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政府主导 协会助推 促进转型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 2013、9、1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泸州餐饮源远流长,是川菜大河帮小河味的发源地,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中国长江(上游)河鲜美食之乡”。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泸州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餐饮技能水平,弘扬泸州餐饮,促进餐饮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整合资源,转变职能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自2011年6月换届以来,通过对餐饮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从名人会长向实体会长转变。将原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市老科协烹饪专委员会合并更名为“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2012年协会进行会长改选,由泸州餐饮行业领军企业贵丰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出任会长,增强了协会在餐饮行业中的凝聚力。
二是从行业自律向行业规范转变。协会编录了《餐饮行业政策与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不断完善协会网站建设,组织泸州餐饮界的高级技术人才设立专家组,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协会功能完善的转变。协会以会员为主体,成立协会加工会模式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进行二次覆盖,使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得益彰。在今年开展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签定了《泸州市餐饮行业专项工资集体合同》,8月27日在全省工资集体协商培训会上作了发言,9月11日省政协就《四
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出台实施,调研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其做法得到充分肯定。
四是从单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向引导企业办实体,拓展经营思路上转变。以贵丰园牵头,组织部分成员单位,建立了投融资公司,为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走向行业抱团发展。
二、直面转型 上下求索
中央八项规定的政策出台以后,这给高速增长的餐饮行业确实带来了一定影响。在餐饮行业转型之际,如何引导企业转型,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先后考察了成渝两市和省内重点城市,考察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顺德、深圳和市场经济较早的香港、台湾,也考察了旅游与餐饮开发结合较好的云南,考察了云南滇菜研发中心,赞叹云南人把本地食材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考察研讨,我们体会到大众餐饮就是普通百姓家日常生活中或逢年过节时常见、常做和常吃的一类菜肴。它随家而生,随食而存,随吃而在;它受地域、物产、时令和人们饮食生活习俗的影响,在各地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和特色;它有其特有的亲和力和物美价廉的优势;它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是一种日常而又持续的消费范畴,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是餐饮消费的主流和未来趋势。同时,大众餐饮绝非等同于粗制滥造,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大众”口味的大众菜在用料上越来越讲究,做法上也越来越复杂,味型上则越来越丰富,大众菜的创新和提升已经势在必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企业瞄准大众消费调结构、针对婚生寿宴降餐标、推行“六常管理”降成本。今年上半年我市餐饮营业额实现27.8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
第一、我市的餐饮市场尚未形成非常高端的氛围,餐饮消费一直低于周边
城市,高档餐饮从11年下半年才开始起步,号称人均消费300元起价的会所、酒家,经营两三个月就赶快把餐标调到人均150元,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第二、去年进入餐饮市场的投资者,定位于高端消费的有一定影响,但都不致于关门,这大多是这些投资者来源于煤老板、房地产老板、酒老板,资金雄厚。
第三、餐饮消费总量在增加。公务宴请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占餐饮总量的10%左右,而家庭消费人群在增加,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青一簇,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未来餐饮市场仍有上升空间。据市食药监局的数据反映,全市2011年各类餐饮企业7252家,2012年8741家,今年上半年是9361家,餐饮经营者还在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也还是在增长,而反映到单个餐饮企业的总体感觉上是不到10%的企业能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有增长,这是经营中的佼佼者;大众餐饮增长较快,特别是快餐、茶餐吧、休闲会所等,其中很大成份是增量部份;多数中餐比去年同期下降,特别是定位于高端,依赖于公务消费的餐饮企业、未适时转型,管理模式陈旧,经营确实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我市餐饮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餐饮行业开始进入微利时代。
餐饮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改革开放后餐饮业一直保持高增长,从2010年开始整个行业就开始逐年回落,“四高一低”逐年升温,人工工资年年上涨,食材价格只涨不迭,房租越来越高,水电气价格与工业同价无法兑现;餐饮平均利润年年下滑。据中烹协在全国100家大型餐饮企业调查,餐饮平均利润率2010年是9.42%;2011年是8.04%;2012年是7.6%;今年上半年是5.6%;这个数据反映餐饮行业从2010年就开始步入微利时代,泸州也不例外。
第二、我市餐饮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我市餐饮行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百年老店基本没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国营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和商技校的学生而今成了骨干力量,厨师队伍多数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起来的,科班出生的餐饮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多数是在实战中打拼积累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作指导,在微利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我市餐饮缺乏地方品牌。
泸州地处长、沱两江在这里交汇而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水文化、码头文化、名酒文化与中原文化和西南的民族文化在这儿碰撞出代表川南地域的饮食文化。上世纪初,泸州的餐饮业就开始兴起,泸州厨师在保持泸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集燕蒸菜精粹而独创泸州正宗川菜风格——大河帮、小河味,声誉蜀南。当时重庆有“小上海”之美誉,泸州有“小重庆”之称。改革开放以后,我市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大菜系在味型上呈现出大融合时代,而各地都以地方食材为特征,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最能代表餐饮技能水平的中餐在我市也有一些地方品牌,但缺乏规划引导与包装,以致没有叫得响的餐饮品牌,对产业链的延伸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宏观上看,餐饮在最近两年投资过热,过剩,短期内市场的份额在缩小,长期看餐饮还有上升空间。行业需要通过引导、规范,提升一批,转型一批,市场淘汰一批。通过行业洗牌达到一种基本良性的态势。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举办和参与赛事,引导菜品转型,赛出名厨和名师,赛出本土食材在烹饪技能上的精品。
二是推广“六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职工的劳动合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规范经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性,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理念,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是继续配合食药监部门开展“餐饮服务业示范工程”,此项工程对提升餐饮行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不亚于当年我们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酒店酒家分等定级”,促进餐饮行业再提升。
各位领导:我们在餐饮转型中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转型的本身要求差距尚大,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兄弟市州协会的交流,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为我市的餐饮行业转型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域间协作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
域间协作
[日期:
2007-08-20] 来源:中国第三产业作者:寇亚爱 [字体:大 中 小]
一、“大旅游”离不开“大调控”、“大协作”
“大旅游”离不开“大调控”。旅游的产业群体特性决定了它对宏观调控有比较强的依附性,它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在管理体制上,要体现一个“大”字,宏观调控各行业各部门,努力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需由政府要员挂帅的“大”机构才可以对那些与旅游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如规划、建设、布局、价格、治安以及游、娱、购、吃、住、行等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其行为,使其协调发展。
“大旅游”离不开“大协作”。旅游业的广阔特性要求有打破地域界限的协作。如新疆这样一个区域广袤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的发展仅仅靠一两个中心城市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毕竟是有限的。同时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存在都有着客观的必然性,而且每个中心城市都各有其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旅游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更是各有千秋。所以,只有搞众多城市的大协作,打破景点之间、部门之间以至区域之间的壁垒,把各方面的人、财、物以及各种旅游要素更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旅游业才可能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发展前景。
二、加大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旅游业顺利地发展
旅游业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综合环境,单个部门或企业永远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要促进旅游及旅游企业大发展,必须加大政府主导作用。
1.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工作。目前新疆各级政府已在规划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宏观上已确立总的发展思路,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的思想,突出地域特色,把独特的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孤立单一的景点建设转到谋求区域联合,综合开发,形成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旅游格局。各地州现在都已经或正在制定“九五”和201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有两种考虑,一是单独制定,二是可以放在“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之内。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多从环境适应性来考虑,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强调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规划进行不断完善,使之更科学化,转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盲目追求外延扩张型的发展方式。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旅游
景点、旅游设施的建设。
2.政府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在软件方面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深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不仅要搞好对国门以外的开放,而且要搞好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形成一个有效的投资推动机制,包括形成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统一的协调机构,具体的投资鼓励政策,必要的金融支持,形成一整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在硬件方面则要有明确的小区规划,具体的投资方案,有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总之,根据资金供给的可能性和市场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基本建设规模,充分挖掘潜力,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
3.加强对天然景观的保护。天然景观是指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山光、水色、冰川、沙漠、洞穴、森林等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不经人工雕饰的景观,亦称地质旅游景观或地质遗迹。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对天然景观保护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硅化木景点,1995年以前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当时化石被偷盗,被击打,损坏严重,1996年国家旅游局投资建立硅化林园加以保护。目前已修了大门及部分铁丝围墙,对院内10余处横卧及直立的较大硅化木进行了重点保护。然而,时常有人怀着猎奇的心情偷偷敲打采集硅化木。在其他景点内,也有程度不同的资源开发不当影响了旅游景观。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先立法,这样政府才能加强保护力度,领导有关部门依法开发和依法保护天然景点,真正使我们的天然景观明天美丽依然。
4.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发展不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旅游生活污水、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交通、建设对植被的影响,旅游狩猎对生态的影响等等都是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空间,这既是基本国策,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毁美好的家园,任何开发都不得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
政府要认真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现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反之就可能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为此,政府必须组织各部门加强旅游环保工作。
(1)建立健全旅游区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目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差,因此有必要利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提高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旅游者的行为。如天池景区规定了不得乱丢垃圾、不得随意选择烧烤或野炊地点、不得砍伐树木等公约。
(2)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促使开发者对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天池管理局针对植被
破坏严重的问题,加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力度,采取人工喷灌种植方式,确保种植、喷灌、保护三到位。
(3)加强旅游区的环卫管理工作,对旅游区的废物、废渣、废水做到妥善处理。科学地处理废水垃圾,使之再利用。
三、加强地域间协作,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1.联合开发一批文化古城,促进文化宗教旅游。我们仍有不少很有价值、很有优势的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利用。首先,以北庭都护府城址、楼南古城、六运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迹类,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文物,对研究我们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有着重要价值,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其次,宗教资源也很丰富。一是佛教,现在古道边仍留有西大寺、千佛洞、东地大庙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由于出土大量回鹘时期的壁画及回鹘文题记,历史价值极高,对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道教,在高昌地区流行甚广,以天池娘娘庙、铁瓦寺为主的道教文化遗址,至今还保留着举办相当规模的三月三祭拜活动,每年都有台、澳同胞赶来参拜。三是伊斯兰教,有很多大清真寺具有观赏价值。如果适当地宣传,为访祖、寻根、觅遗迹提供方便,可开发相当规模的文化宗教旅游。
2.跨地区搞资源配置,接通各地黄金旅游线。只有地域间的联合,才能打破行政界线,扩大旅游范围,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1999年初,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昌吉、石河子五地州联合成立“乌鲁木齐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经协商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开通五地州的黄金旅游线,即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东线、西线辐射,这是古丝绸之路的三条主线,围绕三条主线开辟不同景点组合的旅游线路,达到延长旅游时间、扩大旅游范围、增强吸引力、加大经济效益、促进大旅游的目标。
3.开辟新的项目,充实旅游内容。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冬季旅游,特别是开展天池冬季滑雪、滑冰活动,打破新疆旅游只在7、8、9 三个月的老格局。开展城郊型休闲旅游。这是针对城乡居民提出的在节假日里休闲、度假、娱乐的经济实惠的旅游项目,也是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昌吉市地处乌鲁木齐市近郊,完全可以开展城郊游,以园林宾馆为中心搞园艺场、二道坝景区范围内的城乡居民节假日旅游,开展游泳、保龄、果园野餐、鱼塘垂钓等项目。
4.联合起来全面开展宣传攻势,把旅游推上一个新台阶。新疆土地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除极少部分已开发,绝大部分珍贵的资源还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九寨沟,可有多少人知道新疆的高山湖泊天池、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和绵绵几千里的天山风光;世人知道甘肃有座鸣沙山,可有多少人知道新疆木垒堪称世界第一的鸣沙山群……即使国内人士也知之甚少,更何况国外旅游者。扩大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是发展新疆旅游业的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各地州要联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有步骤、有计划、全面完整地推销我们的旅游。在宣传做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学术研讨、观光度假、宗教旅游等不同客源的要求,投其所好,从而产生吸引力。在宣传手段上尽可能多样化,如:利用广告、电视、电影、书刊、展览、体育、商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宣传力度上,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第三篇:关于强化政府主导,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提案
关于强化政府主导,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95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强化政府主导,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李钺锋 主 题 词:教育,儿童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2009年,全国共有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约7000万,占世界相同年龄儿童数量的1/5,共有幼儿园13.8万所,在园儿童265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的学前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学前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在各类教育中基础最弱、矛盾最多、呼声最大。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目前我国尚无学前教育的全国性法律。由于学前教育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顺,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二是办学体制混乱。学前教育办园形式多样,结构不尽合理,无序和恶性竞争突出,无证办园现象严重。江苏常州市192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仅占10%,其余分别是集体公办民营和纯民办性质的幼儿园。北京市2009年尚未正式注册的幼儿园已达1298所,数量超过正式注册的1266所幼儿园。三是经费投入不力。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没列入义务教育范畴,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成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以重庆市为例,2009年学前教育经费仅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05%。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资金匮乏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如安徽省安庆地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园率不到30%,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0%以上的标准。五是幼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师身份,加之超负荷的工作和较低的待遇,导致现有幼师队伍不稳定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抓好“国十条”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落实各项配套措施。一是建议尽快将学前教育纳入人大立法计划,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事业的社会属性和地位功能。二是尽快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资金投入比例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三是按照国家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承担起主导责任,切实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四是各地人民政府要健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切实将职责履行情况纳入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普惠性幼儿园教育事业经费、园舍改造维修、学前教师培训,以及优质民办幼儿园奖励等。二是建议可参照中小学的生均拨款方式,给每个幼儿园每年一定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以保证学前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要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允许其适度放开收费标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政府部门则要重点建设好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农村幼儿园。
三、理顺管理体制,推动学前教育规范有序发展。一是发挥好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职能,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统筹制定出台标准化幼儿园的建设标准、管理要求、安全制度、办园审批制度、收费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二是建议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尽快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恢复学前教育管理职能处室,配备专职管理干部,加强对区域内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三是要加快幼儿园布局调整步伐。坚持取缔非法举办的幼儿园,合理撤并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的幼儿园,着力建设一批体现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并且上规模、上档次的公办园。
四、提升幼师队伍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同时将幼儿园教师纳入职务(职称)评审系列,以保障师资队伍的规范管理。特别要将民办园、农村园等非公办教师纳入教师序列管理。二是针对幼儿教师现有的数量和素质状况,建议各级各地政府出台刚性政策,严格准入制度,择优录用具有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师资力量。三是实行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注册和聘用等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抓好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政府主导学前教育的解读
结合三年行动计划,谈政府主导下的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2010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全国31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政府主导下,解决我国学幼儿入园难、入园贵、入园率低问题的有效举措,是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我国2010至2020十年内基本普及幼儿教育任务的起步工程,对于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促进从城市幼儿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政府主导,公私并举”城乡幼儿园共同建设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格局的形成,走出全盘性地解决我国幼儿入园难、入园贵、入园率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以“公办为示范和骨干,民办为主体”为核心指导理念。在这影响下,作为社会服务体系性质的免费公立幼儿园少之又少,城市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幼儿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农村幼儿教育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的状态,于是导致了城市幼儿入好园难、入好园贵;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城乡幼儿教育发展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一系列问题;幼儿教育成为我国普遍的民生问题。规定以县为单位在三年内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幼儿园投入使用,是目前解决我国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难和贵问题的全盘性举措,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民生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入园难,在于千挑万选挑不到好幼儿园;入园贵,在于好幼儿园太少。城市幼儿园在办园质上劣势显于量上的劣势,所以普通城市幼儿园在政府的主导建立下,将朝着质量高、理念新的方向发展。幼儿园建设在质和量上的是否有双重保障是衡量当前我国城镇幼儿园发展的标准之一。以往我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观念滞后,导致幼儿园资源配置不足,三年行动计划为之发展提供了契机,不光是单纯的财政倾斜和物质支持,同时也是一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普及。国家重视,民众受益,让每一个适龄的幼儿接受保质保量的学前教育,是促进幼儿个体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求。
二、在中央统筹和实施国家财政倾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将学前教育的发展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因地制宜,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强制性、法制性等特点,国家对教育的调控亦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明确了确保教育财政投入2012年落实4%的一系列措施,提出了新增财力要向教育倾斜,新增教育财力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在财政的“大盘子”里,教育支出比例明显提高,在教育支出的“盘子里”,学前教育的支出比例要明显提高的观点,国家财政倾斜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全国31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学前幼儿园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工作成绩考核,在财政支持的同时予以政策上保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同时,也能因地制宜,确保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合当地文化的幼儿园。这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幼儿园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结束了市场为主导地位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长足稳定发展必由之路。
三、政府主导,是坚持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十条”将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的五个重大原则的第一项,明确了“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基本要求”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保质保量的学前教育”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的性质都是公益的,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职能的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虽然已经把公益性和普惠性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要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而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就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迈开了基础性的步伐。
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经济富裕家庭还是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必须先让每个适龄幼儿有幼儿园可上,所以,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幼儿园体系的建立是基础。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一定质量的幼儿园是第一步,只有在每个孩子有幼儿园可上,有选择性地上幼儿园的基础上,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有意义。所以,政府主导的三年行动计划是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转型发展的奠基工程。
政府主导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不无挑战。任何事业的崛起和发展都要引起与之相关的社会机制的变革。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理好学前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解决好学前教育起飞阶段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是关键。比如:怎样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问题?新增幼儿园需要大量教师涌入学前教育领域,其来源和准入标准、工资怎样安排?随着育儿教育规模的变大,幼儿安全问题保障怎么做?幼儿园管理是不是需要来场变革以适应发展?国家立法的完善和社会行业标准的确立是否能够与之同步?这都是学前教育长足稳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附: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4】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第三届幼儿园园长大会上的讲话
学前教育学术前沿
作
业
第五篇: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环卫工作是一项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便是环卫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化的今天,也必须坚定政府在环卫事业发展上的主管部门和投资主体地位。否则环卫行业将成为一盘散沙,更无从谈起长效发展。面对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城乡环境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城乡环境保洁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不断创新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环卫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一、创新城乡环卫体制总思路
创新管理思路,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使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由单元化投资模式向多元化投资模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基础,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为主体架构的投资主体,打破“政府投资”“行业包揽”的运行模式,使政府投入的增长控制在与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水平;三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起依据规划保持连续性、依据条件法规对环卫产业进行调整、依据制度实
施长效管理、依据科学管理和翔实可靠的数据对工作绩效作出测评的科学管理体系。
按照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我们应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中心工作目标,在目前已经建立的区、镇(街)、村(居)的环卫保洁体系和“村镇定点收集、区集中清运、市统一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完善区、街、村(居)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区、街、村(居)各自责任、保洁区域、范围。突出区级环卫部门的监督考核作用,强化镇(街)和村(居)的保洁作业实力,真正实现全区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目标。通过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六大工程”等措施,着力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应该说这些措施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城乡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件重要举措。区环卫部门腾出主要精力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督导检查,实现由干管不分向干管分开、由“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逐步建立区、街、村(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重心下移、责任清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这样高效的政府职能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
随着环卫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区环卫部门更应该突出政策制定、监管考核的作用,从而在建立政事分开、管干分离、责权明确、重心下移的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环卫部门从直接组织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转到对环境卫生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管理和对市容卫生市场间接调控上来。改革后的环卫部门一是要做好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相关行业标准、规章制度的起草,针对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几个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如《门前三包》责任制、《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建筑渣土管理办法》、《临时摊点管理办法》等,以规范各种行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造脏及污染;二是要强化对环卫作业单位进入市场进行资质审查和管理的作用,对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设立准入机制,有效解决垃圾收集、运输、堆放等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难题。如对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建筑渣土的运输单位、个人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其日常经营行为实行监管。如对沿街门市、临时摊点、市场周边等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自觉形成遵纪守规的合法经营户。通过以上措施规范相关从业者的经营行为,使之不仅为城市经济建发挥作用,更要为城市环境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建设大型环卫设施,用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收集、消纳处理;四是通过合同约定对作业实体实行契约管理,让隶属不同管理机构的环卫部门的环卫作业单位逐步从行政部门的隶属
管理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组建相应的环卫清洁服务公司和其他市容环卫专业公司,进行工商登记,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通过投标形式取得相应的经营服务权。通过这些改革,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环卫行政管理新秩序。
要创新城乡环卫管理的秩序,需要夯实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基础。目前,国家住建部、省建设厅都出台了有关环卫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指导性文件,而我市至今还未形成有效的环卫管理机制,有关环卫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空白,在对环卫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缺少必要的依据,从而制约了环卫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前,最紧迫的需要是:着手制定出台符合我区环卫工作实际的环卫发展专业规划,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招标管理办法、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环卫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办法等政策法规,形成竞争环境,使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规范有序,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加入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强化环卫发展后劲。
加强环卫监督管理,针对目前城市管理中诸多矛盾,提出采用“三个超前管理法”:一是超前“禁改放”疏导管理法。对摊贩变“堵”为“疏”,引摊入市,引凤筑巢,落实摊前一个桶,门前责任“新三包”(包卫生、包容貌、包监督)。二是超前占领阵地管理法。在卫生死角未形成前提前布控,实行全面
与重点专项整治相结合。三是超前数字化管理法。城市管理数字化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发展趋势,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弥补管理人员的不足,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管,从而使监管更有针对性,提高应对突出事件的反应图,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过去令人头痛的小街小巷、居民社区、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城中村、内河、高速公路等区域的卫生死角,一定能在一场彻底持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三、创新城乡环卫融资渠
环卫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性事业,要突出政府在环卫发展投资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基础的投资机制,区、镇(街)各级财政应以目前的作业服务与财政拨款为经费基数,同比例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并与环卫作业不断增长的服务质量相适应。对新建成交付使用的城市道路应按有关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核拨,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投标。同时,每年应按一定的经费增长比例用于环卫新机械、新车辆、新设备的投入,并将各镇(街)环卫设施、设备的购置统一到区财政预算中,实实在在地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运作和合理化配置资源,依靠政策引导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鼓励他们参与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改变目前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解决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对一些大型环卫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可以考虑逐步采取BOT、TOT等投融资模式,实现环卫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