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

时间:2019-05-15 08:1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

第一篇: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

哈尔滨商业大学对俄合作情况汇报提纲

根据黑龙江省的地缘优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在发展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将对俄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

下面就哈商大对俄教育交流合作情况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对俄合作概况

我校现有俄罗斯友好院校15所,通过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高校联盟等平台与俄罗斯高校开展人文交流活动,举办各种比赛和主题论坛等活动,中俄院校间定期互访,各专业项目对接频繁,合作密切。

二、近两年主要开展的对俄交流工作

1、两年来学校接待俄罗斯各种团组来访25个,累计来访人数达300余人次。

2、积极参与中俄高校联盟活动。2016年6月学校作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高校承办了在哈尔滨举行的“一带一盟”建设与中俄人文交流合作论坛,论坛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共同主办。来自黑龙江省政府、中俄大学和学术界的近8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孙尧副省长出席并致辞。2017年3月,学校承办了 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高校大学生冬令营,该活动由教育部中俄人文合作秘书处发起,我校承办,冬令营为期10天,来自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贝加尔国立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及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21所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高校的60多名优秀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冬令营活动。此外,我校还积极参与了两个联盟举办的年会及校长论坛。

3、积极承办中俄交流活动。2017年承办了教育部主办“中俄大学生足球赛”,有来自中俄4所高校的近80人参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东生、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中俄友好协会主席谢尔盖·思米勒诺夫、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李云增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4、学校的中俄合作特色项目。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哈商大自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比赛。首先是中俄烹饪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2016年的第三届中俄烹饪大赛作为俄罗斯中国年黑龙江日特色活动在俄罗斯举办,教育厅徐梅厅长等出席了比赛开幕式。每届赛事约有10所中俄高校参赛,是我校依托旅游烹饪专业在国内学科优势和影响力开办一项重要比赛。二是发挥经济类高校的特点开展的“中俄经济类大学研究生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是一项专门在研究生层次开展的中俄学术交流活动。三是结合学校体育经济专业优势、地缘优势和我省冰雪文化优势于今年举办的首 届 “一带一路冰雪体育经济论坛”,共有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及中国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大铸莅临论坛并做主旨发言;四是根据我校食品专业的学科发展需要,学校为中俄食品专业的师生搭建了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中俄食品开发论坛,目前已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乌拉尔经济大学等校联合举办了2次活动。

三、中俄人文交流建议

一是发挥商业大学的商科特点,依托省对俄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大力推动学校对俄商贸人才培养,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培养既通俄语又懂专业的应用型商贸人才。

二是贯彻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从专业特色入手,大力推进中俄食品开发产学研合作,将俄罗斯的健康食品、特色食品和技术工艺引进来,中俄高校联动,尽快推出产品。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9

第二篇:中俄银行合作机制论文

一、中俄银行业合作的现状

银行合作是中俄发展经贸关系的重点领域,2002年中俄总理会晤联合公报即明确指出,双方应扩大两国央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为双方对外经济各领域的合作开展金融服务。

(一)银行合作机制

1.中央银行:2000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建立了银行分委会制度。这是一个专业性合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其宗旨是通过相互交流,加强银行间的互信与合作,为经贸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中俄央行合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推动双边高层互访,增加央行间的信任度和决策程序的了解,解决各自国内的分歧意见;二是进一步调整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和与俄方签署了一系列金融和银行合作协定(见表1),为商业银行创造的合作的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如《中俄关于在外汇监管领域的合作协议》、《中俄央行合作协议》、《中俄央行关于金融机构业务监管合作协议》、《中俄央行关于边境地区贸易的银行结算协定》、《反洗钱合作和人员培训协定》等。

表1中俄双方近期签定的合作协定与我国最新出台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

2.政策性银行:在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参与同俄金融机构合作较多的是进出口银行,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向俄金融机构提供授信额度和买方信贷的方式,以解决结算不畅和信贷不力等制约两国经贸发展的难题。

3.商业银行:近年来,根据市场和双边经贸发展的需要,各大商业银行注重与俄罗斯银行的合作,即通过建立代理行关系、开立美元直接结算账户、提高相互授信额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结算、信贷及其它金融服务方面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见表2(在各商业银行的代理行关系中,约50%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的),扩大了业务范围,信用证、保函、托收等多种国际结算工具开始使用,双方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探讨贸易融资、项目融资、中长期信贷、银团贷款、联合代理发债等多领域合作。

表2主要商业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与俄方银行合作的情况

资料来源:各相关银行提供。

4.民间交流:2001年,由“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倡议召开的“中俄金融合作论坛”第一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该论坛由中国金融学会、俄罗斯银行协会和俄中央银行共同主办,每年一次,目的是为实现两国战略合作经济目标,协助银行分委会促进两国银行、外汇、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在尊重共同利益和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基础上发展多方面的合作。

(二)银行合作的主要内容

除政府贷款等政府协议经贸项目下的合作交往外,中俄银行合作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

1.贸易结算。中俄双边贸易中,通过银行进行的结算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第三国银行的间接结算和中俄银行间直接通汇结算。此外,还有现钞结算、早期贸易中较为普遍的易货结算和“对打结算”方式(即相互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通过协商,将对方进出口所需货币和资金打入对方银行账户)。各种结算方式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第三国转汇方式为主,非银行渠道的现钞结算量增长较快。近两年随着双方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设立直接结算的美元账户,直接通汇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仍很小。

2.出口信贷:出口买方信贷(出口买方信贷是指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的前提下,银行向进口国(如俄罗斯)的银行提供外汇贷款,由进口国银行转贷给进口商,用来专门购买我国出口商的产品。)是国际金融市场通行的出口融资方式,较一般贷款相比,其信贷金额大、期限长、利率低,多为能源等大型项目和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等出口融资。2002年建行、中行、工行、农行和进出口银行分别与俄外贸银行签订了“出口买方信贷协议”。对企业而言,由于有国内银行向进口商提供信贷支持,可以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竞标成功的把握,还可以及时收汇、加速资金周转,为提升我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开拓俄罗斯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对银行来说,由于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险,借款人又是俄罗斯第二大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际融资风险,是一种风险相对低的业务品种,扩大了中俄银行合作的范围,有助于发挥各自在客户资源、业务领域的优势。

3.银团贷款(同业贷款):银团贷款是由多家银行或金融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提供一笔融资额度的贷款方式。目前,我国与俄罗斯银行由于相互理解和信任不足,在贷款方面的同业协作发展较为缓慢。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对俄项目时,可多考虑参与国际银团的招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降低贷款风险的同时,能够涉足一些较大的项目。这也是俄方银行希望加强合作的领域。

4.融资服务:分为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两大类。近年来中俄相互投资趋于活跃,两国经贸合作从单一贸易发展到共同开发大型投资项目,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不断加强。目前,双方融资方面的合作相对较少,正在探讨贸易融资和项目融资等问题(2002年,工商银行以买方信贷方式支持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出口设备和占领俄电信市场,开辟了利用融资促进贸易增长和项目发展的新途径),包括在边贸项下,提供人民币贷款等信贷便利。

5.互设机构(准入限制):中国入世刚刚两年,俄罗斯正在与各国进行入世的双边谈判,两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尚处于初级阶段。俄罗斯共有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33家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只有“俄罗斯中国银行”,是中国银行在俄的全资附属机构(俄罗斯中国银行为股份制银行,股东包括中国银行、金城银行和新华银行。1993年获准在俄开展业务),业务范围相对较小,至今不能为贸易和投资活动全面提供所需的结算和融资服务。目前,还没有一家俄罗斯银行能够达到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在华尚无正式的营业性金融机构,仅设立了四个代表处。因此,俄方希望中国能够放宽准入条件。中俄银行在两国互设机构,将大大提升两国金融合作的水平。

6.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训:近几年,中俄双方加强了银行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加强银行高层互访和业务人员培训的同时,注重提供有关两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管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商业银行信誉、资产财务和资金状况等,逐步增强中俄银行参与合作的信心。

总体来看,中俄双边银行合作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在结算、融资、担保等方面,不断提高银行合作的水平,为贸易秩序规范化奠定基础,以适应双边经贸加速发展的需要。

二、经贸发展的金融瓶颈与银行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2年达120亿美元,俄罗斯成为我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俄罗斯第五大贸易伙伴。但是,双边贸易在中俄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2%和5%,这与中俄两国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规模较大、在资源和商品结构上互补性强等极不相称,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为消除制约双边经贸关系加速发展的障碍,亟待

解决银行合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结算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问题

由于俄罗斯银行信用较低、双边结算渠道不畅,现汇结算多通过第三国银行转汇完成,直接通汇的实际规模及其在结算总额中的比重仍很低。且不同贸易形式所采用的结算方式和支付手段有所不同。一般贸易和正规边贸的经营较为正规,多通过银行进行现汇结算,支付手段以美元为主;旅游购物等边贸及包机贸易则较多使用现钞结算,以美元和人民币为主,卢布所占比重较小。

其结果是:(1)通过第三国转汇的结算周期长、时效低,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贸易收益;(2)现钞交易风险高,经常出现货主人身安全难以保障、资金难以收回等问题,加大了贸易的潜在风险,造成外汇和税收管理的漏洞,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健康发展;(3)多种方式的结算体系造成贸易秩序混乱、黑市交易活跃,导致银行体系外大量外币交易的存在和资金流的不平衡(大量外币现钞流入),为走私和洗钱创造了便利条件,大大增加了贸易统计和外汇监管的难度。

2.中俄银行结算工具单

一、服务范围和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银行结算工具较为单一,信用证等业务虽具有风险低、成本小的特点,但在实际业务中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在结算中所占比例较小,保函、托收等其它多种方式更有待进一步开发。这种情况造成银行服务费用高、竞争力下降,“地下钱庄”和“地摊银行”在边贸中十分活跃。其次,俄罗斯银行业务水平低导致双方纠纷时有发生。再次,人民币结算没有纳入正常渠道。边贸以交易双方的本国货币进行结算(根据我国《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边贸企业与毗邻国家的企业和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边境贸易时,可以以可兑换货币或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可降低企业汇兑风险和交易成本。人民币较为稳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基本属于硬通货,很多俄商业银行也愿意开展人民币兑换业务,但中俄两国长期没有明确双方货币在边贸结算中的合法地位,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币进入正常贸易和银行结算系统。在2002年正式明确中俄本币在双方贸易结算中的合法地位后,2003年1月1日,本币结算正式实施,但有关人民币兑换卢布的牌价、现钞外运及银行头寸的风险控制等问题,需尽快探讨解决。

3.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出口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中俄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一直呈不断扩大之势,过去10年已累计达270多亿美元。除贸易结构等因素外,长期逆差与中俄贸易主体中个体商人比重较大、边贸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有一定关系,一方面,民营和中小企业一般不是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主要对象,贷款总规模较小、融资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企业抓住商机、拓展规模。另一方面,俄进口商存在支付困难时多以提供物资的形式付款,而对于化肥、钢材、羊毛等物资,中方企业无权自行进口,随着我国配额许可证制度的逐步强化,边贸企业没有配额申领资格,企业基本效益得不到保障。此外,从事边贸的私营和个体经营主体没有外贸经营权,难以进行外汇核销,更无法享受退税和出口鼓励政策,出口积极性受到影响。

4.信贷合作刚刚起步、经贸发展规模受限

中俄银行信贷合作刚刚开始,规模和水平亟待提高。第一,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需要大额信贷,但俄罗斯央行不举债,不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贸易规模受到限制。第二,我国银行无法直接向俄罗斯企业提供贷款,均是通过俄方银行进行转贷款,但俄罗斯银行对转贷款业务的风险意识高,转贷费用过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我银行在俄融资市场的竞争力。第三,双方授信协议难以顺利实施,中方在实际操作中十分谨慎,俄罗斯签署协议则重在形象,缺乏实际业务或成熟项目。第四,中方外汇管理规定支付预付款的最高限额为3万美元(1997年以前限额为10万美元,1998年打击逃套汇后,将限额降至3万美元),超出限额的需由对方银行出具保函。由于俄方银行资信较差,无法提供保函,双方商务合同执行难度大,预付款限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和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也致使部分贸易通过非银行渠道进行结算。

(二)原因分析

中俄两国均在进行经济改革,双方贸易方式不规范、金融体系不完善和银行间合作水平的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等领域合作的不足,影响了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

1.俄罗斯金融体系脆弱、银行资信状况差、金融风险相对较高

俄罗斯金融市场正处于改革阶段,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俄银行体制不成熟,商业银行数量多但规模较小(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央行提高了银行自有资本金的要求,并对大量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清盘,截至2001年中,俄罗斯银行已从最多时的2700多家减至1300多家。俄罗斯最大的200家银行的资本总额低于世界排名前20名的任何一家银行的资本额),资本实力普遍较弱,许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据俄央行统计,排名第一的俄罗斯储蓄银行的资本约35亿美元,第九位的银行资产不足3亿美元,60%的俄银行注册资本在30万美元以下,仅有12%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符合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由于银行资本过于分散,俄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差。

第二,俄银行业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俄银行信用等级普遍偏低(2001年标准普尔公司对俄罗斯外汇主权的评级仅为B-,对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最高评级为CCC+STABLE)、区域局限性强,熟悉金融管理和银行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业务品种单一,国际贸易结算中常用的信用证业务往往需要通过第三国银行转开或加保,托收、保函等结算工具更很少使用,效率低、收费高等导致俄银行盈利能力普遍较差,资信状况不容乐观。

第三,俄罗斯银行体系的风险较高。一是银行高度参与金融市场,将大量资金投向债市、股市以及衍生金融产品,银行资产与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二是银行资产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大中型银行,这些银行大多隶属或受控于既是股东、又为主要客户的工业金融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独立性,政治利益往往影响银行按照商业化原则开展经营活动。

总之,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的资信状况和两国银行业务取向上的差异,严重阻碍了中资银行与其全面开展直接通汇及信用证、托收等多种形式的银行业务合作。

2.俄经济社会环境不稳定,影响中方银行积极开展对俄业务

从我国商业银行看来,对俄开展业务的风险较大:(1)政局不稳、经济秩序和法律环境尚不完善,导致俄罗斯国家信用评级较低,卢布币值经常大幅波动。货物与资金流动的畅通是边贸往来的必要条件,苏联解体后中俄银行间的结算体系被迫中断,中国商人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及时将收入汇回国内。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其金融秩序和双边结算体系遭到很大破坏,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收缩了对俄业务;(2)俄罗斯对外贸易方式不规范、政策多变。民用消费品和轻纺产品进入俄罗斯,多通过非正规渠道、采用包机包税或边贸等方式,而从俄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等产品则往往通过第三国公司代理交易、第三国银行结算。贸易方式的不规范和特殊性,导致俄方在双边贸易中经常提出不平等要求,例如,中方出口时往往被要求货到付款甚至售后付款,进口则要中方支付100%的预付款(俄罗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一般为18~30%左右,使俄方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因而要求我方企业以预付款方式进口货物),债务拖欠、履约率低等问题时常发生;(3)我国商业银行对俄企业的财务和资信状况无从了解,大多采用俄方银行转贷方式,但转贷费用过高导致我方信贷的竞争力下降;(4)中俄之间尚无政府级的仲裁协议,在现有条件下许多贸易纠纷难以得到有效、合理、公正地解决;(5)俄社会治安较乱,在中方银行海外业务的战略布局上,不是建立分行或办事处的重点地区。

3.中方银行对从事对俄贸易和投资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俄双边贸易(特别是边贸)的贸易方式不规范等因素,商业银行贷款出现大量呆坏账,银行损失较大,对向中小企业或从事边贸的主体贷款大幅减少。从事对俄贸易和投资的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实力较弱,普遍缺少周转资金,特别是中方企业的对俄投资或从俄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均需筹措启动资金,但外贸和民营企业因信用较低(外贸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信用降低),往往遇到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但银行的资金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发展规模。而且,由于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的总体规模较小、在中俄边境地区设立网点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对服务中俄经贸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开拓市场的动力尚显不足,服务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些商业银行甚至对中俄工商界合作状况及其金融需求不甚了解,业务远不如“地摊银行”活跃,将贸易结算纳入银行正常渠道、服务中小企业对俄经贸活动难以真正落实。而对于有盈利潜力和国家担保的项目,在融资贷款方面出现多家银行跟踪一个项目的情况。

4.中俄双方银行合作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双方金融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双方央行和商业银行间信任度不够、信息交流不充分,双边经贸发展和银行合作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持。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风险控制机制。俄罗斯对国家债务和担保严格控制,央行不为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在俄银行风险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我商业银行难以积极开展对俄金融服务,一般对贸易结算和有国家提供出口信贷保险的买方信贷等业务较为积极,对涉及资金交易的业务较为谨慎。俄方对中方银行的风险评估更是十分谨慎,中方得到俄授信额度较难,且从俄罗斯进口的业务多是客户在我方银行开立信用证,俄方又往往对中资银行的信用证要求加保,增加了企业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为改善企业的贸易和融资环境,我国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签定协议,分别向俄商业银行提供上亿美元的授信额度。但各大银行的授信额度集中于俄罗斯外贸银行(Bank for Foreign Trade)(该银行99%的股份为俄中央银行持有,是俄三大综合性商业银行之一,按资产、资本均排名在第二位,其主要任务是为俄对外经贸活动提供服务。该行在建立之初,即与我国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和业务往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俄罗斯的重点代理行之一。)一家银行,有可能加大谈判难度和贷款风险、降低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各商业银行也难以就此事进行相互协调。针对上述问题,亟待两国央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增强商业银行对合作的信心。

三、加强中俄银行合作的政策建议

地理位置相邻、经济互补性强,是中俄经贸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配合和推动双边经贸发展,中俄双边银行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加强双边交流磋商、调整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和与俄方签定具体合作协议,为银行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对解决结算渠道不畅、支持对俄贸易发展、规范外汇秩序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双方在银行结算、仲裁和出口信用保险等领域的合作机制亟待加强与完善,以促进金融合作的加深和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加快建立合作框架和制度,改善总体金融环境

在合作框架和制度建立方面,在多边场合和俄罗斯入世的双边谈判中,敦促俄方规范贸易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逐步改进银行服务中的不足,以降低银行合作风险;利用中俄现有的银行分委会机制,为金融和银行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两国开放金融市场将给银行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逐步解决中俄之间金融机构准入问题,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提供全方位、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改善政策环境,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参与对俄经贸合作。具体措施包括:(1)为两国商业银行间的信息收集与交流提供更多便利;(2)提高商业银行对俄罗斯发展潜力的认识和对俄市场的重视程度,鼓励其开展对俄贸易结算业务,为企业对俄贸易与投资提供融资支持;(3)改革制约银行和企业业务规模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适当提高银行预付款限额以促进对俄贸易,这在我国目前严厉打击逃套汇、外汇储备较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中方应为进一步疏通和规范本币结算提供配套政策保证,如统一制定大额现钞出入境、卢布-人民币挂牌兑换的汇率等。

(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中俄金融合作刚刚起步,很多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提高银行信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第一,双方应加强银行的信息披露,我方应加强对俄银行信用的动态评估,提高交易行为的规范性,以增加银行合作的安全性;第二,俄方曾提出建立“中俄地区合作银行”,但对该银行的机构属性尚无法统一认识。可考虑建立民间或半官方的信用担保机制,或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的做法,专门建立针对向俄出口的保险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第三,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出口信用保险是为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活动的合法权益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特殊政策措施,主要承保国外买方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俄罗斯是风险较高的国家,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对俄贸易提供短期保险,包括一年以内的信用证(L/C)和非信用证(付款交单、承兑交单)等方式的出口业务。应向企业积极宣传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等职能,主动介绍新开展的业务,为企业出口提供服务。

(三)加强信息交流与人员培训合作

双方央行之间应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交流与沟通有关金融、外汇、税收和双边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金融市场形势和商业银行资信状况的变化,增加双方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同时,组织商业银行就中俄金融和银行体制、货币汇率政策、与各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规范等,对双边银行人员进行培训,并就中俄双边已经开展的合作业务,加强针对企业的宣传和咨询。

(四)加强两国商业银行合作

为促进中俄经贸发展,两国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多途径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全面代理行关系,拓展信用证、保函、托收等新的结算业务,改变中俄贸易结算工具单一的局面,为双边贸易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短期内,可考虑建立客户信息系统,指定几家资信好、清偿能力强的银行,提供融资便利和集中清算,以帮助中方银行规避风险(俄方信用等级低的商业银行通过指定的俄方银行进行清算,风险将在俄内部解决)。此外,在项目融资方面与国际知名银行合作,开展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并积极考虑参加国际银团招标,通过辛迪加贷款方式,降低风险,扩大贷款规模。

(五)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沟通,满足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商业银行应全面了解中俄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贸易融资和贷款服务:积极寻找俄方银行合作伙伴进行授信,以方便进出口企业融资和资金周转;针对俄罗斯市场潜力大、资金短缺的情况,积极支持我国有实力和投资意向的企业,如机电和通讯设备、轻工、纺织服装和家电企业等,为其对俄出口、投资提供信贷服务;对有意对华投资的俄方企业,在有银行担保或抵押的条件下,可发放定向贷款,并利用银行的资讯网络,为俄企业对华投资开展咨询服务。

第三篇:论中俄知识产权(专利)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

论中俄知识产权(专利)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

戚文海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10期

一 构建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的紧迫性

(一)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外,企业把知识产权当作企业发展的“命根子”。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不少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在研究开发及生产经营中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进行成果鉴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使成果丧失新颖性,进而也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权利。

(二)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一方面,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科技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科技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择业自由的体现,也是实现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由于企业管理的缺陷,加上科技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少科技人员在流动过程中,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把本企业的关键技术或商业秘密当作提高自己“身价”的砝码和资本,携其“跳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另一方面,企业忽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而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尽管知识产权价值是企业 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无形资产评估却未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相当多一部分企业在评估企业资产时,没有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有些企业即使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也是远远低于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从而造成知识产权流失。

(三)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弱化美、日等国企业普遍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如美国AB公司的知识产权部有20余人,日本松下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则多达500余人。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许多对俄科技合作企业虽然设有专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部门,但管理人员比较少,而且知识层次不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不强。另外,很多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 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

要通过中俄合作实现人才交流和资源、信息、科研、技术及设备的共享,促进中俄双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带动双边贸易的合作与交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俄两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经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方企业必须摒弃那种利用俄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通过非正常手段“引进”俄罗斯技术的短视行为。应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在双方科技合作中坚持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相互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

(二)逐步转向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原则

国际技术合作是各国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活动领域的合作,因而代表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各国政府始终都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中国吉林省的对俄技术合作将在省科研单位与俄罗斯生产单位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展为省外经贸厅与俄西伯利亚等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三)借助俄方的科技优势,促进重点领域发展的原则

中俄技术合作要重点引进俄具有世界前沿性的技术和项目,引进俄方优秀科技人才;使俄技术、项目、人才为中方企业所用,加快企业产业化速度。中国吉林省也将在轻工、纺织、日用品等方面加大对俄的技术与产品输出,从而达到借助俄方的技术优势,促进吉林省重点领域发展的目的。

(四)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根据中国的现有条件和优势,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拟将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作为合作的重点技术领域。合作区域将以俄罗斯为主体,逐步向其他独联体成员国扩展。要建立技术贸易合作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

(五)透明度原则

这一原则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和消除由于成员之间不公开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行政程序等造成的歧视性待遇,以及由此给国际贸易与投资带来的障碍。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双方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六)统一与协调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中俄两国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服从合作大局,并从合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统一行动,统一信息标准。同时,两国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交流,保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良好的对接。

(七)整体效益原则

中俄知识产权合作平台作为一个经贸合作支持体系,其优劣应以整体效益为评价标准,应在保证双方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两国各自的最大利益。

(八)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原则

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交流信息平台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增加拓展其服务范围,在加强专利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商标和专有技术领域的合作。

(九)多功能原则

中俄知识产权合作应构建两国政府间、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信息沟通与协作的桥梁,不仅要支持中俄两国的信息共享和传递,还要支持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十)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原则中俄知识产权合作平台是一个大容量的系统,其计算机支持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同时为了避免临时性故障、非法攻击等情况导致数据丢失,该计算机系统还必须有充分的技术保证。有必要采用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新技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不断得到强化。

三 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机制

为规范中俄双边合作,体现平等互利、成 果共享、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早在1999年,中俄就签署了《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力分配议定书》。目前,中俄科技合作保持着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并在务实的前提下不断创新。

(一)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法律保障机制

1.应细化中俄科技合作中已有知识产权机构的职责,做到专项工作专人负责。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内部除了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外,还要制定专门的责任制度表,明确机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由专人负责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计算机软件登记、科技成果登 记、保密、技术资料的加密归档、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理、纠纷等工作。

2.完善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应该完善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成果归档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技术合同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规则,切实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在转让科技成果、进行技术交易时,应当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有关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技术人股、联营、培训、中介等合同,还应在合同中明确有关知识产权归属、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分配等事项。

3.建立对俄科技合作企业无形资产数据库。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对知识产权科学、合理的评估,真实地计算出对俄科技合作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建立起企业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数据库,这样既有利于企业高效地开展业务,也可以提高员丁对知识产权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对俄科技合作企业要落实国家的有关奖励政策,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奖励,特别是对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应予以重奖。奖励可采取一次性重奖、效益提成、技术作价人股等多种形式,给他们在工作待遇、生活待遇上予以回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保护本单位的知识产权,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

5.建立利用知识产权文献的设施和制度。

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利用专利信息,不仅可以了解本技术领域世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水平,还可以预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分析潜在的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参与国内外技术市场的竞争。因此,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应该订阅专利文献,并搭建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本部门相关领域知识产 权的动向予以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二)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合作咨询服务机制

中国技术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不发达和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缺乏引进、推广应用俄技术的中介市场。据悉,中方科技部门、科研院所和一些专家、学者掌握着俄许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清单。但由于缺乏沟通技术商品的买方和卖方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俄许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清单至今得不到评估,难以实现技术商品的转让和交易。为了加快对俄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建议采取政府(科技部)引导和市场运作 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率的和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组织熟悉俄技术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对从俄引进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为俄技术成果的转化服务。

为推进中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特别是推动以中俄科技、经贸和知识产权合作信息化为重点的建设,实现中俄网上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要大力推进两国部委间科技信息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和科技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教育系统网络等几大信息网络中心的合作。建议由中国黑 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协调省科技厅科技信息中心“龙网”等一些已有初步合作的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共同开辟对俄科技经贸信息网站的建设,扩展其功能、培训和吸纳信息网络管理人才、推进市场化经营、开拓国际互联网。要把信息源的开拓放在首位,建立科技人才库和各类信息资源库。要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科技开发部的情报网络统一协调起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对俄合作的信息资源,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效益原则,瞄准和扩大最终用户,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要引导对俄科 技合作企业有目标地通过网络寻求所需要的科技、人才、项目,通过网络实现合作对接。政府的科技、经济信息化工作重点要放在为企业服务上,放在实施省、市经济技术发展规划上,放在中外特别是中俄科技合作规划上,建立信息运行机制,做好组织工作,核定好发展规划。

(三)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合作的信息交流合作机制

运用计算机网络是实现科技项目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的快捷途径之一,是推进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中信息交流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在中俄科技合作实践中特别是应用型中小项目中,实际的对接方式是通过懂俄罗斯技术 的专家的推介,但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的对接方式速度慢、效率低、传播范围小。为此,建议由处于对俄经贸前沿阵地的中国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商务斤:联合发起,中国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大力支持,其他各省、区、直辖市积极参与的全国中俄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交流中心网,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对俄研究方面的人才、历史、传统优势。该中心网可采取以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免费上网,项目引进成功后再付信息费的运作方式。在中俄科技合作中网络可以集科技项目信息的搜集一整理—筛选一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全国中俄科 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信息支撑将不仅解决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过程中的市场需求问题,而且还将通过信息中心的聚集、辐射和双向对流作用,提高两国的新技术水平。应尽快建立跨部门的中俄知识产权交流与发展机构。机构的任务是:双向搜集、分析和传递知识产权供求信息;跟踪调研俄相关知识产权动态和政策法规;提供知识产权中介、咨询和联络服务;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向有关单位推荐合作项目等。该机构将有效地解决对俄技术引进中信息不灵、联络困难、渠道不畅、频繁出国等问题,也必将有效地解决重复考察、重复引进的问题,还将有 效地解决哈尔滨市各单位在俄分头设置办事处的问题。

(四)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

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直接关系到对俄合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败。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笔者建议:第一,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去。第二,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一是通过演讲、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知 识。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企业知识产权骨干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学习,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委托国内高等院校的法律院系,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产权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在运用、管理及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能力。四是加强对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如在有条件的高校创办知识产权院系,或增加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加快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建议教育部门在大学中,尤其在理工科院系 中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应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科技人才和俄语人才方面的优势,挖掘该市的潜力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举办双学位班。可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工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中俄科技合作的学生攻读学士学位,集中强化俄语口语和科技俄语,学制两年。二是举办短期培训班。黑龙江大学可利用现有优势举办短期培训班,请俄罗斯科技专家为中方的科技人员进行专业俄语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哈尔滨市应从适应国际科技合作竞争日益激烈的高度,从面向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战略高度,将该项工作置于中俄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

(五)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合作评估与交易机制

针对哈尔滨市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特别是缺少有关俄罗斯技术的专业技术市场的现状,加快建立高层次、高效率、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项目咨询评估机构是当务之急。技术中介机构是为技术商品交易提供服务的组织,其核心工作就是沟通技术商品的买方和卖方。建立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是提高中俄科技合作规模和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必须建立由熟悉俄罗斯 技术的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该机构应做到:对俄方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做出可行性分析,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对俄方的试验室技术向小试或中试的技术转化;向企业提供对所购技术需要的相应的技术服务等。

(六)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合作损害预警机制

要在对知识产权基本情况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损害预警体系,在影响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领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设立早期报警系统,设置安全警戒线,确定警戒级别,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市场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地对 知识产权损害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

1.确立高科技产业的风险因素。主要通过以下手段:首先是采集、分析与高科技企业有关的重要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对每一个技术方案进行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的评价,并分行业、分领域进行规范的专业处理;其次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侵权数据,包括专利信息(如专利号、国别等)、涉及侵权的具体权利要求的内容以及关键技术特征,调查中方企业重要产品出口市场对该产品的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的调整变化情况;最后对中方出口产品有可能遭遇的专利侵权诉讼等风险分类整理,设定相应的风险参数。

2.加强对俄罗斯专利文献的分析和利用。

通过对专利文献的分析和利用,可避免企业的重复开发,同时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起点,还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过期专利”。由于专利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各个国家都是只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专利进行保护,所以许多“过期专利”并不是技术已经过时,而是过了专利保护期。由于专利的保护期不能续展,所以许多技术还比较先进的专利在过了保护期后,就成了公众的“免费午餐”,企业可以无偿使用。

对于中国许多研发能力不足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利用这些“过期专利”中的技术,既降低了 研发成本,又可以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3.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专利预警指标体系和专家分析系统。

针对具体的产业发展情况,根据对与中国高科技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公司进行专项分析,或根据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的要求对某项技术进行专业的专利及其相关知识产权分析,建立专家分析系统。根据专家分析系统的研究,汇总、分析预警产品的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编制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报告,发布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措施。

(七)加快建立中俄两国之间知识产权的认证机制

根据国际法和国际交往中公认的准则,如果各国立法和废除认证程序的国际条约未作其他规定,在一国境内开具的文件、证书在按照所规定办法对其认证以后可提交给另一国进行审核。文件、证书认证包括:确认文件、证书符合所在国立法,认定在文件、证书上的公职人员签字和国家机关印章的真实性。文件、证书的领事认证办法由外交部规定。

文件、证书认证的基本规则是,俄罗斯境内各机构为提交给外国当局开具的俄罗斯文件、证书的认证由俄罗斯外交部领事司负责,而外国机构开具的、用来提供给俄联邦境内的外国文件、证书的认证由俄罗斯驻这些国家的领事机构负责。如果公民不知道或不遵守上述规则,将导致没有得到俄罗斯驻外领事机构认证的外国文件、证书流人俄联邦境内。这种文件、证书将被认为无效,不会得到俄罗斯机构的审核。

公民和法人在向俄联邦提交必要的外国文件、证书时,应确信这些文件、证书是通过正确渠道办理的,因为他们需要亲自在文件、证书出具国的相应机构和俄罗斯驻外领事机构办理后续手续。外交部领事司只能认证俄罗斯提交他国的文件、证书。提交认证的既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经过公证的副本。

法人和自然人的文件、证书只有在按照俄联邦法律进行国家登记后才能用经过公证的副本进行认证。例如,某股份公司的章程用经过公证的副本进行认证的条件是,该文件已在俄罗斯国家机关登记,上面印有登记标志和印章。再例如,产品产地证书可以用经过公证的副本进行认证的条件是,该证书是国家机构颁发的,而不是制造商本身为产品出具的。换言之,法人或自然人在没有国家机关或公证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出具的文件、证书不能用公证副本进行认证。这类文件、证书认证时必须提交原件,上面须附上相当于文件性质的、且经过公证的文字内容。

由俄罗斯向他国提供的文件、证书的认证按以下次序进行:俄联邦境内的公证处斗俄联邦司法部斗俄罗斯外交部领事司。在个别情况下,领事工作人员可以向申办人索取认证所需要的其他文件和资料。领事司根据俄罗斯外交部和财政部确定的标准收取文件、证书的认证费用。在领事司对文件、证书进行认证之后,文件、证书交由当事国(即将使用这些文件的国家)的外交代表处或领事机构进行认证。

违反俄联邦立法或其内容、给俄联邦利益造成损失的文件、证书不予认证。根据国际通行惯例,护照及其替代证件以及与商业和海关业务直接相关的文件(发票、商品过境单据、供货和劳务协定、各种完工证明、结算单、报关单等)、证书在国际交往中无须认证就可以得到承认。

前面已指出,在俄联邦境内使用的外国文件、证书由俄罗斯驻外领事机构进行认证。在将文件、证书提交俄驻外领事机构认证之前,需要先由驻在国外交部或位于俄罗斯领事机构领事工作辖区的驻在国其他官方授权机构进行认证。在这种情况下,领事工作人员应验证驻在国外交部或是其他官方授权机构的印章和公职人员签字的真实性。

(八)加快建立中俄知识产权的民间交流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俄罗斯约有80%的工业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的生产,大量的科研院所承担着军工产品的研制工作,许多专家和学者或多或少地拥有先进甚至尖端技术的发明权和专利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连年下滑,俄科研院所处境艰难,许多专家、学者生活窘迫,其中一些人曾经表示可通过个人关系向中方转让其技术成果。实践表明,通过“民间引进”渠道要比“官方引进”渠道更加方便、更为有效。

但是,由于人单力薄,在早期操作过程中,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难以运作一些大项目,特别是军工技术项目。鉴于俄政府近年来越来越严格地控制“技术外流”,中方引进俄尖 端技术成果的难度增大。建议在对俄科技合作中,在拓宽“官方引进”渠道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建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机制,加大对“民间引进”渠道的支持力度。

(九)加快建立对俄知识产权合作的协调沟通机制

对俄科技合作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还渗透到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不仅涉及对双方技术的评估、筛选和引进,还包括技术的中介、中试和产业化。科技合作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俄科技合作领导机制的跨部门性和协调性。为了加速对俄科技合作成果的产业化,建议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 合作分委员会、军技合作分委员会以及经贸合作分委员会和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同时,在中央政府一级设立由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中国对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工作;要借鉴中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的经验,建立由省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以及有关地方领导人和科技园区负责人参加的对俄科技知识产权合作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在省市范围内统一协调对俄科技合作事宜,为对俄科技知识产权合作搭好平台。

四 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启动与运行(一)增强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推动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认识上的转变,就不会有行动上的变化。首先,应通过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对俄科技合作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势,增加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使命感和危机感。要通过宣传,让广大对俄科技合作企业明确中俄工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克服盲目乐观和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从而以强烈的责任感去推动对俄科技合作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应大力宣传“知识产 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的观点,增强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全体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通过宣传,使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广大职工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最后,应加强知识产权知识和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根据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员工的不同层次,使其掌握与其职责相应的不同深度的知识产权的知识和观念。

(二)应对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做出中长期规划和论证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中俄两国有关部门(知识产权管理、版权管理、科技管理和商标管理等)对双方知识产权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作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发布,定期举办俄罗斯高新技术成果展,将定期展览与平时的俄罗斯高新技术成果展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地方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烟台 为主扩大到哈尔滨、沈阳、西安、大连等城市,项目以大中型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高新技术产、眶园区,以大规模高新技术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

(三)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在构建中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方面,两国政府及科技、教育、金融、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好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应充分发挥拥有良好合作基础、人才优势、地缘优势的中国黑龙江省等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快建立并完善各个子机制,使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尽快启动。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人才、资金、技术整合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以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优先合作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双方政府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成败。

(四)中俄两国(地方)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高新技术成果产权化、商品化是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中俄两国(包括地方)政府应致力于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中俄高新技术合作成果产权化、商品化的专业高新技术市场,通过专业技术市场实现高新技术商品的双向对流,双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初步整合有利于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各种资源。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的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 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即以引导、调控和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转移工作重点,才能切实推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五)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使各子机制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完善中俄知识产权合作的若干子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但各子机 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只有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高新技术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组织、资金、信息、载体、人才、认证、预警、咨询和法律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只有以合作项目为纽带,才能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项目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合作的运行机制功能不断完善,效率不断提高。应将中俄高新技术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 力支持,从而加快推进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合作的整体进程。

(六)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构建创新体系既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高新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合作不断推向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管理、政策、组织、模式等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率 取决于各个创新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和合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性协同作用。如果仅有各个行为主体的高效运转,而行为主体间的技术流动和资源流动低效或无效,创新的整体效率就无从谈起。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注入活力。

(七)制定并实施对俄科技合作的知识产权经营保护战略

对俄科技合作企业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把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运用到职工聘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市 场开拓及产业拓展等各个环节中去,把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作为整体战略考虑,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壁垒。

第一,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俄科技合作企业要鼓励技术创新精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一项新技术开发研制成功后,首先要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这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一项新技术成就一个新的产业。其次是将新技术产权化,即积极申请专利,并以此为核心知识产权,同时积极开展工艺创新、外观设计创新、服务创新等,扩大保护范围,形成外围知识产权,带动企业的关联发展,提高产品品位。

第二,树立品牌战略与商标保护意识。中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指出:“大型企业都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价格竞争的因素越来越小,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竞争上。商标法虽然对商品商标实行自愿注册原则,但商标法保护的仅是注册商标,企业切不可为节约注册 费用而使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商标被他人抢注。对于一些产品种类多的石油企业,仅注册一类产品的商标是不够的,还须要在相关的产品领域内进行注册,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同时,企业还要在保证商品质量、提高商标信誉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品牌,加强品牌意识,尽可能对产品技术方案、结构及外形、包装实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时代,域名是企业的一项新型的无形资产,为了充分利用域名资源,企业在注册商标的同时,应及时注册域名,并要像保护商标一样保护自己的域名。

第三,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手段保护企 业的知识产权。对于中俄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的假冒、欺骗行为以及侵犯知识产权人正当商业秘密的行为,如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泄露、出卖技术秘密等行为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加以保护。

2.在企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进行专利检索。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前应进行专利检索,以避免重复开发,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节约开发时间和费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90%—95%的发明成果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在应用技术研究中,经常查阅专利信息可以缩短60%的研究时间,节约40%研究费用。同时,通过专利检索,对于那些依法已经到期或因未交纳专利年费等原因失去专利权的专利,进行缴费共享。对俄科技合作企业在产品投产、采购和进口原材料的零部件以及产品销售前都应该进行专利检索,以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八)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中俄双方知识产权合作主体多元化 中俄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起到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合作条件和环境。为充分发挥地方合作的积极性,发挥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和民间渠道的作用排忧解难,特别要着力解决两国在开展合作中产生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如银行结算、通关手续复杂、效率低,人员办理签证、出入境、商检过程不规范以及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保障等问题。

(九)加强高新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

加强中俄高新专利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合作不仅是两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提高两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两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确定双方高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的合作方向和领域,以现有的专利产业化基地为试点开展合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利用俄方的技术、人才和中方的市场机制、基础设施、资金,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在中俄民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

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是中俄两国科技市场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俄双方应充分调动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和中俄科学和高技术中心协力会等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知识产权学术研究、人才培训、举办知识产权高峰论坛、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积极参与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中俄知识产权合作。

(责任编辑:李丹琳)作者系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经济转轨国家技术创新问题研究——以俄罗斯为例》(批准号:2005DGQ4D149)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五篇:中俄交流报道稿

中俄韩文化交流欢乐多,助力打造外语特色

学校

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外语特色水平,2017年11月1日上午,洛阳外国语学校与俄罗斯教育代表团交流活动在我校东校区阶梯教室举行。11月1日下午,我校与上海国际学校韩语师生代表团举行交流活动。

上午九点,俄罗斯教育代表团抵达我校,齐振富校长带领教师代表对俄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首先,由齐校长代表全体师生致欢迎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来了今天中俄文化的交流碰撞。“俄语在中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2018年我校将从初一年级开始恢复俄语专业的招生。”齐校长表示,此次俄罗斯代表团的到来会给我们带来俄罗斯的文化,俄罗斯的教育理念,会让我们感受到俄罗斯学生的风采,同时这也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洛外学生的风采的良好契机。

接着,由俄罗斯教育代表团校长发言:“我已经看到了你们这个城市的全貌,我们也去了著名的龙门石窟,来到你们学校,我们非常地惊讶,所以我想赠送贵校一本有关我们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书。”代表团对我校高度称赞,并给同学们送来了巧克力。

洛阳外国语学校中华传统文化节目演出正式开始。第一个节目,是由我校舞蹈社团李佳宁、刘嘉怡等人表演的舞蹈《映山红》,打响了演出的第一炮。

豫剧是我们河南的文化名片,由我校戏剧社团的王子玥为大家表演豫剧《用巧计哄元帅》,王子玥同学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的欢呼。

由器乐社团崔馨心、郭仙慧、李安琦为大家带来的古筝合奏《战台风》让全场赞叹不断,既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也展现出了我们洛外学子的风采。

你方唱罢我登场,洛外的男生也不输风采,第四个节目,男声独奏《月之故乡》,由声乐社团的王雨帆演唱。

傣族舞蹈《小河弯弯》更是博得全场的喝彩,将观众置身于一副美丽的图景之中,像是刻画出了小河弯弯的幽静之美,又仿佛刻画出一幅虚幻的美景,似柳枝、似翠竹、似小河、似水草......接着,由器乐社团的韩雪阳同学为大家带来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河洛大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如果觉得前面的豫剧表演没看过瘾,那么接下来再来看由戏剧社团李璐瑶给我们带来的豫剧选段《打金枝》。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听到旋律,你不是感觉回到了年轻的时候,请欣赏由初二(11)班学生的陶笛合奏《栀子花开》。

俄罗斯代表团学生的歌舞表演节奏欢快,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激情燃烧、活力四射的风采。

最后一个节目,我校学生代表的书法表演,“友谊万岁”“上善若水”“中国梦”几个大字苍劲有力。看到我校学生的书法作品后,俄罗斯学生跃跃欲试。

最后,齐校长和俄罗斯代表团互赠礼物,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园拍照留念。

在与俄罗斯和韩国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参加演出的同学以其最饱满的热情为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送上了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饕餮盛宴。整台汇演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也为我校与俄罗斯、上海韩国学校的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

下载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俄交流合作机制调研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

    中俄战略合作反制美日

    中俄战略合作反制美日 作者:江迅 来源:《亚洲周刊》二十四卷四十一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10-10 20:43:45 阅读量:116次 当中国与日本交恶之际,建交六十一年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却......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首次新型城镇化PPP模式探索与实践交流会于2月6日成功举办 2015-02-10 中建一局二公司PPP中心 中建一局二公司PPP中心 2月6日,集团公司投资部总经理陈雷、基础设......

    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心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

    警务合作机制

    交警建立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时间: 2011-09-11 11:13 来源:日照网【中国网中国交通】讯:为实行联合勤务制度,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对综合动 态、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信息的互联互......

    中俄两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中俄两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21日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悉 , 中国进出口银行近日与俄罗斯外经银行签署贷款协议,用于支持中俄经贸合作。 据介绍,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近日与俄罗......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要 能源(课题具体指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关系到各国的安全问题,影响全球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国际关系。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