评语言学的批评视角,其核心内容是对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的中介体进行研究[4]。例如,探析语言中的权势

关系和不平等,揭示话语中暗含的意识形态,揭露话语中存在的不公正、歧视和偏见等[5]。CDA开辟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质,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有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界定范围,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的侧重点便有所不同。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的着重于语言学,有的着重于传播学,有的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但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选题大多集中在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面,较少涉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国内民族之间文化比较也很少见到。但国外的研究对象比较广,以美国为例,研究白人与黑人、欧洲裔美国人与拉丁裔美国人之间在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演绎性和思辨性文章居多,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我国学者最近开辟了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他们以CDA为理论指导,利用CDA的多种分析方法,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作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演讲指的是英美领导人在访问外国或邀请外国领导人到本国来访时所作的演讲[6]。将CDA引入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揭示:词语选择、隐喻的选择、谚语的引用和名人语录,以及评价手段的使用,都是演讲者政治动机的显示器,其评价义和劝导力对听众观念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这类话语进行批评分析可以揭示隐含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尝试将CDA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呼吁学术界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不够重视的两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即:①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②我国英语语篇分析研究者如何从批评的视角分析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目前已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表明, CDA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应用前景看好。批评隐喻分析是CDA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对隐喻进行识别、归类和量化统计,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隐喻的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能对不同语境中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6, 7]。英美领导人在不同的跨文化语境中讲话时,其对隐喻的选择是他们政治动机的一个重要显示器,隐喻的直接或间接评价义和劝导力对听众情感、观念及其对演讲者的印象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美领导人在其跨文化语境演讲中使用的隐喻类型和数量与国际形势发展和西方政治意图有一定的关系[6, 7]。另外,研究者还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英美领导人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的谚语引用进行了批评分析。他们认为:谚语在语言、语篇及认知上的特点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政治性,也因而得到了西方领导人的垂青,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8]。因此,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跨文化交际上,而应更多地关注谚语引用背后的政治动机。例如,需要研究演讲中被引用的谚语是如何被“加框”的(framed),以及框架(frame)中存在的不同声音是如何交织和糅合的。Hall把意识形态定义为“精神框架,如语言、概念、范畴、思维意象等;意识形态亦是表征体系,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的人靠着它才得以弄懂、解释、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9]因此,加框总是有着意识形态动机,它给听众/读者提供一个框架,凭借它人们可以解释现象、阐释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等。例如,里根于1987年12月9日在前苏联作的一场演说中引用了一则俄罗斯古谚“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该谚语处于多种声音的框架中,这个框架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思想。里根战略性地把这些声音糅合起来,生成强大的说服力,强化了谚语“作为一种超个人的声音从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角度质问受众”的力量[10]。这种力量在那些特别遵循传统的国家里则更加彰显,正因为这种战略性的“加框”手法,里根成功地影响了他的听众[8]。

四、思考与建议

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反映了CDA在国内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但CDA自身存在一些缺陷,自从CDA被提出来就招来许多怀疑与争议。实习报告范文一些西方学者[11-13]对CDA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批评。例如:CDA对话语作用的强调是单向的,非辨证的;CDA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值得怀疑,语料的选择及其代表性也值得质疑。特别是,文本被当作终结性的产品进行分析,文本产生和解释的过程往往被忽略:文本分析忽略了话语参与者对文本的动态分析过程,没有考虑研究文本解释的过程以及读者和分析者在解释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关于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CDA有时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此解释中可能会出现某种“想当然”的假设。

当然,上述批评有些不够公允,不少CDA倡导者为CDA合理性辩护。例如,关于CDA的政治责任,Fairclough的回应是: CDA实践家确实有明显的政治使命,他们发现社会的弊端,发现语言在其中作梗,从而要运用语言来干预并实现社会变革[12]。我国学者也对批评和反批评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辛斌在承认许多批评具有合理性的同时指出:CDA“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也是整个解释学一直面临的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诚然,经过批评与反批评,CDA将更加完善[14, 15]。在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还可更多地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考虑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新领域用,认识到他们对话语的解释可能与语言分析家的解释有所不同,即给予听话者的解释活动以恰当的关注。第二,将分析从无声到有声。演讲是言语艺术,演讲者的语速、节奏、语调、语句重音、停顿等,都可以反映演讲者的交际意图、情感和世界观。如何从语音语调的层面上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的语音语料库进行分析,也是研究者须认真思考、努力攻克的难题。第三,就目前已经建成的语料库看,存在总量不够大、比例失衡等问题,如有的英美领导人演讲篇数太多,有的则太少。收集语料时应该有一定的比例控制,使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

参考文献:

[1] 连淑能.序[C ] //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2] StarostaW J, Chen Guo-ming.“Ferment,”an Ethic ofCaring, and the Corrective Power ofDialogue [C] //StarostaW J& Chen G-M.(Eds.).Ferment in the InterculturalField: Axiology/Value/Praxis.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3: 3-23.[3] ChuangR A.Postmodern critique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sting essentialism, posi-tivistdualism, and Eurocentricity [C ] //StarostaW J& ChenG-M(Eds.).Ferment in the InterculturalField: Axiolo-gy/Value/Praxis].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3: 24-53.[4]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6(2): 42-43.[5] Van Dijk TA.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Discourse& Society, 1993, 4(2): 249-283.[6]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7]纪玉华,吴建平.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 48-53.[8]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2007(6): 42-48.[9] HallS.The Problem of Ideology: Marxism withoutGuarantees [J].Journal ofCommunication Inquiry, 1986(2): 28-44.[10] Gandara L.“They thatsow thewind„”: Proverbs and Sayings inArgumentation [J].Discourse& Society, 2004, 15(2/3): 345-359.[11] FaircloughN I.Language and Power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8.[12] FowlerR, Hodge B, KressG, et a.l Language and Control [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13] KressG, Hodge B.Language as Ideology [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14]辛斌.批评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 2004(5): 64-69.[1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第三篇:《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解读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研究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创世神话与民族特性—《旧约》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论语》英译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金玉良缘” 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式菜名的英译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从禁忌语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80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81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82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83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85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86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89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91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 92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9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95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97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99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10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第四篇: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和制度内涵。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内涵

环境管理是预防和质量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环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障人们的物质很精神需求。本文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三个实质内涵进行分别的阐述,以前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准。

1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在环境管理中要协调好之间的关系。

1.1城乡之间的关系协调

城乡生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垂直生态链。在三大产业中农村是第一产业的基地,而城市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是链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系统的中间环节。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我们不但要实现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化的污染转移到农村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消除农村污染,向城市输送更多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1.2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协调

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关系是呈水平状态。在环境的管理中,我们要协调好上游生态保护与下游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生态工程带动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的环境管理要更加重视,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比较薄弱,我们要控制对农田、引用水源和养殖业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上游的污染而造成对下游的影响,积极处理好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

2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制度内涵

2.1环境管理的主流化

环境管理的主流化的概念是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并让社会大众都能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相关部门的议事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日程上来,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可,并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公益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协调好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积极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2.2环境管理的生态化

只要是指在进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生态化的因素,并将生态化作为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使环境管理制度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同时还要求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在环境管理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给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平台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来,让环境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3绿色政绩制度化

绿色政绩制度化主要是指树立起绿色化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作为考察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效能及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证环境管理工作考核的制度化,为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提供制度上的保证。绿色政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求,也是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要求之一。

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对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也让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的经济目标。

3.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指出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环境管理中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走新型的城市工业化的路线,实现高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3.2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目前,生态文明社会所提倡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所以在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时应注重资源的整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帮助。另外,应将建设生态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型社会作为环境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与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将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处理收入与环境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内容。

4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的内涵在建设物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环境管理能够很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

作者:郑江宁 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蓓,王雪琴.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与水平评价———以大渡口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42-46.

[2]周训芳.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与湿地法律制度的生态化[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1).

第五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生问题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王宇 发布时间:2008-6-16 21:24:00 浏览次数:1145次此信息由 杨燕 志

愿者发布 [提要]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制度保障…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制度保障

引言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的问题,孙中山先生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民生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民的衣食之忧,进入新世纪,民生问题更加突出的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

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提高民生质量

“和谐”指的是合乎逻辑或规律的状态,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搭配、协调、协同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阐述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勾勒出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等九大目标任务,字字体现民情,句句蕴含民意,条条关注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将“和谐社会”的目标概括为“五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充分说明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解决好民生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问题是要提高民生的质量。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二、和谐社会视野中民生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质文化生产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平衡,民生问题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矛盾。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比如目前我国还有两千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仍处在温饱线下,城镇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因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等具有个人保障与发展性质的新的民生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了当前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在新时期,我国民生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人才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构成社会和谐最可靠的基础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日渐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随着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以及教育与经济的关联逐渐增强,很多教育机构选择了将大多数教育资源投入到一小部分所谓的重点学校,尖子班,优班等等,开始走向精英教育路线,这种现状产生的后果是人为地制造了差距,同时铸成了农村的一大批被视为“基础薄弱的差校”和“垃圾学校”。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当东部地区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变革的时候,很多偏远西部山区还处在前工业时期,基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办学硬软件低、质量水平差等方面。

第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处于不利地位。城市外来的民工子女,他们不能享有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在享受义务教育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对于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个人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保证就业压力很大。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第二,职业供求比例不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但长期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而且职业供求不匹配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之比值相当悬殊。有的供过于求,如:北京的美容美发岗位为18∶1,剪裁缝纫工为6∶1;天津保险业务人员为8∶1,采购人员为9∶1;沈阳的数控操作工为6∶1,模具钳工为7∶1。与此同时,还有求过于供的,如:天津的机动车驾驶员为1∶31,维修电工为1∶56;南京的计算机工程师为1∶8,保险业务员为1∶10。第三,高素质劳动力分布不均。比如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高等学府相对集中,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很大一部分要在当地谋取就业,必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同时二级城市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局面。

(三)收入分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总量有了大幅提高,国民财富大大增加。在分配领域一直倡导“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分配原则对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但是,在经济繁荣,分配有序的背后,还存在一些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善必将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第二,分配格局有待改善。目前社会存在着初次分配不太合理,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第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第三,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很浓的平均主义色彩,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收入分配的矛盾,势必会造成三农不稳的局面。

(四)社会保障问题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总的来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保障面窄。社会全体公民都应成为社会保障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保险的认知程度、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远远不够,同时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执行成本也很高。

第二,制度不统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方面。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在征费率等方面没作具体规定,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制定或修订了本地区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这就造成了不同区域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在具体规定上都有别于其他地区。总体来看,发达地区征收费率低,不发达地区征收费率高,这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三,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有待用制度解决,贫困人口和大量的失业队伍的存在,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而且这部分人的基本生存如果得不到保障将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三、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完善制度

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对此,党中央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此,笔者认为,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最关键的是用制度来保障。

(一)实现教育公平是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的大事。面对目前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环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要保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的权利。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是维持生活稳定的基础

要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要加强对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首先,完善收入分配法规,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初次分配由市场决定,再分配由政府调控。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调控作用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途径来实现的。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而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只有把握好这两个对象,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再分配不足往往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再分配过于倾向低收入群体也不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政府在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时要做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只要对高、中、低收入的调控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也必将有益于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再次,通过强化社会责任,借助政策并用立法引导大家参与慈善公益事业,逐步把第三次分配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了日益加剧的收入分配差距和大量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因此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和谐,人民需要安居乐业。我们党一定会在这种和谐理念的指引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的开拓前进,解决好人民的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下载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摘 要 终身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思潮,是和社会经济与人的自身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的一次性传统教育的挑战。然而,目前终身教育的思想及重大意义,仅......

    传播学视野中的《背影》

    传播学视野中的《背景》 口张永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口张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016) 关键词:传播学朱自清背影父子认知不和谐 摘要:《背影》是......

    试析政治生态视野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试析政治生态视野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吴喜双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公民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有序的政治参......

    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文摘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更新转变。在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学科: ____语文_______学段:___初中______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姓名:_____周红霞__________忻州市___五台___县____沱阳__学校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摘要: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对......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谦逊”问题 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 ,谦逊被看作为礼貌的表现。谦逊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 ,遵循着不同的民族礼貌规范;不了解谦逊......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因素

    体态语:e:点头(代表是或者不是。尼泊尔、斯 里兰卡、部分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的点头代表 NO)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副语言:e:东西方对“沉默”的不同理解 客体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