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的生平》课程期末论文——“对周恩来的认识”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周恩来的事迹,现在上了一个学期的周恩来生平与思想的选修课,对周恩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进一步加深。
最早了解周恩来还是在小学的时候,特别是那篇语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里的文字描述营造出十分凝重、悲痛的氛围,在我幼小的心里引起极大的触动。而同时周总理的伟人形象也深深根植在我心中。
一.
至今仍记得文章首段中感人的描述:“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选自吴瑛同志写的《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1977年1月号上。该文选入199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2课。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聚集长安街送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作家吴瑛同志写下了感人的一文。
而现在在大学的选修课上,我重温了一遍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对总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二.
首先,我查阅到百度百科上对于总理的简介:“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早年读私塾。191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8月,与贺龙、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全权代表中共中央到西安同蒋介石谈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45年同毛泽东一起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坚决斗争,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接着,让我们走进周恩来的革命生涯。
周恩来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从新闻报刊活动开始,又始终同新闻报刊活动分不开的。早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期,他就养成每天读报、关心 时事的习惯,逐渐培育了观察社会、分析政局的能力。他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以其所学,供之于世 ”的主张,团结进步同学,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向封 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封建礼教提出勇敢的挑战。为了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邃密群科济世穷”,他于1 9 1 7 年东渡日本,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 革命的思想影响。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伟大的五四运动,并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等报刊,号召民众觉醒起来,“推倒安福系所凭借的军阀,推倒安福 系所请来的外力”。这些报刊成为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旗帜。在五四运动中,表现了青年周恩来的优秀革命 品质和组织与宣传才能,为他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无产阶级革命家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9 2 0 年,周恩来赴欧勤工俭学。行前同天津《益世报》商定,可作为这家报纸的通讯员经常撰写通讯 寄回国内发表。旅欧期间,他一边深入工厂矿山参加生 产劳动,实地考察工人生活和工人运动状况,并参加领 导勤工俭学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一边就异常勤奋 地从事研究和写作。他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 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与社会状况、国际局势的演变以及列强之间相互争斗的外交动向,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3 年之间,他先后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了6 0 多篇政论性的旅欧通讯。他在这些通讯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危机。他认为,欧洲列强的外交动向和整个国 际关系的变动,均源于其国内问题和经济恐慌。他预言,战后的赔款问题和军备竞赛将造成更大的商业危机和 “民族之间的愤懑与抗争”,列强为夺取殖民地世界的 垄断地位而进行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今天,我们阅读周恩来当年所写的这些通讯和文章,对于他在上世纪2 0 年代,作为一位年轻的新闻记者,能够对国内国际局势作出如此透辟的分析,不能不感到极大的钦佩。应当说,早在2 0 世纪初叶,周恩来已经成为一位优秀的国际评论家和政论家。
他的政论,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态度,战略的眼光。他的政论,旗帜鲜明,论证严谨,说理透彻,见解精辟,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激切而不失委婉,庄重而不失机智,情理并重、气豪辞雄,有振衰立懦之力,格调高逸、雍容平和,是进行科学分析的典范,也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他的政论,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科学特别是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也是我们学习文章写作的好读本。
在此感谢老师的细心、认真的给了我们讲述周恩来的生平,教给我们平时所不能了解到的一些东西,让我们也重新认识到了这位历史上的伟人。老师,您辛苦了!
第二篇:周恩来生平全记录读后感
《周恩来生平全记录》读后感
李恒志 081165007 旅游管理
说明:《周恩来生平全记录》 中央文献出版社 江明武2004-01-0
1周恩来已经逝世34年了,至今读他的传记还是带给我那么多的感动。在我心中,周恩来是第一个可以堪称完美的人。也许在许多人的心中,周总理都是完美的。当看到这部书的结尾的时候,我深深地被为他感动了。也许最能说明周总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了。“四人帮”的压制丝毫没用,千千万万的人自发地到天安门广场进行悼念活动,自发地为总理送行,情不自禁地为他流泪痛苦,联合国为他降半旗,世界各国都为他悼念„„也许这些是最能评介周总理一生的贡献和人格魅力的了。
读完这部书以后,我受到了不少启发和鼓舞。我甚至有了彻夜不休以学习的冲动,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相信只有周总理才能那样孜孜不倦地奋斗一生。我们去山水大酒店参观的时候,酒店的总经理对我们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勤奋到让人感动,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周总理就是这样让人感动的,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不休不止的,从职位和权利上来说,他完全可以谋求个人利益,用不着这样劳累自己,但是也许他这一生早就注定两袖清风了。因为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写下了一句他一生奉行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突然想起这句话,终于理解了他能走到这一步是注定的事,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定好了这个伟大的目标。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是为了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知道了一个人的目标直接决定这他一生的高度。
这部书还告诉我,要学会去分担责任,因为一个人的责任越大,他就越重要。而且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周总理在国家“文革”期间,并没有随大流去闹革命,也没有完全苟合毛泽东的路线,而是坚持搞国民建设,他心怀着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
令我感动的还有周总理那种无私贡献和俭朴的精神。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联合国秘书长曾经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财产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在联合国银行里竟无分文的存款;中国有四亿多的人口,可谓多矣,而作为她的总理的周恩来竟无一个自己的孩子。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呢?为了祖国社稷,他不顾个人身体的健康,带病工作。1974年病了两个月之后,还是坚持主持召开国庆大会,让到场的人都感动了。
我同样钦佩于他一生的际遇。6岁离开故乡,南开学校毕业后又去日本,还去欧洲勤工助学,加入共产党,回国当黄浦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领导过无数的运动,然后又是几十年的戎马生活,然后就开始为新中国鞠躬尽悴了。这是多么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阿!
周恩来有着非常完美的人格。
首先他对名和利的态度很淡然。比如,他到江西苏区后,当时,他在党内的地位明显地比毛泽东高。一九三二年七月,中央局提议由周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他当即两次提出:这一提议事实上让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前线无事可做,而且使自己这个中央局书记多头指挥,应该由毛任总政委。十
月,在宁都会议上,大多数人突出地批评毛泽东的左倾倾向,再一次决定把毛召回后方,由周恩来负战争领导总责。周再一次提出毛的经验、长处和兴趣在于军事,坚持在两个办法中选一个,由周负责,毛助理,或者由毛负责,周监督。总之是要毛留在前方。他对名利是那么淡然和理性阿,他知道自己的用武之地,不会对权利患得患失,因为它的才干和人格魅力足以让所有的倾服。他一生的没有任何积蓄,也没有什么财产,死后连骨灰也撒向大地──个国家总理,连骨灰也奉献了,能不令人感动吗?
再者,周总理向来身先士卒。记得红军到达四川后,因为国民党特务已提前向民众宣传红军的‘恶行’,所以解放军没有粮食来源了,长途跋涉的红军都很劳累,这时有人提出了大家一起搓稻谷的主意,于是周总理就先搓起来了,别人都劝他去忙自己的事,他却说:”同志们都很累了,如果我不带头搓怎么行呢?“后来大家都被周总理的话感动了,很快就把稻谷搓完。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下大雨,有一个窑洞崩塌 了,周总理听到声音就就马上赶过来,自己拿上铲子就开始挖,知道最后一个同志被挖出来他才停止。周总理向来是起带头作用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个有威望的领导。
还有他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在**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一直抱着这个伟大的报负前行。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盖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是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
周总理除了具有完美的人格外,他一生是在不停地贡献的,是人民的公仆。他把他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革命和建设,而且是不求回报的。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所以能够中流抵住,力挽狂澜!
首先他从上南开学校开始就着手写作和编辑,很多份杂志都是他来领导主办的,比如《觉悟》,《赤光》,《少年》。自从东渡日本以后,就开始接触学生运动,回国以后就开始领导学生运动,后来还领导了无数的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后来还以“伍豪”作笔名发表了很多的文章,通过言论来做斗争。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利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去和蒋介石谈判,不卑不亢,最后终于使国共合作能够完成。为了国共合作,他还要到国民党去任职,忍辱负重。为了民族的利用,他自己在所不辞。
带文革的时候,他殚精竭虑护精华,终于使很多老革命家保存了下来。为了不使这些老革命家被红卫兵伤害,他要苦口婆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只许文斗不许武斗,要把心思放在生产建设上而不适革命,到工厂最能参观不要干扰正常的生产„„把革命家们接到中南海去主,防止他们收到迫害。当时“四人帮”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啊,但是周总理却依然坚持在正义的一边。
也许邓小平的复出是周恩来晚年做得最重要的事了,这一步直接决定了中国几十年后的发展。当时的“四人帮”为了争夺权力,进行各种阻挠,周恩来又得不到毛泽东的支持,所以工作难度非常大,但是他最后还是成功了。不过他是带病工作的。那是他已经查出身体染上癌症了,但是他没有停止下来治疗,而是为了斗争拖延着。他知道自己一旦有片刻的喘息,也许“四人帮”就更进一步了。知道最后四中全会上宣布邓小平来接班的时候,他才放心的接受治疗。他把自己的健康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抱病在1974年国庆庆祝会上发表祝酒词了,短短的祝酒词却被十几次的热烈掌声打断,他带给人们的不止是感动,更是震撼。
当然,周恩来带给我们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一言难尽。
也许最能评判他的一句话是“中国的总管家”了。鞠躬尽悴,死而后已。在那苦痛的岁月里,他说:“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逝世后,人们怎么能不怀念他呢?
第三篇:学习周恩来生平有感(定稿)
学习“周恩来生平”有感
是谁在少
年,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
是谁为救国,高举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之旗? 是谁求团结,道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爱国呼吁? 是谁逝世后,造就了十里长街悲情弥漫的感人场面?
是他,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发奋读书,为寻找真理渡洋蹈海,矢志不渝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最忠实的公仆;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兢兢业业,在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征途中,不计较个人的权力地位,利益得失,荣辱升降,始终顾全大局,为党为国,为人民而奋斗不息,一往情深地奉献自己!
是他,我们的大管家,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以前自己对周总理的印象是粗浅的,只知道周恩来是个好总理,是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人物,通过学习我对周总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是它让我对周总理的崇拜和敬仰得到升华.周总理远比我想象的伟大的多„„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国破家亡,山河离碎之际,便怀有“重整山河,复兴祖国”的远大志向.我便不禁对比起自己来,莫说少年时便有雄心壮志,就是现在,我似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走那一条路,以后何去何从,我想,我是该对自己的人生又一个规划了,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
国仇家难,从小便教育了周恩来。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古人云,有志者事竞成!通过了解周恩来青年时候的事情,让我明白了,立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只有志存高远,才能让人励志不息,勇往直前.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何等的抱负,何等的气魄!正是这团激情燃烧的烈火烘焙着他那颗赤热的心,让他一路走来,自强不息.作为大学阶段的我们,风华正茂,意气丰发,面对着花儿般的幸福生活,我们有何理由不奋斗,不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定位.虽然有时候有些彷徨,有些无奈,但一旦有了目标,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再变得空虚乏味,漂渺不定,而是充实,生活因多了一个持续前进的动力而丰富多彩.只有像周恩来那样早日定下目标,坚定不移的奋斗着,探索着,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才能让我们的家园腾飞.“只有先做到羽毛丰满,将来才可能高飞致远”,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为了谋求振兴中华之法,周恩来早年便踏足日本,正是在那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深入学习了解,寻求到了救国的希望。辗转游寻,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周恩来以后的人生,便是踏上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中国的振兴和昌盛而奋斗!
春种秋收,劳者必定有所收获周恩来早年立志救国,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注意军事问题。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组建革命军队,宣传革命思想,解决了建立军队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东征、北伐,提出并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可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军事领导人。
随后,周恩来便奋斗在革命的最前线,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共产党自身建设中,到处都留下的他身影,数十年的斗争,数百条的生命,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恩来早年立下大志后,便投身于其中,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我想,如果我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的话,定然也要向周总理学习那种不畏艰难困苦,勇于直前的精神,同时,必定还有付出无限的努力,这样,我才能有所收获。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曾经在他的诗篇中写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散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为了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周恩来已经付出一生的大半年华。现在,政权在手了。他在党和政府特别是政府工作中,又将经历多少艰难曲折,在祖国土地上滴下多少心血!
战后的中国可谓是千疮百孔,一片狼藉,而且当时的中国极度贫困,科技落后,怎样建设新中国,这是摆在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内忧外患之际,周恩来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依然站在了建设和发展国家的最前线。对内,调整政策,发展经济,改革制度,扫清余孽;对外,和平建交,互不侵犯,抗美援朝,走向世界。
对于周恩来的品德更是让我敬佩不已。文化大革命进入到1967年,随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林彪,江青他们在党内攫取的权力更大了,他们更加感觉到周恩来是他们实现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碍,于是更加迫不及待地要打倒周恩来,搬掉他们的“绊脚石”,于是处心积虑,居心叵测地发动了“伍豪启事”。这令周恩来内心汹涌如海。1975年9月20日,病危中的周恩来进行第四次手术,在进入手术室之前签署了一份重要的文件,用他那颤抖的手在录稿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注明了签字时间和环境,而后,周恩来大声说道:“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正义的声音冲出北京医院,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上空,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久久回荡,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灵,这是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一个为国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人民公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恶势力的痛斥,对自己人格尊严的捍卫。
一代伟人周恩来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在北京逝世了,这是一个举国哀痛,天下缟素的日子,他终年七十八岁。有一家外国报纸宣告:“全世界都哀悼他的去世,因为他是一个罕有的受人爱戴的人”,他赢得了他的朋友和敌人的尊敬。
也许,你曾抱怨出生在落后贫困的山村家庭;
也许,你曾迷茫人生而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也许,你曾对这自认为无望的生活失去信心;
也许,你曾在艰难困苦面前倒下并不在爬起„„
但是,当你了解周恩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有的生的勇气,活的希望。周总理在那战乱中也不忘救国图治,挺身为民,我们又怎能被这些小坎坷所阻扰呢?
同时,你定会学到为人处事之道。古之王者,皆顺应民心,以德服人,而周总理,更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得到的全国人民以及世界群众的肯定。
李清照曾说过“生当作人杰”。张曼菱这样解释:人杰,须有顶天立地的人格,百折不回的气概,有宠辱不惊的气质,有洞察穿透历史的慧眼巨智,有为别人之不能为,敢当别人之不敢当,承担天下大任的铮铮铁骨,一句话,具备有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所积淀的高尚品质。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拥有站在高处的心气,是一个壮志凌云的男子汉。
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特别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周总理一样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付出艰辛而刻苦的努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务真求实,团结协作,奋斗创新,为建设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而战斗!
第四篇: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
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
有人说周恩来是“和稀泥大师”,也有人说周恩来“没有原则”,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周恩来。确实,周恩来从小就学习接受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儒家讲“中庸”,其实“中庸”的实质我认为就是“平衡”,比如现在提倡的“生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走向极端。因此,凡事都得讲平衡。
作为国共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周恩来在重庆时,众所周知,他没有怕过国民党,也没有怕过蒋介石。在1958年,周恩来反“冒进”,毛泽东反反“冒进”,毛泽东说周恩来距右派只有五十米了,周恩来就意识到了硬来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他很注意斗争策略,包括“庐山会议”和“文化大革命”,不与毛泽东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纠偏纠错。就像彭真说的那样:如果周恩来反对“文化大革命”的话,他跟我一样,也进了秦城监狱。也如陈云说的:文化大革命幸好有了周恩来,才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要知道只有保护了自己,才能保护别人,这就是周恩来智慧超人的地方。凡是毛泽东没有想要打倒的人,他都给予了强有力的保护,最典型的就是陈毅。
记得著名影星秦怡被关起来后,孩子在家没有人管。有一天总理从他家门前过,偶然看到秦怡的孩子,一问才知道这回事,他马上指示手下办事人员与相关部门联系,给孩子安排个地方。秦怡出来后,感动不已,她没有想到一国总理居然关心到这样的小事。人民的事,没有小事,我们的总理心里全是人民,所以在在处处会体现出他的关爱,这于他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最高层呆了五十年,是政坛上的不倒翁,与他高超的斗争艺术和为人处事分不开。才有了毛泽东说周恩来在“庐山会议”表现较好的话。其实,周恩来作为一线领导者,更清楚实际情况和后果,也知道彭德怀说的是大实话,但他没有去附和,这也是他智慧超人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谁都知道“三年自然灾害”的主要错误在毛泽东,但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周恩来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并在会上主动承担错误和过失,是我没有当好总理,体现了周恩来良好的修养和风度,毛泽东不好意思,说他自己也有错误。毛泽东的晚年既对不起全国人民,也对不起周恩来。当然,周恩来很重视他的名声。
周总理死后,联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旗降半,而是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 所有人都鸦雀无声。
周恩来相忍为党,相忍为国,相忍为民,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受到个人委屈,都主动维护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他是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模范,是遵守组织纪律的模范。他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伟大的外交家,是接触的革命者,他的智慧和人格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第五篇:近现代史论文(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他具有超凡的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融集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宏博精深,吞吐日月。他曾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侍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的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已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一斑。稍后,丙辰清明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不怕高压,不惧邪恶,甚至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哀悼之情,谱写出一幕幕悲壮的史诗剧。
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周恩来的人格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他在生前赢得人民广泛炽烈的爱戴,身后得到人民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光辉业绩和渊博的学识,以及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品德高尚。他是我们党坚持党性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典范,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党魂、国魂、民族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同志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同志说:“周恩来同志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以至在国际人士中,树立了忠诚、亲切、勤奋、坚毅、无私、无畏的崇高形象„„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同志说:“回首往事,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全党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作为一个不谋任何私利,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奋斗了一生的好总理,他是垂名青史,彪炳千秋的!”屈武老先生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另一位党外知名人士说,长期以来,一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有周恩来,我们实在没法原谅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从周恩来逝世后世界的舆论反映来看,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所及是超越国界的。当年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在国外银行无一分钱私人存款?”反对的人无言以对,决定得以顺利通过。秘书长先生没有列举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是讲了周恩来身上属于道德品格范畴的几点表现,正是这些看来不那么惊天动地的操行美德征服了“世界”,促使联合国作出了“没有先例”的决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二十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伊朗《德黑兰日报》发表文章说:“凡是同周(恩来)会晤过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他的魅力、聪明、机智和精力所倾倒。”突尼斯一位朋友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任何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德新社专稿说:“甚至周(恩来)的敌人也不得不尊重他。” 的错误。周恩来的高尚人格令“高山行止,景行行止”,人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周恩来平生所作的大量政论著述,是他整个革命实践活动和革命理论活动的组成部分,也 是他外交活动和国务活动的组成部分。
他的政论,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科学的态度,战略的眼光和外交的艺术,是时代前进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党和人民战斗历程的投影。他的政论,旗帜鲜明,论证严谨,说理透彻,见解精辟,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激切而不失委婉,庄重而不失机智,情理并重、气豪辞雄,有振衰立懦之力,格调高逸、雍容平和,有泱泱大国之风,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科学分析的典范,也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 性相结合的典范。他的政论,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文献,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科学特别是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也是我们学习文章写作的好读本。
我敬仰周恩来伟大的人格,敬仰他的鞠躬尽瘁,陶醉于他迷人的外交风度,折服于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风范,也景仰他高超的政治艺术。他是一位真正的儒帅和艺术家。周恩来生前是人,死后却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神。真正的神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供万世顶礼膜拜的偶像,相反,真正的神是永远活在人民心间的。周恩来总理的一笑一颦仿佛都是东方永恒的魅力,凝结着东方人的完美。
周恩来,人民的好总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