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学是中国的国学
儒学是中国的国学,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精髓,从“儒”这个汉字理解,“儒”就是人旁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人们需要的人,这才不会枉度人生,这才不无愧于此生.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我看起码有以下十大好处:
一、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现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事关下一代的孩子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
二、可以让孩子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学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同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最终应该成为企业精英和国家栋梁。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三、可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文化大**后出生的现在已经社会主流的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四、可以让孩子学会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的规矩。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80后孩子中出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五、可以让孩子从小系统受教和熏陶于民族尊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六、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中国伟大和中国人的自豪。这从很多知名人士热衷于更改国籍的现象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存在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要不爱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会为生他养他的祖国尽忠尽孝?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一个人中国人的自豪,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祖宗传承的东西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尤其是换祖宗的事情是可耻的,要守住自己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有的承诺。
七、可以让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期望与文化传承。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进入社会并将成为社会建设的主流,而这些生在蜜罐里,长大糖水中的孩子,尽享着长辈们的无限宠爱,他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着电子游戏,而对于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却理解甚少,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履行的义务。
八、可以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精髓。帮助下一代的孩子们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可以让他们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然而,要让他们能够增强和提高鉴赏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逐渐让他们了解儒家文化代表的国学的深奥内涵,从而让他们能够具备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九、可以让孩子发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气质和潜能。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中华儒家文化的根本目的,而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也可以修复逐渐遭到损毁的淳朴民心,可以让日益跑偏的价值取向逐渐回归正常轨迹,同时,社会减少罪恶,减少偷盗,减少贪婪,还可以让善良之心重新播种在民众的心里。
十、可以让孩子忠于国家努力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系统的学习儒家文化,就可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扬光大,就可以逐渐恢复中华民族子孙身上特有的那种中国气质,就可以修复因文化大**而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传统文化,就可以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精髓的价值观塑造勤劳的中国人,牢记祖宗教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把中国建设成为儒家文化浓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强国。
中国人如果不再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理论、儒家文化、儒家知识,就有可能被逐渐西化,就有可能丧失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华民族的精髓就有面临失传的可能,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地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第二篇:儒学精华,国学经典
儒学精华,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简介与名言名句集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 《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 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 《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4.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6.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7.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8.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9.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10.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11.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12.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13.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3、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 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 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 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 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 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 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 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 善论,5 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 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 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 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 《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 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 《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尧典》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名言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 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第一》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第一》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周易名言鉴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象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志。《困.象传》
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益.九五爻辞》 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传》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迂,有过则改。《益.象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乾》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卦·彖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系辞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坤》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春秋左传》
《春秋》,又 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 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 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 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 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 10 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 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 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名言名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哲者智慧***——***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11 《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名言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第三篇: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得说
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
以儒治世
“
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
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第四篇:中国儒学发展史简述
中国儒学发展史
1、先秦——孔孟儒学
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先秦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且糅杂黄老学说。荀子儒学被时人视作对儒学的背叛,长期被排斥在儒学之外。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汉——董仲舒儒学
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文化一贯的开放态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明也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其间因为儒家文化与秦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始皇个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并没有对儒家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秦不绝儒学”。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但同时吸收齐鲁儒家思想。因为“焚书坑儒”,长期以来认为“秦绝儒学”,直到宋代,郑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绝儒学”。秦朝儒学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间也有秘密讲学,儒学继续发展:(1)秦博士大量设立。秦朝廷接收了六国的儒生,立博士官,博士儒生都可参与政事讨论;(2)儒家经典论著的整理与发展。三家《诗》在秦末兴起,《六经》注解多在秦代初步完成,《吕氏春秋》吸收了大量儒家思想;(3)儒家的礼仪、道德伦理得到实行。秦始皇刻碑立传、巡游封禅,都有大批儒生随行,宣传妇德伦理等儒学教化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黄老盛行,儒学有所衰落。到了汉武帝时期,汉代儒学吸收阴阳家、法家、谶纬等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重构了一个利于统治的思想体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倡导“大一统”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因此君主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君主不仁则天降灾祸以警告;强调“三纲五常”,臣民要服从君主的统治;提出“三统”说,黑、白、赤三统循环,每
个相继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和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这抛却了秦朝古板的“是古非今”理论,是对法家变法革新思想和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融合。汉代儒学的兴盛另一个体现在经学发展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对经典的解释融汇了儒家思想。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至隋唐
汉朝中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地位。魏晋崇尚玄学,唐代以道教为国教,社会思想出现尚“无”“空”的气象,而胡族血统政权的兴起,冲击了儒家的伦理纲常。
儒家衰末,唐代中后期,又提出了怎样复兴儒学的问题。魏晋以来三教合流现象,儒家也开始思考形而上的理论。
(5)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元明清——宋明理学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把儒家思想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节、张载、程颢、程颐)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概括为“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对人的自我约束与道德修养;为了理解“理”,就要“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本身的观察与研究。这是理学的一支,程朱理学。后来人们对外在求“理”的繁琐与约束感到不满,转而追求内心,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这是理学的另一支,阳明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
总体说来,宋明理学对于中华传统道德的塑造发挥了很大作用,明清名士、朝鲜东林党的民族气节,即源于此。
(6)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7)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
6、明清异端
宋明理学极大禁锢了思想,尚理论的做法与社会现实发展不符。明清商品经济异常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拜金、腐败的生活对宣扬理学的卫道士是极大讽刺。儒学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整体上向先秦儒学思想上回归,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代表思想家李贽、顾炎武、黄宗羲。
(8)明清异端思想。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
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晚清民初——新儒学
(9)近代新儒学。晚清至民国初年,虽然儒学受到了西学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吸收西方理论来解释儒家思想。尽管许多革命者自认为是新学之士,思想深层次方面还是儒学。
近现代“新儒学”,是伴随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新儒学,是指马一浮、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
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没有对社会发展,尤其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
8、新文化运动以后
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学的根基发生根本性动摇。
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 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儒学新生
(10)当代新儒学。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焕发活力。尤其是近些年党大力倡导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导的国学热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革“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所促成的学术活跃,使”新儒学“得以恢复并获得较快速传播。”新儒学“的鼓吹者,将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崛起和腾飞,归结于”儒学尤其是”新儒学“的复兴、发展的传播,因而受到相关国家政要的支持。任何一种学术文化一旦得到权力杠杆的支持,便必然会得到迅速发展。游走于亚洲”四小龙“国度和地区的以”新儒家“自居的人,正是趁此机会大肆炮制、兜售其”新儒学“思想和观点,以至使其出现了一度的繁荣,而他们也被誉为新儒学的”第三代“、”第四代“代表人物。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第五篇: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的书籍: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被称为国学经典的儒家著作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现代社会中,“文明”二字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且做文明的学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大家确定目标:用我们的口,礼貌地问,好打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随地吐痰;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
我们常常在做一个学生中有文明的时候,也有不文明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个个同学都是这样的话,那,不是乱套了吗?所以,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学生,我们要怎么样来做好文明学生呢?
我们要尊敬老师,看见老师不能走另一条道路,看见老师要打招呼,不能顶撞老师,我们不能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也就是要爱护公共财物,学校花坛里的花儿开了很美丽,有的女同学去摘放在头上好看。我们应该保护好花草树木,因为它们能净化空气,让我们能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学习。
不能出口成脏,讲话不要讲脏话,不要随便骂人,就拿今天来讲,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今天中午吃饭时不知谁在课桌上吃饭撒了几粒饭放在他课桌上,他一进教室从在课桌上就骂起来:“这是哪个畜牲把饭撒在我的桌上,快点来扫去。”正好,有一个端饭的同学走了进来说:“这饭不是别人撒的,是你自己在分饭的时候不小心丢在上面的,怎么现在怪起别人来了。”同学们,这就是不文明的行为。
不能随地吐痰,有人会说难道不吐痰了吗?不是的,痰有很多细菌,会把细菌带到别人身上,我有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是我们左老师告诉我的,我们每天都带点卫生纸来,把痰吐在卫生纸上,然后扔到垃圾筒里去。
先让我为大家讲述两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涉及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第二个事例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以上两个事例表明,文明的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离我们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人。尤其是对于我们大慈岩中心小学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可见在教室走廊上的起哄大闹,走路推来推去,随意撞坏门窗,也不觉心疼;再例如校园内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学校围栏,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
老师们,同学们,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师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