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的教师心里调适
新课程下的教师心理调适
梓潼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丕林
在当今社会里,压力已经构成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面对来自环境或本身需求的挑战,压力愈来愈大大,职业倦怠明显。这些压力除了来自学生的学习和不良的态度之外,还有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等方面。职业倦怠是指不能顺利应对长期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学者Maslach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一是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二是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又称之为人格解体。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三是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表明: 75.6%的初中教师、72.5%的高中教师和70.9%的小学与幼儿园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2004年秋,22岁的石柱县高中女教师马某川师大毕业,上班3个月后留下遗书在宿舍上吊自杀。亲人、同事扼腕叹息之余,更多的是震惊——长相漂亮、工作出色,又没有情感纠葛的她,没有自杀的理由。而留在她寝室的遗书却显示,不能承受工作之重致其产生了心理障碍,最后走上不归路。
2006春,哈尔滨市呼兰区二八镇中学青年教师张健跳楼自杀。这位专门给学生做心理健康指导的老师,最终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在巨大的心
理压力下崩溃。
2004年3月19日,河北曲周县某村办小学代课教师刘丽娜,强迫她的41名学生伸出手来,然后在每个学生的掌心用削铅笔刀划伤出血。
一边是教师自己心理不堪重负,英年早逝;一边是因学生的小过失招来残酷的体罚与辱骂„„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个案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新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教师要爱事业、爱学生,讲究师德修养,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教师还要“爱自己”。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人关注教育的另一主体——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障碍的基本成因
有关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独立人格受制于情景、认知和动机三个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自身和教师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说,良好心理道德是以良好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素质为基础的,内核是自信心。一个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心的教师,他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就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行为上就会有不同常人的承受力和辩析力,就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己。内心世界就能保
持安定、乐观和充满活力,始终保持自己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主动寻求良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这样,他在主观上就具备了健康心理的基本保证。其二,教师的心理也确实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这些相关外部条件同主观因素产生作用,往往会给教师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期望做出优异的成绩是教师的共性心理,这种共性心理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期望,即对自我人格、价值、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期望,期望学生能不断进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面对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中老年教师肩挑重担,工作相当辛苦,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期望值越高,教师的心理负荷也就越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工作与生活的困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中的竞争越演越烈,在个人生活方面,爱情生活、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也常常会产生压力。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作量过大,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过快的生活节奏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遇到难于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紧张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人际与交往的障碍。研究表明,在心理失衡和角色冲突下人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容易对他人作出消极反应。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社会与改革的压力。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社会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学多才的智慧、现代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求异的思想观念,也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说社会要求教师应当是最理想的“完人”。同时,随着教育内部
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源的不断萎缩,教育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考核、落聘、待岗、下岗始终是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外忧内患,教师的心理承载着多重压力。这种压力处理不当,会使人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使人感到沮丧与失望,乃至于出现颓丧、消极和沉闷。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心理疾病,正是由于不堪承受过重的压力造成的。
5、付出与回报的尴尬。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待遇、地位逐渐提高,但同西方国家和其他行业相比,依然较低。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们还要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年轻教师还要与异性朋友交往组成家庭。因此大家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另外,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停滞或下降,待遇低,繁重的工作和超负荷的工作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收入的限制,他们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与自己同时毕业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这一种浓厚的自卑感挥之不去,长久笼罩心头。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呢?
1、豁达 在中学上生物课时,我们曾在显微镜下观察过一滴水中的万千小生命,个个都那么生机勃勃,自得其乐。如果从遥远的外太空看地球,不也就是一滴水吗?哪个”小虫”又是你和我呢?在广袤的宇宙和浩瀚的时空中,我们真的很渺小。你明天早上可以不起床,但太阳会照常升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存在同样只是短暂的瞬间。认识到我们只是比我们更重要的事物的一部分,就会感到“自我中心主义”多么可笑,就会拥有更大的心理容量,不再为身边的琐屑小事而耿耿于怀。我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许多“无比严重”的事情,放在大尺度的背景下看,其实也不过是“茶杯里的**”。而今天有些“决不能善罢甘休”的事,五年后也许就已经微不足道。因此,有了宽阔的眼界和博大的心胸,我们往往
就能经得住一些事情,少一点“忧谗畏讥”、“叹老嗟贫”,多一点“穷通不较”、“宠辱不惊”。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在顺境逆境下都保持更高的境界。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谁都知道中头奖的概率太小了,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然而,我们每个人却都曾经中过一次比彩票困难千万倍、昂贵千万倍的头奖,这个奖就是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孕育,都是几十亿精子中唯一优胜者的凯歌。再说,你的父母亲在茫茫人海中结识的概率又何等微小。如果更往上推,倘若不是一千年前那场农民战争中,你的祖先侥幸躲过了敌人的长矛,他身后的绵绵子孙便都会一笔勾销了。所以,请牢牢记住,你的出生绝对是世上莫大的奇迹。不管你长得高也好,矮也好,单眼皮也好,双眼皮也好,都是大自然妙手偶得、独一无二的佳作,都值得千般庆贺和万般祝福。“上帝记得每个人的名字。”认识了这一点,就会悦纳自己,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决不因艳羡别人而妒火中烧,也不为取悦别人而奴颜媚骨,更不会在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自暴自弃,甚至一念轻生——那真是最不可饶恕的罪过和对自然最大的忘恩负义。
2、正直 小孩子看电影虽然不懂,但总忘不了问父母亲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在世为人,先不说当不当得了伟人、富人、名人,至少也应该做个好人。古人说的”大德必寿”虽未必可信,但道德修美、品德端方的人由于自身行为和社会规范相一致,因此不需要有那么多矫饰和掩盖,心理负担于是就小得多。心境也平顺、松弛得多。而伤天害理则是一种恶性循环,干了不义的事需要用更多的不义来掩盖,内心世界总是充满紧张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原因。其实人往往很复杂,小偷、强盗很少有希望后代子承父业的。强盗白天杀人越货,晚上还要到教堂忏悔一番,企图卸掉心理包袱。
所以,“清白的良心是一具温柔的枕头”这句话乃是至理名言。正直和善良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善良是一种品格,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一种德性。善良中蕴涵着宽容与大度,善良中蕴涵着理解与尊重,善良中包含着人爱友善,善良中包涵着慈悲为怀。善良是教师对待学生最基本的规范。对于我们,即使看见坏人得了再大的便宜,也不必为自己做了好人而后悔。
3、快乐
快乐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
入最佳状态。有益的化学信使成群结队沿着大小血管痛快奔忙,为我们清除废料,修补损伤,恢复疲劳,贮存能量。“快乐”真是一种建设性的情绪。但“快乐”究竟有没有客观指标?譬如说,是不是根据你的财富多少和权力大小,就能对应查出你的“快乐指数”?这样的标准看来是没有的。多少人顿顿玉盘珍馐,但却没有好胃口;住着金窝银窝,可惜彻夜失眠;身边偎红依翠,但偏偏暗疾缠身;一个贫苦农民有了一万元的时候会在梦中笑醒,而一个亿万富翁只剩下一万元时却会跳楼自杀;我们常常“只眼红人家鞋好,不知道人家脚疼”。有句话说得好:“我平凡,但我快乐。”当然,快乐也不能说完全靠主观心理体验,基本的条件还是需要的。有人概括为“有事干,有钱花,有人爱”,倒也通俗简洁。特别把“有事干”列为快乐之首,很有几分见地。人的快乐首先来自创造。工作应成为生活的第一原则,而“忙”则是保持健康和快乐的灵丹妙药。一身娇肉懒骨,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必定百病丛生。不少人退休后就是因为不适应角色转换,心理失去了寄托,一下就“闲”病了。因此,生活永远不能失去目标。同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时时领略生命的快乐和酣畅,不要等到实现了目标后才去享受生活。
4、爱心 人性最深刻的需求是对爱的需求。当我们的心温柔地一动,浸沉在浓浓的爱意中时,我们大脑中的上万种神经肽就会闻风而动,热烈呼应,调整它们复杂的配比,营造出体内理想的生化环境。而这种爱又常常和感激交织在一起感激养育我们的父母和社会,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大众,感谢为我们的成功播下最初种子的人们。当我们带着感情看世界,心理的体验就常常会不同。当我们春风得意、百事顺遂时,脾气总会特别好。这是因为自觉命运待我不薄,便产生了回报世界的爱心。而憎恨和愤怒则是一种暴烈的破坏性情绪。就有这样一个人,饭里的砂子硌了他的牙,竟然气呼呼地非要翻箱倒柜找一把老虎钳把这颗砂夹碎不可。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首先会啮噬自己的健康。常年在暴跳如雷、恨意难平的情绪中度日,生命是短促的。这不仅是一个脾气和性格问题,还是一个人生姿态问题。留心一下会发现,我们一个时期的心情大致都有一个“背景色调”和“衬底音乐”,爱就是温热的暖色和深情的旋律。我们的心理若能常常陶融其中,真是如鱼得水了。特别当这种爱化为对别人的帮助和对社会的奉献时,我们从中获得的美好感觉往往胜过其他的心理愉悦。行
善是爱的最可靠源泉。
5、宽容 我们所谓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我们的烦恼也大半来自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宽容则是处好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它的要义是体谅,理解,讲与人为善。你生活,让别人也生活。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叫张英,老家的人因为砌墙和邻居寸土必争,去信向他告状。张英提笔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很惭愧,也让了三尺,于是家乡就有了六尺巷保存至今。大家好好琢磨一下这个故事会大有心得的。
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利益取向,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既然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事事处处都对自己的心思?善于委屈求全显然是一种美德,老虎并不介意于被划归“猫科”的。再说,人非圣贤,谁能无错?自己今天否定昨天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只要不涉重大原则,完全用不着过分较真。为人尖刻不等于深刻,“彰人之失,显己之明”并不能让人产生敬意。红楼梦里有句话说“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这些前人智慧看来并不过时。因为“一口闲气咽不下”,“一时面子放不下”而锱(Zi)铢必较,睚眦(YaZi)必报,放纵体内有害的激素狂奔疾走,只能有损健康。
作为教师,宽容要求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要求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要求我们接纳孩子的弱点,视孩子犯错误为必然。正如美国一位教师在教室黑板上方张贴的一句化,“教室,出错的地方”。
需要特别提醒的,我们说宽宏大量是一副良药,还应该包括对自己的宽厚。既要能“大赦别人”,也要会“豁免自己”。人的一生充满了失去的机遇和错误的选择,工作失误,行为失当,用人失察,有时在重要场合说了句不得体的话,失手打碎了一件贵重东西,都会久久地陷入懊悔和自责中难以释怀,其实在认真总结了教训后就应该原谅自己,让自己尽快解脱和“过关”。有种值得特别警惕的“灵魂毒药”便是嫉妒。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可以容许一个陌生人发迹,但不原谅一个身边的人上升。如果说宽厚是强者的心态,嫉妒便是弱者的激情。当嫉妒唤起的有害激素在体内潜滋暗长,我们的各个器官将浸泡在它持久的文火煎熬中。因此,陷于嫉妒的人是比被嫉妒者更加可怜的。
6、淡泊 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着名作家冰心也认为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7、坚强 坚强是我们耐受强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量度。人生百年,谁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社会动荡的严酷岁月自不必说,就是平常的日子,我们也难免“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总是好时光和坏时光的交替与混合。挫折和失败对于一个人不仅不可避免,甚至不可缺少。“没有挨过饿的人不会有深刻思想。”“人生的交响乐只有加进痛苦的低音才浑厚丰满。”“一个跟头跌出强人。”“少年得志,人生之大不幸也。”人们竟然用千百条谚语赞美挫折和失败,可见它具有特殊的价值。许多企业在招收雇员时就更看重有无失败的经历。不谈“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历史故事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领导人的坎坷失志,就不会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所以,“一个人在困境中能比顺境中学会十倍的东西”,这的确不是夸大其辞。
有副对联说,“能受天磨为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我相信坚强的人永远不会有山穷水尽的时候。人类意志中最可敬的品质,便是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失败甚至苦难,都能指挥自己沉着迎战,蹶而复起、越挫越勇。2008年的5.12我们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我们的房屋、财产不仅遭受了巨大的损害,我们的心灵精神也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我们的心理大厦不管多么高大华美,如果没有足够的抗灾抗震能力,都是不能算合格的。
有人把心理品质的诸多要素比做心理健康的维生素,然而,人的心理总有四季变化,晴雨交替。再健全的心灵也难免会有“感冒”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紧张,释放压力。
三、教师心理调适的策略与方法
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期表现心理生活全貌的一种暂时特征,人们在从事任何活动或进行任何工作之际,总是一定的心理状态在起作用。但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衡常状态,总是在一定时期保持一定的心理状态。一种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换成另一种心理状态。有些心理状态保持时间很短,如激情--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会引导进行不加考虑的活动。有些心理状态则较持久,如长时间紧张工作后产生的疲劳状态。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促成心理状态的转换。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升入和发展,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1、改变自我法
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他的报告和文章中反复强调,“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将改变自我,自强不息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了教育的自我境界,提升了人生的层次。生活中的压力可能并非来源于所陷入的生活困境,而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些生活经历所采取的反应。所以改变自我是应对压力的首要途径。你无法控制生活降临于你头上的打击,但你可以控制你对于这一打击的态度。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你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努力在消极情绪中加入一些积极的思索。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正如一个台湾司机所说: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2、多角度比较法
清人笔记小说中有一首《行路歌》:
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再一看,还有挑脚夫。
这首歌谣言虽俚浅,足以醒世。哲人说:人生是块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比较,会产生不同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爱向上攀比,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别人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差不多,凭什么生活比自己优越,由此而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常有一种失意之感。要调整这种心理的失衡,就要尝试换个角度想问题,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事情,也可采用“比下不比上”的方法,多比比不如自己者,这样就能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当你收入赶不上别人时,不必向上看,和付出比你更多获得比你更少的人比较,这样一比你心里就舒服多了;
当你没有评上职称时,不要垂头丧气,也不要怨天怨地,你不妨想想没有职称的民族音乐大师王洛宾,体味体味他的一句话:“是不是有了职称我的歌就能传遍天涯海角呢?”;
当你抱怨教师的地位低时,你不妨想:教师家庭物质生活是差一点,但精神生活却很丰富,在知识上占有优势;并且工作生活都很规律,这些也是令人羡慕的;教师的劳动还有多重收获,如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的感情、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等。
如何比是一门学问,东方不亮西方亮,转换角度天地宽,教师应学会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特级教师魏书生这样比:机遇和差的比,干劲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过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党时比。
学会比,善于比,就会比出干劲,比出幸福,比出欢乐,比出自信,比出平衡。
3、巧用暗示法
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里,潜在着一种特殊而又神奇的力量。有的人借助这种力量而一举成功,有的人却因与之交臂而一生无为,这一神奇的力量即是暗示。暗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古代成语“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这是一个心理暗示的典型实验:一位化学教师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声称要给学生做一次气味传播速度和嗅觉灵敏程度的测试。老师在讲台上打开瓶子,把彩色的其实毫无嗅味的溶液倒了几滴在棉花上,并做出极厌恶的样子离开了“恶臭”的讲台。很快,许多学生都嗅到了难闻的气味,最后,连远离讲台的最后一排学生也有人嗅到了,而最靠近讲台的前排学生,有的竟因为嗅到剧烈的臭味而离开了座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让我深忖于心:
阿尔卑斯山的盘山公路有一处非常陡峭,并且是一个急转弯,许多驾车者由于车速太快而丧命于此。交通部门于是在路旁树立了一块警示牌,上面写道:事故多发地段请缓行!但事故并未由此而减少,后来当地的交通部门在警示牌上换上了另一句话,事故一下子减少许多,以至后来很少
再有交通事故发生。大家可能要问:什么话有如此的魔力?原来警示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请欣赏啊!这便是对生命个体积极心理暗示的魅力!
利用潜意识中的自我暗示是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我们要学会并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介入生活,这是一种获得心灵平衡的极好方法。如在发怒时,提醒自己“不要发怒”,在忧愁时劝说自己“烦恼就会过去”等诸如此类,对抑制不良情绪都会大有益处。当感到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时,我们可以用美国爱荷华大学发现并推广的“白云想象法”来消解压力:
①想象自己仰躺在夏日的草原上,凝视着广阔的蓝天,这时你是轻松的、快乐的,天空很明亮、很美丽。
②独自一人躺着,轻松的、愉快地望着天空,这时,发现水平线上出现了一朵小小的白云,它以蓝天为背景,在天空中自由地漂浮。
③这时,想象着小白云慢慢向你移来,放松自己,反复地想象着小白云还在慢慢地向自己移来。
④慢慢地欣赏着小白云向自己移来,终于,小白云停在自己头上了。这时可轻松地仔细欣赏美丽的小白云了。
⑤想象着自己沉醉于小白云中,自己也成了一朵小白云了,并且能自由分散,和小白云融合成一个整体。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情绪不稳定时,做一到几次“白云想象法”即可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4、团体互助法
感受到压力大,越不该把自己困在房间里独自烦恼。不妨多与好友会面,可为你带来灵感和解决困难的启示。《家庭生活报》曾载文《请同事帮您“减压”》,说日本的白领阶层已悄悄流行这样一种观念:你的同事是你最好的心理医生。日本的白领下班后不是急匆匆地往家赶,而是与同事三五成群或觥筹交错、或翩翩起舞、或嬉笑怒骂谈笑风生。他们称这是“减压”和“疗伤”。这种方法何尝不值得我们借鉴呢?当然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采取他们的方式,但教师也应有几个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借助团体交流互助。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
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它会难受枯萎。”美国耶鲁大学通过跟踪调查发现,与人为善有助于健康。一个学校的老师原先很少来往,但在参加了一次大合唱之后,突然发现人际关系显得那么融洽。所以,教师最好参加一至两个学术或社会团体,在群体的互助协作中释放自己,避免使自己过于封闭而导致心胸狭窄,有条件的老师最好争取每年能出去一次,哪怕是自费。
5、自我安慰法
有位教师买皮鞋时被不法商贩“刀斩”,他即通过“自慰”走出这一小事带来的不悦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营业员斩人容易吗?他明明是骗子,他明明斩一次心里阴暗一次,可他冒着降低自己人格的危险做了,这容易吗?那营业员一看就知道没念过什么书,可他为了达到斩人的目的,与你这个搞文字的人咬文嚼字,并且最终胜你一筹,这容易吗?再想想,营业员其实是很想揍你这个戴眼镜的,可他多么懂得忍耐,没有动手,这容易吗?
有人说:“戴着镣铐跳舞是啊Q精神。”我认为啊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用自我安慰来为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作辩解。人在自我安慰时所谓的理由可能是“自圆其说”,但这种方法确有维持心理平衡,摆脱心理痛苦之效。尤其当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救时,就该安慰自己,接受现实,追求精神胜利,摆脱心理困境,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方法。放眼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戴着镣铐跳舞总比戴着镣铐哭泣更有利自己的健康。所以,掌握自我安慰法实在是非常重要。
6、学会“放弃”法
有句著名歌词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生活中也常常需要“该撒手时就撒手。”我们的烦恼常常来自期望值过高。大家都爱引用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生活里的将军却是一万个士兵里才出一个的,其他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如果都天天叹息“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就更谈不上成为好士兵了。不能每天光想当伟人而不想洗碗。天下之大,能人之多,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何况“形势比人强”,许多成功需要机遇,也就是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排列组合中偶尔出现的有利空隙。
在欧洲,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彦,大意是说,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
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却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这一民谚,说的正是不懂及早放弃酿成恶果的教训。
一只倒霉的狐狸在被猎人套住一只爪子之后,它竟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腿而保全一条命,确实具有惊人的睿智。人生亦应如此,如果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眼前利益而去保全长远利益就是是明智的选择。古代智者告诫我们:“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此外,人生的目标也不能太多。同时抓两个兔子往往一无所获。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生命的能量是一个定数。我最敬重的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了。然而鲁迅先生却是在55岁上去世的。我常痛惜地想,他是一根两头点燃的蜡烛。如果先生过得稍微从容些,是否不一定会死于盛年?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永远都会忙不完。重要的是学会运筹、取舍和张弛有度。“腾不出时间休息,就要腾出时间生病。”现在许多人年轻时用健康换钱,老了再用钱换健康,这笔帐怎么算才更合理?我们过分强调了“成功是苦根结出的甜果”,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快快乐乐做出来的。对于立身要路的忙人,我的忠告是要学会放权和授权,集中了权力就集中了麻烦。决不能靠自己团团转而要把人用得团团转。
放弃是获得的前提,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放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操守,放弃是一种美的释放,是一种质的升华。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彻悟人生,笑看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7、懂得“忽略”法
要为心理“减负”,首先得砍掉一批貌似合理而实际并无意义的东西。“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不去为“定局”再过多操心。有篇文章的作者曾这样说,“飞机猛烈颠簸时我不着急,飞行员拿那么多钱应该由他着急。动手术前我不着急,医生待遇那么高该他着急。只有接到账单后才真正轮到该我着急了。”许多事情,如果着急确实于事无补,倒真不如泰然处之的好。
还不妨合理“忽略”对事物的负面思考,也就是学会用正面、积极的眼光看问题。有位母亲,晴天担心卖伞的大儿子生意不好,雨天担心烧砖
的二儿子淋湿了土坯。于是没有一天快乐。后来得人指点,晴天为二儿子高兴,雨天为大儿子高兴,于是天天快乐。80岁的人伤感于来日无多,然而,你所盼望的长寿不是已经实现了吗?那些令人羡慕的青年人能否“登上银色年龄的峰颠”还未可知。你应该感到欣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福兮祸兮,依伏难料。能从负面事物中找到并抓住正面因素,的确是重要的人生智慧和心理对策。
8、适度“宣泄”法
在美国有一种“成人玩具”,是用海绵做成的“砖”,帮助成人宣泄愤怒,又不造成伤害。国外还有一种“出气”公司,专门利用让人发泄压抑来赚钱。有些日本企业,深知想揍老板一顿的人不在少数。便索性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头像画在沙袋上,任职工拳打脚踢来出气。在正当场合直抒胸臆,一倾积愫,敢怒敢言,给满腔郁闷一个出路,不要让它存在心中憋出毛病来。但我们在“宣泄”愤怒时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尊重别人,不要因为你的发泄而伤害别人。这在心理学上叫着不要“踢猫”。所谓“踢猫”就是不要对无辜者发泄你的攻击性。这条规则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总经理有天正在气头上,恰好办公室主任来请示工作,他就满面怒容地将办公室主任斥责了一番。办公室主任莫名其妙地被经理斥责了,火头上秘书又来汇报工作,办公室主任就怒气冲冲地将秘书训了一顿。秘书无缘无故被主任训了,心中愤愤不平,走到门口,碰到男朋友来接她,劈头盖脑将他骂了个够。她男朋友高兴而来,扫兴而去,走到街上,怒火难耐,碰到一只描,就一脚踢过去。
哭是一个有效的宣泄途径。女人普遍比男人长寿,大约和女人哭泣的次数更多有关。男人尽管同样“泪腺饱满”,但却不能哭,这是出于文化的原因。“男儿有泪不轻弹”,一句话就剥夺了大自然送给男人的宝贵礼物,让他们“有眼泪往肚里流”了。分析因洋葱刺激而流出的眼泪和情感原因流出的眼泪,会发现其化学成分迥然不同。当我们心底涌出的“生命之盐”夺眶而出并在脸上形成“径流”时,便带走了应激产生的诸多毒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眼泪也是对心灵的测试。流泪往往因为真诚。
宣泄的最有效通道大约莫过于“倾诉”了。有个童话叫《国王的耳朵》,故事中的理发师知道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但却不能说,他的肚子都要憋破了。后来在医生建议下,理发师到旷野上挖了个洞,终于对着洞口痛快地
喊出“国王长了个驴耳朵”。中国有句古语叫“观棋不语真君子”,可见心里有话而口不能言是一种折磨。“洞见一切又守口如瓶的只有月亮。”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人因此需要特别强的心理素质。倾诉就是倾倒心理垃圾。在这方面女人似乎又多了一个法宝“唠叨”。许多自杀者如果最后时刻有一个好的倾诉对象,也许就会让生命出现全新的转机。
老师们,一本归宗,“修身”和“养性”从来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自觉选择了科学的生活方式,随时不忘“储蓄健康”,并牢牢抓住心理这匹“天马”的缰绳时,我们便能达到“身心双健”的人生境界。心衡学高方能春风化雨,用爱心撒播甘霖,惠泽莘莘(shenshen)学子。希望大家平衡心态,做快乐教师。
(1)明确教师的职业特点,降低对职业的期盼——我们的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好的老师与学生斗智斗勇——不让情绪左右了言行:面对让你厌恶的学生,仍面带微笑;对学生暴跳如雷时,也许心静如水。
(3)学会原谅自己与别人——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无知与偏执的学生、偏爱与袒护孩子的家长,还有同事的误解,往往让你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
(4)让学生摸得着你的关注——更多地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承担你相应的责任。
(5)永远不要低估你眼中的差生——差生的未来,也许是你永远也赶不上去的。
(6)将惩罚进行到底——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轻易放弃差生,合理教育顽皮学生的违规行为。但一定不要将惩罚上升为体罚。
(7)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你赞赏学生的每一点小小的成功,学生会再还你一个惊喜。要学一点幽默,但要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
(8)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作用——优秀的学生并不完全是靠教师教出来的。
(9)别让自己成为新文盲——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做好阅读笔记,记录思维的火花,提升自
己品位,强化人格魅力。
(10)做快乐的教师——努力营造快乐环境,让学生快乐。寻找自己快乐的窗口,让自己每天都快乐!
快乐的核心就是你自己!
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的职业!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中心是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而不再是知识传授。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具备学科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健全心理三位一体,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有真正的心理安全,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
2008年10月10日稿
新课程下的
教师心理调适
杨 丕 林
梓 潼 县 教 师 进 修 学 校
二00八年十月十日
第二篇:教师调适心里健康的策略
教师虽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我们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家有口。除有其他人一样的压力外,还有因“学生难教,家长难处,学校难呆,教师难做”而产生的特有的心里压力。为了自身的健康,学生的成长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调适、释放压力,舒缓心情,使心里健康。释放压力,舒缓心情。现将我尝试调适压力的方法列出,以求共勉::
1、教师要做最真实的自我。社会上的成员或团体都有对教师评价的权利,而教师应该怎么做、是怎样的人,教师自己应该有个正确的自我概念,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必为了他人而刻意掩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2、多参加健康的社交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例如: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与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串门、倾诉衷肠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大声歌唱释放自己的压力。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教师要正视压力的存在,化压力为动力。如遇到调皮捣蛋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可以退一步: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在许多方面都还不成熟,范错是难免的,“孰能无过”。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引导他们的。否则,他们来学校干什么?老师不能一味去责怪斥骂他们,而应真心关爱学生,接纳并理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这样我们也许就觉得不那么累了,心里也舒坦多了。
诚然,调适压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竟为我这几天视频学习的偶得,以求共勉,共勉。
第三篇:信访接待工作人员心里调适初探
信访干部心理调适初探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凸显,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大量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合理诉求与不合法申诉、群众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人员或境外敌对组织操纵利用相互错综交织的复杂局面,成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一大特色。
作为一名信访接待工作人员,在几年的信访接待中,亲身遇到合理诉求型、无理缠访型、心理需求型、发泄型、精神偏执型、歇斯底里型等类型的信访人,长期走访市区,在跟信访人零距离接触的几年里,对于信访人的心理需求,有切身的体会,长期接触,特别是同有过激型信访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遭受过信访人故意吐唾沫到接待人员脸上,信访人故意肢体接触接待工作人员,也有“碰瓷”型信访人等等。
化解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信访干部的天职,当前,诸多社会矛盾、民众诉求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群众信访量高位运行,面对期望值过高的信访群众,接待工作中,一方面我们扮演国家政策的宣讲员,心理咨询师,社会稳定的的维护者等角色。另一方面还承受着维护和谐稳定的巨大工作压力,信访干部时常因无法满足其需求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郁闷中,信访工作人员心理状态会出现如:忐忑不安、过度兴奋、情绪急燥、不知所措、头脑昏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工作中莫名发火等现象,生理方面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失眠厌食、下班后不想说话、闷闷不乐,不愿意和家人沟通,或者无名生气等现象。加之信访机构、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却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小马拉大车,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长期在如此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下,导致身心疲惫,心情抑郁,沉重的工作负荷压得信访干部喘不过气来。
付出多、回报少,工作的无规律性,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抚育孩子、照顾老人,甚至还经常不自觉地把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回家里,无意中引发家庭矛盾,造成夫妻关系紧张,追求发展、渴望进步是信访干部内心的深切需要,但因种种原因,这支队伍政治上进步较慢,提拨重用、培养交流较少,信访干部有时会感到失意自卑,工作积极性受挫,激情和动力缺失,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进而使信访干部焦虑、情绪抑郁、心理失衡、职业倦怠等心理亚健康,因此信访干部应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疏导,树立积极心态、培养广泛兴趣、加强休息和注重自我放松。
因此对信访工作人员的要求高、压力大,在此环境中,信访工作人员的心理需求调适是多么急切的。
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信访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才能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正确对待官场上的得意与
失意。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要关注信访干部健康需求,从身体上为信访干部减压。坚持休假、体检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信访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调整时间,使信访干部的工作张弛有度;坚持每年组织干部体检,帮助干部预防和治疗疾病,做到有病及时医。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为干部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及时掌握干部的家庭生活困难,尽可能帮助解决,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要营造良好的信访干部成长环境。党委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对信访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那些长期在信访部门工作的优秀干部要优先提拔,在确定后备干部时,对信访干部优先推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信访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进一步培养锻炼,适时提拔年龄较大、默默无闻的干部担任非领导职务,使踏实工作的信访干部感到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党委、政府领导要多深入信访部门指导工作,对信访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要经常鼓劲打气,设身处地体会信访干部的辛苦,多看他们的本质和主流,多加体谅和理解,少些埋怨和责备,让信访干部在宽松、积极的环境中工作。要注重平时与信访干部的交流与沟通,关注他们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确保他们健康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四要加强对信访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聘请心理医生针对信访工作性质和特点,举办信访干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信访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信访干部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信访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
五要引导信访干部合理调整情绪。当我们面对心理压力时,不要沮丧、困惑、恐惧,应该让它通过合理渠道释放出来。合理调整情绪就是要把握好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为转移法,当火气迅速上涌时,要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余怒未消时,看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散步,让紧张情绪即刻松弛下来。宣泄法,当心中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时,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倾吐出来或干脆大哭一场,这样能快速释放出积于内心的郁积,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二为自我安慰法,当追求某个目标而没有得到时,寻找一个理由,求得内心的安慰。三为自我暗示法,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自我警告保持冷静、不允许发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等词句,尽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可将制怒、镇定等条幅置于案头或悬挂在墙上。同时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切忌完美主义,要防止完美主义给我们
造成的压力,它的策略是期望值每次降低一点点,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影响,还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信访干部整天面对群众,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群众解难,为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长期经受着艰苦磨炼
第四篇: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间:2004-5-22点击次数:2767字号:大 中 小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然而,教师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就常常感受到自己和身边的老师面对这种“蜕变”的痛苦、困惑、迷惘,有时还会走进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新课空间自由度大,教师缺乏自信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认为自己须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而新课程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1)充分信任,予学生学习时空。教师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误区二:新课程实施灵活性大,教师难以驾驭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误区三:新课程强调主体参与,教师“全身而退”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误区四: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多采取“拿来主义”
新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工作方式,在与他人合作中,教师往往不顾自身特点,一味采取“拿来主义”。
相应之对策:定向发展自身的教育个性
(1)提高综合素质。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教语文的可以光顾数学、体艺等学科,教数学的也可以涉猎文史、科学等知识,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2)明晰自身优势。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善煽情的教师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涌动激情,善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朝着这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
(3)逐步形成风格。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完善,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批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角色中摆脱出来,进入新的角色。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从中,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新课程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原有的传道授业者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当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出版业的发达、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信息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铺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因循守旧,陷入僵化。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的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参考
书,就不知怎么讲;离开练习册,就不知考什么。新课程标准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忽视了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不能适应个别情况的需要。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独特传统和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据研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其实际生活经验,无法满足地域性特点的发展需要,导致对基础教育课程产生陌生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模式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特色,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教师必须成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和形成课程开发能力,使开发出的课程能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和造就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教材应用的质量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界定。
四、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有赖于信息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更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更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教师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