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岸学者聚首武汉大学 共商国学及教育
两岸学者聚首武汉大学 共商国学及教育
两岸学者聚首武汉大学 共商国学及教育
与会人员大合照。(中评社 黄蔚摄)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在开幕式上致辞。(中评社 黄蔚摄)
湖北省委常委张岱梨在开幕式上致辞。(中评社 黄蔚摄)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曾春海。(中评社 黄蔚摄)
中评社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 黄蔚)由武汉大学台研所主办、旨在用文化交流强化两岸的相互认同、拉近及弥合台湾前
领 导人去中国化所造成裂痕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今晨正式开幕。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台湾研究所所长冯天瑜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文化是凝聚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人类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基本资源,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的民族,其一,中国立国处事的主流不以穷兵黩武未基旨,而主张修文德以徕远人,以文化凝聚人心。其二,中国人自古便不以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种族”观为皈依,而信奉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人文化成”理念,达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体系。
冯天瑜说,本次论坛是武大台研所成立后举办的首次学术会议,希望诸同仁们各表高见,诚意切磋,既展开形层面的论道,亦探讨操作层面的协作,共同推进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略尽绵薄。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曾春海在致辞中表示,两岸知识分子都知道,中国当前正努力实现中国梦,努力实现中华精华。无疑,国学研究和全方面的国学教育工作就是工作的重点所在。两岸的文化身份都归属中华文化,而且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席的一员。
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则在致辞中表示,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现在应该共同交流,互相促进。他说,当前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共同探讨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能更好促进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协调,从而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传播、发扬光大。
此外,湖北省委常委张岱梨也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在百年名校举办海峡两岸文化教育论坛,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十分有意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愿望。她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当前需要筑牢两岸文化的根基。
张岱梨还提及,湖北人文底蕴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已经制定文化发展方案,努力推进各项文化发展事业,能为两岸的交流合作提供支撑。本次研讨会就是促进交流的很好形式。
在今日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中,两岸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国学、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内容,并希望通过对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的探讨走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新路。
(后方支援记者 鱼莎莎)
冯天瑜致辞(中评社 黄蔚摄)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中评社 黄蔚摄)
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唐翼明在论坛上发言。(中评社 黄蔚摄)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泉忠。(中评社 黄蔚摄)
武汉市第四中学特级教师王先海。(中评社 黄蔚摄)
武汉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郭齐勇。(中评社 黄蔚摄)
中评社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
黄蔚)由武汉大学台研所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论坛”今晨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正式开幕,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就国学与教育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大台研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余克礼首先表示,非常感谢冯天瑜所长邀请自己参加论坛,也非常高兴母校能获得如此之大的发展,祝福武大台研所能够尽快成为中南研究台湾的重镇,最终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对台研究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唐翼明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大家都要现代化,所以检讨近代中国人的思潮我们都在极力西化”。唐翼明说,在当下,我们必须加强“国文”“国史”“国伦”的教育,尤其是大陆。“因为,若非如此,长此以往,我们会失去立国之本,这令人非常忧心”。唐翼明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两岸都有责任,台湾方面只是与大陆的方向不同。
无独有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郭齐勇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他说,中国大陆体制内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少,而且还灌输了很多很片面的矮化中华文化的看法,“这很危险,其危险性是使我们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社会伦理的基本共识及终极信念与关怀。”
郭齐勇说,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瞭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汇的过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此外,武汉市第四中学特级教师王先海也在发言中重点强调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开展国学教育要转变两个观念,一是对经典、对孔圣人要有敬畏之心,二是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除此之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泉忠亦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他重点谈论了台湾光复之后的“祖国化文化运动”,并指出台湾政府在1945年之后删除了代表日本统治的“大日本帝国权力文化”,并在全台湾推动国语,将“国”字文化制度化。
林泉忠称,战后台湾“祖国化文化运动”的三个面向有别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大陆,也有别于同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意思逐渐在台湾社会扎根,并占据台湾社会认同结构中的主流部份,并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期。”
而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则在研讨会上分析了阻碍台湾发扬传统中国文化的原因,他称台湾教育虽然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但在调整课程中鲜有对课程教育方法的检讨。他认为台湾涉及教育的人士均倾向选用西方有利于己的价值观,却完全忽视学术任何和社会责任,是为最下等的“自我殖民”。
在第一组主题发言环节,各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谈论了国学与教育相关议题。今日下午,论坛还将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以期思想碰撞。
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台研所主办、旨在用文化交流强化两岸的相互认同、拉近及弥合台湾 前 领导人去中国化所造成裂痕。
在今日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中,两岸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国学、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内容,并希望通过对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的探讨走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新路。
(后方支援记者 鱼莎莎)
第二篇:2016年武汉大学国学考研
2016年武汉大学国学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武汉大学国学考研信息如何查询?
了解国学考研信息,需要登陆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查看院校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与招生专业目录,从而获知院校招生专业、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信息。
每年的招生简章与招生目录一般9月份公布,考生需要以院校每年最新的信息为准,往年信息可供参考。
二、武汉大学国学考研可以考哪些专业?
据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国学考研可报考的专业为文学院的国学与汉学专业和哲学学院的国学专业。
三、武汉大学国学考研考什么?
不同学院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分别为: 国学与汉学初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34古代汉语;
④838经典释读与文化史(中国古典文献知识与中国文化史知识); 复试笔试科目:四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写作;②文学基础(含古、今、中、外);
国学初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37国学文献基础; ④847国学综合知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国学概论;②中国古代文明史。
四、武汉大学国学考研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国学与汉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01国学及其对外教学; 02域外汉学研究; 03古典语文学与人文计算; 04出土文献研究; 国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为: 01经学; 02史部; 03子学; 04集部; 05佛道研究。
第三篇:国学教育教案 大学
(推荐)国学教育教案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臵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7.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提问:《大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篇:2014年武汉大学网络教育招生
2014年武汉大学网络教育招生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 1893 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有111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8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3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9个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大学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招生专业:
层次:高中起点专科 理工类 建筑工程管理 学制:2.5年 入学考试科目: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语文、高中英语)
专科起点本科 理工类 土木工程 学制:2.5年 入学考试科目:专科起点升本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一、报名条件及对象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2.专科:年满18周岁,具有高中毕业证或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或其他人员。
3.专升本: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文凭的在职人员或其他人员。
二、报名
1.报名地点:广贸学校前台(东城中路光辉家具城斜对面)
2.报名手续:报名者请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2份)、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2份)、一寸蓝底免冠照片6张和电子照片数据。
3.报名费:150元(报名费一经收取,一律不予退还)。
第五篇:国学教育心得及反思
优秀文档值得下载
国学教育心得及反思
2011-7-15 9:29:22 作者:李宏恩 浏览:2950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
一、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二、健全人格
学生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就是给了他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国学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
优秀文档值得下载
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