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潮汕古建筑 古遗址研究[精选]
潮汕古建筑 古遗址研究
指导老师:陈泽蔚
2007级高一
(四)王思达 张伟文
【研究背景】
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悠长的民族底蕴,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潮汕地区的古建筑,更是集潮汕精华之大气所成,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曾独领一代风骚。可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许多富有价值的古建筑惨遭被拆迁的不幸命运。诚然,现代发展的步伐不能停下,但如何处理好自然古物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对潮汕古建筑的历史和价值进行了一番研究,希望能唤醒更多人的关注。毕竟,它们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一支见证的队伍。
【研究目的】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将此次研究成果告知于更多的人,让他们重视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的肯定,更是对文化的尊重.从而体会到作为潮汕人的那份自豪感!
【活动计划】
通过实地考察和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请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整理材料,制成课件展示资料,完成调查论文.请指导老师修改,重新整理完成活动。(1)任务分工
王思达:完成论文,完成课件制作 张伟文:查找资料,整理资料(2)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11 查找资料 完成大部分的资料查找 二 12 制作课件,完成论文 完成展示成果 三 13 请指导老师修改 完成全部工作(3)预期成果:论文,调查报告
表达方式:课件展示
【活动过程】
我们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到潮汕著名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咨询,采访一些当地居民,把了解到的信息整理成资料,作为论文的一部分材料,再加上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整理合成论文和调查报告。
【研究成果】
潮汕古建筑 古遗址研究
一.布局
潮汕古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引了北派风格,结合本地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时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的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它是一种独家下院式,它适合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打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它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驷马拖车’。“ 驷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它的使用
功能和防护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驷马拖车”规模庞大,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故居是在驷马拖车的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的极品级典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澄海陈慈簧故居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房子有2点54万平方米,建筑据说是典型的潮汕风格夹着一些西化的痕迹,用材颇为考究,地砖马赛克应属泊来,色调非常和谐,保存至今都没有不搭调的感觉。偌大一个宅院共有五百多间房,当时专门有一丫环管窗户,每天日出开窗,开到正午宅内窗才开完,而这时候又开始关窗,一直到日落,正好把窗户全部关完。还有“慈簧厝,皇宫起” “慈簧起厝,好慢孬猛”等有关的民间俗语。
无论是“下山虎” “四点金”还是“驷马拖车”,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介绍完潮汕的古民居后,我们再来看看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各种各样的佛寺、神庙和牌坊。
潮汕历史上先民对宗教的信仰,对神的崇拜,便建造了众多佛寺和神庙。佛寺的规格较为统一,敬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也有观音寺或文殊普贤院等。
神庙的名称极多,有天后宫、九天玄女庙、武帝庙、文庙、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双忠公庙、福德庙、土地庙等等。这些神庙和佛寺的最大区别是佛寺多为重檐歇山式,而神庙为祠堂式,特别是天井两侧多设有龙虎井。
土地庙规模最小,小至1至2平方米,甚至普通人家在墙脚贴上“土地之神”或“地主神位”就可以算数。
石牌坊也可算为潮汕一个特色,它的石作非常精工,但多立于城镇。后经城市道路的改建,保存不多。潮安骊塘有一急公好义亭,内外石刻联对是李鸿章及张之洞的墨迹有非常人的研究价值。
二.建筑风水
潮汕古建筑文化的进步都受到儒家学说,特别是易经的制约和影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唐到民国初期,勘舆师和命相学家的生意兴旺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建屋前,请地理师来看风水,从方向到环境,八卦到八字,五行的生克制化等都做了非常复杂的研究。潮汕建筑物的主要朝向多为坐北向南、坐西北向东南、坐东北向西南的较多。勘舆家们都以主人的命格和方向分金作为选择的标准去定房屋的坐向。潮汕民居厝头全部都是硬山式的,一律以金木水火土的外形,其一为装饰作用,其二是为了适应屋主的命格和运数,定下分金和厝头的尺寸和形式。
勘舆师也称风水或地理先生,风水学原于周易,传说伏羲定先天八卦,周文王设后天八卦。三国时的管辂、晋朝时的郭璞,这些儒家都有著作传世,特别到晚唐的杨筠松,也称杨公、杨救贫先生,唐僖宗时为司天监,黄巢之乱后流落到江西赣州。他的众多弟子在南宋、明、清时期大量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是勘舆学的南派鼻祖。时下的地理先生,大多出于杨及其弟子、曾、廖公门下。
潮汕的民居,特别是祠堂,对下水道也是十分考究的。水口的选择、流经的线路,都是经过风水先生的择定,建者不可擅越。
三.建筑特色
厝头潮汕古民居无论档次高低都是硬山式的(佛寺大殿多为歇山式),即在山墙上直接装饰厝头为硬山式。厝头装进山墙内为歇山式,厝头装在山墙外边悬着为悬山式。
厝头(屋角)历来都讲究所属五行,有金、木、水、火、土。金式厝头为圆形,无棱角;木式的较为高且直,有棱角;土式为方平,矮胖;火式为尖锋或三角;水式为波浪或三个金式组合。后来还有金生水式、土生金式等改进型。厝头也和主人命格有关,一般都为风水先生所指定。民居厝头多数为土、金、木式,少数为水式,极少数为火式,庙宇多用火式,或许用意是希望香火旺盛。
中脊和嵌瓷民居的中脊可分为高脊中低脊,一般大厅顶为高脊,前厅为中脊,次房或花巷为低脊。厝头的顺延方向为垂带,潮汕的垂带多样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有的可与皇宫的装饰相媲美,因为潮州嵌瓷的大量应用于中脊和垂带头,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屋顶装饰独特景观。常见的有中脊通花嵌瓷,浮肚嵌瓷,神庙脊上龙及百花百鸟的嵌瓷作品,是潮式建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三大工艺特色
潮汕古民居的三大工艺特色,分别为嵌瓷、木雕和石雕。
嵌瓷:是中国稀有的特种工艺。就是用各种色彩晶莹的陶瓷片作原料,集结成艺术整体,有花卉、人物、飞禽等,历来多装饰在祠堂、庙宇、华贵建筑物上。
木雕:又称金漆木雕。一般采用樟木为原料,以通雕、圆雕、浮雕、锯通等手法,经过凿、修等工艺精雕细刻而成,然后贴金,使作品金碧辉煌。多装饰于祠堂、寺庙及华贵建筑内部的梁柱或厅堂上,或作厅堂的屏风。后来也用于神柜神龛。木雕和彩绘金漆木雕的应用,精细的雕刻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和黄杨木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油漆中的楹梁彩绘,俗称作锦,色彩斑斓,和西藏民间藏画都是民间艺术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但潮州彩绘更显精细,色彩更丰富。
石雕:以花岗石为主要原料,用通雕、圆雕、浮雕等不同工艺手法精雕细缕。大型作品主要有立体雕刻石柱蟠龙、照壁麒麟、双狮守门等;浮雕主要镶嵌于墙壁上,有人物花卉、奇花异草等。石雕门楼肚的石雕也是潮汕独特的艺术,在现代机械工具未曾面世的情况下,那些翎毛花鸟,走兽飞禽,人物及景观都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潮汕古建筑由于它的鲜明的个性化,别具一格的耸立于中华建筑之林!
我们潮汕有着自己的个性、方言、戏剧、音乐、菜谱、功夫茶、工艺品、民族风情和人文心态等等。真是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作为一个潮汕人,应为此感到十分自豪!
【研究心得】
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了解到了潮汕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从活动中我们深刻地理解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于时间、能力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但这毕竟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作品,当这份课件全部制作完成时,我们都非常高兴。我们都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它让我们获得了自身参与研究探索我们身边的事物,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然,在这次活动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谢谢!
第二篇:盘点潮汕地区最有名的古建筑
潮汕的建筑艺术颇具特色。承袭历朝建筑形式,推陈出新,古朴典雅。以巨木、贝灰、岩石、陶瓷等为材料,有防热、防风、防湿、防寇的功能,并突出南方木雕、石雕精致艺术品作为建筑物构件或装饰,美观巩固。
接下来,【喵途旅游网】小编就为你盘点一下潮汕最有名的古建筑。
龙湖寨
龙湖寨位于韩江下游的韩江边,古彩塘溪留下的遗迹,村西、南、北都为池塘,所以也叫塘湖。因地理条件的制约,这里的房屋都是纵向发展,个别府第达八进之多,形成了以几条纵轴线的建筑群,使得摄影时候层次感,纵深感相当强。这里的房屋大都以贝灰沙,三合土为材料筑墙,所以,现在大多数墙体已经风化,不少出现了墙洞。可以看出,当时人门大都用“増墙”的方式筑墙,零散的石头,青砖,红砖都是就地取的原料。
象埔寨
象埔寨位于潮州古巷镇古乡,具体年代不详细,有一说是建于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由于笔者缺少资料无法考证,但还是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寨墙,应该就是宋代时候的寨墙吧 寨内巷子房屋水井的布局,没多大改变。寨内现更是有不同时代特征的民房,从宋元明清到民国与现代,装饰较为简洁。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为全国最大的八角型土楼,始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前后花了110多年时间才建成。
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命笔的“道韵楼”石额嵌楼门之上。道韵楼外周长三百二十八米,内埕周长一百三十五米,墙基用贝灰沙建筑,墙基以上用三合土再加工夯筑而成。
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位于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为旅居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潮人侨领陈旭年所建,该祠始建造历时十四年。从熙公祠是潮汕祠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别是祠堂门楼肚的石雕,工艺之精湛,常令游人瞠目结舌,可谓鬼斧神工。
韩文公祠
经过山下的牌坊,爬上五十一层楼梯才能进入韩文公祠。楼梯为五十一级,象征韩愈五十一岁被贬潮州。祠堂为前底后高的二进殿建筑,为抬梁式结构,石柱支撑,石柱有圆型及方型两种。由下而上慢慢变细,这样降低了重心,在地震时候,更加稳重。柱子承受着屋顶的重力,而墙壁却不受力,据说这样更有防震效果。
三饶城隍庙
潮汕一些地区以前有“九县十城隍”的说法,但这说法并不确切,饶平就有四城四城隍。其中,最大的,当属三饶城隍庙。三饶城隍庙规模之大,可以用俗语“饶平城隍大过府”来形容。朱元璋为了加强神权的统治,各级官员赴任时都 要向城隍宣誓就职。城隍庙规模不小于府县衙门。
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是当时全县的最高学府。学宫是祭祀孔子的祠堂,又称“孔庙”、“文庙”、“红学”。整座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揭阳学宫与番禺学宫与德庆学宫一起,被称为广东三大学宫。
海阳学宫
海阳学宫,今为潮州博物馆,颇有明代的建筑风格。箱斗底槽柱网布置,附阶周匝各两步架,南槽连同附阶一起辟为宽阔的前廊下,在现存同类建筑中相当少见,据说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前廊相当近似,保存了宋代殿堂建筑的风格。
第三篇:潮汕古建筑 民居形式与装饰
民居形式与装饰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的县城、墟市、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大街多为店铺,小巷多为民宅。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有小巷内的住宅。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造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揭阳、潮州、潮阳等早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两、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都是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才有的。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下的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民宅也仍多是一、二层平房。从80年代开始,城镇的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十层以上)才逐渐出现。揭阳至今保存着不少有名的古建筑物和古民居。如孔庙、关帝庙、双峰寺、城隍庙、丁日昌府、方耀故居、三山国王庙等。
农村民居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于沿海平原地带。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转寨格局。清府县志载,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这是200年间潮汕望族大村富人竞建祠堂大屋的记载,是有传承性的风俗现象。
聚落群不管是聚点散点,其中心是大宗祠,两旁是小宗祠,祠前是广场式的阳庭,庭前有照壁、围墙。大宗祠、小宗祠堂的两侧和背后是包屋和“四点金”(四合院)、“下山虎”(三合院)一类住宅单元。以宗祠为中心的村寨,三座祠堂并列的称“三壁连”,五座并列的称“五壁连”。此类村寨,排列整齐、巷道笔直、前低后高,屋脊高昂,颇有些小皇城的气势。村寨大都环东西北三面栽树种竹,前面是池塘、排水小溪。
小格局的住宅单元。除包屋外,都是以“四点金”(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增减。“四点金”,中轴线是: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天井两侧,前厅后厅之间是廊,既是走道,也是厨室。“四点金”减去前厅及两侧两间前房,便是三合院“下山虎”。一些诸如“四马拖车”、“五间过”大屋,都是四点金、下山虎这些基本单元组合而成的。这是大家庭或家族亲联合建造的堡垒式民宅,穷人只能在包屋营建单间连体屋。
潮汕各地建筑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厅堂和屋面。石雕、木雕、嵌瓷、泥塑、彩绘、油漆等装饰工艺品种,综合施用。
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屋均有,有厨厕配套。
围楼土寨
在农村古民居中最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是围楼(俗称寨楼),主要分布在揭西的北部山区。其特点多数为圆形,寨体大,构筑时可就地取材。寨楼的布局适合群居,便于防护,圆形平面,结构性能好,通风透光,夏凉冬暖,具有防盗防风的作用。
第四篇:论研究古建筑的必要性
这都是老问题了,其他几位回答的也很好,我本以为不该再有疑问,不过也还值得再说一次车轱辘话。
问题的本质,当在于:古建筑(及其研究)有何价值? 首先,建筑学不是一个纯技术行业,是人文和科技的交叉学科,一如手机和互联网。
其实,所有和人有关,为人服务的行业,都是这样的。因为人有理性,也有情感。理性的部分,科技可以解决。情感的部分,人文方能解决。概莫能外。
实际上,人类总是以理性为手段,以情感为目的。人生追求的意义或者幸福,都是情感。古建筑的价值,首先当然在人文。但并不只是局限于外观、造型和风格。实际上,建筑最大的特质,还是材料和空间。虽然近现代以来,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成为主流,但对于常见建筑物的空间,其实并未超过古代很多,不过三四米层高,六七米跨度而已。而古代也同样有十几米几十米的跨度和高度。因而在日常建筑中,技术的改变并没有显著的改变日常建筑的空间和材料,也没有改变人们的感受和情感需求,于是我们还是喜欢石材,木头,砖,陶瓷,并以此标榜高档。至于钢铁和铜器之类的,古代其实也大量使用金属。唯有玻璃一项,确实古人所不曾有的大事,也是现代建筑最大的特质,暂存不论。既然从古到今,日常建筑的人文方面并没有太大改变,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空间感受、材质、细节、以及景观园林的偏好并没有大的改变,那么,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日常建筑空间里,也并没有巨大的鸿沟。我们研究古建筑,其实是研究优秀的古建筑,而不是一味为古而古。实际上能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大多是都是在绝对意义上的精美、高妙、价值绝伦的古建筑。差一点的早就拆光了。
在人文、艺术、审美方面,古人不但不差,而且更比现代人强。例如唐诗,书法,古典音乐,所有这些人文类的东西,并不会一定随时代而提高。
其根本在于,人自古而今,肉体和感官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人文方面,人的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也非常有限。这种前提下,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有很多方面古人更强,研究更强的,当然大有意义,因为可以学到更好的嘛。对于材料的搭配,细节的修饰,尺度的宜人,空间的趣味,现代建筑师需要大量的从古建筑里去学习。3 人文之外,还有空间功能布局。这不能归于人文,但也不是纯技术,实际上是社会学里人的行为模式。同样,几千年来人的行为模式其实也没有太大改变,我们今天读史记汉书三国志,依然能心意相通,政治学的人更能从二十四史里学得权谋之道,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建筑设计的功能布局,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这些人类行为模式的体现,古建筑里,同样有大量精彩的案例,中国的宫殿和村镇群落所代表的社会关系,西方中世纪城镇和教堂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其中的妙处今天拿来用在商业街区、度假村乃至新城镇化建设,不但不落后,甚至还有失落的先进性复兴呢。说到底,我的观点是,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学,基于人性和社会关系,这种基础并没有变化。而现代技术给建筑这门古老学科带来的改变并没有特别大。因此古代和现代,从来都不能截然分开。
研究建筑学,就要古今一体,统一研究和学习。实际上大量优秀的现代建筑,里面充满了古典名作的智慧经验,甚至近乎抄袭。而大量优秀的古建筑,实际上满满的现代性,一点不过时。(除了空调电灯自来水需要加一下)
我们不是为了研究古建筑而也研究古建筑,我们只是研究人类一切优秀的建筑案例,只不过有很多是古代人做的,而且现在依然优秀。当然,单纯从历史信息角度去研究建筑史,也有历史学的价值,暂不论。以下一片旧文供参考。
何为创新?为何创新?何为传统?为何传统?-关于《古都五书》(2012-11-25 20:47:41)研究建筑历史和传统民居有十来年了,整天想着建筑创新也有十来年了,今天收到王南博士发来的链接,是他们 《古都五书》读书会的内容,古都五书-搜狐读书 真的说得很好,让我又想起多年以来一直想说但总还觉得欲言又止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和创新。
当今中国对创新的追捧堪称史上罕有,而传统所面临的危机也前所未有的巨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我们为何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又如何保护和继承?
我想这三个问题和另外三个问题是完全一样,互为硬币两面的,那就是: 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为何要创新?又如何创新? 我不能严密的回答这些问题,但想简单的说明我的观点:
不必因为它是传统而另眼看待,也不必因为它是创新而刻意追捧。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公平统一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其实就是两千年来人类社会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我所知道的越是靠谱的专业人员,越珍视传统,也越重视创新,罕有偏废。因为大家共同的理念是,从历史传统到未来创新,都是一条连贯的历史长河,虽然经过种种断裂和变异,但大体并未改变。保护传统者,发现两千年的传统里充满了创新的基因。追求创新者,发现传统总是创新最有力的支撑。2 纯粹的新,也就是不曾出现过的东西,并无意义。正如音符排列组合可以得世上一切乐曲,像素组合可以得到世上一切摄影作品,文字组合可以得到任何文章,然而并无价值可言。通常所说的创新其实包含了“具有真实价值”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创造出比现有事物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特别是能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目的的东西,才可以认为是创新。原本这只是一个常识。然而例如大剧院 cctv 这样新则新矣然却品质恶劣成本高昂却被一些人当作创新,让我感到果然普及常识还真是任重道远。
虽然适我无非新,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特别是建筑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研究的,真正的创新者总是慎言创新,一般只是微创新,或者说文章本天成,我们只是偶得罢了。但凡自吹创新的,我总是深深的抱着警惕,实际情况是,骗子居多。对于传统文化,我也不认为能够与现在以及未来隔开。即使考虑到两千年来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存在逐步演进,然而其内在的理性与人性的欲望与现代社会并无本质区别。随着历史环境条件的逐步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知识技术财富逐步积累,中国文化包括建筑一直相应的再演变,始终在寻求既有条件下的最优解决方案。回顾诸子百家的那些思考,其中的理性逻辑和价值取向与今天并无差别,还是这么一批人,还是这么一些思想,只是当时的历史阶段积累不足罢了。甚至有相当多的方面和年代,古人比今人在绝对品质上做得更好,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硬实力上衰落了,比如诗歌和书法,比如园林和一些建筑。4 这些年来研究传统建筑,在艺术品质上我越来越倾向于劳动价值论,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问题不在于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还是现代,风格还是形式,而在于创作者是否尽心尽力。心力的数量和质量是最主要的,欧陆风并不一定低俗,自由曲面也不一定高端,硬梆梆的心力投入决定了基本价值。
所以呢,我们这些热衷于保护传统的,多数时候并不是偏爱怀古,而是那些古建筑老民居具有这硬梆梆的绝对品质,绝对价值,其中凝结的思考和劳动以及资源都是震撼人心的,这是以正常的现代价值标准来衡量,它们都是具有绝对的现代价值的好东西(只不过很多情况拆除古建筑古城墙,是涉及到类似于土地内幕交易这些腐败问题,因为私利而牺牲他人或者社会利益,却故意否定古建筑的价值,并不是这些古物真是没有价值)。
包括从传统中学到的方法、形式、理性,也具备“硬”的智慧,一些当代中国所缺乏的,古代人愣是做得更好,那么必然要学,这更是否来自传统并无必然联系,只是传统中偏偏有大量的这些丢失的智慧,于是没有人能不从历史中学习。
至于创新呢,其实如果外在条件不变,内在需求不变,是不需要创新的,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只是因为外在情况总是在变,内心的欲望总在增加,所以大家就只好研究一些新方法,新东西。我们不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是为了解决新问题和把事情做得更好,想出了一些相应的办法而已。如果恰好这些办法是传统里有的,那就叫继承传统。如果恰好这办法是传统里没有的,那就成了创新。
公平的对待传统和创新,坚持统一标准,公正评判,价值判断上不管古今东西新旧,这就是我个人喜好的非常实用主义的观点。
第五篇:潮汕旅游景点研究的论文
从潮汕旅游的景点看其发展
撰文:杜一欢、洪伟煜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背山襟海,美丽富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问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余。潮汕从区域上分为3 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我们小组就是关于潮汕旅游景点及对于开发潮汕旅游意义的研究。
潮汕旅游景点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潮汕的各个旅游景点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旅游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如潮州外八景:明代官宦、墨客、诗人畅游潮州后已留下咏颂山水景观的潮州八景:龙潭落照(今湘桥区花园村五龙潭),凤山秋菊(今潮安归湖彩凤岭下),笔峰晚凉(今笔架山下),金山朝旭(今金山顶),凤栖木棉(今意溪凤栖山别峰寺),韩亭秋月(今韩文公祠前后),西湖梅风(今西湖
处女泉边),文峰飞翠(今桑浦山玉简峰)。到了清代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潮州八景:湘桥春涨,是吟咏始建于宋代我国著名的首座启闭式石桥——湘子桥的景色;韩祠橡木,是咏颂现存历史久远、保存完整的唐代韩愈治潮功绩的韩祠景观;凤凰时雨,是吟咏建于明、现重新修建的凤凰台景区那迷人的景色;北阁佛灯,是吟唱始建于宋、著于明,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掌故于一体且精巧秀逸的北阁景区;西湖渔筏,是吟唱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芜于清,如今山青水碧的西湖景色;龙湫宝塔,是追忆昔日北阁下、“塔院维舟”的龙漱塔,现移情寄物于凤凰塔之景物;鳄渡秋风,是唱颂唐韩愈在此祭鳄及与意溪遥对古渡口的景观;金山古松,是吟颂抗元英雄马发墓上“马丘松翠” 的景致。这些景物乃是潮之旅必须游览的人文景观。我们现时可以游目畅怀的胜景是清代传颂至今的“潮州八景”,那么,为何清“八景”能逐渐替代了明“八景”而流传久远呢?游人未必能道出个中的缘由来。
现在的潮州八景地处古府城郭之外,故称潮州外八景,府城位于韩江中下游,金山峙其北,笔架山列其东,葫芦山卧其西,韩水绕郭南流,自然构成一幅“三山一水护城郭” 的山水走势图。八景除“西湖渔筏” 外均在韩江之滨。这与潮州城的山川形胜及风水格局有关,如古民谣日:“潮州似文公,头枕成林峰。左手抚笔架,右手托葫芦。脚踢魁星斗,北(腹)有凤来含仪。葬着肚脐地,代代出王侯。”也就是说,潮州八景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与山水交融的景物,留有潮州的官宦贤人旅境履痕,以及儒、道、释相映交辉的遗风。这些以人文与山水自然成天趣的景观,顺应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潮汕三市山水相连,文化相同。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州菜系、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艺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态八大特色。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潮汕,自然文化遗产、经济环境、城市形象、社会秩序、市民行为日趋优化,观光、娱乐、商务、公务、购物、文化、信息等旅游功能较为配套,成为很好的旅游城市。
大力开发潮汕旅游事业,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潮汕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带动潮汕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