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75年周恩来对人民大会堂的最后诀别》
《1975年周恩来对人民大会堂的最后诀别》
□文/孟兰英 时间:2013年02月06日08: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中心,是周恩来经常处理国务和外事的地方,这里发生和处理过的事情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大会堂的每一个办公场所,到每一个厅室都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倾注了周恩来太多太多的心血。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永远地镌刻在了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的心里,引起了人们众多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和回忆„„
主持1974年国庆招待会
三、手术后不久,主持1974年国庆招待会
197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的日子。9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到会的人们心情显得异常沉重,沉默之中人们翘首以待——周恩来还能来吗?他重病在身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人们频频低头看表,然后目光又一齐投向宴会厅的入口处。这时不知谁先说了一句:“周总理来了!” 当党和国家领导人随着迎宾曲的节奏步入宴会厅时,大家一眼就看到了
周恩来,上千人的宴会厅顷刻间沸腾起来了,大家为周恩来的到来而激动的欢呼。坐在前排的中外宾客,争先涌向周恩来身旁,激动地和他握手,向他问好。是啊,几个月了,一直没见周恩来在公开场合露面,大家都十分惦记。今天,终于看见了盼望已久的周恩来,怎能不激动呢?只见周恩来走到自己的坐席前,伸出双手反复向大家示意,但掌声依然久久不息。
乐队奏过《国歌》之后,周恩来在热烈的掌声中致祝酒辞。他那清晰、洪亮的声音,传向宴会厅的各个角落,人们用殷切的目光凝望着,每个熟悉这声音的来宾再次感受到了周恩来那特有的讲话魅力。短短5分钟的祝酒辞,竟然被十多次掌声打断。
对周恩来出席并主持这次招待会,医护人员本来是不赞成的。但他们的意见被周恩来断然拒绝了。他坚决地说:“我要出席这次招待会。”他不仅出席了招待会,而且讲了话,并且一直到讲完最后一句话。
周恩来的最后祝辞将招待会热烈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周恩来致祝酒辞后,象征性地在主宾桌上吃了点食物,因重病在身又刚做过手术不久,他是不能喝酒的,工作人员便事先用空茅台酒瓶装上白开水并做上记号由专人为他斟酒,而周恩来依旧如过去那样,兴趣高昂的举杯祝酒。
祝酒完毕,周恩来遵照医生的叮咛,没有再入座就席,他歉意地向临近的宾客握手告别后便提前退场了。在场的许多人见此情景,都情不自禁地簇拥了过来和他握手,想和他说一些告别的话,更想找点什么借口,让他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哪怕是一秒钟也好。当时很多人只知道周恩来健康状况不佳,根本不知道他是患了不治之症。更没有人会料到,从此一别,竟再也见不到敬爱的周恩来了。就这样,周恩来结束了他主持的最后一次国庆节招待会的活动,离开了人民大会堂。
二、与文艺工作者合影引来的一段故事
在周恩来致祝酒辞时,粤剧名家邝健廉(艺名红线女)久久注视着周恩来,她似乎已经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了,病中的周恩来可能不会久留人世了。于是便拉着身边京剧演员杨春霞的手说:“春霞,走,咱们去给总理敬杯酒去!”在这么盛大而隆重的场合中去给周恩来敬酒,杨春霞从来没敢想过。况且,与周恩来同桌的,左边是西哈努克亲王,右边是其他中央领导人。不过,既然有红线女牵头,杨春霞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了。所以她也没想那么多,赶紧跟红线女快步来到周恩来面前。
她们看到,身着深色中山装周恩来,显得清癯瘦削,似乎也有些苍老,但举止言谈仍那么潇洒儒雅,音容笑貌依旧那么和蔼可亲。周恩来见她们向他走来,便扶案起身,向她们举杯致意。看得出来,他的身体很虚弱,动作也略显迟缓,但见她们前来敬酒,也高兴地举起了杯。红线女一见周恩来,第一句话就说:“总理,我们非常惦念您的身体。”周恩来随即回答:“我也惦记你们„„”周恩来后来又说了些什么,可惜由于当时她们太激动,竟没记住,只有周恩来那苍白而睿智的面容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中。周恩来非常愉快地和她们碰杯,饮了这杯饱含大家美好祝愿的酒。摄影师杜修贤在她们对面抢拍下这幅感人的镜头。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竟在20年以后引来了一段小故事。1993年,《中华儿女》杂志上刊登了几幅周恩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就是周恩来和杨春霞、红线女碰杯时的照片。杨春霞在翻看杂志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张合影,感到万分惊喜,因为过去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向周恩来敬酒时还留下了照片,于是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摄影师杜修贤。如今这张有着特别纪念意义的照片一直挂在她的卧室里。
三、在四届人大会议上,把完成“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交给了邓小平
1975年1月13日晚8时,人民大会堂大厅内灯火辉煌,庄严肃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了。此时,77岁的周恩来已经是重病缠身,面对2 864名代表的期待,他流露出特殊的神情。对这位共同走过半个世纪革命历程的战友与兄长的身体情况,邓小平心里十分清楚,周恩来今天宣读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由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主持起草的。代表们发现,眼前的周恩来同10年前相比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因过度操劳,他消瘦得几乎变了形;脸上、手上都布满了皱纹和老年斑;动作和声音也显得那样苍老、疲惫„„人民大会堂万人大厅内,又再次响起周恩来坚定、清晰的苏北口音:“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治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3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份报告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号召。这是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2月1日下午,周恩来再次抱病从医院出来,到人民大会堂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一开始,周恩来便开门见山地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医院是不想放我出来,但我还是想争取每星期来和大家见一次面„„”接着,周恩来用郑重的语气说道:“毛主席讲,小平同志‘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现国务院新班子以小平同志为首,以后这样的会议请小平同志主持。我希望新的国务院能出现新的气象,领导全国人民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第4个五年计划!”周恩来的讲话,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出席四届人大,是周恩来在他生命最后岁月里完成的最后一件大事。
四、“我是来看你们的,跟你们谈心,听你们唱歌。”
周恩来是享誉海内外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以爱民如子的情怀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而著称的领导。作为一位大国的总理,他日理万机,要处理的大事之多可想而知,可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关怀却无微不至,令人感动。
人们不会忘记,就在1974年“五一”节的前夕,也就是周恩来再次动手术之前,在接待一位外国元首时,他点名让凡是过去为他服务过的老服务员都要来为这次宴会服务。多数老服务员已得知周恩来病重,但并不知道他患的是绝症及可能后果。宴会结束后,大家送周恩来出北门,从二楼宴会厅到一楼北大厅,看着他的背影和日渐消瘦的面容,不觉心里涌上一阵酸痛。大家明白周恩来的意思,周恩来也理解这些多年在他身边工作的服务员的心情,亲切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并像往常一样问长问短。大家由衷地祝愿周恩来早日康复后再来。但这共同的心里话却因咽喉的梗塞谁也没说出来,只有一个服务员轻轻地说了一句:“请总理多保重”。顿时早已噙在大家眼角的泪水夺眶而出。
人们常说,眼泪是最真挚感情的表露。大家对周恩来的真挚感情,来源于他对人民大会堂和工作人员的悉心关怀与教导,来源于对他那崇高品格的敬仰。
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无限留恋人民大会堂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为他服务过的工作人员。1975年7月,周恩来自感来日不多了,他最后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要看看自己过去工作过的厅室和熟悉的老同志。服务员在门口迎接,周恩来一见他们就说:“多日不见了,真想你们啊!我是来看你们的,跟你们谈心,听你们唱歌的”。人们感觉到,这一次不像以往那样,或接见外宾或参加其他的会议和活动,好像是专程来巡视人民大会堂,又并非那样。事后,大家
才感悟到了周恩来的病情,他已知属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实际上是来人民大会堂做人生的告别!
那天,他到了他曾经工作和活动过的每个厅室,他边走边看,时而和在场的工作人员打招呼,时而停下来仔细打量,浏览着每一个厅室,每一件陈设„„每个服务人员的脸上挂着泪水和周恩来握手,激动与难过交织,但此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将是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大家看到,周恩来的身体更消瘦了,迈开脚步也更吃力了。周恩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从人民大会堂的北段、中段到南段看了他曾经开会、办公、接待过外宾的许多厅室。像过去一样,周恩来边走边谈,询问陪他的每个同志的工作、学习、家庭和孩子的情况,并语重心长地说:“将来你们就是大会堂的元老了,对后来的新同志要搞好传帮带,把大会堂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教给他们。”
周恩来来到了东大厅坐下来休息。他以前知道这里有一个小伙子会拉二胡,便让人把他叫来了。小伙子专门为周恩来拉了他喜欢的《二泉映月》和《洪湖水浪打浪》。小伙子专注地演奏着,总理一边细心地听着曲子,一边手里打着拍子„„偌大个东大厅除了优美的旋律悄无他声。
周恩来要走了,在和周恩来握手告别时,有一位同志看到了他手上的斑点,他笑慰着说:“这是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以此来掩盖人们对他病重的忧虑。为了不让周恩来看到大家为他病情难过的心情,人们都强压着像被撕碎的心痛、伴着笑脸送他上车。
就在卫士扶他即将上车的那一刻,他突然回过头深情地凝视着人民大会堂——这是动人心魄、揪人心肺的一回头。车子开动了,这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人民大会堂,他已和人民大会堂作了最后的诀别。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
第二篇:宋庆龄和周恩来最后一次近距离会面
宋庆龄和周恩来最后一次近距离会面
宋庆龄与周恩来相识相知半个世纪。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的过往是很多的。但在“文革”中,周恩来超乎寻常地忙碌,他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所以,在这个阶段,宋庆龄与周恩来的接触越来越少。
互相牵挂的两人有两年未曾谋面
1972年9月5日,何香凝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宋庆龄亲致悼词,周恩来出席。这以后,周恩来曾多次打电话问候宋庆龄,对宋庆龄的医疗和日常起居中的问题也经常做出具体安排,但他们一直没有再见面。当时,社会上悄悄流传着周恩来生病的消息,宋庆龄当然对周恩来也更加牵挂。
1974年8月2日清晨,宋庆龄突然出现面瘫。第二天,病中的周恩来仍然十分周到地亲自打来电话问候。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宋庆龄的面瘫己大致康复。她惦记着两年没有见面的周恩来,提出要在自家庭院的南湖中为周恩来打一条鱼。9月20日,宋庆龄站在窗前看工作人员捕鱼,第一次下网就捉到一条23.5斤重的大草鱼。她很高兴,指示秘书杜述周立刻把这条大鱼送到中南海。当天下午,总理办公室的秘书赵炜电话报告宋庆龄,鱼收到了,并代表周恩来表示感谢。
1974年国庆招待会上宋庆龄终于见到了抱病出席的周恩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年份都要举行国庆招待会。1950至1952年间,国庆招待会是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名义举办的。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此后即改为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名义举办。唯一的特例是1964年,这一年是建国15周年,9月30日,由毛泽东、刘少奇、董必武、宋庆龄、朱德、周恩来联名举办国庆招待会。1974年是建国25周年,按惯例要隆重庆祝。
9月27日,宋庆龄接到电话,邀请她出席30日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国管局局长在电话中解释说,这次招待会规模空前,要有4500人出席。考虑到宋庆龄的身体,他还特别说明,招待会时间不会太长,约一个多小时。宋庆龄表示同意出席。
30日晚,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和所有与会的人一样,宋庆龄也在担心,长期抱病的周恩来总理是否能够如过去一样主持国庆招待会。
招待会开始时,周恩来的身影出现在宴会厅的入口处。人们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为了看清周恩来,不少中外来宾不顾礼节,站到了椅子上。
周恩来穿着深藏青色中山装,虽然身体消瘦、脸色苍白,但他仍如人们熟悉的那样仪表堂堂、气度非凡。主宾席是一个长桌,破天荒地安排了63个人。周恩来在正中就座,左侧第七位是江青,右侧第六位是宋庆龄。这个“排座次”恐怕是周恩来很费了些脑筋的。因为在见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单中,江青排在第七,宋庆龄则被排在第二十。
当周恩来走到话筒前准备致祝酒词时,全场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似乎渴望用这种方式使周恩来留下的时间更长久些。等待了片刻,周恩来双手做向下压的动作。在他的一再示意下,宴会厅里才渐渐地平静下来。周恩来的苏北口音和温和的微笑,让人们如痴如醉。短短的祝酒词,竟被不时爆发的热烈掌声打断十余次。有些根本不到断句的地方,也被人们不适当地插入长时间的掌声。
很多人并不知道,周恩来身患癌症已有两年多,而此时他刚刚做完第二次手术。对他出席这次招待会,医护人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周恩来坚决地说:“我要出席这次招待会。”他心里明白,这次相聚,很可能就是与大家的永别。
医疗组的妥协方案是:
一、周恩来出席,但不讲话;
二、只讲前面几句话,后面的话由别人代念讲话稿;
三、必须提前退席。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周恩来表示同意。
来到宴会厅,周恩来亲自完成了他的祝酒。他举杯提议:“请大家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干杯!”他的祝辞将招待会的气氛推到了高潮。为了照顾医疗组的感受,祝酒后周恩来没有再次入席就座。他歉意地和临近的宾客握手告别,提前退场。
最初,在给朋友的信里,宋庆龄曾几次表示:自己对出席这次招待会是很不情愿的。她说:“当我被劝告去参加上月30日晚的庆典时,我被告知我只要到到场就行了。”“30日我被‘硬拉’去参加一次宴会,当时我的眼睑还肿着呢。”所以持这样的消极态度,是因为她预测周恩来难以出席。她不愿意被当作一个“文革”中“大团结”的标志。1974年10月5日,伦敦《经济学家》周刊的报道中说:“周参加了宴会,几乎所有能够抬得起头来的中国领导人都出席了。6位八旬老人出现在主桌,包括88岁的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他已经有一年未见活动了;以及孙逸仙遗孀宋庆龄,自1972年以后只见到过她一次。”老朋友陈翰笙事后向宋庆龄提供了这份剪报。
能够在国庆招待会上见到周恩来,宋庆龄又是惊喜又是心酸。
10月6日,宋庆龄在给瑞士女教师奥尔加?李夫人的信中写道:“虽然长期患病显得清瘦,周作了一次极好的讲演。有些客人站在他们的座位上,为了看清楚这位肩挑重担而又拒绝一切?T惑的人。”
10月7日,邓颖超打来电话说:“国庆宴会看到您在主宾席很高兴。外宾多,不便打招呼问好。回去累吧?听总理讲,看到您身体还好,很高兴。”宋庆龄答:“谢谢亲切慰问。想见面谈几句话,愿望没有达到。”
10月11日,宋庆龄致信老朋友邓广殷:“我参加了二十五周年国庆宴会,有四千五百个宾客。总理说能看出我的眼睛因为面瘫的缘故还有点肿。”
10月15日,她又致信陈翰笙:“我的眼皮仍然肿着,是我六个星期以来面瘫的后遗症。但是我还是待在那里坚持到了最后。我见到了总理。”
10月22日,宋庆龄致信老朋友爱泼斯坦:“在宴会上,我见到了总理。他很憔悴而且面带倦容,但他以高亢的声音,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当然他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表现他身体健康。但是他现在仍然在住院治疗。”
应该说,1974年的国庆招待会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这也是周恩来生前与宋庆龄的最后一次近距离相见。此后的1975年1月13日,宋庆龄曾坐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主席台上,看到瘦骨嶙峋的周恩来发表《政府工作报告》的背影。宋庆龄再次见到周恩来,就是在北京医院与他的遗体告别了。
宋庆龄一生中出席过多少次会议,恐怕是很难统计的。会议上发给与会者的讲话稿,她刻意收在身边的并不多。特别是开幕词、闭幕词、祝酒词之类的礼节性讲稿,似乎更不具留存的价值。但是我们确实在宋庆龄的遗物中见到了一份祝酒词。
这是《周总理在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这份祝酒词十分简短,包括标点也只有短短的420字。这份16开大小的讲稿有一道折痕,显然是宋庆龄对折之后放到衣袋里带回来的。当我找到它的时候,它放在宋庆龄书房的黑色角柜里。与它放在一起的有宋庆龄亲笔书写了书皮的《广州蒙难记》,有毛泽东签名送给宋庆龄的第一版《毛泽东选集》等等极具纪念意义的物品。
(作者为北京宋庆龄故居原主任)
责任编辑 周峥嵘
第三篇: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
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
有人说周恩来是“和稀泥大师”,也有人说周恩来“没有原则”,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周恩来。确实,周恩来从小就学习接受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儒家讲“中庸”,其实“中庸”的实质我认为就是“平衡”,比如现在提倡的“生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走向极端。因此,凡事都得讲平衡。
作为国共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周恩来在重庆时,众所周知,他没有怕过国民党,也没有怕过蒋介石。在1958年,周恩来反“冒进”,毛泽东反反“冒进”,毛泽东说周恩来距右派只有五十米了,周恩来就意识到了硬来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他很注意斗争策略,包括“庐山会议”和“文化大革命”,不与毛泽东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纠偏纠错。就像彭真说的那样:如果周恩来反对“文化大革命”的话,他跟我一样,也进了秦城监狱。也如陈云说的:文化大革命幸好有了周恩来,才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要知道只有保护了自己,才能保护别人,这就是周恩来智慧超人的地方。凡是毛泽东没有想要打倒的人,他都给予了强有力的保护,最典型的就是陈毅。
记得著名影星秦怡被关起来后,孩子在家没有人管。有一天总理从他家门前过,偶然看到秦怡的孩子,一问才知道这回事,他马上指示手下办事人员与相关部门联系,给孩子安排个地方。秦怡出来后,感动不已,她没有想到一国总理居然关心到这样的小事。人民的事,没有小事,我们的总理心里全是人民,所以在在处处会体现出他的关爱,这于他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最高层呆了五十年,是政坛上的不倒翁,与他高超的斗争艺术和为人处事分不开。才有了毛泽东说周恩来在“庐山会议”表现较好的话。其实,周恩来作为一线领导者,更清楚实际情况和后果,也知道彭德怀说的是大实话,但他没有去附和,这也是他智慧超人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谁都知道“三年自然灾害”的主要错误在毛泽东,但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并在会上主动承担错误和过失,是我没有当好总理,体现了周恩来良好的修养和风度,毛泽东不好意思,说他自己也有错误。毛泽东的晚年既对不起全国人民,也对不起周恩来。当然,周恩来很重视他的名声。
周总理死后,联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旗降半,而是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 所有人都鸦雀无声。
周恩来相忍为党,相忍为国,相忍为民,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受到个人委屈,都主动维护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他是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模范,是遵守组织纪律的模范。他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伟大的外交家,是接触的革命者,他的智慧和人格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第四篇:XX年最后一天感想
XX年最后一天感想
一年的岁月,又悄无声息地消逝了,回首度过的365个日日夜夜,几多欢乐,几多烦忧,重温经历的一件件往事,有一丝辛酸,又有几分感动。欢乐过,忘乎所以过,悲伤过,自责过....大多数还是平平淡淡,日复一日,春夏秋冬地走过,想想,这就是生活吧!风雨之路积蓄了自己的经验,阅历丰富了人生经历。生活让自己不断成熟,抚摸岁月遗落的痕迹,心也曾经刻下了失落与伤痕,却也让自己的收获颇多,人生亦是如此矛盾循环的轮回,一切事物没有完美,也不会任你在想象中生活。人生岁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陌生中迎合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劝告,在未知中解读岁月的真谛。用良好的心境,淡然的心态,去充斥心灵的困境。把思绪细细梳理,在心里归档,存放在心的某一角落……
每年的年末,我都会有一种疲惫之感,我的心情也会随之烦躁不安.有种心力交瘁的味道.其实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最兴奋期,和最疲惫的阶段,我想我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经历了一年的紧张工作和辛苦生活后,我对自己一种无奈或者说是一种无聊.我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这种无所事事又心神恍惚的感觉。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那些并不存在在路上的脚印是需要自己去想象的。眼前身后,从没有很顺淌的路。我已习惯。那些存在在人世间必有的龌龊或善良,自古共存。
过年就像是翻山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时光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轮回,春夏秋冬,又一个春夏秋冬,人就在一个一个的季节的轮回中老去.每年的年末就是快到了山顶的时刻,过了年,就是已经翻过一座高山后的重新开始.我希望自己的这种心情会在这样的最后的日子里,好好的调整一下,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会信心百倍的迎接下次的超越.XX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博客这个大平台里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博友,每天打开博客品味着朋友们温馨的问候,深感无比快乐,感谢朋友们的帮助支持与厚爱,是你们为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在此真诚的谢谢博友们。
我想说:感谢管理及工作人员,给我提供了这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结识了朋友,收获了友谊;留在记忆中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份份真挚的友情,一个个真诚的朋友,一声问候,一句留言,一条消息,让我满怀感动.尽享温暖.自由空间由衷的感谢各位圈网朋友的支持,谢谢大家!
朋友如酒,越久越醇;朋友如花,越開越香;朋友如河,越流越深;朋友如燈,越照越亮;朋友如路,越走越廣!一句问候,真情永在,一声叮咛,无限感慨,一份思念,永不间断,一缕期盼,永远相连,一份友情,久久牵挂,不论是阳光灿烂,还是繁星满空;不论是昨日清晨,还是昔日黄昏,总会有远方朋友美好的祝福!这种真情,浓如秋夜四溢的果香,醇而不烈、品而不腻,我想这就是友情。因此我愿珍惜这份友情,珍惜网络为我们缔结的缘分,在网络里用真心用真情来弹奏一曲——友谊地久天长。用网络这根红线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你我连在一起,让键盘传递我们的友情,让友情融入你我的血液,任时间也不能漂泊;让真情融入你我的骨髓,任空间也不能阻隔;让才情融入你我的思维,任脑海里文思澎湃。天很蓝,蓝天下有你的笑脸;光很艳,阳光下有你的开妍;花很香,芬芳里有你的橄榄;海很宽,海浪里有你的桅杆;山很高,山峰上有你的雪莲;水很清,清流中有你的甘甜;网很广,广袤中有你的空间;博很多,众多中有你的家园;文很繁,繁华中有你的灿烂;我的空间里留下了你们的脚印,那是一串串友情的足迹。我的博客里留下了你们的问候,那是一行行真情的笔迹。我的日志里留下了你们的评论,那是一句句热情的轨迹。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你们的影子,那是一个个深情的心迹。这份情我会用真心去体味,这份爱我会永久珍藏在心间。
元旦在即,祝博友们元旦快乐!在此我把一份顺利,一份温暖,一份宁静,一份浪漫,一份关怀,一份美满,一份吉祥,一份健康,一份福气,一份平安,一份喜悦,一声问候,凑成十二份祝福送给朋友们,祝朋友们元旦快乐!新的一年祝大家分分秒秒吉祥,时时刻刻幸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开开心心!让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第五篇:那些年,最后的军训
那些年,最后的军训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慢慢变成天使。”初中,高中,我们都经历了军训,可是当时的我们不懂得军训的意义,不懂得珍惜与同学教官相处的宝贵时光。而现在,转眼间,七天的军训悄然结束,那些陌生的面孔虽然不再那么陌生了,但是再也没有机会让我们经历一次军训了。军训,既让我们痛苦,亦使我们满足。
进入大学,已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历程的开始。在历程开始之前,我们经历了军训。军训,磨去了我们脸上的稚气,增添了一份坚强和刚毅,它告诉了我们“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军训,洗去了我们身上的慵懒,增添了一份责任和团结,让我们学会为集体荣誉而战。
站军姿,是最基本的训练项目。每次开始训练之前,教官都会让我们站上3分钟,开始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好慢,每延长一下都是煎熬,教官“还有60秒”的声音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七天下来,发现所有的同学都变黑了,变瘦了,但是都站得直了,有了军人的姿态。教官说:“站军姿是最基本的,是其他一切动作的基础。咱们文法学院女生多,女孩子更要在乎自己的站姿,练习站军姿提高自己的气质,还可以免去你们去健身房健身的费用。”
在齐步正步练习时,每有一个人做错了动作,所有人都要延时。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也包括我心里暗暗地觉得不应该让所有人为了一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渐渐地,我们懂得了,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只有一个个的人,不仅仅只有我们自己的小个体,它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样吧。也许自此以后所有人心中都存在了一份责任感,为了不成为他人的负担,出错的人越来越少了,动作越来越一致了,口号越来越响亮了。军训,让我们深谙了团结的含义,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
曾经以为军训只不过是一种消耗时间的游戏,但是这七天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军训,是让人在学习、生活、态度、角度上的多重转变,去适应一种新生活、新环境。如今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难免彷徨和迷惘,但是军训告诉了我们,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不断坚持和努力,再多的汗水和泪水都会有身边的人与你共享,成功就在不远方。
大学的军训,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军训。这次军训,是我在迈向大学时最昂贵的一份礼物。汗水,浇开英雄花,磨练意志,事事不怠;泪水,滋润情感叶,感恩队友,感谢生命。
也许在多年以后的一个时光里,我们可以静静的回想,那个在午后同我们一起站军姿的人,那个在背后默默为我们打水的人,那个在雨天一起疯跑回宿舍的人,那个在汇演前为你整理着装的人,会不会慢慢哼唱起“好想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细数着掌心中零落的泪珠。
那些年,那一年,那最后一次军训,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