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贺卫方老师北大法学硕士罗马法讲课笔记
贺卫方老师北大法学硕士罗马法讲课笔记 第四讲 西方法治的源头活水——罗马法
一、概说与问题
著名的法律史学家梅特兰用恺撒大帝来比喻罗马法,威风八面的恺撒大帝(借用莎士
比亚的话)已经早已化做一块灰土,但是这块灰土今天还可以用来堵塞一下我们房子的漏洞,保证我们的温暖。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他比喻了罗马法在英国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整栋房子是用英国的法律制度搭建起来的,然而,搭建起来后发现这个地方有个窟窿、那个地方有扇窗户掉了,反正漏洞不少,这个时候,罗马法就能弥补这个漏洞。因此,不了解罗马法,也很难完整地、彻底地理解英国的法律制度,或者说英美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说,罗马法构成了西方法治的源头活水。
罗马法也是外国法制史教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领域,非常博大精深。象周枏教授的《罗马法原论》有上下册,基本是讲罗马法的许多概念体系。还有,法律出版社的尼古拉斯的《罗马法概论》,是对罗马法内容的基本介绍,是本标准的教科书。同时,罗马法发展的历史方面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的一批学者翻译的《罗马法史》、《罗马法教科书》,还有从前翻译的《查士丁尼民法总论》、《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按照不同的制度进行摘要性翻译,中国政法大学还与罗马第二大学又一个长期合作项目,加强罗马法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上堂课对法治以及希腊人对法治的探讨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古希腊的人长于哲学思考,没有发展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业,他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使用的语言是哲学的语言,比如,正义、善恶、节制、美德。这些话语,非常适合于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讨论,但没办法进入到专业化、职业化领域的领域中间。古希腊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思想启迪,但是法律是一门研究和关注调整社会关系的学问,也就是说它并不仅仅是一门形而上的思考,它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实实在在的关系、日常关系进行一番专业化的解读,把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专业化的描述加以分类,通过抽象的语词加以概括,这样才能使法律人运用这样一套概念去把握不同的社会关系。在把握这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所以,希腊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希腊社会的后期,罗马已经逐渐地兴盛。罗马这个国家从法律的角度讲的鼎盛期是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后100年,这段时间整个罗马社会发展得繁荣,罗马的法律制度也走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其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到后来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Iustinanus)皇帝,当时的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法律在查帝的手下集大成,罗马法形成四部伟大的经典《法学阶梯》、《学说汇纂》、《法典》、《新律》,合称为《国法大全》。但也是“天鹅之歌”,整个的罗马文明也就结束了。所以,汤因比曾说,一个文明到了编纂大规模的法典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文明走向了灭亡,气数已尽。
这个博大精深的遗产在中世纪已经湮没不张,没有人知道当时罗马原始的经典都在哪。蛮族入侵使得整个罗马文明被灭亡了。接下来是黑暗时代,罗马法已经不大为人们所知道。日耳曼人入侵使得整个罗马社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也没了,唯一的文明传承者就是僧侣阶层。僧侣阶层说拉丁文,僧侣阶层的属人法是罗马法。但是在欧洲的南部地区,比如高卢,或者更南部,人们仍然在适用着罗马法,但是是所谓粗俗版本的罗马法,也就是说,没有古典罗马法那样的精致、具有非常严格的逻辑体系,而是千差万别的,罗马法与习惯法之间的距离已经看不大出来。
有一些问题是我们在关注罗马法时不得不去想的,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在古罗马形成这样灿烂的法律文明?这本身是一件不大容易解释的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法律制度就发达,所以古罗马就有了那样的法律文明。但是,古罗马有商业,其他地方也有商业,据别人的研究,中国的宋代及其以后的社会有很发达的商业,为什么中国做生意做来做去没做出罗马法来呢?那么罗马法的产生、发育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提给大家。古罗马的法律文明在发生学上有哪些因素?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罗马法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以私法为基本核心的法律模式。罗马也有公法,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也是罗马人提出来的。关系到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是公法,涉及到私人之间的法律都是私法。这种划分对后世、欧洲大陆国家,乃至我国都有重要影响。在古罗马,这种划分的结果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一个方面非常发达、一个方面很不发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公法基本上对后世没有太多的影响,有影响的都是私法。这样的情况,以及古罗马一些法律格言,比如说“皇帝所希望者均为法律”使我们对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否可以称之为“法治的源头活水”可能会有一些疑问。法律发展上这样的格局本身就是一种疑问。
第三个疑问是,整个古罗马法律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出相当深刻的法律思想。也就是说,古罗马人是法律实践上的巨人,但是是法律思想的矮子,只有一个西塞罗。但是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许多人认为西塞罗不过是把古希腊的许多思想传递到古罗马的一个人,所以他的思想本身没有太多的创造性,比如他的〈论共和国〉、〈论法律〉。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一方面是用法律制度、法律规范调整社会极为发达,而法律思想却没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获得太大的发展。法律这种专业化的训练不足以训练一个好的思想家。法学是否蕴涵着思想的东西?或者,法学就是一套工具理性意义上的一种规范,并不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力度。这关乎到我们研究的对象的价值问题。在看到罗马法律的作品时,我常感到,这样的一种条分缕析、仔仔细细地去界分甚至走到了一种琐碎化的概念,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描述我们的世界很有趣。这是一种法律知识,这是罗马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但是这些东西与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形而上地思考之间有没有关联?
第四个问题是,古典的罗马法与近代的罗马法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二、罗马法的特点
古罗马是一个征服民族,是一个富于扩张性的民族。从古希腊的城墙上,放眼向西看去,远远地你可以看到在亚平宁半岛上,有一个小渔村,渔村慢慢地发展壮大就成为罗马城,当时人们就称其为“拉丁姆”,拉丁语等的叫法也源于此。后来这个国家就开始逐渐地成长、壮大,王政时期就开始显示出一种活力。尽管希腊人对罗马人总是在文化上抱有一种优越感,但是罗马人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文化方面不耻下问,很愿意向希腊人学习,所以就逐渐受到很多希腊文明的影响。再后来,就等于大米白面养出贼了,希腊人用自己的文明、文化养育了罗马人,但是罗马人最后征服了希腊,不仅征服了希腊,而且征服了许许多多不同地方,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他们国家的“内他你呀湖”。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帝国能够把地中海变成内湖,罗马人做到了,而且这是最后一次。在这个过程中,罗马把许多不同文明整和到自己的版图之内,因此对罗马法的分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重视市民法和万民法,市民法就是罗马人自己的法律,而万民法就是迦泰基人、埃及人那边的法律。这样的划分对后世国际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当注意的是,在罗马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就象清朝入关一样,一方面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另一方面希腊又征服了征服者。征服者最后完全地归依了希腊的文明,他们对希腊的文化可以说非常地推重。比如诗人贺拉斯说,希腊把他的粗鲁的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那未开化的拉丁姆。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在他的杰作中给希腊人以最崇高的评价。但罗马将在武功和创建良好政府方面超过希腊。这是维吉尔在他的一篇作品里做的预言。还有其他一些描述,希腊“还将有一些人造出更高的雕像,造的比我们高明,有的将用大理石雕出宛如真人的头像。他们在法庭上将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用你的威权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臣服的人要宽大,对傲慢的人通过战争征服他们”。这是维吉尔对两个文明的比较,说明罗马人在建立一个合理的政府方面不是特别地落后,但是在其他的艺术方面,罗马人没有任何的创造性,罗马人成为后来人们常常议论的对象往往与帝国征服相牵连。现在的美国最高法院的建筑是一个典型的象希腊神殿一样的建筑,克林斯式的廊柱,一种尖顶,古希腊人后来才创造出圆顶。到了17、18、19世纪,西方人特别喜欢希腊,不大喜欢罗马,也许与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关。雪莱专门写过《希腊颂》,在序言里他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艺术全都可以在希腊人那里找到他们的根,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就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或者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个更糟,我们可能象中国和日本那样,处在停滞而又可悲的社会制度的统治之下。
(一)混合政体。在西方,文化界讨论希腊和罗马时,就把罗马当作希腊一个简单的模从者,一个二道贩子,贩运一些古希腊的东西,最多做一些结合,但这种结合原创意义并不大。这样的分析也许并不合理。我拿的这本书叫《罗马的遗产》,讲的更多的是罗马人伟大的地方,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渺小,让人藐视。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法律制度以及建立一个法制政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追求一种政体学说,包括古希腊人讨论的那种政体安排在罗马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里面如何变为一种现实。所谓的贵族政体、君主制、民主制如何在一个社会里得到更好的安排。正是古罗马人,将这样的一个政体学说加以实践,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政体是混合政体。君主制,好处在于重视荣誉,但是也容易发生篡位,发生僭主统治;贵族制,好处在于让社会中的有产阶级、一批优秀的头脑能够统治这个社会,他最大的地方是慈爱,坏处是可能变成寡头统治,少数人专断地对社会进行统治;民主制,可能走向他的反面是暴民统治。古罗马即使在帝国时期仍强调他们统治形式的特殊性,那就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统治形式加以综合。如果我们观察后世的法律制度或者政治制度的发展的话,许多国家在政制安排上走向这种混合政体的典范。比如,美国的政体可以说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特别是贵族制和民主制一种良好的结合。这是我们可以从西塞罗那里学到的一些必要的智慧,从古人的实践那学到一些智慧。
(二)罗马的社会道德和政治有一种相分离的趋势。他们追求法律规范本身的纯粹性,或者说职业主义,大家追求的法律规范具有同其他规范不同的特色。比方说,宗教的考虑是怎样的考虑,道德的考虑是怎样的考虑,他跟法律本身有区别。法律形成一个职业,有自己的律师、法官,形成了与其他外行人不相分享的知识,这就构成社会中各种规范之间一种独特的规范。我们在梅因、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里面,都可以看到,西方的法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建设一个法治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他不再混在一块,逐渐开始分离。这样一个分的过程,可以说在法律规范方面古罗马追求规范的独特性。规范的独特需要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对事物的看法、分类。
(三)这就涉及到,我们下面要讲的,法律是对日常生活一种抽象的提升。也就是说,把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通过一套抽象的话语、抽象的概念、原则,对人们日常表达进行抽象的表达。我们可以对罗马人怎样观察我们的世界做出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人独立性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司法的独立性也好,在建立法治社会过程中我们去限制一个专横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也好,如果法律人没有一种仿佛是黑话似的独特语言,和大家说一样的话,就没法限制一种专横的权力,也没有办法保证决策的必要的确定性,或者说可预期性。那么从哪去发现这套话语,罗马人创立的这套知识非常重要。首先我们看到,罗马人的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物”,“物”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能够使用、能够带来便利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需要有一种基本划分。划分基于物的特征,《学说汇纂》中,有一些叙述:人不是物,但是奴隶被作为物,基督教兴起后,奴隶被当作物受到了质疑。
(四)在罗马出现了法学,尤其是摆脱具体案件的、抽象的法学获得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发现,在古罗马时代,并不是没有与法律密切相关的哲学流派。比如说,由芝诺创造的斯多噶学派,他们聚会的场所就叫斯多噶,创造了一个跟法律密切相关的理论。他们的一个重要学说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通过理性加以分析和加以解决的,那么理性就占据了所有思考的中心位置。每一种行为本身都必须通过理性加以合理化。这样的对理性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当时罗马的许多法学家也都是斯多噶学派的信徒,他们喜欢这样的学说,喜欢运用理性到分析现实世界的过程之中。
(四)同时受到希腊的影响,又产生了法律解释方面的一些新的方法,比方说运用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分析各种法律的概念、在解释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分析语词的特定来源。这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平义的分析方法,注意大家在生活中对词义的共识,这样的法律解释方法在当时已经萌芽。在具体的案件中抽象出一般的方法、一般的理论,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在今天,我们的法学解释方法中还有对立法意图探讨,平义解释、运用日常话语的方式。西方有一本教科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如何解释法律。“不得在公园里睡觉”,那么“睡觉”是什么含义?一个绅士站在树前面睡着了,另一个流浪汉躺在公园长椅上闭目养神,但他是失眠症患者。哪个人违反了法律?这就需要法律解释,法官需要运用日常的概念去解释。那么,绅士就违法了。但是绅士说,我们需要理解立法意图,不能仅根据生活中的概念去解释法律。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法律?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园里用来人休息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不允许躺在长椅上睡觉,我没有违法,是流浪汉违反了法律。
(五)受希腊影响的另外一个创造就是,罗马的衡平法出现了。用衡平原则去纠正个别案件可能带来的不公正,有一种衡平意识。把希腊人,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一种衡平观念形成一种有形的制度。
我国现在是一个成文法国家,也是一个倾向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我们要进行一种制度创造,需要从罗马人那里获得许多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灵感。事实上,古罗马创造出的这一套法律制度在相当长时间里是法律教育的唯一一个蓝本。法律教育依据这样一种模型,或者说人工理性、书面理性。
三、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宪法实践
城邦民主在罗马得到实践。有元老院和由贵族组成的参议院。执政官每年由人民选举,经常轮换,很多人都是有从政经验。他的官员们不领薪,体现了尊严。官职对于下层人封闭。但是贵族阶层是开放的阶层,奴隶获得解放后也能做很多事业,同时不重视国界、身份。这也促使了法律的过于普适化要求。
罗马又是凯撒主义式的君主制,而法律伴随着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发达着。
(二)《民法大全》作为法学之源
普通法中,人们学习法律的源泉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书。比如,较早出现的四大律师会馆,他们学的是一种技艺的东西,正如跟师学徒一般,布莱克斯通称之为“living oracle”。罗马法则依赖于典籍,主要是《法学阶梯》,阶梯也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三)普适法学的追求
古罗马不存在法律科学,其法学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追求内在体系化。
(四)成为法律教育的主旋律
形成了欧洲大陆逻辑化、形式化的法律体系。
(五)程序法的缺失
在欧陆,权利靠宣言;在英美,权利体现在法律程序中。
程序与英国法律史独特的历史进程有关联,以个案的解决过程创造法律。英国是程式化的诉讼,欧陆是宣言式的法律。
(六)法是可以移植的
法律科学,超越于地方特色,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脱离于文化背景而追求一种科学秩序。
第二篇:benson老师讲课笔记
benson老师 20:09:01 嘴巴(牛车)--训练--专业--规则,-------头脑 我们自己(中国人)----火车!
benson老师 20:09:18 内部!
benson老师 20:09:42 50句英语!
benson老师 20:09:49 5秒!
benson老师 20:09:55 2秒!
benson老师 20:10:11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0:12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0:25 最重要的是养成每天大声说英语的习惯
benson老师 20:11:45 5 5---3
benson老师 20:11:55 5---10---5
benson老师 20:12:27 5秒9句训练法!
benson老师 20:12:39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2:39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2:40 Don‘t try to push me around!不要欺骗我!
benson老师 20:14:13 It doesn’t have to be a foreigner;it doesn’t have to be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you!
benson老师 20:14:14 It doesn’t have to be a foreigner;it doesn’t have to be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you!
benson老师 20:14:48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4:50 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 saying sentences aloud daily
benson老师 20:15:06 逻辑?
benson老师 20:15:17 to
benson老师 20:15:24 to get in the habit of
benson老师 20:16:10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benson老师 20:16:17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1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1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2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6:2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49 逻辑!
benson老师 20:17:5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4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17:59 理解!
benson老师 20:18:58 容易,--框架!
benson老师 20:19:19 换一篇!
benson老师 20:19:24 逻辑1
benson老师 20:19:28 30分!
benson老师 20:19:30 半天!
benson老师 20:19:49 中间!
benson老师 20:19:56 小班!
benson老师 20:19:59 互动训练!
benson老师 20:20:01 话筒1
benson老师 20:20:15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20:16 Try toeach day.It doesn’t have to be-;it doesn’t have to be-!It’s important to get in the habit of---daily.benson老师 20:20:37 最关键:
benson老师 20:20:52 lose weight
benson老师 20:21:19 逻辑--轻松!
benson老师 20:21:59 busy
benson老师 20:22:08 run
benson老师 20:22:31 教育!
benson老师 20:24:37 1----10
benson老师 20:24:43 1---10篇!
benson老师 20:24:47 框架!
benson老师 20:24:55 活用单词量!
benson老师 20:25:14 30个逻辑---?
benson老师 20:26:09 benson!
benson老师 20:26:33 扬州人!
benson老师 20:29:10 思维!
benson老师 20:29:16 嘴巴,听力!
benson老师 20:29:20 思维!
benson老师 20:29:28 速度--听力?
benson老师 20:31:15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benson老师 20:31:16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benson老师 20:31:17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benson老师 20:31:25 歌词!
benson老师 20:31:31 t
benson老师 20:31:44 what a
benson老师 20:31:55 连浊现象!
benson老师 20:32:09 连:前后辅+后前元
benson老师 20:32:19 汉语拼音
benson老师 20:32:26 what a
benson老师 20:32:47 t夹在两个元音字母中间t--d
benson老师 20:33:03 fool i’ve been
benson老师 20:33:04 fool i’ve been
benson老师 20:33:50 一样!
benson老师 20:34:10 语感!
benson老师 20:34:36 错误习惯!
benson老师 20:35:02 listen
benson老师 20:35:47 telling me just what a fool
benson老师 20:38:23 let it out and let it in
benson老师 20:38:39
i’ve been i’ve been 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我曾经是多么的傻了!
缩读现象:and---n
benson老师 20:40:18 信念---行动---简单!
benson老师 20:40:29 行动--信念--难!
benson老师 20:41:51 let it out
benson老师 20:42:01 let(d)it(d)out
benson老师 20:42:04 let(d)it(d)out
benson老师 20:42:13 双待连读
benson老师 20:43:39 t+h
benson老师 20:43:48 结尾,开头!
benson老师 20:43:56 h没有了!
benson老师 20:44:12 ler her go out!
benson老师 20:44:18 let her go out!
benson老师 20:44:22 let her go out!
benson老师 20:45:24 嘴,benson老师 20:45:51 1-2本!
第三篇:北大法学院法学硕士考研心得体会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北大法学院法学硕士考研心得体会
凯程王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地请到了我们今年凯程集训营地全程学员,凯程学员梁ny同学来给大家做关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的考研心得体会。首先ny,欢迎你来到凯程。
凯程学员梁ny同学:谢谢老师。
凯程王老师:给同学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凯程学员梁ny同学:大家好,我叫梁ny,今年考的是北大法学院的法律史专业,我今年是一直都在凯程的学习,我也非常庆幸自己能考上。凯程王老师:我觉得还是你的实力所致。凯程学员梁ny同学:谢谢老师。
凯程王老师:今天我们请ny过来呢,我本来想请他把英语啊、政治啊、综合卷啊,专业卷啊都跟同学们作一个细致的分享。但是ny跟我讲,说王老师咱们凯程学院都是自己人,直接来干货,就是直接讲最重要的,所以今年我也非常认可ny的这个说法。所以说我们今天重点给大家讲的就是北大法学院的综合卷以及法律史,这个专业课怎么复习。现在应该就是说北大法学院从以前最早的这个AB卷,我们之前是这个。后来就是十项全能,考了几年。后来又走向这个6+1,应该说每年变化来看,这几年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近些年来,北大法学院的综合卷成了很多北大法学院同学考研路上一个非常难过的坎儿。像这次,据我了解,也很多学生,好像总分成绩很高,但是因为综合卷折了。89分,差一分没进复试,很可惜。所以说咱们首先请ny给大家讲讲这个综合卷应该怎么复习。你们听他讲一讲,这是最新鲜的考研经验。
凯程学员梁ny同学:好的,好的。综合卷一共有6门科目,有民法、刑法、刑诉、民诉、宪法和行政法。民法是北大最有特色的一门学科,因为它考的题型跟其它学校的是完全不同的。不像中国政法大学,也不像人大那种考的题目,跟我们的期末考试一样。我们如果可以看到真题的话,会发现,跟我们期末考试的题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今年考的是法条分析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们应该知道。
比如说
第四篇:13年后贺卫方辞别北大
13年后,贺卫方辞别北大
贺卫方教授因政治压力失去工作
收听节目:http://diantai.itlearner.com/radio/149.html
中国著名法学教授、政治改革的鼓吹者贺卫方,最近因政治压力而失去工作。本台在上海特约记者曹国兴自上海报道说,中国著名的法学教授、政治改革的积极鼓吹者贺卫方,因政治压力待业在家。贺卫方几个月前辞去北大教职,拟依约定前往浙江大学主持光华法学院,但浙大校方忽然受到高层政治压力,表示无法接收贺卫方,他现已回到北京家中。
贺卫方告诉记者,理解浙江大学的难处。他说,目前还在和北京大学协调,还没有确定去处。此前的11月22日,他在博客上刊出启事,称自己已经回到北京,知会各界有人把邮件地址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改回到北京大学。
在北大任教13年的贺卫方,在学界,被视为司法改革坚定的鼓吹者;在实务界和舆论界,他被看作宪政、民主、法治思想的布道者;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有“异端色彩”的多事者。
曾有北大党员给北大党委写公开信,称,“必须对贺卫方的反党言论严肃处理”,“不处理贺卫方就是北大党委叛党。”
今年7月,《南方周末》上曾刊出报导,“光华法学院:'教授治院'的理想实验”,报导以贺卫方辞别北大接受浙大光华法学院新教职开始,当时的说法是,贺卫方将可能出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院长。
新的浙大法学院由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资1亿元人民币建设,创新之处在于,它由10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管理,除一位浙大副校长外,其他九人都是当海内外华裔法学家。
《南方周末》的报道说,这些学者的目标是“创办一所与现行大学相异的学府——远离教育行政化,由教授委员会管理学院事务与学术评价,追寻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的精神。”
遗憾的是,在贺已经办完离开北大的手续之后,浙大校方居然通知他,浙江大学不能接受贺。贺卫方对记者证实,浙江大学校方受到了不便透露的压力。有传闻说,浙江大学此举是受到了浙江省委下达的命令,而浙江方面则接到了来自更高层级的压力。
在近日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华东政法大学一教授问贺卫方,“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不是说浙大法学院是教授治校吗?”贺苦笑着答道:“教授治校?这可能吗?”
13年后,贺卫方辞别北大 作者:字行指间 日期:2008-08-01
48岁,本命年的贺卫方,在这一年做出决定:离开北大,告别京城。这些天,他在发愁如何把那么多书从北京搬到南方。他要去的是钱塘江畔的浙大。“老贺要走了?”这一年在北京学者聚会的多个场合,在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中间,不断盘旋着这样的传闻。大家开始叫他老贺,是最近几年的事。这里面有岁月的沧桑,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洒脱与敬意。在北大法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上,贺卫方用惯常的诗意表达了自己的决意,他要和毕业生一起,离开这个工作了13年,带给了他美好声名的学府。这个告别还意味着,他决意把一座城市抛在身后,这个他居住了两个13年的北京。13年,北大教授贺卫方,在中国变成了一道符号。在学界,他被视为司法改革坚定的鼓吹者;在实务界和舆论界,他被看作宪政、民主、法治思想的布道者;当然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个“有些异端色彩”的多事者。十年间,他不断言说的一些思想渐渐演变为现实。他抨击“复转军人进法院”,几年后的统一司法考试给了他积极的回应;他曾建议司法人员脱掉专政色彩的制服,后来法官果然穿上了法袍。“从1998年发表复转军人进法院开始,一直到2004年前后,我都是比较乐观的,觉得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改造这个社会。”贺卫方好像在回忆很久远的一件事。有人说,他的学识、他的形象、他的演讲,包括他的嗓音,上帝把他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学术明星。他的一位朋友甚至为他感到遗憾——如果老贺生在美国,电视竞选一定大获全胜。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在法学界,我算是演讲最多的之一吧。”风尘仆仆的十年,频频露面的贺卫方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话题。质疑中最普遍的意见是说,贺卫方周旋于鲜花和掌声当中,江郎才尽,离书斋越来越远。一位青年教授说,贺卫方曾经深刻震撼了他们一代,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难以忘怀。“或许是我们成长了,这几年他不再带给我们新意。”然而,贺的支持者却说,中国不缺书斋学者,最缺的是像老贺一样关怀现实的行动者。这个复杂的争执多少也是贺卫方内心的纠结。“这些年自己比较外在化,显山露水,难以静心。也许我应该找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能够为自己的一些政治或宪政论证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于是,他做出了离开北京这个似乎要与过去决裂的决定。说这些话的时候,决心回归学术的贺卫方语态中还有一种壮士暮年的苍凉。自孙志刚事件始,贺卫方频频以公开的姿态发表自己对时政的观感。“好像是西西弗的神话,把石头推上去时很有成就感,然后又滚下去,要重新再往上推。”即将知天命的贺卫方用这个古老典故总结了自己最近几年的感受。时光流逝,现实顽固,石头滚滚落落,他也已经变成了“老贺”。1998年,因不满职称评定,贺卫方决定离开北大。北大校园因此留下一段众生挽留的传奇佳话。“先生若有八分的离意,我们将尽十分的努力;先生若有十分的离意,我们将尽万分的努力,目的唯有一个:先生,请留下!”那一年,38岁的贺卫方没有走。十年过去。这一次贺卫方走得坚决,这是他对政治沙场的平静退让,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掂量。“你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生命感受,跟朋友的爽朗交往,放眼青山绿水的那种喜悦,读一本老书给你带来的快乐等等。其实人不完全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而存在的。”这样的感悟,48岁的贺卫方日渐强烈。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或许在柔软的钱塘江畔,负笈南下的老贺能找到新的希望和力量。贺卫方:改造社会不是人生的惟一价值7月3日,在位于北京海淀区成府路的万圣书园咖啡厅,贺卫方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这个被他形容为“好似我们家客厅”的空间,是贺卫方和他的朋友们平日畅谈的思想场,现在成了他和朋友们最后话别的地方。时不时就会冒出离开北京的念头南方周末:离开北京,这个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
贺卫方:大约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孙笑侠院长第一次给我发短信邀请加盟。当时多多少少有一点不知所措,虽然我时不时就会冒出离开北京的念头,但是离开北京到外地还是一个很大的动作。当然,北京这个城市实在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我小时候生活在海边,读大学在嘉陵江边,总还是有水的地方,可是到了北京以后,没有像样的水,也没有像样的山。按照他们的说法,希望一个有份量的、北大色彩的学者到浙大去,能够给这个法学院带来一种不同的色彩和气象。他们还想要做一点大学管理制度方面改革的尝试,我想,如果能在中国实现教授治校的话,那真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何不去一起推动呢。多少年中国学人的一个梦想如果能够在钱塘江边实现,真是很好的事情,于是我就答应了。南方周末:除了环境上的厌倦,离开北京与你在这个城市的处境有没有关系?贺卫方:在北京我很自由,没有任何外界猜测的那种压力。过去这些年,我越来越多地介入一些公共事件,受到了一些特殊的关注,有时候也有某种潜在的压力,比如说学校有关人士有时候也会非正式地跟我说:卫方,有些话你说得太激烈了。说这话的时候都是作为好朋友,跟你私下说,而不是作为官方给你施加什么压力。就一个比较公共的知识分子而言,北大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我这次离开,北京的朋友几乎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都觉得你离开了一个最能够保护你的地方。南方周末:你拿什么去说服呢?贺卫方:有许多事情你考虑得太多,就像哈姆雷特讲的,“优柔寡断使我们的果敢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惨淡的容颜”,想得太多,我们就没有行动的力量。我觉得浙大和北大之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差距。北大、清华当然最好,因为中国的这种特色,政治中心和学术文化中心,太过分合一。但是浙大也不错,也有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也有非常好的学者群体,浙江的经济发展、文化也非常好。我不会觉得某个学校会是我唯一的情感归宿,这和故乡不一样。当然,13年并不是一个短的年份,北大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会永远牵挂的地方。能够追求的未来20、30年的方向已经说到家了,再说就是重复。南方周末:熟悉你的人有两种猜测,一种是说,这几年当明星当累了,这下要归隐做学术了。
贺卫方:这些年来,我是比较外在化,比较愿意去跟媒体交往,比较愿意接受记者采访,觉得别人采访我,总是认为你可以并且应该对于公共舆论产生影响。但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这个学校在给你带来太多出头机会的同时,也让你变得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做事情。所谓“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好像就有这样一个感觉。一个学者不是不可以有政治的追求,但是政治追求的基础是学术研究,所以我觉得,也许我应该找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能够为自己的一些政治或者宪政论证奠定更坚实的学术基础。这个社会怎么去发展,怎么转向那样一个目标,有许多学理上的东西要去研究,需要仔细的辨析。这些年来那些对我主张的批评,我需要去认真地思考。一些根基性的东西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国家的历史,研究不同国家的社会演变历史,这时候阅读就变得非常重要。其实我也很矛盾,要叫我完全安静下来,归隐山林,那也不是我希望的。我觉得杭州也许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不是完全退隐。南方周末:还有人说,这是个悲观的选择,能说的都说尽了,一切照旧,干脆到钱塘江畔寄情山水。贺卫方: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2006年春天的一次会议后,我多少有点感觉到,我能够追求的未来20、30年的目标都已经说到家了,再让我说这样的事情,就是重复。另一方面,我觉得人生不应该完全都变得像一个斗士,毕竟人生苦短,岁月如白驹过隙,你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生命感受,跟朋友的爽朗交往,放眼青山绿水的那种喜悦,读一本老书给你带来的快乐等等。其实人不完全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更丰富多采的人生历程。像胡适这样既研究学问,又身体力行改变这个国家,是很高的境界南方周末:刚刚说的这些是人到中年后的感悟么?贺卫方:不完全是。胡适在他晚年的时候,其实台湾的情况很险恶,蒋经国这些人不断地去发动一些人去攻击他,谩骂他,恨不得把他杀掉,胡适一方面不断地抗争,直截了当地跟蒋介石表达他的看法,也在《自由中国》等杂志上发表推进宪政的文章,但是另外一方面,那段时间他一直在做《水经注》研究,很投入,简直是太神奇了。他用法律诉讼的方式来研究《水经注》,为戴震辩诬。胡适说过,在一个专制体制下你去追求自由的时候,一个人绝对不能够完全变成一个天天壮怀激烈的斗士,而需要有一种另外的天地,这个天地远离你战斗的战场,在这儿休养生息,坚持一种韧的战斗。不久前一次讲座,我跟大家讲这个的时候,发现后来网上有一个北大的学生说:“贺老师好像在为自己到杭州做某种解释。”南方周末:说到胡适,你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提及,最近是在北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有人在怀疑,你在向外界暗示自己跟胡适的某种历史相似。贺卫方:我自己越来越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就像余英时先生说的,胡适在纯学术方面的东西现在看起来存在着一些缺陷,唐德刚先生也批评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训练不太够,但是在整体上,我看今天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越胡适。另外一个难以超越的地方,是他在政治或宪政领域所提出的那些目标,至今还没有在我们这里实现。我特别要强调,胡适对我们家国发展方向的一种判断,对于现实政治的关怀、参与以及一种恰当的距离感,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像胡适这样既研究学问,又身体力行去改变这个国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个北大教师有一种责任,想方设法要去让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不要忘记最代表我们这所学校精神的风范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坦率地说,要达到胡适那样的综合水准,我这样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真正是没有可能的。周期性的,感觉有点心灰意冷。南方周末:一位老师说,你离开北大是北大的一个灾难,也是自由派阵营的一个损失。贺卫方:那样的说法言过其实了。这些年来法学界的确存在某种新左的倾向,比方说国家主义的某种复兴,某种民族主义的思潮。甚至出现一些反法治的论调。我个人比较西化一点,有人跟我说,也许我走了以后,我们法学院某种平衡会失去。不过,我自己并不大相信,北大的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领域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新生代也在崛起,他们是这个法学院里的骨干力量。南方周末:北大13年,回望一下,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关口你都有所表现,尤其是司法改革,2002年,好像是你最兴奋的时候。贺卫方:从98年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一直到02年前后,那段时间我都是比较乐观的,笔调就能看出来是乐观的那种,觉得可以用知识来改造我们这个社会。最近有一点失望,例如,最近司法界的动向就让我大惑不解。虽然我知道,法治的潮流是很难改变的,但眼看着一些此前的改革遭到否定,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反复的言说还有意义么?其实有时候,是周期性的,感觉有点心灰意冷。这样的体制造成了一种特别可怕的人身依附南方周末:从77年恢复高考,这30多年来,你认为知识分子在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贺卫方: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遭遇了一个假定的前提,这个前提是说,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不需要你去思考,而是有人帮助你思考。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在大学校园里,而是在庙堂之上。所以跟政治相关联的,就必须匍匐在那些最有权力的人的脚下,去做他的追随者。前不久南京大学做了一个统计,过去30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刊物引用的作者排名,居于前几位的几乎都是政治领导人。今天的学者体制内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是在大学里,大学能不能独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假想,如果现在大学把我一脚踢出去,我到哪里去讨生活?这样的体制造成了一种特别可怕的人身依附,其实那是一种思想上的依附,你不能够随便说话。至于大学跟政府机关的关系,近年来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趋势是,大学对政府的依附在加剧。例如,本科教育评估,各种评比,基金和其它资源的分配,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地让大学丧失应有的独立和尊严。再就是学术制度方面,如何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好的学者,这些很具体的制度,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特别重要的地方。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你必须满足那些个很怪异的条件,这样就导致了急功近利,有些人著作等身,但实际上,再过10年可能是一堆垃圾。南方周末:很多人担心离开北京后,很难再听到你的声音?贺卫方:那倒不会。也许声音会少一些,但我仍然会选择某些平台,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和观点。这是我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期许。归隐山林,逃避现实,我不会感到快乐。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赵凌 赵蕾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杨子云
重庆会议遇名教授贺卫方
2008-11-11 | 杨师群搜狐博客
十月底的重庆中法史年会上不期遇见贺卫方,记得七月份我写过一篇博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实验会成功吗?》谈到:7月17日《南方周末》上记者一篇报道:“光华法学院:‘教授治院’的理想实验”,引起我很大兴趣。其报道的副标题很长,却相当醒目:“一群带着理想主义情结的法律学者,正在尝试创办一所与现行大学相异的学府——远离教育行政化,由教授委员会管理学院事务与学术评价,追寻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报道以贺卫方辞别北大接受浙大光华法学院新教职,“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的致辞开始,介绍了其法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法治要成功,法律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是最重要的。”学院由10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管理,除一位浙大副校长外,其他九人均为当今杰出的海外华裔法律专家,包括哈佛、台湾诸名校名教授。……在当今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这可是闻所未闻的事,一群学者想独立办学……这可能吗?或者说,当局会同意吗?
尽管对此事我还是有不少疑问,但博客最后还是抱有希望地说:“不管怎么讲,现政权能允许这样的试验,其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要知道,如果在毛的时代,这种事情不但是天方夜谭,而且这群知识分子必将面临牢狱之灾,其后果肯定是极为悲惨的。如今能够出现这样一种尝试,尽管问题会很多,但仅其出现就已经颇令人欣慰了。这群学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令人敬佩。我们更有所期待:这所法学院如果能成功,那中国的教育还有所希望。如果失败……其实,中国教育什么时候成功过(除中华民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外),真诚的希望这次能成功!”
所以见到贺卫方,第一个想问的问题就是:在浙大法学院的日子感觉如何?不料,听到的消息却是:在贺已经办了离开北大的手续之后,浙大法学院居然通知贺,浙江大学不能接受贺,如今贺正处于无单位生存的尴尬境地。由是与贺谈话第一个问题便只得改为:“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不是说浙大法学院是教授治校吗?”贺苦笑着答道:“教授治校?这可能吗?”贺被捉弄到如此地步,可以想象其心中的苦涩。不过大会发言时,贺依旧谈笑风生,不乏语调之幽默和思想之深邃,让人由衷地敬佩这位教授中的战士。
许多人都在谈论:贺今后会去哪里?一些人估计贺应该依然回北大,也有一些人担心贺还能回北大吗?这些人既然已做出如此恶劣的举动,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呢?据说最后这样做是浙江省委下达的命令,那么又是谁给浙江省委下的令呢?一个自以为是世界上的泱泱大国,且有着世界上“最伟大、光荣、正确”的领导人的大国,却会对自己国家的名教授如此下药,令其难堪到这等地步,这恐怕也是世界上难得的风景。不知人们会对此会有何感想?对中国的教育还会抱有什么希望?
王利平:有感于贺卫方教授调动之难
2008年11月28日
作者:王利平(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要问当今中国最具个人魅力的法学家是谁?我想非贺卫方教授莫属。贺教授是中国法学界目前演讲次数最多的一位,近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极具磁性的声音,充满激情的文字,富于洞察的思维,曾使无数听众为之倾倒。贺卫方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他正在用观念的力量在改变着历史的轨迹,正是由于他的演说,法治常识得以在社会中迅速普及,正是由于他的演说,使他成为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领军人物。在许多公共事件中,我们能听到贺教授的鼓与呼,从孙志刚案到邱兴华案到许霆案到聂树斌案再到周正龙案等等,贺教授以学者的良知维系着正义的底限,贺教授更像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战士”。
今年7月初,贺教授在北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给学生们作了《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的告别演说,此时贺教授离开北大法学院前往浙大法学院似乎已成定局,7月17日贺教授再次在《南方周末》中以访谈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即将前往且要施行“教授治院”的浙大法学院的向往。令人不解的是,在贺教授已经办了离开北大的手续之后,浙大法学院居然通知贺教授,浙江大学不能接受他。据说不让贺教授来浙大是浙江省委下达的命令。近日,贺教授在其博客中有一则小启,写到:“近来,一些寄给我的邮政邮件寄到了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又转到北京,不仅误事,而且增添了收发人员的劳动。今后有寄送邮件者,烦请继续寄到下列地址:100871 北京市 北京大学法学院 贺卫方 2008年11月22日”。看来贺教授调不成已成事实了,目前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贺教授调动为何如此之难?
厦门大学谢泳教授认为:“自由流动是大学教授的命根子”,他统计过北大、清华、南开、北师大1949年前100位教授的自由流动情况,他们当中自由流动三次为一般规律,多的有流动四五次的,而流动的时间一般在三四年之间。最终落脚在一个自已比较理想的大学内。谢泳教授在《过去的教授》一文中写到:“自由流动只是大学教授的一个普通权利,这种权利并非大学教授所独有。所以强调这种权利对大学教授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在谋生之外,有天然的关怀社会的责任,要主持公道,要批评政府,要通过写文章办报纸来伸张正义,这些特征决定了教授是一个主体性极强的群体,也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有多变性,他们比其他阶层要难于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长期呆下去,这时如果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利,对教授来说,实在太痛苦了。你想,当一个教授本来不满足于自己的工作环境,又厌恶自己的顶头上司,可他又无法摆脱这样的环境,那么他们的才华只会日益枯萎。大学教授是个性极强的群体,他们不是为混一碗饭吃就可以任意在一个单位中呆下去的,这时候自由流动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他们作为有教养的人,常常不会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才离开,而是稍感不适,即主动选择。”
正是因为在1949年前大学教授有自由流动的权利,所以过去之大学教授与今日之教授在精神状态方面相比较而言,前者要比后者强上百倍,可以说是今不如昔,以言论政批评政府是过去之教授的常态,如今之教授在政府面前唯唯诺诺者居多,做注释抬轿子的比比皆是,如贺卫方者却成了教授中的“异类”。已被视为“异类”的贺卫方教授,当局又怎么可能让其自由流动呢?因此,教授们要团结起来,为实现贺卫方教授自由流动的权利而呼吁,为实现所有教授们自由流动的权利而斗争!老贺在北大这13年本报记者张伟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02 13年后,贺卫方眼看就要了结和北京大学的一段“姻缘”。此时,当初的青年法律教师,已经变成学生口里的“老贺”,头发花白。几天前的一次毕业典礼上,他用诗意的句子透露了这个消息:“劳燕纷飞,天涯何处再相逢?”这意味着,北大将失去这位声名在外、在一部分人眼中或多或少代表着北大传统的法学教授。而贺卫方也终于不再背负北大这个内涵复杂的光环:既不用受其所累,也不再受其荫泽。分手的时候到了,贺卫方没有再批判,而选择感谢。像一个爱絮叨的怀旧者一样,他感谢了这所学校的宽容,感谢了由蔡元培、胡适等人开启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尽管他也应该知道,如今,这些精神更多地只存在于记忆之中。老贺在北大的这13年,是追寻这种精神的13年。一种精神,往往被回归于某个人,而他把这种追求,指向了胡适。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传播老贺的风采:“温和、儒雅、谦逊”。这些无疑都让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胡适来。有人评价称,甚至他们脸上笑容的深浅,都有些相似。贺卫方显然不只如此浅显地追随他仰慕的先贤。事实上,为了找回这些精神,他也一直在努力。正是对这所学校“不自由”气氛的一次公开抗议,让他获得了最广泛的关注。2005年,他以公开信的方式,表示暂停招收研究生,抨击研究生入学考试存在严重缺陷,并认为“大学并没有必要的独立性”。何为大学的自由?胡适早已为他提供见解: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在今天,贺卫方选择站出来。他以知识分子而不是法学家的身份,四处抨击教育制度,建议进行改革。他习惯激起社会的震荡。有人欢呼,有人斥骂。不过,他矛头指向的地方,一片沉默。无论是北大还是教育系统,都以沉默回应了他的抗议。“我终于知道制度不会做任何改变。”他接受采访时说。于是,在北大的这13年,老贺变得越来越像个斗士。他以法学家的身份,频繁发表文章、进行演讲,并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而他的话题中心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宪政、司法制度变革、法官职业化。在这个法律相对不普及的社会里,他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一个启蒙者。他的一些话隐约表达了这样的意图:通过法治,使社会变得越来越有秩序。如下的举动使他的身份更像一个启蒙者而不是大学教授:编辑杂志、翻译法学经典,并通过短小精悍的文章,冲击着古老陈旧的法律体系。甚至,他偶尔会流露出这样的野心来:使自己的文章,可以成为像美国《联邦党人文集》那样的著述。当初,正是这些并非学术化的文章,通过大众传媒把法治的理念传播开。身处学界,心怀政治,这像极了贺卫方对他的精神导师胡适的又一次仿效。那个拒绝担任官职,却毕生都没与政治脱离关系的大学校长,对现代中国政治、宪政乃至法治“富于洞察力和想象力”的论述,想必让他仰慕不已。在北大的13年,也许有助于贺卫方更好地体味胡适的魅力: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家国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人处世中体现的伟大人格。而“亦师亦友”的老贺,在许多北大学生中留下颇具传说色彩的故事。可以确定的是,他会通过许多人的记忆,被并入这所学校的传统中,延续下去。这不只是一个“有些异端色彩”的教师,在一所中国大学如鱼得水的经历,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在时代困境中的尝试。如果一所大学有其精神传统,那么,这种精神将如何延续?在以前,它通过校长的谦逊和包容、通过教师的风骨和坚持来传递和散布。如今,某些珍贵的品行已经在机制的压缩下逐渐萎缩,我们是否要担心这种精神将无处可寻?也许不必如此悲观。在一个机械和胆怯的体系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另一股潮流,通过某些个体的努力和一大群人沉默的坚持,而使传统精神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这股潮流中,许多看似已经式微的传统,却保持着萌发的种子,等待一次复兴。也许这就是老贺在北大这13年里,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第五篇:朱老师讲课笔记
朱老师讲课笔记
有一辆奔驰,修完以后老开锅。我去一试,就开锅的事。这奔驰车应该加黄色防冻液,修理工给加绿色的。汽车冷却系统设计的沸点不一样。这辆车设计的是113度,修理工给换了普通的冷却液,导致温度上不去。温度上不去不仅仅是开锅的问题,整个发动机永远都没工作到正常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