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8: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第一篇: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毕业文化心情的故事

淡淡而浓烈的醇香

毕业照,定格的记忆。每年的六七月是毕业的季节也是伤感的季节,不管是结束四年无忧的大学时光,还是结束疲于拥挤在通向象牙塔的独木桥上;不管是为了能够飞向梦想而欢笑,还是为了离别感伤而哭泣,此刻都定格在一张张记录青春的照片里。不管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走出校园多年每逢这个季节就开始缅怀校园时光的青涩上班族,只要翻开你或搞怪、或动人、或精美的毕业照,总是一段绵绵而悠远的记忆。

毕业衫,自我的绽放。由毕业生自己设计并亲手印制的毕业衫,如今也俨然成为了当下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流行品,并逐渐衍生出属于他们的“毕业衫文化”。风格迥异、别出心裁,既有独具专业特色的元素,设计理念也是匠心独运、暗藏玄机,这大抵是“毕业衫文化”的最大特色。诸如某大学材料系毕业衫的主体图案,就运用了许多分子材料围绕着一句“我们都是好材料”;而像我们学校新闻系毕业衫上印的“八卦与绯闻传播学院”更是一语道破“天机”。

诸如此类,如“毕业旅行”般很多很多的经典毕业活动,看似平淡,却不禁在毕业后的日子里面散发浓郁的醇香,着实,有些同学,此后再也见不到了。

情感的诠释

2010年夏天,张云召老师作为辅导员所带的毕业班文学院本科2006级即将毕业,张云召老师以《“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写给零六中文的毕业寄语》为题目,为文院06级七十八位同学每个人写一条毕业寄语,发布在人人网上。他独特的毕业礼物在南京大学尤其是南大文学院的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毕业生按照张老师这篇文章的体式,也为周围的每一位同窗好友送上一句简洁深刻的毕业赠言,这种体式的文章一时间弥漫了南大bbs,几天之中就达到了几十篇。“云召体”火了,红火的背后是一中强烈的情感,正如这两年如此火的“根叔”的毕业致辞,还有楼管阿姨那些贴心的话语,总是一种东西让泪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我们要求的似乎变得很简单,我们在毕业中宣泄着情感,也请那些过去的“旁观者”融入到我们当中,我们是如此欢迎。

自由的奔放

2011年6月19日,对于每个即将毕业的华科学子来说注定不平静的一晚。最具有华中科大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毕业生游行活动这一晚又拉开了序幕。口号声、锣鼓声、泼水声响遍校园内外,大学四年的激情在最后一刻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每年的毕业游行在晚会结束之后进行,上千毕业生按不同院系组成队伍,在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边走边喊口号。大一大二大三之学弟学妹则随之回应,一句句口号响彻一栋栋宿舍。而近两年开始流行毕业泼水节更是将毕业的气氛推向新的高潮,一桶桶、一盆盆水从天而降,游行队伍居然高呼:来一个,再来一个„„这是毕业之前的疯狂,也是大学四年最后的写照,更是让大学四年的激情、梦想、失落、迷茫、奋斗、压抑,然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刻得以爆发„„

据说晒床单是北航的毕业文化,每年到了毕业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把自己不用的床单拿出来,上面写上字,把自己的毕业宣言写在上面。如“哥仰望星空去了,你给他织毛衣去吧”等等,这就是床单文化。泼水也罢,床单也罢,总之,同学们在用尽自己的心力表述着自己对母校的留恋,离开了这里便再没有象牙塔。

毕业文化–最后的叛逆

别出心裁的主张

今年毕业季,两名毕业在即的复旦男生头戴学士帽于校内裸奔的照片,疯狂流传于网络。这种酷似行为艺术的“毕业献礼”,一时间把“毕业文化”演绎得登峰造极,赞同者叹其个性释放,呼吁社会眼光宽容以待;反之则觉得难登大雅之堂,皱眉者亦不在少数。同时,与“毕业裸奔”相呼应,“毕业喊”“大尺度毕业照”等也逐渐流行。“虽说今年就业压力大,这些或是一种发泄手段,但我觉得这种方式低俗且不伦不类。”有些同学不禁频频摇头,而社会上也不乏质疑。当然,也有赞同之声,一位毕业生在博客中写道:“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理性,值得纪念的太多,心绪纷纭,五味杂陈,也不是群体性裸奔,不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没有侵犯他人私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持宽容的心态呢?”

难以承受的悲情

今年6月29日,浙江大学男生小辛(化名)为用疯狂方式纪念毕业,决定跳西湖拍照,不幸溺亡。小辛曾在网上发消息表示不要失败毕业季,学士服照没意思,要拍爬树跳湖毕业照,此前,他已经拿到了一所美国大学的博士全额奖学金。

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们开始反思。在校园里,学生们一方面背诵着教育、社会的标准答案,一方面却又离经叛道,背叛着标准答案,毕业文化中多年固有的疯狂与哀伤,始终难逃个人情感的忧伤叙事,这或正是多年教育文化只传授刻板的标准答案,却缺乏个体关怀,缺乏人文、生命教育的必然结果。当个体情感宣泄缺乏人文积淀,那夹杂着大量个体情感因素的毕业文化,便理所当然地以踏破社会文明、公序良俗为乐,也自然把生命视作儿戏,跳湖爬树庆毕业便应运而生。

毕业文化–不同的声音

包容的赞同

对于每年重复上演的毕业狂欢现象,多数高校和网民都采取理解、包容甚至是欣赏态度。陕西社科院专家方海韵表示,若是20年前,“不管以后是谁的男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男生。”这样的条幅根本不可能挂出来,它意味着青春的张扬、人性的解放,反映着社会的进步。

当然,拍些“露大腿”的毕业照,或者扯下床单写下一些感性的语句,毕业生选择用一些个性化甚至离经叛道的方式,来纪念毕业似乎无伤大雅,但是媒体、网络一边倒地怂恿就有问题了。有人说这是对正襟危坐的官场化形式的“对抗”,那么我却也不禁要问,摒弃官场化形式难道只有出格的娱乐化或低俗的宣泄?能不能设计出一些真诚温馨、能在记忆中留下隽永的毕业纪念活动?

理性的反对

有人就指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可以理解。无忧无虑的象牙塔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季里,总少不了淡淡的离别哀伤,也有些面临重大转折的无所适从,适当的情绪宣泄也无可厚非。然而,小有离愁不能成为裸奔等出格举动的理由,作为读书人,个性化不能只体现在行为的放纵上。粗俗的毕业留念方式,不值得我们提倡。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大学生应该用文明、有内涵的方式来庆祝毕业。

事实上,毕业生的心态和举动,更像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学生求学四年的表现,还折射出整个大学的学风及文化修养。试想,倘若大学四年的学习、实践、生活样样都充实生动,个性得到正面发展,能力品行得到切实提升,又何须用古怪离奇的方式最后告白?倘若高校本身学风正、文化氛围浓,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多个窗口,又何须学生用疯狂的方式来追求个性呢?由此可见,毕业时刮“歪风”,其根源还在于校风学风不正。要遏制这些不良风气,更应从匡正校风学风做起。

担忧的评述

不少媒体认为,社会应对“疯狂”的大学生雍容大度些。在大学生泛滥成灾、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不可承受之重。一些大学生“疯狂”的释放应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此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理性而深刻的“毕业文化”。

怎么看待毕业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释放情感? 资深媒体人陆新之说,“现在的学生面临的东西比以前复杂得多。像我们那时毕业时想的事简单很多,互相攀比的心也没那么重,也没有一定要30岁结婚,40岁退休,买别墅买车的压力,心态相对来说要平静很多。现在的学生还没毕业就看到很多商业社会的事情,听到很多故事、很多传说,每个人对自己未来的身份都有些焦虑”。

相比之下,外国的学生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竞争压力没中国学生们这么大,读大学更多的是通才教育,玩的成分很多,比较鼓励学生的个人性格发展,跟我们的大学完全是不同的氛围。我们的大学现在就像是一个就业培训机构,无论是在分数上、在面试能力上都积极为就业做准备。

正如网友在微博上所说的:在这种狂欢中掩盖着的是一种担忧,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当工作定了的时候就有心情,工作没定就没这心情。

毕业文化–自我的理解

现实与压力

对合肥师范学院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秦文恺(化名)来说,她的毕业似乎与纪念无关。

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她几乎没有和任何一个同学见面,因为他们“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有的同学在实习,有的同学找好了工作且已经上班,有的同学在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全班92名同学中,最后半年在学校留守的不足四分之一”。

在一边实习一边找工作之余,秦文恺偶尔也会拿起班级的毕业合影照仔细端详,她想从中找到大学四年生活的回忆。令秦文恺非常惊讶的是,虽然还未正式毕业,毕业合影中的有些同学,她已经叫不出名字来。毕业了,没有宣泄,也不需要宣泄。在秦文恺看来,同学四年后的毕业也就是大家各奔前程,“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好聚好散,甚至,根本就没聚过,也谈不上什么散。

上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极端,或许更反映了一种毕业生现实的境遇,现实压力令毕业文化变得单调,同样也会让毕业变成一种疯狂。

疯狂与忧伤

年年毕业季,岁岁疯狂歌。大学四年,青春葱茏,弹指一挥,睡在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都成如烟往事。这一刻,以张扬的形式出走,喝忧伤的啤酒穿肠,用特立独行的方式去缅怀与总结,虽青涩,但青春华彩、酣畅淋漓。裸奔、露大腿、跳湖爬树、高楼对喊“学妹,学长不想走”,似在挥发青春荷尔蒙,可不过只是一群忧伤的年轻人对青葱岁月最后仪式般的告别。大学问家陈寅恪曾说“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回想你我如那般年轻时,谁又不曾忧伤与疯狂?

每个人的青春都需要一场仪式般的告别。但游离于这样青春的疯狂与忧伤之外,我们却也分明能够听到,那些流俗的毕业文化背后沉重而虚空的叹息。当疯狂的举动过后,一场酒醒,面对社会现实,面对一些踏破了社会文明、公序良俗底线的行为,甚至这些行为可能对自我生命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时,这种伤痛,恐怕才是当下那些特立独行的毕业文化最难以承受之重。正如浙江大学男生小辛为拍疯狂毕业照跳西湖溺亡,便是这种流俗毕业文化背后最沉重的悲情。

时间与阳光

其实,过去与未来被时间的绳索紧紧牵连,无论何时,纪念过去,很难不看将来。“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国学大师胡适在一次学生毕业典礼上如是询问。如果每个毕业生都能自信地面对胡适先生的询问,潇洒作别过去自然不难。即便网络红人如华中科大的“根叔”,满口网络流行语的毕业致辞中仍然不失对学生未来的期待:“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

如何来倡导理性而有内涵的毕业文化?高校应该通过组织职业素养培训、邀请成功校友作讲座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反思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积极做好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过渡。毕业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无须作青春最后的告白,大好的青春年华即将在毕业后的拼搏和奋斗中开始。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勇敢迎接挑战,才是最有意义的个性表达。

第二篇:校园关爱文化创建思考

校园关爱文化创建思考

【摘要】 校园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教育作用,创建立足自身,面向各方的校园文化优势,对学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校园 关爱 思考

【正 文】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村正接受城市化进程的改变,受生活模式的差异、社会治安、独生子女、媒介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少年儿童的道德建设遭到不同程度的撞击,很多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存在缺失,心灵不但没有得到积极的熏染,个人主义反而更为明显,缺少了人与人之间必需的信任、互爱。因此创建关爱文化,对通过校园文化长远地影响教育学生,树立浓厚的文化品位,提升学校内涵,使学生从中获得健康成长,巩固其互助互爱意识,学生的集体观念会更加强烈,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在这种教育核心理念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建立德育资源库,为关爱行动提供教材。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内在的性情之所以没有大范围被激发起来,是因为他们受感动的机会少。在农村很多家庭在亲人情感表达里都有障碍,也就是说不善于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出现尴尬的局面。家庭生活原本就缺少了激情,在校园里更没有接受关爱文化的熏染,久而久之道德认知上的缺失自然存在。因此作为德育统筹者必须系统地对学校自身实际进行分析,建立各类型的德育教育资源库,为关爱文化的开展积淀素材,然后通过影视资料的宣传勾起每个人身同感受的事,使师生融入某种精神领域的境界中。过去我校重点对影视资源做了搜集归类,例如亲情教育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长大不

容易”》,感恩教育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师爱教育《春风化雨》,青春期教育《花季雨季》,还有名人故事激励篇《孔繁森》、《张思德》和近年由中央电视台制作与组织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其次我们还利用网络搜索现实生活在学生的同龄人中的感人故事等,并对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整理把人物伟岸的形象放大、定格并坚崇在学生心中。前面所提的资源也许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相信会令不少老师走出局限于谈心且未能改变学生情绪的困境。又或者至少在其学生心中若隐若现地营造一个大爱无限的氛围。总之德育资源库的建立对开展德育活动,尤其是关爱型行动是有利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辅资料,对校园整体或对班级个体来讲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审时度势开展关爱行动,提升学生关爱情感。

多数人都明白要使别人有所感触,单靠平白的说教是不行的,除非你有卓越的演讲技巧与个人魅力,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有亲身体验,使其情感得到真正共鸣与情感提升。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推陈出新精心地设计各种关爱型教育行动。如利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亲情的集中。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关键设计如“爱自己更爱家人”“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融进关爱的话题中来,让学生大刀阔斧地谈恩情、亲情。甚至把话题引申到家庭里,让家人也知道,也聊及。当然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创意地进行,形式要新颖,不局限于传统的讨论式,座谈式,要让学生体会到亲情是与自己息息相关,是并不是遥远的。过去我校在这些活动的设计上邀请了个别家长列座,使师生、家长融洽地交流在一起,让不善于表达的家长也敞开胸怀,不拘紧于情感的表达,与孩子互动起来。另外我们可以模仿某些电视节目组织

综合性访谈,邀请家长参与,通过主持人对个案的分析与片段回顾及实时采访等探讨方式,引起师生家长的反思与心灵交流。当然,主持人必须要有相当的技巧。除了传统节日外,教师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感恩节日。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教师更要设计一些活动与学生同乐,勾起学生对师恩铭记于心的情绪,并不断地酝酿升华。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重病或意外,身边的人(学生)会感到无助、彷徨。“命运无情,人有情”,作为校方要及时组织捐助和探望,当然更要把对不幸者的关爱行动进行设计。班主任可以通过中队会来要营造一种“同在蓝天下共成长”的意识,让学生为不幸者祈祷、祝福,通过气氛的渲染,使学生知道在自己身边随时都会有需要帮助的人,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义务去燃烧心中爱的火把,发扬互助互爱精神。2005年我校四年级有1位学生患白血病,家里在经济上的支持已经无力可施了。得知此消息,作为学校首当其冲开展了捐助与探望,把全校师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向患病学生表示,也在国旗下或班会里转达了受助人的感谢。组织同学们再通过设计爱心卡、爱心信笺、折千纸鹤等方式延伸对患者的爱。一个人能献出自己的爱心是很容易的,但一个集体都共同去挽救一个生命,创造更多的奇迹,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爱的奉献,更是一种社会道德正气的体现。过去我校都注重通过各时期的捐赠活动来增强学生责任感,从而提升对关爱文化的理解。

多关注农民工学生子弟的成长。随着地区经济热力不断升温,发达城市更多外来人口涌入,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地方与外来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环境里,提升学生情感必须要做到兼融共赢。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时候就写下了“同

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话语。社会大环境下和谐的声音已经比比皆是。另外,爱的定义在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内容,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学校应该把爱的胸怀更多向农民工学生敞开,用爱来共同营造更和谐的环境。关注农民工子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过去我们在努力,如在每学期初都有迎新生的安排,对外来插班学生还特别要求班里送上一份礼物,让其在情感上更快融入校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求班主任适当让这类学生分享远离家乡情感等。我校是农村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地方群众的排外思想仍然很重,只有在学生心中建立和谐共处,互尊互爱的情感才能逐步走向共赢的局面。

三、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把爱延伸到社区。

要在学生的心中激起爱的情感,很多时候是与家庭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爱是一种生活体验,是人行为驱动的内在的情感。爱的原始状态就是在家庭里产生的,因此保证关爱文化在校园里得到深入,必须有效地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过去我们尝试过很多形式的家长会和家访活动,我认为最成功的还是利用了自身积累的影视素材。通过多次在本校班主任沙龙里调研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感恩与自尊自爱意识缺乏。因此我们特意组织观看著名演讲家邹越老师的《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先让学生看,接着晚上再分批组织家长看,最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人都被感动了,甚至有些家长还主动联系学校看能不能把短片拿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无可否认,影视素材中声色美文对激发一个人的情感有着润滑作用,这也是我们建立资源库的原因。那段时间全体师生都觉得整个校园都被一种浓浓的关爱情呼唤并笼罩着,久久不能散去。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在演讲触动的缓冲期,学习的动力发生了变化,说明他们的触动是最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只

为了热泪盈眶,必须乘胜追击,引起了所有人在长时间内对个人素养与尊重意识有所反思,反思越多,动力就越大,对塑造校园文化雏形就越成功。当然素材的运用频率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也不能太滥,要突出实际效果,否则只能当作走过场的把戏罢了。另外我们还邀请专家开展了《打开心灵的窗户》家庭教育讲座。主讲者都是在此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通过专家与家长互动,大范围地叩起家长们对爱的理解,然后对子女的教育有所变化,把关爱的话题一次次地在家庭里荡起涟漪。家长学校的行为方式是心与心的交流,在创建校园关爱文化的过程中其发挥了后劲力量。总之我们要通过环境的创造来使每一个人浸润在校园的人文关怀中,共同提升新时期的人的幸福指数。

四、系统策划,使关爱文化扎根在校园每一角落。

深化学校的内涵是每一所学校最终要夯实的路,因此学校要时刻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把理念转化为现实。在关爱文化的渲染中,学校管理层必须有科学的构思,有坚定的行动决心,更要体现人性化的操作。爱的基点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学校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为为本意识着关爱文化要在校园里真正扎根下来,绝并不是今天搞一搞活动,明天做一个游戏就能促成的,必须通过考虑如何尊重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者不能冷冰冰地对待那些有活力、有情感需要、有思想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管理者要系统地把关爱文化渗透到课堂的教学、活动的策划与联系、环境的宣传布置、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网络的倡导等方面。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求教者经常性地在各类课型里能体现情感一面。只有这种关爱的情感长期在教学体现出来,才能正确有力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此外一个学期下来学校要开展哪些活动,能不能使学

生产生情感共鸣,活动的形式与联系是否严谨也是值得考虑的。过去我们曾设计主题文化月,如感恩教育、科技与劳动、雏鹰展翅、尊师重学„„每一个主题月都附带1至2个系列性活动,再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引申关爱文化。个别主题月收到良好效果,学生很积极参与,同学间对友爱的向往也逐步增强了。还有我们要给学生搭建更多成长的平台,因为任何平台都是情感沟通的动力源。只有在有益身心的活动中让学生展现自我,才能更长久地把他们心中的爱燃烧起来。所以学校更不能忽视学生社团的创建,如文学社、广播站、兴趣组等,这些是区别于班级的集体,在这些集体里学生会找到更多快乐和挖掘更多潜能。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的情感也随时在这些集体里萌生,而且点点滴滴地积撰下来。这是学生人生路上难得的“财富”。总之学校必须通过系统地策划,把“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等意识贯彻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同时要求师生协力营造宽松的交流沟通环境,才能有效地把爱的话题展开,关爱文化才能充盈着整个校园。

校园文化关系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学校是否办出特色,内涵能否得到丰富。关爱文化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其中的支柱,从实现关爱文化的所有方式来看,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要求。创建校园关爱文化受惠的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将会被强大的凝聚力所吸引,循环调节自己,不断提高工作情绪。我坚信当关爱文化能真正地在一所学校长久存立,必将成为这所学校的核心,从而驱动着人的所有行为,而将使这所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当然对一所刚起步,并承受着城乡巨大变化的农村小学来讲,用爱的意识去主导人的行为,从深化的意义上还有不少局限,要全面地有效地铺开还需要更多思考。

第三篇:关于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思考

现如今,随着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觉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校园内部各系统协调运行、校园环境公平民主、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大学文化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一个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应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完备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它是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创造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还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等方面。

然而,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高尚的学校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人成才,成为人们开拓奉献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可以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可以使师生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于无形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确立学校的核心精神,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要知道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学习,每一位成员能得到家的感受和家人的情谊,带着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在合作和反思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体会事业的进步和成功,这将使极大的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那些蕴含着大学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来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建设民主校园,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方面,学校应该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校务公开的工作力度,应该创造条件,使我们广大师生以主人翁态度发挥自己的作用,认真参与管理。二是要注意建设诚信校园,领导对教职工要讲诚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讲诚信。而我们大学生更要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实事求是。当前,大学校园里还存在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如对考试纪律的漠视,以至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在偿还助学贷款上信用意识淡薄,以至违约现象常有发生;在就业中契约观念不强,以至经常发生毁约的问题等等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是要注意建设法制校园,广大师生应积极学法,自觉遵守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使学习、工作、生活秩序制度化、规范化。

以上都是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些宏观思考,在这里我想作为一名交大的学子,谈谈自己对学校中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问题——学生逃课的看法。逃课,这一校园不和谐的音符,一年多来已让人觉得屡见不鲜,自己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同学中间,没人在乎自己逃过多少次课,只在乎逃课是否被抓住。

第四篇:英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英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1园林 110814041万强强

关键字:英国文化礼貌 快乐英国人在我的心里面的形象是穿着礼服,戴着高帽,手拿文明杖的绅士,英国人的礼貌尤其体现在他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中。英国人最有名的行为就是排队。无论是什么东西,无论是什么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插队,除了大家自行的排队之外,当你站在任何可能出现排队情况的地方,都会时不时地有人过来礼貌的询问你是不是在排队,如果你说是,他们就会排在你后面;不过当你不是在排队,被人问了10遍8遍之后也还是很烦······在我的看法里,英国人开车时很开心的,因为每一个英国人都是很最受交通规则的,该让行的绝对让行,在道路狭窄的地方,英国人总会主动为对方让路。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的。英国人对于快乐的看法也与我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我看过一项调查,这个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快乐是使他们获得良好感觉的关键因素;29%的人则将愉快的主要原因归功于同自己配偶的牢固关系;另有10%的人认为是自身良好的健康状况使自己倍感愉快;而8%的被调查者认为朋友是自己的快乐之源;还有6%的人表示社交生活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在众多答案中,只有5%的人认为财富才是使人快乐的关键所在,但没有人认为漂亮的容貌能让人的生活充满快乐。从这个调查之中我们不难得出英国人与我们的快乐观念也不尽相同。

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当然英国的这些文化与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生长环境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与习惯

第五篇:关于小学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摘要】数学在文化之中,并传承和发展着文化。教学,是文化的传播的一种方式。但是,关于什么是数学文化,它的意义何在,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它所追求的价值又是什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课堂的数学文化等问题。为此,探索讨论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上的构建,有利于更好的使文化得到传承,使数学更具有学习的价值。而小学,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是文化敲开了数学知识的大门。

【关键词】文化 教学 数学文化

由于数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众所周知的文化的歧义性,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是有差异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理解数学文化之前,需要搞清什么文化是什么?数学文化是其一个分支。

一、何谓文化?

对于文化,没有很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各种描述却有很多。

(1)美国文化学家A.Kroeber和C.Klukhohn认为,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得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点,尤其是它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2)枷德默尔说: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之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

笔者认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生活的反映,是精神的传承。而我们在一线的老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教学活动,才有了对数学文化的切实感受和深刻体验。当然,结合的理论知识,才能更有效的辅助实践。

二、数学文化

所谓数学文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学。

(1)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它不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它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类为真理而生生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

(2)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因而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数学。数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科学;数学美具有科学美的一切特征,而且还具有艺术美的某些特征。关注数学的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得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3)数学文化是人类传播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高级形态,数学语言也是一种科学语言,一种世界语言,它还是自然、社会、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如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等)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下,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培养自然也就会有更高的品位和更好的理念。

笔者是个年轻的老师,学校也因为是名人命名的,在这个本身具有如此文化底蕴的学校教书,已是荣幸。学校更是展开了数学文化这一领域的教学研究,使我感触颇深,特别自己在写教案、上课之后,总觉得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低年级的时候特别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而低年级的教学,从认识数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渗透了古代结绳记数的思想。《认识方向》、《认识物体》、《认识图形》、《认识千以内的数》《认识24点》等等有关的教学,还渗透了美学、物理学、地理学等等有关知识,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公平和谐的气氛乃至渗透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都可以广义的说是一种数学文化。所以数学文化广义的不仅包括数学本身的一种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包括了与之相联系的各种文化和人文,甚至与之联系的自然、科学、美术、音乐等等也称为数学文化。可以说只要与数学有关联的文化就是数学

文化。

三、数学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在教学哲学的视野中,教学作为一种认为的和为人的事物而存在,教学存在是由师生一系列目的性行为组成的关系性存在,”[1]

教学的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发展需要。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它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作为数学,也传承着它本身的文化,所以即使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数学也有了着它的基本使命——促进人和文化的双重构建。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数学,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其应用的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2]

知道求圆的面积会用π求,却不知道π怎么来的,不知道祖冲之,不知道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是填鸭式教学。虽然我觉得不必把π是3.14159265735„„背到小数点后面多少多少,但至少要理解π怎么计算得来的,至少以我国的祖冲之为荣,至少在计算圆的面积时,能潜意识的知道我们要先求出的是周长以及怎么求出面积的方法。当然,老师在课外时间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知识,学生还是乐意也一定能抱着很大兴趣去听的。(曾经是我自己找关于至于π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出现了惊叹的语气和夸张表情。现在信息发达了,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再交流也是一种独立探索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的加减乘除的符号,学生能知道表示的意义。对于计算,能简单的说出算理和算法。我们不需要只能计算的学生,因为,计算器的发明,已经让我们紧张,数学,到底要学什么?数学,你学的是算理,知道算法,并能正确计算。除了计算的文化,数学还有几何代数的思想渗透,这也是数学文化的构建——渗透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文化很广,追述历史何止几千年。那么相对于文化的产生,数学文化也随之产生,并也在不断积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把数学的文化代代相传。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放进了博物馆,难道我们也要把数学文化也放到博物馆,而只把简单的数学知识或逻辑教给学生,就像希望农作物茁长成长,给它了肥料却少了水的滋润。文化,如水般滋润。

四、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构建

数学文化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那会是多么精彩的一堂数学。理想,总与现实有差距,所以我们总是在追求理想,让社会得到发展。

我们教育者的理想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吗。我们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也在追求这样的最终目的吗?那数学文化不就是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更接近我们的理想吗?

小学数学教育虽然不是以培养数学家为使命,但他应当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一些事,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育学生的文化内涵。

1.教授者文化

因为留意了“数学文化”,所以看书读报也就多张了个心。然后发现数学化真的在数学课堂的每个角落。所以,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授者,也要学习文化。

还是拿“圆”来说。小学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自己也听过这样的课,也曾上过《圆的周长》。认识圆不过是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和能自己用圆规画圆罢了;求圆的周长时是通过操作探索认识到π的存在,得到公式,最多介绍下祖冲之。

可是我通过看书查资料后发现“圆”妙不可言:

【案例一】“圆的认识”素材重建(引自〈〈江苏教育〉〉2002.10B)

(1)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一颗小石子,荡起的一圈圈波纹都是什么形状?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将它画下来吗?

(2)这是个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荡起的波纹会这样?会出现其他形状吗?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3)找个平静的水面,亲手试试。认真观察,并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与其他同学交流好吗?

平常的现象,蕴藏着生动而丰富的的探索价值的数学规律?试想,当一个绝妙的水纹展示在学生面前,他们的感官、精神世界经受的是多么美妙的冲击啊?这不仅是数学本身的价值带来的愉悦,更是数学的文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啊!

课程本身是基于教育过程的一种“文化创造”。在这种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学习者的个体在通过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经验积累而获得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文化也借助着人类个体的到相应的传递和创造。

【案例二】[3]教授“圆的周长”教师在学生自己活动后提供了以下的资料:

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錍经算》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为“古率”。人们通过古率计算到圆的周长总小于实际值,就不断运用经验修正π值。后来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最好的估计值„„直到现在电脑的帮助我们能知道π小数点后面的几万位。(这就是我曾经教学完《圆的周长》后,课外读给过学生的资料。)一次跨越历史、跨越国界的旅行啊!过去的若干个世纪的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圆周率的贡献让学生难以置信,通过史料的介绍,不仅传播了数学的文化历史(虽然是很小的一点),更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的的源远流长,激励学生去探索。数学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而我,老师,也是个学习者。

记得印象深刻的还有听华应龙老师的一堂《圆的认识》,也是有回味无穷。

从小明要在自己一米内找宝藏来认识圆,整节课是在什么是圆?为什么是圆?怎么是画圆?中层层深入,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其中当然也渗透了很多数学文化思想,甚至是古文。峰回路转,借用科学思想,来个否定:“小明的宝藏一定在地下吗?”由此引出“球”,学生意由味尽,于是在掌握圆的基础上对于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圆”的存在,于是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成长不竭的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地美丽、动人起来。

如上,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就像泡茶一样,香味慢慢蔓延,品尝起来回味无穷。数学教育在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身上沉淀、积累,作为他个人文化底蕴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伴随他的一生,就如学了语言更善表达、学了艺术更会观赏,学了数学应当使他更会理性地去思考、辨析。

所以,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可以向书本、向专家学习。切实加强教师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使我们也能学以至用。

2.在挖掘教材中凸显数学文化

数学是精彩的,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让孩子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地调动,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喜欢用数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这么理想的课堂,是靠教师的智慧去充分挖掘教材,传播文化。当然,这也与数学文化的自身魅力密不可分的。

苏教版实验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有趣的实践活动课来初步渗透数学文化。到了中高年级,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课堂上让学得有“文化”

短短的40分钟,我们在教授知识,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传授数学文化。但我们也要理解清楚,我们仅仅可能是在传授数学文化知识。你是否注意到:构建教学结构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感知知识的规律美,是否也是一种数学文化?

4.在生活中文化

当然,这是仅仅不够的。数学本身也是一门文化。但由于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一部分。而数学文化,内容广泛。

于是,数学教学更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实现,课堂内外,皆可涉及。比如

1、游戏竞赛。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漫游数学宫、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举行数学24点比赛,数学文化知识抢答比赛、对抗赛等等。

2、动手操作。让学生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既动手,又动脑。特别是低年级计算的算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亲身的实践和直观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比如我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个班让学生摆,因为花时间也麻烦,所以第2个班我省去了,想学生以前摆过,理所当然的会,结果2个班在之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3、实践应用。比如课堂上最普遍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种计算的实际应用。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采访、实际测量、做小营业员等,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前提是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从头到尾落实下去,切莫是虎头蛇尾,走形式主义。

4、讲述故事。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讲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讲陈景润摘取“数学王冠”的故事;讲神奇的纸带——莫比乌斯带(和学生实践过,还出现了另一种剪法,却是另一种结果,学生兴趣很高);讲数学和语言,“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讲数学和美学等等,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又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我们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4]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让数学文化来得更猛烈些吧!文化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有魅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感悟其价值、提升自己的修养。

参考文献:

[1]《教学研究》2008.4。张广君《教学的人为和人文:关注当代教学的历史使命》。

[2] 陈晓燕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传播》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3]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下载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毕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借助文化进行管理,要紧紧围......

    文化思考

    文化创新的思考 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

    我对版画的理解与思考

    我对版画的理解与思考 版画,一直是自己大学里想主修的一个课程,但由于许多原因我没有选它,带着遗憾走完了大学的生活!但是比较庆幸的是我们“义乌人”用独特的视角让我从新审视......

    文化概念的理解

    文化概念的理解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摘要: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

    礼仪文化的理解

    礼仪文化的理解 社交礼仪,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社交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交往不断增多,讲究社交礼仪越来越凸现出......

    文化营销的理解

    文化营销”的四种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营销”呢?但从字面上理解,至少有四种意思: 一是各种文化产品或形式的营销,如音像制品、书籍、舞蹈、杂技等,这里它们也是商品,自然也有......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

    安全文化思考与安全工作心得

    安全文化思考与安全工作心得 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