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称谓语的对比及运用
摘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的各个方面。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的异同。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
一、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礼貌原则。谦逊准则是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的谦逊用语远比汉语中的少,实际应用的更少。中英两种文化在谦逊准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为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
2.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原~lJ(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扬原~lJ(Apr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谦虚原则(Modestv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3.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学者顾日国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I~(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r卜t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准则。(2)自谦尊人准则。即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3)雅言准则即使用高雅的语言,禁用“粗语”。这一准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质。(4)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5)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对比中英文化的礼貌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但在交际过程礼貌原则的应用又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讨论礼貌原则表现在称呼语方面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二、中英称谓语对比 .
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2.汉英社交称谓对比。(1)汉语社交称谓。汉语中的社会称谓,1)姓名;2)通用称呼如“同志”,“先生”,“师傅”;3)零称呼语“喂”,“劳驾”;4)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考虑,第四种称呼最为普遍。
(2)英语社交称谓在英语中,1)称谓词+姓,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2)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熟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如 Mary,。3)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White(怀特博士),Dr.White(怀特大夫)。
三、礼貌原则对称谓语的影响 1.礼貌原则对亲属称谓语的影响。不同的礼教传统。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这既遵循了礼貌原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烦琐,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没有烦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那些礼貌规则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的职能作用。“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在西方人们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到成年便要独立,较为多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流动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的宗姓家族观念。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2.礼貌原则对于交际称谓的影响。(1)汉语的头衔性称谓。植根于封建宗法等级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汉语经常用头衔称呼表示礼貌,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在英语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用头衔称呼的非常有限,如professor,doctor。(2)汉语社交称谓的“老”化称呼。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人们“长者为尊”的观念根深蒂固。“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似乎“老”字称呼无处不在,如“老人家、张老、老李”等等.连外国人也是“老外”。在西方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保守、无J}=f』、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等等。他们被直呼其名,感到十分自然亲切。如被称为“Old grandm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是恼火。他们不崇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力和能力。(3)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片j“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人的车开在一位老人的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Grandpa[”若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当然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中英两种语言在称呼自己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而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称谓。英语中没有谦语,但也有一些尊称和敬语,如对国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语“YourMajesty”(陛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说“Your Highness”(殿下),对法官称“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YourExcellency”(阁下)。
四、结语
中西方虽然对于礼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们都很注重求同存异,尊重对方,赞扬对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谦虚,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中西语言文化中的称谓语涉及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我们结合礼貌原则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能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同时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日国 L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煳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第二篇:中英拟声词对比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中式菜名的英译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演讲的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Jo Rejects Laurie’s Proposal of Marriage in Little Women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本我,自我,超我--《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形象分析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对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文化战略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88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89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90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93 汉英导游词中国俗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94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 95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97 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从黑人文化传统看《日用家当》 98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99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101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2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04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105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06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07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108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10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111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14 浅析女性主义在薇拉﹒凯瑟作品中的表现 115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8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119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20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121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22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
论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成因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125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27 Film Translation in the Horizon of Relevance Theory—Based on the Film Dead Poets Society 128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130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13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3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34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37 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 138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140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麦格瓦分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143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145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146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147 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150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151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2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 153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154 从词法和句法的角度研究网络英语新词
155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56 On building-up a welcoming ESL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157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158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 159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160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161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62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163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164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65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166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67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 168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169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0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171
172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73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174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 175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176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77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
178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79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180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81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2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183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
184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185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186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87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188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189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 190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91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9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194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95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 196 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分析
197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98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199 谭恩美《喜福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200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第三篇:《比及比的运用》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求比值和化简比。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和分数应用题。
3、通过复习,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中有趣的比。
(1)人体心脏与体重的比约是1:20。
(2)一般情况下人脚长与身高的比是1:7。
(3)我国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4)标准篮球场的长和宽的比是28:15。
(展示生活中有趣的比,激发学生兴趣,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看到生活中的比,你有什么感受?导入复习(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对“比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他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比的意义
2、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列表格比较)
3、比的基本性质
(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它们的区别,可适当引导学生从根据、方法、结果方面比较)
4、比的应用(下一节复习)
(学生归纳总结组内交流,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路说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推荐自己所选的题目让大家解答,师参与交流,有重点的进行点拨或强调)
三、练习拓展(在学生出题的基础上,师有重点选择题目让学生解答)
填空:
1、3/4 =():()=():12= /20 =()=()%
小数
2、一段路,甲用4小时走完,乙用3小时走完,乙和甲所用时间的比是(),乙和甲速度的比是()。
3、4:5的后项增加15,前项应()。
4、西红柿与白菜的比是5:7,白菜是西红柿的(),西红柿是白菜的(),西红柿占总共的菜的()。
5、一批化肥280吨,按1:2:5的比分配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分多少吨?
6、建筑工人按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一种混凝土。要配制3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多少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7、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米,长和宽的比是3: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8、把一批书按4:5:6分给甲、乙、丙三个班,已知甲班比丙班少分得24本,三个班各分得多少本?
第四篇:新旧《消防法》对比及浅析
新旧《消防法》对比及浅析
来源:奔驰发表网 [2010-06-23 21:32 ] 作者:在水一方
新旧《消防法》对比及浅析
摘要:本文对新旧《消防法》进行对比,简要分析《消防法》重新修订的原因和依据,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为大家学习新《消防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法;对比;浅析
消防安全关系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消防工作十分重要。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领导全国的消防工作。同时,消防工作又是一项地方性很强的政府行政工作,许多具体工作,必须由地方政府负责。新《消防法》在宏观规划、火灾预防、农村消防工作、消防组织建设、灭火救援、执法监督等方面,对政府具体消防工作责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9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正式实施,相比1998年9月1日起实施的《消防法》,新《消防法》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一、健全社会化网络
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明确消防工作原则。旧《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工作原则: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新《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工作原则: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格局。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
二、加强完善了应急救援工作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公安消防队伍在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和财产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据统计,目前公安消防队伍实际承担的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任务量,已超过了火灾扑救的任务量。为此,新《消防法》吸取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增加了相关法律规定。
新《消防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为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员、装备等保障,在总则第一条就增加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内容, “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彰显出应急救援、拯救生命成为消防队伍的法定职责。
三、构筑消防安全,强化农村消防工作
考虑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只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而公安派出所管区覆盖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新消防法赋予了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责,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负责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的消防工作的难题。这个新规定授权,公安派出所也成为了消防监督的执法主体,这对于基层消防工作,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消防工作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消防建审、验收的许可调整
旧《消防法》规定,需要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批同意后才能施工。修订后的新《消防法》改变审核范围:建设工程消防审核、验收实行备案抽查制度。新《消防法》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其他建设工程应当报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减少行政许可事项,适应便民利民要求,新《消防法》改革了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制度,改变了审核范围,建设工程实行消防审核、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这样修改,有利于将公安消防机构从技术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人力、精力加强消防安全监督。
五、处罚力度加大:消防违法行为将面临重罚
新《消防法》加强了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执法工作,简化了执法程序,加大对消防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新《消防法》单独设立监督检查一章,集中规定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责任。完善了应予行政处罚的违反消防法规行为条文,调整了处罚种类,明确了罚款数额,对一些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设定了拘留处罚,增强了法律威慑力。还更具有操作性的是:新《消防法》不仅取消了“限期整改”的处罚前置条件,还明确了罚款幅度,罚款幅度最低为500元,最高为30万元,较旧《消防法》增加了15类消防违法行为。
六、加强对执法者监督
新《消防法》专门增加了“监督检查”一章,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体现了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不断健全,越来越符合社会消防实践的需要,它是多年来消防工作的总结,有的条文是以若干次重特大火灾,若干人员生命财产为代价作为根据,来之不易。
七、源头消除隐患:消防产品实行强制性认证
新《消防法》规定:消防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必须符合行业标准。禁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依法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消防产品,由具有法定资质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认证合格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
消防产品属于安全类产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火灾发生后消防产品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进一步明确了消防产品强制认证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
八、明确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
新《消防法》明确规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
《消防法》的修订和重新颁布实施,有利于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有利于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有利于加强和改革消防工作制度,有效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有利于推进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防范火灾风险,切实发挥市场主体在保障消防安全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推进消防力量建设,提升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能力;有利于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工作机制,促进公正、严格、文明、高效执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9月1日施行.[2]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施行.[3]《新<消防法>带来五大变化》作者:黄庆畅,来源:《人民日报》.[4]《李世雄:修订后的<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工作的社会主体责任》来源:《法制日报》.[5]《19个关键词解读新<消防法>》来源:《法制日报》.
第五篇:中俄民族政策对比及反思
中俄民族政策及反思
在广阔的东北亚大陆上屹立着两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已经觉醒的亚洲之狮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崭露头角;俄罗斯,昔日的西伯利亚之熊正在大国回归之路上奋力前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国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国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有着相应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虽然两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卓有成效,但是这些政策并非尽善尽美。所以,笔者寄希冀于两国民族政策的对比,来找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民族政策:
沙皇俄国时期:各族人民的监狱
众所周知,大俄罗斯民族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历历代公爵和沙皇的侵略扩张,1517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终于建立,这也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然而,如列宁所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是“各族人民的监狱”。
在政治上,沙皇政府对于被征服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采取种措施,实行殖民统治和政治迫害;在经济上,沙皇政府是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所以在征服其他民族后,沙皇把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对少数民族征收名目繁多的沉重赋税,借以经济掠夺;在思想文化上,沙皇实行愚民政策,限制少数民主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为甚者,沙俄当局极力推行“义务国语制”,强迫各少数民族学习、使用俄语,同时歧视、摧残非俄罗斯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同时强迫各少数民族放弃原有信仰,改信东正教。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正是始于沙俄时期。当局竭力使“统治”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享有种种特权,“竭力把住在俄国的一切其他民族的权利削减得愈来愈小”。它一方面给予俄罗斯官吏、地主、资本家以种种特权,让他们毫无限制地掠夺、欺压和剥削广大非俄罗斯民族;另一方面又在俄罗斯人中间,散步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制造大俄罗斯民族优越感,让他们盲目地歧视非俄罗斯民族。从此以后,时代虽历经变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却在俄罗斯人心中根深蒂固。
前苏联时期
列宁时期:民族平等、民族自决
列宁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列宁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自决是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重要原则,并把这两项原则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两项原则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承认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和实行民族自治的权利;在经济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变落后面貌,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创造基本条件;从语言文化发展上帮助从前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少数民族,以便使法律上规定的民族平等权利能得以实现;建立各民族统一的联邦制国家——苏联。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维护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始终坚持民族自决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要求,在权利平等基础上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列宁在许多著作中都反复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认为民族自决权不是为了促使各民族分离或建立独立国家,而是为了推动各民族接近、联合和团结。
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时期:东拆西补,得不偿失
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苏联民族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和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加盟共和国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权,使原有的联邦制变成了单一制。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使多民族国家日益失去发展的活力;在一味推广俄语的同时,忽视甚至无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死灰复燃,苏联政府歪曲沙皇侵略历史,继承“沙俄帝国意识”,并且宣称俄罗斯是苏联的“领导民族”,歧视其他少数民族。与此相对的是地方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五年计划中操之过急,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直接加剧了当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问题落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提出自己改革苏联社会的构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此之际,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国内形势和民族情况,对加盟共和国领导层做了一系列变动,直接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游行示威。在关于加强社会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苏共中央会议上,戈尔巴乔夫肯定苏联已形成了“崭新的社会和族际主义的共同体——苏联人民”,认为这个共同体是由“一致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结合而成的”。正是由于一味的锐意改革和在改革过程中忽视甚至粉饰民族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暴动,从而促使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和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时期: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在民族政策上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培养对统一国家认同感。俄罗斯联邦民族政策构想等文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再有原苏联宪法中民族自决权的内容。“民族自决权”不再包含有政治独立的意味,而被解释为保证公民和民族文化同一体选择自主文化发展的权力,排除了政治独立的可能性。在俄罗斯议会中也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设有民族院。俄罗斯努力把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避免出现苏联那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第二,把民族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团结的基础上,淡化民族意识,不再强化民族特征和强化民族差别,不要求公民确定自己的民族归属,废除了1934年开始的在证件上登记居民民族成分的做法,证件只有证明国籍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中规定,俄罗斯继续奉行公民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俄罗斯联邦用地方自治代替民族自治(尽管保留了原来以民族冠名的行政区,但其政权组成和运行方式与其他行政区无异)。限制因民族歧视而导致的地方民族主义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各共和国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语言文化生活,但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不属于某个民族,共和国是相应区域内所有公民的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更大的意义在于为这些冠名民族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归属地。
第三,重新界定民族的概念。苏联以往的民族概念源于西方,把所有民族都上升到政治民族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第四,加强对北方原住民和人数较少民族的保护。针对生活在西伯利亚、远东、欧洲北部地区,人数在 5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和原住民,国家给予他们特殊的支持。为他们划定固定的生计区域,从石油、天然气等公司获得补偿,建立寄宿学校,上大学有专门的指标。
第五,民族问题的管理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5月普京将俄联邦联邦和民族事务部改为俄罗斯联邦联邦事务、民族和移民政策事务部,2001年10月16日,普京颁布总统令将该部撤销,其职能移交俄联邦内务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和俄联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2004年9月13日,根据普京总统的命令成立了俄联邦地区发展部,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以及保护俄联邦少数族裔和少数原住民权利的问题是该部的职权范围,意在表明在促进地区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
在新的民族政策下,俄罗斯联邦基本解决了民族分离、国家分裂的问题,国家的认同得到加强,现在大多数的俄国人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首先认同自己的民族属性,而首先认同的是国家属性,认同自己是俄国人,而不是某个民族的人。
二、中华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 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反思: 国家民族认同感
这里所说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是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层面上的归属感,如中国各族同胞对外统一宣称中华民族。就像个体民族一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为自己境内所有民族找寻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使其在真正意义上融合为一个集体,而不是类似于苏联时期的“民族拼盘”。这样的国家集合体貌似强大,但却极难管理:大家“面合心不合”,利益纠葛,矛盾繁杂;而且在国家发展受挫时却极易全盘崩溃,趁机独立,摆脱中央机构管理。只有在国家层面上达到高度统一时各民族才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紧密团结,形成一股民族合力,如铁桶般牢不可破,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
为了找寻国家民族认同感,必须要找到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视国情而定)、共同的价值体系、共同的政治目标等等,而且所有这些文化符号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当代国情之上,而不能为了迎合某个特定阶层的利益而凭空捏造,强迫各民族做出政治牺牲和利益让步,甚至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要做到这一切,更要坚持一条原则:民族平等 论民族平等: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常常是个空谈的话题。自人类诞生民族国家的几千年来,有多少不屈的灵魂倒在了这句口号前,有多少不朽的文艺作品把自己的血泪挥散在这块标语牌上。抛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谈,即使在人类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至今,我们的星球上仍然存在着各种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从大俄罗斯主义到汉族的“夷汉之分”,从寒风凛冽的西伯利亚到瘴气四溢的南岭蛮荒,民族沙文主义无所不在。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不停地在政治经济上压迫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在思想上同化奴化少数民族,却不知道这样做常常会引起更大的反抗,甚至为后代遗留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历史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突然迸发,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苏联国内局势岌岌可危之时,正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宣布独立促使它最终解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大民族主义要不得。
谨慎处理民族问题
在对历史的横向纵向的剖析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的任何一项政策都要全盘考虑,慎之又慎。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圈”,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意识之所在,更是民族地区宗教、经济、文化、政治、思想、人民生活等等问题集合体。决策者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斯大林贸然推进工业化和集体农庄,戈尔巴乔夫改组共和国领导层,最终都酿成恶果。所以,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到民族问题。
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民族问题应该放在首位。它是所有政策的受体,它也是所有矛盾反应的形式。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好民族问题,就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不能彻底实现“中国梦”。
《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 张祥云 著 《苏联民族问题研究》赵常庆 陈联璧 刘庚岑 董晓阳 著 《帝国民族的碎片 》杨育才 著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 吴楚克 著 《苏联民族问题与政策研究》熊坤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