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时间:2019-05-15 06:1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第一篇: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教授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生 苏文师

“自打被视为学术机构后,人们就开始抱怨学校把太多的精力用于研究生教育。在一所优秀的大学里,本科教育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岭南师范学院一场名为“问教问学”的讲座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用这段话来引发听众反思当前的大学教育。

李培根曾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记忆》,在场7000多名毕业生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尊称不胫而走。

根叔问教问学,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

面临挑战、存在问题,并非现在的教育所独有,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的步伐,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在进行改革。您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李培根:在谈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教育改革——道耶?术耶?教育改革要避免失去灵魂的改革,这是我们最关键的问题。哈瑞•刘易斯认为,哈佛追求的卓越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在科学研究上的确是卓越的,但在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点上做得还很不够。改革中若忘记了教育之道,只是致力于教育之术,则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教育宗旨——器耶?人耶?孔子讲,“君子不器”。其实“君子不器”可以从两方面讲,一个是不器己,一个是不器人。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特别是教育者,既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教书的工具,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当前,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建立在对教育工具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的意义上的理解。

社会责任——服务耶?引领耶?大学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是服务,但大学的引领作用更重要。哈佛大学前校长福斯特说:“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者是哪怕是主要对当下负责。”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主要是对当下负责。大学应该服务社会,但大学不能仅仅是社会的风向标,而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一流大学,应能引领科技发展、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记者: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李培根:我们应该承认今天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人本”教育。《共产党宣言》里面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仅仅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而且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的这些话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教育说的,但对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记者: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教育改革。人们如何看待教育改革? 李培根:教育改革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国家的专利,人类教育正是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获得发展、进步的。

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反思时代教育问题。比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也曾深刻反省和批评当时的教育:“今天,单个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是一个自我牺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整体的支撑,他实际上仍是软弱无力的„„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不时地被改变。”

这说明,面临挑战、存在问题,并非现在的教育所独有。关键是要正视问题,科学地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国家层面的、正确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那是对整个国家教育宗旨的宏观指导。至于具体的教育改革方案,政府不宜过多干预,应给予大学充分的自主权。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要晓喻人们让精神充盈人生,与“你”相遇

记者:您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李培根: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的是教育者的人文情怀。

教师可能会说,这不是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吗?我觉得,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恰恰越是有弱化教师的作用。目前,我们的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即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如果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最基本的莫过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对教师是挑战。对教师的挑战越大,教师的作用也越大,也越难以做到。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他们自己。

记者: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发挥引导作用呢?

李培根:这里,要思考一个问题:入世为师——征服耶?适应耶?

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学者何爱国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以“入世而不属世”为特征,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关系,即“理性的征服”。这实际上是批判精神。东方的理性主义,比如儒教,特点是“入世而属世”,即“理性地适应”现实世界。

我认为,教育中“理性的征服”和“理性的适应”都需要。但中国大学教育中非常欠缺的恰恰是批判精神。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对社会最重要的作用是引领作用。为了实现这种引领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批判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记者:您怎样定位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李培根: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将人与人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他赞成“我与你”的关系,不赞成“我与它”的关系。

“我与它”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存在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预期和目的的工具。”这是马丁•布伯所不推崇的。

“我与你”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马丁•布伯谈到教育时说:“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真正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与你’关系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作一种真实的存在、神性的存在,而不能只是看成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工具。要把学生视为伙伴而与之相遇,根据对方的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

把思维带到从未抵达的地方

最高的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怎样理解学习的目的,什么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

李培根:真正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更好地成为你自己。具体细化为完善人格、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看问题的视野、关心社会和未来等方面。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培养完善人格是很重要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仅仅成为一位专家,还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完善人格的关键是要懂得人的意义,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责任等的认识。当然,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尊严、权利等,还要尊重别人的尊严、权利。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代青年,应该是真正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上的青年,应该有理想。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哈佛大学是否鼓励他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学生是否从全球的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所以,同学们在理想与现实方面,既承认现实有不足,又恰恰因为现实有问题,更有责任去改善它。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如果所有人都有这个意识,就会逐步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记者: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最应该收获的是什么?

李培根:现在很多大学的教育以就业为目的,一些学生的学习也是以就业为目的。这个层次是很低的。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不是就业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

记者:这样的教育就是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吗?

李培根:谈到博雅教育,有些人把博雅教育看作通识教育,有些人把博雅教育理解成创新教育,也有一些人具体理解为书院教育。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兼校长特别助理冯达旋先生说,奥摩姆(Ollmom)博士曾告诉他,“把你的思维带到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对这句话的另外一种理解是,要从大学教育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只学到一些知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曾在奥古斯塔纳学院读书,他说:“在此大学,我能自由自在以我个人的速度阅读、学习及思考。”“自由自在”是说处于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所以,冯达旋先生说:“‘博雅’不只是行动,不只是课程,不只是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一种‘心灵的思维’。”

记者:在您看来,真正学习好的标志是什么?

李培根:严复有一段话:“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中国人认为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学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而西方人尊崇新知,即新的发现、创造或创新。今天我国政府和大学都很强调创新,但大学教师做研究真正凭好奇心驱动的很少,而好奇心更能驱动创新。另外,我认为,“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创新教育不只是重点大学的事情,也是高职、中专、技校的事情,它们也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样,创新教育也不只是优秀学生的事情,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只不过很多学生的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记者: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看问题的视野?

李培根:这涉及“知识视野”和“问题视野”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认为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重要。问题视野就是要发现问题,即使不能发现新问题,也要善于观察问题、关注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素养,也是一种能力。仅满足于教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聪明的学生要去关注问题,尤其是那些大问题,包括社会的、科技的问题。

第二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心无旁骛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心无旁骛,钻进去。你看下现在孩子们的课本有几个孩子真正做到了把书先读厚再读薄最后变成一张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多数孩子的书基本都是空白一片。这不仅是家长头疼的,也是当老师头疼的。如果每个孩子能够做到把书上的概念定律深深理解,学完一章整理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学完一本书整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最后考试脑子里边所有的学科知识结构图都在,学扎实考好是必然的。赞。对普通孩子而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求把课本重点摘抄一遍,公式定理自己推导一遍,课本例题自己动手做做,都是简单的任务,要是成绩还不起来,高中就安心读职高吧。第一、理科不神秘,加大题目的训练量很重要。

第二、女生逻辑思维相对不那么发达,所以她常常学习男生的思维方式,善于给题型分类,对题目多加思考,深入的想想解题思路,收获良多。

第三、做个100天计划,一项项去完成。甘草有个学习进度表,每天写下今天任务完成情况,再写下明天的任务,一项项监督自己去完成。

第四、认真对待错题订正与总结。错题的订正与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查漏补缺的黄金阶段。老师评价甘草高中几年的学科改错本是年级中做得最认真的,没有之一。

第三篇:豁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豁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跨过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所以,不要幻想生活总是圆圆满满,也不必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享受所有的春天。

豁达的人只一个春天就足够享受了,因为它拥有一颗比天空更宽阔的心灵。

一个有魅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被大家所喜爱,但是豁达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因为一个思想独立、豁达开朗的人,与之交往,你会有一种舒服而自然的感觉,你会被他所感染,从而也希望能做一个豁达的人。

自信与豁达使人到达美妙的人生境界而不卷入世俗的牢笼。

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豁达就相当于承认事实,这是一种很本能、很根本的思维方式,不会让那些有悖于心愿的事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是一种伟大的心理力量,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力量。

豁达是一种谦虚,是一种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的大智若愚,豁达的人永远潇洒、坦荡、热情、开朗,不卑不亢,豁达的人拥有的快乐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豁达是一种气宇轩昂的风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心态,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

拥有豁达,便拥有了一种淡泊宁静的高雅,一种荣辱不惊的从容,一种善待人生的宽宏,一种不畏艰难的抗争。

拥有豁达,便拥有了天空般的明净高远,拥有了大地般辽阔后重。拥有豁达,便拥有了一个风流不羁的自我,拥有了一个成熟纯美的人生。

心胸狭窄气量短小之人,总爱为自己设计一些烦恼,制造一些痛苦,寻找一些无奈,给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锁,整日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负荷超重,心力憔悴,寂寞无助。他们总是用灰暗的目光去观察自然,用单调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用孤独的心灵去感应生活,用嫉妒的心理去待人处事,用脆弱的感情去面对困难,用绝望的方式去屈服挫折,用贪婪的欲望去追逐名利。他们理解不了人生的丰富

内涵,体味不到幸福的丰腴甘甜,驾驭不住感情的航舵,寻找不到心灵的休憩港湾。

学会豁达不是一件易事,豁达是一种内在涵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深刻的人生积淀。学会豁达,就要学会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知识去充裕大脑,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拓宽境界,提高层次。使自己置身于一种高层建瓴的思想高度,一种高瞻远瞩的人生极限。学会豁达,就要学会忍受,学会等待,学会抗争。面对人生的难和挫折,要默默地忍耐和忍受,平静地排遣和解脱,顽强地搏击和抗争。坚信经历了阴霾重重的灰暗,必将迎来阳光灿烂的明媚。经历了山重水复的困惑,必将迎来柳暗花明的振奋。

学会豁达,就要学会善待人生,学会生存,学会寻找生活的诗意。就要换一种目光,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用诚挚、善良、达观、幽默、诙谐的积极心态去注视自然界里的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去捕捉生活中真善美,体悟生命中的那份超然与壮丽、闲淡与雅适、温馨与默契、深刻与凝重,唤起对生命的虔诚与渴望、珍惜与眷恋。学会豁达,就学会待人,学会包容,学会信任,学会沟通。用一种不加任何杂念、不掺任何水份的纯真去待人接物处事,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用于助人、乐于奉献,甘于吃亏,能容人之长,能宽人之短。

学会豁达,就要学会淡泊,甘于宁静,甘于平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以位卑而自贱,不以平凡而伤痛,抛却急功近利之欲望,摒除胡思乱想之杂念,踏踏实实自自在在做事,诚诚恳恳坦坦荡荡为人。学会豁达,就学会了养生的哲学。学会豁达,就懂得了做人的奥妙。

第四篇:“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闻名的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老子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许多人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听从命运的摆布,是一种消极的处世观,实则不然。世界闻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当是“避开反自然的行为'。也就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敬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同时,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忘我的思想观念,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当我们根据万事万物自身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进展,万物自能“各复归其根'、“天长地久'、“没身不殆',这样就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便是黄老“无为'思想治国安邦的一次胜利实践。

改造自然如此,治国安邦如此,对班级的管理同样如此。班主任必需把握同学身心进展的客观规律,遵从于训练管理的原则,顺应时代进展的潮流,采纳科学正确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同学达到“民自化'、“民自正'的境地。

二、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1、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班主任身教的作用自不必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每一个班主任都懂得,关键是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有没有熟悉到自身言行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同学品评、仿照的对象,稍有不慎,就会对同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到处给同学做出表率作用,是班主任达到“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

对班主任的道德要求,首要的是“无私',无私才能富有爱心,无私才能爱岗敬业,无私才能处事公正。无私的班主任才能造就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同学。所以《老子五十七章》中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三十七章》中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同时,班主任考虑一切问题均应以同学的利益为动身点和归宿点。老子提出,最抱负也就是德才最好的领导人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班主任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以同学的心为自己的心,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每一个同学都会特别在意班主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应当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对待每一个同学。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领导人,即圣人也就是实行“无为之治'方针最彻底的领导人。

2、治人之术在于治心

佛家的《论心》里有这样一句话:“心乃万相之主宰。'治人之术,在于治心。心正则行正,每个同学的心态端正了,行为也就端正了,整体班风也就纯正了。因此,思想训练是达到“无为而治'的根本。

《老子十九章》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所谓“弃智',并不是指抛弃才智,这里的“智'指的是阳奉阴违、玩弄心术、阴险狡诈、损人利己等不良心态。老子提倡回归到纯净的本心,回归到一种安静有序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秩序中来,消退争强好胜、尔虞我诈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

“弃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首先,班主任自己应坚持对同学的正面训练,从正面引导、说理,堂堂正正地对同学提出要求,而绝不能采纳巧诈之术,骗取同学对班主任行为的支持。其次,班主任应当由加强同学的思想道德训练来消退同学的各种不良心理,使同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坦诚相见、相互信任,友好合作,这样班级才能和谐,班级的工作才能顺当开展。

那么,思想道德训练即“治心'之术应从何处入手呢?应当从培育同学的仁爱之心入手。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当同学明白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厚德以积福',“爱人者,人恒爱之'“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理,并能身体力行时,人心何愁不正?班风何愁不纯?

3、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势篇》谈到“择人而任势',即选择适当人才,充分利用形式。

班主任治理班级,不能事无巨细一概亲自过问,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又不能充分发挥班干的能动性、不能调动同学的乐观性,久而久之,同学的主动性、制造性也就泯灭了。聪慧的班主任是“善假于物'的,他懂得提纲挈领、抓大放小的原则,他懂得使用人才、培育人才、利用班级整体力气的道理。

《老子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认为,要做到“无为而治',领导者要擅长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疼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乐观性。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班主任工作.banzhuren.cn)能做到这点,就是一个高超的领导人,也叫做顺应自然之理了。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带的班级同学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进行自我管理的胜利案例。

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肯定要充分发挥同学的“自治'力量,利用两种力气达到“自治'的平稳。

一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要在班级树立班干部的权威,赐予班干部大胆管理的权力。班干部制定的管理措施只要是合理的,班主任都应予以认可。日常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负责制、同学干部轮值制、重大大事班委会集体争论制。班干部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全体同学。

由全班同学共同制订《班级公约》,落实班级管理的各项措施,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成立班级管理监督小组,负责检查值日班长、班委会成员的工作状况,定期对全体班干进行考核与民主评议。

依靠同学民主自治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干部的工作乐观性提高了,同学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增加了,班级管理稳定、有序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减轻了。一如老子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4、治大国若烹小鲜

5、为政不行察察

《老子五十八章》提到:“其政闷闷(宽大),其民淳淳,其政察察(苛酷),其民缺缺(不满足,埋怨)。'老子要求执政宽宏些,不要严苛。

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老师假如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同学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同学会在错误中成长。班主任有时也要难得糊涂,对于同学的非主观性错误不要总抓着小辫子不放。

6、“无为'的前提是“有为'

“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需经过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带班之初,班主任必需亲临一线,身先士卒,赐予同学指导,为同学做出榜样。很多事情,班主任不得不亲自操刀上阵,待同学渐渐被领上路子,班主任还要伴随一程。

艺术家泼墨挥毫,可在瞬间成就一幅艺术作品,这是“无为'的境界,而之前“有为'的甘辛是必不行少的。班主任若想达到“无为'治班的境界,定然要在“有为'的阶段付出更多的艰辛。

三、“无为而治'的景致

《老子十七章》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班主任能促使同学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使同学听从于校纪班规却没有丝毫被强迫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和谐状态,在和谐的气氛当中师生达成和衷共济的熟悉,共同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高超的班主任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以心治班'的境界、他与同学心心相印,他的意图同学心领神会,他往往一个眼神过去,同学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中一种棋高一着的超越,它建立在敬重训练规律、顺应客观形势的基础上,表现在敬重同学、信任同学和依靠同学的领导艺术上,它是一种完全包涵同学,使同学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被领导、被驱策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班主任从大处落笔、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地实施管理,要求班主任以游刃有余的才、深谋远虑的智、真爱无私的心、润物无声的情感化同学、打动同学、领导同学。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利用“无为'的方法达到“治'的境界,才能使班级管理的成效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己

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己

这个世界没有人说不认识自己的。要是有人问,你认识自己吗?也许你会应答:“谁不认识自己呀!”接着便把自己的长相、身高、兴趣、爱好等一一道出。

然而恰恰相反,这种对自身的认识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自己。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古希腊传说中,有一头怪物名叫斯芬克斯,美女头,狮身双翼,伏于路边悬石上。她向过往的行人询问智慧女神缪斯所受的隐谜,如果过路的人猜不出她的谜底,那么就会被她撕成碎片。她问道:什么东西能在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到了晚上又用三条腿走路。斯芬克斯认为,这是人类永远难以回答的一个谜。然而,远道而来的俄狄浦斯毫不迟疑地说出了谜底:看看人自身。人在生命初期,力量最弱,得用两手辅助两腿爬行,因而速度最慢;生命正值壮年时,便用两条腿走路;到了迟暮之年,他又需要扶持,这就有了拐杖这第三条腿。斯芬克斯之谜,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谜底却是人自身。

看起来这是一个神话,但它蕴涵的寓意却不难揣摩。它在警示人类:认识你自己,否则你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以至被毁掉。这则故事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存在,不要忘记审视自己,惟有认识自我才是生存的最大保障。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认识自己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能骄傲自满,又不能妄自菲薄。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高,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在这些人眼里,只认为自己比别人行,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霸气十足。现实生活中,缺乏对自我认识的不乏其人。

阿勇曾是一名法官,刚参加工作那年,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上清廉,为人正直,曾办过几个大案要案,深得领导赏识。然而五年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领导对他的信任,被擢升为刑事庭庭长。起初,他还有些收敛,当事人送给他的钱物一律原物退还。但慢慢地他发现,别人比他能力差的远比他的日子过得火红。心态上的不平衡终于使他铤而走险,最后发展到当事人送什么他也就顺理成章地统统笑纳了。

人的胃口有时就像蛇吞象,只要嘴巴一张开,什么后果也都无所顾忌。有了第一次,阿勇的胆子越来越大,自认为所处的位子是个“肥缺”,别人肯定会千方百计地巴结他。于是,他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放肆敛财。有一次,当事人送给他三万元红包,请他在量刑时高抬贵手,他当即应诺。最后,由于案情太复杂,未能如愿,当事人要求他退还三万元红包,他谎称钱已花掉。当事人一气之下,把他给告了。事情败露后,按说他应该重新认识自己,好好为人。然而,他不但没有半点收敛,反而还从社会上叫来一帮混混,把当事人打成六级残疾,自己也落得个身陷囹圄的可悲下场。

还有一种人,原本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后来当了官,有了权,慢慢地,“人一阔脸就变”了,待人摆架子,工作兜圈子,办事看票子,出门坐车子,说话绕弯子,对上哈腰子,对下充老子,为妻找位子,为子抢房子。原本生活清廉,作风正派,为人耿直,如今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霸气十足;更有甚者,竟把自己混同于社会上的小混混,动不动就拿社会上的黑势力吓唬人,最后成为不齿于人民的大贪官、大腐败。

以写多部反腐小说成名的浙江“作家局长”程凌征,出生在临海市括苍镇下泛村一位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创作。后转业回到临海,从普通干部一步步成长为领导干部。这期间,他写了《官运亨通》、《位高权重》、《天地作证》等多部反腐小说,赢得了“作家局长”的美誉。然而,自他担任临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后,感受到权力带来的金钱诱惑,慢慢地迷失了自己,变本加厉地敛财,短短九年间,共收受他人贿赂11.3万元。“我今天站在这里,接受法律的审判,我的内心不知道有多痛苦„„”,当程凌征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时这样向法官忏悔。一名反腐作家官员,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最后沦落成现实中的“反派”。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常言道,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其实不难,其因在于不断地改造自己,克服头脑中各种非科学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战胜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刻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以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不断鞭策自己,像我们的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这段话可以作为时下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自己的座右铭。做人当如此,做官更应如此。

人性有很多弱点,每个人总有做错事或犯错的时候。但只要不断认识自己,弥补自己思想上的不足,严格校正自己的人生航线,懂得以普通人的身份善于待人,乐于助人,息事宁人,克己为人,不做有损党和人民的事,不以官自居,不以权谋利,时刻想着“民生”二字,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通畅!(文∕东方木)

下载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修养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人的道德修养与幸福生活的关系 2011级研究生四班 马克思中国化研究专业 尹太 学号201150051440 观看了孙正聿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使我对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更加......

    销售最高境界是创造需求范文

    [销售最高境界是创造需求]一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去应聘城里“世界最大”的“应有尽有”百货公司的销售员。老板问他:“你以前做过销售员吗?”他回答说:“我以前是村里挨家挨户推销......

    经营企业的最高境界是经营企业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经营企业的最高境界是经营企业文化 作者:延 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1年第05期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具体而又最有代表性是什么?资金可以筹集,技术可以......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文化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文化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汪春风真诚的老板从不谈文化。即使谈,那也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张瑞敏在海尔创业之初不谈文化;马云在阿里巴巴创业之初不......

    相互欣赏,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互欣赏,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薛胜 我们常把欣赏学生作为教育手段之一,但效果不佳,因而困惑不解,甚至放弃欣赏学生,“专攻”如何压制学生。 教师欣赏学生,要善挖学生身上的闪光......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完美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完美" 有时候,公司管理不规范、运作混乱自有好处,在特定的阶段里,只有残缺才是美。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 喜欢孩子的人,是发自内心的。正如不喜欢孩子的人,也是发自内心的。两种人互相难以理解。。。 我终于理解了人各有志。 去局里坐了两天办公室,实在无法......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班级管理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个著名的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老子·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