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

时间:2019-05-15 06: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

第一篇: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

摘要

“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品波动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善于透过不同的视角察觉不同的价值宝库,善于从悲中发现美的存在与美的寓意绵长。新月的生命历程是悲的云集,同时也是美的体现。关键词: 环境 个性 悲情 美

小说以“月”,“玉”展开描写,文章的安排更显别巧。同时以新月,以事情原来的开端为开始。新月的悲剧命运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必然导致一定的生存状态和结果,而人物个性和人物生活的悲情也就蕴含其中,美的东西秘藏其内。

新月,《穆斯林的葬礼》主人公群体里的核心人物之一,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各环境因素造成其悲情的情感状态。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新月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和态度体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成长。新月生活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有着特殊的身世,并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在这个大家庭里,新月的成长受家中各类人物的影响。

韩子奇,作为女儿的守护神,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他,或许女儿就是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精神支柱。他的坚强,他的力量,他的存活都维系在女儿的身上。他的后半生就是围绕女儿做转体,她就是他的生命,没有新月的世界他的命运也就戛然而止。我欣赏他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们是贴心的交谈,如朋友般真诚,如挚友般诚恳。对待天星和新月都是一样的,都是认真的教育和引导。对待新月的好奇和爱学,积极教导,以至于新月的英语那么好,也是新月一直坚持并培养着的兴趣与挚爱,成为她学习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方向。对待孩子考大学也从不马虎,认真对待知识的修养,认定孩子的教育方向。女儿是他的生命,对女儿来说,他是女儿的全部,正是在父亲的栽培下,她成长为一个与理想,有追求,成为坚强隐忍的女孩。但同时我感叹韩子奇懦弱与刚强的矛盾,他拥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在梁一清家当学徒,从此玉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师傅骤然离世,振兴奇珍斋,及至辗转英伦三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里梁家,继承发展了师傅的事业,成为了新的玉王。他的生命经历是如此的丰富,可悲的是他的爱情,在“爱情”面前,一切的道德、伦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我无法指责韩子奇与玉儿的结合,他放弃了真爱,在沉默与煎熬中度过了后半生。他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丈夫。对亲人的责任和爱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为了物质和虚名,放弃这些,不然,终将被这些东西所累死。韩子奇为了女儿儿子确实是操劳了一辈子,他心中的天星,新月,是他最美好的一切根源。这样的一生虽为孩子所系,但他的所做所为势必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梁君壁,我觉得她的前半生是幸福的,父亲去世后,泼辣活泼且聪明能干的她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历经艰辛,生活刚有起色时却又面临战乱,韩子奇丢下她和儿子去英国后,她的生命开始转折,逆境中不屈和顽强的她仍能咬牙撑住,撑起奇珍斋的门面,真让人真心地佩服。丈夫和妹妹的背叛,使她成为了爱与恨交织的折磨,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好强与自尊驱使成为悲剧,生活畸变使她变得丑陋。她是封建社会下的悲剧,作为一个旧社会成长起来的传统妇女,作为一个恪守教规的虔诚穆斯林,她原谅了丈夫的背叛,还承担起了抚养新月的责任,她的固执与好强,爱恨的徘徊和畸变的爱,使她承受不住坚强背后的脆弱与无奈。她掌握着大家的命运,而自己却是其中最悲哀的一个。她利用丈夫的内疚与自责,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以显示自身的优越性,从而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填充心灵的空虚。她极力维护的婚姻冰凉空洞,销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她的愚昧与固执使她成为可悲的女人。利用爱的变形、恨的延续和转移到下一代无辜群体身上,她主宰儿子的婚姻来补偿自身的遗憾以及心灵的空虚,她活在自己虚拟的幸福和快乐之中,却不知她的爱让儿子感到恐惧和反感,这充分展现了她的固执与强烈的主宰欲。她把对丈夫和妹妹的仇恨转移给了无辜的韩新月。对新月忽冷忽热,忽远忽近,无一不透露着她心中对冰玉的恨。在“月恋”中,梁君璧愤怒地冲着韩子奇:“我受了你一辈子,还要接茬儿受你女儿的吗?......病病恹恹的,全家伺候着都不成,还没忘了犯贱!这是从哪传下来的贱根啊?”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对她的爱情的反对实则是对其妹冰玉的恨的延续和转移。面对一个病危的无辜少女,梁君璧的母爱被蒙蔽了,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可悲又可恨;姑妈,被遗忘的角色,年轻的她,丧失了丈夫和儿子。到梁家当佣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她的痴痴地等待丈夫和儿子的归来无疑成空,她的情感世界包含了对新月的眷顾与同情,在生活与情感中无时无刻不在顾及和呵护着这个孩子,但她最终因病猝死。她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她对新月的爱可谓真诚与真心;韩天星,懦弱,内心自我在家庭的痛苦间深受折磨,但他对妹妹韩新月的爱是穿透灵魂的,让我很是感动。然而,他天生的抽象的自尊,使得他丢掉了自己的恋人小容,一生跟着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过日子,这是他懦弱的表现,他还烧掉父亲韩子奇在生命最后的希望,那封寄给梁冰玉的书信。韩天星就是这样为了母亲的宽心,为了妹妹的开心,让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陈淑彦就这样没有爱情,却多了一份相依。这便是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结果。

(二)生活在一个穆斯林家庭,受家中宗教的影响是必然的。

新月,回族姑娘,除了饮食上不吃猪肉等简单不过的之外,对穆斯林应有的生活方式全然不知。或许是因为从小就上学,没太多接受宗教等的熏陶,对她不做形式上的苛刻要求。

(三)新月除了信仰特殊外,还有着特殊的身世。

在这个大家庭的范围内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她是韩子奇与梁冰玉在英伦时生下的女儿,她是被父母这段本不该发生的姻缘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可谓不幸的出生。梁冰玉,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自由的爱情,自由的生活,却最终倒在了这个悲剧时代的脚下。最终悲剧的离开了韩子奇,丢下了女儿新月。致使新月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直到死都未能和母亲相见;由于父亲的软弱和母亲的妥协,年幼的新月过早地体味了寄人篱下的痛苦,而她更是几乎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抑郁的成长让她的成长本不健康,最后悲惨地丧生。

悲情的家庭环境中美的隐藏

在韩氏家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诚然的。但究其家庭环境中的各人物的矛盾性情和造就的家境氛围深深影响了新月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父亲的慈爱与软弱,哥哥的关怀与懦弱,姑妈的呵护与无奈,母亲的严厉与冷酷,这一切在家庭外壳的包裹下继续和维持着所谓的家庭在行进着。在这样一个只有淡淡母爱,有父亲,哥哥等围绕的家庭,新月看似完美的化身,既有那么富裕的家庭,又有那么美丽的容貌,学习也是那么好,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准备的。而这个已经有心脏病的孩子的悲剧就在家庭的包袱下发生着,父亲生病住院,疼爱自己的姑妈走了,自己手术又做不了,正值花季却又患上不治之症;挚爱的事业正待起步就面临夭折。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她这个年纪的人所能承受的,但她受住了,不但如此,她还保持了她的乐观和宽容,她不怨天、不尤人,只是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新月的存在是韩子奇与梁氏姐妹永不可调和的证明,又被利用成了天星和淑彦婚姻悲剧的帮凶;她的存在是韩子奇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而她的早逝最终导致了韩子奇的彻底衰退。从而,新月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身世带来的结果。在这样复杂的处境里,新月一方面享受着父兄无尽的绵绵宠爱,一方面又不断承受着母亲言语行动间的伤害,这样的身世环境下新月能承受的住已经相当不错了。诚然,新月是可怜的,但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她报北大,“不给自己留退路”,那份坚定闪现着自信,充满着冲出压抑的迫切,新月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青年。热忱和坚强的她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内隐追求着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新月用自己的坚强和隐忍努力地生活着,让自己快乐并不让家人担忧,她使得美的东西得到张扬,她是美的化身,美的集结。

新月是《葬礼》中最不可或缺的人物。她承接着上代恩怨,又联系起同代不幸,她的存在尚代表希望,她的陨落则又代表了失望和绝望。而她本身也不是生活的观众,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坚强与脆弱都完全被生活裹上了一层悲剧的外衣。理解新月,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复杂,人生的价值。新月的悲情美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自身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月的个性突显其悲情。

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物,“成功的人物性格塑造,不在于所写对象是好是坏,也不在于其完美程度,而在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中人物性格特质的不同方面,显示其复杂性”。[1]新月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也在这。唐 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情感的重要作用之一,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伴随一定的情感特征,而新月丰富的情感特征奠定了她独特的性格世界。韩新月就好像骨子里就秉承了母亲的性格,豪放但又含蓄,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曾放弃。内隐和坚忍的她面对困难不曾放弃,努力克服疾病带来的疼痛,坚持自己的梦想,心中时刻挂念着家人,心中能容忍和包含一切,勇于追求个性自由。

(二)新月病情的折磨其生活。

从小深受心脏病的折磨,当新月得知真实病情,露出逃避放弃的神情时,又是爱人从渊博的知识中抽取出那篇《热爱生命》重新鼓舞起她坚强面对一切的勇气。面对病魔的步步进逼,新月靠着周围人的帮助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甚至与老师合译书,在病床上完成了她的事业梦想。

悲情的自身环境中美的发掘

一个人的个性和性情无所谓好坏和悲剧,而当人物自身被一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的事物所牵绊,便赋予了一定的情感色彩。新月,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可谓是喜悦与青春的张扬。而在那样一个家庭,束缚了她个性的成长和生命的张力,自身性情因为家庭的不完美带来一定的缺陷,个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培育和呵护,从小在母亲的斥责和冷视下生长,其性格无疑波及一定程度的创伤。但她依旧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考上大学,追逐青春飞扬的梦想。令人疼惜的是,这么一个依靠家庭,贴心家人的女孩,从小就深受心脏病的折磨,病情一次次为家庭所累。当每一个人得知这种病情,无疑都是一种重创,更何况新月是从小就与之相伴成长,这也是她内隐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有的事她力所不能及,快跑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剧烈运动的那份无所顾及。在做事情之前,她的深思熟虑都得顾及自己瘦弱和病痛的身躯。我佩服新月的勇气和力量,她不曾向命运低头,面对病魔进行顽强搏斗,坚韧执着地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是勇敢和坚强的彰显,是对生命的征服和挑战。

新月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一个纽带性的人物,作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行动描写揭示出处于复杂的家庭、社会、宗教环境下的新月的主要性格特征,分析这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环境因素,并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内涵,揭示出新月形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新月生活在特定的那个时代必然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并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一)新月的社会环境关系圈小。

陈淑彦,从小的好伙伴最后变为嫂子,我觉得她的关系圈很窄。而在学校,同学的嫉妒与中伤,她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敬;她“对谁都一视同仁,礼貌热情”,在学校帮助罗秀竹。她面对困境仍能振作坚强起来的态度,不能不说有忠贞而团结、执着地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的民族心理作基础。但她高标准地不断进步又不自觉地树立了谢秋思的敌对,因此她感到不满,是楚老师以朋友式的开导使她度过了最初的彷徨,激励她更加勤奋。当谢秋思成绩公布之后发牢骚,“是照顾人家少数民族”,她面对着墙,没有应声,也没有动身。新月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也不是嘴笨的人,她不冀望一时地冲动,无谓地争吵,她追求的是灵魂的平等。

(二)新月的爱情成为其社会环境和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楚雁潮的沉稳持重、镇定自若、文雅、内柔外刚,侃侃而谈,不失为大家风范,对于自己的教学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又在翻译上有所建树。在那样一个师生恋会被强烈谴责的时代里,对新月病情的了解使楚雁潮感到了死神的残酷和时间的紧迫,他毅然决然的奋不顾身的向所有人展示了他们最伟大最鲜艳的爱,新月在危难之际获得了至真至纯的爱情,也同时获得了继续生活的希望、勇气和力量,但他始终无法感动新月的母亲,在楚雁潮竭尽全力给新月以生的力量的时候,以隔教门的说法彻底否决了两个年轻人之间如火般猛烈的爱情。新月最终是走了,墓碑上简洁的装饰与清雅的绿色字体一如新月自身恬静淡雅的气质,如白荷花般纯洁美丽。

悲情的社会环境中美的彰显

新月在自己的那个小小的关系圈内,自身社会关系受局限,没有得到太多新的关系层面的突破和关系群的围绕,自身发展维系在单纯的校园,家庭和宿舍小屋内。她认为“人的灵魂是平等的”、“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自我牺牲”,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与韩太太作了正面的抵抗。而她的师生恋,那个时代,违背了世俗,错乱了伦理,或许注定将会没有结局。这禁忌的恋情太累,太难。最后在葬礼上的吻,和着泪的吻,生与死的吻,是彼此初恋的吻,也是最后诀别的吻。新月逝去的花样年华,永远定格在十九岁。她们的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庭的束缚和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新月最终虽然遗憾的离开了,但她得到了纯美的爱情,对一生坎坷的新月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幸运,一种补偿。我从心底祝福她,并且由衷惊叹爱情的力量使这个心脏残缺的姑娘焕发了青春,她的反抗铸就了她爱情的纯美,致使她面对死亡不再害怕,也是她生命美的彰显。

结语: 新月悲情美的升华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新月确实是一个悲剧的化身了。她的悲情中透露和体现着美的存在,她的悲剧一方面显示出人在生存过程中和争取自由中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则表现出个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群体中最终意义上的微不足道。新月体现着传统和现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反抗传统道德,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新月本身体现着传统和现代、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

新月还具广泛的社会意义。新月在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带有个性,但她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对困境的坚忍抗争,对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却是普遍适用于社会的,经历了人生爱与痛的历练,生与死的较量,新月背负着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坚强地完成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艰难探索,然后带着对可贵生命高质量的执着向往缓缓陨落。注释:

[1]李桂奎、黄霖《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文史哲》,2005.1 [2]鲁迅《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第192页

参考文献

1.霍达《霍达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12.2.霍达《穆斯林的葬礼》.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篇:从语言角度看穆斯林葬礼的独到之处

展鹤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七九年这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故事。全文弥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气息,本文主要从宗教话语的杂糅,京味语言的运用两方面来论述作品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语言;宗教色彩;京味

《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1] 作为读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学语言。因此每一个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视文学语言为自己的外衣,力求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下面将从宗教话语,京味语言两方面来论述。

一、宗教话语的杂糅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女性所特有的敏锐,细腻的手法,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讲述生活在汉族中的回族人,他们极力保持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抵制外来信仰的冲击,并以此来维护民族的独立,这与作者自身属于穆斯林是分不开的,巴尔扎克曾说:“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从古至今,宗教作为一种“人性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作者在文中极力渲染出浓郁的穆斯林色彩,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庄严的宗教氛围下,下面从意象“新月”、婚葬习俗、回民语言三方面来透视宗教话语杂糅下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新月”的独特意蕴

回族自诞生之日起,就置身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受其影响自不待言,但它的母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它注重体悟,强调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移置在想象的心灵空间,在精神性的追求中,对现实生活作出回应。因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我们看到灵动的意象世界,它充满了别样的审美寄寓,传达出真实复杂的民族情怀。

“新月”可以说是全文最重要的意象。在伊斯兰文化中,“月”这一意象更多的承载着只属于它们的特定情怀。新月,系阿拉伯语“希拉勒”的意译,原指上弦月,俗称月牙。天文学上称为“朔”,指月球运行通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的月相,其象征含义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世界穆斯林将观测所见新月作为斋戒月封斋和开斋的时间标志,《古兰经》中记载,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计时,斋月是新月出现那天开始的,开斋亦由阿訇登楼望月寻看新月而定时日,穆罕默德指月两开的奇迹也和月亮息息相关。“回族把新月作为伊斯兰教的象征,每座清真寺的顶端,都有一弯新月,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这是千百年来穆斯林民族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的理念。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穆斯林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界。”[3]“月”是神性的象征,寓意幸福美好。如:

“观新月,弯弯的,尖尖的,不等落日余晖完全隐没,已经出现在西南方向绯红色的天空中了。”

“西南方向,新月升起来了,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多么美丽的新月!” 文本中出现的“新月”正是穆斯林所追求的“崇高”“希望”“幸福”,“新月”不再是单纯的月亮,也并不只是名字的符号,而是附加了宗教文化的内蕴,成为一种神性的象征。

(二)婚葬习俗

“世上没有哪个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哪一种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4]作者在小说中对悠远的穆斯林的历史传统,宗教习俗,教规戒律,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都做了如数家珍般的描述,特别是对两次葬礼和婚礼都做了工笔般的细节描写,但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这一特定民族宗教的“神秘感”,而是把这种展示注入生活中去,这必然使小说的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打上民族宗教的烙印。如对葬礼的描述:

“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种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的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伞,扇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也没有漫天抛散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

“黄土无情地埋下来,掩没了“拉赫”,填平了深坑,一座四面呈梯形的新坟,出现在梁家的墓地上……

身怀绝技的梁亦清含恨而死后的薄葬,速葬,与其朴实性格相一致,他不单单是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更多的彰显出一种民族精神,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葬礼,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伊斯兰教下独特的异域文化,使全书弥漫上神秘的宗教色彩。

(三)回民语言的运用

众所周知,回族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但由于其伊斯兰信仰的特殊性,在宗教生活中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这就形成了在民族日常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并不存在,而只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音译汉语表述,霍达将这些音译词引入写作中,并对其进行解释,表现出她对回族历史的特有体验。例如:

对非穆斯林称“卡斐尔”,媒人称“古瓦西”孤儿称“耶梯目” 遗体称“埋体”朋友同胞称“朵斯堤”尸床称“水溜子”等等

这些回民语言的引入,源于霍达对本民族语言的深切体悟,其对语言的恪守,正是对民族文化延续的渴望。这些特殊话语的运用,使全文更加具有宗教蕴味,在这种宗教话语的杂糅下,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穆斯林这一古老民族。

二、京味语言的运用

蕴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许多小说和作家为人铭记的原因之一,张爱玲的上海情调,沈从文的湘西风情,赵树理的山西土俗,冯骥才的天津方言,都是如此。霍达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使她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的口语,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词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使语言讲究,简单而又精致,有力,作者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使语言干净利落,鲜活纯熟,简单却不粗俗,在这其中不但深含着作者独特的体味和创造而且还渗透着浓浓的北京文化。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采用方言入句,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土人情。如: “北京人爱吃面,能做出许许多多的名目,炸酱面,麻酱面,热汤面,一和汤面,汆子面……都不算什么稀奇,比较讲究的就算是打卤面了;姑妈做的打卤面就更为讲究,她把面抻得又细又长又匀溜又筋道,捞在碗里,浇上又香又浓的卤汁,那里边有香菇,口蘑,木耳,虾人,黄花菜,玉兰片,像流动的“金绞蜜”琥珀……”

一个“打卤面”就突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细又长的面,又香又浓的卤汁让人垂涎欲滴,承载着丰厚的京味文化的内蕴,使读者在随着故事情节波荡起伏的同时又接受着文化的熏陶,沉醉其间。作者这种生动贴切的语言运用的自然生动而不勉强,从而使作品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另外,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对话中,跃动着大量的北京方言词,如:

“外国的风俗有什么好?”韩太太面带不悦,瞪了韩子奇一眼,“吃吧你!又显摆你多知多懂?”(显摆:炫耀,讽刺意味很浓)

姑妈觉得挺不落忍:“别价,哪儿能刚来了就走哇?”(别价jia:不要,别)

“回头,我跟你韩伯伯也提提这事儿,行里的人儿他都熟,要是用得着的话,叫他言语声儿!”(言语声儿;说声儿)

最有代表性的是“甭”字的使用。我们可以随手拈来一些例子:

“甭问我,既然你们爷儿俩都商量好了,妈还敢挡你的道儿?”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

“大姐,您甭听她瞎咧咧!天塌砸众人,又不是咱们一家儿的事儿,甭怕!哪能拍屁股走人?”

几个“甭”字的使用,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使其性格跃然纸上,更加鲜活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将梁君璧作为小市民尖酸刻薄的一面暴露无疑,另一方面又暗示出她浅薄的文化根基和与至亲们的格格不入。霍达正是凭借着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加之北京语言的驾驭自如,才将读者眼前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以上这些地道的方言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具体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同时“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不时地,适当地插入一些方言词语,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几块小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形成了层层波澜,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产生了形象,生动,简捷的艺术效果。”[5]

三、结语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以悲情语言的独特笔法叙述文本,与此同时宗教话语的杂糅使其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就文本自身而言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氛,使读者在这神秘的悲剧色彩的感召下迅速进入文本。基于此,京味语言的巧妙运用,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质朴性,使作品更接近于“真”。霍达以其特有的叙述话语,以宗教文化为创作底蕴,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生与死,爱与恨,凄与美的挽歌。参考文献:

[1]汪曾褀:关于小说语言(札记)。

[2]阳姣丽:略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3期。[3]卲非:《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比较穆斯林的葬礼和金锁记》,语文学刊,2007年12期。[4]马丽蓉:《走向“葬礼”之前—霍达成功之我见》,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5]孟玉红:《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第三篇:《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写给楚雁潮的信

楚老师:

当我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您还在两千里之外的上海,而当您看到它,就只有等回到备斋了,让它替我在那里迎接您!

谢谢您在那个月明之夜打来的充满真挚情感的电报,那十个字,不,十一个子,我已经反复看了千百遍,刻在了我的心上。我这封信,权做是给您的复电吧,但我不能把它寄往上海,在您忙于工作并且和全家团聚的日子里,我不愿意让您为我分心!

这封信该让我从何写起啊!感谢命运让我认识了您,永远忘不了前年秋天,我踏进燕园的第一天,首先见到的就是您!请原谅,我当时并没有“一见钟情”,那时看到的只是您朴素、谦逊的外表,后来才越来越了解了您渊博的学识和高洁的人品。是您,把我引上了事业之路,让我看到了那远在路的尽头的辉煌的巅峰;是您,使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自知、自信、自强,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让生命之火在不懈的追求中点燃,在烛天光焰中获得永生;您是我今生最尊敬的老师、最信赖的朋友,如果命运让我忘掉一切而只记住一个人,那个人只有您!

应当说,我真正开始自觉的人生是在认识您之后,我多么希望能永远在您的身边,做您的学生、您的助手,和您分担译事之难——也是共享译事之乐!可是,要实现这个平生最大的愿望、唯一的愿望,已经很难很难了,我像一直小鸟,刚刚试飞,翅膀就断了......我感谢您,由衷地感谢您,在我危难之际,您给了我帮助、安慰和鼓励,并且无私地献出了全部的、最美好、最宝贵的情感!我为此感到幸福和自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已经可以死而无憾了!

但是,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手术和复学都已经成了泡影,震惊之余,又深深懊悔我的无知和自私!您给予我的已经太多了,怎么还能奢望得到您的爱情呢?您是一个健全的人,完美无缺的人,前途光辉灿烂的人;而我,却命里注定不能再返回事业之路,不能再陪伴您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有什么理由在您那负有重任的双肩上再增加负担?又怎么忍心拖着您和我一起坠入深渊!

原谅我,我不能接受您的爱情,仅仅做师生和朋友已经足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高尚纯洁的情感吧!也许,我们之间并不存在爱情?爱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想,爱情总不同于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吧?

楚老师,不要怜悯我,不要为了我而毁掉您自己,您有您的人生,您应该得到本应属于您的一切——事业的成功爱情的美满!向前走去吧,不要回头,不要犹豫,不要让慈悲心肠误了您的终生,把我忘了吧,您不属于我,而属于您自己!

至于我,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今后的道路当然不会平坦,让我默默地独自走下去吧,我把自己交给命运,不再抱怨它对我不公平!我珍藏着美好的过去,并将在千遍万遍的回忆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直到这颗不可救药的心脏停止跳动。来日还有多少?也许还很漫长,也许非常短暂,也许......楚老师,不要为我悲伤。您对我说过:自知是一种幸运,现在我终于自知了,也算是一个幸运的人了。感谢您过去所给予我的全部关怀,但愿我今后不再打搅您了,您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不能再占用您宝贵的时间。希望您不要再来看我,只盼望您的书早日出版,请寄给我一本,留作永久的纪念。

对不起,您刚刚回来,就让您看到这封向您告别的信,又写得太长了,希望您能平静的把它看完,并且答应我的全部请求。

致以

深切的敬意 您的学生 新月

第四篇:穆斯林的葬礼 参考论文1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族文化心理

摘要:在新时期小说创作风景线上,回族奇女子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建构了回回人的艺术世界,成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和史学有着极好素质的作家,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创作中努力“以史为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满的人物,浓郁的诗意描写一个北京回族艺人之家三代人六十年见的命运浮沉,把现实生活的错综复杂同历史沉积的厚重因袭联结起来,展示回族人民种种生态与心态。透过其中主要人物的信仰,哀婉而清丽地表现出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趣与艺术个性。

关键词:信仰 视角 情感 人物 意象

作为具有双重文化参照系的回族作家,霍达拥有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强烈的民族情感,浓重的文化心理。作品中无论含蕴深广的意境,新鲜神奇的民俗,娓娓道来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言谈,举止,感情,都使作品弥漫着宗教的氛围,圣洁而肃穆。显示出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投影。使读者对神秘的回族进行立体的观照。

一 独特的视角

霍达寻找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血脉之根,在理想之光的烛照下,以“玉”“月”为轴心相互辉映,构筑艺术框架,展示了“玉的长河”与永远的信仰。“玉的长河”吸引着琢玉者的苦苦追求,一方面让玉文化的发展史推动着这个穆斯林家族的兴衰浮沉,另外又以人物的内在品格解读玉文化——这是霍达对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内在品质的发掘——琢玉人创造了玉文化,玉文化又辉映着琢玉人。通过一个穆斯林家庭在六十年间的命运变迁来反映历史浮沉,以命运写历史,一反传统的历史题材的写法,借助人物生活的轨迹辗转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作品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足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婚丧嫁娶以及他们独特的言行举止,语言服饰,深刻揭示了他们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穆斯林的葬礼》从把握和发掘回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入手,来展示这个普通的穆斯林家乃至整个回族的历史变迁,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可以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开掘回族生存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史诗!

霍达用谱写传记的手法如实写出了这个家族婚丧嫁娶与生老病死,让人们在脆弱的生命和死的无奈中审视自身。作品以“葬礼“作为基本骨架,将笔触直接指向无望的死亡,借助死神的琴弦,弹奏出一曲生命的哀歌和心灵的悲壮曲,同时穿插两段婚礼,生与死的人生观得以展现。这婚礼与葬礼决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它带给人们的是更加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享受和心灵启迪。而三次的《梁祝》协奏,拜伦诗的两次吟颂及少女坟前生死问答,又为这出悲剧添加了崇高的因素,让其更加悲壮,感伤,动容!

霍达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父子悲剧与母女悲剧加以强调和突出,在对比中展示悲剧的双重性,可以说是悲剧之中的悲剧同时又是悲剧之外的悲剧。作品所显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宗教色彩浓重的家庭,在一个信仰的民族和家庭中,这么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样显出了造化的弄人和人性的复杂。不论是母女恋爱悲剧的续演还是父子婚恋悲剧的重现,无不向人们标识: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再次的悲剧则是超越悲剧本身的,这或许就是作品悲剧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的所在!

二 真挚的情感

文坛勇将韩少功曾忧虑:“我们身处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一个不相信灵魂的时代,周围的情感正在沙化。”为此,“今天小说的难点是真情实感的问题,是小说能否重新获得灵魂的问题。”陈荒煤先生肯定了霍达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我们画出了一个个的中国魂——一颗颗我们民族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创业中饱经坎坷而奋斗不息的美丽心灵。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心理,体现其民族精神。从回族的历史发展来看,长期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开拓,造就了回族穆斯林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品格,回回中普遍存在的“天下回回是一家”“亲不亲穆斯林”的心理又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鲜明的民族情感源于霍达与生俱来的回回血脉,民族心理定势引导她去描写回回人的世界,真诚地“为人的心作传,为人的心谱曲”。双层文化参照赋予霍达对民族的辨证态度,再加上知识女性惯有的理性审视,使她关注本民族,反思本民族,探索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穆斯林的葬礼》被冰心称为“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首生命的哀歌,凄婉的旋律裹挟着深厚的内蕴,轻柔舒缓。霍达在作品中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穆斯林执着追求的韧性精神:韩子奇执着地在“玉”的长河中搏击;梁君璧执着地坚持她的诵读功课;老姑妈执着地相信真主的怜悯;执着地等待战乱中失散的丈夫,儿子;梁冰玉,容桂芳执着地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韩天星为了全家执着地克制自己感情的痛苦,执着地保护妹妹;韩新月执着地攀登科学语言的高峰......这种韧性已经熔铸为无形的精神驱动力,同样是这种韧性,体现了民族生命的活力,民族的自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心理!

《穆斯林的葬礼》对回族进行了一次文化心理的探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真主的念想”,而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代表和化身就是那位吐罗耶定老人。老人带着十来岁的孤儿韩子奇从东南沿海文化古城泉州的清净寺出发,历经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的清教寺,......西安的清修寺......天津的南大寺......尽管身无分文,却执着地走向全世界穆斯林一日五次礼拜面朝的方向——远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愿望。当老人来到北京,梁亦清执意挽留他,并准备为他筹集盘缠,老人却不肯接受任何馈赠。他说:“穆之处,必有朵斯提给一碗充饥的饭,一盏清洁的水,这就够了。”韩子奇留在奇珍斋后,身无分文的吐罗耶定老人继续只身跋涉,沿着千百年的丝绸古道,朝着心中的圣地麦加坚定地走去了。人们难以想象他那老迈的身躯,穿着草鞋的双脚,将如何走完那漫漫征途。支撑他的,正是“真主的念想”。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宗教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象征着一种精神,那是追求崇高的朝圣精神,是至死不悔追求人生永恒价值的伟大精神。另一个“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的中国传统穆斯林——梁亦清,并不以养家糊口为满足,他自有建立于虔诚信仰基础上的执著追求,这信仰和追求寄托在宝船《郑和航海图》的雕琢上。梁亦清说:“我应这活儿,一不是为了保住奇珍斋的招牌,逞能;二不是贪图他给的这个价钱。让我横下这条心的,就是因为三宝太监郑和是个穆斯林,是咱们回回!”又说:“人,不能忘了祖先啊,冲他们,我也得豁上这条老命,做出宝船,让外国人也瞧瞧,中国的穆斯林对得起祖宗!”悲惨的玉碎人亡的悲剧更彰显出“梁亦清一生的追求,穆斯林心中的信仰”的力量。

三 丰满的人物

《穆斯林的葬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主体是穆斯林家族——“玉器梁”家的三代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是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和韩天星,六个人物以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传统文化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型,现代文化型。

梁亦清的形象在前文有所说明,是一个传统的穆斯林。

梁亦清的长女,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同样是传统的穆斯林,与其父相比拥有刚烈,激情,坚忍的血性:梁亦清猝死在水磨房,母亲白氏和妹妹冰玉痛不欲声,15岁的她依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接着,蒲寿昌落井下石,梁君璧决然答应以家典抵帐,说:“咱娘几个就是喝西北风去,也得挺起腰做人!”韩子奇回到眼前,梁君璧痛斥其为“蒲寿昌的狗”,韩子奇倾吐出拜师学艺,重振家业的良苦用心,她立刻选择师兄作丈夫,一举奠定奇珍斋东山再起的根基。由于地位的变化和世态的炎凉以及世事的磨练,他习惯于主宰任何一件事情,操纵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少女时代的决断,刚强逐渐向专横独断和残酷无情转化。

梁君璧的这种“性格”在梁冰玉和韩子奇的婚恋纠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韩子奇和梁冰玉从英国归来,身为太太的她本能地对“多余的小东西”产生反感,但是她还是强迫自己做出笑容,欢迎新月来到“大姨”的家,新月喊韩子奇“爸爸”她就再也无法控制,随即找机会出气,把“养汉”“抓坟头底下亡人的脸”等侮辱的词汇全灌在冰玉头上,并且进一步进行威胁:“没事儿不惹事儿,可有事儿也不怕事,惹到我头上,我可就没有做不出来的!”当她听到梁冰玉一口一个“爱”的时候,不禁怒发冲冠,一记耳光扇去,有评论文章指出:“.....那一掌不是断了手足之情,那是为穆斯林打的,这不是个人的恩怨,这是两种文化的撞击。”(2)梁君璧对天星婚事的干预,也是有预谋有步骤的,先是把天星支到北京去办年货,乘机在女友容桂芳面前谎说韩天星去订婚,在第一步计划得手的情况下,又煞有介事地给儿子分析“她又是攀上了什么高枝了,瞅不上你了!”进而继续挑拨:“我儿子哪点儿不比她强?论家庭,论人品,她配吗?为了跟她一般高,我们得蹲着,她倒嫌我们矮了!这叫不识抬举!”梁君璧利用韩新月的单纯和热情,完成她的下一步计划——促成陈淑彦和天星的结合。老谋深算的她视所有人为棋子,在她的世界里遵章守纪,严密地守护着楚河汉界。

韩新月和楚燕潮的恋情遭到梁君璧的反对既体现了她的控制欲,又是两种文化激烈冲撞的表现。新月直接面对梁君璧这个名义上的母亲控诉说:“......根本没有想到我和他的爱情还要得到你的同意,我只认为爱是自发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却没有料到会被扼杀,并且不惜以女儿的生命为代价——你明明知道这是女儿最后一点儿希望了!”而梁君璧决不准其超越回汉不能通婚的雷池半步,斥责道:“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梁君璧割断韩新月和楚燕潮的爱情,并不是故意和女儿过不去,只不过在韩太太的价值天平里,维护宗教道德规范,哪怕是其中那些束缚人性,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都比人的生命重要。由此可以看出顺从真主,虔诚地信奉伊斯兰教是一切穆斯林也是穆斯林群体的这一个——梁君璧的灵魂,她的理念可以归结为一条:遵从万能的真主的旨意,恪守伊斯兰教教规。但是韩新月死后,梁君璧还是悲伤,亲自为女儿举行洗礼,守斋,忏悔,穿 “卧单”,阿 诵经,送葬,直至封闭墓穴。这里的梁君璧让人感觉到痛苦,惋惜和无奈。梁君璧的思想观念在韩子奇临终之前曾经放射出人性的光辉。当韩子奇告罪自己是一个假回回,梁君璧却宽恕了他,认为“他一辈子都遵从着回回的规矩,他做出了大事业,为回回争了光;他一辈子都遵从着真主的旨意,他和玉儿的那点过错,也应该原谅了!他是个真正的回回,真正的穆斯林,决不能让他在最后的时刻毁了一生的善功!”

既有伊斯兰的美德,又不乏性格负面,教规教义影响制约着她,扼杀了亲人的幸福,自己也成为传统习俗的牺牲品。”(3)韩太太梁君璧是回族文学长廊中的典型人物。

“玉器梁”家第二代中地位更为重要的韩子奇,从朝圣老人和“玉魔”老人那里接受教育,吸纳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从梁亦清那里学艺习德,从沙蒙.亨特那里接受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他重振博雅斋,由手工艺人跃升为玉器界的新“玉魔”,他超越了对手,超越了师傅,超越了自我。但是以“英伦之恋”破灭为转折,韩子奇的艺术生命停滞,仅仅就是因为密室的玉和深爱的女儿“惆怅寂寥地打发余生”。当女儿早夭,玉器被抄后,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他陷于深深的自责,就等着命运的宣判!

韩子奇由顶天立地,能言善变,有胆有识的男子汉畸变为优柔寡断,吞吞吐吐,萎缩懦弱的侏儒,原因在于他在道德伦理方面因袭着传统,不肯也不能将双脚同时迈过现代文明。不管韩子奇的前后突变,他始终是作为一个玉人,一个真正的玉人——琢玉,鉴玉,品玉,览玉,藏玉,爱玉——能牺牲一切的玉器制造家,鉴赏家和收藏家。玉在韩子奇的眼中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宝。蒲寿昌将仅存的三块商 毁掉两个,考虑的是商人的蝇头小利,韩子奇不惜以更高的价格购回,思考的是国宝的还家。日本侵略中国,韩子奇远涉重洋,出国办玉展,在异国他乡让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明惊艳!而战争结束,马上回国,用自己的后半生的沉默收藏珍宝。当发现国宝乾隆翠佩要倒卖国外,不禁气绝,摔成重伤。

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了他弘扬中华文化的情操,“他不仅为回回,也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他承继并超越了前代,体现了回汉文化交融的心理色彩并显示了这种交融的独特生命力。

“玉器梁”家第二代人中的梁冰玉,是现代文化人格形象。虽然也是穆斯林,但是与其姐姐相比,她受过高等教育,还到英国留学,因而她有爱国心,有正义感,有自己的个性,唾其不当爱,与叛徒爱国贼分裂,爱其所当爱,同姐夫韩子奇结合,虽然不容于穆斯林和真主,不容于中华传统道德,但是她在饱经冷眼和罪名时仍不后悔,因为她“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不过在从博雅斋出走后,没能找到“真我”。

“玉器梁”家的第三代包括韩新月和韩天星,二人身上都流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血液,接受回汉双重文化熏陶,但是文化人格和心理却有着鲜明的差异。韩天星爱的是容桂芳,却违心地接受母亲安排的媳妇——陈淑彦,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选择上,最终屈服于传统,是其父韩子奇人格的延续;韩新月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爱情,事业,民族,所有的观点都是现代的,是现代人格形象,她从小立志成为学者,改变世人对回回的传统看法,她倔强地说“人的灵魂是平等的”。在爱情上,信仰“真诚的平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总不等于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命运让韩新月的人生短暂却有活力,它与命运进行搏斗,体现现代文化的活力,“一颗坚强的心,在布满迷雾的人生中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闯过一道道难关的强者”。

“玉器梁”一个家庭的超越和更新,象征着整个回回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超越,更新,走向新的历程。《穆斯林的葬礼》的主要人物形象在文化心理和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梁君璧,韩子奇更是其中的“典型”。

四 象征的感召——月亮

象征的特点是“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借刹那抓住永恒......它所赋形的,蕴藏的,不是兴味索然的抽象观念,而是丰富,复杂,深邃,真实的灵魂。”(1)月亮,正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一个意义深远的象征——宗教情感——月亮的念想。小说的标题:月梦,月冷,月清......月魂,形成了月的文化与赞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冰雪聪明的女孩,都因为在“新月”升起之时而被父亲命名为“新月”;书中人物情感的流露,有关景物的描写,都与月亮交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情结。新月“无常”,她的“朵斯提”们都认为“这姑娘好造化,真主怜悯她,让她在圣洁的斋月离去,在庄严的开斋节出门,这样的归宿真是再好不过了。”这不是作品无意中形成的巧合,而是一个独特民族独特的月亮崇拜情结象征性展示的需要。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展示之一的斋月也是月亮情感的恒久与升华,斋月开始于新月的出现,最后结束也是新月升起之时,作品中描写到:“西南方向,新月升起来了,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多么美丽的新月!......此刻,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在仰望着天上的新月......。”作品最后又写到:“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霍达用她细腻的笔法写出了回回的追求,写出了回回的虔诚信仰,写出了回回的感召力,写出了回回的文化心理和哲理。《穆斯林的葬礼》为本民族塑像,为本民族而歌,是回族文学话语中难得的优秀之作,经历了作家情感的浸润,谱写了当代回族人民的生命旋律,这旋律还将继续......

第五篇:从卢武铉葬礼场面看民心

从卢武铉葬礼场面看民心

5月23日早,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离家不远的山崖自杀身亡。他的死引起韩国和世界的震惊。连日来,韩国民众和社团、政要络绎不绝前往他家乡吊唁。排队等候吊唁人群延绵数公里,不少人痛哭流涕长跪不起表示深切哀悼。甚至连“韩国政府敌人”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都发去唁电表示哀悼。据《朝鲜日报》报道,卢家乡举办追悼会,葬委会和当地一些组织为悼念者提供食品和水,每天仅米饭就需要125袋80公斤装大米,泡菜需要150多公斤,用于牛肉汤饭的牛肉超过800公斤,每天还供应大约400个西瓜。而附近村庄的妇委会成员和义勇消防队队员从24日起每天准备大约10万份饭。村里每晚10时后向悼念者提供面包、牛奶和碗面。金海市政府每天提供10万瓶250毫升装矿泉水。韩国政府在全国设立大约140个悼念地点。首尔、釜山等地悼念热潮高涨。韩联社还报道,包括遗属在内,卢武铉葬委会总人数达1383人,创韩国历史之最。

5月29日上午,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葬礼在首尔市中心的景福宫举行,整个葬礼隆重肃穆。包括现任总统李明博、前总统金大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等多位政要在内的2500多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在当天的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前,至少几十万人涌向灵车经过的地方送行,韩国各主要电视台也进行了实时报道。据韩国警方估算,当天在举行路祭仪式的首尔广场一带就聚集了超过18万名追悼市民,绝大多数都头戴象征支持卢武铉的黄色太阳帽,并手持黄色气球追悼故人;也有市民在脖子或胳膊上系着黄色布条,以缅怀故人;黄纸叠的飞鸟飘满天空散漫道路。场面令人十分感动。众多国民认为李明博现政府应对卢武铉自杀负责。李明博参加现场追悼会遭到呛声,并引起强烈抗议的游行示威。同样,卢武铉去世消息和葬礼场面,也深深感动我国人民,纷纷发言发帖表示深切哀悼之意。

作为一个下了台的政治家和涉嫌贪污的前总统,竟能受到如此国葬(虽为国民葬)厚礼和国民认可,这在世界并不多见。尽管这些场面里不乏有某些政治势力借此民意行政客觊觎之实,但客观验证了卢的深得民心这一铁定事实。起码让人感觉出:不以成败论英雄。卢武在韩国人民心中始终是个英雄。这种宏大的民意民心悼念场面,展现卢武铉虽死犹荣的历史肯定!

卢武铉的个人悲剧,让人再次深思韩国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的激烈碰撞。韩国现行民主化政治框架,应该说是脱胎于前军人专制政体的政治仇恨某些基因的延续。它不仅表现在政党政治运作上,也表现在国民验证执政者的心态上。这种仅20多年的“快捷”民主,仍远没有摆脱政治地缘、血缘主义等传统沿袭的尾巴。一旦朝野某方势力究其一点发难,就会引起全盘政治震荡。正是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致使历任总统无一人难逃腐败瓜葛的干系而遭弹劾、下台或被判刑。尽管卢武铉是韩国史上第一个草根总统,是个洁身自好起家的平民政治家,尽管当年他竞选和当选总统后一再强调身为公职者清廉,发出“至今请托文化依旧盛行,不过日后一旦发现了非法请托,我一定要让他身败名裂”的承诺,而且在他执政时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南北缓和殚精竭力做出成绩,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腐败的纠缠而遭声望上的残酷“商鞅车裂”宿命。但是,深受我国儒家影响的韩国道德文化,又有“同情弱者”的宽容和理解,认可他的平易近人为人和高风亮节品行,倒也让他得到众多支持者甚至政敌的尊重和缅怀。韩国政治上的“穷追”和文化上的“宽恕”,给人有种政治与文化相悖却又融合的不可理喻感觉。这从当年两任总统金斗焕和卢泰愚被判极刑到特赦释放就可以看出。因此,曾经的卢武铉时代的喧嚣,是韩国政治的一面镜子!如今的卢武铉之死的国殇,也是韩国民意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特别是鞠躬尽瘁为国民的政治家,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如此场面在我国我也曾经历过。不管你说是当年因“愚民”导致“愚忠”的结果也好,也不管当年历史现实造就的必然也罢,33年前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在职时去世,也得到我国人民的“十里长街”真心悲痛流露的动人悼念场面,却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20年前耀邦同志的突然病逝,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个开明的政治家遭遇不公的深沉怀念的自发悼念,但这种悼念超出毛周意义上的悼念,更多流露的是一种觉醒的表示和民意情绪的必然潮流。有意思的是:此后至今,我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动人魂魄的国人盛大悼念场面了。

瑕不掩瑜。实践证明,卢武铉敢于以自己生命的悲壮代价换取内心的自责,证明他不愧为“知耻近于勇”的血性汉子,足以让那些自我标榜“清政廉洁”大言不惭“执政为民”幌子下为自己或集团谋权敛财的卑劣小人无地自容。今天,邻国卢武铉先生的葬礼所反映的民心民意,恰恰不就说明人民能分辨是非曲直的判断力么?

据我国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卢武铉的卢氏宗族源于中国。《雅溪卢氏家乘》和韩国《卢氏三陵坛志》也有记载:五代后唐时期的宰相卢文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卢姜一个叫卢穗。因避战乱,卢穗率其九子及家眷携七名大学士,航海东赴新罗,为韩国卢氏之始祖;卢姜则从关中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经山东辗转迁徙至浙江,后来其子孙逐渐南徙到东阳定居。据悉,在韩国也有专门的卢氏渊源研究机构。特别是韩国卢氏后人在得知东阳有个卢氏聚居地卢宅后大感兴趣。自2000年来韩国卢氏频频组团访问卢宅。“每年都至少五六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卢氏后裔到卢宅寻宗问祖。2003年11月17日,浙江东阳雅溪卢氏代表卢启源、卢郁青等人还应邀访韩,分别受到时任总统的卢武铉和前任总统卢泰愚见面。2005年9月,卢武铉的胞姐卢英玉携家小访问卢宅,受到村民夹道欢迎。2008年世界卢氏渊源研究会在沪召开会议时,一心牵挂着雅溪卢氏的卢武铉还特地托人给东阳卢宅送去花篮以表心意。

如果以上这些考证属实,说明卢武铉“以死雪耻”很有早年我国“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卢武铉生前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今这种我国优良传统传到国外去了。他能面对国民深深鞠躬并发出“无颜面对国民”,“让大家失望,很抱歉”的反省自责;遗书中能发出“受惠于很多人,却让很多人因我而受难,往后将还有承受不完的痛苦”的不安和内疚。说明卢先生把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在韩国发扬光大“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了。如今这种知廉耻的修养我们土地早已凤毛麟角,不禁让国人感到汗颜而喟然。我甚至荒唐在想:区区600万涉嫌受贿,还是自家亲戚所为,卢先生何以死相许证明自己清白?真是生错了地方!假如生在在我们这里,那叫什么事啊?呜呼哀哉!

2009年5月30日下午

下载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新月的悲情美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论文

    一、苏联解体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摘要:西方思维自苏格拉底开创思辩的方式起,习惯于抽象思维。而中国则偏重形象思维。中国人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优先式,而西方人注......

    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从金融宏观调控看我国经济发展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为国民经济整体服务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设定是货币币值和物价稳定,手段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供应速度、调整准备金......

    从雕塑看佛教发展 论文1.0

    从雕塑看佛教发展 佛教最初起源于印度,但却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流传于亚洲。佛教在中国传教的期间,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玄妙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带来了光辉灿烂的......

    从牛人论文造假看学术不端

    从牛人论文造假看学术不端 去年,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前教授加藤茂明的研究小组发表的41篇论文因存在大量篡改和捏造实验数据的行为被撤回。时隔一年,数月前加藤......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目前,各企业虽然都有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工段、各岗位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但仍无法杜......

    从物美大学生流失看物美人才储备1998-2007

    PS:在看下边文章前先说明一下:这五篇文章是从百度贴吧转载出来的。因为种种原因,请阅读时保持理性和客观求实的态度,不要搞得和贴吧里的某些评论一样粗鲁…… 更多评论请转到Blo......

    【马克思论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去年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6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上下为之震惊,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个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