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文化资源 2(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昌的文化资源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昌的文化资源 2》。

第一篇:南昌的文化资源 2

南昌的文化资源

南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建城2200年来,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相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南昌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文化遗址600余处,人文景观18处,自然景观26处,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1986年国务院命名南昌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昌的旅游文化景区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南昌市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册而驰名天下。古老的名胜交融于奇妙的自然风光之中,秀丽的山水装点着江南文化古城的独特风貌,构成南昌特有的旅游资源。南昌东城区有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南城区有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文化游览区,西城区有梅岭、梦山度假、宗教旅游区,北城区有鄱阳湖、南矶山、象山候鸟观赏区。

谈到南昌的文化特色,首先是一个古字。古色古香。有滕王阁、西山万寿宫,市内许多古建筑为代表,虽历经战火的磨难,但是总是经久不衰。另外一个就是红色。南昌打响了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八一起义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还有新四军纪念馆、朱德旧居以及陈毅旧居等。有许多革命旧址,这就是红色的文化底蕴。另外就是绿色文化。南昌去年开始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工作,加上以前多年的建设积累,现在已经不错了,到处一片绿色景象。这三种文化集中代表了南昌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同时具备这三种文化的城市当今中国并不多,关键就是要如何去利用,如何去开发保护。

南 昌 是一座 有 着光 荣 革 命历 史 的英雄城。南 昌 作为“军 旗升起的地方”, 红

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仅南昌市内就有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贺龙指挥部旧

址、朱 德

旧 址、花

角号朱 德 旧 居、叶 挺 指

部 旧 址、新

军 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小平小道、方志敏烈士墓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腾王阁 腾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经过重建,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

重建后的腾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腾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腾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腾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即《腾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腾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腾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腾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腾王阁》,巧妙地将腾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 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稀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 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 堪,人叹为观止。第 五

是 凭 栏 聘

目 的最 佳 处。进入厅 堂,迎

面 是苏 东 坡 手书的千古名篇《腾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旧址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1924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租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社成为领导起义指挥中心。

梅岭

梅岭位于南昌市西郊30公 里 处的 西山 脉中 段,鄱 阳湖 西 南 岸,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梅 岭 原名鸿山,早在汉 朝初 年,就 辟 有 驿 道。西汉末年,南 昌 县

尉 梅 福为抵制王莽专政,退陷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

梅岭林木葱茏,气候凉爽。主峰罗汉岭前的洗药湖,夏季平均气温仅摄氏22.6度,比市区低8-10℃,这对我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南昌来说,是一座难得的“凉岛”,故有 “小庐山”之雅称。1985年兴建的洗药湖山庄,是新兴的避暑胜地。梅岭是佛、道两教圣地之一,寺庙观坛曾多达136处。西山八大名刹之首的翠岩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铜佛,8 尺高的铜莲台和铜瓶、铜香炉、千僧锅。唐朝名僧贯休曾居云堂寺,有山居诗歌24首。原道教名刹太平观旁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30米,胸围75.米,6个成年人方可合抱。位居山巅的紫阳宫,石室尚存,东汉开国无勋邓禹曾到此,旁有邓仙洞和真君墓。

岭 上 百 座

峰,各具 特 色。梅

头 翠

竹 生 幽,狮 子 峰

攀,紫 阳

山 秀 丽 姿,罗汉岭利于观景。梅岭有许多古树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 为奇,被誉为“梅岭三绝”。

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

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市南5公里处,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

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设坛讲道,建太极观。唐代大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易名为天宁观。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朱耷(号八大山人)来此隐居,取“居纯阳驾青云来降”之意,改名青云圃,后又寓义为青云传朱明家谱,改圃为谱。八大山人纪念 馆是一纪 念 性 博

馆,集收

藏、陈 列、研 究、宣 传 为 一体,藏 品 丰 富。原殿堂辟为展厅,有系统地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及生平史料,并经常展示当今画坛高手佳作。园林中,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

人们置身于这古色古香、曲径幽幽、别具逸趣的环境中怎不心旷神怡!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纪念性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中国写意画大师,艺术巨八大山 人朱 耷 书 画 伤 口 及 生平史 料,其 院 内 环

幽雅,清 新 秀 丽,数 百 年 的 古

樟 树,苦 槠 树,罗 汉 松 青 叶 苍 干,繁

荫 广

被,覆 护 着 青 砖 灰 瓦 白 墙 红 柱 的殿

宇,显 得

格 外 青 谧。八 大 山人的作 品 :幽 深

玄 远,宁

静 纯 洁,超 尘 脱谷,混

然天成,其 水 墨 大

写意花鸟画更是以笔简意赅,出神入化,而脍炙人口,称美于世,让人心旷神怡,美不 胜 收,并 影

响 了一 大 批 如

陈 师 曾,齐 白 石,张 大,刘

栗 等 一大

批 著 画家。以 八 大 山 人 名

义 制

作 的字 画 复 制 品,陶

瓷、毛笔、石砚、明 信 片、纪

念 卡 和

出 版 的专辑将给 观众留下难忘的回忆。

南昌的美食 的赣菜口味以鲜辣为主,是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阁举办的盛宴,兴奋之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赣菜,正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赣菜主食为米饭,肉食品有猪、牛、鱼、鸡、鸭、鹅等。蔬菜种类繁多,食油有菜油、茶油等植物油,亦食猪板油。调味以食盐、酱油为主,兼用辣椒、醋、糖、桂皮等。农村有冬至日酿米酒、晒冬粉、杀猪腌闻名遐迩肉,冬至后晒干鱼、腌鸡、制板鸭等习惯。[2] 南昌特色小吃陪伴、影响了几代人成长,并传承延续。流行于南昌及周边地区的小吃主要有:油炸小品、石头街麻花、瓦罐汤和拌粉、牛舌头、金线吊葫芦、芥菜团子、酿冬瓜圈、家乡锅巴、大回饼、木瓜凉粉、伊府面、吊楼烧饼、状元糕、如意糕、麻辣烫、南昌米粉、风味烤卤、鄱阳湖狮子头、三杯脚鱼、竹筒粉蒸肠、藜蒿炒腊肉等。

南昌米粉

南昌米粉(牛肉炒粉、凉拌粉、炒粉、猪肝粉、猪血粉)吃法多样,可以凉拌米粉、炒煮米粉,放入麻油、酱油、葱花、咸菜末、最不可少的是南昌人喜欢的辣椒和胡椒粉。用祖传秘方制作的猪血不仅像豆腐一样柔嫩,还入口即化,就是大家所说的“老南昌活猪血”,绝对是南昌一大特色。

瓦罐煨汤

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南昌瓦罐煨汤完全采用民间的传统煨汤方法,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汤中之王”的江西煨汤味鲜香浓,是南昌的经典小吃。

街坊四邻总来捧场,外地客人也慕名而来。瓦罐汤便宜又好喝,桂圆、墨鱼、排骨的都很鲜美。米粉也不错,无论拌的还是炒的,加份汤,就是挺好的一顿。

石头街麻花

百多年前,南昌市石头街上有个小店铺,每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这就是遐迩闻名的“品香斋”麻花店。这家徐氏夫妻店,店面不大,生产的蛋黄麻花精细小巧,颜色金黄油亮,味道酥香爽口。

南昌历史

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南昌,人类活动更加频繁,人口增加,生产得到发展。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国——夏朝,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即后来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时期,南昌地域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秦代南昌地属九江郡。秦代广修驰道,南征北越时,修筑从京师咸阳经南昌直达岭南的驰道,沟通中国南北的联系。

汉兴,高祖刘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积相当于今江西全境,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519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人。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从西汉至三国归晋,前后历500余年,南昌一直为豫章郡治。三国时,南昌属吴,吴主孙策、孙权等先后在豫章郡内分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等郡。汉代以来,南昌地区经济繁荣,水陆交通发达。东晋时,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筑新城(即今旧城区)。隋唐时期将豫章郡改为洪州,设总管府,唐朝中后期又先后改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为江南一大都会,尤以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金、银、铜器制造较突出。洪州窑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所烧制的青瓷远销海内外,质地优良,也是皇家贡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959)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宋建隆二年(961)将都城从建康迁往南昌,号“南都”,李璟死后又迁回建康。北宋时南昌仍为洪州,洪州已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公里,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宋徽宗时期,南昌行政区辖地2.5万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达21人。南宋孝宗将洪州改为隆兴府。元代称南昌为隆兴路,后改龙兴路,是江西行中书省和布政司治所。明代先后称南昌为洪都府、南昌府。民国初年立豫章道,1926年设南昌市,古城墙因修筑环城马路于1928年拆毁。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南昌由此一举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从此以“英雄城”驰名天下,彪炳史册。

第二篇:南昌文化特色

南昌文化特色“特”在哪里?

南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几千年历史。首先是一个古字。古色古香。有滕王阁、西山万寿宫,市内许多古建筑为代表,虽历经战火的磨难,但是总是经久不衰。另外一个就是红色。南昌打响了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八一起义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还有新四军纪念馆、朱德旧居以及陈毅旧居等。有许多革命旧址,这就是红色的文化底蕴。另外就是绿色文化。南昌去年开始建设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工作,加上以前多年的建设积累,现在已经不错了,到处一片绿色景象。这三种文化集中代表了南昌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同时具备这三种文化的城市当今中国并不多,关键就是要如何去利用,如何去开发保护。

标志释意:

南昌轨道的logo标准色运用了红色:红色寓意,江西这片土地的人们淳朴热情;红色使人心跳加快,可加深人们的注意力;

LOGO是由:圆角正方形、地铁轨道和红色五角星组合而成。

1、抽象化的地铁轨道———突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性。

权释着:地铁的开通,会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引领城市新概念,让市民的生活增添新乐趣,同时———这也凸现出了南昌轨道公司求真、务实、周到、细致的企业文化精神和为城市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2、轨道上方半椭圆圆环也是“南”的首字母“N”的抽象化。它又像是“南昌最大中国最大音乐喷泉”的喷射的水流。

3、“红色五角星” ———体现了南昌这座“英雄城”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

八一起义在南昌,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后来的八一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朱德旧居以及陈毅旧居等,每个角度都有着“红色五角星”的脚印,“红色五角星”凝聚着革命烈士的鲜红的热血和精神。

它也让南昌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古色古乡的城市更加具有了“特珠”的现代文化生命力。

整体造型简单、通俗易懂、有内涵,新颖现代、大气稳重、独特、易用(方便印制于交通工具和标牌设施上)。

企业精神是“大气、精细、诚信、创造”。

缓解交通拥堵 方便市民出行 引领城市新概念 引领市民新生活

(含标准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及标准组合)设计作品。

南昌地铁标志设计作品应包括图案和中英文字体,既要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性,又要展现南昌的地域特征,还要凸现南昌轨道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标志设计作品应简洁明快、新颖现代、大气稳重、独特、易用(方便印制于交通工具和标牌设施上)。

最多不超过4色。详细的标志创意文字说明(500字左右)和图形分解,单独使用黑白样稿应能准确表达含义。应征人还应考虑到标志作品在站台标牌、地铁车头上的应用效果,投稿时要注明个人详细通讯地址、电子邮件、电话号码。

LOGO释意:

LOGO由红色五角星及地铁头完美组合而成。红色五角星,会让人很快联想到中国革命。

八一起义在南昌,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革命烈士鲜红的热血让江西这片红土地更加具有现代文化的生命力,这也是南昌最大的文化特色之一,红星五角星故可更好的加深市民及外来人士对南昌这座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城市的记忆及认可。

中间地铁头坚立在红星五角星中央,寓意地铁的开通会在南昌这座城市间自由穿梭,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为城市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同时凸现出南昌轨道公司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象征南昌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整体造型:简洁明快、新颖现代、大气稳重、独特、易用(方便印制于交通工具和标牌设施上)。

首先,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都很淳朴热情,不会像你所了解的那样。至于骗子,哪里都有,可是江西肯定算少的。

其次,就经济发展来说,江西作为全国生态经济的典范,加之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红色交织出绚烂的色彩。

再次,红歌会,红博会是江西的特色,也是省政府倾力打造的。不管从政治还是经济文化,都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最后,我就是一名南昌人,生在南昌,长在南昌,见证了南昌的成长发展,即使我作为一名海归,头顶很多光环,我照样愿意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祖国和家乡。我去过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但是我可以骄傲地说南昌不比任何地方差。回答完毕..欢迎提问的朋友来南昌玩^^

然而要说到现代南昌的文化,真不好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南昌的文化有了很多的改变,尤其是受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影响,南昌似乎成了“英雄城”的代名词,八一起义在南昌,武装革命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这一枪为南昌的现代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那以后,也不知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南昌的文化开始有了鲜艳的“红色”,什么“红歌会”、“红色之旅”、“红谷滩”、“红米饭”……似乎南昌的文化跟“红”字有了不解之缘。外地人说起南昌,一下子就能联想到中国革命,红红的五角星,革命烈士鲜红的热血让江西这片红土地,让这片红土地的心脏——南昌更加具有现代文化的生命力,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南昌文化的“特”就是“红”……

2.3万元征集南昌地铁标志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1-11-15 12:43:13 浏览:

独特的地铁标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青岛地铁有“海月相映”,宁波地铁标志是直接把“甬”这一简称变形,西安则用一条粗线曲折穿过方形红色色块构成,立刻让人想到古城墙。南昌的地铁标志会是何模样?从今天起,南昌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昌轨道公司)联合江南都市报,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南昌地铁标志。获奖者不仅可获得证书,最高还可收获2.3万元奖金。

A

面向全国征集南昌地铁标志

备受市民关注的南昌地铁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其中1号线计划2014年建成运营,2号线预计2016年竣工。地铁离南昌市民越来越近,征集地铁标志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事实上,南昌轨道公司的标志在2008年已经出炉,为何现在又开始征集南昌地铁标志呢?

“地铁标志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当时轨道公司的标志是委托设计的,公众参与并不广泛。参照国内其他城市的做法,我们最终考虑还是决定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地铁标志,也希望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南昌轨道公司相关人士说。

今日起至2012年1月8日24:00,南昌轨道公司联合江南都市报主办,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艺术设计委员会协办,面向全国专业设计机构和个人公开征集南昌地铁标志(含标准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及标准组合)设计作品。

B

标志要展现南昌地域特征

按照要求,南昌地铁标志设计作品应包括图案和中英文字体,既要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特性,又要展现南昌的地域特征,还要凸现南昌轨道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标志设计作品应简洁明快、新颖现代、大气稳重、独特、易用(方便印制于交通工具和标牌设施上)。

为确保南昌地铁标志能成功注册,应征作品应明显区别于其他任何商标与企业标志。所有应征作品必须是具有作者独立知识产权、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否则引起的法律纠纷及其责任由作者承担,征集人将取消作品参赛资格。谢绝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取消作品参赛资格。

C

市民可发送电子邮件投稿

本次征集活动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收件电子邮箱:44423324@qq.com,联系人:付小姐,电话:0791-88120623。电子邮件标题格式“应征南昌城市轨道交通标志作品-作者名”,标志设计作品尺寸为A4,电子文稿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作品可以由单幅图稿表现,也可由不同色彩的多幅图稿组成。电子邮件送达时间以征集人收件邮箱显示的收件时间为准。

投稿特别要求,标志彩色图案与中英文简称“南昌轨道、NCRT”标准组合效果;色彩模式须为RGB色,注明标准比例和标准色,最多不超过4色。详细的标志创意文字说明(500字左右)和图形分解,单独使用黑白样稿应能准确表达含义。应征人还应考虑到标志作品在站台标牌、地铁车头上的应用效果,投稿时要注明个人详细通讯地址、电子邮件、电话号码。

D

最高可获2.3万元奖金

本次大赛将邀请省内外业界知名设计师组成专业评审团对作品进行终极评选。评选的入围作品和最终结果将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公布。

征集人先行初选确定入围作品10件各奖1000元,复选根据专家意见从中确定3件中标作品各再奖2000元,如征集人最终从中选择某件作品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递交注册商标的申请,同时作为南昌地铁标志在南昌轨道公司官方网站(www.xiexiebang.com)和本报上公布,则重奖该作品作者2万元。应征人参加征集费用自理,所有奖金均为税后。

应征作品如初选后确定为入围作品,在征集人发布入围通知后,应征人须填写《南昌城市轨道标志设计征集活动应征作品创作者承诺书》,并由创作者亲笔签署(创作者为机构的,须由授权代表签署并盖机构公章)。创作者不止一人的,所有创作者必须共同签署,提供个人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机构名义提交作品须提交相应资质证明,同时作品必须及时取得版权登记证明。征集人保留从中标作品中选择一件或不选择任何一件作为南昌轨道交通标志的权利。所有获奖者均颁发相应荣誉证书。

南昌市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

来源: 类别: 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 2006-07-13 【大 中 小】

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区,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滨。位于东经 115°27’至116°35’、北纬 28°10’至 29°11’之间。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南昌市西接九岭山脉,东南属赣中南山地丘陵,土地面积 7402.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其中岗地低丘占 34.4%,水面占29.8%,平原占 35.8%。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有花岗岩、石英石、石灰石、陶瓷土、河沙等近30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17%。主要树木有413种,常见树种为松、杉、樟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也有零星分布。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39% 和 31.8% ;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20.9% 和 4.5%。野生动物有 48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 20多种,珍稀鸟类 12种。境内江河湖塘星罗棋布,以鄱阳湖为中心散布着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市区东北有艾溪湖、青山湖和贤士湖;城区有东、西、南、北四个风景湖。水利资源总量为 7.2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5万千瓦。

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冰冻期短。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冬冷夏热、秋爽春寒,春夏多雨、秋冬干燥。平均气温悬殊,春季平均气温 17.5℃,夏季平均气温 28.2℃, 秋季平均气温 20.9℃,冬季平均气温 6.3℃。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全市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回族最多。全市除定居港澳台人员外,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

南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建城2200年来,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相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册而驰名天下。古老的名胜交融于奇妙的自然风光之中,秀丽的山水装点着江南文化古城的独特风貌,构成南昌特有的旅游资源。南昌市东有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南有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文化游览区,西有梅岭、梦山度假、宗教旅游区,北有鄱阳湖、南矶山、象山候鸟观赏区。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观。有“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和位于伏虎山绝壁飞瀑间的洪崖丹井、享有“小庐山”之誉的西山梅岭及古柏苍翠的西山万寿宫、金光灿烂的“绳金塔”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多处。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外,百花洲、苏圃、苏堤等有中国园林之美,又有水陆花木之胜;水上观音亭、孺子亭、佑民寺等是名噪一时,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当人类走到了送走一个百年世纪,迎来又一个千年文明的重要时刻,古郡南昌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焕发出青春活力,展现出辉煌前景。从 1978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左右,提前七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特别是“八五”期间,南昌经济又上新台阶,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6.1%。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435.10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46.05 亿元,第二产业 205.28 亿元,第三产业 183.77 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地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先后与日本高松市、青森县东北町以及墨西哥托卢卡市和芬兰瓦•托市结为友好城市,同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及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昌为内陆重点开放城市,享受同沿海特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市场全面拓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八五”期间,南昌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高。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外商、外资企业的一切合法权益。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发达便捷。昌北、京东新区初具雏型,“一江两岸”格局开始形成。浙赣、皖赣、向

九、向乐等铁路干线穿城而过,尤其是京九线纵贯全市并与浙赣线交汇,成为内地连接港澳、西部地区连接东部沿海的大通道,南昌承东启西的大区位优势更为突出。1999年,南昌铁路局率先购入三列国内最新型机动车组,同时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开发的“电子引航员”IC卡“黑匣子”于5月份首次在路局各机务段试用,进一步提高了南昌铁路运输的现代化水平。公路四通八达,105、320、316等三条国道在南昌交汇,直贯湘、鄂、皖、浙、闽、粤等邻省而与全国联网。境内公路网络直达所辖郊县全部乡村。全国最长的双层立体分流两用桥枛“南昌大桥”以及新“八一大桥”、新火车站和老福山、坛子口、银三角立交桥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环境。水路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空运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厦门、南京、西安、海口、昆明等城市的始发航线和中转航线34条,民航运输年起飞9330架次。京九铁路、浙赣复线、国际性现代化昌北乐化机场的通车、通航,使南昌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立交化,城区绿化率33.1%,气化率25.5%,日供水量103万吨。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3.75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5万路端,模拟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6万户,数字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15万户。城市年供电量1.27亿度,配电系统供电可靠率99.76%。1998年,启动实施“一江两岸” 道路防洪系列、朝阳污水处理厂、孺子路综合改造等工程项目68个,累计完成工作量42272.78万元。

历史性的机遇,跨世纪的召唤,绚丽的前景和光辉的蓝图,激励着勤劳智慧的南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建设花园城市的伟大事业中。到 201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1.5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 1.5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把南昌建成“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强辐射”的中心城市。

为达到上述目标,实施五项战略举措:

1、以京九铁路贯通为契机,在现有经济格局上,突破行政区划,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拓展生产力布局,发展相对集中、规模较大、各具特色的若干产业区和产业带。

2、进一步优化农业,主攻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繁荣以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农业优、工业强、三产兴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以塑造文明省会城市形象为目标,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南昌,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和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必将以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崭新风貌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文化资源讲稿

文化资源学

第一讲: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

一、文化产业的学科设置

作为一门学科,文化产业在中国的高校里已走过了近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不管是文化产业的理论,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乃至于文化产业本身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实现了尽管曲折,但依然显著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际,都为自己的丰富和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的内涵、外延,以及学科构架,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都逐渐清晰起来。这种理论和现实经验的积累,对与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十年的时间,并不足以让一个新兴学科真正成熟起来。与哲学、文学、历史学这些拥有悠久传统的一级学科比起来,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经典的理论范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国内高校文化产业学科设置的混乱。

作为一门有着明显现实指向的实用学科,文化产业的学科设置应当、也必须考虑它的产生背景和最终归属地——市场。

因此,市场理应是文化产业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文化产业理论可以分为文化资源学、文化政策学、文化策划学、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研究这六个方面。

文化资源是其中的第一个方面,也是文化产业的学科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上,因此,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和从业人员,最先要了解的就是文化资源学。

文化资源学首先应当阐明文化资源的内涵、构成、分类、范围、特征和作用,还应系统地论述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它在市场化的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因此,文化资源学应当把重点放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面,并梳理文化资源的管理机制,透析文化资本在文化市场中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产业化具体途径。最后,文化资源学还应当能够总结一些成功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并对这些模式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学还应兼顾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对对当代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影响。

文化政策学是要研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基础。它不但要为后两者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也要规范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和取向。一国的文化政策,是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逻辑与现实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并往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意志。

文化政策学要研究文化政策的起源、性质、对象;理清文化政策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文化政策的选择、制定、执行以及终止。

文化政策学还应兼顾当前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历史、具体内容、固有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致力于建立、健全完善、健康的文化政策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运行机制。《文化政策学》,胡惠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

文化策划,是在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资源知识,熟悉相关文化政策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文化策划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通过文化创意,文化策划能够发掘、整合、改造或者重塑文化资源,将之变成文化产品,并在市场中实现产业化。

文化策划学应当涵盖文化策划的起源、定义、原则、方法、步骤和分类,并兼顾各个领域的文化策划。

如影视策划、戏剧策划、新闻策划、饮食策划、书画策划、服饰策划等。《文化策划学》。陈放,时事出版社,2003年。

文化经济学以文化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文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领域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文化经济学应当研究文化生产,文化需求、供给和均衡,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经济管理等具体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管理是从管理学角度对前三个领域的综合,这种综合这给界定和理清文化产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弄清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质内涵,而不仅仅将其当成一种空洞的概念,就要从文化产业自身属性出发,从它所关涉到的各种维度对其进行研究。

有学者系统总结了文化产业管理应当包括的几个方面:意识形态、行政管理、微观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事业、非营利组织、自由从业者)、品牌管理、投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李向民等,书海出版社,2006年8月;《文化产业管理》,徐浩然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文化研究,从广义上来说,是关于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从狭义上说,则是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狭义的文化研究诞生于雷蒙德·威廉斯对马修·阿诺德所持文化观念的批判;前者试图以“生活方式”代替后者对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定义,夺取掌握在知识精英手中的文化领导权,从而首先在文化领域打破封建时代残留下下来的等级制度。

可以说,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对权力的角逐。随着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研究的丰富与发展,后者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现实更加普遍的关照,特别是对处于结构性的强制力量支配下的个体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可以说,对于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关注,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于被统治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文化反抗资源的挖掘,是文化研究的灵魂与精髓。”

因此,文化研究囊括了几乎所有能够透视当代社会文化逻辑的关键词:文化工业、文化霸权、文化资本、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现代主义、日常生活、现代性、后现代、亚文化、反文化、主体性、权力、体制、话语、神话、性别、结构、解构、表征、符号、身体、他者、文本。《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

(一)对文化产业而言,文化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丰富的文化资源,无疑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反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可能遭遇更多阻力。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对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模式。某个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常常和该地的文化遗存紧密相联。

此外,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某些历史或虚构的名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传说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名人故里之争。

事实上,在中国频繁上演的名人故里之争,恰恰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的尴尬。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创意产业,应当是立足创意,对文化资源的整合、改造和创新。它应当以知识、思想和智慧作为支撑,创造财富。

对名人故里的争夺,暴露出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在文化产业的最低端挣扎,仍然之知“守旧”,不知创新。现实是,那种依托历史名人效应,建陵园,造寺庙,修碑林,扩公园的开发模式,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缺少自然景观卖点的前提下,如果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仅仅依靠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

因此,文化资源并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产业的繁荣,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革新和思想解放,惟此二者,才是文化产业突破自身瓶颈,迈向真正繁荣的关键。

作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第一大国的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并没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它的文化产业能够发展成为别的国家无法企及的巨无霸,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民族抓住了文化遗存这根救命稻草,而是在健康、完善,并且开放的制度保证下,立足创新,用思想和智慧创造了文化产业的辉煌。

因此,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大选胜利演讲中可以说:美国能够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靠的并不是军队和财富,而是美国人源源不断的梦想的力量,靠的是民主、自由、机遇和永不服输的希望。

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这些特质,以及它们创造的环境,是文化产业成长和发展的最好土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在文化产业异常繁荣的基础上,美国可以通过诸多强大的跨国公司,向外输出它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在扮演着世界警察角色的同时,也印证着萨义德在东方学和文化殖民理论中的预言,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帝国。

(二)对文化资源来说,文化产业的意义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存。当代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一次转型中,传统的经济方式、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经历伴随着剧痛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自身产生和生长的环境,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还有一些,尽管尚未消失,但一直徘徊在消失的边缘。

这些最大程度上保留着本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最完整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的根。但是,我们对这些宝贵文化的保护,却一直面临着尴尬的困境。如果完全由政府主导,把这些文化陈列在传统文化的博物馆里,它们很可能会因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丧失自己鲜活的面貌,变成一具具干瘪、僵硬的文化僵尸;而用来保护它们的费用,也将成为国家的负担。

因此,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之置入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场域——市场之中,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也许是对它们的最好保护。

其次,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文化资源的成长和发展。许多文化资源,在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之前,仅仅是带有文化性质的材料。可能是一些传说、一个故事或者一则寓言。这些故事本身,是称不上文化的。

但是,当这些带有文化性质的材料作为文化资源被文化资本带入市场,它们的命运往往会发生改变。这些文化资源本身所蕴涵的能够迎合当下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某些要素,会被反复地挖掘、放大、复制,以致于形成一种可观的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参与当代文化的构成。

作为哥特文化的一支,吸血鬼文化在进入市场被大规模开发之前,仅仅散见于东欧罗马尼亚地区的传说,或者一些哥特风格的小说中。它的兴起与发展几乎与电影工业的兴盛一样,是十分晚近的事情。

吸血鬼文化中的那些关于灵魂、肉体、信仰、背叛、时间、黑暗、光明、永生、命运、诅咒等元素,往往在电影中被赋予一层近似幻觉的浪漫色彩,成为电影的卖点。

经过文化产业的放大,吸血鬼文化以影视和小说、动漫等形式为载体,受到了跟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关注,作为一种亚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和内涵,成为哥特文化的代表。

最后,在市场环境中,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能够得到文化产业的滋润。有很多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它的生长环境、形式和价值观,并不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某些文化资源在进入市场、被产业化以后,价值内核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完全变成市场的傀儡。这种已经遭到破坏的文化,在精神上,很可能已经和原来的文化大相径庭了。

在当下,这种由于市场的介入,而改变了某种文化最基本内核,使其染上市场那种肤浅、功利、盲目和庸俗特征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

这种尴尬,事实上反映了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即文化产业,到底是要发展产业(经济),还是要发展文化?二者到底以谁为主?在现实中,有没有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可以兼顾两者?如果不存在,在市场环境下,文化是否一定要适应经济的要求而牺牲自己?如果存在,这条道路又应如何修筑?

三、文化资源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文化资源的内涵

资源一词,最初常被用来专指自然资源,即“存在于自然界的某种物质或环境,并且能够产生经济利用价值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天然的生产资料或者生活资料,而是包括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凡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材料、手段、技能和思想体系等,都可称为资源。

资源内涵的这种由“自然”向“社会”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本身的变迁,人们所面临的现实,不但是单一的自然,而是日益复杂了。因此,便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具有文化属性的各种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

(二)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辨析

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

一、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所赋予的,这种创造活动与人类的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因而被赋予了某种精神内涵,所以,文化资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资源,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和社会功用性,这是它不同与以天然形态表现出来的自然资源的突出特点。

二、文化资源常常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很多文化形态本身不但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更加宏大的文化的载体。比如语言和文字。

因此,文化资源既有内容的属性(文化内涵),又有形式的属性(文化载体),研究文化资源,一定要兼顾这两者。

三、与自然资源不同,文化资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量和种类的不同,也包括同一种文化资源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形态的变化。

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指的是由历史文化塑造并遗留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资料。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一切文化遗产都可以看做文化资源。

然而,文化资源却不仅仅是文化遗产,前者还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化资料。一切现时代产生和创造的文化资料,也都可以成为文化资源。

因此,文化资源是历史的和当代的文化资料的总和,文化遗产只是文化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常常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已经定型,而文化资源由于包含着相对活跃的现代文化的部分,还不断丰富和改变着自身。

文化资源和文化

一、文化具有整体性。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应当是某种结构性的、有机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被某种风格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并参与到社会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形式,这种文化才算完整地建构了自己。比如佛、道文化。

文化资源对整体性没有要求,进入市场的时候,根据市场的要求,它常常是独立的、碎片化的、被割裂的,它可能是一种文化中的某个部分、片段、元素,被放在市场的环境中复制、加工、整合与放大。《功夫熊猫》

二、文化是自主的,动态的,有自己的现实意图。它需要通过参与现实,获得必要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它希望能够通过融入现实,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社会结构的形成。

文化资源则不然,作为一种资源,它多数时候是静态的,是被动的,也没有明确的现实意图。在进入市场之前,文化资源缺乏自主性,缺乏成长和发展的动机和动力;进入市场之后,它又时刻面临市场逻辑的威胁,并有可能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因此,文化资源需要开发,更需要保护。

(三)文化资源的特点

1.意识性

无论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整体性的文化体系,还是这个体系中个别的具体文化形态,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更新,都参透着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文化是人类意识的集中、升华、形式、升化,是人类意识的现实化。2.社会性

文化资源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社会中诞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了文化的出现,并作为文化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实现自己的积累。

其次,文化资源的社会性还在于它依靠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自身。没有社会形式,文化就只能成为思想。

第三,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是社会的符号系统。文化与社会是同构的,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构建着彼此。3.教化性

文化的教化性是文化的本质力量。文化对个体、民族的塑造,正是通过它的教化能力实现的。文化可以塑造一个个体或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4.传承性

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是其教化性在时间上的表现形态,文化资源通过一个民族的代际传递,实现自己的传承。5.民族性

和文化一样,文化资源也拥有民族性,并通过一个民族的习俗、服饰、行为、艺术等表现出来。文化资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6.交流与共享性

如果说文化资源的传承性体现的是文化在时间上延伸,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性则体现了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能力。不同个体、群体、民族可能实现不同文化的共享与交流。7.变异性

某种具体的文化资源或者某一时代的文化资源的总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可变的。这种变化,根据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可能是量变,也可能是质变。

(四)文化资源的作用

1.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丰富的资料来源,文化体系和文化资源中所包含的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不但是思想的基础,也常常以思想的形式被总结和阐发。比如,儒家和道家关于“道”的观念和思想,就来源于中国文化本身。

2.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

价值观是一个群体及其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一套观念和规范,这些观念和规范是这个群体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也是他们评价体系的基准。

价值观是通过文化的作用逐渐形成的,是文化的核心,它又具体地体现为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等。3.转化为文化资本,影响社会发展

在当代社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和经济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也丰富这当代社会的经济形式。

文化经济的兴起,使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在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范畴,而是能够以资本的形式为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两股力量的结合,极大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甚至改变着社会的结构。4.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来源

随着时间的流失,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着文化自身发展逻辑,能够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文化资源,将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文化遗产。5.文化生产力的基础.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实际上是对文化资源加以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利用的结果,它对推动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财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讲 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把文化资源划分为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从空间上,可以将之划分为乡村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和海洋文化资源;具体的,我们还可以依据其存在形式的不同,将之分为民族文化资源、企业文化资源和社区文化资源等等。

一、乡村文化资源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也可称为乡土文化,是一种反映着人类早期农耕文明的本质与特点,与现代都市文明并存的文化形态。

乡村文化资源是一种民间形态的文化资源,带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文化色彩。

乡村文化存活于日常的田间地头,是生活在乡村的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反映。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居住、耕作、交往、礼仪、习惯、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节庆活动等等,构成了乡村文化最基本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资源的特点

地域性

乡村文化是一种产生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文化形态,它的内涵、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都带有突出的地域文化色彩。文化的地域性虽然在每一种文化形态中都可能表现出来,但在乡村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因为与其他文化形态,特别是代表着现代文化的都市文化比起来,乡村文化更加质朴、直接地体现着人对自然环境的应对,因而更加明显地带有当地特殊地域环境的烙印。民众性

乡土文化,不但以某些艺术形式反映着乡村民众的生活,常常也就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

每一位乡村民众,在他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都参与了乡土文化的延续和创造。因此,乡土文化有着最广泛的民众基础。

另外,乡土文化往往也更加直接和完整地表现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乡村文化的民中性,是中国文化群体性特征的直接体现。

亲缘性

亲缘性来源于远古社会时期代代相传而形成的家族关系、血亲关系、宗法关系等,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形成了带有突出亲缘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

在现代社会,当都市文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冷漠、疏离、隔阂等特征时,作为农耕文明中宗法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亲缘性在乡村文化中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乡土性

乡土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持久和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包括人们对故土、家园、亲人、乡里的依恋和怀旧之情。

乡土观念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一种放大;是中国人对家庭的依赖、珍视、然而又被家庭束缚的社会形式。

同时,它也体现着农业文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的要求,并且影响着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发展与演进。

二、都市文化资源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最早诞生于四大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虽然在产生时间上晚于上述地区,但它是古代城市形态较早走向成熟的地区。约在公元前800—500年,古希腊就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形态。

有研究称,在中国,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城市就出现了。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一些具有城市形态的城邦组织。

中国城市最早起源于原始氏族时代的酋邦国都城,在原始村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聚合而产生。世界其他国家早期城市也表现出这一特点。

(二)古代城市

古代城市脱胎于氏族村落,一般是众多村落的聚合。城市在形成的过程中,成为承载社会功能的聚合体,并孕育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我国古代城市在很多方面仍带有相当浓厚的村落文化的色彩,因而城市与乡村并存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城市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它的要素主要体现为:

1.它是超越氏族村落之上的组织形式和永久性定住点,出现了城市建制和城市居民;

2.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有超越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造物; 3.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4.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 5.是文化传播中心。

(三)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由古代城市发展而来,它们都超越了村落文化具有的社会结构,打破了村落以家族、血亲、宗法观念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核心。

现代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古代城市最大的不同是,现代城市建立在超越了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

现代城市在许多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也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

(四)现代城市的基本特性 1.多元化与异质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化特点主要是在城市中体现出来,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多元化崇尚多样性和异质性,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精神特征。

多元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追求。多元化和异质性带来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2.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

现代城市注重营造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氛围,既要打破古代社会封闭和保守的观念,强调一种更为开放、公开、民主和透明的社会气氛,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同时也强调要尊重个人的权利,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权。3.市民自治性

现代城市强调公民的自治性和公民权,反对封建专制和独裁统治,把参政议政看作是每一个市民所享有的权利,强调公民参与意识,这与体现专制性的古代社会是不同的。4.集体情感与集体人格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人组成的社会,大家生活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之中,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他律原则取代了自律原则,作为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5.是整体感与和谐感

现代城市的人们对城市的依赖感和认同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来源。

现代城市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群体,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要注重社会公约和社会道德,不能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五)都市文化与文化经济

1.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是一种发展程度较高的现代文明,它是在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较高形态的城市文明。所以,都市文化同历史上城市文明的发展演变具有密切关系。

但从根本上说,都市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现代文明,即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以来的文明发展,因此,都市文化中除具有现代因素外,还具有传统因素,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因此,我们在研究都市文化的时候,既要有纵向的历史坐标(历时性),也要有横向的时代参照(共时性)。都市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趋势。

都市文化产生都市精神。后者不同于传统文化精神,它具有更多的现代性特征。都市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有政治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文化上的。

在传统社会中被称为“市民”的城市居民,在现代都市中,已逐步向公共管理中“纳税人”的观念转变。2. 文化经济资源

文化经济资源指的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时可以实现经济价值的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根据性质的不同,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因而也都可以形成文化经济资源。

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一般分为市场调节、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三种。现代文化经济资源的开发一般包括外延的开发和内涵的扩展两种。外延开发是指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以增加现代文化资源数量为立足点来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内涵扩展指采用一些新手段、新技术,通过创意这个重要环节来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提高对现代文化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3.开发都市文化资源的关键

都市文化资源,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文化资源。对都市文化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是要结合都市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开发都市文化资源应遵循市场的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都市文化中符合市场规律的特质。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都市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开发都市文化经济潜力的同时,建设健康、独特的都市文化氛围。

因此,具体地需要注重下述措施:首先,研究白领阶层文化心理,培养精英文化消费趣味。在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白领并非之“中等财产”的持有者,而是“中产阶级”,即在社会上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者、经理人、教师、高级技术人员和推销员等等。在中国当下的语境里,白领更接近“小资”。这些人常常和酒吧、咖啡馆、舞厅、美容院、时尚杂志这些较为高档的消费品联系在一起。虽然都市文化中的这种“白领趣味”,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生活中的痛苦、艰辛与困惑,故意简化、涂饰和虚构生活舒适、快乐、潇洒的一面,但从经济上讲,这种趣味能够客观地起到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引领大众消费潮流的作用。

其次,还应注重营造文化旅游氛围,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当代旅游业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技术的发明物。它从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出发,借助现代交通方式、传播媒介甚至国家机器,对旅游地进行批量的复制和宣传,以达到商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模式化的旅游中,游客都很难得到外在(景区)和内在(游客)的真实体验。针对这种情况,现代都市应当因地制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加强自己的文化特色建设、旅游环境的营造,挖掘城市本身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的文化特色。真正的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应当能够凭借自己深厚的内涵,主动包容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非一味地迎合他们,从而失掉自己的本来面貌。第三讲:民族与文化 ——两种民族理论的介绍

一、民族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人们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似乎一直占据着众多文化论争的核心。人们发现,在现代的语境下,不管是谈论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讨论更广阔视野中的国际形势,都离不开对民族问题的溯源与探究。

而我们谈论民族,又一定离不开文化。文化和民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民族创造了文化,还是文化构建了民族?

这些问题,也许能在下面的两种民族理论中,找到线索。

二、两种不同的民族理论

(一)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

关于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有过一个很有影响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个定义,长期以来被学界,特别是国内学界奉为经典。

“共同语言”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使用一种语言作为本民族的交流工具,这是形成民族最突出、最显著,也是最稳定的要素。民族的区别首先就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同。

“共同地域”指的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域,这是形成民族的地理环境因素。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一个民族内部具有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形成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一致性。

“共同心理素质”也称为民族性格,指的是一个民族长期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它集中反映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表现出的某种精神性要素,它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的反映。

在斯大林的定义里,民族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社会存在;正是民族本身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

这个意义上的民族,强调了民族的实在性与客观性,强调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更加容易促生厄内斯特·盖尔纳所表述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民族主义情绪是这一原则被违反时的愤怒感,或者是实现这一原则带来的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是这种情绪推动的一场运动。”

在这个表述中,民族常常被与国家、祖国、传统这些宏大叙事联系起来,在相互的渗透与支撑中为彼此提供合法性。

因此,这个意义上的民族、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也更加容易被融入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维护体制性权力,进行外交博弈的重要力量。

(二)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爱尔兰裔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1983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散布》一书中,这样界定民族: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安德森提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背景是,在现代世界里,大众传媒让世界变得日益扁平化,地域、部落、宗教、家庭的“前现代认同”被粉碎了;

民族主义能够提供的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凝聚力,也提供了某种人们围绕它可以建立起来的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关系。

这种来源于想象的身份认同,赋予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以抵御现代世界中的冷漠和不安全感。

“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大部分同胞,遇见他们,或者甚至是听说过他们,然而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却活生生地有着一个这样的共同体的意象。”

“尽管每个民族都可能盛行着实际的不平等和剥削,但民族成员间总是被伪装成深厚的、平等的同志关系。”

为了能够想象这么多人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拥有能够标记他们身份的那些本质特征和景观,就意味着他们内部存在的分裂必须被忘掉。

以下具有象征性的符号,都可能被有意识地用来支撑那种想象;很多时候,这些象征性的符号,都是具有文化属性,或者直接就是文化本身。

这些符号包括历史文献、文化传统、民俗习惯、文化景观、民间图腾、历史记忆、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

对这些符号的共有,使得人们对民族的想象更加丰润、饱满,因而具备了现实感和真实性。

“想象的共同体”给我们的启示是,民族也许并不是存在于我们常识之中并与现实对应的那个实体,而是由文化、意识形态、自我意识共同构建起来的想象物。

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都可能只是一套话语,一种叙事,而这种可能的话语和叙事的样貌,往往决定于那些掌握着话语权力阶层的塑造。

这样,最起码从理论上,任何关于民族、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主义的话语,就都存在着虚假的可能。

第四讲: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

一、文化资源的生态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生态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社会所依附的自然环境就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和破坏。

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水污染、空气污染、地质灾害、沙尘暴等等,都是自然生态受到破坏的表现。

归根结底,人类面临的自然生态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处理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发展模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文化资源的生态问题

与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现代社会的来临,改变了很多文化资源(特别是保存着一个国家,民族最完整的文化特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现实环境,使这些文化资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而面临着湮灭在现代化洪流中的危险。

因此,文化资源也面临着生态的问题。

二、文化生态

(一)什么是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从生态学视角提出的,如同自然界一样,文化也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它要求文化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一般认为,文化生态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进化和过程》(1953)年中提出的。斯图尔德是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受到了功能学派的影响。

它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文化的发展规律,维护构成生态平衡的多样性。

文化生态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而不是要把一般性的原则应用到任何文化环境的情况上去。

第二,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存在有自己所要面临的现实生态,也就是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对文化而言,政治和经济的力量非常强势,它们往往为了实现自己的逻辑试图强制改变文化的样貌。

第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化体系内的各种关系。文化生态学要把文化体系看作一种文化生态体系,即由“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因此,它必须关注文化体系内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负文化甚至非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的共存模式,通过理论研究以维持这几者之间的平衡。

(二)文化生态对文化资源保护的启示

文化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念和理论关照文化,试图在现代社会建立一种稳定的文化平衡,这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文化生态学有利于人们按照文化自身规律保护文化资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对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应当依照文化本身的规律,不能根据自己的臆想和需要,任意破坏和改变文化。

第二、文化生态的观念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保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而用生态的观念关照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的这种多样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以某种主导文化的力量来推进的,这种主导文化因为打上了现代性的印记,而成为一种具有支配性的因素,总怀有无限延伸自我逻辑的意图。

生态观念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一维,对现代性同一化的性质作出了可贵的批判;文化生态观念最基本的追求,就是要极力维持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世界的丰富性,以对抗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深入的现代化特征。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则很有可能出现不顾对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的需要,进行过度地开发,甚至粗暴地篡改、破坏文化资源的现象,因此,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要特别注重对前者的保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

第一是坚决贯彻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文化资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还有很多是濒危资源,具有不可修复性,它保留着许多“历史记忆”的元素,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逻辑,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

保护文化资源,并非要把文化资源封闭起来,很多时候,将文化资源市场化,是赋予文化资源生命力的有效方法。

在重视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结合并发掘出来,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并行不悖的。

第三是产业化开发应合理适度。

在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的保护一直面临着两难,文化资源既需要进入市场获得新的生命力,也时刻面临着被经济潮流吞没的危险。这个时候,就格外需要把握资源开发的度。

合理、适度的开发就是要考虑文化资源的生态现状和生态恢复条件,要按照文化自身的规律和生态要求,而不是经济规律和要求来开发文化资源。

第四是政府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切实负起责任。

作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段政治资源的综合体,政府永远应当,也必须是文化资源保护的最重要的主体。

任何时候,政府都应明确自己在保护文化资源中的责任和角色,并且应当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第五讲: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一、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商品 ——以九莲山“帐书”文化为例

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学者罗兰·巴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当时大量出现的大众文化产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图解读包含在那些“现代神话”及其媒介再现中的信息。

他使用索绪尔的符号分析法,对那些流行文化进行了“解神话”,细致地阐释了它们能指、所指和符号意义。

70年代,巴特有关“神话”的论述被翻译到英文世界,在社会人文科学的很多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90年代前后,西方有学者将神话概念引入旅游研究,认为在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宣传和提升中,通常有一个“神话化”的过程,并对由谁,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制造神话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九莲山“帐书”文化从一种不为人知的民间信仰,到一个颇具潜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历程,似乎同样经历了一个被“神话”的过程。

同时,作为一个刚刚被生产出来的民俗文化产品,九莲山“帐书”还有被进一步神化的趋势。

(一)“帐书”文化的发现及现状

2008年6月,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全省启动了民间美术普查、古村落普查和民俗志(县卷本)编纂三个专项工作。新乡市民协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发现了辉县市九莲山西莲寺写帐现象。

写帐,又称为“写天书”、“打盘”,包括写帐、开帐和交账三个步骤;

香客按照所谓“神授天命”书写、绘画或者制作的“帐盘”,在“神”指定的时刻展出,由“神”指定的解帐人开账后,在“神”的指令下焚烧,全部完成这三个步骤,才算是完整的“写帐”。

在写帐人创作的帐盘中,不但有各种各样的美术图案和书法,并且出现了许多非常神秘难解的文化符号。

由河南省民协副主席乔台山和新乡市民协主席申法海共同撰写的《关于九莲山西莲寺写帐的考察报告》,是第一份关于九莲山写帐文化的文献。

《报告》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写帐现象。对写帐的定义、方式、程序、分类、地点、工具、时间进行了初步梳理,并介绍了写帐人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职业构成、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性别与年龄、写帐动机等做了细致的归纳。

2010年初,乔台山的《九莲山西莲寺帐书探秘》一文发表在《文化月刊》2010年一、二期合刊上。

据介绍,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靠近九莲山的地区,均有写帐现象。当地有“写帐在中原,交账在西莲”的说法。而写帐的源流则因为其本身的神秘性尚未厘清。

该文把写帐现象定性为一种民间信仰,把“帐书”划归为民间美术的范畴。

(二)帐书神话的制造

帐书文化被发现以后,并没有仅仅被囿于专家学者的小圈子,而是在九莲山旅游有限公司这个民营企业的积极推动下,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取得政府认可,频繁联系媒体以扩大社会影响和知名度,邀请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帐书的价值以寻求学术认同。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制造了九莲山帐书文化这个小小神话。我们可以把帐书神话的制造者分为三个方面。1.政府及其相关单位

在九莲山帐书被“神话”的过程中,政府及其相关单位的作用非常关键。

帐书文化自被发现之日起,就和政府行为息息相关。在此之后,它的操作者也一直在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寻求政府及其相关单位的认可,试图在政府认可的基础上,构建帐书文化的合法性。

2008年6月,新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三个专项”民间美术普查中,首次发现“帐书”文化。

2008年12月29日,新乡市人民政府正式把“九莲山俗神信仰”列入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5月,“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验交流现场会”在九莲山召开。

2009年9月,河南省民协与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称“九莲帐书”为“重大文化发现”。

2010年4月,《灵魂的叙述——九莲山小西天帐文化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展。2010年10月,新乡市文化局、旅游局主办九莲山“九九帐书节”。

2.专家、学者、艺术家

九莲山帐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人了解,并形成今天的声势,成为一个初步成功的文化产品,一个有潜力的文化品牌,和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肯定是分不开的。

相关专家是最早发现帐文化的人,也是最了解帐文化的人,同时,也是最懂得保护帐文化的人。帐文化迄今所取得的政府认同和社会关注,大都是建立在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的。

2009年7月,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听取报告。

2009年8月,乔台山、申法海完成《关于九莲山帐书的考察报告》。2009年9月,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听取报告并作出指示。

此外,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国家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王锦强、工艺美术家倪宝诚、作家田中禾、戴来等陆续对九莲山帐书文化发表肯定意见。3.媒体

严格地说,罗兰·巴特所说的神话,都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奇观”,这些奇观的诞生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现代社会中媒体的泛滥。

媒体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表征工具和载体,几乎所有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景象,都经过了媒体的挖掘、放大与拼贴。

在九莲山帐书称为“神话”的过程中,媒体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

2009年11月,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大陆寻奇》报道九莲山帐书。2009年11月,河南电视台九频道播出九莲山帐书专题片。

2009年11月,河南电视台三频道《民生印象》播出《天书之谜》专题片。2009年11月,河南电视台及郑州、新乡多家报纸刊发关于帐书的文章。2010年1月,河南电视台九频道播出九莲山帐书专题片。

2010年4月,深圳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新浪网报道九莲山帐书。2010年10月,大河报、中国旅游报、新浪网多家媒体报道帐书文化节。

4.神话的神化

政府、学者、媒体在资本(河南太行九莲山旅游有限公司)的牵引下,共同缔造的这一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延续着神话的逻辑,把自己进一步神化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帐书对自己的描述。

在帐书对自己的描述中,更愿意使用的是那些不可解,增加自身神秘性,刺激人们想象和好奇心的词汇。比如“神授天命”、“宇宙语”、“天书”、“天机”、“神启”等。

这些词汇本身的蕴含的庄严,往往被下意识地理解为写帐行为的庄严。因此,在对帐书文化的解读中,人们更愿意将其归入精神的范畴,而不是更有可能为之提供科学的解读工具的心理学范畴。

二是市场行为中的神化。

九莲山帐书在进入市场时,经历了一系列的策划和营销,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神秘九连天书,百万重金求解”的广告策略。

在市场中,“百万重金”与其说是一种策划,不如说是一种修辞。策划者无疑并不会拿出百万重金去酬谢解读者,也正是因为解读的不可能,“百万重金”才成为可能;它在成为营销噱头的同时,也是对九莲帐书价值的暗示。

(三)神话的危机

几乎所有文化资源进入市场之后,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变形,变形的程度,往往由其适应市场的程度而定。

这种变形之所以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是因为文化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进入市场之后可能面临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文化和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律。在两者的相互碰撞中,强势的一方(往往是市场)会要求对方做出调整。市场中的帐书文化也不例外。

进入市场的帐书文化至少面临着以下三个危机: 1.帐书的真实性危机

根据文献,帐书往往是写帐人在“神启”的状态下潜意识的流露。这种流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在景区举办文化节期间,甚至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将之日常化的时候,还能够保证每份帐书都来自写帐人被偶然激发的潜意识吗?如果不能,帐书就是去了它最迷人,也是最神秘的特质。2.帐书的形式危机

如果帐书变成一种人为地、有意识地安排,从而损坏了它的真实性时,那它最接近艺术的一部分,即它的形式感也将遭到破坏。

帐书的形式感不但包括某一幅帐书自身的形式,也包括帐书整体形式上的恣意和丰富,如果后者在人有意的干预下日益萎缩,帐书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审美价值。

3.帐书的生存危机

对写帐人而言,写帐往往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包括写帐、展帐、交账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秘密进行。

市场要求把这一切公开,在一些写帐人的眼中,这是亵渎神灵的事情。因此,有不少原来在西莲写帐的人,都不再认同这个地方了。

而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污染”,更是为帐书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危机。

(四)微妙的平衡

巴特曾经指出,神话之所以产生、流行,就是因为它有着多种能指和所指,能符合各种读者的期望。

九莲山帐书适应了广泛的市场需求,是一种包含着政府、学者、媒体、开发商、游客几种符号意义的复合体。

帐书要在这几方的期望中保持自己的原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把握好的参与的方向和力度,协力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政府对待帐文化的态度可能是矛盾的,一方面,政府希望能够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把帐文化打造成一张当地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顾忌着意识形态将之视为封建迷信的要求。

这时候,政府的眼光和魄力都非常重要。政府能否抛开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成见和惯性,真正发挥其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将是决定帐文化未来的关键。

专家学者看似是这一文化资源最重要的保护力量,事实上,在对其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也遍布着局限和陷阱。

包括帐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资源,本身往往非常复杂(常常正是因为复杂,才丰富和迷人),而学者大都据守着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就会出现把一种复杂的文化事象粗暴地套入简单的理论框架的可能。

学者在研究一种文化时候,怎样透过不同的角度丰富该文化的内涵,而非用僵硬的框架为其定性,是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涉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各方中,媒体可能是最浮躁的。媒体往往单向地关注事物的某个“吸引人”的侧面,并竭尽全力把这个侧面放大,使其看起来更加迷人。

在这种片面的挖掘与放大中,必然伴随着有意无意的忽视和粗暴,使得一种立体的、复杂的事物被压缩成一张光鲜然而虚假且脆弱的名片。如何遵守新闻的客观精神,尊重事物本身,是媒体应当永远警醒的课题。

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即使是一个经营文化的企业。绝少有企业会拿出大部分精力做本该属于政府责任的公益事业,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高估企业在维护文化产品价值属性是将会做出的努力。

企业经营一种涉及稀缺文化资源的文化产品时,应当格外审慎,应当在政府的严格监督下,采取一种温和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经营。

帐书文化的神秘、奇特符合游客对民间信仰的想象,然而,游客对帐书文化的威胁也最为直接。

旅游垃圾,不仅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丢弃的物质垃圾,也包括他们对特定文化样式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污染。

如何把握和控制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特定文化的度,在满足游客猎奇和娱乐需求的同时保持帐文化的自身特质,有着重要的文化生态学意义。

二、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方式

(一)资本的概念及划分

资本原指经营工商业所需的本钱,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就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而言的,主要是以货币或者物质财产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东西。

在经济学上,资本是指与物质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的能够带来增值的生产资料或者货币。

“广义的资本是指可以利用的一切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资源,其中就包括了经济资源、科学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自然与社会环境资源。”

(二)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分类

在其著名论文《资本的形式》中,布迪厄认为,资本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更加接近古典经济学中资本的概念,而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的是一对社会学的概念。

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它是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是文化通过其本身价值实现的财富积累和增值。在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以经济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以社会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化资本同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具体化的存在形式。如一个人的惯习、素养、思想和肉体的长期保存。2.客观化的存在形式。如图片、书籍、词典、光盘、绘画、古董、建筑等。3.体制化的存在形式。一个社会中具有文化权威的机构及其延伸,如学术认同感,各种资格证书等。

对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作细致的区分,我们会发现,文化资本的具体形态更加接近传统资本划分中的人力资本,体制化的存在形式更加接近社会资本;它的指向是文化基层的划分和文化领导权的争夺;而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存在状态则明显地与传统划分中的经济资本相关。

很大程度上,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常常就是各式各样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

(三)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方式

通过对文化资本形式的具体分析,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范畴内对文化资本的关注,应当集中在文化资本的客观形态,及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之上。

文化资本的这种形式想要充分发展,彻底贯彻资本的逻辑,就必须把其所包含的文化资源资本化。

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的范畴内,文化资本的生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其客观形态两部分间的转化,具体地说,即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1.市场运作方式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市场是最有效的途径。市场能够把文化资源、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吸引资金,实现文化资源的商品化。

2.政策介入方式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大都离不开文化政策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如此。文化政策往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产业融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本运作、文化市场培育以及文化产品进入等方面。3.中介服务方式

文化服务业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大量提供中介服务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的涌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市场化平台,因而成为文化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内容创意方式

创意产业指产品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部门及其相关的市场活动,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其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生产和服务等多个领域。5.组织管理方式

组织管理方式也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一种外在因素。它主要是由一些组织机构承担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包括企业、民间机构和政府。他们常常采用的方式是“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融资”。

第六讲:文化资源管理

一、文化资源管理的作用与方法

文化资源,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大都具有分散性、流失性与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对文化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一)文化资源管理的作用

文化资源大都具有所有权非私有的特点,因为历史上的很多文化创造都来源于社会性的群体创造活动,尤其是文化资源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具有这一特点。

因此,很多文化资源都属于全社会共有的公共资源,如何对文化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是牵涉到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问题。

首先,文化资源管理有助于从根本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保护文化遗产。

其次,对文化资源实施有效管理,可以防止文化资源的流失与破坏。再次,文化资源管理还有助于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出现文化资源的滥用和庸俗化。

最后,文化资源管理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产业层面来说,很多文化资源都具有形成产业的条件和特质,文化资源本身并不是一种产业形态,但经过一定的开发,可以转化为产业。

这个开发实际山是对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整合中使得文化资源去适应文化消费市场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形成特定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资源管理的方法

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虽然同属资源,但前者的所涉及的一个民族和国家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属性,让文化资源的管理变得复杂起来。一般而言,对意识形态控制比较严的国家,往往对文化资源会采取更多直接的行政管制和干预,相反,淡化意识形态的国家,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往往采取较为间接的方式。

“一臂间隔”

“一臂间隔”是西方文化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也称为“分权法”。它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人均保持相同的距离,后成为文化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该原则最先运用于经济领域,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它们在实施各自的营销计划、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事务时具有相互平等的法律地位。

“一臂间隔”主要是就文化管理中的分权管理而言的,它有取代政府以往的集中管理模式的趋势。

政府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方式,垂直管理、分散管理、交叉管理、公众参与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选择和使用的管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最重要通过政府来实现。

1.垂直管理即政府对文化资源的集中管理,它是一种直接管理的模式。它体现为国家对国有资源的一种有效控制,因为文化资源属于国有的公共资源,理应由国家出面进行管理,行使国家对文化资源的管理职能。

政府对文化资源加以集中管理,更加便于掌握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体情况,从而制定明确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

2.分散管理属于一种平行式管理,它采用非集中的分散形式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一般是由若干个部门牵头分别进行管理,在管理上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也容易调动各各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有一定的联系,集中管理同样涉及很多不同的部门,但这些部门一般都具有隶属关系,而分散管理涉及的部门不一定具有隶属关系。

集中管理能够集中力量对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政府资金的流向也较为集中,容易发挥资金的积极作用。但它在向公众宣传遗产价值方面缺乏热情,也不能解决对遗产资源可持续性保护和开发的资金问题。

分散管理则更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各管理部门也了与对遗产价值进行宣传,并利用市场规则收取合理的费用,用于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它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保护遗产资源的长远利益。

3.交叉管理主要指的是管理部门之间在工作上有相互交叉关系,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彼此协作的密切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分工合作的管理网络,其工作流程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

4.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实施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一个有效的社会应注重调动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这是对政府管理和部门管理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文化资源管理机制

文化资源管理机制指的是各种不同管理功能的综合发挥和协同作用,每一种管理都不可能是单方面,它与其他管理形式是并存的,共同行使管理职能。不同管理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就使得管理的综合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形成一种有序的管理机制。

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是文化资源管理的主导因素,包括代表国家的中的政府的管理和代表地方的地方政府管理。政府应当把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当成一种长效机制,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层面设置相关政府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文化资源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社团管理

社团管理主要是指一些行业组织所发挥的管理作用,这些行业组织大都是些行业协会和群众机构,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团体,对行业中的公共事务起到维护和管理的作用。

民间管理

民间管理属于民间自发的一种管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最广泛的民众基础,对于政府管理涉及不到的地方,民间文化资源能起到管理和维护的作用。

部门管理

部门管理通常指行业内的管理,它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形式,政府管理正是通过各职能部门的运作来实现的。部门管理的特点是政策性强,目标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到位,强调规划性,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管理。

市场管理

市场管理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它是其他管理形式的重要补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手段加强对文化资源的调节与管理,是当今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

三、中国文化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一、传统体制对文化资源管理的制约。中国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是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事业的观念上建立起来的,在很多方面带有滞后性。一方面表现为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过多依靠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冗杂,管理权限以及部门利益纠葛过多,管理效率低下。

二、文化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中国文化资源管理一直存在行政色彩过浓,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资源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二是政府意志过于突出,管理中存在大量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三、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中国在文化资源管理方面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相关方面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不专业造成的。

四、对文化市场缺乏深入了解。文化市场决定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要改善政府对文化资源的管理,首先要对文化市场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必然走成管理上的主观和盲目,导致政府决策失误。

五、对国外文化资源管理研究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和观念都比较落后,只有加强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并大胆借鉴,才能避免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走过多地弯路。

对策

一、完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要把建立在为意识形态服务基础上的文化事业体制逐步转化为为市场服务的文化市场体制,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完善政策法规是文化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文化产业进行 文化产业管理的政策依据,以避免文化产业管理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三、进一步改善文化资源管理方法

应进一步梳理和整合政府的管理方法,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责任不明、权责不分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减低管理成本。

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应积极鼓励包括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对文化资源的管理,以弥补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的疏漏。

五、提高文化资源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资源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式管理的层面,专业化程度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探索和借助一些符合文化资源发展规律的专业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专业水平。

第四篇:南昌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江西:南昌文化创意园区粗显 或将拓大旅游格局

2012-03-05 江西日报

南昌旅游,滕王阁仍在独撑门面,各红色旅游点不足以让到南昌的游客过夜停留。新兴的791、699等创意街区能否担当重任拓宽南昌旅游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成旅游热点

谈起文化创意园区,北京798文化工场是不能绕过的一个“鼻祖”: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而且,在拥有众多名胜古迹风景区的北京,年轻的798速度在旅游者心目中占了一席之地:去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长城不去798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时尚的文化人。

这就是文化创意街区的魅力。同样受到追捧的还有上海的苏州河、田子坊,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地。它们都是由旧厂房、旧仓库或者旧民居等改造而成,承担着传播文化重任的同时也火了自身,成为蜂拥而来旅客们的朝圣之地,并且成为其他城市的典范。

而近两年,南昌的文化创意产业街区的开发也几乎一夜之间遍布东湖、青山湖、青云谱等片区。

南昌文化创意园区粗显

“到791艺术街区买一幅画,十年后也许它将增值十倍百倍;或许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要与你的爱人牵手去791艺术街区喝一杯咖啡,你就会发现,艺术已经是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位于南昌三经路附近791艺术街区的宣传语。2011年6月25日,2011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江西赛区)汇报展暨791艺术街区开幕展在南昌791艺术街区举行。当天,省美术家协会、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省陶瓷研究所等省级权威艺术机构签订了入驻791艺术街区的协议。这也意味着791艺术街区已形成一个立体型的文化艺术创意街区。

而2011年,位于南昌东湖区的我省首个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在圣诞节头一天开业,这个占地110亩的项目是江西最早利用老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街区的项目。至今陆续进驻有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江南艺术馆等,并且各大型时尚餐饮及星美影城已开业。

位于上海路的新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则更像一个个性空间,它在原华安针织厂旧址上着力打造。项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旧厂房进行修缮改造,导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吸引各类创意设计、文化教育企业、影视音乐制作、艺术家工作室和展览演艺等机构入驻,打造文化产品生产消费的聚集区。作为文化遗产项目的公益科普示范区“华安针织总厂历史陈列馆”、“699文化交流中心”和“南昌-上海双城文化艺术节”正在向市民免费开放。

除了这些创意产业街区,二七北路定位为餐娱聚合体的“1927”正在动工,位于新建县九龙湖片区江西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也在1月9日上午开工。这个占地面积4113亩的庞然大物将按6年来开发,届时还将建设40个国家的艺术展馆,长期开展广泛的国际性艺术交流„„

创意园区或将拓大南昌旅游格局

而南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遍地开花,与南昌制订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有关:南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目标2012年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占本市GDP比重的4%以上,中期到2016年达到440亿元,占本市GDP比重的6%以上,远期到2020年达到1000亿元,占本市GDP比重的12%以上,确立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核心是创意,灵魂是文化,支撑是科技,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成功的文化创意街区,基本成了一个城市的新名片,是各城市旅游的新增长点。

南昌的这些新兴创意园区能否增加亮色让南昌摆脱游客中转站的尴尬地位?“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无论是学习北京798,还是借鉴其他地方的创意,南昌的艺术园区,关键不能丢失南昌的人文特色”,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程维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南昌艺术产业的发展,要吸引本省地市有成就有创意特色的艺术家进入园区。还要通过举办诗歌节、艺术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外的艺术家参与,形成国际艺术视野,把南昌的艺术园区打造为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文化鲜活地带。

而港中旅集团中国旅行总社江西公司总经理胡高铭则表现出了一丝忧虑:遍地开花的创意街区无疑都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地老工业厂房改造的成功经验,若成功肯定会对南昌旅游格局有所打破,但能不能做起来,成为南昌的旅游新名片吸引外地旅游者,则要看南昌的文化氛围能否支撑,也要看这些创意街区的操盘人和投资方的操盘能力。南昌要做大旅游,拿出拳头产品留住过夜客极为重要,除了创意街区,他认为滕王阁二期改造也应考虑这个问题。

他们

@侯烨宏新华安699总经理助理“699吸引目标分两类,前期是可以入驻的企业客户,包括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公司,还包括影视制作、时尚摄影、展览演艺等机构;后期则是本地及外地来昌的旅游人群,他们将有效提升699作为文化消费终端的市场地位。”

@邓世海樟树林策划经理“樟树林是一个集文化产品消费、文化创意、文化内容消费、体育健身运动四位一体的一个创意文化公园,沿袭了上海新天地的模式。现在开业重点在城市旅游消费这块,注重南昌市的家庭城市游,可以携家带子来游玩。同时我们也在开发省外游,想云集一些南昌有特色的文化项目,成为一个袖珍版的南昌特色景区,吸引外省游客。”

@张惠壹9二七项目总监“壹9二七是大体量综合项目,以特色建筑合围出生态创新空间,打造南昌时尚生活橱窗,将创建南昌吃玩购一体的消费区,就像南京1912等创意街区一样,1927将成为南昌乃至江西地区红色文化与餐饮、娱乐结合的闪亮地标。”作者 钟秋兰 李艳菁

第五篇: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传媒学院 08文化产业管理 崔歆璐 0803507

一、项目名称

泰州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二、项目所在地

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溱湖风景区

三、项目背景和优势

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溱湖湿地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成为保护区的另一道生物景观。在公园内还建有珍禽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里面生活着约二十多种,四百多只的珍禽。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等。

这里就是麋鹿故乡园,麋鹿属世界级珍稀保护动物,据《麋鹿生境考察》记载,溱湖地区就是麋鹿的故乡。与此相印证的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国也较为典型,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内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标本便由此出土。溱湖的生态环境也正是麋鹿的生活习性所完全吻合。景区的麋鹿故乡园中个个膘肥体壮,也成为它们的乐园。

一年一度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就是在溱湖上演绎的,溱潼会船节是由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异俗殊风。每年清明时节,浩瀚的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种花船、龙船、篙子船千舟竞发,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媒体誉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四、项目内容与规模

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1)发展目标

围绕溱湖风貌园、溱东居住区、旅游产品生产基地、溱湖贸易园、喜鹊湖度假区、麋鹿故乡园、生态农业园、环湖景观带“七园一带”格局,完善麋鹿圈养区、放养区、会船观礼区,恢复溱湖八景,展现水产古镇风貌。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展现“水绿溱湖、共有家园”的景观风貌。把溱湖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湿地景观独特、文化底蕴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融湿地保护、湿地开发、湿地观光、湿地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型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苏中地区最佳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规划结构与布局 规划五个功能区:

①喜鹊湖:(湿地生态旅游活动聚集区)

将入口地区作为观光休闲集中的区域,把休闲游乐活动集中安置在此。其一使景区活动丰富、保证了其经济收益,其二在此集中安排强度低的旅游设施建设,避免了建设活动遍地开花,有利于保护湿地,同时还将一些行为及相对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消融在此区,在此开展建设科普教育实验办公基地、湿地国际论坛、生态旅游论坛等。

②湖东区:(自然生态湿地区)③湖南区:(湿地生态农业区)④湖西区:(湿地生态体验区)

因处于公园边缘,并且交通便捷,可结合风景区已经开发的设施和观赏点,建议进行湿地体验项目。⑤湖北区:(湿地文化景观区)(3)分类保护规划

区内保护分类根据内部资源的分布、特征、健全程度等共分为5种类型。①生态保护区 ②自然景观保护区 ③史迹保护区 ④湿地生态游览区

该区域主要为湿地主要水域的外围,即环湖外围缓冲区,它对生态保护区可以起到缓冲和屏障的作用,沿着环湖外围道路布置各景区景点,是人为活动较密集区。该区域以水街埠头、渔乡风情等为主题进行升华提炼,创造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合湿地访客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⑤发展控制区

五、总投资及计划引进资金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亿元。

六、经济效益分析

以溱湖地区的水乡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活动为主题,构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保护的典范与湿地生态商品基地,远景目标游人规模稳定在35~40万人次左右,年旅游收益达到5亿元左右。溱湖和溱潼古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发展休闲、观光、商贸和文化娱乐旅游活动。

七、项目进展情况

景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总体进展良好。

八、合作方式

以政府规划,企业合资的形式合作。

下载南昌的文化资源 2(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昌的文化资源 2(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 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

    地方文化资源策划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项目策划 一、项目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地处京津石腹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中安新县境内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

    万达400亿砸南昌文化旅游地产

    万达举巨资开发南昌文化旅游地产 欲改城市定位近来,随着国内房地产的持续高温,许多地产公司都把目光集中的旅游地产这块蛋糕上来,以便用多头经营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和寻找新的盈......

    文化资源专题 遵义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开发——以遵义为例 一、遵义红色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遵义一年四......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4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王爷府蒙小 王景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

    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表述不一。而且现有的概念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性。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我们的研究观点,以便求教于同仁,引起学术界广......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背景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背景 (一)、红色文化 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