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国年间同**进藏路过金川,把“甲绒”写成了“嘉绒”,从此为史学蜀沿用。目前在“嘉绒”,含义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藏语对川西北十八土司所辖地区的称呼,指居住在大渡河上游及岷江右岸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族。
嘉绒成为藏族的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歌舞、婚姻习俗诸方面。它与西藏的共同之处有:嘉绒人的住房与西藏平民的住房相同,都是样式相同的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嘉绒地区通行藏文;嘉绒人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嘉绒民间和西藏都有一妻多夫制;嘉绒藏戏和锅庄也与西藏藏戏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是,嘉线不同于西藏的特色也是显著的。嘉绒有独特的语言,奉信苯教,汉文化也较早地渗入到嘉绒的方方面面,有长期的土司制度等。这些同异特点的形成,都打着历史演进的烙印,给人们提供了在历史烟尘中迫朔嘉绒足迹的线索。
族源探索
嘉绒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漫长历史进程的冲突甚至流血中,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而逐
步形成了今天的嘉绒藏族。最初的嘉绒先民,是生息在嘉绒本部大渡河上游河谷里的土著原始部族,从事狩猎,牧畜和农耕。在金川等地发掘的石棺葬墓群,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上游的氐羌诸部族向南迁徙,中原诸族西倾,大渡河谷曾经是这些部族南迁西倾的天然“走廊”。有学者认为川滇黔的苗人和雅州的青衣羌人,是原居住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和丹巴一带的嘉绒人。嘉绒人还曾经北迁宁夏地方。氐羌的南迁使嘉绒土著先民与氐羌人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温暖的大渡河谷地,形成了部族生息繁衍的繁荣和农牧业文化的兴盛。
晋时,由鲜卑族分出的吐谷浑族占有甘、青、川、康、四省边界一带包括川西在内的地区,吐谷浑族又与嘉绒人融合。这是第二次大融合。
公元633年,吐蕃20万大军东进侵入吐谷浑及党项诸羌,随及松州(松潘),唐天宝年以后,以上各地均由吐蕃支配。在200余年中,吐蕃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嘉绒地区又经历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语言、宗教、民俗上对嘉绒藏族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吐蕃东侵,形势迫使嘉绒人口东移至岷江右岸,形成所谓嘉绒冲部之说。②
到了公元851年,沙州(敦煌)人张仪潮等战胜了吐蕃守军,收复西北及岷廓地区,川西节度使杜源则收复维州(理番),汉文化西移,嘉绒地区与西藏的关系疏远。之所以嘉绒与西藏有着明显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早在吐蕃东移之前,嘉绒先民已在这个地区根深叶茂,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羌的河谷走廊农耕文化。马长寿说:“隋唐之嘉良,近代之嘉绒,此族非氐非羌。”嘉绒靠近汉区,受汉文化影响很早。而与西藏毕竟相距遥远,丛山四周的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和宗教观上的独特性。
《清史稿》称此区域:在宋是羁摩州,在元为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管辖地,自唐宗起,中原中央政权不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清时期,嘉绒已由十八土司代中央政权管理,成为中央政权统辖的自治区。土司世袭,定期向朝庭纳贡。清雍正初年,已有改土归流之议。清臣鄂尔泰说:“欲制夷必改土归流。”到乾隆时期,经两次金川之战,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才将十八土司中最强硬的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设直隶厅——阿尔古厅和懋功厅。战后,实行屯兵制和召垦制,大量的汉满回蒙人涌入嘉绒地区,足使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加速了该地区的同化过程,也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嘉绒与氐羌、吐
谷浑、吐蕃、汉、蒙、满、回的多次民族融合,加之该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嘉绒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
所谓“嘉穆谷”、“温暖的河谷”、“东方的杂谷”,是指西藏高原东缘自雅砻江东至岷江两岸的高山峪谷。这里的“杂”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多样性,民族杂居融合性及地貌的错落性而言的。大渡河上游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低平河谷,气候呈垂直型变化,河谷温湿宜农,半山草丰宜牧,高山林茂宜猎,山顶终年积雪,有繁多的珍禽异兽。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农耕、畜牧、狩猎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
金川这一地名的形成,并不在这里的黄金,金川大规模开采金矿是清末民初之事,而在于这里的农业。据《清史稿》载,乾隆打金川时,清军经过“萨克萨谷,北茹寨,麦方熟,麦田十余里。”这一片金黄的景象,可以说是遍及整个金川河谷的,可见当时农耕的宏大规模和富庶景象,难怪人们叫它“金川”了。
乾隆打金川,运输民工数十万人进入嘉绒地区转战七年之久,战后汉人大量迁入,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融合过程。集镇商贸发展起来,仅金川镇就有十大商号,杂谷脑也成了边贸中心,金川金矿开采盛时工人达四、五千人之众。《绥靖屯志》称:“商贾列肆而居,多秦、晋、豫、章诸地人,汉夷日用之需取于兹,其伙计中通夷语者,背杂居入地售之,夷人入市易粮食、牲畜、薪炭诸物。”嘉绒人每年还以十多次热闹非凡,人如潮涌的大型庙会吸引各族群众赴会交易。货币流行,各种工匠流入,说唱艺人应运而兴,学校和医药也发展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绒地区的农耕富饶,人民开化。1935——36年红军长征时在此建立苏区根据地和藏族人民革命政府,嘉绒人民为红军提供的物资和人力支援,对保存中国革命力量立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碉文化
以石碉为主的建筑文化,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筑既是生产又是艺术,既是民族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精神的造型。至今我们在嘉绒地区还能随处见到那高达十几层饱览了历史沧桑的石碉或石碉群,诸如松岗双碉、金川勒鸟——马尔邦线碉、丹巴中龙村群碉。这些碉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无人认真考究了。
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嘉良夷”“累石为室,高十余丈,是为邛笼”的记载。当时,由于生产和军事上的需要,智勇双全的嘉绒先民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石伐木,在实践中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多功能的建筑物,堪称一绝。
石碉的功能首先是军事上的。
这些高碉都建筑在河与沟的交汇处、大山隘口、要冲高地上或平坝中央,首尾相望,形成网路,通过燃狼烟,吹角号,鸣枪炮,摇旗旌,传达重要信息,发布部族的命令。战时是坚固的堡垒,平时又是生产上的观察畜群,照看庄稼的哨所,也可住人关畜,储藏物资,避风雨灾害。随着农耕的发展,先民把住房改建为三、四层的平顶矮石碉房,下层关畜,中层住人,上层晒晾粮食,这种碉房群称为“寨”的村落。而土司官寨,是这种碉房中最宏大的。
石碉在战争史上起过惊人的作用,以清乾隆两次攻打金川为例:清廷之所以损兵折将,久攻不克,高碉难破是一个主要因素。而凭碉据险,顽强抵抗则是金川土司的主要战略手段。攻碉战之惨烈,请看《清史稿》中的几个片断“山险碉坚,转战逾二年,帅无功。”“纳亲初至督攻碉,师败绩,总兵任举为骁将,战殁。”乾隆“阅疏泣下。”“卡撒山顶已有三百余碉”,“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碉尽碎而不去,炮方过而人起,主客劳夫,形势回殊,攻一碉难于克一城。”“攻色尔底碉击二百余炮碉圯一角。”足见碉之坚固,碉之难攻。在第二次攻打金川时,“温福惟袭张广泗故智,以碉卡迫碉卡,建碉上千。”乾隆称:“我朝用兵,从无如此挫折,思之切齿。”又曾说:“我师至四万,彼只三千,彼应我有余,我攻彼不足。”因为对碉战一筹没展,乾隆殊斩了统兵的几位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而另一些主帅和总兵等战将都在碉前战殁了。
嘉绒石碉坚固无比。同样,嘉绒人亦英勇顽强,无与伦比。这上点在维护祖国疆域和主权的战斗中也有过突出表现。
宗教文化
宗教精神成为部族或民族的内聚力之一,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嘉绒先民奉信原始拜物教,相信万物有灵,是自然神论和多神论者。神的庇护往往是其民族自信心的来源,对神崇拜又使他们顺应自然,畏惧自然,也热爱自然。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要应付的生存问题是分不开的。
嘉绒地区是川藏的边缘地带,曾经处在两个强大政权的中间,历史上多次处于两种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区域,汉藏文化的过渡地带。
嘉绒地区是苯教的大本营。苯教曾一度风靡全藏,占统治地位。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八世纪发生了大规模灭苯之浪潮,一种以吸收苯教的仪轨(祭祀、跳神)的佛教——藏传佛教诞生,且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掀开了西藏历史上政教合一制度的序幕。在嘉绒地区,虽然宗教也与政治关系紧密,但最高统治首领,土司
都不是宗教领袖,也都不是**和喇嘛,土司手下有一专管宗教事务的机构,所谓全民信教也不是绝对的,而且嘉绒地区的教派呈多元性,这种并存性形成了嘉绒宗教文化的特点。
苯教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③,象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难以捉摸的。苯教究竟是从大食(波斯)传入西藏,还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又在西藏哪个地方?有学者认为嘉绒语中有古藏语,而某些表达能力比汉语和藏语更精确,进而认为嘉绒是藏族的祖先。也有人提出苯教象雄即在嘉绒,雍中拉顶寺(金川广法寺的前身)就是苯教第一大寺和中心,④这就产生了两个在学术上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其一是,嘉绒农耕文化和苯教是怎样传遍藏区的?其二是八世纪的西藏灭苯时,大量苯教僧徒迁入嘉绒地区。为什么苯教僧人不西迁回大食而是往东迁入嘉绒呢?总之苯教在嘉绒地区存在时间最长,根深蒂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绰斯甲土司仍以苯教为官教。苯教寺庙在嘉城保存完好的也很多,其中雍中拉顶寺,有人说它在七世纪前已是苯教大寺;有人说它建于公元二世纪。那么,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它已是苯教第一大寺的话,西藏灭苯之后,嘉绒成为苯教残余势力的最后根据地就不足为奇了。直到乾隆打金川,在嘉绒地区再行灭苯兴佛后,苯教依然在嘉绒各地生存下来,确实非同一般。
锅庄文化
史书记载了嘉绒人能歌善舞。锅庄是一种集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它和建筑一样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以“达尔尕”为代表的大小锅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及嘉绒藏戏中,有许多情节舞蹈是以飞禽走兽命名的,象鹿舞,孔雀舞,还有虎、牛、羊、马等面具舞,都表明嘉绒先民是山间林区部落。而“在原始部落中,戏剧、舞蹈、音乐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综合艺术,它一般就来是与宗教仪式有关”(马克思。德莱)。嘉绒锅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嘉绒人从狩猎到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对自然神的祈祷,祈求消灾灭祸,风调雨顺,年丰畜旺的活动。并且,这一活动与原始宗教的咒仪巫术相联系,通过巫术的舞蹈形式表达对狩猎能手和复仇战神的敬奉,沟通人与神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求和谐康乐。他们的世界观就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主题也一概取自动物界。可以说,他们异常丰富的全部艺术都根源于狩猎生活”(冯、登、施泰因)。这也正好是嘉绒人的艺术与他们真实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形象概括。但是,农牧猎是三位一体毕竟才是嘉绒人生活的完整内容。因此,在歌舞艺术中也有表现农牧业方面的内容。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需要有丰富的思想和深造的理性认识,有全民性的艺术,把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表达出来。嘉绒锅庄既有礼仪性又有自娱性,表演上围着青稞酒坛扣圈,有领舞者说唱祝词,众人奔放起舞。它的群众性培养着一种民族情绪,表现民族性格,表达共同的精神风貌,是嘉绒人连接心理感情的纽带。
嘉绒文化的内涵是极丰富的,特别是嘉绒与西藏之间的文化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兴趣。
[责任编辑 根典次仁]
注释:
①贾尔穆《“嘉绒”略谈》《阿坝报》1984、10,28。
②《文化与艺术》1988年1期,1989年1、2期。
③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
④《西藏研究》1989年3、4期。
[作者简介]李仲康,男,现在四川阿坝州委宣传部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第二篇:学习嘉绒藏语
学习嘉绒藏语
藏语: 汉语: 藏语: 汉语:
(亲情语)
格汝 藏族 阿尼 阿姨
阿嫫
阿吧
阿玉
阿乌
达尔甲
咆牙
阿杰帝眯
得扎
搭布
洒卡
萨尔麻
宕贝伯
多呢冉
恰嘎莫
拉拉多宝
各日让
母亲 父亲 奶奶 爷爷 老婆 老公 妹妹 男人 小孩(见面语)你好 晚安 聊天 吃饭 喝酒 慢一点 玩 阿古 阿孜 阿杰得扎阿呀 单直 得心列米帝眯 阿墨列 呢善莫切迭诺嫩喃迭丹嫩索达匈哟 尼洋 达苦 纳么西达呢之喏库 舅舅 二爸 弟弟 哥哥、姐姐 朋友 知心人 女人 表兄 满意 请坐 起早了 送你 回家 烟 冷 运气好吗?
思多碑各让 日子好 喏瑟 热
得几多么 喝水 卡毕 唱歌
达尔尕 跳舞 拉拉哟 再见
下擦多保 注意安全 翁酷 以后
各西尼 今天 锁西尼 明天
思恩地 后天
切 走
多布恭 帮我
(人体名称)
大郭 头
瞪良 眼睛
得西哪 鼻子
达儿吧 肩膀
达扬 手
达乜 脚
达儿地 帽子
达拉 裤子
(动物名称)
呢啊 母牛
多茹 猫
布瓦 鸡
卡西吧 青蛙
萨卡 得瓦嘎瓦 多让斜 大郭叶 瞪儿纳 得卡 达若 得泊 登嘎 地西特 凳杂 波拉 布幼 地拉 嘎拉 辛苦 穿衣 拉我 头发 耳朵 嘴巴 胸部 腹部 衣服 腰带 鞋子 黄牛 老鼠 公牛 兔子
卡热 蛇 巴莫 母猪
嘎儿马 马鸡 夏瓦 鹿
孔 老虎 思格 狮子
达儿墨 龙 琼 大鹏
甲 獐子 格哟 羊子
第三篇:嘉绒地区小学低段识字初探
嘉绒地区小学低段识字初探
丹巴县城区小学王清鲜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学生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特别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注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使学生提早进入阅读阶段。而我们现今的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识字需求,课外识字将起到一个举足重轻的作用。让嘉绒地区小学生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现已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单靠教师指导教科书认识字,已不能满足学生提早进入阅读的需求,所以在抓好课内识字的同时,切莫忽视课外识字的补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近些年课外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课外阅读-——引发兴趣,使之善于识字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很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阅读,看课外书等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课内教学的延伸,还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2-
步伐以及藏族舞蹈的手势,“拉”、“推”、“扬”“拖”“抬”等多种变化。课后,我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起玩一玩。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地欢跳时,我就问: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拍,拔河的拔教是提手旁。这都不用老师费力的解说。孩子们显然都知道有提手旁这些字与手上的动作有关,而“足”字旁就与“脚”有关。在形声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清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拉、打、挑、推”和“踢、跳、跃、跑”两组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和“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以后,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触类旁通,依次出示词语:扭腰、踢腿、动脖子、翘脚、拍肩膀、伸胳膊,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记住这些词并适时讲解“月”在古代被人们称为肉月旁,现在人们叫它月字旁。他表示俩种意思:一是与月亮有关,二是与脏器有关,带有月字旁的字还有很多。
这样,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心的识字方法,是他们不断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资源,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他们不断创造,十分有利于小学生大量识字。
三、学会观察-——留心生活,使之拓宽识字范围
学生学习孩子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书本,生活中,社会上汉字随处可见,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识字范围将大大拓展。例如可利用上菜市场去认识实物并能归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来、动物类等,也可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观察教师园地、-3-
校园里的告示牌、标语栏。带领学生一边参观学校一边识字。还可以给学生班上学生名单,认同学的名字使学生快速有效的识字。让学生对教室里的门、窗、讲台、电脑、白板、录音机、投影机这些实物进行认识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把在生活中,电视里学到的字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种归类识字法在藏族小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只有打好识字基础,才可能更好的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厦,让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更加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习语文的精彩从识字开始。其中不断丰富识字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学会在观察中识字的能力。
第四篇: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
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
川西行的第二站,也是我们川西行第一次住宿的地方,就是马尔康附近卓克基土司王城堡对面的西索民居。我们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才找到我们要投宿的人家——阿江阿婆家。老爹他们三人曾经在这里投宿过,感觉很好,所以,这次特意再去阿江阿婆家投宿。阿江阿婆一家人都在,儿子和媳妇忙着给我们做饭,煮酥油茶。这是我第一次喝酥油茶,很是激动,味道也很好,乳白色的,香喷喷的,喝下去,让我一下子温暖了很多。阿将阿婆的丈夫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干部,人很温和。阿将阿婆本人很是能干,也很和蔼,做事有条不紊,干净利索。在交谈中得知,阿将阿婆与丈夫俩出过一次远门,去了北京。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出这样的远门,但是,就是这次北京行,却让他们这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也会让他们的孩子倍感荣幸,因为他们去北京,是**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即第十一世**额尔德尼向他们发出的邀请。原因很简单,在一次**额尔德尼去马尔康参加活动时候,因为信徒太多太激动,使得场面很混乱,有些失控。**额尔德尼的安全受到影响,政府的官员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在政府工作的阿将阿婆的丈夫挺身而出,想办法舍命似保护了**额尔德尼的安全,得到了**额尔德尼的高度欣赏,以后每次来这里参加活动,都指名要阿将阿婆的丈夫陪同。为了感恩,专门邀请他们夫妇去北京,阿将阿婆夫妇对**非常敬仰。
很巧合的是,老爹也与**额尔德尼有过一次接触,他说**额尔德尼非常慈祥和蔼。当时老爹是为**的专机做起飞前的专项检查,只有老爹检查之后,飞机才能够起飞。老爹说,当他走进机舱的时候,坐在那里的**额尔德尼对他微微一笑,充满了感谢,也充满了鼓励,他瞬间就感觉到**额尔德尼如神般的慈祥和力量,他十分温暖,心境也十分平和。那以后,老爹对川西的喜爱,对藏族的喜爱,对佛的信仰,更加坚定了!我才知道,**就是**,神一般的人,神一般的品质。这加深了我对川西的向往,对藏民族的向往,对信仰的向往!
等我们吃完晚饭,都快11点钟了。第二天早上又匆匆赶路,向色达五明佛学院直奔。所以,没有时间来得及细瞻西索民居,更没有时间走进卓克基土司王城堡去参观,留下了遗憾。
马尔康地区的民居大多由片石垒砌而成,称为碉房或寨房。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民居建筑时间有待考证,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
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惊奇地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 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到最高处,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1935年7月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居住一周。也是电视连续剧《长征》和《尘埃落定》的拍摄地。
川西最著名的碉楼之一的松岗直波碉楼群就在西索民居的不远处,第一次看到碉楼,很是兴奋。老爹曾经拍摄了不同形状的各种碉楼多次,于是特意向我介绍了川西碉楼的情况,还专门停车让我拍摄松岗直波碉楼,在回来的路上,又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拍摄了松岗直波碉楼,使我受益颇多。
1、阿江阿婆一家人2、3、4、5、美味的酥油茶。
6、站在阿江阿婆家看卓克基土司王城堡。7、8、9、10、11、西索民居12、13、14、15、16、17、18、松岗直波碉楼。19、20、21、22、23、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蜡像制作和硅胶像的设计,制作及销售。其作品专业为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设计制作蜡像、仿真硅胶像及场景复原等。数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蜡像,硅胶像研究和开发,已经为国内外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制作高仿真蜡像,硅胶像。作品受到了业内合作伙伴的信赖和肯定。主营:制作蜡像;蜡像;硅胶像;硅胶人;蜡像人,人物蜡像,上海蜡像;上海蜡像公司;蜡像馆制作,蜡像制作公司,仿真人硅胶像;仿真人蜡像;硅胶像制作;蜡像馆;上海蜡像馆;蜡像制做;蜡像定做;硅胶蜡像;仿真蜡像;名人蜡像;明星蜡像;仿真人蜡像定做;定做人物蜡像;人物蜡像定制;蜡像工作室;我们的蜡像,硅胶像作品根据具体的人物,按照1:1的比例制作,历史人物在制作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使蜡像的姿势、服饰、面部表情,以及人物性格,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面部的塑造制作技术十分讲究,对型和神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准确抓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绪变化,蜡像的头部毛发以及眉毛都采用真人毛发,人工一根根地栽植,化妆高度仿真。蜡像的眼睛采用进口树脂制作,炯炯有神;毛孔、汗毛和面部纹理采用先进的手工制作,配以灯光,音响效果,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我们的服务领域: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场景复原、影视道具等,同时承接私人蜡像定制,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以追求客户满意为宗旨,并相信自身的成功是建立在客户成功的基础之上的。上海英雕蜡像公司将以诚实和诚信作为合作的基石。
硅胶像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围棋文化浅说
围棋文化浅说
第一讲
围棋的起源
中华文化源远疏长,跌岩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围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围棋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旺盛、最深奥又最具有魅力的智力游戏非围棋莫属。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睿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博夫精深之围棋如今已逐渐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一株奇葩,也成为人类和平友谊的一座桥梁。围棋诚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个伟大意献。
围棋的起源是千古之谜。
知欲乃人性之一。由于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尚不能解释现存世界的一切,而人类又以不断地破译和解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为自己的追求。只要人类还存在于这个星球上,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就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人类的宿命。
对“谜”的好奇,对谜底的探索和追寻皆是人类的求知欲使然,对围棋起源的探索亦是如此。
围棋起源于中国,无可置疑,因为有关围棋的历史记录出现化中国。全世界已经接受围棋文化的所有其它国家都找不到先于中国的有关围棋的史料,他们的史料都明白无误地承认围棋是中国传入的,或经二传承日本传入的。围棋起源于中国不是谜,起源于何时才是谜。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此见于先秦典籍《世本》,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发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后人增补至议)》,列国诸侯的氏姓、都邑、制作等方面的事略。《汉书·艺父志》载有《世本》十五篇,这部文献在唐代已经残缺,及至宗代已经亡佚,我们今天看到的《世本》是清代若干人的辑本。
我国古代典籍中凡有亡佚史的东西总有不少麻烦。因其潜沉蛰伏的时间太长,及待重视江湖,是滞真是原来的面目就很难说了,伪诈的事屡见不鲜。所以,认为尧造围棋说出现在《世本》系后人附会的大有人在。当然这也只是质疑而已,推翻的实证也拿不出来。
但是,撇开《世本》,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如下字句:“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不管是《世本》还是《博物志》,“尧造围棋”都是传说。尧也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呢?
在各民族文化中,最早的传说和历史都是在长期口传的基础而后见诸文字的。易言之,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全凭口传,也即传说得保存和流传。
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若干实证研究剔除纯粹神话成分,远古的传说非常可靠。
尧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
1、前2377年—前2259年
2、前2214年—前2097年
后一种说法并标明尧在位执政时期是前2168年—前2097年。
彰说尧活了108岁,后说尧为117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根据邓小平的批示,我国与美国有关方面洽谈后,1986年翻译出版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73—74年版)。
前“2256年,起源于中国”。这结论不知根据何化?这个年代与上述禹种尧的生卒术都有些出入。不过笼统的说,围棋发明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无疑也是文化史上的一种奇观吧。
传说可靠也罢,终不如确实可信的文字记载。前770年至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中的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这个“弈”就指的围棋。上述是迄今为止欠见到有关围棋最早,明确无误的文字。
在日常中的比喻,一定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事物,由此可见围棋当时死亡大大夫阶层已经非常流行。《论语》中,孔子也提到围棋。孟子被黎为“亚圣”,在儒家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中提及围棋的有两次,共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优为重要。从此弈秋被誉为中国围棋的鼻祖,所知的第一代国手。
围棋盘是直线纵横交错,棋子仅为黑白二子,如此简易的棋是又是为何产生的呢?史籍不载,后人无所凭借,只好想当然了。笔者所见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战争需要的排兵布阵及谋略种种;二是占卜的道具,“照和棋圣”吴请源如是是说,社会学家郑也夫赞同此说,以为是驳不倒的。
不管那种,都是“假说”,都是情断性的,都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仅就是现有的知识推想,我倾向于占卜道具说,另一说则定重不靠谱。
本讲要点:
1、围棋起源于中国
2、传说尧造围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3、《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即前548年的一段文字是有关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
4、春秋时期围棋在七大史阶层已流行。
5、孔子、孟子的诏录及著述均有关于围棋的文字。
6、弈秋是我国第一代国手,被称为中国围棋的鼻祖。
物质的消费无法解除生命的焦虑,精神的思维也无法克服存在的孤寂。终极的答案,不在科学的发展和理性之中,唯有爱的行动,在关切、付出和分享当中,生命才得以完整,人类灵性的光艺才得以绽放。
以马内利修女(1908-2008)——《活着,为了什么》。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围棋班开学典礼 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的:
三、活动时间:2014年4月10日下午5:10—5:40
四、活动时间:清镇职教城幼师范校区XX教学楼XX
五、主持人:
六、参与人员:
1、全体师生
2、幼师领导
3、市体育局
4、市体能会
5、贵阳棋院
6、贵阳市棋委协会
7、贵州弈源围棋俱乐部
七、活动流程:
1、安静地由教室后门步入,听课
2、宣布仪式开始
3、校长致辞4、5、6、学生代表致辞
5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