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时间:2019-05-15 07:0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第一篇: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创新实践基地为那些朝气蓬勃,有着创新激情与思维的研究生及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挥洒我们的创新热情。

在基地搭建的平台上,我们将梦想转化为现实。设立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组织项目研发、开展访学交流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创新学术氛围等工作,拓展了研究生科技研究视野,提高了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基地就犹如一片沃土,无数苍翠的大树在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开出茂密的枝叶,孕育着下一个花季。梦从这里开始,梦也在这里实现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工作概况

常务部工作

2009年5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常务部在实际工作中,各成员认真、踏实地完成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内部的缺陷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使整个基地的工作更加协调地展开,工作氛围更加和谐。

学术活动

根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学术部“研学术,知天下”的宗旨和目标,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这一核心任务,2009年5月,学术部积极在常务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创新实验室建设

2009年,在“佑启创新思维,助推实践步伐”的宗旨的指导下,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创新团队建设的工作方向,将工作方向定位于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强调对研究生的服务职能,工作重点始终依托于实验室的学术活动开展,使创新实验室的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更加切实有效的基础。结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开展“平台提供、专业培训、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的工作。

创新中心建设

2009年5月,创新中心围绕研究生院的工作准则,继续深入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工作和“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项目部工作

项目部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领导以及其他部门的顶力配合下,切实做到了“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促进广大同学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宣传工作

2009年,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宣传部根据基地总体部署,继续依托《创新与实践》月报,创新实践基地网站、《中国研究生》重庆通联站等宣传平台,全面报道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各个部门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开展的系列活动;展示优秀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成员风采,搭建创新团队之间沟通和交流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的桥梁。

基地红人榜

在创新实践基地的成长过程当中,都凝聚着全体基地工作成员的汗水,正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付出才会看到今天基地的辉煌与成就,基地的成员们靠着激情和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其乐也融融的大家庭。

常务部工作

1.1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工作 1.2 高水平学术论文专项工作 1.3 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工作

5月份,常务部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开创精神,全面落实了“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保证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绩喜人。1.4 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1.4.1 档案管理 1.4.2 设备管理 1.4.3 日常事务管理

学术活动 1.1 名家会客厅

2009年5月5日下午3点,加拿大贝尔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重大校友杨杰博士做客名家会客厅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AT&T的兴衰中可以学到什么?”的演讲。

5月11日下午2:30,凤凰卫视欧洲台主编刘晓峰先生在研究生院国际会议厅做客名家会客厅,带来一场主题为“如何看待西方媒体”的别开生面的报告。

5月24日下午3点,英国伯明翰大学Peter W.Preston教授做客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名家会客厅,作题为“东南亚城市发展比较”的学术报告。1.2全国赛事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1.2.1 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 1.2.2 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1.3暑期学校

1.3.1 2009年“微处理器设计”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2 2009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的发布 1.3.3 2009年上海市研究生组合最优化暑期学校的发布

1.3.4 2009年“心血管基础理论与临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1.3.5 2009年全国功能材料量子设计和量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布

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主要围绕系列专题培训,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公共资源整合以及核心团队构建四方面展开工作。1.1 创新实验室专题培训开展情况

创新实验室依托于现有的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完备的专家博士数据库,开展一系列以“佑启创新源泉,助推实践步伐”为主题的“创新实验室系列培训”。培训以校内工程技术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主讲,以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现场技术交流的形式为广大研究生和科研爱好者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

2009年5月主要开展了以下培训活动: 1.1.1、SPSS专题培训 1.1.2、HyberWorks软件培训 1.2各实验室工作情况

1.2.1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与应用(DSP)开放实验室

(一)SPSS培训拉开帷幕

(二)实验室设备管理, 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进行了全面检查清理

(三)开放实验室

1.2.2 重庆大学〃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联合开放实验室在本月完成的工作包括:

1.每周打扫一次实验室卫生并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2.五月份实验室用路由器把其它电脑连成局域网,从校内网下载安装SAV杀毒软件和360安全卫士,然后将SAV升级,并进一步维护电脑系统。

3.五月份培训项目较少,来实验室试验做实验的人员共24人次,助管员热心的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确保每一位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顺利完成相关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实验。

4.每两周开一次实验室例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内容和进展,讨论下一步工作计划。

1.2.3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开放实验室

(一)803根据研究生院的指示,删除DR.COM宽带认证客户端,停止访问外网

(二)维护电脑,删除C盘上不用的软件,为C盘释放空间

(三)安装软件,圆满完成Altair Hyperview work软件的培训任务

(四)做好实验室加班工作,更好的服务广大同学

创新中心建设

1、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 1.1、项目受理与跟进

本月的新受理的项目保证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持续进展,项目的数量每月也呈递增的趋势,前期的宣传创新基金的进展情况良好。截至本月末,创新中心部门共受理新申请项目7个,进入一次立项阶段的项目有3个,完成二次立项1个,进入过程管理的项目有14个,已经结题的老项目有9个。

2、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

2.1 确定专项工作任务

设立一位“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专项助管员,并就“黄尚廉院士青年创新奖”的三个分奖项(创新团队奖学金,创新奖教金,创新个人奖学金)分别设立专门人员负责。

2.2 创新奖申请信息统计

5月份,共有25位研究生 提出创新个人奖申请,其中共有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0人。12位青年教师提出创新奖教金申请。共有8个创新团队提出创新团队奖学金申请,2.3 宣传活动继续深入

项目部工作 专向工作的开展情况

1.1“科慧杯”创新团队项目研讨会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2009年05月08日下午三点,创新实践基地第三届“科慧杯”项目研讨会在研究生院503举行,项目团队就“大件产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

1.2 企业零距离——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

5月19日晚上7:00,高校学生创业记事系列活动第二期在研究生楼308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这次参加活动的创业精英是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麒。本活动通过高校大学生成功的创业经历给在读学生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1.3 可口可乐参观活动

本月筹备了可口可乐参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同学们参观企业,了解第一生产线的需要,我们又再次组织大家走进世界第一品牌的荣誉殿堂。从5月21日,我们开始张贴海报组织报名。

宣传工作

1、内部宣传专项工作

本月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围绕校庆展开一系列宣传准备工作。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整理完成了新生入学基地宣传展板、基地成果展板的文字内容。

本月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完成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小宣传册和工作简报。传统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每月出刊《创新与实践》月报,积极报道创新基地各部门开展的重大活动,并对月报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整改工作。完成了月报从组稿到出版的时间安排修订、5月月报主题策划和校庆月报专刊策划。3 网络媒体校内宣传专向

该专向本月继续完成各类新闻稿件的收集、整理、修改工作。并及时在创新实践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重庆大学新闻网等校内网络媒体上发布各类信息、新闻共46条。其中,发布到重庆大学新闻网的有9条,发布研究生院、基地网站、民主湖论坛主要新闻稿件与各种通知共有51条。4 校外宣传专向

4.1 如期参加了本月《中国研究生》通联站网络会议,积极完成《中国研究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生》编辑部下达的任务,按时上交重庆通联站本月工作简报和《创新与实践》主题策划。并继续多方征集稿源,向《中国研究生》报送优秀稿件1篇。

4.2 与《中国研究生》杂志保持密切联系并且积极宣传首次重庆市征文大赛。截止5月31日,共收到来自市内各高校征文共125篇。

4.3 配合学校在《科技日报》的校庆策划,撰写“科技氛围”版块。

让荣誉成为动力

项目部—何恋

作为一个去年10月加入基地的“半新人”,何恋在得知自己被评为本月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的工作红人时,心中有些意外,但这个荣誉带给他更多的是惊喜、感动和激励。

2008年10月,何恋正式加入了研究生院创新实践基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初入基地,在与大家的合作中,何恋一次次地被大家卓越的工作能力所震撼,一次次地被基地这个团队超强的凝聚力所吸引。这也激发了他强烈的工作热情。在过去大半年项目部工作的日子中,何恋主要负责了第三届“科慧杯”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管理工作以及协助部门“企业零距离”专项工作的开展。何恋说在刚开始工作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对于自己的工作也只有着似懂非懂的认识。那时的他还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把这份工作做好。但是冯老师和杨部长的指导培养和基地所有同学的关心帮助使他很快适应了基地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工作才能。到今天,何恋已经负责了“科慧杯”整个活动的策划、筹备、组织项目调研、考评等所有工作,同时对部门的其他工作也做能很好的驾驭。这一阶段的学习工作,何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他认为这些进步中无不凝聚着部门所有同学的帮助与努力,凝聚着基地这个大家庭所有同学的支持与关怀!

能得到此次殊荣,何恋心中对基地老师和同学的感激溢于言表,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一定会加倍努力,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与部门同学和基地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将工作越做越好。

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中收获成长和怀念

学术部—邹彬

邹彬说他曾经问过自己:当某一天我对文字或者自己的科研领域没有兴趣的时候,我还可以做什么?或许,有能力组织和协调一项工作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基地红人榜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简报

当齐福刚询问他是否有意加入基地的时候,他立刻应允,心里充满感谢和欣喜。

2008年5月,阳光灿烂妖冶。邹彬坐在前任常务部部长对面,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邹彬认为这是很特别的面试方式,只有两个人,问题很简单,但是暗藏着需要强烈责任心才能得出的完美答案。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学术部的工作循规蹈矩,实在是很轻松的事情,毕竟按部就班永远比筚路蓝缕来得安然自在。但邹彬对这份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学术部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确实十分繁琐,需要良好的耐性和细致的心才能做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008年9月,由学术部领头,基地其它部门共同协作参与的第六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两个分论坛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通过这场活动,邹彬才知道那些大型活动的举办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汇集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思想。这两个分论坛,从策划到组织报名、收集论文、会场服务、接待,几乎都是由基地的同学完成。过程自然不用说,无论多么辛苦,终归收到很好的结果。邹彬负责其中的一个分会场,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突发事件,小到茶水壶无处可寻,大到电脑设备临时“罢工”,竟也渐渐由刚开始的恐慌变得沉静,由胆怯变得大胆。对邹彬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收获。

今年2月返校后,基地各个部门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邹彬却因为学习和实验较多的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基地。但是,这段美好的经历会一直深深地埋藏在邹彬的内心深处。他说,那些清和通透,自信美丽的女生、那些聪明内敛,踏实负责的男生,以及培养我们的基地大家庭,都是他怀念的,不管何时何地,不论何情何景。

第二篇: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谈谈研究生创新教育

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内部分部属和省属高等学校为调查样本,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属院校13所。分别向各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单位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学生抽样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5.5%。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1.1.1 学校重视程度明显增强

调查问卷显示,在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前,不少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为主。但此后,湖北高校普遍在学校层面开始重视起这项活动。在对20所学校的调查中,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的”占75%;“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占50%;“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占9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占100%;“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占96%。同时,各高校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或科研处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并从制度、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2 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湖北地区高校数量众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因此而多样。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外,共青团系统、政府科技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等纷纷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者行列,全省、地区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各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通过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技处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涉及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已日趋多样化.1.1.3 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87.5%的学生表示应“大力支持和关心科技创新活动”。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7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谈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时,88%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75%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83%的学生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79%的学生认为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下创业成才基础”。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1.4 活动质量与效果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为例,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湖北地区参赛高校逐届增加,武汉大学还承办了第四届“挑战杯”,活动参赛作品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湖北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

1.2.1 学生实际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在对湖北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在对关于参加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调查时,15.3%的学生比较了解但是并不想参加,28%的学生有欲望参加,5.8%的学生曾经参加过,但是仍有50.9%的学生对于该项竞赛了解甚少或者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1.2.2 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10%的学校认为“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25.4%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32.3%的学校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

1.2.3 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从学科、专业种类上看,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明显要好于文史经管类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发明创造、科技制作、工艺设计等方面有专业优势,文科专业学生在论文发表上明显多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从参与的学生层次来看,研究生在校期间几乎都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本科生参加的科技活动明显少于研究生,仅占研究生的15%,高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重点高校比一般高校显示出较强优势。如被调查的20所高校连续四届都参加了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但在评选结果中,省属地方13所高校获奖总项目数仅占全部获奖的45%,且三等奖和优秀奖居多,高级别的成果奖几乎空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 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3 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就化学创新教育来说,就是根据义务教育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创新性活动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主动掌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来对化学

创新教育模式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重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从而增加精神,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打破了平常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本实验是创新的示范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它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起着重

四、减轻学生负担的创新教育的保障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有的老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打题海战,试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答题应试的技能。结果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积极地发现,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减轻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才能形成精讲、精练、勤学、善思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最感兴趣的问题,萌发探索真理、更新真理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教育创新的延伸

真正的学科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没有实验就没有发明创造。重视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催化剂。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有些化学定律概念、原理、空间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直接接受困难有困难,但学生通过作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与思考,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牢固地掌握,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重要的促进了大脑的思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创新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新能力,势必在竞争中落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注重:“教人以渔”的教学法,注重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学生是“演员”的角色。社会需要创新,呼唤创新,的腾飞,也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

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即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化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交流表达等化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识记。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假设验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教育中只强调“双基”是不够的、片面的,必须既要突出“双基”,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挖掘知识的能力和情感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2)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4)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借助化学实验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成功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从而稳定学习动机。

(5)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元认知过程。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1943年9月美国学者马克斯·韦特海默(M·Wentheimen)完成了他的巨著《创造性思维》,标志着创新教育的诞生。8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深入教育界。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课题。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需具备创新动机,更离不开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优秀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的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极大化。

因此,在化学创新教育中,既要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诱发创新

动机,培养创新素质;既要改革传统的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板块设置、教学目标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又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潜在内容。

创新能力是产生新颖、独特想法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人人都具有一定先天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则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化学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化学教师应做有心人,潜心挖掘教材,寻找着力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训练创新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化学创新素质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性成果(例如发明、发现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的素质,是一般性创新素质在化学领域的特殊表现。除了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识策略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价值观、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1、培养和强化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只有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2、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奠定广泛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

知识不仅给创新活动提供原料,还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4、培育创新性心理素质

创造性心理因素是个人特点,它对创造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维持、定向作用。

5、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它包括灵感的闪现,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支持。

6、培养博大、知识的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

大力开展化学科技课外活动,推进化学创新实践。

化学科研课外活动因其有较强的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众多化学爱好者,并且使爱好者有实现创新欲望的实践机会.

第三篇:林农机械研究生培养创新与实践论文

现在的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创新更成为时代屡唱不衰的话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林农机械类创新更显得尤其迫切。而林农机械类科研自身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工作,条件通常较艰苦,科研工作不仅受自然原因的影响,还受农林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对于林农机械科研人员来说,学术创新难度较大[1]。加上林农类机械化专业和其它机械工程专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林农机器应用在不同的林农目标上,其机械设计和工艺制造的要求也不相同。不了解林农对象的特性,不熟悉林农装备要求,就难设计出合格的林农机械。林农机械化工程的授课内容不仅需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传统机械范畴的所有知识,还涉及农艺、园艺、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创新教育在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设置林农机械化工程的专业课程不能局限于本专业学术领域,还应该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样为培养林农类机械创新性人才更好服务[2]。

一、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英语“创新”译为“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innovare”,意思为“更新、变革、制造新事物。”在《现在汉语词典中》,“创新”的释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3]。笔者曾对一高校老师及研究生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作一调查,其结果如下图1所示。创新能力是人们推陈出的能力,包括发现与分析问题、指出矛盾、提供假设、证实假设、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进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最基本的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诞生,创新思维决定创新的成果水平,科技素质是创新的基石。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既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重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与发明,又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且积极求解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掌控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心态并影响环境的应变能力[4]。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创新大约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5,6]:第一,创新个性自我培养的能力,如调整自己对林农机械新产品的设计兴趣的能力等;第二,探索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如寻求和跟踪林农机械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等;第三,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四,独立思考判断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第五,创新思维能力:提出和理解林农类机械新产品的能力、用专业术语描述新问题和规律的能力、用集中与发散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第六,学术展示能力,如论文写作或林农新产品开发能力等。

二、创新教育在林农院校机械类研究生招生及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1、注重完善招生选拔制度

完善的招生选拔制度可以保证研究生生源的质量,也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条件。国外高校在招生时并不仅仅把入学成绩当作选拔研究生的唯一准绳,他们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宽进”的做法有利于招生多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而其它一些方面相对弱的学生,从而为其今后的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国外学生较易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的资格,但学校对其学习过程要求却十分的严格,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努力是很难得到学位的。这种“严出”的做法保证了学生培养过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从而能更好的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当然现行国情不允许我们脱离大环境特立独行,但我们可以在研究生复试时把关注重其个性的挖掘,以利于其将来创新素质之培养。实践也证明,只要林农类研究生对该专业充满兴趣与好奇,即或考试分数差一点,那也不要紧,因为长期的好奇完全可以弥补考试成绩一时的不足。如袁隆平在水稻杂交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培育了超高产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是他的一腔赤子之心,知难而进,跑遍祖国的千山万水,那他怎么可能在年愈古稀还会一如既往地对水稻工作热爱,抛开一般人的世俗之见并奋斗不息?

2、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导师组负责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单一导师时间、精力有限与师生需要及时交流、指导的矛盾,又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导师的各种观点及风格,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更易找到自己合适的发展方向。导师组联合指导意义在于实现了指导教师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与最优化,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研究生都能获得课题组最高水平、最全面的指导。同样,联合指导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上进心,每一个学生的培养都是导师组所有老师的责任,而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也都是所有导师共享的成果[9]。联合指导的同步效应是:加强了团队内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学生和老师一起创造了一个富有创新激情的学术梯队。不难假设,再好的心理安慰不如一个不经意让人顿开茅塞的点子。由于有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在一个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的场合,在一个可以获取他人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的平台上,无论是得到启示还是提供援助,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导师组基础上建立的学术沙龙还可以通过互相帮助来建立一个缓解学生包袱的“心灵之桥”[10]。

3、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

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打破学术间的壁垒,重视加强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学习,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选课。这样很大程度地避免了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发生,也避免了由于知识结构单一而给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科研活动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国外高校常把选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与需要等来决定每学期的选修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更有利于研究生寻找学术上的亮点[11—13]。因为林农机械是为林农业服务的,所以在林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对相关课程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设计油茶采摘机械时,必须对油茶或茶油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谈得上设计,知道油茶果“抱籽怀胎”这样的基本生物学常积,不然设计就会脱离实际,闹笑话。另外林农机械类研究生也可选修一些文科方面的课程,比如礼仪、修身方面的课程,这样使自己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学术服务。

4、重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般有如下几种: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lecture)、研讨课式(seminar)、教授直接指导下的科研实践(researchpractice)。其中,采用较普遍的教学方式是研讨课式(seminar),研讨课式的宏观结构由概要式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模块组成。前者包括学科的时代发展脉络、前沿和发展环境以及需要讨论的相关论点,为后者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技术铺垫。后者是学术交流的主体部分,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术兴趣,为选定的研究专题做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专题的主讲报告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锻炼研究生独立思考、快速概括和确切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接触相应的学术前沿问题并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且在对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研究与评价及对前沿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使他们有可能继往开来,推动学术的进步。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铝合金时,要他们对其分类进行联想与逻辑并重的记忆方式,以克服死记硬背。如铝合金有铸造铝合金与变形铝合金之分,铸造铝合金有铝硅合金、铝铜合金、铝锌合金与铝镁合金四大类,注意这时记忆“铝硅铝镁锌与铜”的方法,因为铝、硅元素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与非金属的元素,故Al—Si合金用“ZL1ХХ”表示,Al—Cu合金用“ZL2XX”表达,Al—Mg合金用“ZL3XX”表述,Al—Zn合金用“ZL4XX”描述,显然这里的“Cu、Mg、Zn”的首字母是按照26个字母顺序的,这样就对应有“ZL2XX、ZL3XX、ZL4XX”相关的阐述;变形铝合金有硬铝LY、超硬铝LC、防锈铝LF、锻铝LD四大类,实际可以用“L”外加“C、D、E、F”来记忆,因为Y的汉语拼音或英文发音与E本身很接近,所以可以“移花接木”式记忆。当然,在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上,努力克服传统的教室、教材、教师“三中心”模式和教学管理、教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材、大纲、考试、评价目标“五统一”模式,以避免研究生教学方式呈“本科化”的怪现象[14—17]。

5、建立自由的研究生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创新环境包括了有利于激发并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提升的种种物质、行为、观念、制度等诸方面因素。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校培养环境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当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首先,要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其中民主、平等、紧密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环境的重要反映。在引导研究生尊重学术权威的同时,还可鼓励研究生向学术权威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疑义。指导教师应该鼓励研究生的“叛逆”行为同时积极加以指导,以帮助研究生找出自己看法中的科学部分,指出他们思想、思维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对研究生的改革与发明要给予支持。其次,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比如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加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可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资助优秀博士生和优秀硕士生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当然,科技竞赛、科研汇报、前沿讲座、学术论坛、读书报告会等都是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术交流的有效方法,以逐步形成常抓不懈的培养机制。也可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同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以建立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还可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中心”。另外,要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指导教师应理解研究生的个性和学术爱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此外,还应重视美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出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18]。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Neil、L、Rudenstine曾说:“最令哈佛大学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英国卡文迪许物理实验室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物理,建立与实施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方法。其结果使“一流学生成为一流科学家”,使“才智一般的人成为一流人才”。该实验室为世界贡献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人才培养的苗圃”、科技成果的“孵化器”[19—21]。

6、提倡研究生学位论文自主选题

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林农机械类这个大背景下,在学生已经参与导师课题的基础上,学生学位论文选题不外两种情况:一是自己选题,这类学生往往对导师的学术课题作了深入的考虑,并有自己的见解,其范围必然在导师组这个大课题内,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或理论价值,因而这类学生其做法应该提倡;另一种就是需要导师为其选题,这是我国通常的做法[22]。毫无疑问,自己选题的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查阅大量相关领域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具有创新型的具体论文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前沿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找到学术研究的亮点,这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肯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论文选题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自已确定论文题目,导师为研究生选题的很少见[23]。

7、在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与科研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我国由于受经费、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另外还有学术机制难规范这个软件的约束,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及阻碍。林农类院校应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使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协助导师或独立从事课题研究。导师也应不断探索科学研究领域,在研究活动中培养研究生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主动应对变化,便于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创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以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形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科研中的问题,进而获得创新性结论。独立思考就是要瞄准学科前沿,自力更生地进行探索性研究,勇于尝试新思路与新方案,不迷信权威,也不盲从书本,并具有不怕困难、不惧失败和敢冒风险的勇气与信心,这样才可能完成具有突出创新性特别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24]。世界许多国家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就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哈佛大学的Monsanto公司、日本筑波城内的农业实验研究中心、俄罗斯的国家农业生物工程中心等。实践证明,产学研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优势及教育效果、社会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明显的。如在英国还兴起一种大学与工业界相联系的一体化计划(AnIntegrateApproach),它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型开发利用,其成果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解决技术转化与高校经费不足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如英国的Warwick大学直接与工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就是它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它使其在英国的大学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英国大学中研究能力第五名的高校。这极大程度地证明了研究、创新能力与工业、实践相联系,它能够促进学生包括研究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创新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5]。当然,任何的创新离开了实践,那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实践性知识获得方式大致有两种:其一,直接参与实践,其知识主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这是获取知识的相对原始方式,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对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电磁发现者—法拉第;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甚至像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卢梭;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虽然在学校呆的时间并不长,但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从而成为时代风云人物,这些足以说明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其二,对规则性知识的应用,重视书本知识的“活化”。这类实践性知识就是应用知识的知识,是在对相对规则性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对研究生培养而言,这种应用至少产生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活化规则性知识。因为规则性知识是前人认识的结果,对研究生来说,不仅是别人的,而且是死的;通过应用,可以使其活化起来,并使其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第二,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这时就可能产生知识的突破与革新,也是我们做学问的梦寐以求的境界[26]。

8、重视知识积累和归纳总结

多读参考文献,多做笔记,注重积累,常写心得体会与归纳总结,这些都是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想法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灵感的重要源泉。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一句名言“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足证勤奋与积累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交流和思考中,要细心发现、及时记录各种心得和体会,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思想火花。只有掌握大量能反映本学术领域的发展情况和最新成果的参考资料,然后通过分析和整理这些参考资料,并从中发现新信息、产生新观点或形成新思路,才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创新。经常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还可以弥补一般参考资料特别是国内的时效性较差等问题,也可以较早、较准确地掌握本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最新学术动态与进展,便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开展[27]。

小结:

研究生创新教育一直在呼喊,但目前的教育研究还存在着两个主要薄弱环节:一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实践教育脱节;二是借鉴和评析当今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因而,怎样联系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如何借鉴国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总之,在研究生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科研活动规律遵循什么思维原则呢?大致有四个思维基本原则[22]:第一,化简原则—将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去处理;第二,化归原则—将待解决问题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去处理;第三,直观原则—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第四,有序原则—将无序的思维变为有序的思维。这四个原则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可概括为科学发现总的原则—逆向转化原则,任何科学问题的解决,都是先将差异揭露出来,且让差异双方逆向转化,这样才能使隐含的内在联系充分暴露出来,从而做出科学发现。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林农机械类创新型研究生人才。

第四篇:关于开展2012年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2年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的通知

各学院:

为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撰写研究报告、表达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能力,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研究生中开展 “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

现就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活动作如下要求。

一、学术论坛的要求

学术论坛要按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扩大学科建设领域覆盖面,围绕我校各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论坛要事先确立主题,体现研究生教育特色,能够结合实际,服务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方式及活动形式

1.学术论坛以分论坛的形式来开展。各学院组织具有本学院特色的专场论文报告会,并邀请本校或其他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来参与或点评报告会,以增强学术性。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个学术论坛。

2.各学院组织的学术论坛参与论文报告的研究生人数参照2011年的比例,文理学院和海洋环境工程学院适当提高比例。参与点评的教师为2人/每场,专门负责学术论坛的人员应有1人/每场,每场论坛时间一般为2—3小时。专门负责学术论坛的人员负责论坛的原则上应是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或分委会秘书,论坛的准备、组织学生及论文、邀请专家、落实时间和场地、论坛资料整理、论坛相关经费发放和报销等工作由论坛负责人专人负责。

3.论坛的组织程序: 学院填写“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申请表”,经学院领导审核同意后,交研究生部审批。研究生部根据学院组织学生和教师参与论坛的情况分别给予学院,对参与论坛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专门负责学术论坛的人员相应的资助和鼓励。

4.本次论坛举办时间为9月1日——9月30日,地点自行确定。5.每次论坛结束后,各学院应向研究生部提交下列材料:(1)学术论坛研究生论文清单;(2)邀请的专家名单;

(3)一张刻有学生论文、论坛照片或声像材料的光盘;(4)一份论坛的报道;(5)一份经费使用清单。

三、评优表彰

本论坛结束后,研究生部将组织各论坛主办单位交流经验,评选出优秀论坛组织奖和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并向获奖单位和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请各学院在全体研究生中做好充分的发动和宣传工作,同时认真组织并带动学生参与到学术论坛活动中,在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特此通知

研究生部 2012年5月11日

第五篇:重庆市“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

重庆市“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旨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打造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相互交流、协作的平台,同时实现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产学研联合创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大赛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学位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成为重庆市高校培育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的重要品牌。

第五届“科慧杯”大赛自2012年9月启动以来,共吸引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重庆市高校共118支团队参加。经过1年时间的项目立项、中期评审及团队交流、后期预审和终期答辩等一系列工作,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22名,优秀奖若干。为了鼓励获奖团队的杰出表现和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热情,组委会邀请到了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和重庆市学位办领导为颁奖嘉宾对本次大赛的获奖团队进行颁奖。届时重庆市第六届“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也会正式启动。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前来参加。

时间:2013年12月27日(周五)

下午14:30

地点:研究生院308

重庆市“科慧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组委会

2013年12月20日

下载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一直都是研究生创新梦想开始的地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研究生教育相对本科教育而言,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随......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构想 吴松 一、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义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

    江苏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浏览次数:959 一、 总 则 第一条 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实现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荐阅读]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制定研究生创新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包括学位与研究生......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卷第 �期 ����年 ��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顺英,林彤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 摘......

    同济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文集征稿通知

    《枫林学苑》第十五辑——同济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文集 征稿通知 《枫林学苑》第十五辑——同济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论文集征稿开始啦!这是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新一次的学术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