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

时间:2019-05-15 07:3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

第一篇: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

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郑州一中 朱丹

现代学校大抵有四种课堂形态。一是“讲堂”,这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领、解惑的主导作用。必须指出:这种主导作用的过度强化正逐渐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丧失殆尽。二是技能课堂,例如实验课、器乐课、劳技课等均在此列。三是实践性课堂,这种课堂突出开放性和社会性,例如“研究性学习”。第四种课堂就是本文标题中的自习课堂。在许多家长甚至众多教师心中,自习似乎只是“讲堂”的课间转换时间,是学生做做作业、恢复一下精力的“补白”时间。其实自习课堂是培育主体意识、主体责任和主体能力的最为举足轻重的课堂形态,是名符其实的“学堂”。

一、自习课堂的重要性

自习课堂上,做作业仅是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在这段宝贵的时间中,还要整理课堂笔记;要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进行反刍,梳理归类;要修补薄弱章节;要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课知识;要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达到融会贯通。除了这些,还有没有?九年的义务教育,有些同学已经适应了填鸭式的教学,丧失了觅食的能力。对他来讲,没有了作业,就没有了学习任务。还有的同学厌烦了读书,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干脆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去聊天、听音乐、天马行空地回想让他兴奋的球赛、街舞表演和帅、靓的男女明星们„„所以,校正不良习惯、强化学习定力、优化意志品质成了自习课堂的重要任务。讲堂和学堂虽然时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还是分别凸显出“传 授”和“自主”的不同特征。两种课堂形态有互补作用,没有讲堂,学生可能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学堂,知识就难以内化为能力,思维品质就得不到生长。不知研究教育的专家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注意到:当正常的教育变为应试教育时,课程表上高考主科目的周课时远远超出了教育部的规定,自习课堂所剩无几或索性消失了踪影。“讲堂”和“学堂”的此长彼消,乃是素质教育最值得关注的研究现象。

有时我想,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陷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除了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稀少、就业紧张之外,跟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不无关系。在“知”和“行”上,中国人是重“知”轻“行”的,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话,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大讨论,都间接地可以感受到中国积淀的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教育重“学”轻“习”的影响。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为什么呢?是素质教育不好吗?不,是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定了一个不愿为人道的理:想考的好就要“知”的多,欲知的多,就必须“讲”的多。在这样一个认知下,学校为了满足和迎合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很难不把应试教学变成教育的唯一。素质教育的步履维艰,实质上是缺少对“讲堂”和“学堂”的真知灼见。

曾经有一个时间,中小学有“精讲多练”的说法,“练”就是学习中“行”的功夫,而自习课堂,就是“练”的专门场所。“灌输”虽然不失为知识传承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打个譬喻:医生对病人采取静脉营养液的滴注,虽然来得直接和快捷,但却不能让生命享受自由和强壮。走胃肠消化吸收的正道,慢是慢了些,但人的整体内分泌能力就保持了均衡发展。这种系统性的和谐发展就是生命力的发展。保证学生在自习课堂中“练”的时间,学生才会对知识有更多的感知,才会打开更多的思考之门,才会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路径(那怕是羊肠小道)。学生的思维品质便在自习课堂或其它独立思考时间中锻造而成。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讲道:“课程学习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反而是那些漫无边际的课外阅读,容易有刻骨铭心的体会”。陈先生说的身不由己的课程,当是指“讲堂”而言。读书学习是需要有自由度的,宽松是学生产生兴趣、创造灵感的充要条件。不给一点喘息的自由,不给一点独立的时空,让课业和作业成了如影随形的负担,厌学的情绪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吗?学生在自由地选择读书内容、读书策略时,虽然找到的未必都是事半功倍的捷径,但正是它的“曲”,才有了“曲径通幽”的读书快感。

学业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大都具有坚毅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虽然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认,但一旦面对学习发生困难的学生,总不自觉地从学习理想和是否刻苦努力上找原因,从补课和加大作业上找出路,忘记了意志品质和习惯这个最根本的症结。细想一下,这是最不用心的教育下意识行为。如何找到培育优化意志品质和改善学习习惯之路?自习课堂建设是一个平台。台湾学者龙应台在一家医学院的毕业 典礼上,谈了“大学里没教的两件事”。她说第一件事没教如何与自己相处。文章中说“在行为举止上,我们喜欢热闹、享受呼朋唤友的快乐;在思想判断上,我们用‘集体公审’或‘拉帮结派’的方式思考问题;在时间的分配上,我们的学习表塞满课程和活动;在空间配置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濡以沫’。独思的时间,独处的空间,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文中发人深省地对坐在下面的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只知从众不知从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间精神与实践上应有充分之距离的人’请告诉我,会是一个几流的医生呢?”如若我们的自习课堂,把“培养与自己相处”、“独思时间、独处空间”作为建设的目标,不就实现了清华原校长梅贻琦所言“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有句话叫“孜孜不倦”。我理解这里“不倦”指的是不厌倦而不是不疲倦。学业成绩好的人,学习的耐力长,不容易疲倦。学习的耐力和不改初衷的执着是学习意志品质的表现,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会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其实很多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输就输在了这上面。而一些教师和家长却开错了方剂,把希望放在强迫学习和增加作业上,结果事与愿违。

如果说学生对外部知识的敏感程度和接受能力由一个先天的“精神胚胎”决定的话,那么意志品质的坚如磐石,则更依赖于后天的修炼和环境影响。自习堂应该有纪律的约束和他人的监督,但还不够,还应该是起到浸润和教化作用的氛围和心理场。这种场效应介于 4 纪律的强制和自律的意识之间,对转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对每一学习个体,都有极强的取向力。

二、自习课堂上的教师任务

学生在讲授课堂上接受知识,达到领会和理解,这时的思维活动虽然也饱含着主动的成份,但从自由的维度上讲,它基本上是在循着教师引导的路径和教师布局的氛围中活动。若取消自习学堂,把不会自己学习的人都赶到讲堂接受教师的传授,切断了孩子养成优良学习习惯的生长过程,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能力的成长已经滞后延缓。所以改善注意力品质,开发自主能力,强化管控自己的意志力,更成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之必需、提高学业成绩之关键。盲目地增加知识信息量和延长教师的讲授时间,是相当多的企图提高应试水平的人奉作的救命法宝。于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蚕食自习课堂;家长们在周末假期,挤压学生的生活空间。不能否认,课时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学业水平得以提升,但这里也有一个边际效应,当被动的学习时间超出一个量值时,疲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厌倦和麻木。而开发自习、深耕自习乃是保护和恢复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方剂。

自习课就是教师不安排指向性或规定性的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教师在自习的不同阶段发挥监督、解惑和导引作用,却是自习课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许多学生的小学、初中阶段,自习课堂处于取消或放任自流的状况,仅把自习当成写作业的时间。作业是教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设的。对于所 有不同的学习个体,缺少面面俱到的针对性,这是班级教学模式的天然不足,所以我建议:(1)当学生成为我们的新生时,班主任和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做出指导:让他们知道自习课堂的重要意义和自习课堂的“读、做、研、思”的学习任务。(2)制定出自习课堂纪律,纪律约束能否有效,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坚持不懈地发挥监督和提醒作用。群体入静的心理基础是“从众心理”,有人监督下的纪律是营造这种从众心理的必要手段。从入静到入定,是从约束到习惯,从外化到内化的升华。学生在讲授课堂上受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自习课堂,因为少了教师这一外部的约束力量,学生的注意力强度将随着个体的意志和学习习惯表现出差异,一些受教育者和家长,甚至相当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把这一差异当作取消自习的理由。殊不知,学生优劣的分化往往是在意志力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需要教师利用自习课堂耐心、细致、长期的培养。(3)引导学生学会收心、集中注意力。把学生在自习课堂中出现的毛病和问题,及时和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帮助意志品质的形成。教育家张伯苓有一句话:“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在自习课堂上,学生也需要被蒙上左右两眼,才能沿着学习的方向一直往前走。蒙眼的责任就是辅导老师和学生自己。

三、自习课上的学生修炼

学会自习,必须完成三项修炼:入静、入定、入神。这三项修炼中,入静是基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几次提到“静”字:“静以 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天主教有静修的仪式,据说参加的人在第一天会很难过,有人形容是快疯掉了。看来,真正的做到静不容易。日本禅宗的寺庙里会看到“吃茶去”三个字。你若向师傅问佛法大义,他会说:“吃茶去”。我理解“吃茶去”是“静”的禅语,读书如修行。评价自习课堂是否安静,先听一听教室是不是还有嘈杂的声音,再看一看学生是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当你走过窗前,学生眼光都投向于你,就说明学生还处于“心不在焉”的状况),尽管有低声的吟诵,有窃窃的交流,但自习课堂还是呈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静谧。入了静才能慢慢进到入定的境界,最后进入“心中唯书,人各世界”的入神禅境。入静有层次之分,慑于纪律和公德,走进自习课堂,管住嘴巴不说话,强迫入静,是第一层次;自己劝导自己入静,是第二层次;风生水不起,是最高层次。

第二项修炼即入定,一坐到座位上,就收心,不胡思乱想,过去的、将来的、高兴的、烦心的,统统置之九霄云外。管住嘴不易,管住心就难了。这需要有驱除心魔的定力,这种定力是理想和学习动机的表现,它需要一种执著于目标的信念强化它,需要一种向善向上的追求支撑它。诸葛亮在《诫外生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绝情欲„„忍屈伸,去细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所以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在坚定理想的土壤中,生长出笃定的意志。入定需要排除杂念,7 心无旁鹜。《金刚经》中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无所住就是没有凡夫俗子的留念,没有七情六欲的执著。

修炼的第三项任务是入神,即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学习到了入神的境界,就如醉在美酒佳酿中,如痴在花前圆月下,听不见铃声,看不见他人,废寝忘食,不忍释卷,这是乐学的境界。

分数透视出的更多的是应试能力,自习透视出的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素质。掉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得见的自习,里面坐的人将来一定是职业、事业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有修养,因为他们有定力,因为他们自己掌握着命运!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土地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我说“有什么样的自习,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君不见,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有差距的学生,都是不会充分利用自习的人,虽然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

学会上自习吧,从自习走向成功!

第二篇:论翻转课堂

浅析微课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 在互联网普及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微课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本文就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了解如何使用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借鉴微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提升教育质量、扩大教育机会”。能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得到应用,会大大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效率。

微信、微博等等带微的时髦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现在我们教育中也出现了个微课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师专教授的培训和通读微课教程书籍,让我对微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就微课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的对接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浅析微课的内涵。“微课”是 2012 年以来国内兴起的一种网络视频短课形式,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的定义就是:以 10-20 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其次关于微课与传统资料的区别

“微课”与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有较大区别的,不要简单认为是传统的教学片段而武断的认为没有什么应用价值,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是传承又有创新,最关键的是它符合现代人的短平快的节奏,也符合学生的注意力较短的特点而有针对性设计的。

关于设计微课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微课不是局部而是完整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系统教学过程的设计,微课必须要有创意,微课必须短小精悍,微课必须包涵学生学习活动在内的互动教学过程。我们一般容易对微课产生误解,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其实不然,用沧州师专教授的话来说,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建议“微课”的录制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

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没有创新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的系统。因此,有关“微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思考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

教师上报的微课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刚刚开始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往往把微课设计成了小课件,没有掌握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这反映了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势。因此,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对于微课的研究与学习,我总结出关于微课程设计制作中的几点建议:

1.一个微课有针对性设计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但要完整科学合理。2.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3.教学内容,科学正确,逻辑清晰;

4.配合字幕提示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关键字出现就好,其他的字幕不要过多影响学生思维。

5.作品规范、结构完整、制作技术及语言规范; 6.选题设计,简明合理; 7.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8.教学效果,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

9.认识到微课程只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

10.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11.教学步骤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简单、容易就放过。

12.微课程制作过程中的图像美化和视频的特技使用要适度、颜色搭配合理、字体大小合适、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突出主题;讲解课程时,保证学生能够看清每一步操作;画面要简洁,不该出现的学生或者老师画面一定要清除;录制的视频后期要保证音频无噪音,视频无跳动。[1]徐海龙.浅谈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引发的危机与对策[J].地理教育,2015(2):10一11.[2]唐塘颖,金子兴.墓于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微课初探—对一堂微课视频的反思〔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37一39.[3〕王文涛.翻转课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理教学参考,2014(12);10一12.[4]鲍文艳.例谈地理“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地理教学,2013(22);55,59一61.[s」戴申卫.翻转课堂与高中地理教学微视频制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6一8.[6]戴志龙.微课资源“拇指化”开发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s(4);33-35.

第三篇:课堂要变革:新课堂建设论纲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课堂要变革:新课堂建设论纲

当前,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被视为决定素质教育之成败、新课改之成败和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的领域”,如果没有课堂的变革,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流于空谈和形式,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自从夸美纽斯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课堂就成为学生系统传承人类文化和习得公民社会规范的一种基本场所。其间,尽管世界各国屡屡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得学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甚至几度出现取消学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潮乃至教育模式(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五七道路”),但就目前来看,对于一种教育系统来说,无论其被要求承担的职能多么“重要”,所构建的制度多么“合理”,所确立的目标多么“和谐”,所编制的课程多么“科学”,最终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关”。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也就在实际上成了几乎所有学校的工作重心,并因此而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的认识活动”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课堂便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教师命令支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从而使人们对课堂生活失却了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课堂也失却了教师和学生终极价值的依托,失却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课堂也因此失去了其核心性质,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

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堂建设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可以想像,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新课堂建设,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改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1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发展中。

新课堂建设,在教育思想上必须努力实现5大转变。①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继承性教育思想转变到以知能并重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生知识吸收向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转变;②从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思想,实现从强调学科课程深度、难度、区别向加强基础、加强渗透的转变;③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思想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思想,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④从重视发展共性、统一尺度要求的教育思想转变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思想;⑤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堂建设,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努力实现四大转变。首先,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新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拓展知识面,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在新课堂中,知识内容呈现着无限的开放性与丰富性。科目界限将被淡化,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被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学生获得了选择的充分自由,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其次,学习方式必须从受动走向自主。新课堂中的学习者将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大大提高学习与研究能力。新课堂是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中,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进而达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还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将不再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 2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信息,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交流。

再次,课程资源必须从贫乏走向丰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仅仅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型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新课堂建设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在这方面有效的策略仍然是依照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等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恰当链接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但应当承认目前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依然很匮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成为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

最后,人格养成必须从冷漠走向关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明显地凸现出来,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普遍不强。甚至出现两个极端:或固守旧学、漠视新知,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或神化科技、忽视人文,淡化悲悯情怀的养成。改进和加强德育成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而我们认为,新课堂建设,可以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新课堂建设能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获得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另一方面,新课堂建设,又能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 3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决,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在虚拟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过程中,确乎存在一个现实的危险或陷阱,这就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可能引发学习者满足于虚拟生活世界,对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冷漠、闭锁。因此,我们在研制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必须认识并强化虚拟的正面影响,使之更能培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向,更能激发学习者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加以亲身体验的兴趣。

新课堂建设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努力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①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②调控能力。注意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调控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上对目标达成度有检测手段,在没有达到预设目标时有补救措施。③教学机智。教师能敏捷快速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灵活利用课堂生成出来的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新课堂建设,必须构建新课堂模式。新课堂模式的构建必须在师生关系重建、学习方式变革、生活情境营造和理想课堂创生等诸方面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索,才能大力提升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教育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①必须实现从“象牙塔型教学”向“生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情感文化”,创建情境课堂;②必须实现从“灌输型教学”向“探究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信息文化”,创建虚拟课堂;③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质疑文化”,创建“问题课堂”;④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对话文化”,创建“互动课堂”;⑤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团队文化”,创建“有效课堂”。情境课堂、虚拟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等新课堂模式的构建,必须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重塑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为关键,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

新课堂建设必须实施有效教学。目前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实施新课程和新课堂建设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否则,4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新课堂模式,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免失败和广遭垢病的命运。因此,研究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教学准备、实施与评价的一整套策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教学难度,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施有效分层教学,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依据教材的内容,做到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多提供活动的机会与时间。尽可能压缩教师的权威活动时间(这是指教师独自讲述或占用的时间),把课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保证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整个教学设计应该从学生双基培养出发,注意四个方面:①速度与效率。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②记忆与理解。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③严谨与直观。在直观确认基础上保持严谨;④重复与变试。通过变式的重复获得技能。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同步和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堂中的各种“教”的活动既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同时也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教师要全面激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五种状态,即:①参与状态。一是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是是否参与教,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激活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②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合作学习。不能让有些学生游离在学习小组之外充当观众。③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少,是否有价值,探究解决问题是否积极主动,具有独创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 5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力。④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理想的课堂是会爆出笑声而又戛然而止,有激烈的讨论又能马上转为冷静专注的聆听。⑤生成状态。课堂是否生成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学习能否体验到成功,是否得到道德教育,学会做人。

新课堂建设,必须高度关注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但课堂管理是我国教学论研究领域中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在传统型课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理念,维持课堂纪律、控制课堂秩序成了管理的基本任务。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命令支配式管理模式、单向输出式交流方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这种课堂管理观念和模式缺乏对课堂生活完整的认识与理解,失却了对教师和学生人格精神的依托和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课堂管理也就失去了其核心的生长功能和动力来源,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教师也因耗费过多时间在学生行为的控制上而常常变得灰心和没有成就感。目前在普通高中,这种以维持和控制为指向的传统型课堂管理模式还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在课堂的实施,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新人的塑造。因此,研究课堂管理,应该成为新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关注课堂管理,其实就是要关注新课改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要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关注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通过总结与分析各国多样的课堂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反思我国课堂管理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新课堂管理的研究,建构新型的课堂管理模式,促进课堂管理的变革,推动新课程在课堂的实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探讨,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尊严、智慧,肯定自我,弘扬个性,崇尚进取,倡导民主与和谐,为学生身心潜能获得充分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与可能。具体地说,要重点研究7种课堂管理行为:①学习共同体。建构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集体,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②课程表设计。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课程安排力求妥善,班级各项教学活动安排力求科学;③适切期望。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为学生设定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易懂易记;④认知示范。教师以认知示范的方式教导学习策略,提问精要创意,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使学生习得一套有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师生共同成长;⑤即时练习。6 http://www.xiexiebang.com/shihao/ 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充分练习应用;⑥合作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协同合作学习,精熟与理解学习目标;⑦评量考查。把正式非正式的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当作教学活动中一个不断进行的、统整的部分。

新课堂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新课堂文化建设。我们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践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们善意地忽略或遗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课堂文化也缺乏研究的兴趣和深度。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上,是一种课堂外的文化,他们证明学校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课堂中则很少有学校文化的存在。课堂外是开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仍是封闭、集权、授受的。而事实上,学生学校生活的80%以上时间在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文化陶冶的基本形式,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聚焦课堂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新课堂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课堂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原理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结合各学科新课程实际以及中学生发展实际,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将审美带入课堂”、“将情感带入课堂”、“将创造带入课堂”、“将研究带入课堂”、“将活动带入课堂”等新课堂文化模式六大基本操作原则在各学科新课堂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积极构建课堂的“审美文化”、课堂的“情感文化”、课堂的“信息文化”、课堂的“质疑文化”、课堂的“对话文化”、课堂的“团队文化”,最终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充满主机的新课堂文化。

第四篇:高等教育三论

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大平台

高校非学历教育创新机制,着力推进

实施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社会效益的教育培训发展模式,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专业继续教育得到加强。

(所有描述应立足全省,反映整体,内容尽可能以数字、图表、照片为主,文字从介绍图片等时出现)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范有序、稳定发展

稳定办学规模,为高等教育普及化贡献力量。浙江省经济高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满足人们高等教育需求、促进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几年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规模图表,与普通高等教育占比。)

明确发展方向,教育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近几年专业调整情况,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介绍,有特色的专业培训项目介绍。(参看近年招生资料,并与相关学校,特别是各地高职院校成教联系)

二、(选取规模大或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学校及培训项目进行展示:浙大高端培训、浙工大公务员培训、宁大女子学院、浙师大教师继续教育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深化改革,做大做强

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材料由省电大提供)

四、高教自学考试发挥优势,实现升级(鉴于该方面有相对独立性,如内容太多的话也可不要)

实施基于核心课程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尝试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互认和衔接。全日制自考助学发展情况。(材料由省考试院科研处提供)

五、社会力量办学夯实基础,初具规模(这一块有一定难度,且别的内容已多,故可以忽略)

民办教育力量,专修学院等。(材料由专修学院提供)

六、成教理论研究虚实结合,引领发展

充分发挥成人教育专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致力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及对教学和管理实践的指导,一方面服务其成员,从而使促进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

协会介绍,各分会职责及活动介绍。(材料由协会秘书处提供)

紧密结合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教改实验、科学普及推广,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效率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

科研成果展示。(图表、照片,联系各相关人员提供材料)

第五篇:注重“三力”建设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关注学生的“三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着眼“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成功奠基。

万善初中注重“三力”建设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2010-12-22 浏览 49 次

本网讯 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立足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拟更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关注学生的“三力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着眼“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成功奠基。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一是关注如何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选择性需求,关注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成分,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3+n活动阵地、阳光大课间展示,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全面素质提高、终端考试成绩优秀、健全人格形成融为一体。

二是引导师生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价值定位,充分发挥其全面、高效的育人功能,坚决避免其成为某些应试者的又一“利器”。尤其是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但这绝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结合该校具体教学实际,将“三段八步”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三是课堂的生命感、生活感、生态感建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哪怕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哪怕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哪怕是做得不对。

四是课程和课堂中的主体、主导关系——通过转变师生角色,调整教学关系,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课堂关注“四个度”:目标精准度、精力流失度、时间利用度、效用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

五是优化课改大环境,减少课改阻力:通过课改实践活动让课堂进社区,召开家长会,举行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课堂,让“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共育新人。(周冬琼 张旭林 通讯员 王德良)

关注课程实施“三力”

来源:上海教育 2009-06-04近两年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一个热点讨论的话题,与之相关,还提出了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当这些名词不再陌生之时,如何将其真正付诸实践就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期我们请来一位校长、一位教育学院院长和一位学科教师,分别来谈他们对于课程领导力、课程指导力、课程执行力的认识,希望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校长·课程领导力】

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文/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季洪旭

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多次呼吁校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是教育家精神办学的必备素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自主发展、师生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校长要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升课程领导力。

拓展视野,不断提高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知识革命化的趋势,必须培养学生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许多国家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校长课程领导力自然是题中要义。最近,我到新加坡学习考察,进行中新教育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程改革呈现理念的先进性和课程的多样性;新加坡的教育从“为效率而推动”转向“因材施教”,课程改革呈现多样的课程和层层分流的学校;两国的课程改革都赋予学校发展课程的权利与责任,要求校长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教学领导”和“行政领导”,必须以国际视野关注课程领导力内涵的发展。

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是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但两者又有区别:“领导”作为一种民主的、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依赖于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依赖于行政权威和法律法规。因此,校长要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课程领导;特定情境下,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动态平衡,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校长努力以教育家精神提高课程领导力,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把握机遇,不束缚于潜在规则,不屈服于世俗压力,对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和办学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坚守“一线”,始终掌握课程领导主动权

科研先导,掌握引领权。为实施学校课程改革路线图,我领衔上海市教科研项目:“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其分课题“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的研究框架示意图如下:

三年多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编制了学校课程方案(获得上海市教科院课程评比二等奖),确立了“让课程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统整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自助餐式”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分学科、分年级校本课程执行标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炼出分层选择、任务驱动、问题抛锚等有效教学策略,深化了以改善学习方式为取向的专题研究,正式出版了发行全国的《改善高中教学方式的案例评析》一书。

坚守课堂,用好指挥权。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关键。校长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特点,坚守“一线”,亲自兼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用好教学指挥权。

我校制定了深入听课制度,我本着“家常课重诊断,公开课重研究,竞赛课重甄别”的原则,采用推门听课和预约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每学期参加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60节左右,力戒浅尝辄止,力求听得出门道、讲得出道道,使被评者心悦诚服。例如,我应用教育学博士顾泠沅的“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的两次反思研究成果,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实施课程的素养。又如,我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物理组罗清华老师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名人教育资源,对教材进行四度开发。

深入教研、行使指导权。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前哨”。行使校本教研的指导权,把教研组打造成学习、教研、培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

一是要指导教研组打造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倡导教师秉承“奉贤力行”的学校传统文化,把“敬业、乐业、专业”作为自觉的追求;倡导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增强“个个是奉贤中学形象,人人是奉贤中学环境”的意识;倡导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优化教研环境,形成“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共同成长。

二是要指导教研组建设互助合作的团队。精心遴选和培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领军人物,精心组织课程教学研究项目,使教研组成为教学信息中心、学科资源中心、教研活动中心、教科研 中心。精心指导教学资源研究开发团队、教师梯队培养带教团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善的研究团队、科学创造发明俱乐部团队。鼓励教师在任务驱动中形成团队,在团队中各展所长,在互助合作中增长智慧,在集体专业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是要指导教研组创设互助合作的平台。鼓励著书立说,提供了展示创新才干的平台;开展课例研究,建立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研究实践平台;定期编辑校刊《教研新圃》和校报《奉贤中学报》,提供信息、经验成果的推广平台;建设课程教学信息数字化资源库,建筑现代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和“研究课题”招投标制度,设立积极开展教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平台;还通过《改善高中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校本培训教材,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平台。另外,还积极开展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说课交流、教学比武、课件与网页制作、教师基本功评比等活动,为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四是要指导教研组完善互助合作的机制。一是注重抓规范、抓重点、抓常态。要求做到“五备”“五统”、“三定”“三公开”。“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资料、统一测试;“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三公开”:资料公开、信息公开、佳题公开。二是突出考核评价的指导作用。把“协同作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互助合作的指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捆绑式”对学科和班级的教学业绩进行考核,赋予教研组长对教学业务的行政指挥权、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权和教师的评价权,改变了教师工作各自为政,学科教学存在壁垒等现象。

学案导学,保障学习权。学案是教案中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导学方案,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开展学案导学研究,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不仅保障而且扩大了学习权。2006学年起,我校通过专家系列讲座、理论指导、行为跟进、实践反思、推广辐射五个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实践研究,成效显著——

教研组(备课组)编制学案流程:分工合作,逐课研制→收集资料,撰写初案→集体讨论,试用检验→修改完善,形成学案→交流共享,灵活使用→逐步积累,组成系统。

设计学案的基本流程: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要求和内容→学习重点和关键点(或知识梳理)→导学的内容和过程(专题导读,拓展导读)→学习方法指导(含导学策略)→课内练习与训练→课后作业与提示(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学生作业后的反思和体会。

综合课学案使用程序(学科课型不同,学案的使用程序也不同):发放学案→检查预习→修正学案→使用学案→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纠错→整理错题。

通过学案导学研究,丰富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资源。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案系列,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二轮复习专题已基本完善,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学校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

积极创新,善于行使课程领导力

上海市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起,上海市进入了二期课程改革阶段。各兄弟学校将课程实践过程作为重要环节,将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视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开展一系列实验,诸如:上海中学以增强学校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高素质、强潜能”为中心,从学生的学力出发,形成了基础型子课程与发展型子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确立“让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构筑“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开设1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校做100 个实验,要求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100%的学生学会游泳,100%的学生在校期间做100课时志愿者,学校全面实现育人为本;晋元中学通过套餐式课程,走班制方式、学分制管理,实现“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兄弟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促使我们反思奉贤中学的课程改革,努力在学情、教情的把握力、课程的组织力、开发力、执行力、评价力、支持力上下功夫,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对学情、教情的把握力。目前,我校的生源质量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办学期望存在巨大落差;青年教师多、外地教师多,与学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明学情、知教情,成为校长行使课程领导力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奉贤中学高中生学习方式现状》调查,我们把高中生学习方式分为无效、低效、高效三种状态,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重基础、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学案为抓手、采取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指导高中生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基础全面、优质”“个性鲜明良好”“全面提高与分层发展相统一”的学校课程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制定《奉贤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奉贤中学教师自主发展规划》,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目标,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区市名师等分层目标,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优良师德等五大平台,采取量身定制等五大策略,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等举措,引导教师制定、实施个人规划,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学校课程的组织力。良好的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们推行扁平化质量管理组织,构建了奉贤中学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管理网络。从纵向看,是五大中心机构,即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教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质量保障中心。课程教学服务中心承担“分管教务管理、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招生及学籍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和服务协调年级部”的功能;从横向看,在年级部内部形成多个专项组织(即备课组、班主任等),赋予年级部的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使它处于年级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关系的交织点和连接点上。实行纵横结合,建立了“并联式+交叉式”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高了校长课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校因地制宜,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系列化校本课程精品,形成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相结合的立体课程网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个性化补充。

一是着力于基础型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转化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其中《名人成功情商启示》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参编的《奉贤乡土地理》,已由上海市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使用。

二是着力于拓展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近四年来,努力开发和实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拓展型课程132门,初步形成了拓展型课程系列,其中《让思维自由翱翔》等15门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较有质量。

三是着力于研究型课程资源开发优化,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奉贤地区现状,把“自主发展”“人口与资源”“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18个专题,分解为108个研究课题,编制成学生研究性课题指南,提供学生选择,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实际和社会实践,不断生成新的研究课题。

四是着力于学校传统的“贤”文化资源的开发优化,构建以“育贤”为表征的立体生活德育模式,从优化生活德育资源的层面,构建了家庭生活德育系列、社会生活德育系列和学校生活德育系列,从优化德育课程资源的层面,分别设立相应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从优化育贤工程资源的层面,高一以“明贤”为主题,开展与学校的对话,由知贤而明贤,高二以“立贤”为主题,开展与名人的对话,由敬贤而立贤,高三以“践贤”为主题,由思贤而践贤,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校课程执行力。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我校通过编制各学科《课程执行标准》,包括计划、标准、策略和相应的管理程序文件,实行高一英语小班教学,高二理化自主选择走班教学方案,以程序化运行机制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构建测评标准体系,推行基于标准导向的课程教学行为管理:一是抓细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益的测评,二是抓好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的测评,三是抓紧不合格的教育服务及其纠正措施控制和测评,四是抓实持续改进的控制,以规范实施确保学校课程执行力;制订《奉贤中学学生学习规程》和《奉贤中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规程》,涵盖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阶段复习、阶段总结的学习全过程,以目标达成检验学校课程执行力。

学校课程评价力。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培养目标的落实。为加强奉贤中学校长课程评价力,我们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以发展性评价为归依,寻求不同评价模式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力优势,既保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绩效的压力,又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校在学生评价上采用学业评价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相结合,在教师评价上采取教师终结性评价和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优质课程评价、优质课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育贤杯比赛评价体系,建立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和教师进行反思性评价,调控教的行为和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学校课程的支持力。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保障。为加强课程支持力,我们着力改革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实施。营造一个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成功者;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制定《奉贤中学课程管理办法》,研制《奉贤中学学分制条例》,建设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从寄宿制学校特点出发,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

学校课程改革推进的情况复杂,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涉及学校办学、课程、教学、管理等各种理念的确立;涉及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变革,以及与之相适应并引领变革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适时、适度、适情、适速地推进,不能脱离学校具体实际,急功近利,盲目冒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我们持续地变、稳健地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改变观念,把理念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课程改革就一定能枝繁叶茂,健康成长。

【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夯实专业底蕴 提高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文/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陈 晞

实施新课程、改进课堂教学需要专业支持。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范围内三年级和八年级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80%的教师会参加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事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可以认为教研员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那么,如何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呢? 明确教研重点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根本

教研员要做些什么?上海各区教育学院对此各有表述。通观而知,不外乎研究、培训、指导、评价、服务、管理......事实上,教研员的工作重点是三件事—— 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育学院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的。因此,教育学院要为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教育学院重要的一线队伍,教研员的职责就是开展教学研究,就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等工作。对于学科教研员来说,要灵活运用研究、培训、评价、管理等方法,实实在在地着眼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

建设区域学科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区域内各校学科教师的素养并不相同。此外,还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不均衡、水平发展不均衡,这些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建设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教研员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教研员要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教学培训等活动,要利用好优质教师资源(特级教师、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名师后备人选、学科带头人等),还要利用好区域内相关的学校资源(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学校、教育学院实验基地、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等),以点及面,辐射全区;通过各类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评优活动,搭建舞台,促进各层各类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打造区域学科特色品牌。《中国教师报》今年2月有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研员也应专业发展”,我很认同。然而,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研员不仅是千里马,更应该是伯乐。发现并培养优秀教师、打造并发扬区域学科特色,也是教研员的主要工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提出:“听懂的东西要能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要能说出来。”很多做得很好的基层老师,还没能把“做出来”的“说出来”。这就需要教研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专业的水平,去发现并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去发现并帮助教师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同时还能使之成为区域内外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

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是教研员提升课程指导力的前提

教育学院是教研员学习与工作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为此,教育学院要让教研员有“三感”——安全感、危机感、幸福感。

安全感——“饭碗”、做事、人际关系的安全感。首先是 “饭碗”的安全感。动辄用“饭碗”来威胁,伤人尊严,自不可取。何况还有《劳动法》等法律条文限制这种行为。其次是“做事”的安全感。教研员工作是创造性的,而创造性的工作难免有差错。因此,教研员需要一个宽松、包容的做事氛围。最后是“人际关系”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安全的环境里,教研员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刻意奉承别人,也不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搞小团体,就可以把时间精力多些投入学习与工作。有了“饭碗”的安全感、“做事”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就易于被激发。

危机感——持久责任心的危机感。人们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会有危机感。其一,危机真的来临时。其二,则是源自持久的责任心。后者为较高层次。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因为有责任心,所以就会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的指导力有危机感。教研员有了对自身是否拥有“课程指导力”的危机感,就会激励自己钻研业务、发展专业,就会激励自己拥有“四会”去做“三事”。

幸福感——帮助教师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对工作而言,有成就感就有幸福感。教师的成功源自于学生的成功,而教研员的成功则更多源自于帮助教师获得成功。教研员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不同,后者侧重于累积文献类的研究成果,而前者更侧重于本学科教师教学的成功。“会做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就需要教研员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识和心态,有能“为她人作嫁衣裳”的能力和水平。教研员的“伯乐工作”、“创学科特色品牌工作”一定会有力促进本学科队伍的建 设、有效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应该给予会作伯乐、会创学科特色品牌的教研员成就感,随之,这个教研员也就获得了幸福感。

持有良好的教研心态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基础

教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研员。良好的教研心态,有利于教研员开展高效的教研工作、有助于提高教研的课程指导力。我想,教研员的好心态有“三大”——大梦、大爱、大气。

大梦——在追求上,视本份工作为人生大事。梦是理想,是追求。但这追求的是做事,而不是名声名望。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有所作为,其实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做好一件大事就不容易了。大事不一定就是丰功伟绩惊天动地,能把自己的本份本职工作做到专业、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那就是一件大事。“大梦”,就是想让每一位教研员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可以当作既能成就自己又能成就他人的一件大事来做的。

大爱——在情感上,坚信人人都希望被尊重、有作为。我们搞教育的,不同于医生、警察。医生知道凡人都会生病,他要治病救人,找毛病、开药方;警察确认人都可能犯法,他要维护秩序,抓违规、开罚单。而教育者则坚信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好人、成为受人敬重的人、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每个人都有潜能,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助人自我完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大爱”,就是对人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就是去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不是去刻意膨胀、放大人性中的假、恶、丑。进而激发出每个人人性中光明的积极因素。“大爱”,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少一些猜忌和防范,多一些信任和尊重;少一些误会和苛求,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使教研员能遵循教育规律安心教研。教研员也能以“大爱”的精神对待他工作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仅能发现问题提醒改善,还要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更要善于发现并指导教师去总结、提炼其教学风格与特色。

大气——在学术上,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今天,教育学院也是一个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机构,也应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教育原本就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研员之间可以有各自的学术见解,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大气”,就是要教研员拓宽视野,开放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与己不同的“异见”不能小家子气,更不能搞学术霸权,甚至“封杀”别人。要有“大气”的心态,摒弃“学科本位”、“门户之争”,可以不赞成但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专业自主权,要让“异见”有发表的时空平台。这样,教研员才能组建出一支优秀的学科专业团队。

练就教研扎实功力是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的必备条件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层学校、教师对专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教研员就要从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把握课程理念,为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此,教研员需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做到“四会”——会沟通、会上课、会研训、会评价。

会沟通——会与教师、管理者、专家沟通。有人提出,教研员要进得了四个门:“教师的门、校长的门、高校的门、教育管理机构的门”。这里的“进得了”意味着教研员受欢迎、被需要。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倪闽景处长在一次讲座中还提到“教研员要处理好三种人力资源:市教研员和专家、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学校校长。”这里的“处理好”还意味着为教研员所用。无论是“进门”还是“处理”,都需要会沟通。通过沟通,以人所有,为己所用;通过沟通,以己所有,为人所用。不论是为己所用,还是为人所用,最终都是为了本学科教研,都是为了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会上课——会上家常课、会上研究课。会上课,也应该是教研员的基本功之一。理由有二:其一,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角度看,教研员要会上课。虽然绝大多数在职教研员都来自于一线,在其日常教研工作中又能广泛接触一线,因此获取的信息多大于一线教师。但是,也有些老教研员离开一线已久,一些新教研员是刚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他们会不会上二期课改的课?”、“他们的指导是否贴近课堂教学?”所以,从是否贴近课堂的可信度来看,教研员有必要“会上课”,有机会还要自主地“去上上课”。其二,从走近教师的情感上看,也需要教研员会上课。有中学教师在网上谈了对教研员提出了“十盼”的要求和“十怕”的担忧。十怕中有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另有一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官员、仲裁者都可能让自己没面子。如果教师都怕了教研员,甚至抵触教研,那么教研员还谈什么课程指导力呢?如果教研员也能上上研究课、上上家常课,也自自然然地让教师们评议评议,那么教师、教研员就成了同仁。既是同仁,也就不会抵触了。

会研训——会选用合适的研训方式,会确定合适的研训内容。教研员的本份工作是做教育教学研究,但不是做上位的、原创的、基础性的研究,而是要做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此外,教研员的本事不在于自己弄懂了什么,而在于让教师弄懂了什么,在于研究的东西能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所以,教研员不仅要会研究,还要会培训,研究和培训是结合在一起的。研训的内容要适切、研训的方式要适切。要做到研训的内容适切,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至于目前的研训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现场研训、远程研训(比如网络研训)。常见的现场研训方式有课例式研训、讲座式研训、微格式研训、课题研究式研训等。

近年来,我们感到这些传统的研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研训需要了。为此,我区积极研究、探索、推进一种新型的研训方式——“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这种研训方式与课例研训不同——聚焦性强;这种研训方式与微格研训不同——关注生成性事件;这种研训方式与讲座研训不同——参与度、开放度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研中“上传下达”功能逐步弱化。其二,我们培训的新教材尚未实现由专家课程向师生个性化课程的转变,而研训主体又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其三,只有在研训主体即课程执行力的主体充分理解了教育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创造性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同的研训目的、研训内容,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分析新教材”、“解读课程标准”来说,讲座式研训、网络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对“课时、单元的设计及实施”来说,课例研训、微格研训都是较适切的研训方式。不同的研训主体,适用的研训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于“同质群体”(都是“职初教师”或者都是“骨干教师”)来说,课题研究式研训方式、讲座式研训都比较适切。对于“异质群体”(由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组成)而言,“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训方式比较适切。

会评价——会评课、会命题。教研员上课也许没有一流,但评课一定要一流;教研员解题也许没有一流,但命题一定要一流。事实上,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教研员研究评价,还要善于运用评价去指导教学、去改善教学行为。要做到会评价,教研员就要熟悉课程教学政策、就得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评课、命题是教研员评价行为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大家对怎样评课谈得比较多。至于命题,应该包括中考命题、高考命题,也包括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类型的评价考试,及高一层次学校招生考试。前两年,上海有些区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施操作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指导与反馈系统”,今年,上海地区又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的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项目。这些考试与 评价项目,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教研员要对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敏感性。了解信息、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国内外评价动态,获得启示,及时指导教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尽管教研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知识、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是,对课堂教学的体验尚欠“感同身受”,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事件还需悉心研究。总之,驾驭复杂多变的课堂,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应对课改中的诸多难题,需要足够的专业智慧。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掌握但不垄断学科教研的话语权,如何保持但不独霸专业指导的权威性,教研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与研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苦练教学内功、夯实专业底蕴,教研员才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提升课程专业指导力。

【教师·课程执行力】

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 文/上海市吴淞中学张 治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课程建设更加注重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和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师定课程”,将普通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推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从过去教师教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和情景创造课程,一下子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静态的知识储备、动态的问题解决和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上适应课改要求,需要将法定的文本的课程标准转变为师定的课堂中的实践性课程,很多教师一下子无法适应课改要求,要么还穿新鞋走老路,要么裹足不前,无所适从,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渐成课改推进的瓶颈。

毋庸置疑,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其核心是创造力。面对课改,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和学校的课程领导下明确课程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并思考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和经验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的学习,以及我怎样评估才能知道我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三个基本问题。传统的学科结构性课程教师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程序甚至细节都是现成,而面对新课改,缺乏可以借鉴的现有模式,惟有创造性才是寻求提高的最佳途径。课程执行的创造性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资源

二期课改的教材应该是有限的、典型化的课程资源,其内容往往注重普适性,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具有针对性,而教师面对的可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子套给所有的学生,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情和环境决定着教师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决定着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可拓展的、可重构的,教师可以根据目标和活动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地删减或重组,这种资源的重构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要牢记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准备需要创造性预设和组织资源,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发丰富多彩的新资源,降低学生的理解阈,创造教学的认知情景、活动情景和训练情景,创造资源的呈现情景,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方法。二期课改中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共性的达标要求,没有创造性,教师可能寸步难行。

创造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一直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面对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和心理环境变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用老办法以不变应万变肯定行不通。在有限的时间和局限的课堂内,学什么对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这本身就是充满挑战的命题。在新课改之前,我们基本上习惯于根据考纲来教书,考什么就教什么,二期课改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 辩证统一,教师预设往往非常细致,但有时会忽略学生的体会,和实际需求,缺乏机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首先想清楚我是在 “教课”还是 “教学生”,是以预设的课程计划的落实为核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及时把握教学中每一个生成性资源,创造性执行预设的课程计划。二期课改强调三维目标,其中特别富有新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经历使人无比富有,缺乏经历的丰富性,学生即使大脑中记忆了很多知识,智慧仍然是贫乏的,创造情景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是个忠实于“教案”的泥瓦匠,教学方式的丰富性需要教师的创造。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训练和评价问题

应该来说,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洗牌,课改使所有的教师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大量的做题训练,评价简单化为上级出题,学生考试,考得好教师就觉得很得意,感觉自己是个成功者,其实二期课改有很多隐性教育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多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到成效,如何确保这些目标得到落实?什么样的训练系统更适合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知道我们达到了教学目标,如何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发展,如何让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如何顾及全体又照顾个别?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教学所没有预料的,也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够解决所有教师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需要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全体教师一起想办法总比几个教育领导的办法多。

提高课程执行的创造能力需要克服两种思想

法不责众随大溜,墨守成规走着瞧

众所周知,没有课程的执行力,再美好的课改愿望也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少教师抱着消极等待的态度,期待一切都尘埃落定再行动不迟的思想,等着别人找到成熟的模式再出手,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说的也是老一套,有的抱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反正法不责众,缺乏实施的紧迫性,不以学生发展为重,其实这是在误人子弟。

抵触改革不行动,不学不信不应用

有的老师总觉得所有的改革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换汤不患药,觉得改革没有触及到升学率,一切都是假的,坚持育分为主,还振振有词地说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自觉不再自觉维护者应试教育的体系。这类教师往往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基本上对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不重视,喜欢反复考试来促进教学,其实,“猪不因多次称量而肥壮”,将教学评价等同于考试是非常肤浅的教育评价观。有的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能力反正没办法考核,实验操作能力也很难搬到高考中,死记硬背反而考试能得高分,所以,管他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余毒在作怪,是对党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体现,也是师德缺失的具体表现。的确,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是存在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与老百姓具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老百姓也缺乏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观念,但是,作为教师忠于党的教育方针是基本师德要求,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先问考试考什么,怎么考,抱着不考教它干什么的思想,这是教育的可怕未来。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师是决定课改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应对课改中的问题需要发展的眼光,创造性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课改研究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下载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习课堂建设三论 -- 朱丹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小见大话高效课堂建设( 黄三红)

    以小见大话高效课堂建设 汝南一小 黄三红 我是一名资历浅显的小学校长,在追寻高效课堂改革的路上跌打滚怕、奋力前进了一个学期。其间曾有过不眠的思索,失意的彷徨,艰辛的探索,......

    三胡高效课堂小组建设(5篇范例)

    三胡小学高效课堂中的学习小组建设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一......

    论三基工作

    论三基工作——油田公司2012年“两会”精神亮点解读之三 张志荣 (一)2012年,吐哈油田开发建设进入第21个年头。 吐哈油田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乎未来的路口。 靠什么开创科学发......

    论“三农”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论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论文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

    三高校论论坛

    川北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向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

    学习“三论”心得体会

    学习三论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张总经理在玉石洼现场办公会的会议精神和“三论”精髓,陷入沉思,201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行业市场十分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经济下行,产......

    三观论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就共产党人如何看待人生、权力、事业,如何立身、用权、做事,作了系统的回答。“三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

    习近平三心论

    习近平“三心论”点出领导干部“为官之要” 胡军 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围绕“十二五”规划贯彻实施和党的建设,深入阜阳市、合肥市的农村、企业、社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