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明忠 关于地勘队伍的团队建设的思考
关于地勘队伍的团队建设的思考
重庆市地勘局205地质队
朱明忠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囊,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听,这首让我们热泪盈眶、饱含激情的歌,是否让我们久违的激情和动力又回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胸中充满了自豪:我们骄傲——我们是地质人,我们是为祖国寻找宝藏的地质人!但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骄傲已渐渐远去。然而,一个队伍没有一种精神存在就一如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般:拥有的只是形式。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过,没有团队文化、没有团队精神的队伍就是一个团伙。我们的地勘队伍愿意是一个团伙吗?当然不!
在此,让我们看看一个全球著名的军校——西点军校,他的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
西点军校,号称“美国将军的摇篮”,许多美军名将如格兰特、罗伯特•李、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布莱德利等均是该校的毕业生。让我们学习这所孕育过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赫赫有名的巴顿将军的军校文化吧:
——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守职责。
——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有耐心的任无往而不利。
——确信无法突破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是等待。——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要感谢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难。——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
——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读读这些话语,心里就涌起一股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在人们头脑混乱的时候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在人们无助的时候有了强大的精神盾牌!在人们快要放弃的时候有了坚持到底的精神信念!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优秀的西点文化可以造就的不仅仅是将军,他还是最优秀的“商学院”。
美国的西点军校为世人所知,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很多著名将领。然而,人们却不知道,西点军校更是培养商界领袖的摇篮。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以及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被问及同一个问题;在培养领导者方面,谁做得最好?他们的答案既不是哈佛商学院、也不是通用电气,而是美国军队。
他们指出的美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二战以来,该校还为美国金融界早就了1000多名董事长、5000多名高级管理者。以此计算,西点军校堪称美国最优秀的“商学院”。
西点军校能长生如此众多的商业人才,要归功于领导力、执行力和人格魅力这三大秘诀。
一、领导力。在西点人看来,领导力的关键并不是让其他人简单的服从命令,而在于引导、激励部下,让他们跟你的思维、理念同步,跟随你为事业一起奋斗。西点军校领导力培训项目的托德•亨肖中校指出,一个好的领导人,要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价值,并通过团队建设使之增值。
二、执行力。执行力则意味着除非命令本身有问题,否则必须执行,没有任何借口。在西点,士兵在回答命令的时候,只能有4种答案:“是,长官”;“不,长官”;“不知道,长官”;“没有借口,长官”。
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则是指人的美德,比如诚实。西点军校的荣誉信条是:“决不欺骗和偷盗,也决不容忍任何人的这种行为。”曾经有一个女兵违反了规定去午睡,被发现后遭到了重罚警告,但处罚并非因为她违反了规定,而是因为她睡了39分钟,可却说只睡了15分钟。
由西点军校的文化我们看到了西点人成功的必然,因为西点的文化造就了西点人成功的素质。所以,一个团队的文化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地勘队伍要怎样营造我们的地勘精神和文化呢?要怎样来增强我们地勘队伍的凝聚力呢?
作为传统的事业身份单位,要增强我们地勘队伍的凝聚力首先要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根据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可分层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地勘队伍的职工,大部分已经满足了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要,策动力的重心就转移到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方面来。如果管理者不注意满足人们这种比较高级的需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就将受到压抑。因此,要鼓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全体职工走向“成就欲”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身为员工的时候,我们就当“独善其身”,修养好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执行力,充分利用能够学习的时间给自己多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树立“终身受教育”的立于时代前列的思想和抱负;身为地勘队伍的管理者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须领导好自己。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在我看来,要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自我管理,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个人尊严。”没错,我们能够真正领导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然后,管理者再用自己“领导力”和“人格里魅力”来“兼善天下”。这一点上,我国领袖毛泽东就的确让人仰视:共产党从刚开始的“在野党”,从刚开始的“一穷二白”,再到被逼“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一路艰辛走向成功,就因为毛泽东领导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统一,所以无畏!所以成功!在西点军校的历史上,第四十六期有个这样的故事。在第四十六期学员毕业的前一天晚上,四十六期的学员执行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水上巡逻任务,因为是最后一次巡逻,学员们没有认真的驾驶导致巡逻艇撞上了海面上的油轮,因为是深夜,没人注意到这件事。当时所有西点军校的学员都很着急,此时要想活命就只能爬上油轮高达4.2米的甲板。在艇上没有任何攀岩工具,学员们靠着搭人梯的方法爬上了甲板。后来学员们把事件经过报告学校,西点军校也受此启发,在学校的训练场上搭起了高达4.2米的墙,每一期学院以60人为单位必须在15分钟内全部爬上高墙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后来这面墙有了毕业墙的称号。
如今,这“毕业墙”也是纵多的拓展训练的结业项目,也是一个让人心灵有所震撼、有所成长的项目,这个项目让人们能够深切的体味团结的意义和团队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地勘队伍在安排合理的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带领自己的队伍去多多参加一些拓展训练,这些训练对增强团队意识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还有很多武装大脑的训练团队的培训班,比如国学大师翟鸿燊的培训团队,再比如优秀管理人余世维的培训团队。他们的培训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听后发人深省!
现实社会是个效益时代,“管理出效益”更是一个硬道理!让我们认真学习西点文化的精髓并切实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地勘文化,让我们地勘队伍的管理者以身作则,让我们地勘队伍的员工们同心协力,让我们地勘人团结起来——成功可以预见!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省地勘队伍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省地勘队伍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受到制约,已经影响到地勘单位的安定,影响到我省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分析问题、掌握实情,促进全省地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由我厅牵头,与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全省地勘队伍现状与发展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地勘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我省省属地勘单位包括地矿、有色、核工业和煤田四
个地勘局,拥有61个二级地勘单位;全部职工4192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2689人,占职工总数的54.12%,在职职工19236人,占职工总数的45.88%;资产总额221940.24万元,其中:负债117421.13万元、净资产104518.1万元。四个地勘局原都属中央在*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2000年前后下放我省实行属地化管理。
50多年来,我省地勘队伍艰苦努力工作,在全省发现矿产141种,发现各类矿床(点)6000余处,探明储量价值1.22万亿元,在已探明的矿产中,钨、铋、普通萤石、海泡石、隐晶质石墨储量居全国之首,为湖南赢得了“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地质勘查极大地促进了矿业开发,截至2004年底,全省建成矿山6810座,矿产采选业从业人员近50万人,总产值140亿元,矿产品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20%,因矿山开发而兴建的城镇上百处。我省地勘队伍在全国享有盛誉,有7个地质队曾获“国家功勋地质队”殊荣。核工业地质局在我省找到了全国第一批铀矿,并通过土法炼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做出了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勘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地勘队伍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包袱沉重。全省地勘四局拥有一支过于庞大的队伍,总人数达4.2万人,其中离退休22689人,占到了54.12%,未来五年还将有2000多人陆续退休;在职19236人,其中只有30%的人员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达到1:1.2。在职人员中待岗和提前退养人员达6577人,占在职人员的34.2%,剔除离退休、待岗、退养人员,四万 多地勘职工仅30%在岗。各单位离退休人员负担较重,如建立于1955年的核工业地质局2004年离退休人员费用达7143万元,占到了整个事业费拨款的54.3%。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工作条件差,矽肺病、血吸虫病及工残人员412人,因公死亡职工遗属221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的工资、抚恤费、医疗费就多达900万元。地勘队伍历史欠帐较多,主要是缺乏社会保障条件,失业、医保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能纳入省直事业单位统一规范,长期遗留的职工工资待遇、医疗费欠帐、基地搬迁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地勘队伍发展。据调查摸底,4个地勘局医疗费欠帐累计3200余万元,基地搬迁资金缺口达3.17亿元。全省地勘队伍住房改革都因补贴不到位大部分没有落实,如省地矿局职工总户数9235户,没有按政策参加房改、住房没达到标准的就有4064户,占到44%;并有占总户数1/4的2485户还居住在六、七十年代干打垒平房中。一些老职工认为自己艰苦奋斗一辈子,单位进城难、儿女就业难、孙子上学难,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情绪比较低落。
(二)投入不足。一是中央财政下放基数安排不足。煤田、地矿、核工业局、有色地勘局,于1998年至2000年间先后下放实行属地化管理。
地勘四局下放情况一览表
单位
下放时间
下放人数
下放基数
(万元)
人均基数
(元/人)
省煤田局
1998年
5780
4340
7508
省地矿局
1999年
1918
11722
28979
省核工业地质局
2000年
9996
9722
9726
有色地勘局
2000年
7430
7711
10378
地勘四局属地化后,省财政对地勘四局调资按离退休人员增资100%、在职职工增资70%(其中煤田局100%)追加了基数,但由于先天造成的预算缺口过大,人员过多,人均预算水平一直偏低。如地勘职工多次上访反应的210元问题,实际上就是省里1994年定的月误餐费人均60元和1997年增发的月生活补贴150元。当时省里规定,60元月误餐费只给政策,来源由各单位自行解决;150元月生活补贴财政给一部分,各单位自筹一部分。省直单位执行这210元补贴时,地勘单位当时还没有下放到省属地化管理,下放属地化管理时中央又未认可该项补贴。如果现在应地勘职工要求,由省财政将这两项补贴按省直全额预算单位发放的标准打入工资,省财政对四个地勘局需增加预算基数10565万元。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逐年减少。地勘投入长期以来是由中央大包大揽,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中央投入已只限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对关系地方矿业经济发展的地勘工作很少投入。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前的1995年-1999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为3.2亿元,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的2000年-2004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仅1.5亿元,同比减少1.7亿元,减少53%,而省地勘投入机制又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全省真正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含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的仅1641人,只占到在职职工工总数的8.5%;2004年四个地勘局实现经营收入8.73亿元,其中地质找矿业务收入(含商业性地质找矿收入)仅4616万元,只占到5.29%。找矿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危及到我省矿业开发和发展。据有色地勘局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省已关闭大中型矿山,造成近10万矿工下岗,若从市场矿产品需求和资源潜力看,只要前期地质勘查投入适量资金,这些矿山都还远远没到关闭的地步。
(三)体制不顺。一是从地勘系统看,专业力量分散,工作和建设重复,无序竞争。我省四家地勘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队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以地质找矿为例,四家地勘局都分别设立了地质调查院,找矿技术力量分散在全省若干个地质队伍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相互争资金和项目,有关方面分配项目和资金时不得不平衡、照顾,降低了地质勘查投入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地勘四局所属的各地质队,基本上都从事地质找矿、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务,仅郴州市区就有从事相同业务的5支地质队,资源配置严重重复。二是从地勘单位看,事企并存的体制弊端严重。四个地勘局基本实行局队体制,局和队都是事业单位,按事业机制运行,队以下众多的公司、工厂、实体大都按企业办法管理。地勘单位以事业单位身份获得财政拨款,同时在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用于补充地质事业费的不足,维持着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四)发展乏力。以地质队为基础的地勘队伍大体情况相似,基础条件薄弱,设备老化,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陈旧,经营性资产少。近年来,通过地勘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地勘经济在市场机制运作、经营理念创新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地勘企业的创立由事业费投资形成,办好了,利润被庞大的队伍吃掉,本身没有积累或很少有积累,一旦需要更新改造,又要申请地勘费投入;办得不好造成亏损也要由地勘费补贴维持;维持不下去时,又退到事业上来。负盈不负亏,没有破产问题,难以形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二是没有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局下辖众多地质队,地勘经费分散、有限,所办的企业多是规模小、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竞争力。三是管理滞后。相当多的地质队企业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人员不精干,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推进地勘队伍改革十分必要
我省地质勘查队伍作为全国地勘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引导、支持地勘单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重组摆脱困境,各自找准优势重新发展壮大起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务院对地勘单位改革有明确的要求。1999年,在地勘队伍属地化过程中,以国办发〔1999〕37号文印发了《地质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中央和省一级保留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勘单位逐步改造成按市场机制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企业化有一个过程,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国办发〔2003〕76号文指出,对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大贯彻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力度,一方面努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营造好的改革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坚决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使地勘单位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二)湖南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地勘队伍的改革。地质勘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和发展中的经济大国,90%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依赖于矿产资源,资源的永续利用只能走“自给为主、进口为辅”之路,因而立足于勘查开发本土资源来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勘队伍虽然面临历史包袱沉重、队伍过于庞大的较大困难与发展危机,但这支队伍作为矿业开发乃至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目前,我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已日益突出,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能源供应吃紧,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新一轮煤炭开采热、有色矿山热又在持续升温。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地勘资金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结果带来资源储备速度远低于资源开发速度,矿产资源储量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探明量,导致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保障度大幅度降低。比如,2000年至2004年五年我省矿产采选业实现产值共计达592亿元,而这五年内包括中央投入在内我省地质勘探仅投入1.5 亿元。1958年到1980年全省平均每年完成钻探工作量55.9万米,20世纪90年代年钻探工作量下降到20万米,2000年至2004年钻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作量再次下降到每年2-4万米。根据地质勘查一般规律,发现一个矿床约需5-10年时间。因此可以说,过去一个时期是靠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勘探的资源老本,维系了矿业的迅速发展和满足工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象目前这种地勘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持续下去,将有矿山枯竭、矿业经济无以依托之忧。因此,引导支持地勘行业摆脱困境与重组发展,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维稳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不单是地勘行业本身的事,而且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社会大局。只有帮助地勘行业尽快走出困境,优化结构重组一支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精良的地质队伍,进一步发挥其国民经济发展先行军的作用,才能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从缓解财政压力和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来看。我省省直全额预算单位总人数约13.86万人,地勘四局就达到4.2万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队伍省级财政是难以完全负担的,必须推进改革,保留一块、搞活一块、剥离一块。另就地勘行业发展而言,根本出路是要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推进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地勘业务大量减少的艰难情况下,地勘队伍面向市场需求谋求新的发展出路,结构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行业实现工程勘查和基础施工业务收入5.63亿元,工业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2.64亿元,分别占到了其业务总收入的64.43%和30.28%;真正地质找矿的业务收入仅0.46亿元,还不到全行业收入的6%。因而从业务收入结构看,地勘队伍的主要力量已进入市场,主要困扰在体制不活、企业竞争力还比较弱。只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甩掉包袱和整合资源,使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要求,依托其现有技术实力、设备优势和资质条件,彻底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三、推进我省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地勘改革
参照内蒙、广西等省地勘改革的成功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设想地勘改革要实行“并局、剥离、重组”。
并局。将现有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合并为省地质勘探局,作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地勘队伍的日常管理及改革与发展、改制改组和改造。
剥离。(1)剥离地勘队伍办社会职能,将现有学校、医院等按属地和归口原则划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2)剥离离退休人员,比照企业单位政策进入省直社会保障体系,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
重组。(1)在并局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成矿条件和经济布局重新跨部门、跨专业实行行业重组,通过结构优化重组一支精干、精良的公益性地质找矿队伍,承担中央和全省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并参与商业地质工作竞争,队伍规模控制在1000人以内;(2)考虑到地勘四局经多年来的内部改革,已各具优势、自成体系,实施企业化、公司制改革分流时,依托原有基础和实业组建优势产业集团。(3)依托重组后的人员、资产和原办企业,组建新的集团公司:一是对能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和相关劳务、从事矿业开发的组建一批勘查或矿业公司;二是依托现有工勘施工公司,凭借相关的资质,组建一批勘查施工或路桥公司;三是按产业关联、专业优势,组建一批加工、实业等企业或公司。(4)对现有需重组的职工,依托重组后的资产和企业,比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将其所应得的补偿金直接转作占有企业股份,引导支持所在企业发展为股份制企业集团。(5)对目前已下岗人员且不能实行重组的,或由重组后的地勘局统一管理,负责其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相关劳动技能培训,进行再就业;或者直接进入社会低保体系,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相关费用从地勘费中切出。
(二)建立完善地勘投入产出机制
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风险;通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地质勘查有效投入,实现资源储量的探明量与消耗量平衡,增强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根据湖南省地质勘查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需国家投资地勘资金7.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亿元,省级财政5.51亿元,即平均每年不低于1.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主要从财政预算内拨款、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中解决。一是要建立国家投资形成的矿产地以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制度。凡属国家投资(包括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的地勘项目,项目结束后注销探矿权,选择有利时机投放市场,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探矿权或采矿权。各级财政获得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大部分用来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投资。二是要建立收购储备矿产地制度。鼓励地勘单位和其他社会投资者寻找矿产资源,形成的矿产地由国家收购储备,然后再以竞争出让的方式有计划地投放市场。三是要建立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配制度。地勘单位发现的找矿靶区、承担的国家地勘项目,在发现或探明有进一步勘查或开采价值的矿产地后,如国家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则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成,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找好矿,发展和壮大地勘经济。四是要积极调整地质事业费支出结构,加大地质事业费用于地质找矿和注入国家资本金的比重。
(三)妥善解决地勘队伍遗留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两项补贴”问题。“两项补贴”即我省1994年开始发放的每月60元的误餐费和1997年开始发放的每月150元的生活补贴费。“两项补贴”在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已执行10来年,并已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统发范围。去年以来,由于“两项补贴”问题引发地勘职工多次群体性上访,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一次性拨款和调增基数,使矛盾有所缓解,暂时稳定了群众情绪。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按人均每月210元进入预算。由于地勘单位财政保障度较低,其经营收入一时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难以有较大的发展,靠自身不可能解决210元问题。考虑到年初已对地勘四局追加了基数1050万元,我们建议由省财政从今年开始分两年追加基数9514万元,彻底解决困扰地勘四局的210元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地勘单位财政拨款基数,也有利于地勘四局推行改革。
二是逐步消化解决地勘职工住房补贴问题。按照国办发[2003]76号文件,根据省、市两级房改部门测算审核,四个地勘局房改需支付住房补贴总计达4.06亿元,盘子过大,靠省财政一次性集中解决难以承受,我们建议,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向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积极反映地勘四局的住房一次性补贴问题,争取中央能够予以解决。如地勘队伍改革顺利实施,不论中央是否解决此问题,地勘队伍都按省直事业、企业住房改革政策享受同等待遇,分三年消化到位。
(四)切实加强对地勘工作的领导。推进地勘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建议成立由省领导挂帅,人事、组织、编委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加的省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地勘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对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地勘队伍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费欠帐、住房补贴、基地搬迁、历史债务等一系列的遗留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能,大力支持,加强协作,共同促进我省地勘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篇:建设湖南企业家队伍的思考
建设湖南企业家队伍的思考
[摘要]企业持续成长是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创新,而企业创新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具有开创精神、锐意进取的企业家作保障。文章以湖南企业家队伍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如何建设湖南企业家队伍提出建议。
[关键词]湖南;企业家;建设;建议
[基金项目]2007年湖南科技厅课题《湖南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07ZK3054)
[作者简介]王娜玲;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高职品牌,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1-0063-0002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其功能是在市场过程中打破现存技术条件下的商品或劳务生产的“循环流转”,从“创造性破坏”中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与土地、资本、劳动处于同等位置的现代化企业家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民族工业的迅速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企业家为湖南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中央关于发展中西部的战略部署为湖南的经济腾飞带来了机会。湖南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贫乏状态必然阻碍经济的飞跃。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企业家尤其是创新型队伍正处于形成和成长的时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氛围
尊重企业家的劳动,使企业家的劳动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切实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声望,使企业家具有较高的声誉,使企业家真正成为一种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既有物质利益的追求,又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企业家不仅为了占有更多的物质利益,还期望得到在行业内和经营界的声誉和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企业家一般非常注重自己长期职业生涯中的声誉,强烈的成就欲以及由事业成功而得到的良好的职业声誉、社会荣誉及地位是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机制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家物质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企业家在精神上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获知,负责人认为对企业家最有效的激励因素中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得分仅次于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位列第二。
二、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家业绩考核标准,完善目前的企业家收入分配办法
要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加快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约束监督制度的改革,健全法规制度,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家业绩考核标准必须适应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的新形势,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考核企业家的主要标准。在调查中表现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重视程度,单位负责人认为对企业负责人必要的监督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
企业家的劳动是高级的经营管理劳动,并且承担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企业家的收入应体现社会对其劳动价值的承认,应根据企业资产增值、利润增长和其任职契约来支付,使企业家的收入成为独立的经济收益和风险收入,并通过年薪制等办法将收入落实到企业家手中。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家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排名第一)。
三、改革和完善企业家评价与选拔任用机制,培育健全职业经理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职业化
要全面改革目前的企业家选聘任用方式,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用职业化企业家逐步取代任命式“政府代表企业家”。应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变企业家的行政配置方式,促使企业家走向职业化,制定出企业家的资格确认、聘用、考核、监督的制度,并逐步推行企业家市场化,让企业到市场上去选择经营者,选择高级经理人才,让高级经理人才在竞争中找岗位,形成企业与高级经理人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在这一点上企业家已经有了共识。在调查中,单位负责人首选“企业和社会通过培育和建立企业家市场来推进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而在企业家职业化最需要做的配套工作的调查中,单位负责人认为最需要做的配套工作是“职业经理人才市场的建立”。
四、加强对现有企业家的再教育,要大力为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帮助
“湖南企业家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与“湖南企业家的学习欲望与学习能力、要求是比较强”的现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支持那些服务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和商业教育机构、各种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帮助企业家提高整体素质。对于提高企业家素质和培养人才来说,关键是教育;要通过再教育来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我们在企业家职业化最需要做的配套工作的调查中,“企业家培训和教育体系的建立”位列第二,而且在有关培养湖南企业家队伍渠道问题的调查中,“厂长经理在职提高培训”、“从企业一般经营管理人员中培养”分列一二位。因此,要针对企业家的要求,为现有的企业家队伍提供更多的受再教育的机会与渠道,引导企业家进入再学习的氛围之中,政府和相关协会要起到指导与服务的作用。
五、健全企业家培养制度,努力营造优秀企业家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为什么湖南企业家队伍数量较少?湖南企业家培养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呢?对此问题,企业家有自己的看法。在调查中,企业家认为最大问题的是培养制度的不健全,其他依次为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重视程度不够、市场化和职业化滞后、选拔制度不健全、人才素质不适应和其他问题。一个创新型企业群和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形成要求政府和企业从法律和制度上,营造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和有利创新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应该多鼓励、少苛求,应允许他们失败;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制度,把个人失败的风险和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
总之,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不仅需要企业家的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的重视及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的营造。如:改革企业人才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在调查单位负责人最愿意到哪类企业就职的问题时,股份有限公司成了企业家们首选的对象,它占了样本比重的21.7%;其次是私营企业,占了样本比重的20.37%;再就是外资企业,占了样本比重的16.67%。同样是做管理者,但是这三种企业更能吸引管理者。股份制企业有股权的激励,私营企业的管理比较灵活,外资企业的管理方式先进,这是吸引管理者到这三类企业任职的原因。
第四篇: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法官队伍思考
为顺应人民新期待,回应时代新要求,保障队伍建设全面、优质、可持续发展,最高院全面部署开展旨在全面提高法官队伍素质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反映。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法院文化是完成这个任务不可缺少的、建设性的举措。在推进“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先进的法院文化, 必须能够充分激发法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促进审判工作全面发展。
一、建设法院文化,坚持用文化育人,增强法官队伍素质。
法院文化是法院的灵魂,是司法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要建设优质的法官队伍,提高法院队伍建设的水平,推进人民法院的科学发展,必须倡导积极、健康的法院文化,并坚持用先进的法院文化培育高素质的司法人才。
首先,发挥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法治理念的法官队伍。
对文化的政治作用,邓小平曾做出过精辟的论述:“无论哪一种势力或哪一种派别的文化工作, 都是服从其政治任务的。”要发挥先进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建立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既懂法治、又懂政治的法官队伍,我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切入,让“司法为民”的意识深入人心,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法院文化阵地。
1、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地对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式政策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国情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法院文化的政治方向和法官队伍的政治觉悟掌好舵。人民法院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的原则,用政治建院,深化“三个至上”、“科学发展观”教育,在法院中形成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文化观念。利用科学的政治理论使广大司法干部明确人民法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是在政治上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的基础性步骤。
2、实践巩固。创造性地辅以理论研讨、学习先进、法官论坛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调动法院干部的热情,号召全员参与,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法官队伍铺好路。各部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深入把握新形势、新问题、新政策,不断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情意识,以便更好领悟上级精神,更好地实践“为人民司法”。同时,发挥工会、团委和法官协会的作用,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的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循序渐进地在行动中增强法院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
其次,发挥道德文化的约束作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操守和职业修养的法官队伍。
英国作家毛姆有句名言:“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我国古语也有云:“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官的品行是能否践行“司法为民”的关键,法官职业道德包括:公正。公正是法官职业道德的底线;忠诚。法官要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对法官来说, 除了法律以外没有别的上司,除了民情疾苦以外没有别的顾及;廉洁。能否做到两袖清风,是人民法院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人民法官得失民心的标尺,必须以清廉、俭朴为美德;勤勉敬业。法官无论职位高低, 分工如何,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应尽的职责,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为司法贡献。
《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法官行为准则》等等都是法院行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为全国法院的群体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标准。然而把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只能是一种外在的约束, 当外在的强制力弱化或利益引诱加大时,职业道德规范的筹码就会减轻,它就很难稳固持久地作用于法官职业生活。所以除了将职业道德外化为形式,如以职业道德为标准,对干部进行教育、监督,查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更要将职业道德转化为一种文化观念,甚至一种信仰,深深根植在司法者的意识深处,如影随形地约束、指导其行为。优秀法官蒋庆、清廉法官宋鱼水,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将职业道德视为自己的文化信条,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自己的司法行为。
第三,发挥物质文化的承载作用,为形成文明的法官队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是法院文化的载体,是法院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也是推进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外在保障,被称为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直观形象,它不仅影响法官,对于社会公众也有无以替代的感知和接纳作用。所以要让法院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充分体现本院的院风院训、法院的文化观念和司法宗旨,使其对法官的司法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并在社会和民众的心中形成公、正、廉、仁的公信。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两点:
1、注重将法院设施建设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庄严神圣的审判法庭、办公楼大厅两侧的的壁画和浮雕、大厅墙壁上的中外法学家画像、法理名言、法制宣传册、摄影照片、院史陈列室以及端放在大厅的方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都承载着深刻的法文化,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司
法工作人员走在法院办公大楼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庄严、公正、仁爱的气息,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对于匡正司法行政人员的信念、警醒司法行政人员的行为起到了熏陶渐染的积极作用。
2、加强硬件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好图书和网络的教育、宣传作用,创建图书馆、资料室、开放阅览室,购买政治、法律、文学、社科、哲学等多种类型图书,增强干部知识储备,拓宽文化视野;建立法院网络交流平台,创造多元途径,利用现有局域网,广泛开展富有思想文化特色和积极向上、洗礼心灵的一些文化栏目与网页板块,加强文化交流,传播法文化,增强文化互动和探讨,为法官的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创建荣誉室、院史陈列室等,培养法官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命感和责任心。
第四,发扬人本文化的辐射作用,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和良好形象的法官队伍。
人本思想是营造法院文化的重要准则,古诗曰:“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真正高水平的称职的法官,不仅仅是固守法律,而是能超出“规矩”之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法条,切实解决矛盾,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和谐统一。要做到这点,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意识层面。增强法官的人文关怀,中国自古崇尚儒家的“人本思想”,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也一直贯彻“教育为主,惩治为辅”这一原则。法官既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依法裁判,又要体味人民群众的甘苦,办案时,积极地在德治和法制之间寻找合适的切合点,获取最优结果。
二是行动层面。发扬走向社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我们曾举办法官进社区活动,号召法官转变作风,摒弃“官老爷”心态,扭转民众对法院持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印象,体察民情,注重法律知识和社情民意的结合,在心中给“人民”二字留够充足的土壤。
三是政策层面。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最高院和有关部委联合下发的《建立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意见》就是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保证冤苦的人民能打得起官司,能够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及时了解民众在新时期的新要求、新期盼,推进司法民主有序进行,真正做到 “为民掌权、为民司法、为民服务”;实施便民措施,为上诉上访民众以及当事人设置休息室、提供茶水、纸张笔墨等,用这些细节彰显人文关怀。
二、培养优质人才,重视用人才兴院,提高法官队伍水准。
要推进人民法院科学发展,必须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是不断提高法院工作的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法官队伍,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审判机关的理想和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法院优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一)、加强对教育培训的支持和保障,培养精专的人才。“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高水平的审判人才、高素质的行政人才是法院科学发展的法宝。人民法院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推行“逢进必考、逢晋必训、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新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精干的人才队伍。
一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历是一个人知识的标示,是一个法院整体学识的衡量标尺。我们要重视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鼓励广大工作人员进修学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为止,我院基本已经普及大学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仅有三人,硕士及研究生的占比在不断增加,已接近三分之一,并已有两人取得博士文凭。这种良好的势头需要保持、发扬,法院也要对学历进修给予时间和财力上的支持和保障。环境造就人,要争取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求学求知氛围,浓厚的学习氛围,会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朝前走。
二要重视能力锻炼。学历不等于能力,要切实加强锻炼法院干部的专业水平,每一个法院干部都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懂得人生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掌握高超的司法技巧和艺术。这就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综合知识,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增强学识和见识,通过自学和培训双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行政能力。
三要重视干训教育。法官晋级、干部晋职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另外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多层次培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
(二)、拓宽对新人的选拔录用渠道,全方位吸收有潜力的人才。法院要发展,就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拓宽进人渠道,积极争取编制,招收和录用高学历、高素质、有潜力的新人来充实和活跃人才队伍。近年来,全区法院以考录的方式,全方位接收了一批踌躇满志的综合型新人,有适应现代办公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文字功底较扎实的文秘人才以及结合地方实际所需的蒙汉兼通人才,高院又通过遴选的方式从基层法院吸收了一批有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和扎实水平的审判人才。对这些新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培训,不断挖掘他们蕴含的潜力,使之成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强大不竭的后续力量。这种扩大人才队伍的方式还在行之有效地进行着,这将成为一种建设法院人才队伍的新模式。
(三)、引进竞争制度,保持人才队伍的内在活力。要落实“人才兴院”战略,除了要不拘一格发现、培养综合人才外,还要用好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因此,要积极推进竞争上岗机制,出台一套完整的考核用人机制,避免 “以领导好恶为标准”的用人模式。去年,高院就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有为的副处级干部。另外可以学习山东东营中院的人才管理模式,为有突出工作业绩的人建立“优秀人才库”。
(四)、进行岗位练兵。司法能力需要知识也需要实践和经验,需要把握社会矛盾的能力,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这就需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岗位练兵活动,不断促进司法能力和实践本领的提高。今年,全区法院将启动“三个一千”工程,组织干部轮训、挂职锻炼,同时继续部署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这些形式将进一步增强司法能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水平。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危机风起云涌,国内社会总体稳定安宁,但政通人和的大局下也交织着矛盾、夹杂着不稳定因素。雪灾地震、金融风暴及其影响带来了保障民生的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这也为人民法院带来了新的考验。因此,人民法院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文化育人,用人才兴院,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心系民众、业务过硬的高素质法院队伍,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好社会稳定器和缓冲器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第五篇:加强队伍职工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顺利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铁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职工队伍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对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供电设备科技含量高、精度要求严的特性和车间管辖点多、线长、面广的现状,必须推动职工队伍建设上档提速,为确保供电设备性能稳定、状态良好提供强有力的队伍支撑和素质保证。
一、要注重提高思想素质
提高职工队伍思想素质,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加强新形势下的职工队伍建设,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职工具备以下三种意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是竞争进取意识。就是要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学习无处不在、机遇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在的思想,抓紧时间,把握机遇,勤奋学习,岗位成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多种形式,讲路情、局情、段情,让职工开阔视野,看到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引导广大职工将个人追求与企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包括改革观念、创新观念和进取观念。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宣讲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应变能力,激发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努力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氛围。二是技术创新意识。当前铁路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升职工的创新能力,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来审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增强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安全生产向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劳动效率高的方向发展,让职工认识到确保安全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确保安全。要从小处着手,立足工作需要,将职工在设备改造上的小、实、活、新项目等进行认定,并给予适当奖励,让职工尝到创新的甜头,体会到创新的机会就在自己手中,从而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三是团结协作意识。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有没有团结协作意识,是衡量和检查一个集体整体能力的重要标志。保持团结协作意识,就是要把奉献精神摆在首要位置,这也是实现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用职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职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的方式,激励全体职工学习先进典型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形成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的强大合力。
二、要努力把握关键环节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响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具体来讲,要努力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一是抓管理,提升执行力。坚持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和谐融洽、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通过加强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活等方面的努力,在思想感情上对职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为严格管理提供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职工行为。建立明确的岗位标准和岗位责任制,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并依靠严格的考核,让职工有章必循、令行禁止、认真执行。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引导,让职工充分感觉到,以人为本和严格管理并不矛盾,从而自觉和自愿地接受管理。二是抓培训,突出针对性。培训是职工提升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也是职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实际需要。除了开展定期、定性培训外,还要结合实际,见“机”行事,划分专业,区别岗位,采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模式来增强培训实效。比如,建立岗位作业达标培训模式,即按岗位的规范要求,分为技术型、熟练型、普通型三个层次培训,来提高岗位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建立短期培训模式,即结合生产组织、日常管理中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以讨论的形式举办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建立岗位素养型综合技能培训模式,即把教育培训寓于日常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职工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三是抓载体,增强参与度。充分考虑职工队伍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岗位差异等特点,摒弃单一的教育形式,坚持从职工的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职工广泛参与,增强凝聚力和爱企业、奔事业的热情。比如,开展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尊重、广泛吸纳职工意见,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创新创造的热情;开展内容丰富的劳动竞赛,让职工通过练强本领,提高素质,积蓄个人发展的后劲;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适时举办乒乓球、登山比赛等小型体育活动和才艺展示、联欢会等文艺活动,促进职工身心健康,让大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要切实激发内在动力
努力激发出广大职工自我提高、岗位成才的内在动力,是推进职工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量才而用。要通过考试测定知识水平、通过实践检验业务技能,或经群众评议看个人影响力、经特定环境条件验证是否具有坚毅品格等方式,对每个职工做认真考核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在学习、工作等方面全面看待职工,既看其长处,又看其短处;既看其能力大小、水平高低,又看其属于何种类型的人才。在全面了解后,用其长,避其短,安排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合适岗位。
二是用当其时。使用是最好的培养,也是最好的开发。一个人长期不用,或不被重用,即便素质较高,最终也会落后于他人。同样,一个优秀的职工,即使在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但长期不能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岗位,得不到更深、更大的锻炼,其能力水平也很难得到大的提高,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必须在全面了解人、公正评价人的基础上,大胆果敢地选用人,及时地把优秀职工选用到关键、重要的岗位上来,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是目标激励。要通过制定大、小、远、近等不同目标,激励职工不断进取。目标要切实可行,让职工感到通过努力奋斗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与认可。目标实现后,对于那些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这既能使荣誉获得者经常鞭策自己,又可以为他人树立榜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同事之间,特别是上下级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发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干部职工凝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从而齐心协力为企业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