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

时间:2019-05-15 07: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

第一篇: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

翻訳のマクロ的な把握について

文を正しく翻訳するために、一つ一つの単語の意味を確認するほか、その文をマクロ的に把握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マクロ的な把握とは、その文の社会的と文学的な背景や、作者の思想や、文脈の繋がりなどを正しく把握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マクロ的な把握は文の全体的な理解を決めている。マクロ的な意味を間違えると、その文の精神をつかまなく、反対の意味さえ出来てしまう。したがって、ミクロ的な誤訳、つまり、単語の意味の誤訳より、マクロ的な誤訳はずいぶん深刻である。

以下は例を付け、マクロ的な把握について検討しよう。例1.(1945年)8月15日の正午から午後一時まで、日本じゅうが、森閑として声をのんでいる間に、歴史はその巨大な頁を音もなくめくったのであった。

東北の小さい田舎町までも、暑さとともに凝固させた深い沈黙は、これまでひろ子個人の生活にも苦しかったひどい歴史の悶絶の瞬間でなくて、何であったろう。

訳文:从8月15日的正午一点到下午一点,整个日本都处于一片令人窒息的沉寂之中。转瞬之间,历史便无声地翻开了它那巨大的一页。

就连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小城镇也在这沉寂中和酷暑一起凝固到一片沉寂之中,而这沉寂的瞬间,若不是迄今为止广子那苦难重重的严酷人生中令人窒息的一刻,又是什么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は天皇により無条件降伏をした。この社会背景を分からなく、単純に言葉より訳せば、「ひろ子の人生」と「歴史の瞬間」は勘違いしやすい。したがって、マークした部分を「即便对广子迄今为止的个人生活而言,这一瞬间若不是惨痛的历史休克,又能是什么呢」と訳すのは正しいと思う。

例2.三景書房は前から知り合いでしたし、新しく文化雑誌を出す計画があったもんですから、その雑誌の編集長に推薦したわけです。そして神坂の手によって創刊されたのが東西文化という雑誌なんです。それと同時に僕は三景書房の希望にしたがってその雑誌の編集顧問という立場についたわけです。

訳文:三景书房哪方面的人与我是旧交,他们计划新出一种文化杂志,于是我就向总编辑推荐了神坂,并由神坂负责创刊了《东西文化》杂志。同时,我也应三景书房的邀请担任了该杂志的编辑顾问。

この訳文は誤訳で、文脈を正しく把握しなかった。原文に記すのは、新しく雑誌を出す計画があり、そして神坂の手によって東西文化という雑誌が創刊されたということ。つまり、この雑誌を出す前に「編集長」という人ははずがない。それによって、「編集長」は神坂である。それによって、マークの部分を「我乘机推荐神坂去当主编,这就是神坂一手创刊的《东西文化》。」と訳すのは正確のである。例3.「婚約をしている娘さんは、どうしてこんな見合旅行のツアーにしたのですか。」

「家内に聞くと、お友達のご主人がこのツアーに参加していて、どうも彼女と一緒に行くらしいので、どの人が彼女か調べてほしいと言われたそうです。」 訳文:“您女儿已经订了婚,为什么又会参加这种征婚旅行呢?”

“听我妻子讲,一个朋友的丈夫参加了这次旅行,并且看来要约我女儿一起去,并并且想了解她是谁。” 娘さんと一緒にいく以上、彼女は誰かと知らないわけがないではないか。この訳文を読むだけ、誤訳と分かった。正しいのは、「我女儿有位朋友,说是自己的丈夫参加了这次而且看来很可能要带一个相好的女人一起去,于是那位朋友便拜托我女儿去参加旅行,帮她查明那个女人是谁。」

以上の例をまとめると、マクロな把握は大事なことと分かる。正しい訳文を出来るために、その文の背景や文脈をはっきりさせてから、それを基づいて訳すのはなによりのことである。それに、例3のように、もし出来た訳文を読んで論理的に正しくないなら、きっとその文の文脈を間違って、もう一度チェッく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第二篇: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且日趋繁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分不开的。从宏观层面方面来看,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发挥市场经 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都显得那么有必要。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是一帆风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延续到现在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步之遥。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还是稳步前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首先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偏快,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及别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之间是恰当和合理的,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相对宽松和渐进的活力;相反,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额度,往往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疲软或紧张,常见的是后者,带来供需失调等失常现象。正是这样,从原定各个规划看,主观上期望和预测在此适度空间;而执行结果却是一超再超,几年来达到两位数,并在渐次攀升,决非吉兆。二是投资规模偏大这几年来投资增长率多在消费增长率的一倍左右,居高不下,习以为常。这固然可能加快了经济增长,然而也挤占了国民所得,压缩了消费份额,以致积累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认定合理的上限三七开逆转为倒**开,在世界是特例,既不利于改善民生,又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协调。这与过去整个分配有些重国计、轻民生和重资本、轻劳动有关。

三是物价指数偏高过高的物价水平,导致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压力更是像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物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降低。再者,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也增长过快、规模偏大。这似乎是好事,为经济发展添注活力,成为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外汇储备也是大国。但是,由此带来几个问题,如外向依存度高于某些外贸大国,以致风险也高;外汇储备过大,以致货币发行过多,并引起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四个方面,除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外,还有失业就业问题,相互联动,应当求得一个最佳平衡。这几年经济增长偏快,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失业、待业形势未有根本好转。虽然,城镇失业登记率稍有下降,而对照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际失业、待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有宏观条件原因,也不能认为没有主观的疏忽,如一度强调“减员增效”和大量拆迁、大量征地,或许在宏观调控中是一个盲点。从根本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呵护不够。此外,大家开始觉察除国际化可能过热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能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和竞争过度,农田缩减过多,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过多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反映为宏观调控的不全和不力。

当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些宏观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只能静观其变,这有一定根据,但是完全靠静观其变,显得无能为力。停留于这点,将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卸责,甚至承认市场经济的万能,排斥宏观调控的必要。如果否定宏观调控,一味信赖单纯的市场经济,那是空想,既悖于理,又害于行。

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之所以一直发生较大或很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常见的所谓过热,根子在于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过快速度的倾向,即通称的GDP情结或增长冲动。“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当年强调时,明确以效益为前提,最早择定翻两番目标,同样有此前提。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偏于一端,就生抵触。后来在理解上,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忽视或丢掉了这个前提。发展经济学告诉人们,从最早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后来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从片面、过度地追求发展速度转换到适当的快速,其实质和重点不仅在数量增长,更在质效提高,才有其实际价值。大家懂得,GDP作为综合指标,无可替代,但是有其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成本和结构等多种内涵。追求过快的速度,不择手段,不计其他,必然会以损害和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是得不偿失和违反初衷并难以持久永续的。

其次,对片面追求过高速度,大家不是没有认识其危害,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看,问题多多,决策多多,好像是的确已拨正,越来越明朗。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依旧不知反省,一犯再犯,长期如幽灵般在游荡呢?有人先后揭示,关键在整个体制没有转变,有关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直接表现在政绩考核和人事考核上,有形无形地还是GDP为纲,导致相互攀比,个个争先,深恐落伍。从多个省市区看,不高于全国平均,似乎就失职了。出现过高增长,无不沾沾自喜,不以为险,只以为喜。与此相应,在财政体制上,财权与事权下放后缺乏制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兴财和项目兴财,导致上述几个“化”的过热。于是对待宏观调控,不少地方或明或暗地声称:“这是国家和中央的事,地方不用管也管不上”,“全国要下,别人在下,正是本地大干快上的好时机”,“即使我们冒了也无妨,否则老实人吃亏”。经过上下博弈,一个国家发改委面对多路诸侯,胜算是渺茫的。宏观调控之难,难在这种利益基础上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

再者,在上述经济运行态势下,“一俊遮百丑”,“万事快为首”,使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力量耗在追求速度上,对整体工作是很强的冲击,撞出了一串薄弱环节甚至断层。GDP是产出,不计投入,以致造成数量优先,质效让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都不在话下,城市经营和负债经营列为绝招,可持续发展逸出了眼界。倾全力于经济增长,不免放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只顾近期,不顾长远,使某些问题迟迟不能处理得当,直至积重难返。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步履蹒跚,以致如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崛起为新的三座大山,无不直接、间接地来自顾此失彼和轻重倒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很多事情,不到问题成堆,矛盾锐化,不能获得警觉,被迫而仓促应付,而是GDP挂帅,抓了一点丢了九点。宏观调控,贵在事前预见,而大多变为事后救急,难度倍增,代价也倍增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宏观调控真的就是伤痕累累,并未益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此了带来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篇:商务日语翻译的角色与定位论

商务日语翻译的角色与定位论

作者:韩斐 学号:2126661 指导老师:武锐

摘要:商务日语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就是让翻译的话语忠实的传达讲话者的意思。而现实中往往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译者所站的立场或所进入的角色的不同而出现翻译上的不同,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追求的翻译标准的不同,不如又想原文不动的翻译出讲话者的话语又想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听话人感受到讲话者的风格和情绪,所以结果往往带有译者的一些加工。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探讨商务日语翻译中的角色定位与语篇翻译中的一些定位观念。

关键词:文化差异;译者角色;翻译标准;翻译的定位

前言

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现在语言、词汇和语法这些语言形式上,而且表现在语言文化特征上。翻译,从实质上讲,就是介于两种语言间的桥梁,起着中介作用。翻译亦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或者说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为己任。既然翻译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那么在这一转换过程种,就必然地要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文化完全等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而且语言文化特征的内涵及其丰富,它不仅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民族的心理意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而且涉及到人文地理等因素。正如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强调指出:语言文化可分为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那么,翻译者的任务时什么?翻译者的任务就是要使相互语言不通、彼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够相互理解,并引导他们去接收异文化,成为相互沟通的桥梁、交流的纽带。因此,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必须既懂本民族的语言和本国的文化,又懂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能通晓它们的差异。因此本文想从日语语言文化特征为开端来探讨商务日语翻译中的角色选择与定位问题。

一、日语语言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均独具特色且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不但承载和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折射着民族个性和人类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的历史。因此,各民族的语言必然会体现出各自鲜明的特征。日语语言同样反映出日本民族在自己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文化特征。与中文相比,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征有以下三点:一是委婉、暧昧表达特征;二是敬谦表达特征;三是男性用语、女性用语特征。在中日交流中,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中日文语言技能,还必须了解两国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和思维方

式的差异,使译语符合该国文化特点,让对方乐于接收。因此在商务日语的翻译中,译者在对该国文化了解的基础上角色定位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译者的角色

关于翻译中译者的角色,译界已有广泛的讨论。“古今中外,不少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讨论问题时,经常让译者进入某种‘角色’,或把翻译工作比作某项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以论其功过是非、盈亏得失。其实,翻译既是一种艺术,它必然与其他艺术活动,如演员演戏、画家绘画、雕塑家雕刻、钢琴家演奏等有相似或共通之处。于是,演员、画家、雕塑家、钢琴家等自然而然地成了翻译家应声气求的‘朋友’。”其实,无论将译者界定为何种角色,翻译的目的就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受众接受异域文化;译者的职责就是要使异域受众通过自己的工作,了解、吸收所蕴含的源语文化的丰富内涵,至于异域受众头脑中产生的联想能否接近或“动态对等”于原话在讲话者口中产生的效果,就不能简单地苛求译者了。商务日语的翻译中也同样如此,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重新表达出来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要求译者将原话“忠实”地译成目的语,把原话的内容确切无误地表达出来,无改变与歪曲的现象。就翻译标准而言,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人们觉得它的内涵和外延过于宽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仍不失为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后来一些翻译教科书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通畅,更易于操作。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目的语规范。翻译要求译者对原话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讲话者个人风格等)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话的风格。一般地说,这个标准已为多数翻译工作者所认可和遵循。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有时是不可能的。“长期以来,翻译活动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的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在翻译实践和批评中常常忽略了译者个人风格对译文的作用和影响。事实上,原话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发生碰撞,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译者在遵守“信、达、雅”或“忠实、通顺”的原则之下,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的个人风格在所难免,这是由译者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

二、译者角色的多重性

翻译离不开作为这一活动主体的译者,离不开译者对原话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与重新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多重角色。首先,译者具有听者的角色。对于原话来说,译者是一位听者,但又有别于一般听者。一般听者没有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只要对话语有大致的了解就行,没有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作为译者,他承担着对原话进行传达的责任和义务,他必须听透原话,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和文化,还要对讲话者、原话的观点和特色及语言风格尽可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和研究,其难度及要求要远远高于一般听话者。其次,译者又具有讲话者的角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实际上充当了讲话者的角色。作为译文的作者,译者虽然不需要像原讲话者那样进行选材、谋篇和构思,但所思考的问题,所描述的对象与原讲话者是一致的。如果进行的是文学翻译,译者还必须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语言感觉及表达能力,具有作家的洞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果从事的是科技翻译,译者的译文写作又必须具备科技文本的词法、句法及语篇特点,要注重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清晰与畅达,突出客观性。同时,科技译文写作要力求专业化和规范化,不仅体例、程式要符合规格,而且每个词语、每个修辞手段,都要译得合乎规范。译者在翻译科技文本时务必要小心谨慎,避免“外行”的传译。第三,译者的再创造者角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服从原话的意愿,要忠实于原话,但是,由于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其中蕴含着译者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译者的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并不亚于原讲话者的创造性劳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但要考虑原话语篇中上下联系及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其中的时代、民族特色,要考虑讲话者的世界观、讲话意图、艺术手法及社会作用等,还要考虑听话者的需求。因此,翻译不可能是原话的简单传译,而是译者的一种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自然会展露出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译者的角色与翻译风格

翻译标准要求译者将原话“忠实、通顺”地译成目的语,把原话的内容确切无误地表达出来,译者在这一活动中往往被视为“二传手”和“隐形人”,其主观能动作用被忽视了。而事实上,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一个文本的信息不能直接送到不懂原话语言的听者,这个交流过程需要译者出来“中转”才能完成,译者的角色是听者和讲话者的结合。作为听者,他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以及文化知识,要客观地分析文本的表层结构及深层语义。同时他又是讲话者,要把自己解析的深层语义结构、语用结构以及自己所阐释的语言深层意义进行还原并再编成目标语的表层结构码。这个解码和再编码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译者同时面对原讲话者以及译文听者的话语再创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夹带着个人的喜好和情感,会受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译者风格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在理解和表达阶段表现得最为鲜明和充分。”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性格以及学识水平的差异等,也会影响译者对原话的解读。译者的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文化素养、性情气质以及审美取向等。都会参与对原文的解读。原话经过译者理解,以译文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必然会因译者的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文化素养、性情气质以及审美取向的不同而显示出千人千面的差异来,在译文的表达上也自然会打上译者的鲜明的烙印,特别是不同时代的译本,在语篇格式、句式及选词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译者的风格历来是翻译界争议较大的话题之一,争议的焦点在于译者应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以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讲话者风格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原作提供的素材、知识经验等,凭着理智与知觉,组成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形象体系,然后把它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部分心理要素特征与风格特征与原作碰撞而需自我克制,而另一部分心理要素特征与风格特征顺应原作者和原作得以舒展,因而可同时表现出原著风格和翻译个性。不管译者如何自我克制,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气质总会在他的译文中有所表现。方梦之在其《译者就是译者》一文中曾说:“越是伟大的翻译家翻译个性越明显,越是不会把翻译个性隐蔽得无影无踪。”不同的译者会对原话讲述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选择和艺术再创造,对原话的观点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注释和阐释,对原话中的内容和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译者会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展露出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四、翻译的定位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奈达将翻译定义为:“用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是意义等值,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也是一门艺术,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两种文化系统。翻译的本质可概括为“翻译是交际,它取决于听/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一般来说,翻译过

程要涉及译者与讲话者的交际过程和译者与译文听者的交际过程。翻译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实施控制的过程,是翻译者尽量保持原话的各种信息并在语言转换中尽量减少信息流失的过程,这是翻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分析与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控制分析都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转换中的控制分析主要包括语言转换单位,即翻译单位:主位的推进问题、译文中语句的衔接与连贯问题、语义成分分析问题等等。翻译涉及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对等关系。翻译的过程可根据语言层次和级阶进行,对等的两种语言的语篇都可以作为统一整体语境中的组成部分而相互转换。制约翻译的因素很多,有讲话者因素、听者因素、时空因素、译者因素、语言因素、文化因素等。

五、翻译的单位讨论

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曾专门讨论翻译的单位问题。他给翻译单位下的定义是:“在译文中能够找到对应物的原文单位,但它的组成成分单独的在译文中没有对应物,换言之,翻译单位就是原语在译语中具备对应物的最小(最低限度)的语言单位。”翻译单位有音位层、字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话语单位层。翻译单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语言等级体系的相应层次中准确地选择,其实践意义是避免永远以词作为翻译单位,形成死译,或者不必要地提高翻译单位的层次,形成自由发挥。翻译单位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语言构建功能来看,翻译单位应该是一个“不能分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求单独处理的连贯言语的片段”。确立翻译单位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句子和句际间的分析和转换,是否对句子的构建有意义。

六、商务日语翻译的语篇定位辨析(1)翻译标准

十九世纪末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地表达原文。“达”是指文理通顺。“雅”是指古朴

典雅,译文应该修饰润泽。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指出翻译所追求的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严复的翻译原则是:“译文取名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旬次,而意义不倍本文。”由此得知,翻译的对等单位一般应建立在语篇之上。对此,从国外的系统功能翻译观中可以得到更深的了解:“翻译一般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尽管翻译研究长期以来都对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形成了所谓的科学派和艺术派。无论是主张传统的语文学派的“翻译是艺术”,把翻译视为原讲话者在用译人语进行再创作,译文注重神韵,要求译文和原文一样能够给译人语读/听者带来美的感受;还是语言学派“翻译是一门科学”,主张要用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来衡量翻译作品的优劣好坏,以及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上的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的讨论等。但由于翻译目的不同,由于对翻译各个侧面、各个层次的认识不同,导致了对目的语与原语关系的认识不同,从而最终导致了对翻译方法论的观点的不同。但无论基于哪种翻译理论,使用

哪种翻译方法,只有在语篇的层次上进行翻译才能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实现传情达意的翻译目标。(2)语境因素 所谓语境,是指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言语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经历、修养、爱好、性别、处境、心境等;客观因素大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小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上下文等。语篇是意义单位,是在一定语境中起作用的单位。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应该建立在语篇上,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整体情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语篇产生于语境,又是语境的组成部分。通过语篇分析,理清各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确定其意义。尤金·奈达说过“翻译即译意”。语篇与语境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现代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符号系统,单个词语或语句如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是一种可以传达信息的意义潜势,不能完成的实际的交际功能。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同交际事件相联系,亦即形成语篇才能传达完整的信息。

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是多元的,大至社会文化环境,小至书面语的上下左右或口头语的前言后语。因此,只有对语境进行多视角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语篇的意义与功能。成功的语篇翻译基于对原语语篇意义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惟一途径是语境分析。所以,翻译离不开语境。(3)翻译的视角 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语篇的重构既涉及到忠实传达原语语篇的信息问题,也涉及到目的语语篇本身的语篇连贯问题。将语篇视点分析引入翻译过程,可以为语篇的理解和语篇的重构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根据。视点在修辞学中指观察事务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是有形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即心理层面的。视点可分为四类: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叙述视点和知觉视点。四种视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不能互相代替。因此理想的语篇,应该具备这四种视点并受这四种视点韵共同支配。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往往某一类或几类视点对语篇起着的支配作用比较明显,影响着人们对语篇的理解。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同中有异,尤其是不同的民族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文化、思维、认知模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视点类型。翻译涉及对语篇的理解和连贯语篇的重构,视点分析可以更好地透视语篇,语篇视点与语篇翻译关系密切。语篇翻译中的视点迁移和障碍消除的原则以不影响译语语篇信息的准确传达为标准。(4)翻译的修辞效果

修辞是修饰文辞或词语的基本手法,修辞是使语言表达产生美感效果的手段,使语言能最有效地表达信息、感动听者的策略。语言离不开修辞。翻译要再现原话风貌,能否处理好修辞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如何将符合日文习惯的原话翻译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是日汉翻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译者就有必要运用修辞技巧来删减词语,进行词性转换,重排句子语序,转换主动被动语态,以求得译文与原话在深层次结构上的对应,使得译文规范流畅而又忠实于原话。尽量保持原话的修辞格,改变修辞格或更换比喻形象的办法,使译文保持生动形象、精练简洁、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保持原话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5)译者因素 一般认为,一名合格的译者所需要的自身修养较之一般作者要高。他除了应具备一般作者所应具备的对生活的感悟外,还需要通晓两种文字,对两国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有充分的了解,同样驾驭语言的功底还要不弱于作者。翻译的制约因素交互作用最后都集中到译者

身上。与讲话者不同,译者翻译时不仅要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讲话者因素与听者因素的共同制约,受到讲话者、译者、听者之间的时空关系因素的制约。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决定翻译方法和译者定位,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立足点从原语文化转移到目的语文化,从讲话者转移到翻译者,从原语篇转移到目的语篇,从原语篇听者转移到目的语篇听者。谭载喜曾详细地探讨翻译究竟应当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翻译标准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以文为本,就是以讲话者为本,以讲话者通过原发语篇想要表达的“意图”为本。要求“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思想”、“译作必须再现原作风格”。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译者为本、以译者为中心。“翻译应当以译者为本”,翻译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重写/重说,而“重写/重说就是操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其实并不是来自原语文本,而是来自目的语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目的语文化规范的“授权”下,译者好像有无限的支配和操纵原语文本的权力。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要理解原文的文本意义和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语篇到意义,从意义到语境。在译文表达时,译者必须考虑讲话者的意图,与原文文本相关的语境,原文文本的意义与语篇;还必须考虑听者的情况、听者的语言与文化,尽可能地在听者诸因素许可的范围内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时译者会使用平衡手段,将原文文本的意义与作者的交际意图用译文文本的语言进行语法化的手段来实现,采取直译、意译、异化、归化、综合及其他手段来调整译文,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就阐释学视角对译者主体性的考察看,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采取的翻译立场、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发挥能动性,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方能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别样的世界。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不仅体现在译者对话语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语篇与翻译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翻译研究离不开语篇分析,语篇分析应该包括对原发语篇与目的语篇的分析。在语篇与翻译的研究中,应首先看到语篇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然后再从原语篇/目的语篇中找到语篇分析的切人口。语言是一个总系统,语篇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高层次的学科,运用其原理和理论,有助于总结和鉴别已有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我们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开拓翻译的新途径。由于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控制该系统的因素很多,但信息的准确传达毕竟是关键因素,必须将语篇语言学的原理输入到这个系统的控制部分中去,也就是说,只有按照语篇原理来构思我们当代的翻译原理与方法,才能做到成功的翻译。结语

在商务日语翻译中,译者既是听话者又是讲话者。而且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现在语言、词汇和语法这些语言形式上,而且表现在语言文化特征上。因此在商务日语的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能熟练地操纵两种语言,还要对两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即认真听取讲话者的话语的文本意义,又要能明白讲话者的话语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含义。然后才是在对听话者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去传递讲话者的语义。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又牵扯着译者究竟是以听者的角色还是以讲话者的角色或是以再创造者角色进行语篇翻译,同时还要根据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决定翻译方法和译者定位。而现在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立足点从原语文化转移到目的语文化,从讲话者转移到翻译者,从原语篇转移到目的语篇,从原语篇听者转移到目的语篇听者。所以在我们商务日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本定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晓利.译者在语篇翻译中的角色定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林新明.翻译的语篇定位论[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5,(3).[3] 黄敏,王艳艳.文化翻译中译者的角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 王在琦,廖戎.论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5] 梅忠波.译者的角色与翻译风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宏观把握与微观归纳

教 育 是 一 项 良 心 工 程

地理教学中宏观把握与微观归纳 案例一:

(2011年山东文综31题)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

通过题干分析可知,该题研究区域为山西省长治市;研究对象为寒潮,修饰词为发生总次数;研究目标为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结合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可知,寒潮发生次数是用等值线来体现的。

联系我们总结等值线“七看”,即看排列、走向、疏密、弯曲、最值与特殊值、闭合等,其实“七看”中看排列、走向、疏密,就是看等值线整体分布状况,而“七看”中看弯曲、最值与特殊值、闭合就是看局部微观等值线。

从上图可以看出,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整体变化趋势,等值线排列状况最能体现,表现为由图中西北向东南递减,结合中国寒潮源地分布和风向可知,由西北向东南距离寒潮源地原来越远,纬度越来越低,纬度是影响因素。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局部微观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弯曲和闭合上。从弯曲状况来看,又分盆地和山地、高原区别,盆地中等值线弯曲符合“凸低指高”等值线分布状况,而山地、高原上等值线弯曲符合“凸高指低”等值线分布状况,即盆地中寒潮出现次数多而山地、高原上寒潮出现次数少。从闭合状况看,太行山东西两侧分别出现两个闭合中心,结合闭合等值线判读原理可知,东侧闭合中心为低值区,西侧为高值区,说明来自西侧寒潮受山地阻挡,势力在逐步减弱。可见微观变化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答案应表述为:

空间分布特征:从整体上来看,由图中西北向东南递减;从局部来看,盆地中寒潮出现次数多而山地、高原上寒潮出现次数少,太行山东西两侧分别出现两个闭合中心,东侧闭合中心为低值区,西侧为高值区。

产生原因:纬度位置、地形影响。

案例二:

河流洪涝灾害产生原因?

河流洪涝灾害出现是河流流经区域沿线整体环境特征与河流自身微观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 育 是 一 项 良 心 工 程

从河流流经区域沿线整体环境特征来看,包括河流沿线气候、地形、河流整体水系形态、植被与土壤特性等。一般情况下,河流沿线降水集中,河流上游地形地势起伏较大而下游地势起伏和缓,土壤质地紧密,植被稀疏,河流支流多且河网密布但湖泊较少,易于形成洪涝灾害。从河流自身微观特性来看,河流河道状况、河床比降与高低、河流入海口地势与水流状况、河流水体污染状况与含沙量、河流上工程措施等都会影响到河流洪涝灾害程度。一般情况下,河流曲流与峡谷发育,河床比降低且河床较高,河流入海口地势低且海洋水对河流水顶托作用明显,河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或含沙量大,河流上无明显防洪工程措施,河流易产生洪涝灾害。

可见,宏观把握和微观结合,是分析区域问题合理而有效方式,对于学生综合题答题欠完善问题,也有一定帮助。

第五篇:宏观的造句(小编推荐)

宏观拼音

【注音】: hong guan

宏观解释

【意思】: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跟‘微观’相对):~世界|~观察。

宏观造句:

1、在应用程序设计期间应该考虑此行业中的哪些宏观趋势?

2、从那时代所烙印到时间全息图中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罪疚将被移除,但你必须在微观和宏观上让它成为那样。

3、因此,热力学研究的是平衡态的宏观系统,以及如何从,一个平衡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态,它完全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

4、我们同样可以,推导出宏观的热力学。

5、当您完成所有阶段时,您完成了演进——宏观的迭代。

6、你和你的同事为贵国的外贸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宏观经贸”这个重要的新概念。

7、我知道在宏观层面,对于经济过热有一些担忧。

8、状态机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它只对应用程序交互的宏观层次的可视化工作流有用。

9、你和神永远都在创造中——你是在微观的层面,而神是在宏观的层面。

10、如果这些压力点都不出现漏洞,那么市场必须试图理解更大的宏观效应。

11、扩展RUP来包含宏观的维度将使其更敏捷,并且帮助区分它与其他方法不同的独特的迭代特性。

12、处于平衡的状态,并且只有一个平衡的宏观状态。

13、“宏观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将抑制需求成长,”他表示.14、信息通信技术在宏观背景下可以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15、未经规划的开发不仅会对房地产投资与开发,还会对我们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6、我们认为,这些宏观现象中的大部分在实质上都是周期性或者短期的,而非结构性的。

17、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这有助于发现他的个人好恶和风格,如果他只关注数据,就让数字说话,如果他做高瞻远瞩状,那就让宏观信息上阵吧。

18、最近的一组中国宏观数据的内容很多,但都指向了经济发展速度的急剧下降。

下载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论日语翻译的宏观把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论责任心

    论责任心 敬业尽责 用心做事 努力做人 我们常听到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待遇不公平、抱怨管理不合理。但我们很少扪心自问:今天我们努力工作了吗?今天我们尽到责任了吗? 什......

    贫穷小论

    贫穷小论 --读《贫穷的本质》有感 对于贫穷,大家的感觉怎么样?鄙视?厌恶?愤怒?逃离?怜悯?如此种种。很明显,大家都不希望自己贫穷,那么,对于其他人的贫穷,我们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去......

    把握青春[小编整理]

    把握青春,拒绝沉迷网络 班会目的 : 1.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清了网吧给他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坚定了他们拒绝沉迷网吧的决心。 2.珍惜在校的时光,正确利用网络,提高专......

    2015年司法考试需要宏观把握带答案和解析范文合集

    1、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下列哪些事项,《行政诉讼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A.受案范围、管辖 B.期间、送达、财产保全 C.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 D.......

    人民日报----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目 录◇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

    牢牢把握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四论中国梦

    牢牢把握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四论中国梦 来源:宣讲家独家特稿 |作者:巩联军 | 上传时间:2013-04-15 21:29 我要评论(8) 字号:小大 不同的国家利益反映了世人对中国梦所喜、所忧......

    小论广告定义

    小论广告定义美国市场营销学给出的广告定义是:广告是由可资识别的广告主运用大量媒介来说服或者影响受众的付费的非人际传播。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找出了以下几种国外的广告定义......

    企业管理创新小论

    企业管理创新小论(综合管理部——南春云)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日常运营的各种具体制度总称。它的主要作用是规定企业如何取得和运用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是使资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