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10讲.第七讲 中俄战略大国关系新发展
第七讲 中俄战略大国关系新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仅具有双边意义,同样也具有全球意义。不但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俄两国是解决当代尖锐问题世界典范。目前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并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相互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是全面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中俄两国对维持世界秩序、应对世界重大问题的一致态度,已经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框架下,中俄共同努力,帮助建立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新的共同贡献。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融入亚太是俄罗斯的长远走向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虽然俄罗斯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但是它也从没忘记,它的绝大部分领土在亚洲。那里不仅居住着三千多万俄罗斯公民,而且拥有丰富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战略资源。1991年,俄罗斯独立之后,实行‚亲西方‛外交政策,梦想能够融入西方世界,但未能如愿。1992年,俄罗斯开始奉行‚双头鹰‛外交策略,主张东西兼顾,开始注重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但长期以来,俄罗斯始终没有真正做到东西兼顾,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主要是为了平衡其在对欧外交战略中的不利地位,亚太战略屈从于对欧战略,处于辅助地位。近年来,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国利益相互交织碰撞而逐步提升。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亚太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欧美等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俄罗斯自然不甘落后,也开始调整其外交战略,逐步向亚太地区倾斜,积极谋求融入亚太地区。
早在2000年9月发表的《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指出,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地区合作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是使俄罗斯外交回到名副其实的‚双头鹰‛政策轨道上来的重要战略。普京在2012年2月27日,距离总统大选还剩不到一周的时候,在《莫斯科新闻报》发表题为《俄罗斯与变化中的世界》的长篇文章阐述其外交思想。在这篇文章中,普京首次将俄罗斯与亚太关系的论述放在俄罗斯与欧美关系之前。可见,普京在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内会更加重视与亚太地区的外交与合作,这充分说明俄罗斯开始深刻地认识到融入亚太是其今后的长远走向。俄罗斯亚太战略的调整、重视参与和融入亚太地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世界经济重心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双重东移‛
近代以来,欧美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所在,亚洲基本上被边缘化。但最近30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开始形成东移之势。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现债务危机,陷入经济衰退,而亚洲新兴经济体却一枝独秀:2010年,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约达1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而接近欧盟水平。目前,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不仅发展为全球财富中心之一,而且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此可见,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促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欧等国无不竞相调整其对外政策,将重心移向东亚。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明确提出欧盟应当‚向东看‛,要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而美国也开始重返亚洲。如今,亚洲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大国角逐的竞争舞台,这个舞台不能没有俄罗斯的身影。新的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俄罗斯调整其亚太战略,积极融入亚太,提升亚洲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2.俄罗斯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安全形势是西部紧张,东部较为缓和,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奥巴马上台之后,对俄开始实行缓和政策,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欧美疲于应付各自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暂时无暇他顾,俄罗斯的安全局势得到极大缓解。在东欧,北约东扩的步伐暂时放缓,美国也放弃了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北约甚至呼吁俄罗斯与美国共同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的西部和南部安全形势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与俄罗斯接壤的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2009年,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并宣布永不参加六方会谈,再次引发南北双方的尖锐对抗。2010年相继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等突发性事件,而美国通过与韩日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作为回应,更加剧了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半岛局势推向了‚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除此之外,俄日北方四岛再起领土争端,中日钓鱼岛冲突因撞船事件再次升级,这些都恶化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该地区安全局势的动荡不安对俄罗斯的东部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总之,目前俄罗斯面临着西部和南部的安全形势相对稳定而东部的安全形势持续恶化的新情况。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需要俄罗斯对其外交和安全战略的重点做出调整,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介入相关安全机制的建设,以维护俄远东地区安全利益。
3.俄罗斯基于摆脱经济困境、发展东部地区、保障国家领土安全的需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为主的俄罗斯经济,尽管俄罗斯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应对危机,但2009年俄经济仍下降7.9%。2010年虽有所恢复,但增长率也仅为4%,GDP总量下降到约1.4万亿美元。俄财政部长库德林认为,俄罗斯‚要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而此时,世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却一枝独秀,这些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少,资本充足,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因此,俄罗斯要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复苏,就必须加强与亚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亚太。
俄罗斯虽然地域辽阔,但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地处太平洋沿岸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苏联时期,远东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长期对外界封闭,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滞后于其他地区。俄罗斯独立后,实施激进的‚休克疗法‛改革,使该区经济受到重创,持续下滑。虽然从1999年开始,伴随着全国经济的复苏,远东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也开始好转,但是,总体来看,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其他地区。
市场经济改革后,由于距离本国西部地区路途遥远,远东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减弱,且远东当地人口又少,内部市场规模有限。所以,远东地区与周边邻国的经济往来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由于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低,加之这里的基础设施差、气候条件恶劣,远东地区人口流失现象严重。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0年10月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远东地区人口仅有629万人。在2002—2010年的8年期间,远东地区人口减少6%,是全国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人口不断减少不仅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抑制远东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俄罗斯必需振兴远东地区经济。普京就任总统以来,对远东经济发展更为重视,更有紧迫感。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这是由远东所处的地理位臵决定的。俄罗斯提升亚太战略,希望利用外交手段为远东参与亚太合作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加快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为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安全保障。
(二)中国需要高度关注俄罗斯
当前的俄罗斯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虽然不能与之前的苏联相提并论,但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八国集团‛成员,活跃于整个国际社会。俄罗斯虽然失去了东欧及部分苏联势力范围,但仍握有影响独联体国际关系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杠杆。俄罗斯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大国,特别是其核威慑能力,仍令其对手望而生畏。在大国博弈中仍是举足轻重的一员。从中国的发展前景看,重视俄罗斯的战略非常重要,俄罗斯之于中国具有资源角度、安全角度、经济及技术方面的重要意义。
资源方面,俄罗斯是一个真正的资源大国,资源即是俄罗斯的代名词。其石油的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3%,天然气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4%,铀探明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4%,多种稀有金属藏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广袤无际的森林中,木材储量高达750亿立方米,占世界林木资源的1/4,是世界最大的木材库。可耕地面积达2.11亿公顷,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淡水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就占全球淡水湖储量的1/5,几十年后这一财富的价值更加难以估量。相对于俄罗斯,我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目前中国从俄罗斯获取能源占比不大,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资源对外依赖的程度会进一步加深,所以未来亟待思考从俄罗斯就近获取能源的问题。
安全方面,近年来,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得日益紧张,朝鲜半岛南北对立加剧,中日钓鱼岛冲突升级,俄日领土争端再起,美日、美韩军演不断。因此,中国面临着,南边是东盟国家领土领海争端、西边是中亚国家**、东边面临日韩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下,与北边俄罗斯的关系和睦尤为重要。当前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在中国的其他周边关系出现问题时,就更需要高度关注俄罗斯,积极处理好中俄关系,从维护两国共同的安全出发,维护好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经济方面,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利益交汇点多,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当发挥各自优势,俄罗斯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实现互补。而且,中国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家用电器等日常消费品正是俄罗斯民众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国应积极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谋求机遇发展经济。首先,俄罗斯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俄罗斯的市场开发尚处初期,发展潜力巨大,且其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具有重要辐射作用。考虑到欧洲市场和日美市场已接近饱和,俄罗斯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重要作用。从两大邻国角度看,开发俄罗斯市场还可以为中国结余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俄罗斯还是北部欧亚陆桥的必经之地,是中国与欧盟发展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其次,俄罗斯是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直接外部依托。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直接接壤,西北与俄虽然仅有50余公里共同边界,但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已与俄罗斯结成统一经济空间。因此,与俄罗斯发展紧密经贸联系,不仅可以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可以利用俄罗斯的大市场,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振兴和西北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俄罗斯有望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对象。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个大难题。而俄罗斯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相比显得相当稀少,加之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中国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出路就是‚走出去‛,而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出路是‚引进来‛。尽管俄罗斯十分害怕外来移民会改变其民族成分,但是俄罗斯要继续发展,‚引进来‛是必由之路。加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素质较高等在俄罗斯也是有口皆碑,且引进中国劳动力最为快捷,成本也较低。所以在未来随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中俄的劳务合作必将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
技术方面,在很多人印象中,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没有引进价值,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事实上,俄罗斯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仍然居于世界前列,例如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航天航空、核能利用等领域。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往往有其独特的思路,投入少、成效高,这是西方技术所不具备的。加之中国科研基础中相当大一部分源自俄罗斯,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实用且易于配套。军事技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安全战略中,拥有先进的武器是重要的部署,先进的俄制武器可以为中国提高国家安全提供砝码。中国每年进口20亿美元的俄罗斯武器,而俄罗斯军火出口收入有40%来自中国的武器市场,并且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俄罗斯仍将是中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过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中苏关系顺利过渡为中俄关系。时至今日,两国关系经历了逐步向上的‚三级跳‛,跨越了三大台阶而不断提升和稳步发展,在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前中俄关系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堪称世界上国与国关系的典范。具体表现为:第一,高层互访频繁,交往密切,两国元首每年保持会晤,迄今共举行了16次定期会晤,政府、会议领导人的交流也密切有序地进行;第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战略合作日益深入,双方在涉及彼此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沟通和积极配合,在应对国际政治、安全、经济问题过程中加强战略合作,维护两国根本利益;第三,经贸合作不断前进,前景广阔,两国双边贸易额2011年达到800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能源、高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第四,人文合作和民间交流蓬勃发展,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硕果累累,成功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活动,两国人民友谊日益加深,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更加坚实。
冷战结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沿着持续、稳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已经进入到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然而,中俄关系在快速平稳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音符,表现出‚政热经冷‛、‚官热民冷‛等特殊现象,反映出中俄关系中存在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双边人文合作薄弱等问题。随着中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暴露出一些阻碍双边关系深入发展的具体问题不足为怪。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政府将积极配合、相互协商,采取措施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中俄关系存在的问题 1.经济合作滞后,‚政热经冷‛,不平衡状况尚未改观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迅速,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短短几年内连上台阶。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升温,两国经贸关系也有较大发展,但是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潜力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明显滞后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政热经冷‛的态势。中俄双边贸易额多年徘徊不前。2000年中俄贸易额仅为80.03亿美元,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中俄两国的经贸额达到212.3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国贸易额为568亿美元,但2009年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急剧下滑到388亿美元,当年两国贸易额下降超过30%,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增长43.1%,重回危机前水平,达到554.4878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792.5亿,比上年增长42.70%,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中俄贸易额突破百亿大关,足足用了10年时间。虽然进入21世纪后发展迅速、增幅较大,但是与中俄两大邻国拥有的综合国力及所处的国际地位相比,这一规模仍显薄弱,仍有巨大潜力等待发掘。在中国同所有大国的关系中,中俄的政治关系最为稳固、坚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中俄的经济关系远小于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区和国家的合作水平。如果两国的经济合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必然限制中俄政治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程度很可能会出现‚政治空心化‛的危险。
实际上,对于国家间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应当辩证地看。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呈现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关系经济化的特点,通过加强政治关系可以促进经贸关系的发展,经贸关系的发展反过来能够进一步密切政治关系的合作,即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促使国家间关系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间政治关系的改善并不能自动地推动经济关系同步发展,因为,虽然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经济合作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规律。也就是说,实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大发展,仅靠两国间政治关系的改善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充分的。目前,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不高,双边贸易额不大,这与两国经济自身发展水平相关,是两国社会转型期间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阶段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如果认为政治关系的提升势必自动地带动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显然是将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复杂性简单化了。值得欣慰的是,对于两国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中俄两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而且在不断努力以改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中俄两国一直把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放在首要位臵,相信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在继续深化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沟通,实现共赢与双丰收。
2.‚上热下冷‛、‚官热民冷‛,社会基础薄弱现象依然存在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文合作对不同民族加深彼此了解、增进互信合作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虽然加强国家间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举措。但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中俄两国关系中出现了‚上热下冷‛、‚官热民冷‛的现象,两国间的人文合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虽然中俄两国愿意努力增进对对方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和现实的了解,支持和鼓励两国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介进行树立中俄两国真实、友好形象的活动,扩大相互间的教育合作,但在实践层面上,两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需要指出的是,中俄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中有一个明显特点: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两国政府,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明显不足。政府主导固然能够起到规模大、见效快等作用,但是由政府推动两国人文合作也会出现范围有限、深入不够、后劲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的确将双方人文领域的合作不断推向了新的高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些活动受众面有限,普通百姓主动参与的不多。应采取措施加强两国民间往来,改变两国人文合作由政府主导的现状,实现重心‚下移‛,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切实推动中俄民间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家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由政府扩展到民间。因为国家与国家间能不能长久合作,不是政府层面就可以完全决定的,更要注重民间基础。
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中俄领导人都认为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俄罗斯普通民众,甚至部分知识精英对中国都十分不了解。‚中国落后论‛等其他不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种种说法根深蒂固。俄罗斯社会舆论和市场调查中心2004—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在谈到中国时头脑中出现的关键词依次为:服装—14%,人口—9%,大米—3%,长城—3%,筷子、绿茶、影视、小眼睛、共产主义—2%,没有人谈到中国蓬勃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而中国人在谈到俄罗斯时头脑中出现的关键词依次是:恐怖主义—8%,各个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士—7%,军事强国—5%,苏联解体抛弃共产主义—5%,中俄友好—4%。中俄两国的交往历史曾经出现过连续的几十年隔绝,已造成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识落后于现实的状况。总体而言,很多当代俄罗斯人在青睐亚洲时尚的同时,并不熟悉源于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经典,也不十分清楚中国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想象,还停留于对上世纪50年代苏联文艺作品的印象之中。而现实中,中俄都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度,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亟待与时俱进。3.潜在的‚中国威胁论‛ 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世界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反对侵略、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的日渐发展,‚中国威胁论‛出笼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次在不同场合散布‚中国威胁论‛,利用西藏平叛、中印边境冲突、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与氢弹、抗美援越以及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次重大事件,屡屡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中国威胁论‛再次鼓噪起来,甚至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媒体甚至公开宣称:‚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显示锋芒的道路。‛而这的确在亚洲和全世界引起了反响。不难看出,‚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如此脱离实际、不顾逻辑,可谓居心叵测、包藏祸心,其目的不过是为进一步遏制、挤压、弱化中国提供理论依据、营造舆论氛围而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的既定方针,中国的崛起不但不会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相反将壮大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
而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也有很大的市场,从涉及的内容和反映的问题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扩张论。俄罗斯各界有一些人对中俄经贸合作疑虑重重,担心俄罗斯会成为中国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向中国提供廉价自然资源的‚附庸‛。此前中国提出到2020年将在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但俄方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俄罗斯人怀疑我国投资的诚意和意图,担心抢占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有些俄罗斯学者还把中国发展对外经贸的‚走出去‛战略解释为‚积极的、具有侵略性的、在对外经济方面的进攻策略‛。二是人口扩张论。近年来,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逐渐增多,而在人员流动中又出现了个别不良行为问题。俄罗斯国内所谓中国‚移民问题‛的种种思潮开始泛滥,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移民将威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民族和领土的安全,这是中国政府欲收复‚远东失地‛而采取的战略手段,也是中国政府同国内人口过剩作斗争的一种手段。三是军事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为即将成为军事大国创造了条件,中国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会给俄罗斯带来潜在威胁。上述表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俄罗斯学者、媒体等精英阶层部分人员对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认知片面,另一方面则是俄罗斯普通民众对中国政府和民众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被某些负面宣传盲目误导。由此可见,‚中国威胁论‛会给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和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
当前中俄关系所表现出的‚政热经冷‛、‚官热民冷‛、‚上下脱节‛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究其背后真正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历史文化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两国自正式建交以来,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上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庸或‚小兄弟‛。俄罗斯不可能臣服于任何一个大国,俄几百年来都是以世界大国定位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局限于境内,也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征服过。19世纪上半叶,俄对欧洲的影响曾经达到高峰,它凭借其辽阔的国土和雄厚的军事实力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充当欧洲的宪兵和消防员,令其他欧洲国家俯首帖耳。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无敌手,苏联人民在国家已失去半壁江山、民族生存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奋起反击,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冷战时期,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几十年的全面对抗。虽然苏联以解体而告终,但并不是被敌人从军事上打垮的,它遗留的庞大核武库和世界第二大军事力量仍然是西方国家的心腹之患。到目前为止,俄与西方国家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就是,俄坚持追求和捍卫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和权利与西方国家要求其放弃或阻止其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之间的矛盾。
中国则有长期遭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为此中华民族培育出了勇于抗争、不甘屈辱的顽强性格。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为了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长期斗争。因此,中华民族一贯珍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独树一臶。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走向看,俄文化总体上具有鲜明的欧洲性质,面向欧洲在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通常是首选。在大多数文化史学家看来,俄罗斯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叶利钦、普京,俄一直都希望并谋求通过‚融入欧洲‛实现国家民族的强盛和发展。同时,争做世界一流强国的信念一直萦绕在俄罗斯人的心头。俄罗斯的帝国情结使人不得不想到,如果其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很可能会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和手段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以至全球的经济、安全利益,届时中国在有关重大利益问题上与俄罗斯打交道的难度就可能增大。
中俄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和冲突,潜移默化地妨碍了中俄之间深层次信任关系的建设。在中国,关心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和民众普遍认为,俄是一个领土扩张型的国家。俄的扩张意识部分根源于它没有安全感。对此,俄罗斯国内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俄罗斯远东研究所资深汉学家加列诺维奇曾说过:‚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性格温和,带有防卫性。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具有侵略性,对地球上的邻国是一个威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侵略后进攻状态是相对短期的,是已经过去的阶段;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自然的、故意夸大的。‛
中俄尽管毗邻而居300多年,但在文明、文化上始终泾渭分明并且很难对话,因此容易相互误解、产生隔膜和不信任。这成为构成两国关系波动的主要原因。
2.轨迹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中俄两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经济上正在崛起,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权威魅力‛,以吸引对方加入到自己作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俄是传统的政治军事大国,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战略核武器,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之一,对世界范围内许多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俄正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支柱重振大国雄风,以独联体为主要依托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力量中心‛,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历史也最悠久,近2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并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成员。中俄两国国内社会经历着相似的转型,在总体实力、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等方面日益接近,因此,两国谁也不能对对方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吸引对方加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
另一方面,俄对外战略的实用主义倾向,使中俄关系充满变数。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和军事强国,俄一直是平衡欧洲大陆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这为俄伸长‚触角‛、扩展势力范围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事实上,俄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西方,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社会的稳定,需要西方的巨额援助。在过去的几年里,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为俄提供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援助,俄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援助的严重依赖。相对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对于俄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加上俄对外策略‚希望与所有伙伴国家发展伙伴、同盟和战略关系,包括美国在内‛,这就决定了俄与中国等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
3.美国因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美国因素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俄两国在各自政治经济改革及国际事务中都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两国都把对方当成对美外交的借助力量,以图增强与美对话的分量,都把对美关系臵于各自对外关系的首位。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希望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美关系的重要性显然大于中俄关系。
而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骨子里不希望中俄深入合作,并千方百计加以掣肘。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俄横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核武器库,这种地缘优势和军事力量始终对美构成威胁。一旦中俄联手,对美国称霸全球将是个巨大梦魇。因此,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始终感到不安。为防止中俄接近和结成反美同盟,实现分化中俄关系的战略目标,美国采取等距离外交,同时与中俄两国发展关系,对两国拉打结合、威逼利诱,有时‚亲俄疏中‛,有时‚拉中孤俄‛,更多的时候‚拉俄抑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谨慎从事。从现实利益考虑,中国既不会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成反俄联盟,也不大可能与俄联手反对美国,由此使中、美、俄构成近似等边的三角关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美国因素的作祟,中俄合作难以专心深入。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
(一)进一步改善中俄关系的对策
1.展开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建立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
中俄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客观上起着保障中俄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作用。能源合作和相互投资是中俄经济合作的两个重点领域。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双方相互需要,进行战略合作是双方长远利益所在,具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对于合作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不要将矛盾激化。在相互投资方面,虽然中俄双方都是资本进口国,但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中俄双方政府都应该规范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对方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且对具体的投资项目做认真、细致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论证。如今,中国实业界开始投资俄罗斯经济,首要是在家用电器的装配、高技术和木材加工等领域。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了解俄罗斯市场工作条件和投资法规。中俄双方已就在政府间经贸合作分委会的框架内成立常设投资工作小组达成协议。另外,双边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的制订工作也已接近完成,这将为双边投资领域的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2.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国公众互相了解,扩大中俄关系社会基础
加强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广义的,包括旅游、出版、文艺团体间的交流等各个方面。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刚刚起步,‚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两国政府合作的同时,更应采取措施加强两国民间往来,改变两国人文合作由政府主导的现状,实现重心‚下移‛,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切实推动中俄民间持续、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此外,中俄地方政府应在环境保护、联合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扩大合作,强化沟通,也可通过开设专门网站、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向普通民众介绍各自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通过举办联谊会、重要节日庆祝会等形式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3.推动两国新闻媒体互动合作,增强两国相互的了解程度
媒体被看做第三权力部门。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俄新闻媒体也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增加两国相互的了解、理解和谅解。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新闻媒体之间曾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联合与合作,每年互派代表团访问,客观报道对方的情况,这对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两国新闻界的这种联系削弱了,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变少了。今后,新闻界要恢复或重新建立两国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派驻更多的常驻记者,客观报道对方的情况,组织更多的代表团互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另外,中国还要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报道。俄罗斯的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已经私有化,被金融寡头所控制,在‚新闻自由‛的幌子下,他们对中国有许多歪曲事实的报道,因而我们对国内和对国外的许多事情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澄清一些事实。我们只有做大量细致、艰苦和长期的工作,才能逐步改善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有不少偏见和误解的现状,才能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谅解,中俄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前景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首先,中俄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这种基础是基于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共同利益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共同利益的存在能够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其次,两国间现已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机制。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并保持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维护两国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双方均表示要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各自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双方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发展成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对抗的政治军事联盟。中俄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努力从一个地区大国转变为世界大国。但是,当前俄罗斯的首要目标是振兴并发展经济,努力发展东部地区使得东西部平衡发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与自身社会的安定。从这一考虑出发,俄罗斯显然更多地考虑到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得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而当前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也是为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平稳的外部环境。因此,从现实利益出发,中俄两国不会联手结成反对美国同盟,两国政府都清楚地认识到,中、俄、美之间的长期对抗既不利于各国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
因此,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会演变成政治与军事的联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不谋求地区霸权,两国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的多样化,积极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但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俄两国是解决当代尖锐问题世界典范。中国和俄罗斯是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两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两大经济体。因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具有双边意义,同样也具有全球意义。
目前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并处在有史以来的最好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相互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是全面的、真正的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对维持世界秩序、应对世界重大问题的一致态度已经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他说:‚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 ’、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框架下,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建立新的、更加公正的世界秩序,保障和平和安全、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这是两国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的共同贡献‛。中国和俄罗斯是通过务实和权衡的态度,解决如中东和北非局势、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计划等最迫切问题的榜样。
中俄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作为今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为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重要推动力。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被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俄罗斯是旅游大国,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臶,快速发展的现代风貌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贝加尔湖的美丽风光享誉世界,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索契等城市的独特魅力倍受亲睐。
去年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成功举办,中国赴俄罗斯旅游人数增加了46%,两国双向往来330万人次,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则是中国第三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具有40多处。中华书画、京剧、中医等传统的文化博大精深,雄伟壮丽的三山五岳,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独一无二的兵马俑,享誉世界的少林寺,阳光明媚的热带海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丰呈。
中俄越紧密,各自全方位外交越主动。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普京总统,中俄领导人的这次握手再次扎牢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世界舆论高度关注中俄能源合作是否会有突破性进展,西方媒体传到2018年,俄向中国出售的石油将达5000万吨。这些本周末将见分晓。
中国最终将成为俄罗斯最大石油购买国,这意味着将两国各自的战略命脉进一步栓紧。俄罗斯的石油销售和中国的能源进口都会继续维持多元化格局,只要中俄的战略互信足够牢固,两国能源的突出合作只会加强各自同其他伙伴谈判销售或购买石油的地位。
这也是中俄紧密合作对两国各自全球战略具有拉升作用的缩影。中俄拥抱不会损害各自同西方发展关系,只会增加两国同西方打交道的主动性。对因苏联解体综合力量大幅下降的莫斯科来说,这个效果将更明显。中俄战略合作的潜力不是两国各自国家潜力的相加。两国的互补性是全方位的,但互利合作只是中俄结为战略伙伴意义的一部分。中俄合作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两国巨大的战略弹性,也给21世纪的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空间。中俄合作对西方之外的道路探索提供了合法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来源。
中俄合作不具有进攻性,两国的力量之和也不足以让它们携起手来对抗西方。但中俄结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足以瓦解外界对它们任何一个的孤立、乃至围堵。中俄合作既有相当彻底的开放性,又有背靠背的相互支持和保护性。中俄关系的这种特质超越了以往国际政治的各种定义,同时促进了两国的战略安全和战略自由。
中俄关系已经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几乎没给各自带来什么负分。这样的国家关系比传统的‚盟友‛更契合冷战之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中俄友好没影响两国同任何第三方发展关系,相比之下,日美同盟就显得过时,它成了日本同中国等之间的一道障碍。中俄现在都想让两国的特殊战略关系给各自带来更多日常利益,尤其是经济好处。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而且两国事实上也未在这个方向上空转。两国能源买卖越做越大,这会逐渐导致一定的相互‚战略依赖‛。没有超级战略互信,这根本不可能。中俄是有历史阴影的邻国,两国比邻地区都不是各自的发达部分,但两国能解决全部边界问题,贸易量不断上升,边贸尤其红火。如果非两国全面战略合作,这些都难以想象。中国已是全球贸易大国,中国的经验显示,国家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相互促进,但并非绝对的正向关系。中俄一方面需用政治带动经济合作,一方面也应清楚我们最需要从两国的战略关系中得到什么。中俄关系很难大而全,至少我们不应为没有做到大而全而焦虑。中国的北方有了最稳固的朋友,历史上这样的时候并不多。俄罗斯东部出现其全球战略的新支点,这还是它历史上的第一次。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为国际政治向未来过渡搭建了有创意的可能性。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当前大国关系新变化
当前大国关系新变化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1501 郝子凡 1520030122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是牵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后各国关系呈现出新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存、局部冲突与动荡仍存,世界各国关系虽然看似风平浪静,然而却深藏着风风雨雨。国际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一切都建立在维护各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当前大国关系主要指的就是美俄关系、中美关系、欧美关系以及中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态势:美俄关系在历经曲折发展后重新走向较量,中美在相互适应中积极探索双方互利的合作关系,同时欧美盟友重新获得合作动力,而中俄关系也迎来较为缓和的时期。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贸易、发展生产,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在借助内部改革和外部良好机遇的有利条件下,很快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很大的冲击,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地位有所下降。
从不久前的G7峰会来看,其走向与面临的问题无疑折射出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一是G7峰会影响力下降,凸显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实力削弱与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近年来,G7峰会的落寞与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刻的比照。冷战结束初期,G7曾囊括了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这7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一度超过50%。然而时过境迁,2014年主要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发达国家;其中,中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跃居全球第一和第三位。也是在2014年,由于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全面激化,G8峰会将俄罗斯排斥在外,重新变为G7集团。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俄罗斯与西方集团博弈仍将持续升温,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三是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国际热点,本次G7峰会仍旧应对乏术、力不从心。反恐是本次G7峰会重点讨论的议题。中东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国家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再次引发了西方国家的高度担忧。本次次G7峰会专门将反恐议题放在首日,但并未能就打击伊斯兰等议题提出具体方案,仅再次重申联合应对恐怖威胁的决心。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国家都处于良好的合作关系状态,但目前来看,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朝着合作互利方向发展的。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来看,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尤其是在奥巴马上台后,中美两国关系明显更加缓和,因为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加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危机,不得不依靠中国的借贷以缓解燃眉之急。2015年9月份,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一次重大变化。新型大国关系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意在破解历史上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这一难题,亦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日趋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要开展有效的全球治理才能共度难关。顾总体看来,当前大国关系正从一种利益相悖或相同的简单敌友关系走向互利合作与利益竞争并存的关系演变,相互合作、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正成为日后大国关系的主要演变方向。美苏冷战后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将会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大都主张合作互利实现共赢,一方面带动了世界各大国关系的友好合作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过去的一超多强或者单极格局正在走向解体。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正推动着国际体系关系的新变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正实现突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投票权重新分配;国际政治安全体系酝酿重要变化,随着国际关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革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呼声越来也大;国际规则竞争日益激烈,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追求权益的平衡;区域和跨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不同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不断加强。
当前大国关系的变化无非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风险和机遇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各国都无法避免,最终只能在博弈、调整与协调中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中俄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机电系 xxx
xxx
学号:xxxx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关系中的油气因素
一、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能源号称国民经济的“血液”,它包括多种形式,如煤、水、电、风、热、核、太阳能等。目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形式仍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中石油称为“黑金”,天然气称为“蓝金”。世界能源地缘格局,从北非、中东(波斯湾)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呈一个巨大的带状结构。俄罗斯幅员辽阔,地跨欧亚,其石油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欧佩克之外,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普京执政以来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弱点在于经济。要重振俄罗斯大国雄风,就必须大力发展俄民族经济,从而提高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能源需求量上升。能源是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求于俄罗斯的为数不多的领域。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稳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连接东西、辐射性强、紧临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以获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能源外交是经济外交的重要内容和分支。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是俄罗斯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杠杆,是俄罗斯保障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和创建有利的国际环境的重要平台。具体地说,普京政府的“能源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不断扩大原油出口,使俄罗斯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2004年俄石油产量一度创下苏联时期以来的新高,可与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一争高下。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命运、俄罗斯石油关税的调整都牵动了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综合体保障着俄罗斯国家2/3的原始能源供应和4/5的能源生产,其收入约占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40%和外汇收入的40%。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增长及其强大,俄罗斯摆脱1998年金融危机均得益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上涨。因此,俄罗斯从学界精英到政界高层都十分重视俄得天独厚的油气能源的战略地位和意义。2003年出台的《至2020年原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明确指出:“能源是俄罗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石油已经取代了军事力量成为俄罗斯的权力之源。普京正在利用石油,一面在国际舞台上彰显自己的分量,一面在国内主宰着谁输谁赢。”石油天然气成为俄罗斯的“硬权力”。
二、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中国正处在世界能源带的东端,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重要对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自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截至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亿吨,有可能接近4亿吨。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6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倍。
中国与俄罗斯自1996年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发展一直不平衡,经济关系滞后。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时,中俄两国领导人提出:到2000年使两国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直到 200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才达到121.3亿美元,仍无法与中美、中日、中韩贸易额相提并论。
俄在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石油资源的72%。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每年可通过铁路运输从俄罗斯购入200万吨石油。从理论上讲,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是牢靠的。
鉴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对加强中俄能源合作寄予厚望,以加强中国的石油安全。2000年7月,中俄两国能源部门就两国能源合作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初步拟定了中俄石油管线的两条线路,即安加尔斯克一乌兰巴托一北京,安加尔斯克一满洲里一大庆。之后,在制定方案的各个阶段,中方同意选择“安大线”方案。最后,中俄双方在所有关键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2001年1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修建从东西伯利亚到达中国东北的石油管道,全长2400公里。原计划西伯利亚输油管接通大庆后,每年可向中国输入2000万吨原油。到2010年,仅通过开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和萨哈共和国(雅库特),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可增为每年3 0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是中俄两国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也是中国首次通过陆上管道进口原油。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年初以来,随着日本对俄罗斯做了大量的工作,俄国内出现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经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之呼声。这样,俄国内在西伯利亚输油管道路线问题上出现了“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最后,莫斯科原则上同意把这条长达3 000公里的输油管建到濒临日本海的纳霍德卡(“安纳线”),至多建一条支线到中国东北的大庆。修建“安纳线”对日本有利,因为日本从该线进口石油的成本比从中东低10%-15%,日本每年可从俄方进口石油6000万~7 000万吨。
据报道,2004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公布了远东石油管线方案,即俄最终选择了“泰纳线”(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安大线”彻底流产。另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在俄“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股票拍卖中因受到俄国家杜马的干预而中途退出。2003年年底,中石油从美国维克托利石油公司手中收购了俄罗斯斯基姆尔石油公司61.8%的股份。这家位于奥伦堡东部地区的油田储量超过了1亿吨。这是中石油在退出斯拉夫石油竞标项目后,在俄能源市场东山再起的标志。然而经过数月谈判,中、美、俄三方达成初步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实际获得斯基姆尔石油公司51%的控股权,中石油最多只能获得剩余的 49%的股份。无独有偶的是,从伊尔库茨克经中国到韩国的天然气管道工程也被迫推迟开工。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屡屡亮起了红灯。普京总统要求俄方公司参加造价达60亿美元的中国“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竞标。2001年春,英国不列颠石油公司一举击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竞标者,取得了在中国建设天然气开采、运输、加工和储存综合基础设施的项目。经俄罗斯方面与英国不列颠石油公司磋商,俄方承担1/3的工程建设费用,英国不列颠石油公司表示,原则上可商议天然气管道建设使用俄罗斯生产的钢管、天然气加压站、拖拉机等设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可作为俄方的主要作业公司。但由于商业方面的原因,2004年8月,中石油通知俄罗斯
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外国公司,由于谈判不能达成一致,“暂停”在西气东输项目上的合作。
俄罗斯对中国因购买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而不能下定决心购买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天然气持有异议。俄方认为,与中国就科维克金项目的谈判进行得很艰难。俄方早就认为,中国不重视科维克金的开发,对科维克金项目迟迟得不到实施表示不满。在里海地区的石油输出管道问题上,中国主张经中亚往东到中国新疆的东线方案,而俄罗斯则主张往北到俄罗斯的北线方案。中国视俄罗斯为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多年来,由于西伯利亚和远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中国自然对参与掌握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包括上游的油气充足,下游的管道畅通等有关情况。作为最大的消费方,若没有中国公司参与上游的开发,也是有失公平的。但俄方认为,东西伯利亚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供给者,而远东地区的煤气则不仅仅供应中国,还要供应日本和韩国”。俄政府、公司、企业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和行动不协调影响到俄与中国的合作决策。2004年9月,由于经济困难,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宣布,减少通过铁路运输出口到中国的石油数量。中石油遂通过国际仲裁法庭控告尤科斯石油公司,要求经济赔偿。
“泰纳线”确定后,俄罗斯可能修建一条通往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支线。俄还将以铁路运输的方式来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并考虑修建铁路复线以扩大铁路运输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自2000年起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进口石油,最初进口量为20万吨,2003年增至172万吨。2004年,中石化与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4年期的原油供应协议,即从2004年起中石化向尤科斯购买 1 700万吨原油。根据该合同,尤科斯石油公司每年通过铁路向中石化在中国北方的原油厂输送425万吨原油。2004年2月,中石油也与尤科斯石油公司签订进口协议,从2006年开始每年从尤科斯石油公司购买1 000万吨原油,合同期限为7年。但是西伯利亚的铁路运输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中国日益旺盛的石油需求。可喜的是,2003年11月初,中、俄、韩三国公司就酝酿多年的“俄罗斯科维克金一中国一韩国”天然气管线的建设项目达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访俄,双方在能源合作问题上达成了四项共识。双方重申进行能源合作,俄方同意通过铁路向中方供油,并修建输往中国的油气管道,中国亦可参加对俄油气田开发的投资。俄还考虑通过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向中国供油的可能性。
三、中俄关系中的油气因素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已初见成效。通过铁路从西伯利亚向中国稳定供油已在两国达成共识。俄方决定在中俄边境地区建立铁路复线,以扩大运输能力。俄方还希望,中方能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大量进口电力。这也是中方所愿意和需要的。但是,中俄能源合作仍不尽如人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决定一切。油气是商品,能源买卖是生意,逐利无可厚非。因此,导致中俄能源合作出现障碍,有其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一面,也有俄对中国防范、不信任的一面。俄不仅担心中国的“人口扩张”,还担心中国的“资本威胁”。更有甚者,担心中国掠夺俄罗斯资源,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俄个别学者认为,俄罗斯与经济技术发达的日本之间的经济联系,特别是能源领域传统上缺乏紧密的联系,在全球化条件下影响了俄日两国经济政治关系。“安大线”只有中国一个消费者,而“安纳线”虽然较长、成本也高,但石油消费者形成竞争对俄有利。不过,发展中俄友好,在俄罗斯社会上上下下基本形成了共识,“中国威胁论”虽然有一定市场,但并没
有上升到俄罗斯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的高度。中俄在政治上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于地理上相邻、政治军事方面互信、经济上优势互补,中俄能源合作完全有可能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中国庞大而稳固的油气市场对俄罗斯来说也是巨大商机。中俄油气合作中的障碍具有临时性质。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但其国内几乎没有石油天然气。日本依赖自己的雄厚财力、经济、技术和丰富经验,将对俄远东石油管道建设进行投资,以获得俄石油供应。这也说明东亚地区的能源竞争之激烈。
而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美国,特别担心中国能源进口大幅度增长可能会对国际能源市场,特别对美国的能源市场带来冲击。美国媒体和战略专家特别关注中、俄、日石油关系,中国石油需求剧增是否会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国能源需求的出路等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甚至出现了“中国石油威胁论”,担心中国为了能源及能源运输线的安全而与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及周边国家发生冲突。事实上,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也积极参与对西伯利亚石油的争夺。美国政府一直希望俄罗斯的石油能够成为中东石油的战略性替代品。2003年,英国国际天然气公司(BP)与秋明石油公司(TNK)达成协议,实现了在俄罗斯的首次国际能源合作。据悉,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获得俄罗斯政府的初步支持,战胜谢夫隆德士古(Chevrontexaco)、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壳牌(YoyalDutch/Shell)等对手,获得第二项大型合作项目,在最有前景的一块石油处女地上开采石油。道达尔公司可持有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西伯利亚石油公司(Sibneft)25%的股份,价值大约40亿美元。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购买了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股权,进而实现俄美两国在能源方面的战略联盟。
相比之下,由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距离我国较近,特别是距离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华北地区比较近,与我国正在开发中的西北部也不远,有地理上的优势,能源的需求量大,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成本低,这条线路对我国最有利,也最具可操作性。当然,这方面还需要俄罗斯及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的支持与合作。里海地区情况复杂,不仅有美、俄、欧、日等大国的卷入,而且有中亚、伊朗、土耳其的争夺,铺设油气管道要经过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从新疆再到华北和东北路途也很遥远,成本高,风险大,其油质、油量尚不十分清楚。
石油天然气出口仍将是俄外贸收入的主要来源。开拓东方(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之一。俄罗斯是东北亚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最大受益方,中俄能源合作既有利于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深度开发,“以和平促安全”,构筑俄东部边界的“稳定弧形”,又使俄罗斯在21世纪东北亚的石油天然气平衡体系中享有不可争辩、无可替代的能源供应国地位。普京曾经提出俄将铺设“从萨哈林岛到日本、从托木斯克到中国西部,从伊尔库茨克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三条能源管道。所以,中俄能源合作的潜力还很大,前景依旧很广阔。俄罗斯能做的事很多。比如,中方曾提出共同开发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与黑龙江的界河——兴凯湖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四、中国的对策思考
所谓能源安全,说到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储量、能源生产和能源供应安全。中国应走能源来源多元化和能源形式多样化的道
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其中国内资源是根本和基础。从能源来源来说,中东(海湾)、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是我国从海外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从能源形式上看,除了石油、天然气,我国还要充分利用电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进口替代型能源,以及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完全排除煤炭的使用。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节能增效,能源来源多元化,能源形式多样化,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危机,保卫我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要实行能源大国战略,还需开发南海、东海的油气资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石油期货贸易,以稳定石油价格,减少石油风险;在国内征收燃油税,以控制石油的消耗量。此外,还要加强油气运输的海上保卫能力,加强预警、应急机制。不能把希望放在一方一国身上,正如俗话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以及里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到底有多大?质量有多高?能否长期保障俄罗斯本身和我国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其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胜任?这些问题还值得研究”。
至于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中国的油气公司要加强团结,协调行动;另一方面要研究俄罗斯的国情及其能源战略,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应尽量选择与俄罗斯国有控股能源公司合作,因为能源出口权最终掌握在俄国家而不是私营公司手中。要多做增信释疑的沟通工作。俄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国企业在俄收购石油公司的目的,不是在俄搞石油加工和销售,而是想为中国进口石油开辟道路,因而不符合俄能源战略的要求。不过,俄罗斯也有学者承认,中国的发展对俄罗斯的安全和国际安全不构成现实的军事政治威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石之一,是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发展中俄能源合作,有利于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有利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这是建立在政治协调和经济互利基础上的双赢和共赢。切忌相互责怪,不要动辄指责对方“不守信用”、“政治侮辱”,要求“予以补偿”,以致于陷入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须知,远亲不如近邻,小不忍则乱大谋,风物长宜放眼量。中俄之间还有更大的战略利益和需求,不可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导致一种双输的局面出现。在市场经济时代,务实是必然的,经济摩擦是一种常态,并不必定影响政治关系的发展。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要制度化,并不排斥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的机制化。中、日、韩、朝、美均需要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可通过沟通和协商使东北亚的能源合作走向合作化和规范化。东亚国家在原油和石油产品的不同种类、不同需求方面也有互补、互惠和互利之处。不必互相设防,相互猜疑,互不信任,相互拆台。要使能源合作不仅成为中俄之间,而且成为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以减少障碍和能源风险,达到共赢、共荣、良性互动、善意竞争的局面。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国关系调整及区域特点)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国关系调整及区域特点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
【摘要】每一个大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核心利益,通常一国利益的实现总是以别国利益的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因此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任何国家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妥协与合作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积极奉行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准则,并与其他大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关键词】 特征,调整,影响,挑战,构建方式
“大国关系”这个话题正日益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由于各国间自身的利益都是以别国利益的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的,因此,在必要时,大国与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时必不可少的。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对于周边区域的安全环境处理这一问题上,我国有着独特的解决方式,根据区域的特点,以不损害各国关系为前提下,进行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大国关系的双面性以及特征
(1)大国关系的两面性
什么叫做大国关系的双面性呢?说到底就是竞争与合作。每一个大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核心利益,通常一国利益的实现总是以别国利益的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因此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与此同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任何国家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妥协与合作的基础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违背国际通行原则和伦理而自行其是,全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需要国际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肩负重大责任的大国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因此说大国关系具有双面性。
(2)当前大国关系之间的特征
大国与大国之间都存在着一些相似或者不同的特征。具体的需要根据大国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来决定当前大国关系之间的特征。
第一,各大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主旋律,几乎无例外地都在奉行对内自强不息、对外竞争共处的方针。对外,力求改善自己的处境,以便赢得尽可能多的好处,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内,则把经济建设与变革置于首位,借助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大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带来的反应固然有可能遗患世界,但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则更会给世界事务带来裨益。
第三,随着经济因素的作用飙升,大国之间的竞争(涉及市场、自然资源、科技和人才)变得日益激烈。同时,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谋求合作的势头也越来越凸现,这首先是要协调经济利益。调整与磨合的结果,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第四,大国之间出现良性互动、避免恶性互动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
第五,良性互动有内在的规律性,它由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环节构成。起点——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必须尊重他国的利益,两者缺一不可。过程——竞争与合作同在,矛盾与妥协并存。合作要诚信,妥协要适度,竞争要守规矩,摩擦不要导致对抗。结果——双赢、共赢,而不可能是任何单方面获益。
二、大国关系处理的原则和要求
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密切的关系着各国的自身利益。虽说各国面对一些问题处理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但是,在对于处理一些实质性且涉及到各国利益的问题时,还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的。
(1)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理论上说起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关系已经你我相交融,利益一致,甚至出现了主权让渡之类的说法,但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国家利益至上”仍是一个鲜明的原则。
(2)相互控制的不对抗原则。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大国间矛盾与争执的情况很多,利害之争经常发生。但是,他们又都注意控制矛盾发展的火候,不让双方关系走到对抗的地步。大国间处理问题都比较冷静和理性,尽量利用和解的方法解决相互间的难题。
(3)利益求同的协商原则。“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国家间的协商机制,并且作为制度化的一种措施,已达到加强相互信任的目的。
三、周边区域的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有着2.2万公里陆地国界线,与14个国家陆地相邻,有着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同8个国家隔海相望。对于我国而言,良好的周边关系是我国周边政策的目标和真诚的愿望,这同时也符合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
从政治上看,周边区域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区域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直接外部屏障。周边环境对我国的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维护周边区域安全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区域安全环境对于维护我国安全利益更加的重要,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性的地位则更加的突出。
四、我国周边区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周边安全形势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迄今为止,我国已经与周边所有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周边区域安全环境显著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然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甚至周边区域安全形势出现一些消极变化。
首先是美国的问题,美国在地理位置上面虽不与我国相邻或相望,但却是一直是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和外交抉择的重要变量;其次是,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近年来,有关中日间的历史问题,钓鱼岛事件,东海问题以及台湾问题存在着一系列的争端或者分歧;第三,朝鲜半岛局势变化莫测。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使朝鲜半岛素有“东方的巴尔干”之称。因此,朝鲜半岛的局势常常可以牵动着整个东北经济的神经。
我国应当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同时,积极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的共同发展,勇敢且睿智地我国周边区域的挑战。
五、构建我国周边区域安全环境的方式
我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贯彻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多层次、宽区域、全方位地推进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睦邻关系。但是针对当前周边区域安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我们需要从一些方面去着手加以改变。一方面,我们应该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消除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为和平发展提供稳定、和平的周边安全环境。
首先,我国需要构建一个与周边区域共赢的地区安全框架,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其次,对于区外大国在我国周边的客观存在,需因势利用,善加利用。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取长补短。第三,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消除“中国威胁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是为我国赢得世界认可和接受的前提条件,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注重提高亲和力、感召力,进一步的提高与周边国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
周边区域是紧邻我国的地理空间,是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场所。因此,良好的周边关系自然是中国周边政策的目标和真诚的愿望,同时这也符合国家的共同利益。
(淮信学生)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论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把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确立为白宫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华政策呈现出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克林顿坚持与中国的人权状况挂勾,人权问题成为当时困扰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对外关系授权法,公然声称要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1995年,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触及中方底线。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的冲击出现严重倒退。
从1996年开始,白宫逐渐调整对华政策。时年5月,克林顿宣布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进而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北京达成协议,中美关系触底反弹。1998年,连任之后的克林顿延续对华接触政策,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9天的访问,中美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白宫一度把中国定位成地区安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政策再趋强硬。时年4月,他宣称将竭尽所能协助台湾自卫,并扩大对台军售。而当月发生在南海的撞机事件,更使中美关系再度降至冰点。
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白宫的对华政策。小布什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少不了中国的合作。2002年,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小布什明确宣布不支持台独。2005年,白宫把北京明确定位成利益相关者,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中美关系再度回暖。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後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展望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下述几个重要方面将会逐渐有较好的提升和发展:
一、美中两国战略经济对话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会更有绩效,更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不存在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可能被奥巴马政府中止的可能性问题。
二、美中战略(政治)对话,也将会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向前发展,对话的层级将会仿效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提升到国务卿级别。
三、美中战略军事对话,也将提上日程。可以预料在加强和提高美中军事交流程度和层级的基础上,势将逐渐过渡到美中国防部副部长级定期对话,并顺势最终实现美中战略军事对话的部长级层次。
四、奥巴马政府会如奥巴马本人所说的乐见一个强大和平的中国的崛起。虽然奥巴马也曾说过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是竞争者,但是奥巴马本人及其政府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势将因上述三大关系的改善及改进,必将会演变成:中国既不是盟国,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是可靠的可信任的合作伙伴。为此,奥巴马政府将会希望、要求、请求中国同美国一道承担更多的世界大国责任,发挥更大的全球大国作用。
五、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美中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将会在布什政府的台湾政策基础上,回归克林顿政府的“三不政策”(一、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二、不支持台湾独立,三、不支持台湾加入需要会员国身份的国际组织)。而且也自然会把对台关系纳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框架内,逐渐减少对台武器供应,并尽力促进两岸和平
解决分歧,乐见两岸和平发展。这一点既是由中国的对美政策、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排除台独后,两岸已经进入良好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大国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一面仍很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少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我国将长期面临外部各种牵制,将不时受到“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