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8E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2009〕30号 【发布日期】2009-03-12 【生效日期】2009-03-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环办〔2009〕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发生,对群众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仅2008年,我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就高达135起,其中威胁群众饮用水源安全的事件高达46起。今年以来,又相继发生了江苏省盐城饮用水水源酚污染、广东省韶关市水源水华暴发等事件,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各地应认真汲取这些水污染事件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辖区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在全国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基础上,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的污染源,加强对可能影响饮水安全的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风险源名录,从源头控制隐患。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要迅速查清并切断污染来源,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污染防控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依法查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一切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查处结果。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网箱养殖、旅游、餐饮等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坚决取缔二级保护区内所有违法建设项目,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污染饮用水源水体。
三、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交通及海事部门,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油类和危险化学品运载、装卸和储存设施的监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各相关码头要配备足够的污染物、废弃物接收设施。
四、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工作。针对存在风险隐患的水源,要加密跨界断面水质及污染特征因子监测频次,及时了解水质变化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要迅速准确监测分析出污染物种类、数量、来源和潜在危害,及时提出应急处理处置建议。国家环保重点城市要按照我部的统一要求,开展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并按程序上报监测结果。
五、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基础工作。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与调整工作,在各级保护区边界及穿越保护区的交通干道设立明显的标识标志。要编制突发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为处理重大突发污染事件提供管理及技术储备,有效防范饮用水安全风险;针对薄弱环节,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逐步开展典型乡镇及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六、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报告制度。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一经核实要及时上报,坚决杜绝瞒报、漏报行为。对可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要按程序报告相关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并及时向当地城建、卫生、水利等部门和自来水处理厂通报有关信息,加大自来水厂处置力度,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各级环保部门要把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有关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请将有关贯彻落实情况于2009年6月30日前上报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 郭瑾珑
联系电话:(010)66556268
传真:(010)66556269
电子信箱: guo.jinlong@mep.gov.cn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申报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的通知(%8E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8〕817号 【发布日期】2008-11-18 【生效日期】2008-11-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申报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的通知
(环办函〔2008〕817号)
有关省(区、市)环保局(厅):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精神,着力解决环保基础能力薄弱现状,经研究,现决定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地市级、县级环保机构,启动建设监测执法业务用房。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范围
中西部所有符合条件的地市级、县级环保机构,建设监测执法业务用房(监测、执法机构合建)。
二、建设条件
申报建设监测执法业务用房的地市级、县级环保机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独立设置的监测和执法机构。
2、现有监测执法业务用房不满足《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或存在安全隐患,不宜继续使用。
3、人员编制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最低要求,且全部为行政事业编制。
4、监测和执法机构为全额财政拨款单位,经费保障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5、具备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计划(优先支持已完成环评、可研审批及土地手续的项目)。
6、开展日常监测和执法工作,承担国家、省级环保机构下达的监测和执法任务。
三、申报程序
各省级环保部门在对各地市、县环保部门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的基础上,统一编制项目申报材料。我部组织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编制投资计划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申报材料主要应包括申请报告、建设方案及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等相关证明文件。其中,建设方案包括建设目标、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规模、审批信息、实施进度、资金筹措方案等。
四、申报时间
项目纸质和电子版申报材料各一式两份于2008年12月18日前报送我部规划财务司,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
五、邮寄地址和联系人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投资处,邮编100035
Es-mail:touzichu_2004@yahoo.com.cn
联系人:张华平
联系电话:(010)66556126
二○○八年十一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8E
【发布单位】厦门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厦府办〔2009〕182号 【发布日期】2009-07-13 【生效日期】2009-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厦府办〔2009〕182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09〕107号)和全省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我市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认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1年11月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防治机制,实行工程监理,实施工程治理,在全国率先采取绩效承包和专业队除治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在疫情开始除治的当年就提前完成了国家要求的3年内病枯死树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下的指标,近几年我市进一步将病枯死树率持续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超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除治任务。但由于松材线虫病自身的顽固性和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原有的疫点尚未拔除,新的疫情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松材线虫病是国际检疫性植物病虫害,疫情的存在还影响到我市的对外贸易。因此,我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各项防治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尽责,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治目标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控制疫情传播;坚持全面预防、重点除治,确保重点地区安全;坚持合理区划、分类施策,提高防治成效;坚持依法防治、规范管理,保障资金,提高防治质量。?
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责任状的要求,我市2009―2010年松材线虫病防治总体目标是:新发生的县级疫点不超过2个小班、500亩,且必须在一年内彻底根除。到2010年拔除1个以上(含1个)县级疫点,全市县级疫点数不超过3个,发生面积少于6000亩。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治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各区人民政府对辖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的任期目标,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切实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防治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细化任务目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镇(街、场)村(居)、人头、地块;认真研究部署防治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对没有设立专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的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尽早健全机构设置;建立松材线虫病防治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防治资金的使用管理,防止挤占和挪用。做到“领导责任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防治资金到位”。市、区两级主管部门把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狠抓责任落实,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分级管理,狠抓技术指导,强化除治一线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积极行使部门职能,经常深入除治现场,严格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健全网络,强化疫情监测。建立健全市、区、镇(街、场)、村(居)四级监测预警体系,推行监测任务分片包干责任制;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春秋季普查、枯死木季度调查、发生区月巡查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监测的技术指导与质量抽查,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举报有奖政策,鼓励专业监测与群众举报监测结合。重点监测新建或改扩建铁路、公路、电力及通信线路两侧和木材加工企业、通信基站、变电站、部队营房(仓库)、建设工地等周围的松林,加大样品采集和分离镜检工作,准确排查枯死松树,提高监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分区施策,实行持续控制。对疫情发生区继续实行绩效承包防治,对松枯死木、濒死木、衰弱木、被压木施行除治性皆伐,严把伐桩处理、枝桠清理、疫木监管等关键环节,同时优先安排染病松林更新改造,逐步压缩、控制发生面积;对未发生区坚持全面及时清除松枯死木,采取在林间挂设诱捕器、设置诱木、释放管氏肿腿蜂、施放白僵菌粉炮、喷施化学药剂等措施综合防治松墨天牛,降低林间虫口密度,减少传播机率,预防疫情发生;对新出现的疫点采取一次性皆伐措施,达到当年发生当年根除的目标;对部队营房周围松林出现疑似疫点,相关单位要提供技术指导,并取得部队的积极配合,开展枯死木调查、取样、清除工作。?
(四)严格执法,强化检疫监管。凡从事调运木材及其制品和木质包装材料(包括包装箱、电缆盘、光缆盘、衬木、垫木、支架等)的单位,应向市、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登记备案,从省外调入林木种苗的,必须事先向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提出检疫申请,经同意后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调入单位对调入的松木及其制品和木质包装材料要当场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建立进出仓登记和台帐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明确每批次来源、去向。发现无《植物检疫证书》或从松材线虫病发生县调入的松原木和未经除害处理的松木制品及包装材料,必须及时报告当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对可能携带松材线虫病的松木及其制品和松木包装材料,有关单位应当在当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的监督指导下,在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或集中烧毁。禁止从松材线虫病发生县调入松原木和未经除害处理的松木制品及其包装材料,防止疫情随调运传入。?
(五)规范审批,加强疫木管理。严格审批我市辖区内松木的商品性采伐,对经批准的非商品性采伐的松木,指定由经省林业厅批准的具有资质的木材经营加工厂收购切片加工;加强对木材加工、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监督,追查木材来源,严禁收购、加工、偷运疫木;强化疫木管理,严格实行非疫情发生区松木安全利用报批制度,实行从林木的采伐、运输、销售等环节以台帐的形式进行管理,保证疫木不外流。?
(六)强化协作,开展联防联检。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认真履职,建立联防联检的长效工作机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国外调入的松类应检物的检疫检验;交通、邮政、铁路、民航部门要严格凭《植物检疫证书》办理松木及其制品的承运和邮寄;电力、通信、广电部门、制浆造纸企业、铁路与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和当地驻军在购(订)松木及涉及木质包装材料货物合同时,必须订明检疫防范要求条款;公安、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对木材加工经营场所和流通领域开展检疫执法检查。?
四、切实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一)组织监察、林业等部门,对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现场和疫木监管开展不定期督查。?
(二)按照有关规定,每年对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成效开展自查,将结果报市人民政府。
(三)市人民政府每年对防治情况开展检查,对责任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通报检查考核结果。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九年七月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
【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9〕717号 【发布日期】2009-07-16 【生效日期】2009-07-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环办函〔2009〕7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直属科研单位,有关单位:
为全面提升环境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经研究决定,对“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公开发布指南,通过择优委托确定建设依托单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方向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调查、评估与风险识别技术研究;研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技术;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水质基准研究,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2、地下水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
围绕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过程模拟研究,建立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识别技术体系;开展地下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修复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建立地下水环境污染监管技术体系,为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关键技术和管理支撑。
二、申报条件
1、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建设方向。
2、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依托单位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和业绩,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气氛良好,具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条件和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科研用房较集中,实验室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具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原则上不低于1500万元。
4、具有良好的建设与运行条件。依托单位保证建设期间购置仪器设备的经费不低于500万元,建设期间和建成后每年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运行经费,并提供必要的建设与运行条件。
三、具体要求
1、依托单位需按照建设方向和申报条件,整合本单位资源,使拟建重点实验室成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成为服务于环境管理的科技创新平台。
2、依托单位请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认真编写《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或地下水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见附件)。
3、我部将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每个建设方向择优遴选不超过1个实验室。请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对照建设方向和申报条件,认真衡量,严格把关。
4、申报截止时间:2009年9月30日(以邮戳时间为准)。申请书需盖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一式三份,由主管部门正式函报我部,并提供申请书及附件的电子文本,逾期我部将不予受理。
5、申报工作结束后,环境保护部将按照公开、公正和公平原则,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重点审查实验室建设方向、已有工作基础、实验条件、科研水平、人才结构、队伍状况、内部管理机制以及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等。评审以实验室汇报、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依托单位需提前做好准备。
6、本通知将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布,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XXXX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
浙政发〔2011〕9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水源保护又是确保饮水安全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来,全省上下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各项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各类隐患依然存在,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突发事件仍时有发生,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依然任重道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一)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现有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不合理、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要尽快调整。因项目开发建设确需调整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从严控制,涉及饮用水水源的,原则上不准降低保护级别。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二)积极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各级政府要制订创建计划,落实创建责任,明确进度要求,加快推进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到2012年底前,设区市本级饮用水水源完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到2015年,其他饮用水水源完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
三、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
(一)全面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各级政府要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排查的重点是: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及沿江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制革、冶炼、电镀、矿山(尾矿库)等行业以及其他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的单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储油罐、渔业或水产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等非工业污染源;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地的道路、水路交通隐患点位;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船。对排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清理整治。要根据排查情况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隐患动态数据库,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
(二)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对湖库型水源地集雨区和河流型水源地上游的建设项目,要严把准入关。对重点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区(流)域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要按规定开展规划环评。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及上游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无污染产业。大力推进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制革、冶炼、电镀、矿山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污染企业。
(三)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清除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行为,逐步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行为。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及周边农业种植施用化肥、农药的监控。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施用化肥、农药,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施用化肥、农药。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鼓励施用有机肥,减少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推进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积极推行肥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
(四)着力加强渔业养殖污染治理。制订实施水产养殖规划,积极推行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从事投饵养殖,集雨区内严格限制集约化水产养殖。逐步清退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水库库区内现有的水产养殖场。积极发展保水洁水渔业,通过人工放养滤食性鱼类,优化鱼类品种结构,增殖保护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保持水体生物链平衡。依法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水源地生态的违法行为。
(五)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广生态型零排放治理模式。湖库型水源地集雨区内所有城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或将污水纳入周边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机制。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农村,要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类、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加以解决。结合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引导水源地集雨区人口向城镇或水库下游地区转移,逐步降低水库集雨区人口密度。
(六)切实加强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公安部门划定、调整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区域或者指定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线路时,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避开的,应当采取限速、设置饮用水水源警示标志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确保通行安全。运输车辆应按规定载运危险化学品,悬挂或者喷涂符合国家标准的警示标志,配备押运人员,并保证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处于押运人员的监控之下。交通运输部门应督促道路建设单位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新建道路设置防护栏、溢流沟、沉淀池等必要的污染防护设施。船舶经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规定。
(七)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有效控制藻类及氮、磷污染,提高水源地生态自净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源地源头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面向湖库坡度为20度以上、其他坡度为25度以上的山体原则上要退耕还林。严格控制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依法查处未经规划许可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私挖滥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湖泊底泥生态疏浚,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立湖库、河道长效保洁机制。
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加快建立自动预警环境监测体系,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要全面建立常规监测体系。到2012年,新建81个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饮用水水源,要加密水质及污染特征因子监测频次,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状况。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能迅速准确地监测和分析污染物种类、数量、来源和潜在危害。
五、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
(一)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防范措施。各级政府要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管理系统,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完善各类风险防范措施。着力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库截污工程(包括防污沟、导污渠、集污池等)和重要连接水体风险防范工程建设。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生产、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企业必须制订应急预案,原料储存区要设置围堰,厂区要配套建设事故池,备足应急物资。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市应具备2个以上水源供水能力,有必要的地区还应建设应急备用地下水水源地。
(二)积极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预警体系和预警数据信息汇总分析系统,加强对水源水质状况及安全形势的研判,及时发出水源地安全预警。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上下游要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和跨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应急监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方案,增强区域联合预警能力。供水单位应定时检测取水口水质,并对出厂水水质实施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三)全面提升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污染源单位和供水单位“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体系建设,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和评估,形成预案动态管理制度。2012年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加强各类应急物资、设备的配备储备,确保发生事故时能第一时间调配到位。各级环保、安监、公安、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消防、供水等部门要加强联动,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导致的次生污染事件。
(四)及时妥善处置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各级政府要保持对饮用水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度敏感,一旦发生涉及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事件,要按程序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置。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导致原水供应中断的,所在地政府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饮用水应急供应。对能够通过工程措施治理污染的,尽量减少供水影响、缩短停水时间;对能够取用临时备用水、实行间歇供水的,尽量做到不停水。在取水受到影响时,要认真分析原因,视情采取深度处理、投加活性炭等备用措施,在确保供水水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正常供水的影响。
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着力消除各类污染隐患。加强对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改造,落实各项净水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到2015年,完成395万农村人口改善饮水安全状况的任务。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改造、维护与管理,推动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区域集中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七、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要把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作为必须履行到位的基本职责,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与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等工作挂钩。
(二)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水源地污染源实施搬迁整治、禁止和减少施用化学肥药、建设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等的生态补偿力度。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科技经费投入,积极开展相关科技攻关,重点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物削减、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和消除机理、水体氮磷污染控制、藻类防治、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洁水保水渔业养殖、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研究与推广。加快制订水源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技术规范。
(四)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公开曝光处理相关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