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时间:2019-05-15 07: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第一篇: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巴曙松 05月19日 07:00

分类 :财经 阅读:4361

抢沙发

本文摘自巴曙松研究员主持的华尔街金融观察第十九期内部交流纪要,讨论谨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本期报告由牛播坤博士整理,仅供内部参阅。

【主讲嘉宾】

丁大庆博士,丁博士拥有超过17年华尔街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经验,其丰富的知识和经历涉及众多资产类别,金融工具,包括传统资本市场交易手段及另类资产管理投资策略。他曾在数家国际金融机构担任风险管理高级职位,历任KPMG Peat Marwick LP全球风险管理咨询经理,德国银行Bayerische Hypo Vereinbank董事和风控副总监,法国证券公司CDC IXIS Capital Market North America董事和风控总监,加拿大保险公司Manulife Global Investments资深风险官,以及大型对冲基金D.B.Zwirn & Co.LP和Woodbine Capital Advisors LP的首席风险官。丁博士获得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硕士学位,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空间物理博士学位以及芝加哥大学MBA学位。

【会议纪要】

一、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新变化 1.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大资管的新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也不断发展和壮大。与此同时,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也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一轮新的监管放松和业务创新的高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多方面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跨行业的竞争壁垒。在新的“放松管制,放宽限制,和防控风险”政策环境下,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为标志的大资管新时代。

2.新的竞争环境对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新的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大大压缩了原有的管制制度红利,但同时也为各类公司的混业经营提供了许多崭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分业经营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都试图不仅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布局和盈利模式创新等多方面走出各自传统的业务范畴,而且还要从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资产组合配置中获取新的业务增长。

进入2013年后,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产管理公司走国际化道路的大背景下,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产业链不断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延伸,与此同时跨境竞争与跨业合作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出现了QDLP私募基金,网络货币基金,网络券商和网络银行等等。另外,随着交易所金融衍生产品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指期权和个股期权等的推出或即将推出,随着结构性融资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以及随着高频量化交易技术的逐渐广泛应用,新的竞争环境对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即要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

3.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来讲,企业风险可以定义为与所有正常的企业商务活动有关的潜在资本损失。建立和完善一个不但全面而且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已经成为关系到每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生死存亡、和其能否在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过去的二十~三十年内,中外金融历史上都有过很多由于风险管理出了差错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其中一些情节较轻的公司被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降级、暂停营业或吊销执照,而另一些情节较重的机构则以破产、倒闭、被政府干预救助、或被其他公司收购而告终。重温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可以为大资管环境下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借鉴。

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对冲基金崩盘的历史及教训 1.基本情况

著名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对冲基金成立于一九九四年二月。LTCM对冲基金创始人John W.Meriwether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固定收益套利交易策略的鼻祖,曾任索罗门兄弟公司的副主席和债券交易部门的主管。LTCM对冲基金精英团队中还包括两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on S.Scholes和Robert C.Merton。

LTCM对冲基金成立之初便成功集资超过十亿美元,并从成立伊始就连年盈利:一九九四年回报率为21%,一九九五年回报率41%,一九九六年为43%。在这种情况下,LTCM对冲基金著名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在华尔街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当时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都在做类似套利交易,从而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所谓“拥挤的交易”。

2.收敛套利交易策略 LTCM对冲基金主要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是国债固定收益的利差套利:如做多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由于国债套利盈利微薄,所以需要用二十五倍的高杠杆。LTCM对冲基金其他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还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债套利,如做多俄罗斯国债同时做空美国国债;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如在伦敦做多壳牌石油公司同时在阿姆斯特丹做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高达二百五十倍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等等。

3.危机来临

在资本市场交易时,杠杆是需要用保证金来维持的。当头寸盈利时,杠杆对对冲基金具有有利的放大作用;而当头寸开始输钱时、或者保证金资产价值下跌时,对冲基金就会被要求追交保证金。但是,如果对冲基金因为出现流动性问题而无法追交保证金时,对冲基金就只能被强制平仓,接受损失。

值得指出的是,美元和美国国债是公认的低风险安全港金融资产。风平浪静时,人们往往喜欢投资美元和美债以外的高风险资产。一旦世界上有风吹草动,如金融危机或战争爆发,投资者会立刻抛弃高风险资产而抢购美元和美国国债。

从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LTCM对冲基金牛市的大盘开始逐步亏损。之后除了兼并套利交易策略外,LTCM对冲基金几乎所有其他的套利交易策略都不能盈利。不仅做多端亏损,而且做空端也出现亏损。LTCM对冲基金一下子深深地陷入了流动性风险的漩涡:既无法融资又无法变现。

4.损失惨重

到一九九八年夏末秋初俄罗斯卢布贬值国债违约时,LTCM对冲基金损失了近四十六亿美元,其中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掉期套利损失约十六亿美元,做空S&P500波动性套利损失约十三亿美元,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国债套利损失约八亿多美元,同一公司异地上市股票套利损失约三亿美元。

一方面,由于LTCM是对冲基金,美联储不能直接救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对冲基金和国际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做类似的套利交易,这些基金和投行也同时发生了类似的问题。这时如果让LTCM对冲基金直接破产将会引发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美联储不得不组织十四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国际证券公司出资接盘,稳定市场。这十四家金融公司又用了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慢慢清盘,最终化解了LTCM对冲基金崩盘带来的危机。

5.经验,教训和借鉴

LTCM的失败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战略,策略,流程,技术和手段,导致公司在受到各类风险威胁时损失惨重:第一,过大的利率、股权、波动性、和金融衍生品套利头寸导致多处高度市场风险集中;第二,过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用利差套利头寸导致多处高度信用风险集中;第三,过高的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顺风时放大盈利而逆风时则放大损失;第四,利用保证金来维持高杠杆依赖高度的融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一旦危机袭来,流动性资源枯竭,整个对冲基金就深深陷入泥潭困境;第五,一个整体性的牛市大盘未能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而即时进行调整,多种交易策略的相关性风险较大;第六,各种各样的收敛套利交易策略依赖过去资本市场历史的重演,但是历史往往不会完全重演,即使部分重演也要经过相当漫长而痛苦的时间;第七,整个市场的交易策略一边倒:结果造成了各投资公司要么都盈利、要么都亏损的局面。

图表1 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般范畴和内容

三、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大势所趋 1.过去的孤立式分隔进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已被逐渐淘汰。

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是分隔的,而且还是围绕着单个业务部门设置的。有些重要的风险因素,如流动性风险,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化的管理,也没有被纳入风险管理的监管范畴。

另外,由于不同的部门可能使用不同的定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等进行风险管理,因而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不仅造成了分散的信息和分隔的人员配置,而且还导致了风险管理沟通和协调的严重困难。公司管理部门一般需要在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后才能对全公司范围的风险状况得出一个完整的图像。即使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时间上也往往因为延误了将风险信息转化为可执行的风险建议的时机,从而使风险管理部门失去了能及时为公司在战术和战略业务管理决策方面提供有力帮助的机会。

2.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二十一世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和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对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促使企业风险管理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过去分隔式企业风险管理转变到现在的综合治理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这种集中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涵盖一个企业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而且还跨越企业的全部业务部门和业务地区。在有足够的企业领导支持以及充分的风险管理人力和物力的配置条件下,这种集中型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可对整个企业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或者是接近实时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当及时收集的风险信息一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分析处理成为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并且能够付诸实施的风险建议时,一个全面而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成为了在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一种巨大的竞争优势。

3.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应从被动的合规风险控制向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迈进。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习惯于将风险管理归属于公司合规部门的一部份。这样一种风险治理的组织结构可能起源于过去国内的市场环境,即早期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一般由于业务简单,产品单一,公司运作只要不违法,不超越监管红线,企业就没有多少风险。

近年来,在新的“放松管制,放宽限制,防控风险”政策环境下,国内的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巨大跨境和跨界的变化: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转型,不断加速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等等。这一切天翻地覆快速而来的变化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风险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且还使得在新的以“竞争,创新,混业经营”为标志的大资管市场环境下,仅仅满足合规风控条列已无法适应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全面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建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新型治理结构

一般而言,在现代化的集中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公司在董事会设风险委员会,在管理层设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并由首席风险官出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另外,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他成员一般还包括公司前、中和后台各个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公司的最高领导。

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董事会风险委员会的要求制定公司的具体企业风险偏好,企业风险治理的策略,以及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并就重大风险管理事件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首席风险官在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授权下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并定期向公司最高领导及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和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首席风险官具体的汇报领导对象可以是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或者是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财务总监等。由首席风险官带领的风险管理团队独立于任何一个业务部门。

1.企业风险偏好的确定应该放在第一位。

当一个企业的领导管理层一旦确定了业务方向和与之配合的商务战略,那么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在正常的商务活动中某些风险因素是无法避免的,而另外一些风险因素则是不必要的。风险偏好代表了一个企业在正常商业活动中不采取任何风险对冲措施的条件下、对那些无法避免而又必须承担的风险的容忍程度。

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因素,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出企业风险偏好,并将对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纳入日常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反之,对于那些不必要的风险因素,企业则可以选择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对冲或通过保险机制来降低和消除。

2.企业风险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一个公司的风险文化是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用一个风险管理的术语,这就是要通过提供全面和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获取能够持续和稳定的风险调整后的最佳回报。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在整个公司范围内不断进行风险管理的“启蒙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自觉的风险意识,而且还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来正确处理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3.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团队建设。

由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建设风险管理的团队时我们往往偏好混合型人才。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员一般具有理工科本科或者更高学位的教育背景和受过金融或经济方面的高级专门培训,同时还有曾在与资本市场有关的金融领域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经历。如果以前曾经在金融机构,不管是买方机构还是卖方机构,做过风险管理当然更好。

不过从市场经经验看,金融机构应当更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对追求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渴望,及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企业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前台、中台和后台几乎各个部门,因此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各级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很强的语言及书面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外交手段.现代化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与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不可分割的。在谈到风险管理团队建设时就不能不涉及到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员,也不是风险管理专家。但是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本领同时又了解初级的风险管理基本知识。他们的作用有点像风险管理业务分析师,在风险管理部门,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和第三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供应商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当他们的才智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些人对于建立和完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事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人员也要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关心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市场的变化,随时保持警觉和清醒的头脑来准备对应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从而起到帮助资产管理公司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不断发展壮大的积极作用。

4.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

一谈到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任何公司都首先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是动用公司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自行研制开发一套全新的系统还是依靠风险管理技术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服务?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随着风险管理行业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已经演化成了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分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了由第三方的厂商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的服务。

不管是从金融产品和量化模型的覆盖率来说,还是从风险管理解析力度和分析能力而言,资产管理公司使用方都要与第三方厂商密切合作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开发。尽管如此,对于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的资产管理公司用户来说,购买或租用第三方提供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仍然不失为最佳选择。

然而,由于一套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对于资产类别、金融产品、和量化模型的覆盖率有限,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用户有时不得不选择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一来,除了对第三方的系统进行个性化开发以外,资产管理公司用户还要设计和开发一个大型风险管理数据库用以整合来自不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5.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流程。

在公司董事会风险委员会授权下,资产管理公司首席风险官带领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纲要和细则。其中不仅要明确规定全公司范围的风险管理监控参数和指标,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确定对应意外风险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相应的风险管理监控参数和指标等还需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和业务地区。只有这样,资产管理公司才能建立和健全一个上下一致,同时又是里外透明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

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如果能够做到实时的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的话,这会是一个最理想的流程。在这样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达到之前,风险管理部门至少也要争取把风险的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周期控制在十二至十五小时之内。这也就是要求在一天的业务结束之后到第二天的业务开始之前的某个时间内,风险管理部门向领导层以及有关的业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交有关前一天的企业风险状况的报告与评估。

当然,这样一种风险管理流程只适合用于经常性和连续性的资产管理业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新产品开发,不保留过夜头寸的高频交易业务,或突发性意外事件,我们还需要有特殊措施和与之相对的应急方案。

6.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

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整套的机制,来帮助企业在进行正常的商务活动中有效地和系统地控制必须承担的风险,同时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风险,从而通过提供全面和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为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获取能够持续和稳定的风险调整后的最佳回报。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这就是要求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准确的风险信息及时提交到相关的人员手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手中的风险信息做出正确的商务决策和决定。

7.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是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断的变化和资产管理混业经营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导致了随之而来的资产管理创新产品的推出,资产管理盈利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变化都不断地对资产管理公司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新的商务风险偏好的确定,新的风险管理模型,技术和方法的开发利用,新老风险管理数据的整合,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的更新换代,等等。显而易见,开展和实施全面企业风险管理并不是简单地从甲地到乙地的一次性旅程。恰恰相反,全面企业风险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8.充分发挥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双重作用。

另外,风险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重要数据。在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有保障的情况下,详细的风险信息分析不仅可以监控和管理公司有意承担的风险,而且同时还可以帮助前台业务部门发现意想不到的风险集中或尾部风险。这样,通过风险管理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就能够提出可行的建议和相应的方案来帮助业务部门对冲或减少那些意想不到的风险集中或尾部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公司的“风险警察”,同时也是业务部门和公司领导层的“风险顾问”。在实践中,做好“风险警察”只是风险管理工作中比较容易达到的第一步。做好“风险顾问”不仅需要有资深的风险管理的经验,还要有足够多的对有关资本市场业务的了解和广泛的金融产品的知识。只有做好了这“风险顾问”的第二步,我们才能说企业风险管理真正起到了本身应该起的作用,即不仅仅是负责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和管理整个公司的风险现状,同时也积极主动地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公司中后台其他部门及领导层提供增值的个性化风险分析服务。

五、结束语

中外资产管理市场是在不断变化,企业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风险管理不仅仅是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未来。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企业风险管理仍然是个科学和艺术的混合体。这也就是说,在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密的定量数据分析,同时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实战经验和判断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产管理大资管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竞争、创新、混业经营和走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因为市场变化快,风险管理要跟上市场变化,就要走出被动的以合规风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积极主动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只有这样,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才能在金融创新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问答环节

Q1:对于准备到美国来投资或者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中国金融企业而言,怎么理解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

A1:首先要确定风险偏好,就是说准备承担哪些风险,哪些风险是不必要的。其次,要根据投资的资产类别来选定合作伙伴以及资产投资策略,然后根据这些资产类别以及投资策略确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管理参数、监控参数以及监管指标,也就是同时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入手。最后,可能国内企业不太熟悉国外市场存在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所以需要一个过渡的学习过程;在和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时,可以通过对冲基金,运用不同的策略对不同的资产进行投资,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团队。

Q2:您对中国国有四大资产公司认识如何?四大公司已经进入了金控时代,金控集团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

A2: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当时是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组成的,所以在很多风险管理方面,跟过去对冲基金做私募股权和放私债的那类投资更相近。在这类投资中,放债和投资方面的合同需要写的非常详细,同时把控风险。对于私募股权和私债的投资,第三方风险管理系统将不太合适,需要开发自己的风险管理系统。

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于金控集团旗下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甚至是期货公司,都是适用的。在最开始搭风险管理框架的时候会比较费功夫,需要了解到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业务,具体包括资产类别、交易手段类别等,然后找出适当的系统,再做进一步的整合。这样的话,前台可以看到交易系统的风险,中后台可以看到整个资产组合、子公司乃至整个地区总公司存在的风险。

第二篇:大资管时代-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大资管时代-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2013-08-30 14:32:49)

一、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证券公司经营业务,除应遵守《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等基本规定外,其在从事大资管业务时的基本法律框架如下:

(一)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监会于2012年10月18日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上述规则对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放松管制、放宽限制,使其更有利于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情况。上述法规的颁布将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增强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提升其在资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直接投资业务规则。主要为证券业协会于2012年11月2日发布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规范》。该规范替代了证监会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首次明确了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可以参与股权相关的债权投资,为直投子公司和直投基金以可转债或过桥贷款等债权方式向被投资企业进行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为券商直投业务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该等规则使证券公司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脱离了客户资产管理范畴,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四)公募基金业务规则。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该等规范使符合一点条件的证券公司告别大集合业务,开始进入公募时代。

(五)托管业务规则。主要包括《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该等规则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托管、结算、代理等业务,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后台管理增值服务。

二、基金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基金管理公司从事传统公募基金业务的规则主要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而证监会于2012年9月26日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基金管理公司单一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准则》《关于实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等系列规则,则让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商品期货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全面资管业务,并首次获准进入股权投资(PE)领域。

三、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期货公司的传统业务主要是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交易手续费,适用的规则包括《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2012年7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期货业协会亦随后发布了《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关于<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的补充规定》《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试行)》等规则,允许国内符合一定条件的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的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除了能够投资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外,还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金融资产。上述变化改变了以前期货公司倚靠手续费的单一盈利模式,有助于推动期货公司

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型,培养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也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保险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保险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的规则包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据上述规则,符合一定资质的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或者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投资业务,大大扩大了保险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也为保险资金与其他非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提供了依据。

此外,根据《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证监会核准,还可以开展公募证投基金管理业务。

五、商业银行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资管业务之一,主要适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而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商业银行基金管理试点办法》及最新的政策,商业银行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试点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利于继续拓宽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有序转化的渠道,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促进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可能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此外,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门槛的放宽,中国资本市场也将会迎来更多机构投资者,更加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12年5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幕再度开启。

六、信托公司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信托公司从事资管业务,主要适用银监会于2007年1月23日发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七、私募机构资管业务法律框架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法地位已经获得新《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确认。遗憾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次没有纳入新法的监管,目前还是主要适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办法》,私募机构如达到规定条件,经证监会核准,可以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第三篇:大资管时代

随着国内机构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急需更丰富、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渠道,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自2012年5月以来,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以及减少相关限制等方面,均打破了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投基金管理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进一步的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

第四篇:MOM大资管时代

MOM大资管时代

MOM:“让专业之人做专业之事”的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可是,基金种类繁多该如何选?买了基金后也需要主动管理该怎么破?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基金中分散投资做出资产配置,同时还要能降低投资门槛?

常识告诉我们:对投资品种来说,低风险对应低收益,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但如果一个投资组合内部的各个投资品种相关性很高,或就是单一产品,那么很有可能整体表现为高风险、低收益。因此,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得到了金融投资行业的公认。

是不是第一时间想起了FOF(fund of funds)?没错!FOF母基金可以实现分散投资,还能降低投资门槛。但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FOF,而是与其差不多的MOM(manager of managers)基金。

MOM,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从名字可知,MOM重点是选对基金管理人,也可简单理解成明星基金经理的“选秀”。MOM的基金管理人会通过长期跟踪研究,挑选投资风格稳定、并取得超额回报的基金经理来管理资产。而自身则通过动态的跟踪、监督来管理他们,及时调整资产配置方案。MOM的收益特点是收益曲线平滑,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率高于平均水平的相对收益。

目前从全球来看,MOM不如FOF普及,因为MOM对发行人的要求严格,也从而体现了安全性。MOM发行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调研国内以顶级基金经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人的投资风格与业绩表现。除了基金经理的个人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连不同工作履历(至少工作经验要经过一个股市的高低的转化周期)带来的投资风格变化、投资研究团队稳定性,基金经理个人性格和职业操守,过往持仓数据和投资过程分析都被列入相关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范畴。

MOM基金还有一个很好的特性是风控灵活、透明,这就使得投资安全性更高。都说交易性产品最核心的优势是做好风险管理。所以,风险控制是MOM的核心,动态管理是MOM的精髓。精选MOM基金的风控模式有点像最注重安全的社保基金委托公募基金投资时的风险管理模式。而这,也是华尔街投行使用的最严格的风控模式之一。

诚然,“单一团队、单一策略、单一品种”的传统基金业模式如今已不再能满足大资管时代的发展需求。而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MOM基金,自然称得上应时而生。

第五篇:“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面临重大突破,监管当局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资产管理市场非常活跃,资产业务快速发展,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潜力得到空前提升,加快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调整步伐,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大资管”时代发展趋势

以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启动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为标志,“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并伴随着日益规范的监管和不断创新的产品,逐步经历了存贷款替代、理财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三个阶段。

(一)存贷款替代阶段

存贷款替代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特征是商业银行将代客理财作为资产负债调节的附属工具,理财产品成为存贷款替代产品。在存贷款替代阶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形式是代客理财,存贷款替代的定位局限了资管业务的发展,资管业务不能专注于做好客户的资产增值和服务。为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从“资产持有大行”到“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型,我国传统理财业务开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做好对客户资产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逐步从“存贷款替代”回归到受托管理的本源,从存贷款替代阶段过渡到专业的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二)理财资产管理阶段

理财资产管理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必经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理财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理财业务更加市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2013年9月以来,银监会积极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重大创新,在负债端推出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在资产端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其中,理财管理计划是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对投资者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载体,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由商业银行直接设立以单一企业的债权类融资项目为投资方向,在中央结算公司统一托管、在银行间市场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投资工具。目前,有14家商业银行已获得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开始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三)资产证券化阶段

资产证券化阶段是“大资管”时代的高级阶段,该阶段特征是监管不断放开,资产转让和银行理财向证券化、标准化升级。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3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发行总额80亿元的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后发行的首单产品。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除了作为证券化发起人,通常还充当贷款管理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角色;不再通过持有资产盈利,而是将资产流动化,通过管理资产获取收益。资产证券化的重启,无疑将为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资管”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影响

“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处于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跨领域、跨产品的环境变革中,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各项业务面临巨大挑战,要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收入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传统经营理念受到冲击,绩效管理视野和眼光发生变化

随着监管放开和不断市场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业经营格局将取代原有的“银证保”界限分明的格局,各竞争主体纷纷扩容,银行传统的“存款立行”、“贷款立行”思想受到冲击,“大资产立行”思想初显,要求银行眼光从“向内、看同业”变为“向外、看混业”。

(二)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绩效管理对象和角色更加多元

“大资管”背景下,多个部门、多个机构以多种角色参与到大资管业务的委托、管理、托管、通道、产品池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营销和投资管理活动,职责定位和分工发生明显变化,考核对象将由原以分支机构为主、部门条线为辅,向分支机构、子公司、利润中心等并重转变,且跨行业、跨板块、跨部门的联合营销事项日益增多,对联动业务的考核诉求随之增加。

(三)存款增速、占比及稳定性下降,存款管理不确定性增大

随着金融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传统存款等金融资产比重显著下降,新兴金融资产比重上升。同时,随着表外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产品的增长,表内资产负债项目变动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存款“冲时点”现象将依然明显。

(四)中间业务由传统低端向新兴高端转变,管理重心开始转移

凭借在理财、账户管理等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强大的渠道客户优势,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产业链中可以同时赚取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代理手续费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国际活跃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40~60%,资产管理业务贡献一般为40~60%。2012年四大行理财收入仅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25%,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和收入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利差逐步收窄,NIM提升和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资金和客户竞争,资金供给端的回报要求将不断提高,资金需求端的期望成本也将趋于下降,这将从资产和负债端同时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对于降低表内负债的付息率、提高NIM指标以及降低加权风险资产均有负向作用。

(六)风险管理重点由表内向表外转移,风险管理范围扩张

“大资管”业务主要体现在表外,表外交易结构复杂,风险传染隐蔽性高。同时,“表内兜底”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没有建立独立的风险抵补机制,表内外风险隔离体系尚未真正建成。目前商业银行风险考核指标仍局限在表内数据,自营及理财汇总的业务份额、产品投向无法集中展现,不能完全反映表内外风险。

三、“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建设探讨

商业银行要“迎大资管之机,谋大发展之路”,切实发挥绩效考评的战略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方式,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引导全行“在规范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正视机遇和挑战,坚定绩效管理方向

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并顺应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转变趋势,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吸纳新业态和新技术,用互联网、泛金融、大资管的理念武装自己,扩大边界与内涵,摸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

(二)坚持价值核心不变,加强资本约束控制

要始终坚持价值核心理念,以能否节约资本、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作为判断标准,围绕资本约束和价值回报要求,加强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考核,统一规划和管理表内外业务,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三)加强联合营销,创新利益分成模式

要以实现“优势互补、战略多赢”为目标,鼓励考核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包括境内外、母子公司、分行之间等联动,并逐步加强业务合作、加强战略联盟以及创新利益分成考核方式,搭建涵盖保险、基金、证券、租赁等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大平台,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实力。

(四)完善存款考核,提升存款稳定性

要以做大集团资产管理业务为出发点,不断扩充存款考核的内涵和外延,做大表内外资产规模;要积极落实监管要求,进行存款日均考核,设置月末存款偏离度扣分项,避免“冲时点”现象。

(五)引导业务转型,促进新兴收入增长

要以市场为准绳,完善中间业务考核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要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为目标,引导提高顾问咨询费、交易佣金、托管收入等新兴收入,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加强定价管理,提高NIM整体水平

要以提高银行生息资产整体盈利水平为目标,加强对NIM生息资产收息率综合回报考核,鼓励分行实行以成本为导向、以流动性为边界的大负债结构内部优化管理,提高资产与负债业务、表内与表外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管制与市场化业务之间定价的协调性。

(七)加强风险考核,重视全面风险管理

要以夯实立行之本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风险考核力度,保障业务持续稳健发展;要以统一表内外风险控制为标准,密切关注表外风险计量进展情况,加强“大风险”考核,提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

下载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资管竞争下的风险管理框架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大全)

    关于大资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考 2014年09月29日10:04 楼文龙来源:金融时报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2012年以来,国家监管部门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步打......

    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大资管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清理新方式 在新常态下,随着不良资产规模和处置难度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必将逐渐加大转让处置的力度。对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公开拍卖、协议转让、招标转......

    大资管培训心得体会(合集)

    大资管培训心得体会 4月23日,有幸参加了钟楼区委组织部联合钟楼经济开发区共同举办的“6+1板块”建设素质能力提升班第二讲——“大资产管理时代的价值管理与投资实践”。 富......

    九鼎大资管发展历程

    1.1 基本信息 ............................................................................................................................................. 2 1.2......

    亦庄国投酝酿构建“大资管平台”(5篇范例)

    亦庄国投酝酿构建“大资管平台” 2016年6月16日,由清科集团、投资界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有限合伙人峰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汇聚了国内知名母基金(FOFs)、上市公司、富有......

    大资管计划合作协议(0804)

    蓝石资本联盟 大资管计划合作协议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丙方: (以下简称:丙方) 丁方: (以下简称:丁方) 戊方: (以下简称:戊方)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互惠互利原则,根据......

    PE转型大资管挑战重重

    股权投资 www.xiexiebang.com/guquan/ PE转型大资管挑战重重 向大资管转型,已经成为深陷行业寒冬PE的方向,而资金紧缺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是PE转型最直接的切入点......

    积极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附件 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同志们: 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各级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积极探索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根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