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微电影德育的实践与研究
班级微电影德育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班级
微电影 德育价值
摘要:班级微电影德育价值研究,是指借助于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在班级内以引领学生拍摄主题微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角色塑造等手段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把新媒介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的方式,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一、创意背景
我第一次从网络上看到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部关于毕业的微电影《三个傻瓜》时,我就萌生了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的念头。
想法:第一次看到这个微电影的时候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我当时就想可不可以去翻拍这部微电影。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的简单。
行动:我是个行动派。当我确定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很快的进行论证。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主题内容方面的。我了解了一下该创意中使用的是定格动画这门技术,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及动画片中的特技镜头均采用了此技术。后期用专门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制作。之后,我就试着做了几个作品,如片中的穿墙术,效果还不错,技术问题大体解决。随着对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定格动画只是电影制作的一门技术,我对电影及视频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问题当你深入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副产品)第二个问题,主题内容的选择。我在百度上以“毕业”、“创意”、“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强大的搜索提示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备选内容。三类题材的微电影引起了我的关注,“毕业”、“励志”、“爱情”,期间我观看大量的微电影。如南京田家炳中学《放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会为这个梦想而努力。一个身残志坚的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 三年来,学校,老师,家长给予他怎样的关爱?
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转变自导自演的《伫在年少的尾巴上》,反映了四位学霸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
南京一对年轻夫妇的真实版的《南京爱情故事》,反映当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过程中对父母的体谅和祝福。从效果来看,这些微电影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更加坚定我了拍班级微电影的决心。
二、实践过程
这些装备工作做好后。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一个更好的行动的时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没有充足的时机,那么我的行动可能就是冲动的,盲动的。就像我们看到别人一个很好的做法,想拿到自己班级来用一样,如果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论证,那么最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这也是我们普通老师经常遇到的困惑,学习别人好的做法时经常会发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就是说别人的做法用到自己身上不管用。
因而我问了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做一部微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定格青春,充实生活。让毕业变得有序,第二问题是什么时候做。时机的选择。当时正值毕业,适于从事此项工作。别人没有做过,学生也未曾经历过,那么这件事就会产生很好的首映效应。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做。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主要工作,从方案的制定,到人员的安排及视频的后期处理都是由我来操刀。
下面通过一则案例进行详细的阐释,供大家参考。案例1:
明天你是否还会想起同桌的我
—— 纪一次独特的毕业设计
毕业前夕欢天喜地去照一张班级全家福,毕业典礼上等待着老师颁发毕业证书,似乎急切地盼望长大。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亦如此。
工作若干年后,我时常会去回忆过往的求学生涯。我只能凭借一张发黄的照片和一张陈旧的毕业证书去努力地思索,记忆是那么地模糊,我已经想不起来那么多的细节。
我找不到可以帮我回到“梦里老家”的那张地图,我有些许的悲凉。
而今,我做了老师而且还是个班主任,我将送走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她们毕业的季节里,我想我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好使她们在若干年后来回忆这段求学生涯时不至有和我一样的遗憾。
我首先想到了要把这几年来拍摄的视频围绕一定的主题去做一个整理,如“我的一天”,“运动会”、“那一年我爱上了跑步”、“我的同学们”,因为有的视频不全,有的视频拍摄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就需要重新补拍。谁都希望视频里里能够展示的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基于此,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好做多了。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为了把这个事件做的精致一点,我做了系统的规划,以青春纪念册为中心做了很多的配套工作。既然要去拍故事,就要有真实的故事做素材,我们不能为了拍故事而拍故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梳理,这些年来学生在方方面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套用时髦的词语,“重走长征路”。最后一个学期伊始,我拟定了一份“有秩序毕业推进表”,表中按时间节点安排了毕业前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由于有了事先的规划和严格的落实,我们的毕业工作平稳而有序。
我们开展了“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活动之初,我们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标准化流程表”并挑选两批同学做了预演,两批同学的示范及流程表的有章可循使得我们的这项活动十分成功。
德育体验活动为下面的主题征文活动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为我提出新要求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接下来,我则隆重推出了“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有意通过文字把那些过往的细节给记录下来,不至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我们先后完成了5万字的“我眼中的班主任”、13万字的“我眼中的同学”、6万字的“我的中专三年”及20份“个人成长报告”。当我把同学互写的文章打印出来时,同学们感动了,我也从学生那三十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文字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往事定格了下来,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说道,“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感谢你把我们成长的足迹描摹的这么清晰,让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够知道‘回家’的路。”
毕业那一天,我事先准备好了学士帽,为每位同学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毕业仪式。仪式过后,我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毕业纪念册,三个小时的视频过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
临行之前,我把制作好的毕业纪念册一一送交到同学们的手中。有一位同学塞给我一本毕业留言册,说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说比她为自己准备的那本都要精美。留言册上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成长。
但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在将来看来是有价值的。我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有很多的关键期的,学生也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关键期里有所行动。很多时候学生在意的不是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我们做没做。
教育就是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当我们的爱没有得到回馈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不会爱。案例2:
第二次试验的时候,我选择了元旦迎新这个时间。这次我也想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是解放自己,锻炼学生。也开始尝试不同的风格,尝试艺术创作的风格。鉴于以往的元旦迎新活动,大多是以文娱节目为主,吃吃喝喝,蹦蹦跳跳,活动结束还要制造一大堆的垃圾,活动过程是那么的热闹,而活动结束后却显得杂乱不堪。除旧迎新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是学生与旧我作别,与新我相拥的时刻。所以,我就在筹划,可否换一种形式,做点不一样的内容。当时,我就与商量的语气和同学们商量(目标的设置很低,期望值也很低,没有志在必得的想法),“可不可以试着拍几部微电影”。说来也怪,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诧异。因为这个班级是中途接手的,是另外两个班级各分流出一部分学生组合的新班级。在班级管理之初,我就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送给每位同学一颗棒棒糖,并期许她们有个甜蜜的开始。我尽可能的挖掘她们身上的潜力,我们克服新组合集体的各种困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成人高考的复习应考上,(事后很多学生表示找到中考应考前的感觉),我们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并遥遥领先。分班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接着我们又取得了跑操精品班的称号,常规管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铺垫工作作为我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做了很好的配套支撑工作,所以学生大多是愿意去尝试一下的。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片空白,但是事后证明学生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就看我们老师能否去激发他们的潜力了。
我与他们商定了主题,“青春,励志,迎新”,把全班分为八个组(应学生的要求最后又组合成四个大组,适当的妥协),准备的时间为一周(从拍摄到制作,其实最后总共大概拍摄时间为2天,制作时间也是2天,四部作品全部由一个同学完成制作)《当末与未相遇》、《回家的诱惑》、《坚持自我》、《锦城》。元旦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办的老师,模拟电影节首映式的形式召开了首届班级微电影首映式,并为导演和演员颁了奖,整个活动既轻松愉快又环保健康。电影制作的过程及电影本身的内容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二次的活动前后延续了一年,跨度两个学期。尝试了三个主题,节日,班级小团体,参赛。基本上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一期以一周为制作周期。相应的配套准备了三次班级微电影首映式,基本上实现了学生自主制作,也培养了学生诸多品质,也挖掘了部分同学的优秀品质,并把微电影打造成班级的一张名片。
案例3:导演自述 当末与未相遇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后悔的,这个世界上唯一无法用金钱获得的就是后悔药。如皋现在开始回想,你有多少后悔,又有多少的遗憾。就像我们的这部微电影一样。
我们曾因为繁重的学习,从未认真的欣赏过我们被称为园林校园的学校。我们曾没有不相信过自己不去与别人相处。
我们曾厌不想学习,放任自己去做当时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曾因为春春期的叛逆而嫌弃父母的唠叨。我们曾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去尝试。………………
如果给自己一个可能性,我们不可能像哆啦A梦一样乘着时光机回到过去,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伸出双手去把握未来。
把自己想做的,未完成,后悔的都去完成吧。
不用害怕失败,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当末与未相遇,忘掉所有的预言,做自己的预言家,梦想从新开始。
若是说道拍摄这部微电影的目的,其实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渐渐的在拍摄和制作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目的。
这部微电影并不是原创,只是一个小小的翻版,虽然是翻版却包含了我的新的期望,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只有去做,只有结果,为了让我们能不后悔,为了能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也能拍出微电影,我拿起了简陋的相机,完成了它,希望它的正能量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总结与反思
若你知道你要到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首先要明确做一件事的目标)校园微电影的预期教育目标近期目标
班级管理 远期目标
师生成长 实际成效分析
(一)班级管理方面(面向全体,面向个体)
1、面向全体
(1)、狄德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5 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就睡袍离别的痛苦”。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尓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亦成为“配套效应”。人们拥有了 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狄德罗已经形成了关于环境与服饰如何搭配的认识,在狄德罗的意识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在以毕业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我就为学生准备了青春纪念册这件狄德罗的睡袍。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梳理几年来做的好的地方,让她们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这个主要体现在值日班主任这个主题活动中。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也是一个很好的配套工作,这个配套工作要达到效果,也要掌握好时机。因为我们这个活动抓住了毕业这个时间,并有了前期值日班主任的体验做准备,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是有素材可写的,加之德育体验活动的情感上的体验也为文章注入了真挚的情感。最后我们还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毕业仪式。组合拳的威力,师生共同的参与,体验与反思的结合远比教师一个人的付出效果要好。
(2)、班级凝聚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天下的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天下优秀的班级的一样的,问题班级各有各的问题。但是,所有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缺乏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学生们为了实现班级群体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从情感上表现为对班级成员。活动和目标的信赖感,归属感和依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本身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教育力。”如果班主任能够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班主任的工作就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了。
(3)、模仿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妨在梳理榜样之后,对榜样进行奖励,让学生了解到行为的“好处”,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4)、自己人效应,老师,您是自己人,我们听您的。常言道:“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倘若是自己厌恶者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在利用自己人效应跟别人套近乎,试图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然后说出所求之事,好让对方欣然接受。6 班主任向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自己人。
2、面向个体(积极关注)
(1)、人们把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叫做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心态和努力是很有影响的。
(2)、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积极、良好的期望给他人带来重要的影响。有一句话耐人寻味: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的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3)、角色效应,给我一个好角儿,我会做好人。
(4)、标签效应,贴什么就是什么。当一个人从外界得到对自己的某种评价时,会更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评价。教师给予学生的一句鼓励,一声表扬,一个微笑都是一枚阳光标签,能够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发起向上的动力。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案例分析4:(《当末与未相遇》中某一个角色的自述)
这个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我,改变前非常没有耐心,越做不好越会生气,摔门而走的动作我真的有做过,后来真的有改变一点,至少练下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微电影制作完后,我每看一次都觉得要更努力,当我没耐心时,我就想到影片里改变前的样子,我不想变回那样,所以我现在不断的向前跑,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对手便是自己,我只知道不管烈日寒风如何阻挡都不要停!
为了重塑自己,我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所以每当休息的时间就是我奋斗的时间,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同学们在吹电扇午休,我在琴房练琴,晚上找些舞蹈视频学习,周六周日钢琴课、给小朋友的舞蹈课当助教、乐理课、成人舞。每当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一天又充实了,同学们对乐理只是比较缺乏,所以我将我学到的东西教给大家,也希望我们整个班都有进步!一年的改变我想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三张证书,内心的成长,班级里也算是个骨干了吧,明年我会完善改变后的我,我为自己喝彩
(5)、登门槛效应,先得寸,才能进尺。阿拉伯故事《骆驼进帐篷》心理学家认为,在提出某个较大的要求前,可以先提出一个小 要求,如果某个人先接受了那个小要求,为了保持形象的 一致性,他就有可能接受那项重大的本来并不满意的要求。
案例分析5:
初试牛刀——跑操活动由起初的表现一般发展到成为班级的一张名片 活动背景: 跑操活动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每天都会组织检查评比,而班级中总是有部分同学找各种理由来逃避跑操活动,即使是参加的同学也因为服装不整齐等原因导致班级被扣分。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决定尝试应用登门槛效应、行为塑造等技术从正面实施管教。
活动策略:
对照评分标准,从容易做到的地方入手对学生提出一项具体的要求,在一项要求完成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奖励并提出新的要求,如此重复,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活动综述:(班级体委执笔)
每一次的跑操,我们班同学好多人都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班主任,以获得不跑操的资格,就是我们剩下的人,校裤不穿校牌不戴,就连身上仅穿着的校服还有人竟然没有拉链,跑操时还有人说话,脚步也不整齐,就连口号也喊的不好,每次老师都把这个事交给我来督促,可是我尝试过,每次都没用,所以我也不想再去管。
这个学期事情出现了转机。老师一开始也没有对我们要求太多,没有要我们穿戴整齐,只是叫我们在跑操时注意着步伐整齐,所以每次跑操我都用耳朵去辨别班级的步伐是否整齐。几周下来,我们班级的跑操质量有了显著改观,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整齐了。
后来被别的班级夸了我们班级步伐整齐后,老班就说,“你们看你们的表现被别人称赞了,如果你们的口号也可以喊的再响亮再有气势一点你们会更好的。”我们班人得到鼓励之后,当然满足了老师这个小小的要求了。第二天,我们班人立刻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几乎都努力的扯着嗓子喊口号。由于我们跑操是绕学校式跑操的所以其他班都可以看到,当我们班跑过了别的班级时,我们都听到了别人的赞扬,“这个班的步伐好整齐啊,这个班的口号喊的真响,虽然全是女生组成的班级,但声音一点也不比男生逊色呢!”
当我们散队时走向班级时大家都很开心,班主任特地跑到班级,当场就表扬了我们,他说:“你们很棒,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在即将要来的跑操比赛好好加油。”
在准备全校比赛的期间,老师要求我们穿戴整齐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班同学都变的很听话,可能是因为有了竞争的压力了吧,我们忽然不把这当作是一场跑操,而是去上战场,而且个个都是好战士,因为每个人都想跑,不想缺席,突然大家都喜欢上了跑操,越是有了压力我们越是表现的更好,每个人都努力的卖力的喊着口号,在跑操比赛中,我们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是什么让原本一个懒懒散散的班级变的像现在这样一个个个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8 班级呢?
我想,班主任是聪明的,他得到“得寸进尺”的妙处,他会把目标分解为更小的容易达成的目标,然后实现他的终极目标。他知道一下子让我们去接受那么多的要求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从最简单的要求开始,来让我们一步步的去接受更难达到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达到要求。
3、学生成长
学生成长培养系列优良品质走向市场,培养创新能力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 着眼于成长,着手于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微电影与我(学生自述)
以前一直觉得离微电影制作是很遥远的一件事,甚至是想都没有想过,直到去年的期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每组一部微电影的任务。当时大家都不可置信觉得以我们的实力能完成一部微电影简直就是不可能的,由于听到了是小组竞赛,我的好胜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从前自己就接触过视频制作,所以既然有这次的机会那就不如表现一下,与其交给别人不如自己来比较安心,抱着这种心情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很快一个星期不到就拍摄并且制作完成,接着就不停地有同学来求助,突然在一夜之间,班级的首次微电影首映仪式似乎所有的影片都变成是我做的了。
如果要是说微电影的制作给了我哪些改变,也许就是我有了我能去做的事,也拓宽了视野,以前没有给班级制作微电影之前看到有什么微电影都是简单一瞥,甚至都不会多看一眼,自从自己也需要制作之后,对微电影这三个字似乎敏感一样,只要是相关,就会一点会仔仔细细的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看一遍,也是因为微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和同学不知不觉的就关系融洽了起来,我并不是那种会主动交友的人,也许是因为微电影为我的人际交往搭设了一个桥梁。
渐渐的,它似乎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有时候不去拍它反而会难过,随着做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在渐渐的变化着,也渐渐的觉得自己能做的渐渐变小了,于是就去了解更多的新的软件,然后去尝试。
现在再去看看几个月前制作的就会找出不少的瑕疵。
感谢老师给了我那么一次发掘自己的机会,虽然以后并不会朝着这条路去发展,但是至少那几部微电影给我的青春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十年后无数个十年后,我都不会忘怀。:
4、教师成长
突破思维定式,制度化
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最好的班主任,同时也是最好的自己。教育成全了学生,也成全了一个又一个最好的班主任。培养教师钻研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打磨好一件新式武器
练武的人都有一件自己钟爱的兵器,关公的刀,赵云的长枪,张飞的长矛,吕布的方天画戟,而且他们每天都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在自己的这项技能的练习之上。最近一段时间,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自己钟爱的武器吗,读到王晓春老师书中提到了“教育诊疗”这件新武器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找一件新武器。在班级微电影的创意中,我较为熟练的掌握了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及积极关注等心理学的技术,为我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帮助。如我曾经模仿陈宇老师让学生佩戴团徽的做法,我首先在班级发了一份问卷调查,设置了几个问题,问同学们有没有佩戴过团徽,佩戴团徽意味着什么,现在愿不愿意佩戴团徽。当我为大家准备好团徽之后,学生们佩戴的情况出奇的好,仅仅只在刚开始的时候安排团支书检查大家的佩戴情况,之后基本上没有检查过。但是学生们竟然在全校没有班级佩戴团徽的大环境中坚持佩戴了一年,这一点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足见这些心理效应的妙处
温馨提示:教育要选对时机,抓住关键期,事半功倍。教育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铺垫工作,做好配套工作,谋定而后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利用科技的元素,有市场意识,深挖职教的特色。
第二篇:拍好班级微电影
拍好班级微电影,开辟德育新途径
发表于《班主任》2016年第四期(发表时题为《微电影——学生成长助推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已经从“读文”阶段发展到“读图”阶段,进而进入到了“读视频”时代。网络和手机的有机融合使得看视频可以随时随地,无比便捷。现在太多的人们花在看视频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看文字的时间,因为后者更容易给人带来多感官的刺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带来更多的愉悦享受。作为高中的班主任,面对一群正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充满叛逆和怀疑精神的孩子,耳提面命早已不是最佳方法,一张嘴根本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投其所好”,想法设法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他们自己思考、反省,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近些年有人尝试利用电影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是电影的局限性在于:首先,时间太长,一部电影少则一个半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中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而如果布置在家自行观看,效果又会打一定的折扣;其次,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与学校教育可能有交集,但是未必能画等号,所以在后期的讨论、学习中,会有一定的偏差,不好把控;第三,没有几部电影是专门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选取适合用来教育的影片实在有太大的难度;第四,当我们带着明显的教育目的给学生播放这些影片的时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未必会心悦诚服地“照单全收”;第五,还存在一个技术问题,有的影片一部分学生已经看过,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如果要在学校里放是不是会浪费部分学生时间还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我以为,与其用他人拍的电影“鸠占鹊巢”,还不如自主拍摄班级微电影作为教育素材来的更有效果。因为,第一,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中学生永远不会拒绝时尚;第二,成本低,经济方面得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硬件要求低,制作简单,学生用手机、照相机或DV都可以拍摄,后期的制作教程网上都有,学生自学就可以独立完成;第四,接地气,讲述的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学生们怎可能没兴趣、不喜欢呢?第五,时间短,适合在班会上、家长会上作为教育素材进行播放;第六,占空间小,容易传播,可以放到班级博客、QQ群空间之类的平台上供学生和家长们点播或下载。
因为我本人一直有摄影、摄像的业余爱好,近两年一直在尝试视频教育,拍摄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学生非常喜欢,教育效果明显,下面将自己的一些实践写出来与诸位同行分享。
■重大活动:真实记录,为后续总结打好基础
高二的时候,我在中途接了一个班级。开运动会的时候有一个集体项目就是拔河,开始体委找到我说要放弃。我问为什么,他说高一的时候屡战屡败,这次肯定胜不了;而且为此付出太多的力量,还会影响到其他项目的成绩,得不偿失。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安排学生将每个环节都拍成相片和视频。从我精神动员、科学分析、具体指导、学生训练,到第一场胜利、我的点评、第二场胜利、再次动员、第三场胜利、学生欢呼雀跃将我抛向空中,每一个镜头都没有错过。
后来我将所有的资料剪辑,配上了音乐和字幕,做一个十几分钟的微电影,名字叫《第一是怎样炼成的》,在后来的班级运动会总结大会“风过有痕”上给学生播放,学生们看完之后,感受颇多,每个人都很激动。体委在总结的时候说:“既没有高大威猛吨位级的男生,女生也个个娇小苗条,宛若林黛玉一般,再加上前几次运动会的失利,拔河在我们班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市场的。正当我们准备选择放弃时,班主任站了出来。他告诉我们:‘你不尝试,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他的这句话点燃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激情,的确,拔河是最能显示班级团结的项目。赛前的专业培训、物理图解还有实战演练,在许多人看来都是无济于事,垂死挣扎而已。但当我们轻取5班、踏平2班、战胜6班夺得拔河第一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强大。男生们激动地将老师抛向空中,感谢他带给我们自信,点燃我们的激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强大。”
——看一看,不用我说什么,他们自己收获了多少。如果没有这一段微电影的回顾,也许当时的激动过了就过了,既难以再次享受胜利的喜悦,也少了一个冷静反思总结的机会,更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部微电影在后来高三的动员会上再次播放的时候,学生们依然群情澎湃,备受鼓舞。■身边榜样:恰当剪辑,为个人反思提供借鉴
我们班有一个演讲不错的学生,有一次他要代表学校参加上级的一个“爱从感恩起”的主题演讲活动,我是他的辅导老师。我有意识将对他的辅导过程,他的一次次修改、练习,他从区里到市里再到省上,他的每一次比赛全部用视频记录了下来。最后他取得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完了我剪辑了一个微电影《成功之路》,里面他演讲了十几遍,除了最后的决赛我保留了全部内容,其他十多次我都是只留了半分钟左右。学生们看到我为了训练他的抗干扰能力,让他在楼道讲、在操场讲、在老师的办公室讲;为了锻炼他的胆量,让他在教室讲,在年级集会时讲,在学校升旗仪式上讲;看到他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大气,越来越自信;看到级别越来越高,舞台越来越大,发挥越来越好„„
放完后,全班同学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请大家谈观后感,各个发言都很踊跃。关键词有自信、进取、付出、超越、精细、汗水、平台、机会、锻炼、指导、学习、佩服,等等。很多人还联系自己,深刻反思。大家说得都很恳切,既审视他人,也观照自己,无论是演讲的学生还是其他学生,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其实一个班级里这样卓尔不群的优秀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成长特别快的学生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拍摄的主角。高三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成长》,在班会上我播放了一个微电影《成长的故事》。主角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我将他高
一、高二以及高三的多次的语文课课前演讲、参加班级辩论赛、演讲比赛、主持班会、主持学校活动的所有视频剪辑在一起。看完后所有同学和前来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可以从视频的前后对比里明显看到他一次次的进步,从畏手畏脚到游刃有余,从青涩到成熟,成长似乎就是几分钟的事情。接下来我请主人公上台,对他进行了一番访谈,让他谈谈成长背后的故事。有了前面的微电影铺垫,接下来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很受启发。
我想这一次班会,如果没有这部微电影,而是直接请他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估计学生们未必会感兴趣。当班会最后让大家谈感想的时候,很多人感慨万千,他的一个好哥们说到:“我和他关系比较好,我原来一直以为我和他之间差距不是很大。今天看了微电影以后觉得有点受打击了。我能觉得他有了以前和我在一块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的强大气场,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事实。我的心情很复杂,有替他高兴又有点羡慕嫉妒恨。反正不管怎么说,我都要努力赶超他,才能永远做好哥们。”
——如果没有这些微电影,学生可能很难比较全面和直观地看到身边榜样的优秀是如何炼成的,难以接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所以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和对自身的反省。可以说,微电影给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给普通学生提供了一个观照自我的机会。■重要日子:巧妙策划,为铭记历史创造条件
高三的最后一天,我觉得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必须拍点什么来留作多年以后的回忆,于是就策划了拍摄了微电影《最后一课》。我提前将想法告诉了所有任课老师和科代表,要求科代表代表全班同学提前准备一段送给老师的话,而老师也准备一段送给全体学生的话,在最后一节课上说出来。因为班长在最后一节班会上要代表全班对班主任讲,所以就让学习委员准备了个“序”和“尾声”。然后将拍摄的任务也放手交给了学生。
最后一天的时候,风轻云淡。每一节课科代表的致辞都各有风采,而每位老师的殷切嘱托也令人动容。每一节课都显得那么短暂,那么让人留念。而后来看到学生们拍的“尾声”的时候,让我特别欣慰:教室里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镜头慢慢略过每一个空荡荡的座位,然后是慢慢推近教室门边的“高三(1)班”的牌子,再慢慢拉远,站在门口的学习委员,她缓缓开口:
“在明白珍惜的时候,却越觉得时间匆匆。也许此刻我们想到的是梦想与未来,然而不可否认,最终停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这间教室和每节45分钟的课堂。今天,现在,我们可以松口气,因为终于结束了长达三年的马拉松;然而,我们仍有些紧张,因为等待我们的还有最后的战场。走入大学后,当你上课时却看不清老师的面容,你是否还会怀念高中老师们亲切的笑脸。当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网,是否还会怀恋那青涩年华里纯真无邪的友情。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时光一去不返,我们毕业了。
“让我们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回忆,踏出校门,奔向美好的明天„„” 然后淡淡的音乐起,教室门被关上,虚化„„
——如何让教育不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终止?如何让他们将老师的谆谆教诲带着继续行走?后来,我把这部微电影放在班级的博客上,供他们随时观赏。我想,多年以后,每当他们点播这部《最后一课》,不仅会想起那些锦瑟年华的美好回忆,更忘不了每一位老师送给他们的人生箴言。
当然,我还拍过其他不少微电影,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关于班级微电影的拍摄,我总结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以纪录片为主。学生的在校时间很宝贵,如果自己写剧本、排练再拍摄,可能会耽误学习,而且以中学生的水平,也很难拍摄出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艺术水准的微电影来。如果个别学生有兴趣,可以尝试利用寒暑假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拍一些如“心理剧”之类的微电影,效果也不错。第二,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没有必要追求画面的饱和度、分辨率,拍摄的角度,用光、录音等等,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没有专业的摄像机,家用小DV,照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录音效果不好,后期可以考虑加字幕弥补,关键是内容要真实而有吸引力。第三,要善于发动学生,善于借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都很忙,拍摄视频和后期制作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不一定忙得过来,如果这个时候不发动学生就有可能错过一些精彩的瞬间。所以,班主任要发动喜欢摄影的同学,给他们摄影和后期制作方面的一些技术指导;利用好家长的资源,准备好相关的机器设备。培训出一个小的“专业”团队,这样就可以解放老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拍出更多精彩的班级微电影来。第四,积累素材非常重要。不要老想着立马要拍个什么微电影出来,平时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将有可能用到的教育素材及时拍摄成视频,分门别类储存起来,建立自己的视频资料库。需要的时候,再按照教育主题需要进行后期剪辑处理,这样就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出现。第五,微电影放完教育才刚刚开始。不要以为我拍了个微电影给学生一放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看得很投入,好像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看完电影学生更多的是感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畅所欲言的机会,比如写观后感,现场访谈等等,都可以。要通过观影后的讨论努力多角度挖掘班级微电影中的教育因素,才可以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教学可以用微课形式,事半而功倍;教育也可以利用班级微电影,真实更有力量。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断积累素材,巧妙进行策划,一定能拍出更多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来。这样的微电影,当然也可以进入班主任个人的教育资源库,在下一届、下下一届的学生教育中选取使用。让我们在班级微电影的教育实践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不断超越,让它成为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推进剂。
第三篇: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体验式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体验式德育又称研究性德育,它的重要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去体验知识的科学性,体验道德的高尚,去体验生活的丰富。体验活动是在教师设计、指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去关注道德现象,使自己融入生活之中,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感恩教育为父母献孝心,如果光以说教难以收到教育效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父母的爱,让学生自己告诉自己如何感恩,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何向父母献孝心、如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并引申到感谢师恩、感谢朋友之恩、感谢祖国之恩。感恩教育具体的设计过程:
一、五月份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
各班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并请老师、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达到感知父母和老师的劳动,起到动员和教育作用。(学校全体领导及政教处、年级组长深入到各班听班会、评班会)
二、感恩体验活动
1、设立学生孝敬日,即“父母的生日就是孝敬日”。在孝敬日学生做一天家庭小主人实践活动。
2、设立怀柔三中学生感恩节,即“母亲节、父亲节就是感恩节”。在感恩节学生献出自己的亲情孝心。
3、家庭系列调查活动
(1)开展家庭收入调查、家庭消费调查,用于自己身上的消费与父母的消费进行对比,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开展父母的工作量、劳动量调查与自己在家庭中的劳动量调查进行对比,体验父母的辛劳。
三、感恩行动
1、回报父母的爱
(1)当父母下班后献上问候。
(2)周六、日家庭劳动行动。
(3)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父母生病后、劳累后我做些什么。
(5)通过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
2、五月份、六月份通过《学校与家长联系卡》和家庭座谈会反馈学生感恩教育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第四篇:班级德育活动研究
班级德育活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期待的小站,是每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生理、心理变化最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她)们未来的命运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决定于他(她)们在初中阶段是否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因为这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两大宝贵的财富,而要让每一个青少年都具备这些优良的人生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阶段的养成教育。它是人格的提升,品质的提高,心理的健全的综合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人才。
然而,学校德育效果不佳有目共睹,反思而究其因,学者们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国学校德育的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并辅之以一些课外活动德育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德育只可解决学生“德知”的问题,却很难解决“德行”的问题。这样的德育教学基本模式只是传授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学生只是机械的识记,德育评价也只是这些规则的文本呈现而非考察学生实际的道德行为,德育课全然成为了道德知识课。在这种方式的德育中,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学生只是成了“规则箱”和“美德袋”,导致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德育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各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越来越重视,各校相继出台了一些德育量化考核细则及手册,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但初中阶段的养成教育研究很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实行学生德育达标量化考核制度,考核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项目也日益增多。尽管学校在德育方面做得细、抓得紧,老师管得宽、管得严,然而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表面上说一套,而背后做的却是另一套;有的学生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头头是道,而对自己的缺点却熟视无睹;有的学生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兴高采烈、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而当别人指出自己不足时则无所谓或对指出者有些仇恨;有些学生的表现在老师面前挺好、规规矩矩,而老师背后则出口成“脏”,同学间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一个星期下来行为规范达标量化考核分倒是不低,但在同学心中的印象极差。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老师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三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生方面:积累对新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最终将养成教育具体要求内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方面:培养起一批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经验的教师,同时,探寻并改进科学、人本的养成教育方法,提高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学校方面:使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整体形象、风貌佳,使其在校的三年期间内对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群众中的美誉度也有明显提高。
家长方面:通过家教讲座、宣传交流等教育手段,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使家长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养成教育的活动中来。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突破点:
1、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及成因分析。
俗话说:“对症下药”。要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先要清楚影响养成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只有在掌握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方可实施相关的对策。因此,课题组将广泛开展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做法为:将由课题组成员具体负责,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展开查阅相关资料,编制各类调查问卷,分文明礼仪养成习惯、学习习惯、生活劳动习惯等几大类,按对象分为向学生自己调查、向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调查、向家长调查的问卷,并根据问卷情况分组整理相关数据,集中进行原因分析,还拟对一线教师展开养成教育方面碰到的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找出最合适的养成措施。
2、探索规范养成教育的途径。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坚持抓住一条主线(七年级规范教育、八年级感恩教育、九年级励志教育),突出三个着重点(即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探索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我们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研讨、更新教育方法,把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教研、科研之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定期组织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或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和辅导,寻找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榜样感召激励。通过激励,既能提示和引导学生行为,又能鼓励学生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为争取更高目标的实现和更大的进步而不断努力,这正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项活动对学生和班级实行德育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评价,进行激励。比如,开展经常性的三项竞赛活动,评出体艺、纪律、卫生方面的周模范班和周文明寝室;在德育达标活动小结中由各班同学自主评定出月文明之星、周文明之星,并将获得月文明之星、周文明之星同学的照片贴在班级门口的荣誉牌上;在期中时开展“德育之星”的评选,每班推荐一名德育分居于班级前列的候选同学,候选同学的事迹由学校进行公示,再由全体同学自主选举产生,并将“德育之星”们的照片和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中予以公开宣传,在同学中形成很好的影响;利用校广播室及时宣传平时涌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2)链接课堂。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多方位的渗透、熏陶、感染往往比直白的说教效果更好。语文课中经典古诗文不仅为我们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其中的智慧、风骨、胸襟、操守都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古诗文中传递的意境之美、品格之美,涵盖了人生所有美好的东西,与养成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相吻合。“读书是从业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思想道德教育位于素质教育之首。初中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包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融会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兼容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养成教育,巩固养成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达成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综合跟进。注重过程管理,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发”,同时坚持每月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学生进行表彰。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并及时进行总结与交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相结合。
四、已取得的相关成果
我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工作基点,实践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抓规范提素质,创特色促团结,以文化富内涵”的德育工作构想基本成熟.1、通过制度健全,逐步完善了规范训练体系。我校除了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还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中学生礼仪常规》《行为规范量化考核制度》《中学生学习常规》《学生请假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德育之星”评比制度》《学生荣誉称号自评制度》《各类模范班争创制度》等,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2、通过教育网络构筑,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为了确保合作育人的效果,我校还制定了《全员德育工程》,教师人手一册《德育手册》来记录、督促学生在平时课间的日常行为。此外,我们还实施《德育导师制》,全校教师每周每人至少对两位行为规范相对较差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个案跟踪和现状分析,建立《德育导师手册》,关注并记录学生在行为上的成长过程。同时,我校开发了家庭教育资源,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培训,用现代教育思想培训家长,使家长认识到学生是向环境提供的示范学习的被动的人,父母日常的言行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位家长都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良好行为品质。我们把班会活动课作为学期中常规主题教育的主阵地,引领学生辩证地看待身旁的人和事,增强消除不良习惯的信心、决心和力量,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航向。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一会五节”开展大量活动。一会是运动会;五节分别是清明节、国庆节、教师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广大师生同台献艺,开展各项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的舞台,陶冶学生艺术审美的情趣。通过活动,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让他们找回学习的兴趣;使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通过活动,重新确立他在同学心中的地位,减少他的不良行为。
第五篇: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研究
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研究
[摘要]微电影创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形成红色微电影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而加强对微电影创作与红色微电影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文章主要对微电影创作的相关要素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基于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红色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手段。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 红色微电影 传播研究
微电影就是微型的电影,是一种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影片,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适合在移动状态或者在空闲时间中观看,其具有“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特征。而微电影的内容繁多,其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工艺教育等不同主题内容,可以通过短片视频的方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剧集的方式播放、将微电影与红色主题进行融合,就是以弘扬民族情怀以及爱国精神为主要目的电影题材。
1.微电影创作流程
微电影的创作主要包括了项目策划、组织创作团队、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作品发布等流程,其主体如下:
1.1项目策划
创作者综合自己的想法,撰写剧本、撰写分镜头脚本、选演员及视镜、选景、规划拍摄时间、内容、计划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应对计划的策划书。确定拍摄的内容、要求、精度、时间以及预算等内容。
1.2组织创作团队
就要创作者基于策划书,对专业人才进行组织招募,综合实际状况对其进行训练,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责任与义务。
1.3现场拍摄
现场拍摄就是在项目策划基础之上,按照拍摄计划进行影片拍摄,准备好摄影摄像器材、服装、道具及布景工作,做好拍摄时现场灯光、录音、场记工作。
1.4后期制作
在拍摄完成之后要进行后期的制作,主要就是通过初剪、精剪、配音、配乐、特效包装、调色、字幕等进行有效处理,经过一系列的工序,让影片达到预期效果。
1.5作品发布
多数的作品都是上传视频网站,而一些精品微电影可以通过电影发行公司进行排期上映。
2.微电影的多元化传播
众所周知,微电影的特性是多元化,纯电影艺术,植入产品广告,广告场所,自我欣赏,记录真实。就通信手段而言,它也是多渠道、网络、手机、电视、微信……在电视上播放缩微胶片的性能或质量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微电影而言,它的创作目标是瞄准网络,尤其是情节的1到2分钟情节。广告被成功地植入了情节中,并且可以在网络上被广泛地观看和转发。电视台当然不会播放这样的微电影,但不能说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比电视上播放的微型电影的质量要低。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故事片确实在拍摄,很难拍摄巧妙地将产品广告插入情节中的微型电影。就拍摄经费而言,差距是非常大的。以30分钟的电影为例,一般情节是20-60万;要植入的情节至少有100万个,而且创作要比一般情节难得多。
为了满足微电影的电视播放,平均播放时间约为30分钟,不少于20分钟。在国际上,30分钟电影通常被称为短片,微型电影在20分钟以下。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在10分钟或甚至少于5分钟的时间内定义微电影。一些电影节在3分钟内定义了网络微电影。在韩国,有一部3分钟的微型电影叫“感恩节”,它被翻译成不同的词。它已经在网络和微信传输中达到数亿次。我们能认为这样一部微型电影并不像电视广播的影响那么大吗?缩微胶片的最终目的地必须是互联网,而不是电视。自微信问世以来,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多个电影节,其中包括“分钟”缩微胶片大赛。因此,微电影创作应了解微电影的广泛使用,了解微电影的多重传播,了解微型电影的终极属性。
当然,我也看到红火微电影能给电视台带来一定的收视率,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欣赏。因此,笔者不否认电视剧的微型电影爱好者的创作。然而,由于微型电影可以作为宣传工具,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推广艺术,并且可以是一种“自娱自恋”的玩物,它也可以是“放气”“监督”的经验证据,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经历的记录。我们不必关注微电影创作成就的“广播”。毕竟微电影的功能是多用途的,传播更是多元化的。
3.红色微电影的传播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而社会公众对于微电影也较为关注,一些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也逐渐的进行了红色微电影的拍摄以及传播。
2.1传播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微电影的本质就是以红色为主要题材,通过对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传承为主要理念,进行文化的传播。而红色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以及文化生产方式,无疑给人们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红色微电影不仅仅是将革命性以及政治性进行统一融合,其也凝聚人们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情感,蕴含着人们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与价值理念,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而在党的十九大的精神与纲领的引导之下,人们对于培育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挖掘民族情感以及文化价值、在复兴梦的引领之下,倡导培育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红色微电影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的宣扬,通过用各种红色记忆挖掘内心的情感,让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不忘初心,追求信仰,这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度诠释。
红色微电影的内容相对的较为广泛,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不同内容,对抗日战争、解放真正、辛亥革命、革命烈士等进行了演绎,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例如,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新华社通过《红色气质》红色微电影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在整个微电影中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法,将历史照片与三维特效进行融合,对我党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进行了展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以及追求。
2.2创作主体范围相对狭窄
在整体上来说,红色微电影相对与其他类型的电影题材来说,内容相对较为狭隘,主要的创作团体主要为政府机构、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片人。而其中政府部门是红色微电影的主要创作内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共永定区委宣传部以及组织部就创作了一部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微电影――《血脉》,通过对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生动的反映了永定老区人民为了革命为进行了殊死搏斗,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信仰。这种通过政府机关单位制作的电影是在国家主流意识的引导之下,进行思想意识传播以及精神建设、文化构建的有效模式与手段。
而通过在校大学生以及独立导演制作人创作的红色微电影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实践团队拍摄的红色微电影《一人一井冈》,通过实地调查与拍摄制作,进行校园推广,是红色革命文化?鞑サ闹饕?方式。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作红色为微电影可以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思想品质,在实践中了解革命历史,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
同时,在一些微电影网站上也有部分红色微电影,但是整体数量相对较少,不通过搜索几乎无法发现,这种状况是不利于红色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的。
2.3目标受众定位相对较为单一
在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红色微电影的受众较为单一狭窄。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因为内容的影响,导致其主要的受众多为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对于这些微电影缺乏兴趣,而一些微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缺乏实践、内容空洞浮夸也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的审美需求。
多数的微电影主要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是主要的群体。而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无法深入理解,这样就导致了其传播困难的问题。多数的红色微电影都是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述,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清洁设置可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吸引,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及崇拜英雄的思想。对此,微电影要想通过红色为主体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必须要保障制作精良、内容题材富有意义,要拓展目标定位,加强宣传。
3.红色微电影的创作方法
3.1政策倾斜,适当的资助
在红色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给电影的拍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以红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点,可以综合具体状况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政府机关要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优势,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便捷,构建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高校必须要给学生一定的支持,要积极鼓励学生创作,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专业指导;而一些以红色为主体的博物馆、旅游景点等要为红色微电影的拍摄提供适当的场地以及各种资源支持与帮助。
3.2整合媒体资源,梳理营销意识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多数的红色微电影均缺乏完善的新媒体营销意识。在媒体融合阶段,要想拓展影响力,必须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通过视频玩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方式进行微电影的宣传。对此,可以通过对各种直播网站、APP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各种红色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红色微电影。
在网络时代,网民的主要群体就是中青年群体,而手机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多数的网民会利用碎片时间应用各种技术设备,而红色微电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各种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利用社交网站的传播优势,通过微博宣传、微信推广,利用各种方式与手段进行传播。
同时,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是适当的利用名人效应。通过对知名的演员以及导演自身的名人效应,加强对红色微电影的宣传。在现阶段,虽然名人参与红色微电影相对较少,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此,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名人效益加强对微电影的宣传,让人们认同微电影,了解微电影;当然,也必须要重视微电影自身的质量与水平,一部微电影如果粗制滥造,即便是其应用了再多的名人,也不会获得公众的认可;而微电影制作精良在加上名人效应势必就会在根本上增强其知名度,进而提升宣传效果。
3.3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红色微电影要想发展必须要整合社会资源,要加强与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其共同发展。红色微电影因为自身内容的特殊性,政府机构必须要在政策手段、资金费用以及宣传上基于一定的支持;而一些红色旅游景点也要配合微电影的拍摄,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微电影的拍摄质量,也会增加旅游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红色微电影在宣传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可以提升其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要综合具体的剧情状况,巧妙的融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做到互利双赢。在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拍摄过程中,在电影中的各种图片素材都是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通过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合作,不仅仅提升了微电影的拍摄效果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知名度。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现阶段全世界馆藏量最大且内容较为繁多的照片档案馆之一,其收集了最在1892年以来的各种历史影像,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在《红色气质》中通过对一张张照片、一组组群像的定格,打开了中国发展的近代史册;通过对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杨靖宇、左权、彭雪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展示,充分的展示了这些共产党人的与众不同的“红色气质”。在《红色气质》中将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欢聚一堂,通过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受到中国红色信仰的渲染与影响。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微电影行业逐渐呈现了“微电影+”的全新发展形态与模式,通过网络大电影的形式拓展了内容。而将“微电影+”与红色教育进行融合,利用红色微电影形式进行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红色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而要想解决此种问题就必须要整合资源,拓展内容,不断的诠释、创新微电影的内容,通过政策倾斜、整合媒体资源,树立营销意识、主义、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等方式不断的提升红色微电影传播的质量与效果,进而凸显其社会价值,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