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时间:2019-05-14 20:5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第一篇: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

摘 要 终身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思潮,是和社会经济与人的自身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的一次性传统教育的挑战。然而,目前终身教育的思想及重大意义,仅在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中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广大社会成员对于终身教育仍然了解甚少,本文试图以道德为观察视角,来探究终身教育的伦理精神,以有助于推动终身教育思想的广为传播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尽快建立。关键词 终身教育 道德 善 恶

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具体来说,终身教育包含了纵向教育和横向教育的连续和结合。从纵向上看,它指出了人生发展的每个时期受教育的连续性;从横向看,它指出了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互相结合的。由此可见,终身教育否定了将人生截然分成前一段用于教育,后一段用于劳动的观点,对只注重学历教育忽视学历后继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1 善恶与终身教育

善、恶是伦理学说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是道德评判中最一般的表示道德价值的概念。善同恶一起,构成区分德行和非德行的最概括的形式。人们通过企求善来反映自己最普通的利益、要求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又借助善来评价他们周围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

从“善”与“恶”的视角看终身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必须首先对准善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善?简而言之,善就是那种既符合人们的要求,又符合外部现实性的实践活动。善恶是教育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善恶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教育善恶的标准。教育善恶标准一方面要体现教育道德的伦理特性,主要包括对教育活动过程、结果、要素进行合理性、合目的性的检验,以期达到教育伦理规范的要求。教育善恶标准另一方面是要反映教育道德水平,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主要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质量的评价。对教育的伦理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们对教育的新要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维。这一与中国古老的教谚“活到老,学到老”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的提议,从概念的提出到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新思潮的形成,虽然为时不长,各国对其认识也不尽一致,但由于这一新思潮顺应了现代社会的改革趋势,满足了当时各国教育现实或教育市场的需要,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终身教育都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和护航。终身教育的意义已超越国籍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界限等范围。借用北欧福利社会制度“从摇篮到墓地”这句形象广告语作为自己标志性口号的终身教育,引起世界教育界强烈的激荡,成为当代社会最富有影响力和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目前,国际教育界对终身教育比较共同的理解是,这几乎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教育形式或制度。是社会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训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种种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

传统教育体系的特征,是以一个学习者或受教育者按线型流程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教程为标志的,而以终身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教育体系,则开始于传统教育体系结束的地方,是传统教育体系的延伸和拓展。以至于国际教育界通常把终身教育是否诞生,看成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是入世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 终身教育的道德伦理精神

终身教育的道德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终身教育是道义的事业

我们进行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是道德教育,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总要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风气状况发生关系。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终身教育必须从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与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相一致,服务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公正状况同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和整体目标一致,道德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终身教育中的又一种社会活动是教育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养的功夫。人们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接受道德教育,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有了公正伦理环境,人们才有可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才会自觉地进行学习伦理知识,省察克治、内省、思过、积善、慎独、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二篇: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观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人们从此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终身性。通过对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了教师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野下来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的教师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想通过这些问题,让人们来共同关注我国的教师教育及其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国际教育思想,在各国学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指导下,终身教育思想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对全人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终身教育思想对全球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师教育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师范教育,而是通过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终身性。笔者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想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解读,让我们对教师教育有深刻本质的认识,并能有所启示。

一、终身教育思想评析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随后在1994年该国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经过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朗格朗在1965年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自终身教育思想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40年中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思潮。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重要思想,并出版了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些文献。教科文组织并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深化了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且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特点

毋庸置疑,终身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的突破,并且改写了传统教育的定义,使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教育把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受传统教育所排斥,学校教育的完结也就意味着个人教育的终结。而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指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完整过程,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有四个全新的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终身教育看来,教育应该是从认知到做事,再到与他人协作,最终学会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来生存。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个表中看出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比较之后的特点见表l:由此看出,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教育的思想拓展了人们的教育视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促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终身化和构建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必需。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观

(一)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表1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比

教师作为施教人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教师适应时代进步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教师教育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终身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必须贯穿教师人生的各个阶段,并提供教师一生各阶段的生存发展的多方面教育服务,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破除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不再把教师教育局限于教师职前的培养与教育,而是形成了教师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强调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实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渠道,创造平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促使教师自觉地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这样的内在驱动下,教师不断学习,钻研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无疑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教育观的一个集中体现,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促使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保证了教育的总体质量也使教师不断进步。

(二)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

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在终身教育思想看来,只有具备这三个环节才是完整的教师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强调的是教师职前的师范教育,从而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则着眼于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一体性,强调教师教育只有具备这种特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和满足教师的自身教育需求。在这样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阶段的教育成为一个整体,贯穿教师一生的职业生涯,尤其是把教师的在职教育视为教师教育的重心。教师从这种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中不仅稳步提高了专业素质,还发展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毋庸置疑,实施连续性和一体性的教师教育,使教师内在地构建了自己终身学习的体系,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潮流。(三)激励教师积极主动自我地完善自我终身教育思想倡导下的教师教育观注重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即教师教育必须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自发地完善自我。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教师已深刻认识到,由于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人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生存的观念已成过去,人只有通过终身教育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教师教育作为教师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必须得满足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传统教师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使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后劲,难以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教育则要激励教师主动自发地完善自我,并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能否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教师能否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前提,那些没有树立起终身学习观念的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势必要被淘汰。因此,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就必须是一个能激励教师成长和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之中,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就是要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

三、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中

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缺乏理论的引导,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尚未深人到教师教育实践中。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终身教育思想中的终身学习理论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对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理解。这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对终身教育理论没有本质地把握,他们只是把教师教育视作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没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的主体去接受教育。此外,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施教者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师教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教育还是过多地着眼于教学技能与基本教育理论的灌输。教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况之下,很难认同自己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身份。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教师教育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中,使教师难以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来参与,自然成效并不明显。如何使终身教育思想深入到我国的教师教育中,这是一个关键,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才可出成效。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

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如前所述指的是教师教育中教师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的连续性和同一性,整个教师教育呈现为一个开放和一体化的体系。之所以说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缺失,主要是针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缺乏衔接,相互分割,没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体系。我国现今的教师教育还是注重学校教育,即教师教育几乎成了职前培养的“终结性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职教育。许多教师在工作多年之后都没有机会去接受在职教育,而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甚至是退化,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就很突出,许多地方没有针对农村教师在职教育的机制,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后教育就已经中断,这对农村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可以想象的。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中职前、人职和在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与机构相互隔离,缺乏衔接与沟通,发挥不了教师教育的整体系统功能,导致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滞后与一体化程度低。如何解决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同样也至关重要。

(三)教师教育偏重技能,总体质量不高

特别在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中,偏重技能与效率优先就已明显。虽然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已经深人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教师的专业化往往以效率与技能相连。尤其在中等教育中,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往往就要强化教学技能,以应试为导向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却没有深刻认识。单以强调技能与效率的教师教育模式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这样的教师教育模式没有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作为终身学习者来受教育,使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解与认同。以强化技能和注重效率的教师教育注定不能使教师实现专业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的实施部门和个人,不应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唯独强调成效,而忽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

(四)教师教育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作为保障。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了确保终身教育的实施,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保障。如美国有《终身教育法》,日本也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法国作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把终身教育思想作为该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这些国家的教师教育有了法律和政策的外部保障,确保了教师教育的良好运行和总体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还处于初步建设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保障教师享有教师教育的权利,也没有一整套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标准。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全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即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法规和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对教师教育的管理,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机制。

结语

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师教育观注重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强调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一体性,并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教师教育,发现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在长期内阻碍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致使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不高和发展滞后。因此,要逐步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教师教育,群策群力,力求使我国的教师教育更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教育学终身教育

怎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纵向----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横向-----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终身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改革学校教育: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我国学校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培训需求,发展继续教育:

加强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劳动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为世界上数量最大但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大军提供大量有效和较高质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形成教育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学习方面,发展中国家既有乘势而上的可能机遇,也有被甩得更远的危险;我们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途径创新,实现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保障,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终身学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和良好的合作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成本;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前提。

第四篇:创建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着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伴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思潮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本文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与发展及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作了简要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189.[3]鱼霞.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7):14-16.

第五篇: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与学

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与学 杨明全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10-62205374(宅)

58807973(办)*** yangmqsh@yahoo.com.cn 内容提要 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主义的学习理论”。•

• • • • • • • • • • • •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Slavin,1994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流派,是行为主

• • • • • • • • • • • • •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

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

强调强化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

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认知心理学的特征: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 • • • • • • • • • • • •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

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童话中的建构主义: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特点:

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

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认知的作用; 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知识观

传统认识论支配下的知识观:

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科学是自然之镜); 知识是“客观知识”,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客观存在; 知识可以共享和传递。• • • • • • • • •

• •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

知识并非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而不是从环境被动接受的。

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靠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

学习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社会文化)中,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

案例:《白毛女》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得以发生的四大要素: • • • • • • • • • •

• • • • 情境: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景;

合作:强调社会互动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同伴教育); 对话:经验和智慧分享(最近发展区);

意义建构: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与认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 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

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展的同时,并不排斥外部的引导,但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传递。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制定教学策略; •

进行教学评价。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

• • • • • •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

• • • • • • •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步骤(北师大何克抗 的观点):

教学目标分析(概念、命题、原理等知识主题); 情境创设(与主题相关、尽量真实); 信息资源设计(种类、如何获得等); 自主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强化练习设计。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设计:以研究性学习为例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而建构知识、认识世界的学习方式。

• • • • • • • • • • • • • • 由探究、表达、交流三维建构的 “三E综合学习模型”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经验性和体验性 过程性和生成性 活动性和实践性 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 • • • • • •

四、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对课程与教学领域的

主要的概念 进行重建:

四、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1.课程即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过去 知识 产品 话语霸权

四、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2.教学:从“文化复制”到“知识建构”

四、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3.课堂即课程意义生成的场所 课堂是“加工房” 课堂是“监狱” 课堂是“一言堂”

课堂中的讨论 课堂中的合作 课堂中的探究 • • • • • •

四、建构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对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的确立有理论指导价值:

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建构主义性质: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三、建构主义在教与学中的应用

设置综合性学习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目标;

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确立课程目标的“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给予特别的关注。

Thanks!欢迎跟我联系: 杨明全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10-62205374(宅)

58807973(办)***

yangmqsh@yahoo.com.cn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下载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伦理学视野中的终身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民生问题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王宇 发布时间:2008-6-16 21:24:00 浏览次数:1145次此信息由 杨燕 志 愿者发布 [提要]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传播学视野中的《背影》

    传播学视野中的《背景》 口张永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口张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016) 关键词:传播学朱自清背影父子认知不和谐 摘要:《背影》是......

    终身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城阳亲民小学终身教育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亲民小学终身教育学习点在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继续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

    妇幼保健院终身教育工作总结

    妇幼保健院终身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终身教育培训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实际,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干部职工及群众,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及群众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水平......

    终身教育工作计划和总结

    2011至2012年内厝实验学校 终身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促使全社会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建立“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

    公务员终身教育研究

    公务员终身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公务员 终身教育 改进措施[论文摘 要]我们正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从一个非竟争性社会走向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公务员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

    比较法视野中的中国宪法

    比较法视野中的中国宪法 单 纯  2012-10-31 19:27:00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摘要: 宪法是法治的纲领,其宗旨是保障公民权利,因而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法......

    反垄断法视野中的中国篮球协会

    反垄断法视野中的中国篮球协会 刘长青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篮球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CBA篮球联赛日益完善,我国的一系列篮球制度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