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校开发校友资源的策略分析
摘 要:校友资源是高校的宝贵资源,开发校友资源对高校和校友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对母校的建设和 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校友也可以从母校的发展中获取更多精神激励和物质机会。普通高校应该通过情感 教育,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知感,同时利用校友资源改善招生和就业情况,与校友合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校友资源;情感教育;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知感
普通高校由于本身声望和影响力的限制,校友对学校在成就方面的认知感不强,校友之所以愿意反馈母校,是建立在对母校有深厚感情的基础上。学校要强化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专门的校友会,加强与校友联络,维系其对母校的感情。
学生从学校毕业、教职员离开学校后,对学校相关信息的获取没有以前方便,学校可成立专门的长期的校友会,委派专人负责相关事宜。校友会可以利用学校庆典、大型活动、大型会议等活动,广泛地进行组织、联络、宣传校友。尤其是要加强宣传母校的发展理念,将母校的成就及时地传递给广大校友,广泛宣传方方面面的成功校友,这对普通校友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校友会平时也要注意保持和校友的联系,不能让校友产生有事学校才会找他的感觉,注意平时一点一滴的感情积累。
(2)举办“校友 论坛 ”,定期请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回校做报告或开讲座,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回来的校友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通过校友的经历告诉学生,进取是不分职业的,做人做事只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自然 可以取得成就。
(3)出版内部或公开的校友刊物,定期将搜集到的各界校友事迹整理发表,免费寄给校友及发放给在校学生,并由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收藏。
(4)充分利用 网络 信息平台凝聚校友资源。在本校网站上或与一些相关的门户网站如chianren、5460等合作,推出校友介绍专栏,介绍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取得的的各种成绩。通过事迹宣传,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学生对学校和相关校友产生自豪和引以为傲的感觉;另一方面对该校友也起到扩大影响的作用,有利于其事业发展。另外,在网站上为校友提供寻访以前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平台,还可以替校友发布一些广告。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校友联络同学朋友增进感情的同时,他们对母校的情感自然进一步加深。
(5)组织校友返校联谊。
(6)未雨绸缪,加强对未来校友——在校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改善招生和就业情况
(1)利用对知名校友的介绍和宣传,扩大普通高校招生。
每个高校都会有一些知名校友,这些校友往往会起到吸引优秀生源的作用,在很多学校的招生介绍中都会有历届知名校友的介绍,而为了某一个自己崇拜的人而报考其母校的考生也不在少数。普通高校在校友知名度方面比名校一般有所欠缺,原因除校友本身成就外,与学校的宣传不足也有一定关系。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手段扩大对知名校友的宣传。如在报刊、媒体上不定期发表文章,宣传校友事迹等。此外,校友会可以在不同地区成立校友分会,吸引当地校友参加,鼓励校友子女报考母校,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世代相传的母校情结,可以化做强大的凝聚力,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2)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拓展学校就业工作渠道,有效地提高就业率。
由于扩招的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对此,学校应该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渠道,了解历届校友就业状况及现状,对于具有一定地位和岗位优势的校友,学校可以与他们联系成立就业实习基地,这样既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条件,又为就业提供了机会。其次,有针对性地向校友寄发毕业生信息,鼓励校友为母校提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对吸收较多毕业生的校友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那些曾经为母校做出过贡献的校友,可以将优秀毕业生信息优先推荐给他们,使优秀校友可以得到优秀人才。
第二篇:如何开发校友资源以促进学校发展
一、如何开发校友资源以促进学校发展
1、利用校友资源,提高学校声誉
校友的形象资源具有校本性、亲和性。校友的形象资源,代表着学校的品牌形象,是体现学校特色最生动的“品牌形象”。高校校友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是教育的产品,如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承认,教育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学生对曾在本校学习、生活过的学长们,怀有一种羡慕与崇敬的心理,他们的事迹与教育,对在校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利用校友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一方面,通过校友的口,学校的社会声誉得以提高,为学校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供了帮助。从事各行各业的校友,就像学校散布在社会上的一张张信息网,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帮助学校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扬长避短,为学校所用。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校友,组成了母校在海内外庞大的信息网。
利用校友教育资源,为母校增添光彩
校友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他们当中有杰出优秀的管理、专业人才,在各自的工作与研究领域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邀请杰出校友回校指导、讲座、带教,提升我们的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不少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他们曾对母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利用校友的财力资源,提升校园环境文化的品位
校友捐赠的建筑、雕塑、树木等,提升了校园环境文化的品位。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方式来报答母校。把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尽微薄之力、多做贡献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以此为无上荣耀学生得到校友亲手颁发的奖学金,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受到了校友的激励,加深了对母校的感情。这种校友自身拥有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发成为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竭力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建立校友信息库,构建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联系的网络体系,广泛采集校友信息,以优质的服务,搭建校友与母校的情感之桥为校友提供竭诚服务是校友工作的生命线。发动校友捐赠,为学校发展建设做贡献利用校友返校举办纪念活动、走访地市校友分会等有利时机,适时宣传母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倡议校友们力所能及的为新校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高校校友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形成了庞大的信息网,是学校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只有充分认识校友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建立学校与校友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才能真正做好校友工作,推动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学校各项事业的更快发展。
第三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对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同时,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不同学校和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中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是当前课程研究应该关注的。
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力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的主体。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在内容定位上应该涵盖以下两大方面。一是为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尽管这些材料和素材可以由相应的出版和教育机构开发,但对开发出来的材料的选择在于学校和教师,并且,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也不能涵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教师参与开发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资源,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
二是学校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就上述两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课程形态也显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加以简要的说明。
案例1: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山东潍坊滨海中心小学
滨海中心小学从2002年8月开始进行《我们家乡的海》为中心主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并在研究和开发中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结合起来。学校设计开发《我们家乡的海》校本课程资源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环境分析、讨论、论证、实践和完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资源的典型案例。
第一阶段:环境分析。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环境分析,调查取样,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讨论。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讨论,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情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开发研究方案及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争取社会的支持。
第三阶段:论证。成立校本课程《我们家乡的海》开发小组,教师带着照相机、摄像机穿梭于各个大小企业、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取得第一手资料;学生以及家长也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课程材料,最后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读本。
第四阶段: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去寻找课题,让学生去发现、去选择、去探究。在实践中编写教师使用的《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校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五阶段:完善。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修订教材读本,使课程更加适应学生、教师和当地的社区环境,增加课程实施的实效。
该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特色是主题中心式安排。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了两条线:一是社区环境线,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适合该年级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性的社会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滨海区的地理风貌、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另一条是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段安排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年级段安排了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高年级安排了学生自主小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表明,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拥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表现及综合能力明显提高。
案例2:通过网络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湖北咸宁高级中学
湖北咸宁高级中学通过开发利用校园博客平台,促进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化。学校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络环境下构建教育博客系统,为学科教师提供一个实用有效、又容易操作的开发平台,初步形成别开生面的电子版校本课程,建立和丰富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并探索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他们重点探索了构建博客环境下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式;博客环境下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方法及资源整合的一般过程和组织形式;一线教师从事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方法及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中注重课程资源内容建设的师生互动作用,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积累效应,把资源建设过程看成是师生的创新教育行为。
学校树立“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的观念,通过博客平台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教师学生扩展视野,在新资源的学习和教学中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参与研究的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共识,取得了成果:
1.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研究环境,催生教师头脑风暴,提高教师形成搜集、整理、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
2.教师应用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学实践智慧的重构过程。同时,还能促进教师转变工作方式,学会应用课程资源库提供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4.生成了一批由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的新资源。
5.使参加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都能体验到教育生命的乐趣和价值,并在反思基础上提升经验为智慧,隐性知识显性化、数字化,相互交流,相互启迪。学校集中优势力量,确立了四项主要研究课题,(1)向阳湖文化;(2)基于几何画板的数学实验;(3)高中英语阅读;(4)鄂南“四宝”桂竹麻茶。这四个研究小课题既有对国家课程进行资源补充,也有对校本课程进行新资源开发。
他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比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促进学科资源整合优化。个人博客是一个书写记录工具,是一个网络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它的作用体现在知识收集、知识提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过程中。学校为此专门研究开发了操作性较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校园博客网。
2.开创和谐教学方式,丰富校本课程内涵。如《向阳湖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网站被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库,设置了向阳湖文化背景、诗文精粹、文化名人、城外访谈、论坛等十几个栏目。这些栏目设置及时收集整合了向阳湖文化资源,使原来分散的、杂乱的、无序的网上资源变得有序、合理。教师学生可以随时提取和阅读评论。
3.建立共建协作的机制,推动同伴合作交流,实现资源互联共享。学校校园博客网站在项目分类设定“校本课程”为主题项目,所有校本课程网志汇聚在这个目录下,形成一个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的群体。博客的社会属性将教师学生个人的个体行为纳入一个组织中,形成群体效应和价值。
4.激励教师专业提升,重视学生参与体验,实现课程教学的高度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也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创新实践过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向阳湖文化”中学生的体验参与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政治、文学多学科的学习活动,而资源网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评说文化的互动空间。
学校凭借校园博客平台,充分发挥blog技术的写—录、思—享、品—学所提供的开放功能,一方面让每一个实验教师很方便地将项目实验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还能及时将自己的日常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博客发表,超越传统的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显性化,反映个人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信息,从而达到知识重构的目的。
案例3:农业科技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四川阆中中学
阆中中学是处于四川省的一所重点中学,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变革,学校确立了新的“协同•综合”办学理念和模式: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实施升学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职业预备教育、劳动就业教育。他们探索了一条新的课程与教学发展思路:强化劳技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制定实施“综合实践类课程”方案;在已有劳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将劳技教育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超越中学劳技教育课的范畴,把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做亮做强做精,并直接进入科技兴农和经济运作的社会体系中,创出“农校结合”的新品牌;最终培养出大批农业生产所需的创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学校在确定基本模式和课程设计思路后,着力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建构特色的校本教材,为西部农村市级中学提供可以共享的资源,建立和开发动态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学校在开发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中,特色之一是构建网络式的基地。他们拓展农业科技空间,主建了7个实验基地,提出科学假设,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劳技教材的研究开发提供理想的实验场所。7个基地分别为:一是花卉、反季节果木创新基地,用于研发花卉、反季节水果品种的生长、栽培规律和特点;二是珍稀林果、特色农作物培育基地,用于研发农作物的选种、栽培、施肥等特殊要求和技术要领;三是繁殖、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苗木培育基地,用于研发新品种的实验基地;四是城市绿化美化苗木培育基地,用于研发培养提升人对花木鉴赏的审美品位;其他另有三个学生农业科技劳动实践基地。还把校办工厂也纳入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网络之中。
特色之二是创造了6个协同的教育模式:一是与相关村社协同,解决学生劳动实践、实验和新品种的推广等问题;二是与农业科技部门协同,共同探索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的引种等问题;三是与科协协同,获取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四是与教育科研部门协同,申报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课题研究与实验;五是劳技课内与课外研究小组协同,使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六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特色之三是学校围绕开辟特色项目,包括“特色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果树嫁接技术”“园林花卉盆景艺术”“新品种繁育技术”四大系列,形成以“专家领衔、劳技教师辅导、学生参与‘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建立有序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一整套评价体系。
特色之四是开发了系列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特色农植物种植》《果树栽培》《繁育技术》《庭院经济》《立体农业》《阆中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其他系列的教材等。通过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学校不仅使学生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上获得了大量收获,撰写了一些科技论文,《阆中市野生动植物职员调查》《种子发芽需要光吗?》《沼液浸种对水稻发芽势、发芽率的对比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对于各种单色光有选择性吗?》等获奖论文受到广泛好评;还培养了一批当地需要的农业技术能手,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
二、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资源层面的整合既是一个现实需要,也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策略。我们需要寻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的方式,并对其必要性作出论证。
(一)综合性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开展综合性乡土教育是落实新课程要求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一个很好的整合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越来越落到实处,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的条件、时机和环境越来越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集中地方的优势教育资源、促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
通过调查研究,地方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进行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以下优势条件:
(1)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教材选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这样实际上赋予地方教育行政更大的执行课程的权力和责任,使地方在课程管理的三个环节中找到了明确的位置,成为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将有助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地方的各类课程;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拥有丰富的教育人力资源,在资源的调配和使用上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在课程资源和教材开发上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益;(3)乡土课程原来主要由省一级进行开发,很难针对各地区的特殊实际,因此,对学生来说还不够乡土化,适当放低课程开发的重心,使地方课程开发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地方的实际是非常必要的;
(4)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地方教研人员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开发队伍,通过地方课程开发出成果、出人才,也是地方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所在。教育部要求各地教研部门主要抓地方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研究活动,尽快使教研转型,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快这一转型步伐。
组织和开发综合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在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德育功能: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当前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通过乡土教育,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故土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
(2)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过对地方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的探究和了解,使学生熏陶于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3)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探究价值:挖掘乡土教育课程资源中值得学生去探究、发现的东西,不仅要受到乡土知识的教育,更要在教育活动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以及自然、历史文化的兴趣;
(4)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实践体验价值:除了让学生了解地方的自然、历史、文化、物产、环境等,乡土教育还应该让学生真正投身社会、了解社会,使乡土课程成为学生体验社会的载体;
(5)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环保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性乡土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正确认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及早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二)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案例分析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来分析其整合方式的多样性。
案例(1)沈阳市校本课程资源协同开发
沈阳市教研室组织41所中小学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校本课程总体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理念与方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研究的结合、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深化和拓展类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个性特长类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分学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体设计、分区域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体设计等等,参与的学校既有省重点中学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也有处于农村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校际之间通过课题组会议等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区域性活力。教研部门作为领导和支持机构促进了校本课程资源在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案例(2)广州市岭南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广州市教研室进行了广东岭南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他们将岭南文化作为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站在课程建设的角度,审视各种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精心选择,系统设计,认真实施,指导参与实验研究的学校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他们认识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在研究和开发中,广雅中学的《广雅校史》,沙面小学的《沙面岛考察》,三元坊小学的《粤剧粤曲》,广东省实验中学的《广东旅游文化专题研究》,佛山石湾一小的《石湾陶艺》等课程各具特色,学生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中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亲历社会生活,获得了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一些学校在研究寻求新的突破点,如广州环市西路小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为突破口,构建了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州协和小学根据当前德育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构建创新德育课程体系,探索综合德育课程。学校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
案例(3)烟台市芝罘区传统美德教育主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烟台市芝罘区教研室组织7所小学进行了“传统美德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研究在小学阶段如何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人文教育”“航天科普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成功教育”为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研究了校本课程的运行框架、具体实施内容、课程结构安排、课程实施原则、课程评价以及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如何培养教师等问题。各学校还编写相应的课程材料。
案例(4)徐州市乡土综合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徐州市教研室从地方、学校联合开发新课程资源的角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不同年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实践,改进教学与评价,在实验的基础上推进与提高。他们先后进行了徐州市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7-8年级不同年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验,徐州市城区与农村地区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比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普适性内容与地方性内容有机结合资源体系研究,地、县、校联合开发新课程资源的实践模式及管理模式研究,徐州市校本课程资源及新课程辅助资源开发案例研究等。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具有地区特色的不同年段综合性乡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探索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实践模式上,进行的是一种地方和学校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的交叉性研究。研究表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并将其定位于综合性、乡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了课程资源配置,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资源设备短缺问题,课程之间重复设置和时间浪费问题,充实了地方性的课程改革内容。他们组织区域内优秀教研力量和优秀教师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资源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综合课程资源《楚风汉韵》,并通过省教材审定,开始形成优质地方课程资源。
(三)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的模式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和地方课程开发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需要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资源层面的整合研究。这些在交叉层面的研究给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方向,也使我们对课程资源开发获得了一些更贴近实际的可贵的认识。
1.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是当前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方式入手,依据国家当前政策,分析了地方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具体提出了开发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设想和思路,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同时我们也从理论上做了初步的论证。在综合性乡土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还促进了当地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发展,为地方培养了一批具有课程意识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者,也给其他地区整合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地方化和校本化开发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资源层面的地方化和校本化,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整合的另一实践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国家课程类别,其价值和相应的开发方式并没有为广大学校和教师甚至教育行政部门所清醒地加以认识,一些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基本是放任的、流于形式的。我们需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地位、作为地方课程的管理方式和作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形态,明确了地方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而提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开发的设计模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体验性、实践性等新的课程因素引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有的地区还开展了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合并开设的实验,除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国家课程要求进行开设外,我们还创造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按照地方课程加以开设的模式,创造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按照校本课程加以开设的模式。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找到适当的突破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实。一些实验地区反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地方和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负担,学校能够有更多的宽裕的时间研究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地方化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更是使这门课程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
三、对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的反思
我们对校本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研究,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来进行,包括资源整合、资源更新、资源共享、校本开发和理论架构。
在课程资源整合上,我们注意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互之间的整合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整合方式的探索,但课程资源整合的范围和方式应该更广和更为多样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化的课程资源和现有学校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问题,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还有待于加强,最终应该对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出更具有技术含量的模型。
在课程资源更新上,我们认识到新的课程主题和新的课程素材在资源更新上的重要性,也鼓励各地和学校力求寻找更多更新的课程主题和课程素材。但尚未对新的主题和新素材的发生和发现机制进行研究,寻找新主题、新素材还处于一种比较自在的状态,缺乏自觉的意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创新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更从实际操作和自觉机制方面去探求资源更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课程资源共享上,我们强调了一个地区内优质课程资源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共享的重要性,并从地方课程管理角度探讨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但课程资源的共享始终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尤其是社区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一些新的课程形态实施的瓶颈,这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和法律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缺乏和社区进行沟通的热情和技巧。我们注意到甚至一些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基本上是在校内完成的,这与这类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方向是相背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的思路,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上,我们将学校视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心,也提出了校本开发的策略可以有独立开发、联校开发、借鉴采用等多种形式,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但在一所学校内怎么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目前只是提升了其重要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步骤和方式、资源库所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还没有进行理论化的过程,这是后续研究将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架构上,我们做了初步的分析和建设,强调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理论见解,并将来自实践的理论思考作为丰富我国课程理论建设的重要因素。但这个理论化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是需要更多更充分的学校实际案例作为支撑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支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假设,但我们仍然需要寻找更多的方式,建构更有操作意义的模型,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真正成为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交汇之处。
第四篇:充分开发校友资源 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
充分开发校友资源
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
党政办公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校友是学校不在编的成员,是高校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近几年来,校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友也正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成为校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就业工作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指标。从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来看,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成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方面,充分认识校友资源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友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对象,也是积极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友的典型示范发挥着育人的作用
凡提及校友,学生尤为敬重,倍感亲切,因为他们深知校友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成功经验,是继承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在校大学生心 目中的一面旗帜。校友的奋斗历程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校友的杰出表现具有广告效应
每一名校友都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名片,校友的表现,是学校向社会递出的成绩单。杰出校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使高校在招生中赢得好的生源,在学生毕业就业时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些都无形中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校友的人脉资源起到桥梁作用
校友聚集的人脉,为母校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到了众多“优惠券”甚至“免费门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是如此。校友广泛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多年的奋斗和努力使他们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影响力,在各行各业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资源,可以为母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4.校友的反馈信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校友们在高校学习多年,了解母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同时又熟悉本行业管理规范、技术要求和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广泛听取校友对母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建议,可以对学校教育教学有更深的认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方面,进一步明确开发校友资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做好校友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必须牢牢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校友的原则。要搭建校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平台,增进校友间的友谊与合作,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管校友对学校的贡献大小都应一视同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让校友感受到母校的情谊,从而赢得校友发自内心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友资源的开发工作日益巩固而见成效。
2、坚持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友会等组织,科学统筹安排校友资源开发工作。从学校长远的事业发展出发,不仅关注校友资源的现实性,更应注重校友资源的潜在性和可持续性,要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维持与校友的良好关系,使学校永远成为校友的终身背景和精神家园。
3、坚持互惠共赢,合理有序原则。学校与校友的关系,可以说是互动互求的关系。学校鼓励校友回报母校,同时也要体现母校对校友的关心与帮助,让校友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从而形成学校关心、支持校友,校友关注、回报母校的 “双赢”局面。
第三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开发校友资源促进毕业生就业
按照“围绕大局重服务,拓展资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校友工作将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重点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完善工作机制,保持与校友交流联络
定期组织好校庆、院(系)庆、毕业周年纪念等活动,使校友联系常态化、例行化,不断激发校友热爱母校的情感。不定期开展校友走访、就业调研、校友回访等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校友企业来校开展招聘活动,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使各项活动成为推进就业的重要载体。去年5月,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27家由我校校友创办或担任主要领导的企业应邀参加,共提供了10余个领域的近百个工作或实习岗位。同时,校友还与同学们深入交谈,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建立健全校友工作网络,拓宽就业工作渠道 地方校友会是团结、凝聚地方校友、加强母校与校友联系的纽带,学校要继续推进地方校友会乃至海外校友会的成立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校友联络组织,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同时各个学院也要成立校友分会,建立起自己学院的校友数据库,与校友建立和保持积极联系,形成“总会统筹,部门协调,学院结合,各地互动”的校友工作格局,做到多方面收集校友信息,多渠道联络校友,多角度整合校友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3.加强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的互动,搭建就业工作平台
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去”,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校友、采访校友,参观校友企业,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校友对母校毕业生的印象,鼓励校友主动推 荐和使用母校的毕业生。比如,今年年初学校启动的“百名校友系列访谈”活动,就是通过与校友的互动达到影响、教育学生,总结我校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等目的。
另一方面,邀请校友“走进来”,通过优秀校友参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行事迹报告会,名家讲坛等形式,把校友的高尚品德、事业成就、成长经历、社会影响力等作为生动的案例,教育和启发在校学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资源。近几年来,学校已邀请了林左鸣、李中华、杨国庆等十几位知名校友来校参加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4.利用“一刊”、“一网”等媒介,向校友定期发布就业信息
“一刊”即南航《校友通讯》这本期刊,它是面向校友宣传学校的重要载体,深受广大校友的喜爱。“一网”即校友会网站,是校友们便捷的沟通渠道和联系平台。通过“一刊”、“一网”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成就,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使校友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状况,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吸收优秀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建功立业。
5.关爱毕业生,积极培养校友组织的新生力量 学校每年有近6000名学生毕业,他们是一支年轻的校友队伍,在母校的关心支持下,他们会成为促进就业工作的新生力量。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毕业生的成长,增强毕业生爱校荣校的意识,引导校友之间互帮互助,在促进他们走向更好的职业发展道路的同时,鼓励他们将来为新一届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是我校十分宝贵的办学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充分依托校友资源,积极开展校友工作,不断为大学生就业探索新途径,开辟新渠道,共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谢谢!
第五篇:校友资源的涵义
一、校友资源的涵义
所谓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价值的总和。校友则指在某高校学习与工作过的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或在现归属于该高校的原院校或单位学习与工作过的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具体的说,校友资源分为形象资源、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媒体资源和财力资源。
二、校友资源的巨大能量(一)“名片”与“桥梁”效应
检验高校教育质繁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看其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各方面的表现及成就与贡献。校友的表现,是对高校培养质量无声而有力的全方位诠释。当校友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当他表现出高超的素质和涵养,赢得世人赞许的目光,他所树立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形象,更是培养他的母校在社会上的公众形象;萦绕于他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辉,也为母校带来莫大的社会赞誉。巧妙地借助校友的“名片”效应,将为塑造学校形象、宣传和推荐学校起到令人信服的效果。耶鲁大学哈德利校长就曾将校友会比作“扩大的耶鲁”。正是通过校友,高校将触角拓展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深入到社会的各层各面,他们积聚起广泛的人脉,为母校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打通了经脉,争取到了各种“门票”甚至“优惠券”。
(二)资源效应
对于高校来讲,它的建设和发展、决策和规划。无时无刻不渴求着及时有效的信息。遍布五湖四海的校友使高校的视界和听界拓展到无限广袤的天地,就好像遍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一张张信息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这些信息可为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引进师资人才、调整学科设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科技攻坚、扩大毕业生择业面等各项办学事业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样也可为社会借力于高校资源向前发展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另外,校友事迹是高校德育的向前发展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另外,校友事迹是高校德育的有效素材,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教育资源。相同的校园体验、独有的学缘联系,使毕业校友的人生经验成为在校生乐听乐感乐学的典范,对在校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奋斗的方向,弘扬母校的传统,有着亲切可感的熏陶启迪效果。
(三)校友捐赠可以有效拓宽高校筹资渠道
校友捐赠是缓解高校经费紧张、拓展办学资源可资开发利用的重要力量。哈佛大学2007获得的捐赠资金达到了349亿美元,名副其实的担当世界第一“首富”大学。耶鲁大学平均每年获得6.5亿美元捐赠,其中60%出自校友。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捐赠收入已逾学校总开支的40%多。校友捐赠早已成为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基础和其教育分担成本中主要渠道之一。
三、阻碍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关键所在
校友资源是无形而有待开发的资源。只有因势输导、合理采掘,其对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而做好校友工作是开启校友资源这一高校办学能源库的金钥匙。当前我国高校校友工作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对于校友资源的不重视、缺乏筹备开展校友会工作的专职人员、学校缺乏与校友之间的沟通桥梁等。诸多问题中尤其是是观念的落后和规划的缺失更为关键。
(一)观念落后
许多学校往往固守这样一个观点:学校仅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环节,至于毕业后就是每个学生自己应该操心的事了。国内的大学校友会的成立普遍都很晚。例如,中南民族大学校友会成立于2008年11月1 El,兰州大学甚至在2009年lO月31日才召开第一届校友会。这只能说是国内高校对校友会对学校发展关系认识的不足,是观念的问题。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 you know)。对于学校来说,校友资源作为一种人脉资源,则是学校最富饶的资源。观念的落后导致国内的高校往往看不到校友资源对于高校发展的作用。
(二)规划问题
我国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校友资源的宝贵,同时由于在建校初期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或主观原因。校友工作起步较晚,在资料收集、整理时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信息量大、信息变化大,信息格式不一等。这也说明过去我们许多学校对于校友信息管理的规划往往局限于建立名义上的校友会,机构编制相
当薄弱,对毕业生在校信息或毕业时的联系方式仅作静态记录,一旦要查询起来如大海捞针。这样我们就无法及时了解校友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办学体制、办学内容,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很有效的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途径。
四、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鉴于校友资源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目前校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校友工作还要不断加以探索,积极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观念,确实提升校友工作的地位
校友资源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贯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国内许多名校的发展每个大学要想发展成为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要管理好、利用好校友资源。
(二)建立校友工作网络,规范工作机制
校友工作纷繁复杂,必须对校友工作做全面细致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工作网络和规范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校友工作的基础。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院、部门的力量,建立二级管理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的校友工作机构,归口管理、全面负责全校校友工作,各学院和部门都应指定相应的校友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人员,充分利用学院、部门与学生接触更紧密、掌握校友信息更全面的优势,铺设一张能涵盖全体校友的工作网络。在建立完备的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应规范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目标性、科学性,从制度上确保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
(三)增强学校与校友问的联系
开展校友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密切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尤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建立校友网站,开设论坛、聊天室、校友录等虚拟空间,为校友搭建互动平台。同时还可通过编发校友通讯、走访校友、邀请校友返校等方式增进双方的联络和沟通。
(四)做好校友服务工作
校友毕业之后母校应继续追踪关心他们,给他们的事业、人生以必要的帮助。美国大学的校友会以优质服务著称于世,校友会每年都会组织由专家教授组成的代表团去各地看望校友,为校友带去他们所需的前沿科学和理论成果。
五、结语
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更新观念。重新对校友资源进行认识,通过校友会的建设,对校友工作给予必要的重视,对校友工作的途径加以大胆的探索和努力的实践,是当今任何一所具备长远发展目光并制定有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高校所必不可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