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08: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

关于孔孟儒学的评说

评论孔孟儒学,首先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根据本人理解,孔孟儒学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政治理想,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

一、政治理想方面,孔孟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以“为政以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思想和主张,如爱民、富民、教民、礼治、举贤才、正其身、民贵君轻、讲信修睦、和为贵等。在那样一个近乎洪荒的年代,能提出这些具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实属难能可贵。这些政治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现在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二、伦理道德方面,孔孟主张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应以“修身”为要,以“君子”为榜样,做到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和而不同等。仁就是爱人,是善,关键时刻甚至应该“杀身成仁”,以实现公正;“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这种义利观成为社会成员的重要准则;礼就是文明社会的规约,“克己复礼为仁”;智是明智,要“博学于文”,要人摆脱蒙昧;信是讲信用,诚实不欺,主张“无信不立”;忠即忠诚,古时候主要讲要忠于国君,孔子所谈之忠绝非愚忠,有“莫欺之,勿犯之”之论,拿到今天则要转换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孝是仁德的根本,主要是尊敬和赡养父母长辈。后人习惯于在忠和孝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愚”字,看来这是人为歪曲,恐非孔孟之本意。

三、教育思想方面,孔孟提出诸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

三、教学相长、学思并重、学无常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博学而笃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等。这些思想和主张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极力倡导的吗?

在国内,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对社会问题的日益关注,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群众都对儒学、特别是原生态的孔孟儒学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无论是在“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层面,甚至于社会风气和家庭生活层面,孔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诚、信等思想都重新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在国外,孔孟儒学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享有较高地位,这些国家历史上都曾经受过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现在也大都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当然是有所改造和发展了),这些国家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国民素质较高。1988年,众多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呼吁人类要想知道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生存,需要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孔孟儒学的积极意义得到了很多外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随着我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孔孟儒学虽在中国历史上几遇劫难,但最终打而不倒,原因恐怕在于真理是颠扑不破的,一些后来人的歪曲和无知终将遮挡不住真理的光芒。孔孟儒学的复兴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据:

一、孔孟儒学所倡导的的主体思想与人类渴望和平世界、和谐社会的愿望是一致的。孔孟一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暴政,主张修文德、行仁政、多施惠民之策、和而不同。孔孟儒学描绘的人人康乐、社会太平的大同世界成为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当今世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考验之后,孔孟儒学的上述主张日益显示出更强的感召力是历史的必然。

二、孔孟儒学重伦理、讲修身的君子思想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显示出其非凡的意义。建设和谐社会,除了协调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之外,还要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争取人人有仁爱之心、礼信之品、忠孝之德。这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质量和品位,而且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无信无耻的国家,人们的生存环境会败坏到何种程度。出于提升国民乃至全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之需要,确实应该大力弘扬孔孟儒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风。

三、孔孟儒学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更是弥足珍贵,而且在很多方面直到现在做得还很不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好的教育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才能培养出有用之人、有为之人、有益之人。对照有教无类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对照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对照诲人不倦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对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决学风考风不实问题,如此等等。上述思想都能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

孔孟儒学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经过数次挫折的惨痛冲击,现在越发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所指不仅是人类普遍需要的和始终向往的,而且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这些宝贵思想在奴隶社会需要,在封建社会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同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在世界的东方需要,在世界的西方也是需要的。孔孟儒学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能达至近代和现代,想必也能达至将来。相信孔孟儒学必将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继续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整理于2016年6月8日

第二篇:孔孟思想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节组成,篇名因每篇篇首字句而命名,并无特殊意义。如首篇《学而篇》,取篇首“学而时习之”的“学而”命名;次篇《为政篇》,取篇首“为政以德”的“为政”命名。二十篇中,除《乡党篇》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微子篇》记载孔子及古代圣贤在仕途中的选择与进退;《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几位著名弟子子张、子夏、子游、子贡等的言行;《尧日篇》记载尧、舜、禹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外,其余十六篇均无统一明确的主题,并且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也无内在联系。但为了相对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我们必须对其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做简单的归纳梳理。

1、《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阳货篇》),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孔子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颜渊篇》)“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的实践中的理论基础。“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已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篇》)

“孝”即爱自己的父母,“悌”即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进一步作出的补充。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

(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

(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论语》中“仁”与“礼”是紧密结合的,要彻底地研究“仁”,就必须研究“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我国古代的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它的内容包括:制度(指官制)、刑法、仪文(指各种仪式和车服、器具的文饰)、伦理、道德规范等。

“仁”与“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是“核”,礼是“表”。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2)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也就是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 不要做。并且,礼早已有之,要尽量遵循。“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篇》)即历法要遵行夏历,所乘之车按照殷代的样式,戴帽要戴周代的礼帽,娱乐当奏是舜时的《韶》乐。

(3)仁是统帅方面,而礼是被统帅方面,仁是改造方面,礼是被改造方面。

孔子着力强调了“礼”作为行为规范,对建构道德品质的“仁”,将起到重要作用,指出遵“礼”是学习和培养“仁”的重要途径。他曾评论“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治长篇》)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竟然不顾周礼的规定,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在孔子看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也就是说,君子通过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才可以不离经叛道,实现“仁”的要求。

2、《论语》的政治思想

《论语》的政治思想,基本点是贯彻“仁者爱人”这个总的纲领的。其内容主要为,统治者要关心人民,减轻剥削,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克制私欲,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准则;要减轻刑罚,加强对人民的教育。

(1)关于仁德政治的思想:

第一,为政以德,关心人民。这主要表现在爱惜民力,减轻剥削,施惠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篇》)

第二,克已正身,以身作则。孔子强调国家统治集团,从君主到一般官吏,要克制私欲,恪守礼法,为人民作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在孔子看来,要使政权巩固,要使统治者能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最能长久起作用的办法,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国。因此,统治者必须以德修身。孔子认为,作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而是“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篇》)

第三,“齐之以礼”,重在教育。孔子认为对待人民,教育为主,刑罚为辅。为政不能不用刑罚,但可以通过教育,减少刑罚的使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

(2)关于举贤任能的思想:

孔子不但强调仁德政治,而且认为仁德政治的实现,还必须依靠贤人,即依靠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曾打比方说“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雍也篇》)意思是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必须突破门第界限,选拔出身贫寒而又很有才德的人作政府官吏,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政治主张。同时,孔子提出选拔贤能是“民服”的重要条件,强调管理人才不要总是揪住小过错不放,必须“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并且“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通过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从而使邪者归正。

3、《论语》的伦理思想

(1)认识天命伦理在社会中的作用 孔子重视对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而对一切与现实较远的自然宇宙或鬼神问题,则采取不加深究的办法。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问题“存而不论”。对祭祀也不否定,但也不采取宗教的狂热态度;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人事,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同时,也要承认命定论,尽人事,知天命。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认为人的生死富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孔子承认命定论,又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篇》)

(2)认识名分以及人伦纲常的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篇》)孔子的正名,就是从原两周政治结构(亦即宗法等级结构)的观点出发,来纠正当时政治领域中天子、诸侯、大夫这一等级序列中名实不符的情况,以保持他所希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篇》)的政治稳定秩序。其目的是希望在保持旧的政治结构的前提下,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封建性的社会变革,从而达到天下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的“王道一统”。

(3)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原则,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廉、耻、勇”等。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但这种“忠”是有条件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并非“愚忠”。孔子所谈论的“忠”,更多的是指交友、择友、待友的方法,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篇》)。此外,“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罕篇》)等,都是“仁”的思想在处理不同的伦理关系的具体体现。

4、《论语》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人不分类别,不分阶级出身,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卫灵公篇》)。在教育实践中,孔于还提出了—个影响深远的原则,即“诲人不倦”(《述而篇》)。孔子曾经认为很难与互乡(一个地方)的人沟通,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对此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篇》),意思是“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应该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孔子提出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即立志要高远,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努力学习知识,那就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他还经常和学生探讨诗文,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他很注意对自己弟子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篇》),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

(4)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在教学中,不使用灌注式,而充分使用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孔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孔子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积极状态,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5)慎言慎行,学以致用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与“从政”互为依存、相互补充的思想。他曾鼓励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认为“吾斯之未能信。”(《公治长篇》)即对自己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自认为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要继续学礼,晚点做官,所以孔子听后很高兴。学诗时,孔子也要求学生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意思是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5、《论语》的学习思想(1)学习态度上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篇》),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篇》),并且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就是说读书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个人吃穿等生活俗事所拖累。甚至要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的精神。

(2)学习方法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思学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学习上还要精益求精,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篇》),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6、《论语》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可以说是孔子“仁”的方法论,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主要有:

(1)“过犹不及”思想。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讲过头和“不及”一样有害,处理—切事情既要反对过大,也要反对“不及”。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以直报怨”;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和而不同思想。所谓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所谓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或人为地去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这种思想,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 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经济上,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时代,诸侯黯武,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紊乱。再加上处士横议,异端并起,信伪驰骋。孟子眼见圣道衰微,正途塞蔽,于是在继承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宣扬“仁政学说”。他首先主张人性本善,欲以此拯救人心之陷溺。进而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巨大。宋以后,孟子学说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一)“性善”学说 “性善”学说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人性本质,同具“善端”。譬如说:一个无知的幼儿,将要掉到水井里去 , 不论什么人看到了,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怵惕恻隐”之心完全出于天性,没有其他任何因素掺杂其中, 这就是所谓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端”。因此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并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这就是著名的“四端”学说,也是孟子对其“性善”论的最直接的表述。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比喻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孟子在强调人性本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尽心上》)他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修身养性的方法,如:

1、存心养性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孟子以为,人性既然有善端就必须加以存养,否则极易为后天之物欲所断丧。

2、顺性而为

“子能顺祀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祀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祀柳而以为桮棬, 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告子上》)孟子以“祀柳”(柳树)编制成“桮棬”(器具)为喻 ,质问告子:人性就像祀柳,仁义就像桮棬,你是顺着祀柳的性状编制呢?还是破坏其性状而为呢?借此论证只有顺着性之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

3、扩充善端

“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端,犹如萌蘖初生,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若不能扩充,则徒然存养也无济于事。因此,推己及人才是呵护“善端”的正确途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4、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告子上》)孟子认为,为了保持“善端”,一切惟义是从,至其终极,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二)“仁政”思想 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他指出,“仁政”源于“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由此,提出如下“为政”主张。

1、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他认为,一个国家组成的要素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民,有人民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主,所以人民最为尊贵。当齐宣王问孟子对“臣弑其君”的看法时,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有如此民本思想,足见孟子思想之开明,见识之卓越。

2、保民而王

孟子既然主张“民为贵”, 那么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以“保民”为首务。倘若能够做到“保民而王”,则天下“莫之能御”。而保民之实,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富足;富足之道,则在于“制民之产”,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至于赋税,在郊门内不是井田的,采取“什一,去关市之征”(《滕文公下》);在郊门外井田制度中,“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即八家共耕的公田收入即作为赋税。人民有了恒产,生活安定了,还要进一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使百姓明人伦,知礼让。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3、因袭先王

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离娄上》)孟子认为,只有遵循先王的法则治理国家,人民才能蒙受恩浑。所谓先王,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 历代圣王所实施的典章制度,正是他们从事经世济民之政治经验的结晶,顺之而行,治理国家便能达到完善的境界。与此相反,“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离娄上》)

4、尊贤使能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离娄上》),又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尽心下》)他认为“仁者”应当被提拔到“高位”,而“尊贤使能”关系到国力之强大;他还主张“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尽心上》),“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公孙丑下》),即要罗致贤能之士,国君首失必须忘掉自己的权势,而且必须对贤能之士致敬尽礼,否则贤能之士不会为之所用。大多贤能之士有其气骨,不会为权势所屈,所以国君不仅要对他致敬尽礼,还得要优遇重用之。

5、反对战争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所以坚决反对一切攻城掠地的残酷战争。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豁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他认为,为政者要想统治天下,绝不是靠着兵革的坚利,而是要获得民心的支持。如果昏庸无道,失去人民的支持,乃至亲戚都叛离他,即使兵革再坚利也是无用的。并且,孟子最厌恶那些自以为善于战阵的人,也最不喜欢那些自谓能为君主开疆辟土,充实府库,能为君主结交盟国,战无不克的人。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尽心下》)又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告子下》)如此鲜明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是极力反对武力和战争的。

(三)教育思想

和孔子一样,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性善学说”中,孟子主张人性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根植于心,所以教育也要顺着人的本性,使“善端”自动扩充,从而到达圣贤的境界。这样便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孟子的教育主张有:

1、循序渐进 孟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而不用,则茅塞之矣。”(《尽心下》)他认为学习就如走山间的小路一样,不断地行走使用,自然就会成为一条大路;倘若隔一段时间不走, 茅草就又会把它塞起来了。他还用宋国人“揠苗助长”的生动比喻,告诫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定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徒劳无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长期不懈,德业才能日进有功。

2、教有准则 孟子提倡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他打比方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意思是: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彀和规矩都代表一种抵达目标的准则,教育也应当如此讲究原则。并且教育的准则一旦确立,就不要因人而异。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标准既定,就不宜因学者的能力不足而降低,道有定体,教有定法,只要师者“中道而立”,做好示范,有能力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效仿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学贵质疑

在孟子的教育理念中,教有定法,但学贵质疑。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轻信、不盲从,应该通过积极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发表独立的见解。

4、环境造人

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巨大。除了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外,他对因出身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导致人的善良的本性会被扭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上》)富岁收成好,青年人因为富裕而变得游手好闲;凶年收成坏,青年人因为穷困而变得残暴,这都是环境造成的变化。他还进一步用播种五谷作比喻:撒的种子一样,播的方法一样,种的时间也一样,但是到了收成的时候,收获量却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雨露的滋润程度、耕作的勤劳程度都不一样的缘故。人的教育亦是如此,外界的力量影响巨大。但同时,孟子也认为困逆的环境塑造人才,往往有德行、有才智的人都成长在忧患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这段熟悉的文字告诉我们: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励斗志,激发潜能。环境的改变,无论对个人的进德修业,还是对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孟子》一书还体现出主张中用,不偏不倚,羞恶明耻,责己恕人等行为哲学。总之,作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思想对于人心之振靡、国家之治乱、社稷之兴衰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倘能多加了解,相信无论律己治学,还是经世济民,都将受益匪浅。

第三篇:《孔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孟思想言行的不同以及产生的不同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教学难点]

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二者的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孔孟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前者被尊为圣人,后者被尊为亚圣,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其中的一个,必然会说另一个;他们的思想就那么一致吗?让我们阅读《孔孟》,看看黄仁宇是怎么看待的。

二、作者

阅读文后补白文字。

三、阅读课文

思考:

1、梳理思路;

2、完成练习一

四、研究课文

(一)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论述二人思想言行的差异,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把握内容

1、完成练习一

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个性、书的记载体裁不同的原因,是明显而又容易懂的,文章没有展开论述,而“此一时,彼一时”的不同是文章分析的重点。作者用自己的研究去观察周边的世界,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认识中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条分缕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拓展训练

思考:李杜虽然都生活在唐代,但是诗的题材、风格迥异。运用本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造成二人差异的深层原因。

明确:(1)李白一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另一方面又具有浓郁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杜甫只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奉行“医时济世”“仁政爱民”的儒家信条。

(2)李白主要活在盛唐,唐帝国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经达到昌盛的顶点,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不如杜甫多。杜甫大多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流亡,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痛苦生活,因此他的诗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3)礼拜出身于富商,轻财好施。杜甫穷困潦倒,政治上的失意,经济上的贫困,把他推向了现实,推向了人民。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儒学 试题

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A、《诗》 B、《书》 C、《乐》 D、《易》 我的答案:C 2 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A、《今古奇观》 B、《初刻拍案惊奇》 C、《西厢记》 D、《情史》 我的答案:D 3 “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的原义。A、自己 B、如此 C、自然 D、自觉 我的答案:C 4 《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A、“时中” B、“关键” C、“平衡“ D、“和谐” 我的答案:A 5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A、胡塞尔 B、舍勒 C、笛卡尔 D、海格尔

我的答案:A 6 《哲学全书》是()的作品。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马克思 D、黑格尔

我的答案:D 7 《周易》只有()卦谈到龙。A、一 B、三 C、两 D、五

我的答案:C 8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A、居仁由义 B、明明德 C、新民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A 9 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A、道家 B、佛家 C、儒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A、《史记•孔子世家》 B、《太初历》 C、《报任安书》 D、《艺文类聚》 我的答案:A 1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我的答案:A 12()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A、《易经》 B、《中庸》 C、《史记》 D、《道德经》 我的答案:A 13 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A、没有 B、不存在

C、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D、非物质性 我的答案:C 14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 A、止于至善 B、治国平天下 C、修身齐家 D、明德亲民 我的答案:A 15 《水龙吟》是()的作品。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商隐 D、陆游

我的答案:B 16 《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A、主观能动性 B、教育 C、环境 D、遗传 我的答案:C 17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明明德和止于至善 B、内圣和外王 C、亲民和爱人 D、格物和致知 我的答案:B 18()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A、韩非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19 “知行合一”是()的观点。A、荀子 B、孔子 C、严复 D、王阳明

我的答案:D 20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顾炎武 B、王阳明 C、朱熹 D、周敦颐

我的答案:C 21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西班牙

我的答案:C 22 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A、法 B、德 C、乐 D、礼

我的答案:D 23()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A、《易经》 B、《春秋》 C、《左传》 D、《汉书》 我的答案:C 2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的名言。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我的答案:B 2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的《说文解字》。A、屈原 B、刘勰 C、苏轼 D、许慎

我的答案:D 26 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A、《原道》 B、《师说》 C、《进学解》 D、《杂说》 我的答案:A 27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 A、亲民 B、明明德 C、格物致知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C 28 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无所谓 B、全盘接受 C、全盘否定 D、继承和转换 我的答案:D 29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A、契 B、禹 C、启

D、周武王 我的答案:A 30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A、《史记》 B、《中庸》 C、《尚书》 D、春秋

我的答案:B 31 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A、平常 B、需要 C、任用

D、庸者用也 我的答案:D 32 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的答案:A 3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的言论。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34 单子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A、莱布尼茨 B、牛顿 C、休谟 D、欧拉 我的答案:A 35 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A、峨眉派 B、武当派 C、华山派 D、渐悟派 我的答案:D 36 中国轴心时代是()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A、战国时代 B、春秋时代 C、西周时代 D、两汉时代 我的答案:A 37 《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A、情 B、信仰 C、物质

D、真诚无望 我的答案:D 38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A、休谟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笛卡尔

我的答案:D 39 “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A、《上经》 B、《易传》 C、《易经》 D、《易•乾》 我的答案:D 40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 A、分析哲学 B、现象学 C、后现代主义 D、现代主义 我的答案:D 41 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A、“克己复礼” B、“无为”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我的答案:D 42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我的答案:C 43 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A、世界 B、上帝 C、存在者的存在 D、自我

我的答案:C 44 “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A、“推己之谓恕” B、忠皇上 C、忠君 D、“尽己谓之忠” 我的答案:D 45 《中庸》属于()中的一篇。A、《学而》 B、《为政》 C、《礼记》 D、《乐记》 我的答案:C 46 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A、“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B、“爱,所以在” C、“第一自明性” D、“我思故我在” 我的答案:D 47()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舍勒 D、笛卡尔

我的答案:A 48 在()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A、1924.0 B、1919.0 C、1943.0 D、1949.0 我的答案:C 49()主张“兼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我的答案:D 50 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的《典论论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诸葛亮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我的答案: × 2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 √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我的答案: √ 4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我的答案: √ 5 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我的答案: × 6 《大学》最早出现于汉代。我的答案: × 7 《四书》成为核心经典是从汉代开始的。我的答案: × 8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我的答案: × 9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我的答案: × 10 “仁民”就是仁者爱人。()我的答案: √ 11 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我的答案: √ 12 儒家提倡的永生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着你。我的答案: √ 13 朱熹是北宋人。()我的答案: × 14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我的答案: × 15 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我的答案: √ 16 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我的答案: √ 17 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我的答案: × 18 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我的答案: √ 19 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我的答案: √ 20 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我的答案: √ 21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我的答案: √ 22 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我的答案: √ 23 1919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的答案: × 2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我的答案: √ 25 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我的答案: √ 26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我的答案: √ 27 如果说修身立德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那爱人亲民则是相对自身来讲的。我的答案: × 28 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我的答案: × 29 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我的答案: √ 30 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的答案: √ 31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我的答案: × 32 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我的答案: √ 33 知识就是智慧。()我的答案: × 34 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我的答案: √ 35 《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我的答案: × 36 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的答案: √ 37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我的答案: √ 38 “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我的答案: √ 39 “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我的答案: × 40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我的答案: × 41 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我的答案: √ 42 “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的答案: √ 43 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我的答案: √ 44 《论语》是孔子编写的。()我的答案: × 45 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我的答案: √ 46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我的答案: × 47 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我的答案: × 48 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我的答案: √ 49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我的答案: × 50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我的答案: × 1 六经到今天还传下来的著作不包括()。A、《诗》 B、《书》 C、《乐》 D、《易》

我的答案:C 2 以下属于冯梦龙的作品是()。A、《今古奇观》 B、《初刻拍案惊奇》 C、《西厢记》 D、《情史》 我的答案:D 3 “自己如此”是古代汉语()的原义。A、自己 B、如此 C、自然 D、自觉

我的答案:C 4 《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A、“时中” B、“关键” C、“平衡“ D、“和谐” 我的答案:A 5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A、胡塞尔 B、舍勒 C、笛卡尔 D、海格尔

我的答案:A 6 《哲学全书》是()的作品。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马克思 D、黑格尔

我的答案:D 7 《周易》只有()卦谈到龙。A、一 B、三 C、两 D、五

我的答案:C 8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A、居仁由义 B、明明德 C、新民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A 9 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A、道家 B、佛家 C、儒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A、《史记•孔子世家》 B、《太初历》 C、《报任安书》 D、《艺文类聚》 我的答案:A 11 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我的答案:A 12()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A、《易经》 B、《中庸》 C、《史记》 D、《道德经》 我的答案:A 13 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A、没有 B、不存在 C、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D、非物质性 我的答案:C 14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 A、止于至善 B、治国平天下 C、修身齐家 D、明德亲民 我的答案:A 15 《水龙吟》是()的作品。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商隐 D、陆游

我的答案:B 16 《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A、主观能动性 B、教育 C、环境 D、遗传

我的答案:C 17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A、明明德和止于至善 B、内圣和外王 C、亲民和爱人 D、格物和致知 我的答案:B 18()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A、韩非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19 “知行合一”是()的观点。A、荀子 B、孔子 C、严复 D、王阳明

我的答案:D 20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顾炎武 B、王阳明 C、朱熹 D、周敦颐

我的答案:C 21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西班牙

我的答案:C 22 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A、法 B、德 C、乐 D、礼

我的答案:D 23()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A、《易经》 B、《春秋》 C、《左传》 D、《汉书》 我的答案:C 2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的名言。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我的答案:B 2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的《说文解字》。A、屈原 B、刘勰 C、苏轼 D、许慎

我的答案:D 26 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A、《原道》 B、《师说》 C、《进学解》 D、《杂说》 我的答案:A 27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 A、亲民 B、明明德 C、格物致知 D、止于至善 我的答案:C 28 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A、无所谓 B、全盘接受 C、全盘否定 D、继承和转换 我的答案:D 29 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A、契 B、禹 C、启 D、周武王

我的答案:A 30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A、《史记》 B、《中庸》 C、《尚书》 D、春秋

我的答案:B 31 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A、平常 B、需要 C、任用 D、庸者用也 我的答案:D 32 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的答案:A 3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的言论。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我的答案:C 34 单子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A、莱布尼茨 B、牛顿 C、休谟 D、欧拉

我的答案:A 35 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A、峨眉派 B、武当派 C、华山派 D、渐悟派

我的答案:D 36 中国轴心时代是()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A、战国时代 B、春秋时代 C、西周时代 D、两汉时代 我的答案:A 37 《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A、情 B、信仰 C、物质 D、真诚无望 我的答案:D 38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A、休谟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笛卡尔

我的答案:D 39 “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A、《上经》 B、《易传》 C、《易经》 D、《易•乾》 我的答案:D 40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 A、分析哲学 B、现象学 C、后现代主义 D、现代主义 我的答案:D 41 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A、“克己复礼” B、“无为”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我的答案:D 42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我的答案:C 43 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A、世界 B、上帝 C、存在者的存在 D、自我

我的答案:C 44 “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A、“推己之谓恕” B、忠皇上 C、忠君 D、“尽己谓之忠” 我的答案:D 45 《中庸》属于()中的一篇。A、《学而》 B、《为政》 C、《礼记》 D、《乐记》 我的答案:C 46 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A、“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B、“爱,所以在” C、“第一自明性” D、“我思故我在” 我的答案:D 47()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舍勒 D、笛卡尔

我的答案:A 48 在()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A、1924.0 B、1919.0 C、1943.0 D、1949.0 我的答案:C 49()主张“兼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我的答案:D 50 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的《典论论文》。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诸葛亮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中庸实际上就是指遇事没有原则。()我的答案: × 2 “诚意正心”与“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的答案: √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我的答案: √ 4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庸之道。()我的答案: √ 5 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我的答案: × 6 《大学》最早出现于汉代。我的答案: × 7 《四书》成为核心经典是从汉代开始的。我的答案: × 8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我的答案: × 9 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我的答案: × 10 “仁民”就是仁者爱人。()我的答案: √ 11 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我的答案: √ 12 儒家提倡的永生是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着你。我的答案: √ 13 朱熹是北宋人。()我的答案: × 14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我的答案: × 15 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我的答案: √ 16 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我的答案: √ 17 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我的答案: × 18 所有的社会规范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叫做“礼”。()我的答案: √ 19 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我的答案: √ 20 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我的答案: √ 21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我的答案: √ 22 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我的答案: √ 23 1919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的答案: × 24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我的答案: √ 25 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我的答案: √ 26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我的答案: √ 27 如果说修身立德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那爱人亲民则是相对自身来讲的。我的答案: × 28 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我的答案: × 29 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我的答案: √ 30 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我的答案: √ 31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我的答案: × 32 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我的答案: √ 33 知识就是智慧。()我的答案: × 34 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我的答案: √ 35 《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我的答案: × 36 儒家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的答案: √ 37 知识和智慧不是一个层次,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智慧。()我的答案: √ 38 “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我的答案: √ 39 “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我的答案: × 40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我的答案: × 41 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我的答案: √ 42 “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的答案: √ 43 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我的答案: √ 44 《论语》是孔子编写的。()我的答案: × 45 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我的答案: √ 46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我的答案: × 47 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我的答案: × 48 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我的答案: √ 49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我的答案: × 50 “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我的答案:×

第五篇:儒学现状

儒学现状

班级:2011级信电学院 电气信息类 10班 姓名:刘胜利 学号:201101101223 摘要:当今社会的儒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又拥有无比优越的机遇。面对的困境可以说是内忧加外患,面对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球文化的大融合,世界文化的侵入,中国人自己对儒学文化的忽视使得中国儒学陷入内忧外患,全球文化的大融合,儒学本身的局的魅力使得中国儒学能够走向世界展示字迹的魅力。如今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是我们的儒学更好地发展。关键字:儒学现状 ;危机 ;机遇 ;发展

一、当代儒学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当代儒学的现状正如日益发展的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又要面对巨大的挑战。在与其他文化交融时中国儒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样给世界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内忧,是指当代一些文人对儒学的误解,甚至是儒学者的错误理解使得儒学陷入困境。首先,是一些人的误解和敌对。不知何故﹐“五四”以来﹐人们把中国传统社会的阴暗面都归

1咎于儒家文化﹐唯恐弃之不及。这自然也是置儒学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文革给我们的儒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举国上下反孔思潮无处不在。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几乎烟消云散。

其次,热心儒学的人对发展儒学的认识上的不足。对儒学怀有一腔热诚的人,也做了一些对儒学发展不利的事。现代儒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面对各种知识流派的2强大攻势﹐儒家知识分子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态度﹐没有主动进去的精神。面对国外学者对儒学的批判,中国的儒者只是简单的采用外国学者的理论使儒学能够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再呈现,并没有基于儒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做出批判式反抗。近几代儒家学人大都采用西方学说﹐比如黑格尔﹑康德甚至罗尔斯的思想﹐重新诠释或发展儒学﹐给儒学赋予了新的内容﹐

3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极少看得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批判和响应。这就使得儒学陷入被动进而无法用自己的理论来和世界文化交流失去自主性。另外,一些儒学的热心者在传播的时候有些力不从心。儒学本身的理论性使得他很难普遍传播,但儒者又想是儒学得到更好地发展,有些人便走向了极端,用经典哗众取宠,使得传统的儒学走向媚俗化,从而得到跟多人的认可看成功的做法,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对经典儒学的质疑,对他的深刻内涵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儒学传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系统的开放与认同危机实际上是所有古典理

4论和学说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儒学在这方面面临的危机可能更为突出。古典理论和学说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儒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局限性,传统的理论很难对当今的一些现象给予解释,也就使得传统的儒学很难被当今世人所接受。传统儒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即追求人的各种认知能力,人性,或者人的秉性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做为动物为求生存而必须的一面,即人对物质的追求其次,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各种关系中,儒家学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重视人与自己的关系,但是它忽 视了人与社会﹑人与政治世界及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再次,儒家学说缺乏对世界历史和现实 参考文献:

12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3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4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社会的总体看法。再次,儒家传统中实用工具性的概念范畴不够发达。传统儒学能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对西方的宗教文明秩序和当代的法律文明秩序无法做解释,这也是传统儒学无法走向世界的最大的局限性。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儒学陷入重重的内忧困境。与此同时,祸不单行,的学者又对中国的儒学产生了质疑和提出尖锐的批判。儒学又陷入了敌国外患之中。

一百五十年前,中国开始走向衰落,在人们寻找原因的时候矛头直指儒学。而儒学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同样是中国不发达的原因。中国人的毛病似乎都由儒学导致,儒学也和中国

6一样被摆在西方人的手术台上,任人随意宰割,成为作实验的对象。在对儒学的研究中他们想要使儒学能够适应他们的文化传统,但是,这是显然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就开始了系列的误解和批判。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误解最深且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马克斯.韦伯。韦伯基于

7建构他自己的宗教社会学的需要和西方的两元文化认识模式,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把儒学看作是一门宗教显然是一种曲解,真是这种歪曲的理解使得世人对儒学有了错误的看法,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和接受儒学。也就阻碍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冲击、文化的侵入又给中国的当代儒学 带来了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现实性、简洁性更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看似更加符合当代价值观。儒学在文化的大众化上就显得十分逊色,虽然有些学者也在向大众推广传统儒学,但是,由于儒学本身的价值属性使得它很难被大众接受。这也就使西方文学有了可乘之机,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发展的困境。

5二、当代儒学的机遇。

虽然,当代儒学的境遇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但是,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内含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虽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像以前那样辉煌,也足以在当今立足。前面说过当今的儒学就像当今的中国,虽然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世界的全球化给当代儒学的境遇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好的促进儒学的全球化传播。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建立起400多座孔子学院,席卷了世界各地,这足以显示儒学的魅力不是那么容易磨灭的。

与儒学复兴有关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国学热”,这几年大家讨论比较多。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

第一,国内外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连绵不断、影响深远。

第二,以儒学为主旨成立的协会、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心等遍布全国。第三,各种名目的儒学论坛和国学讲坛风起云涌。第四,孔子学院遍布世界。

第五,民间修复孔庙、文庙,办孔子学堂,祭孔等行动蔚然成风。第六,儒家铜像的竖立也标志着儒学现象的普及。

第七,成人和儿童的读经活动普遍开展,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童学馆,开展儿童读经的活动。

第八,儒学论文、专著还有系列丛书、杂志、期刊等大量出版。

第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对儒学研究课题、祭孔活动以及儒学的弘道活动

8等,都采取一定的支持和参与态度。最后一个标志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元素日益增多。参考文献:

在中国境内关于儒学的推广可以说是各有春秋,其中《百家讲坛》亲近百姓的做法取得 56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7於兴中 《价值转换与主体的失落——当代儒学面临的困境》 法学时评网,2003,12,6 8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各地的有关儒学的协会、组织、研究院也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山东大学成立了一个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大学也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担任院长。其他更多的是像儒学协会这样的组织,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召开过很多次学术会议和儒学高峰论坛,另外还有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及陆续创

9建起来的各省的儒学协会。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大影响也同时引起各国的重视,当然其中也包括中国。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理念也逐渐融入儒学的思想。我们后来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这些理念,原本都是儒家的重要命题。这是儒家的元素融化到到了马克思主义里面去了。我曾经分析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10我认为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一个现代扩充版。

国外的儒学进展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国外的儒学热也日益兴起。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这是儒学复兴的一个背景。孔子学院一开始是我们国家汉办为了推广汉语在国外设立的,最早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想要输出中国文化。可是外国人想通过这个来了解中国文化,他想知道孔子到底有什么伟大的思想可以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盛不衰?中国崛起背后的动力到底是什么?秘鲁是一个小国,人口大概只有2000多万,他们居然在筹备411所孔子学院。这一切足以表现儒学经典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中国儒学正一步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无疑是儒学的发展的绝佳时机。

三、有关当代儒学的发展见解。

总的来说,中国儒学的前景是曲折的但是还是光明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儒学的发展有两条路应该走。

第一:使儒学经典大众化。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中应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最好做到全民参与。再者说,儒学本来就是大众化的哲理,只是我们把他放的太高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拉大我大众和经典儒学的距离。儒学经典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衰这跟它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密切关系外大众能够接受才是硬道理。其实,经典的儒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高不可测。实际上,儒学本来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儒学,但

12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它的认识,现在我们要把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重新提升对它的认识。就儒学中的《论语》而言,它是一本能够阅读一生的书籍,童年读论语可以明是非;成年读论语,可以得启示;老年读论语,可以明得失。另外它是适合任何一个阶层去阅读,适合任何一种身份的人去阅读的。例如其中一句:“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就适合子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适合学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敝、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由此可见,儒学绝对是一门可以普及的经典文学。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服务与当代社会。儒学之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在当今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一些理论不适应当今社会。而我们的儒学者却不愿意放弃儒学的一些理论,不敢大胆的自我批判和创新。纵观历史儒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正是因为有了适应性的变化,才有了长期发展的动力。首先有孔子创立,核心思想为“仁”与“礼”,“为政以德”。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以“仁政”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政治学说。在此基 参考文献: 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到了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思想,9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1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2吴光教授《当代儒发展的新方向》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的演讲2011年5月15日解放日报第八版 10提倡性恶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理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后又经过康有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陆九渊、李贽、严复、章太炎等人的不断改革发展得以长存。由此,儒学绝非是不可更改的定论,我们应该学会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服务与当代社会。

下载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孔孟儒学的思考(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仁宇的《孔孟》

    “大历史”中读《孔孟》 石家庄一中 郭惠青 黄仁宇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家中的异数。早年抗战入伍,中年求学异国,半路出家,发愤苦攻,终以一介白首自成一家之言。其作品是出版......

    孔孟名言250句

    孔孟名言250句孔孟名言精选(一):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 一道法自然观 主张雕琢复朴 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 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内圣外王之道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

    孔孟论学习

    《孔孟论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

    孔孟名言50条

    1、不学礼,无以立。2、道不同,不相为谋。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学而......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翻开世界史,就是不同文明兴起、衰落、融合的过程。任何一种单质文明都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其固有的缺陷而长盛不衰。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罗马......

    儒学与人生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儒学与人生 钱逊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课程前言 钱逊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年转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