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

时间:2019-05-15 08: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

张 丽

【摘要】良好的高职院校形象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无形资产。“互联网+”时代的来领,特别是高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高职院校形象塑造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意义,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构建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形象 构建要素 发展策略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发展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力。高职院校的财政经费、招生来源、学生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学院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特色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不能再躲在角落独自发展,而是要走向更为开放的市场,积极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形象塑造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来临。“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即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新的发展生态。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的前沿阵地,更加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研究高职院校的形象管理,探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树立高职院校的品牌价值。

一、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时代,传受双方的身份更加平等,接受方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和微信平台等网络传播媒介发布和共享信息,同时传受双方能主动参与意见表达和舆论传播。2016年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幽默真性情的毕业致辞在各大网络媒体中传开,让这名教授成为了“网红”,同时也使得数亿网民感受到厦门大学自由与博爱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了高校正面形象的传播。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王娜娜上学被顶替”事件将当事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使得草根民众有了更多信息表达权,公众能够指出高职院校形象的不足之处,有利于管理者及时修正,对形象管理也是一种鞭策和警醒。

二、高职院校“互联网+”形象构建基本要素

一般说来,高职院校通过校园建筑、宿舍条件、以及学校的科研实力等可观察的“硬性因素”和治学理念、办学定位、运行机制、教师形象以及学生学风等需要去感受的“软性因素”来诠释高职形象。高职院校形象既与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紧密相关,又是与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既要靠自身的展示,也要赢得社会公众的“赞许”,是“形神合一”的一个综合整体。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形象管理中,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构建、运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和手段,来实现高职教育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期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的印象和评价,已经由从前的口口相传,转变到从门户网站、手机新闻等新的途径进行了解,并且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从而转化为内在的印象。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间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高职学校要发展,要生存,就要争取更多优质生源,要吸引高级人才,要争取更多资金支持,要实现研究成果的更多转化,这使得高职院校在形象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

(一)主体人物形象——教师和和学生

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串并其它工作的核心,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受到“互联网+”视域的影响。而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既有“80后”“90后”的中坚力量,也有“60后”的老教授们,特别是面对的在信息网络时代中活跃的“95后”学生们,更要针对性了解他们的心态,必须就“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了解,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没有等级限制的,利用这种平台,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教育者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深入交流,获取学生信任,传播人文情怀,及时了解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教育的趋势,及时更新信息,让新媒体成为提升自我、为我所用的平台。在教学模式上,“互联网+”将催生出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重新架构,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大规模、扁平化传播,新形势的教学活动,如“慕课”“微课”,形成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结合,自主学习与翻转课堂相呼应,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管理模式。

(二)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治学理念、办学定位、运行机制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首届互联网大会时明确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高职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应主动运用好这一工具,特别是在治学理念、治学精神和运行机制这些“软性因素”更加要与“互联网+”紧密契合,从宏观上把握好高职院校形象。

在治学理念上,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把高职教育思路融入到“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之中,将治学理念落实到培养人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上,做好改革创新“常态化”。在办学定位上,互联网融入到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让学生在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出发展潜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产业变革提供满足互联网个性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在运行机制上,“互联网+”催生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一方面利用信息传播技术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可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建立双向支持的教育合作组织或教学联盟,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无形中为地方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三)校园外部环境——校园环境、宿舍条件、后勤服务 互联网成为高职院校宣传自身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的外部环境作为主打“名片”,更加需要互联网进行推广。各种高校利用腾讯、优酷、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平台,通过宣传片、图片、小视频来宣传校园硬件设施,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传播效益。笔者所在的学校,用微信传递校园宣传片,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转朋友圈、互赞等方式,当天点击率过万,利用“互联网+”,真正做到了由老师到学生、由校内到校外,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校园知名度。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形象的发展策略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我国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结合本校发展历史和客观实际寻求办学特色,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同质化情形严重,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流于形式等问题,削弱了高职院校对信息的控制力。高职院校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形象塑造?如何在信息博弈中释放出正面效能?改进和调整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科学定义高职形象,加强校园内部管理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划时代影响,积极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义新形象,摈弃办学理念空泛无物,形象宣传重在外表的“形式主义”,摈弃形象塑造缺乏思路,忽视对个性和特色培养的“大众路线”。要注重内在实力的培养,把“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协同”融入到高职形象的构建中,把专业建设融合到产业发展和行业要求中去,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苦练内容,从本质上美化形象。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师资水平,避免负面新闻曝光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加强校园网站、校园论坛和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制度,使其成为既是宣传窗口又是监督的平台,从内外两个方面推进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二)发挥“互联网+”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水平是检验高职院校实力的根本,同样也是外在形象塑造的内核实质。

互联网驱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根本需要与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外部环境形成良好互动。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首先要了解自身所处教育系统的层次和自身的优劣势,围绕市场办学,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合理统筹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加强市场办学意识,培育“互联网+”办学特色。同时,唯有落实到制度层面,新的办学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提供“互联网+”特色保障体系,使提升办学水平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网络预警和反馈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既是信息的发动者更是被动的接受者,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会传播得非常迅猛,学校要提高危机意识,防范于未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还原事件真相,制定详细预警方案,将危机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设立校园发言人制度,对于事关公众社会利益的信息主动准备发布,让谣言无处遁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公众反馈意见,及时修正应对方案和措施,公开透明反馈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引领舆论导向,避免使学校工作陷入被动。同时审视工作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建立危机应对制度和系统,避免小事件被互联网无形放大而上升为形象危机事件。

参考文献

【1】王素芳.新媒体传播视阈下的高校形象构建现实路径探究[J]文化艺术,2014(5)

【2】杨咏梅.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塑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闫景丽.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影响[J] 教育探索2016(5)

注:本文系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6年度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策略研究,立项编号为2016007。错误!嵌入对象无效。作者简介:张丽(1982-),女,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法学。

第二篇:互联网 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高职教育必然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与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于一身,旨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变革,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热议。

一、教学对象的变革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完全嵌入其成长过程中,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工具。网络技术、数字媒体环境,对他们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游走于网络环境与数据平台的他们,对电子设备、电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具有敏锐的接受能力,能多渠道快速搜集信息,善于多种任务同时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视频和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视频剪辑、图片修饰的能力。尤其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更是找到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微信,微博,QQ,MSN成了他们学习交流通讯的主要手段,更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优于教师的显著才能。在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之间展开的随机抽样测试表明,相同时间内针对相同主题进行的网络信息搜集比赛,高职学生获取的数据量是教师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高职学生特征的变化,也带来了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他们期盼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和自由多样的教学形式,希望教学能尊重个体需求而真正获得个性化学习机会,弹性安排学习进度,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形式。因此,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受学生的追捧,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娱乐精神的“过关式”、“奖励式”游戏模式的训练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加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开放式的阶段。

(一)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

虚拟课堂、网络教室、慕课、微课、APP在线学习等先进工具为使得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得以扩充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中心的,综合式教学网络成为新时代教学一个重要特征。

微课是当前流行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成熟,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短、精、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双方共同受益。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无论地域,无论贫富,无论年龄,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都可为己所用,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推动了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课堂的功能开始由一揽子服务向个性化辅导转变。翻转课堂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前布置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抛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前期调查研究,课堂上则主要用来答疑解惑,讨论交流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创客运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提倡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强调将新技术手段与创造、分享、合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探索,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形式的教学媒体、平台、资源、理念,互联网加时代赋予教育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体验。

(二)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对象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近年来,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工具与平台。教学变成了开放式的有机生态活动。虚拟、公开、免费、自由,这些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进修教育、在线学习等活动丰富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实现了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与探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把企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增加了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的变革

网络课程的出现,也让信息时代的高职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海量资源的实时更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得课程内容更新,更丰富,更有实用价值。传统课程受到纸质教材无法快速翻版更新的影响,其承载的内容和方法、技巧常常滞后于生产实践,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了。课程学习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保持知识技能流动的良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最根本的变革在于诸多前沿的学科内容和来自生产最前线的经验技能等能够及时更新扩充进入课程,不仅体例详尽多样,内容生动丰富,来自工厂车间、行业一线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会让很多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楚的流程、方法、技巧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课程开发和课程创新也更加容易,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创造出来。

四、学习形式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强大,价格一降再降,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APP应用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含义与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最新资讯,有最先进的学习资源,有最便捷的学习软件,网上冲浪的过程也是新知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个网,一只耳机,一台手机,学习无时无刻不能发生,回家路上,运动间隙,就餐排队时等等,移动碎片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拜师世界知名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喜好的领域的前沿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结识到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同学,(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83页)更可以轻松地、多角度地观察测试,对或认识或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驱赶学生向前的马鞭。

五、教师职业的变革

不经意间,教师职业就被信息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角色的转化,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再升级,都需要教师清晰认识,积极应对。

(一)注重合作与经验的积累转化,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随着主体间性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正式回归,老师开始转变为课堂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教师应做好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对接。做助力学生个性舒张、才能发展的“背后英雄”,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业经验与阅历,学会放下权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是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到结构到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变,高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实践能力过硬与行业执业经验丰富,缺一不可。在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异性,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劣势将抵消其在知识层面的优势。老师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能将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计划等。换言之,未来的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的技术,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水平。

(三)突出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把控

1、学会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教学相长。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互联网加时代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辅导功能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课堂的四五十分钟内,更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当今较为热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微群、QQ群等的熟练应用以及相关功能的创新开发能力就十分重要。定期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深度讨论,视频学习,答疑解惑等等,把同学们和教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2、保持对网络资源的关注,形成信息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与学科有关的系列课程视频,并且绝大多数的优秀资源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下载并剪辑,根据自身授课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时刻保持对网络开放性资源的热诚和关注,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去挖掘构建所需资料,抓住一些生动的小细节,运用一些奇妙的想法、小火花来点燃学生一腔激情,用细节去打动学生,勾起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释放网络的巨大能量。

另外,移动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了。好玩好用的软件随处可得。比如关于微课录制的软件,关于自拍和图像处理的软件,关于配音、练习发声等的软件等等,它们让教育和学习生活变得那么便捷而生动,充满乐趣。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可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如果能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随心所欲地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开发已有程序,则是高职教师全面深度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作分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牛金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第三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四篇:塑造运管队伍形象思考建议

“运管所的人素质不高,他们张口是钱,闭口还是钱”这是我曾经无意识听到的。或许,我们的征费员一天可以征收几千甚至几万元,这在有的人看来,运管单位确实是个肥单位,运管工作是个简单而容易做的工作,但又有谁能知道我们的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呢?烈日的夏天有我们挥汗的身影,严寒的冬天有我们瑟瑟身影,就其工作性质来说,我们的运管工作并不比其他工作好干。运管工作就从来没有“十一”“五一”长假之说,单凭这点来说我们的工作够辛苦。但,为什么种种的辛劳换不来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呢?

那么,怎么才能塑造和提高我们在社会上的运管形象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大培训力度,认真贯彻和学习运管工作宗旨和交通运管人员守则,仔细琢磨和研究这些规章制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用心学习、踏实学习,而不要流于形势,仅限于书面,并把它贯穿到我们运管工作中的实际中去,切实按规章制度办事,那么,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形象自然会慢慢改变并有所提高。

二.运管人员要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彬彬有礼。

上路稽查我们要始终做到面带微笑,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查车时,对车主要热情、主动,语言上要把握说话的方式和分寸,说话尽可能礼貌。“师傅,您好,请出示您的车辆证件,谢谢合作”“师傅,您好,我们在执行公务,请给予合作,谢谢”,遇到违规车辆,应该说,“对不起,师傅,请您接受违章处理”,“对不起,师傅,您没有办理道路运输证”必要时向车主当场宣读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并明确指出所犯的是第几条第几款,让车主明白我们的违章处理是有根据的。如果车辆手续齐全,我们则可以说,“您的手续齐全,谢谢配合,祝您一路走好”。通过文明用语,会无形中拉近我们与车主的距离,从而保持与车主的融洽关系。

三.运管人员的要衣着整齐,戴证上岗。

我们在马路上一站,只要将手一挥,诺大的车就会停下来,这或许会给有的工作人员心里上带来一种威武感和炫耀感,所以,有时也就对自己的外表穿着上很随意。孰不知,衣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职业的形象,而不仅仅代表个人。衣着凌乱,自由散漫会给人造成一种盛气凌人之感,像这样的情景,车主肯定会有逆反心里,很难配合我们的工作。另外,还要戴证上岗,从严要求自己,实现运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广开言路,认真听取和对待车主的意见及建议。

针对自己管辖区的车主,开展调查问卷,广泛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并积极、正确对待。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建立车主良好的自信,使他们明白,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我们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广开言路,可以加强与车主的沟通,可以与车主建立和谐的关系,达到相互理解。

五.借助媒体,加大新闻宣传力度。

当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不管我们接不接受,信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我们的头脑。所以,我们要以新闻媒介为载体,加大正面报道的宣传力度,弘扬我们的执法精神和执法形象。日积月累,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无形中会提升我们的征稽形象。因为媒介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相当巨大和有影响力的。所以,要提高运管形象,就不得不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

天晴一身汗,天阴一身泥。我们的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却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名声。但我们承认,这种气候已经形成,而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从现起我们就要正视和重视我们的运管形象,再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从实际工作的点滴做起,把那种不好的风气和作风从我们身上扭转,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我们的运管形象。

总之,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树立为车主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法形象、服务形象和业务形象。不断实现我们与车主的良性互动,实现与车主的融洽关系,开创我们运管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对资产的使用和运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7).[2]张梦薇,董明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3]熊小蕙.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7).[4]黄育杏.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中华少年,2015(26).

下载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思考(含英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名称: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文章整理:上海代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日期 2014 年07 月16 日 联系电话;0451-51......

    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根源分析,最后在阐述行政创新理念的基础......

    思考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转型

    思考高职院校开展有职业培训的转型 摘要:本文根据时代需求和招生形势的变化,借鉴了澳洲TAFE办学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转变办学定位,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笔者针......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生报到率逐步提高,在校学生数也急剧增加,这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学生公寓管理工......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市场化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各院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处于......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其目标定位,改革其课程模式,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走出一条高职语文课程的......

    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塑造的机制研究[5篇范文]

    引言 .................................................................................................................................................. 1 研究问......

    “互联网 ”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背景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审计学》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