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医发展之路思考
对中医发展之路的思考
对中医发展之路的思考
1010307104 药一 孙明扬
【摘要】中药疗效独特,毒副作用小,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老年病、调节亚健康状态等方面,中药尤其是民族药物将大有用武之地,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性和国家对中医药新品、基础研究、投入的严重不足,这种优势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本文就如何发展中医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中医 发展 特色 中西医结合 标准化 产权 人才 经费
【正文】
中医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门经验科学,含有丰富的智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是当前具有巨大潜在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门类。然而正是这样一门历史悠久且曾经辉煌过的号称“国粹”的自然医学,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由于传统医药理论的复杂性及其在研究、生产中观念和手段的相对落后,制约了传统医药的发展。因此,我们既要传承中医经典智慧,又要在此基础上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传统医药。
一、抓住特色,发挥优势
中医院的发展首先要让中医水平站在前沿,这是中医院发展的主旋律。其次,需要现代医学跟得上,把西医可借鉴的东西为我所用。只要坚持中医特色的主旋律,推进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不会缩减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给中医的特色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肿瘤中心是我们国家首屈一指的用中医治疗肿瘤的医学机构,他们已经能够确定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受到国外医学的承认,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除了肿瘤以外,中医介入冠心病的治疗,也能增进西医治疗的效果。目前,治疗冠心病一般都会采用西医的介入疗法。但问题是,病人经过介入治疗后一年或半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冠脉会出现再次狭窄。为了预防再狭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陈可冀院士率先采用活血化瘀中药介入西医治疗,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目前,很多的综合性医院也都认可了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辅助治疗冠心病的手段。
二、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
事实上,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不断地吸取当代的先进技术。例如,中药的剂型从汤剂到丹、膏、丸、散,再到现在的针剂、颗粒剂;针灸的器具从砭石到铜针、银针、钢针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提高中医诊断水平,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拒绝使用。
中、西医学各自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一些优势,理论与临床、思维与方法都存在着广阔 的互补性。中、西医之间要互相激荡、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竞争。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完整医学而论,中医、西医仅各是一半雏形,常形象地比喻各为一半璧玉,要中西医合璧,以发展未来的医学科学。中西医结合学就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
对中医发展之路的思考
【结语】
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医学发展必然要经历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这样一个过程。当化学药物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以后,靠宏观平衡(阴阳平衡)理论指导,靠原生药(动植物、矿物)、整体调整平衡(针灸、按摩)等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会越来越被人认识,越来越受到青睐。借此机会,中医应采取合理的发展方式以求有所继承、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雷 张方 《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药业论坛》 2008年第17卷第22期 [2] 张方 王雷 《中国传统医药及其在医疗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探讨》,《临床药物治疗学》 2009年第7卷第2期
[3]唐友明 《对中医发展的思考》,《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4卷第1期 [4]朱征明 《对中医发展的几点认识》,《贵州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1卷第1期 [5]李灿东 《中医现代化漫谈》,《中医药通报》 2011年第10卷第3期
[6]赵宏宇 寇桂娥 李涛 《中医发展之浅见》,《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第6卷第26期
第二篇: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思考
陈中华 焦国献
铜川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通过项目带动、园区承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跃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去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弘扬了药王文化,扩大了铜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已成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突破口。这里笔者就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医养生文化发展简况
1、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养生在中国古代又称养性、摄生等。古人对保护生命、延年益寿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养生起源,专家学者颇具争议,多数认为,我国最早致力于养生理论和实践的是老子,他提出“摄生”,“盖闻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体现出摄取、凝聚、珍重、保护的生命观。老子之后,庄子最早提出养生说,在《庄子•内篇》中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一般认为,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素问》两部分,阐释了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主张摄养益寿。由此开始,历代文人医者在先人养生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养生之道,留下了数百种著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儒家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生、中医养生等主要养生学门派。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大旨,以中医药学为技术依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采用行气、导引、药饵、食疗、功炼等具体手段,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养生指导思想上,注重人的精神和道德修养,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可以这样讲,养生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同步,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史至少在两千年以上。《黄帝内经》是先秦、战国期间的医者对祖先中医养生文化的全面系统总结,是中国第一部中医药养生理论宝典。汉代以后至清朝末,涌现出了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等一批中医养生家,可谓群星璀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财富。
养生文化是全人类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宝贵的保健经验,中外养生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国外养生特别是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注重肌体的强健。国外保健虽也有养生之意,但侧重于以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有益融合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传统养生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外称之为健康管理。
2、我国中医养生产业及发展现状
养身保健产业也称健康产业,是指与养生保健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涵盖医药康复、健康体检、预防保健、休闲旅游、娱乐餐饮、美容美体等多个方面。其中预防保健包括通常人们认为的最基本的养生方式——传统中医养生:一是基于传统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而制作生产的一些口服液、补品类保健品,如蜂王浆、人参口服液等;二是中医药保健用品,包括各种保健袋、枕、洗剂、擦剂、粉剂和功能用具,如各种中药化妆用品、按摩枕、药枕、保健帽、保健腰带等等;三是中医保健服务,如按摩、推拿、刮痧、针灸、足疗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养生保健成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众多医药器械企业纷纷开发保健产品,很多地方也纷纷打养生牌、保健牌,通过发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山东文登市依托优质温泉和海岸沙滩打造东方养生之都;广西加快长寿产业发展,开发养生、养老、保健用品。还有一些地方举办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节会活动,如:深圳举办国际保健养生文化产业展、江苏扬州市举办沐浴养生节、四川彭山举办养生节、陕西咸阳市举办中华养生节、河南南阳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等,养生保健产业成为继IT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据有关资料,2011年全国养生保健行业总体销售额达6500亿元左右,保健食品、用品生产企业约12000家,销售企业超过10万家,养生保健服务企业超过140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即便如此,我国养生保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在今年4月6日博鳌健康产业论坛致辞中指出,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增长到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但是在我国还不到5%。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徐华锋也曾预计,到2015年,我国保健产品市场将超万亿元。中医养生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前景,已成为跨行业、宽辐射、强带动的朝阳产业。
二、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优势
1、铜川中医养生文化资源厚重
在铜川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三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倡导并实践养生文化,他们是轩辕黄帝、彭祖和孙思邈。
——铜川属于岐黄文化发源地区之一。据考,以陕西黄陵县为中心的古桥国是轩辕黄帝的重要活动地区和归葬处,古桥国疆域包括了现今铜川市全部。古代传说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创立经方,后世整理的《黄帝内经》中一些内容表述就采用了黄帝与岐伯的问答式。现今把岐黄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可以说铜川处于祖国医药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中。
——铜川是上古养生家彭祖的晚年归隐地。古典记载彭祖姓篯名铿,帝王颛顼之孙,因受帝尧赏识封于大彭国(今江苏徐州),故又称彭铿,善于养生,活了八百多岁(据考相当于现代130余岁),晚年隐居于铜川市宜君县彭镇。彭祖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运动功炼、平和心态、顺乎自然、防病抗病四个方面。
——铜川是隋唐中医药养生学家孙思邈的故里。铜川作为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药王文化遗存。其晚年隐居的罄玉山(今药王山)被誉为“中国医药保健第一山”。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养生理论家与实践家,他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41岁,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据有关资料记载,孙思邈一生共著作 70余部,流传下来30多部(含托名之作),其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学研究成果之大成,融自己行医实践之体会,收方剂8200余首,成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在《千金》两方中,孙思邈系统总结了养生理论,形成《食治》《养性》《辟谷》《退居》《补益》诸篇章,阐述了养生大旨,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强调重生与重德并行,指出“治未病”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优生优育、营造环境、调整心态、规律生活、动静结合、食疗为先、药饵并用、节制欲望、顺应自然等养生方法。孙思邈所倡导的养生方法简单实用,凡人皆有可习之处。他注重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着眼,进行了饮食、情感、处世、作息、药补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对人的心理疏导和丸散方剂,更从人们必不可少的果实、蔬菜、谷米中选取可供食疗的食物,贴近实际。同时,《千金》两方还针对老年人、青年人、妇女儿童的生理特征、疾病预防、心理调节、为人处世以及中医美容、营养缺乏症、常见病的药疗食疗作了重要论述。著名医史专家李经纬先生说:“孙思邈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在养生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老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的一门科学的第一人。他比他的前辈华佗、葛洪等兼长养生的医家更高大。”
孙思邈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人之生活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来自环境与人类自身的疾患不断增多,重视养生保健是时代潮流,而孙思邈的中医养生文化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2、铜川中药材资源丰富
铜川中药材资源丰富,人工种植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全市共出产野生和人工种植药材七大类683种,其中《本草纲目》所列“宜党”及清代贡品黄芩(又称“耀芩”)为铜川市地道的中药材品牌。截止2011年,全市共种植中药材7.08万亩,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中药企业有2家。全市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中药材年销售额2300余万元;中药饮片400余种,年销售额150余万元;中成药1000余种,年销售额1300余万元;保健品40余种,年销售额220余万元。
3、铜川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
铜川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渭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南邻省会西安,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日照2345.7~2412.5小时,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年均气温8.9~12.3℃。经过坚持不懈的开展“四创”,抓环境综合治理,铜川已由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黑色煤城”完成了向“绿色保健城”的华丽转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森林覆盖率超过50%。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通,铜川已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近年来正在主动有序地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建设大西安休闲度假北花园和陕北—关中经济区大通道,有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4、铜川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铜川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发展试验区成员,中省为我市发展中医养生产业,促进转型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予了一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围绕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铜川正在努力打造“二园四区四基地”,并初见成效。目前,大唐养生园已累计投资3.5亿元;中医药产业园正在着手编制规划;药王山景区编制完成了《药王山国际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药王大道建成通车,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孙思邈学术医德养生思想传承基地”;照金香山景区已组建成立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丹霞地质公园,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先行已启动了照金旅游名镇建设;玉华宫景区总体规划正在修编;陈炉古镇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决定和商贸物流发展规划,由市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用于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列支1000万元用于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医药种植、流通、研发、检测四大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优势明显,但也有差距:一是研发创新不够,没有形成一些拿得出、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和拳头产品;二是对药王中医养生方剂、疗法挖掘利用不够,具有药王特色的中医养生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对药王文化的宣传推介还不够;四是缺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产业层次低,中医药养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
三、对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的几点建议
铜川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应围绕一个目标,构建四大支撑;打好一张王牌,促进四个融入;重视环境建设,实现二个结合;突出重点项目,体现一个核心。
1、围绕一个目标,构建四大支撑
一个目标,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这个战略目标。四大支撑:一是文化支撑。弘扬药王文化,建立药王中医养生文化研究中心,深入研究药王中医养生学说的理论体系,搜集整理推广药王养生方法,开展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在国内掀起药王研究热、药王养生热。同步挖掘整理彭祖养生文化,开发彭祖故园,丰富铜川养生文化内涵。二是园区支撑。高起点规划、大项目带动,建设养生园区和中医药四大基地,发挥新兴城市和新建园区的吸引、承载作用,把南市区建成休闲养生示范区域。三是景点支撑。加大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耀州窑、陈炉古镇等市域主要景点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玉华宫避暑游、药王山养生游、照金红色文化游、香山佛教游、耀州窑-陈炉古镇陶瓷游、宜君生态避暑游等旅游精品,让游客感受自然,品味文化,心向往之。四是产业支撑。通过政策引导、科技示范、组织有市场需求的地道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乡镇、示范村,引领群众种药致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药王方剂,形成特色产品;引进一批中医药知名企业,开发生产高质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中医药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把养生产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点业态来抓,树样板,提升质量和水平。
2、打好一张“王牌”,促进四个“融入”
药王孙思邈是我市在国内外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建设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就要打响这张王牌,促进中医养生产业实现四个融入。一要融入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探索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工业调结构、提质量相结合,大力发展中成药研制、中药材提取、中医药保健用品生产等新型制造企业;把中医养生产业发展与三产服务业结合起来,突出养生休闲主题,提升铜川服务业的增加值。二要融入到文化旅游发展之中。药王文化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应以弘扬药王文化为着力点,在各级文化活动中加入药王中医养生文化元素,组织文艺团体编排药王系列精品节目,制作一批宣传药王中医养生文化的光碟、图书资料,认真做好药王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编排工作,形成以药王中医养生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依托药王山等主要景点,开发探寻养生、长寿方法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打造国内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目的地。三要融入到城乡统筹发展之中。把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和促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发展中医养生产业要注重以人为本,推动城乡一体化,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在传承弘扬药王文化中要以药王的思想和精神鼓舞人,不断提高市民的素养。四要融入到西铜同城化建设之中。主动承接大西安产业转移,特别是主动引进中医药养生、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等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注重产业互补,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引导发展绿色果品、蔬菜、畜禽产品生产,探索建设西安养生基地、食品基地。
3、重视环境建设,实现两个结合
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可持续、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环境建设。一要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铜川是一个工业城市,既有丘陵沟壑区,又有山川和平原,民俗文化兼具陕北及关中文化,自然人文特点鲜明。要结合这些特点,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狠抓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和污水处理、废弃矿山治理、荒山绿化及城市园林建设等重点环保工作,构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美好环境。二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相结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已建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积极推进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在大力发展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商贸、餐饮、休闲服务、酒店宾馆、会展中心、大型游乐场、绿地广场等公众服务设施的同时,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软实力。
4、突出重点项目,体现一个核心
发展中医养生产业,建设休闲养生城市,宜人宜居是核心,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加快相关项目建设。一要规划建设医疗康复基地。加快新区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家学者,支持孙思邈中医院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健康体检中心、疗养康复基地。二要发展中医保健服务产业。引导发展一批中医按摩、推拿、刮痧、针灸、足疗等中医药保健服务机构。三要积极推进老年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建设老年公寓、疗养院、康复中心等,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些将铜川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目的地。四要强化城市运动主题。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运动主题公园,方便群众健身。引进建设高尔夫球场、大型游泳场、网球场等商业运动场所,建设健康铜川、活力铜川,给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来铜旅游观光者在这里放松身心,健康生活,流连忘返。(作者分别为铜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科长)
第三篇: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
近百年的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在科学的副作用日益显现的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但此时,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传统文化的死去——理解、传承、应用都存在问题,这样的境地离文化的消亡还算远吗?中医由于与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渊源太深,很多哲学概念直接参与了构建中医理论,所以中医的命运也就无可避免地被卷入这百年争论的围困之中。百年来的几次废医运动,包括最近网上某大学教授还在发起的废除中医的签名活动,中科院某院士对中医理论的批评,无不因于此。所以现在谈保护中医,发展中医,首先应当谈保护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前不久《新京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医的生存环境不能再透支了》的文章,但什么才是中医的生存环境呢?
中华民族依靠了中国传统文化,依靠了中医学几千年之久,就是现在,对一些现代医学来说束手无策的疑难病,中医依然不失为一种希望。《思考中医》的写作正是出于作者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及对中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思考中医》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医问题不在理论,而在对理论的认识。同时正如《思考中医》所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领域,因此,《思考中医》在解决对中医的认识问题时,自然也澄清了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文试就以下几方面谈一谈《思考中医》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在勾勒中国传统文化大线条的同时,引发深层的哲学思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中医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考中医》很明确地赞成梁漱溟先生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基于此,《思考中医》首先以不无代表性的杨振宁教授对中国文化不元代表性的理解为例,对比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理,治玉也”的解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或一种境界。她不仅在寻求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上毫不逊色于近现代科学,更进一步的是,她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出了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去解决问题的高超思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历来是引起争议的焦点之一。《思考中医》从《说文》:“理,治玉也。”的解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的特点——整体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也是与现代科学文化的最大分歧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这个整体,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器质的又是功能的,既是体,又是用。总之是方方面面的统一。这也是与唯心论最大的不同。《思考中医》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理”的涵义的揭示,引发了对这两种哲学差异的深层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话,《思考中医》认为术数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推演的一面。
(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实验,而且,很可能是更高超的实验——内证实验法。因此,中医理论既不是单纯的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也不是仅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而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关于实验,人们每每会想到科学的种种成就、种种作为。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到现在常规的各种实验室,生物学中的大白兔,小白鼠……,《思考中医》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实验方法——内证实验法,这是一种与科学实验截然不同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很可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及哲学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大量的文字记载上都显示了这种内证实验方法存在的可能性,在《新编中医基础理论》一书中也同样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思考中医》认为,正是这种特殊的实验使得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理论完全可以信受。但遗憾的是,这两种实验由于机理不同,传统文化的内证实验不能被现代科学再现,我们没有直接相信她的可能,只有通过其产生的理论结果反作用到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来印证,这是
造成现代人接受中医的困难所在。但总之,不管你个人信与不信都不应当否认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实验有关。
(四)有无中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在应用上的最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传统文化在应用和传承上的客观难度,使其在应用和传承上无法逾越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与别的文化差异明显,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文化的核心——哲学。所以钱穆先生有言:讨论文化要自其汇通处看,不当专自其分别处寻。若研究文化问题,不能从其汇通处看,不能从其总体上求,则最多仍不免是一种文化之偏见。
《中医学导论》中指出中医学的危机与不足,共八条,其中第二条是:独特理论体系的封闭结构阻碍了学科的顺利发展。为此,突破原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第四条:中医学的许多认识和思想正确性高、准确性差;且大多无法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研究。如不对这些人类认识的“粗产品”加以科学提炼,中医学将永远踏步不前。
第五条:方法论和方法虽有某些特色,但却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时代的差距。还有第八条:最为关键的是中医理论自身的缺陷,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有不少是无法证伪的哲学术语的移植,对这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若不清晰地予以确定,发展中医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明确概念是共同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当中医遇到西医》引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陈小野的观点:倡议彻底革新,尤其强调方法学的现代化。他指出,中医只应用现代技术并不足够。他在《中医理论现代化概述》中断言:“中医传统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非实证性和非逻辑性。”种种这些认识大都是抓住了文化之异,大多最终集中在了方法论的不同上。《思考中医》很鲜明地指出:“现在大家身边所感受的都是现代文化的气息,都习惯了用一种文化视角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我的意见,中医至少不是局限在科学文化这一层面的东西,所以光从这一层面去看待它,研究它,就难免会出问题。”(P4143)“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的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说到哲学,《思考中医》没有过多地涉及,但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精要还是提到的,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基于此,《思考中医》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科学讨论的领域,实际上是气聚合以后的这个领域,对于气聚合以前即“夸克”之前是什么样,现代科学还无力回答,甚至难有希望回答(P2223)。《思考中医》总结性地指出:“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虽然的确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虽然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P24)
如此看来,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在哲学。中医这个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学问,果真换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就可以得到“科学的中医方法”进而解决人体生理、病理的问题了吗?我可以想见,那样的唯一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从理论到方法的全面消亡——中医有可能成为当代的哥白尼、布鲁诺!
这么说并不是承认中医不讲科学(广义的),只是大家在争论和指责之前应先就“什么是科学”达成必要的一致,进而再谈论方法问题。但很肯定的一点是,中医不同于现代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实际印证,这
一点不在此文中展开,但有必要一提的是:正是其自身的这一特点给迷信以可乘之机,但科学不应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一时证明不了的全部否定。
三、倡导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
提到认识,自然需要概念、需要解释。《思考中医》所解释的内容中,有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一是时间。解释方法的特点是:突出以字释义,特别注重借助字形及《易经》的卦象做解释。
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思考中医》也是充满了感情,它深深感悟了汉字独特的释义能力的魅力。
先看“病”这个字。现在的中医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并没有见到对病的明确定义,而《思考中医》从病的造字角度对中医 “病”的含义做了解释,指出“疒”本身已代表“疾”的意思,那么下面为何用“丙”呢?《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丙”为南方,为火,为心,这样一来,发掘出中医“病”这个概念的三重含义:第一,人出现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状态,所谓“疾”的状态;第二,疾的相关性问题;第三,相关性中最重要的是疾与心与神明与精神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对“病”这样一个概念大体把握的同时会惊讶发现这样一个概念的内涵与现代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到的健康概念有着很大的重合。再来看“脉”。《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的定义: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雍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而《思考中医》同样从造字上解释:脉为“月”+“永”;月者,太阴之精也;永,长也,象水坙之长;所以脉的概念一下非常直观:象水之长,为阴之精,最关键的是脉象“月”反映“日”一样,反应人体之阳。对中医里的重要概念“证”更是从古代写法到现代简化字等多个角度予以解释。在解释“证”这个字时,《思考中医》连带性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语言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语,言是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论难为语。”“直言为言。”又有“言,心声也”之说。通过这种重新的解释工作,一方面使文字从单纯的抽象概念落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初意象,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深邃思想;另一方面,还纠正了以往很多概念的错误。如对“肝者,罢极之本”中的“罢极”的理解,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极”概念的探讨得到“罢极”这个概念指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的功能;“肺主治节”中的治节《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作治理调节讲,但《思考中医》从《素问》中“节”的含义,联系肺的生理功能得出“肺主治节”应从天人相应、人体与外在节气的关系去理解。病机一词,《说文》有“主发谓之机。”从而用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的解释取代了《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的解释。同时对“十九病机”中的数字“十九”从《周髀算经》找到:“十九岁为一章——”的解释,从而提示了《内经》成文的严密性,正如作者感叹中国的汉字是 “一字之安,坚若盘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对“小肠者,受盛之官”中受盛的理解,更是一改从唐王冰以来一直作复词的解释,挖掘出了小肠作为重要营养吸收场所供养五脏的重要功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回归经典,探寻回归传统解释法的思路。首先,对其中个别字的解释是否有迁强之嫌,先不细究;其次,也不应将其看作一种简单的回归,应当看到,这样的思路第一,直接沟通串联了古今,使今天每人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而并不自觉的文化找到了根基;第二,这样的做法与海德格尔对文字的痴迷大有相似之处,而海德格尔的痴迷源自语言与其希望建立的不同于以往知识论的新哲学的密切联系。那么这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方法的暗合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来看一看“时间”。作者从造字上发现“时”表达的是日地关系,时间直接反映一种日地关系下的阴阳的状态,所以中国先圣非常聪明的将时间这个一直困扰着西方的概念直观为一种“象”,这个象即可轻松地纳入五行系统从而非常方便使用。这一点只有《思考中医》如此明确地给予揭示。以往也有注意到的,所以有不少关于中医与时间医学的文章,但《思考
中医》最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医是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时间(时相)医学。而绝不是部分的时间医学。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中医》对中医得出一个精辟的比喻:开方就是开时间。时间这个问题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数问题和相关性问题。可能这一思路也会对当今哲学及现代医学极具启示的。
汤一介先生一直在倡导创建中国的解释学,《思考中医》在这方面的大胆实践也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系统地阐明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这一部分应当是《思考中医》主要的工作——导论《伤寒论》。
六经辨证一直是公认的来自于《伤寒论》的中医重要辨证方法之一。但历来对此争论颇多,且现代的中医教科书上也没有见到对于这种辨证方法及六经这一概念的清晰解释,像《思考中医》这样系统地解释,恐怕还是头一次。
《思考中医》从六经的本义、经义、府义、运气义全方位地阐述了六经,并对六经病的欲解时、欲剧时、脉证提纲和治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使六经辩证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脏腑,经脉,时间,治法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中医》揭示出中医中时间作为“象”的一种,进而用五行使之与反映生理、病理的六经相联系,让人大有开千古疑窦之叹,《思考中医》真可称得上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通过这样的导读,让人们清晰了对《伤寒论》这部经典的认识,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它用六经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外界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思考中医》细致地阐发了其间的联系,使《伤寒论》为万世立法垂方的雄浑姿态跃然纸上。
五、提出了很多疑难病的治疗新思路
由于《思考中医》揭示了很多崭新的对传统文化、对中医的解释,因此,自然而然对一些疑难病提出了崭新的治疗思路。如高血压,颈椎病,老年性痴呆等等,非常值得临床关注、验证。
六、收集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神奇医案
用清肺剂配理中汤加砂仁外敷神阙穴治愈老年重症肺炎;天津盲医仅用不同数目的绿豆、葡萄干等治病;小柴胡汤化截止住了吗啡无效的癌痛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如果说中西之争的积极意义,恐怕就应当是其促进了文化的反思。从《医林改错》的思想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后来的中医遇上西医,中医也好、中国传统文化也好,也会从自身中出现这种反思的局面。两种文化,两种文化下的医学的相遇,大大加速了这种反思。《思考中医》让这种反思增添了很多的理性成份,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题目,当然,诚如《思考中医》所说,他还仅仅是针对一部《伤寒论》,中国的文化经典还很多,中国文化更是浩如烟海,真正对其做客观深入的反思自然不是简单之事,怕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思考中医》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的与当今哲**流的暗合更是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无比的信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使其在表达上永远存在问题,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写意,《思考中医》抓住了这一个大特点,很好地运用了“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使我们在“意”上空前地接近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的精髓,其间一些逻辑上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从上述文化之特点上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想看《思考中医》还是需要一些写意的。
《思考中医》的历史功绩有多大,就留待历史做答吧。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区结成:《当中医遇到西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 何裕民 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6年
[5]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6] 何裕民:《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四篇:心系百姓健康,开拓中医发展之路(3
心系百姓健康 开拓中医发展之路
——xxx同志先进事迹
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驾驭风云变幻的市场,决策者不仅需要具有睿智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也要具备战略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心系百姓。xxx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变工作作风,开拓中医发展之路。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谋求医院科学发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xxx认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才能摆脱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接任xx县县xxx医院院长后,xxx同志深入职工、认真调研,认识到在办院方向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西医发展滞后,而且存在着中医人才匮乏、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中医特色、理念没有体现等危机。加之xx县县是一个农业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在医疗需求上不可能有太大的投入,他们祖祖辈辈是一汤一药、一针一灸解决病痛,健康延续,他们需要这种简单、便宜、见效的祖国医学护佑他们的健康。对于现状的明确了解,使他确立了xx县县xxx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努力发挥中医特色,坚定走中医创新之路,用智慧和成绩铸中医品牌之舟。
二、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xxx同志接任xxx医院院长以来,曾多次与北京多家三级 甲等医院及手拉手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联合组织大、中型义诊,弘扬中医文化,解决百姓病痛。为了让农村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也能找到知名专家并得到及时的治疗,他一年内多次往返北京,看望各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诉说他及xx县县百姓的需求和期盼,一次次一遍遍的走访,打动了很多专家的心,他终于聘请到中医界著名针灸专家夏玉卿、骨伤科专家温建民、疼痛专家支满霞教授等知名专家每周来院出诊,这些惠民举措不但免去了患者舟车劳顿之苦,为患者节省了路费及挂号等诸多费用,还解决了百姓看专家难的问题,使xx县的百姓足不出县就能找到知名可靠的专家,同时也带动了本院医务人员业务、科研水平的提高,扩大了中医品牌效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医,xxx院长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引进了中医适宜推广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拇指外翻技术,这在北京郊区尚属首例;投资100余万元购入了先进的设备,成立了骨质疏松诊疗与研究xx县基地,这是国家老龄委在全国二级医院中仅有的一家基地,此基地的成立标志着xx县地区骨质疏松患者将得到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治疗方法;成立了xx县第一家中西医结合肿瘤病房,用中药对抗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方便患者化疗。新技术的引进,为弘扬中医文化,提高医院知名度,铸造品牌奠定了基础。
随着患者的日益增多,医院原有的140张床位已不能满足 住院患者的需求。为了缓解住院难现象,钱院长带领班子成员对医院的现有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未增加业务用房面积和人员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整合现有资源,增加床位到220张,解决了患者住院难问题。同时,他还前瞻性的考虑到随着患者的增多,原有的医疗设备、硬件设施根本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投资近千万元,引进了西门子彩色超声仪、CR、DR放射照相机、纤维喉镜、腹腔镜、中医理疗设备、电热针等医疗设备,建立了血液净化中心,为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也改善了xx县县的百姓的就医条件,为患者提供了更先进的医疗资源。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xxx院长决定,在大厅设立了院长每日值班制度,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同时,从2009年开始至今,还实行了党员争创年内“无投诉岗位”活动,到2011年,全院无投诉科室达到12个,较2009年翻了两番。自活动开展以来,全院已有两大科室在年接待患者及家属近万人的情况下,连续三年实现全年无投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受到了县委和卫生局党委的表彰。
三、发挥中医优势,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xxx院长提出:“xxx医院正确的办院模式应是中医特色明显、诊疗功能健全、专科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也就是说中医要有特色,西医要有水平,中西医结合要有 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两个优势,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要以中医药为主体,充分发挥中药副作用小、价格便宜、治疗慢性病疗效肯定的优势,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社会公认的中医特色和品牌。”目标确定之后,医院在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上给予极大的政策倾斜:鼓励使用院内制剂,建立医学观察病历,对使用院内制剂的医生给与科研奖励;鼓励医生使用草药,购进煎药机,引进中药制剂设备,更大程度的满足患者对中草药的需求。现在每日开出中药饮片达1200余付,较前增长100%,中药制剂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8%上升到24%,充分发挥了中草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在抗击甲流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在发挥中医特色的同时,下大力气引进人才,做强做大中医专科。几年来,共引进副高级以上人才4人,分别担负着重点中医专科老年病科、外科、骨科等学科带头人,为更好地发挥专科作用奠定了基础。xx县xxx医院现有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两个,县级专科一个,院级专病专台七个,发展出了以脑病科和老年病科为龙头,针灸、骨伤、按摩、肝病、中药理疗、中医康复、中医妇科、中医糖尿病、肛肠科为特色的科室,这些科室的饮片使用率达65%,中医药治疗率72%,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其疗效深受患者的好评。
由于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在狠抓中医特色的同时,xx县xxx医院逐步走出困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门诊量由原来的日均300人次达到了日均1600人次,翻了5.3倍;年住院人次由5年前的1000人到现在的4800人,翻了4.8倍;年业务收入由5年前的4200万到现在的1.6亿元,翻了3.8倍;职工年均所得由5年前的2500元到现在的近1.6万元,翻了近6.4倍。经满意度调查,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达98.9%,职工对医院满意度达100%。医院被评为绿色医院、花园式单位、首都卫生先进单位、平安医院先进单位,2009年、2011年荣获县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4年出席卫生局的五好基层党组织。在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2010年北京地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特别贡献奖”。在中国产业报协会、保健时报社主办的2011健康产品质量安全论坛暨全国名医名院颁奖盛典中,被全国名医名院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名院奖”。
五年时间,xx县xxx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xxx院长也受到了职工的爱戴和拥护。
四、改善基础设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医院要建立品牌,首先要改善就医环境,营造“以病人为中心”的舒适环境氛围。xxx院长多方筹措资金,拆除了医院东部的围墙扩建成停车场;门诊楼进行了全面的内外装修改 造,诊室安装空调,更换办公桌椅、候诊椅,统一了标识;病房楼全部用上了中央空调;扩建洗衣房,确保为患者提供清洁的被褥。经过几年建设,医院环境好了,病人多了,床位使用率、门诊量均大幅增长,两个效益明显提高,医院还被评为绿色医院、花园式单位、首都卫生先进单位、平安医院先进单位,2009年荣获xx县县委组织部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同时,xxx院长也多次被评为县的优秀党员、劳动标兵,xxx院长还制定了更加长远的奋斗目标。他清醒的认识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亚健康人群增多,电脑操作等新型职业病涌现,中医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技术走向、科室设臵等方面都应与之相适应。为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他提出设立亚健康治疗中心、体检中心、特色诊疗中心、中医心理咨询中心等来占领日益扩大的保健市场。他还计划将中医中药引入社区,中医知名专家定期下乡出中医专家门诊;将医院优势的中药制剂引入社区;将电热针灸和普通针灸普及社区,让xx县百姓受惠;继续定期邀请北京知名专家出诊和业务指导,成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中心,解决xx县地区患者迁延不愈的腰腿痛、关节痛、颈椎病等疑难杂症,满足xx县及周边百姓就医需求。
xxx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做起,坚持中医药特色,实现了xxx医院科学发展,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xxx医院党委 2012.3.22 7
第五篇:《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医》读后感
回顾中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都是中医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医。我历来认为中医是中华的国粹,我也曾就诊过中医,效果明显。当我听说有许多学者提议取消中医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在我的家乡,中医仍是一门受欢迎,被信任的医学,一些患顽固性疾病的人们都求助于中医。看完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的前三章后,我感受颇深,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了。中医的学问如此深奥,而当前中医处于濒危的状态,在与近代西医文化的撞击与对抗中,中医陷入了困境,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说中医不是科学,因为近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各种实验结果都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而在中医领域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大白兔、小白鼠等一系列试验,但是中医真的就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中医遵循的是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讲求经络、学位,信奉天人合一。中医学者采用经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医。古代人们发明中医、研究中医与现代人研究西医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身就不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的学者说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确实中医理论不能被现代外证实验证明,中医的许多理论,比如经络、学位等这样一些东西。刘力红教授曾讲到这些东西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被内证实验证明的,内证实验是与现代外证实验完全不同的。进行内证实验,需要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需要一种直觉,有时这是说不出的道道。有些人说不出它就否定它,这是错误的。现代人把中医理论看得太简单、太朴素了,中医巨著是一部部难以读的经典,有的人太烦躁就不深入的去研究它,只是简单的读一些别人翻译过的书本。并且现代中医教授过程中不再采用以前那种师传身受的方法,所以中医的许多精华都没有被人们领会到。或许中医理论太成熟了,而且距临床的跨度太大,临床仍不及理论。比如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几千年了,为什么现代具有精密仪器的科学家们仍然不能解释它的建筑结构呢?
实用主义是美国20世纪的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者认为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行为成功。中医是一门实证主义医学,理论仅仅是对临床经验的说明和解释,是联系临床工作和经验的工具,同时经验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客观观测的现象。中医理论虽然没有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明,但是中医治愈了那么多的病人是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客观存在的吗?中医讲天人合一,《素问》谈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将人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结合起来,中医的许多治疗方法就是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难以捉摸。但是它实用,能给人治病,为什么要取消呢?在中医里,把吓人一跳就可以把打嗝只好,用稻草灰裹脚就可以把扭伤的脚治好。记得有一次我的脚被砸伤了,淤黑发紫,西医说需要打点滴消炎,甚至要开刀。之后求助中医,中医只把陷进脚指的指甲剪出来,后来脚就好了。还有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后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医在治疗预防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群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派,中医讲求师传身受,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而现代中医学习当中,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师傅的心得很难传授出去,在这个群体中,带头的人很少,没有几代人的创造性研究工作。并且,这个群体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有的中医没有意识到中医存在的价值,没有对知识追求的精神,只是本着功利主义原则,卖弄中医。再次,中医早熟,甚至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程度不及古代人,并且西医不断发展,而中医界没有突破性进展,中医界的奖励系统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都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中医在遭到一些学者排斥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中已存在的价值,中医界的章程、规范将不断地到完善,国家也应把奖励制度偏向中医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中医学一定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