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国际贸易方式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及对策 国贸094 李倩
摘要
近年来,国际经济活动发展迅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自201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所有的国际贸易最终都是通过国际结算而实现的,国际结算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冲突的焦点,成为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用来保护本国市场和侵占他国市场的贸易手段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并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武器。本文从国际结算的概念,国际结算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这两个两方面概述了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结算方式,分析了国际贸易正经常用的几个基本的结算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和现状,探究了以上各个结算方式的制约因素,并分别从政府、行业、外贸经营者三方面提出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的具体应对策略。关键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影响因素
I
Types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Li Qi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increasingly becoming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a country's competitiveness.especially,since Chinese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2011 ,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each passing day to describe.All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ultimately settl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nflic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eas.It becomes a mean which a developed country and it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rotect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occupy other countrys’ markets Of course it’s an important weapon participating in and taking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The essay surveys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from the concept and affec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alysizes some basic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which are often us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bes into influence factor about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d raises respectively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 from government, industry , foreign trade operator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International trade,Influence factor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1
一、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的概述........................................1
(一)国际结算的概念............................................1
(二)国际结算对中小企业的影响..................................2
二、国际结算的类型..................................................3
(一)国际结算的类型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3
(二)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的区别..................................7
(三)汇付、托收、信用证应用的现状..............................7
三、国际结算方式的影响因素.........................................10
(一)交易条件.................................................10
(二)融资因素.................................................10(三)风险因素................................................11
(四)惯例因素................................................12
(五)企业能力.................................................13
(六)国别差异.................................................13
四、国际结算方式选择的对策.........................................13
(一)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市场化,使之适应国际结算方式的实行...13
(二)提高外贸企业领导层对国际结算方式风险防范意识.............13
(三)对进出口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是规避国际结算方式风险的重要环节...................................................14
(四)国际结算方式综合运用可以分散风险.........................14
(五)制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则...........................14
(六)加强政府服务职能.........................................14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谢辞...............................................................17
引言
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中国从1978排名第32位、1989年第15位、1997年第10位、20004年第7位、2001年第6位、2003年第4位直至2004年第3位,而未来几年有望达到第2位。全国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所有的国际贸易最终都是通过国际结算而实现的。①国际结算是进出口商进行债权债务清算的途径,是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及速度与国际结算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及速度直接影响国际结算的变革,反过来,国际结算的变革又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无纸化”、电子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变革中,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结算从量到质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自中国加入WTO后,在加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也会使国际结算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防范。由于出口关税、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国内企业出口商品的信心倍增;同样,降低进口关税、范交易行为,更使国外商家对中国市场胃口大开,进出口贸易额的迅猛增长已成定势。贸易结算业务的加大,必定带来风险的增多,在抢夺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国际结算方式也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的惯例、法律不够熟悉,中的失误和不必要的纠纷不少,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走了许多的弯路。但加入WTO后,借助WTO的协调作用,将使结算纠纷处理会更加公平。进出口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银行业、运输业、仲裁机构面对更加繁多复杂的的结算业务,相关行业之间相互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对外国公司、银行、运输业主的资信了解也要在业务实践和成败中逐渐加深。为了将自己这四年来学的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也为了让与我水平不相上下的同学们能更好的了解有关知识,介绍国际结算的基本类型和最新繁衍品,总结国际结算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我国国际结算的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是本文的目的。
一、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的概述
(一)国际结算的概念
国际结算,是对国际债权债务进行了结和清算的一种经济行为,即运用一定 ①梁琦.国际结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的金融工具(汇票、本票、支票等),采取一定的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等),利用一定的渠道(通信网、计算机网等),通过一定的媒介机构(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等),进行国与国之间的的货币收支行为,从而使国际债券债务得以清偿。
(二)国际结算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交易对手的信用因素
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是影响结算方式选择使用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货币的运动和货物的运动方向往往不一致,因此,买卖双方总存在着授信问题,即一方对另一方提供信用。根据信用提供者和信用接受者的身份不同,授信有三种类型: 1.1、出口商授信。是指卖方对买方的授信,即卖方出于对买方的信任而先发货后收款。采用卖方授信,意味着卖方承担了收款风险,买方则比较主动。不过,卖方通常只是在买方资信良好时,才对其授信。赊销(O/A)、承兑交单(D/A)是典型的卖方授信结算。②
1.2、进口商授信。是指买方对卖方的授信,即买方先支付货款,卖方在收到货款后发货。采用买方授信,意味着买方承担了收货风险,卖方则比较主动。但买方也只是在卖方资信良好时,才对其授信。预付货款是这种授信的典型。1.3、银行授信。指银行对买、卖双方或一方的授信,通常指银行承诺在一定条件下支付货款。银行授信业务通常是在贸易双方互不了解或互不信任,或买方所在国有严格外汇管制或政局严重不稳时开展,其目的是以银行信用弥补商业信用的不足,促使外贸业务探讨促进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2.交易货物因素
货物的市场销售情况是影响中小企业外贸结算方式选择的另一关键因素。如果合同货物是畅销商品,则卖方处于有利地位,卖方不仅可以提高市场销售价格,还可以选择对其有利的结算方式,如预付货款、信用证、银行保函等方式。如果合同货物是滞销商品,或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商品,则买方处于有利地位,他不仅可以要求卖方给予价格方面的优惠,还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结算方式,如赊销(O/A)、托收,特别是承兑交单(D/A)等方式。如前所述,一般只有CIF、CFR等价格条件适合于跟单托收;同时,也只有运输单据具有物权凭证性质并可转让的才适合于跟单托收和跟单信用证结算。3.手续和费用因素
由于结算的方式和渠道不同,各种结算方式的手续繁简也不一样,结算费用高低不等。汇款和托收结算方式较简单,结算手续较少、银行不承担收款风险和 ②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因此,结算费用较低。信用证是结算手续最复杂、结算费用最高的方式。银行承担了开证、验证、通知、修改、议付、审单、偿付等大量工作,并且开证行承担了第一性付款责任,因此,结算费用最高。
二、国际结算的类型
(一)国际结算的类型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1、汇付 1.1、概念
汇付,又称汇款,是指付款人(债务人)主动通过银行或者其他途径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债权人)的一种结算方式。汇付的当事人包括汇款人(或进口人),收款人(或出口人),汇出行通常是进口地的银行,汇入行通常是出口地的银行。③
1.2、汇付的种类 1.2.1信汇
信汇,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将信汇委托书邮寄给汇入行,授权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信汇方式的优点是费用较为低廉,缺点是速度慢,应用不太广泛。1.2.2电汇
电汇,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电传或SWIFT给在另一国家的分行或代理行(即汇入行)指示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电汇的优点是应用广泛、电报密押,但费用较高。1.2.3票汇
票汇,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代汇款人开立以其分行或代理行为解付行的银行即期汇票,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方式。
电汇方式的优点是速度最快,且安全可靠,但过去人们认为其缺点是发电报或电传的费用较高。现在由于SWIFT系统的普及,费用大大降低,安全系数更高,因此,电汇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汇款方式。1.3、三者的区别
票汇与电汇、信汇的不同在于票汇的汇入行无需通知收款人取款,而由收款人持票登门取款。这种汇票除有限制转让和流通的规定外,经收款人背书,可以转让流通,而电汇、信汇的收款人则不能将收款权转让。因此,票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用也较方便。
③梁琦.国际结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4、汇付的优缺点
1.4.1 优点:费用低廉,操作简单。
1.4.2 缺点:(1)如果是作为预付货款,那么对于进口商来说,有出口商不交货的风险;(2)如果是交货后付款,那么出口商就有交货后进口商不付款的风险。
2、托收 2.1、概念
托收,是委托收款的简称,也是指债权人(出口商)为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款项,出具债权凭证(票据)委托银行代为收款的一种结算方式。当事人包括委托人(或出票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2.2、托收的类型 2.2.1 光票托收
光票托收,是指不附带商业票据的金融单据的托收,如汇票的托收。光票托收不涉及货权的转移或货物的处理,银行业务处理比较简单。
由于光票托收对出口商风险很大,出口商只能在确信进口商能遵守买卖合同和及时付款的条件下才能这样做,所以我国贸易界一般不提倡在收取贸易货款中使用这种方法。长期以来,我国贸易实务界的光票托收一般只用于收取出口货款的尾数、样品费、佣金、代垫费用,其他贸易小额费用、进口索赔款以及非贸易等各个贸易的收款。2.2.2 跟单托收
跟单托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
(1)根据是否附有金融单据的不同,跟单托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①附有金融单据的跟单托收,是指出口商开立附有各种商业单据的汇票交给银行,委托银行代收货款。②不附有金融单据的跟单托收,即托收单据中仅有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等,而不附有汇票等金融票据。
(2)根据银行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两种:①付款交单,简称D/P。在这种支付方式下,出口商在装运货物并交付单据后,通过托收行与代收行办理托收,并要求它们在国外买方付清货款后方可交付单据。其优点是先付款后交单,因此,对出口商来说风险较小。②承兑交单,简称D/A。即代收行向买方交付单据不以后者幅宽为条件,而仅以买方所做的在双方共同认可的一定日期后保证支付汇票款项的承诺为条件。其特点是先承兑后交单,出口商的交单以进口商的承兑为条件,付款人等到汇票到期时再履行付款义务,这种结算方式实际上是买方对卖方的赊销 2.3、托收的优缺点
2.3.1 优点:费用低廉,操作简单。
2.3.2 缺点:(1)D/P(付款交单)托收情况下,如果市场发生变化,或买方经营不善倒闭,那么进口商就有可能不要货了,出口商就有收不到货款的风险;(2)D/A(承兑交单)托收情况下,除了D/P可能遇到的风险外,如果进口商在提货后于汇票到期时不付款,那么出口商就有款货两空的风险。因此,D/A比D/P 的风险要大得多。
3、信用证 3.1、概念
信用证,是建立在银行信誉的基础上的、对买卖双方都较为公平的一种结算方式。
3.2、信用证的性质
3.2.1 信用证是由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的书面承诺; 3.2.2 信用证是自足文件; 3.2.3 信用证是凭单付款的文件。3.3、信用证的当事人
3.3.1 开证申请人。开证申请人一般是买卖合同的买方(进口商),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另外一家商人。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合同的买方为中间商,代人成交,签约后由真正的买主申请开证;另外一种是合同的买方已将合同转让给另一进口商,由最后买主申请开证。
3.3.2 开证行。开证申请书属于委托代理合同性质,开证行处于代理人的位臵,它的行为受开证申请书的约束,必须遵照申请人的指示行事并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开证行开出信用证后,必须对受益人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3.3.3 受益人。受益人是指信用证上指定的享有信用证权益的人,即买卖合同中的卖方(出口商)。
3.3.4 通知行。通知行是由开证行选定的,它与开证行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3.3.5 议付行。议付行可能是通知行或保兑行,也可能是出口地的其他银行。3.3.6 保兑行。保兑行是应开证行的要求在信用证上加具保兑的银行。3.3.7 代付行。开证行在信用证中指定一家异地银行为信用证项下汇票上的付款人或偿付信用证下款项的银行,这个银行就是代付行。
3.3.8 偿付行。偿付行往往是第三国银行或由通知行兼任,它是在开证行与议付行没有账户关系,特别是信用证采用第三国货币结算时,由开证行指定的另一家与它有账户关系,在货币所在国的银行。3.4、信用证的类型
信用证的种类繁多,一般可以按以下几种标准来分类:
3.4.1 按照是否加具保对,可以分为:⑴未加保兑的信用证,即一张信用证只有开证行自身承担保证付款,并无另外一家银行加保证兑付;⑵保兑信用证,开证行授权或要求另一家银行(保兑行)对信用证加具保对,亦即开证行和保兑行均同时对这张信用证承担保证付款责任。
3.4.2 按UCP600第6条b款规定,信用证可以分为:⑴即期付款信用证,或称为即期信用证,注明“即期付款兑现”的信用证。只要受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开证行或保兑行必须见单即付;⑵延期信用证,注明“延期付款兑现”的信用证。它是一种远期信用证,开证行必须按信用证规定在一个确定的到期日付款。信用证上规定的到期日一般有两种情况:或提交单据后若干天付款,或自装运日后若干天付款;⑶承兑信用证,注明“承兑兑现”的信用证。3.4.3 根据信用证的权力能否转让,可以分为:⑴不可转让信用证,信用证的利益的只能是受益人本人享有,亦即受益人不能将信用证权利转让他人;⑵可转让信用证,信用证上有明确的字样表明信用证可以转让。
3.3.4 对背信用证,这是一种中间商为保守商业秘密和中介人地位而使用的信用证。中间商与国外进口商签订了买卖合同,当他收到国外进口商开来的信用证后,要求原通知行或他的往来银行,以原证为担保,开出一份内容相似的新信用证给实际供货商,此新证称为对背信用证。
3.3.5 对开信用证,是指贸易双方各开出一份以对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用于两批不同商品的换货和易货。
3.3.6 循环信用证,是指信用证金额被全部或部分使用后,仍可恢复原金额,再次使用的信用证。
3.3.7 预支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授权代付行(通常是通知行)向受益人预付信用证金额的全部或部分,由开证行偿还并负担利息。④ 3.4、信用证的优缺点
3.4.1 优点:只要受益人(出口商)按照信用证的规定提交了与信用证的规定表面相符的单据后,开证行将作为第一付款人保证向受益人付款,而不管开证申请人(进口商)情况如何,哪怕是开证申请人经营不善或者倒闭,开证行都要承担对受益人付款的责任;而对于进口商来说,付款的前提一定是出口商按照信用证的规定交了货物,并提交了包括代表货权凭证提单在内的单据,而不必担心付款而得不到货物。
3.4.2 缺点:费用较高,操作需要有一定水平,否则有可能因为操作者操作不当而造成交单不符合信用证的规定而被开证行拒付的风险。
4、其他国际结算方式
④徐进亮.国际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国际结算方式除了以上的三种基本方式外,还包括以下几种繁衍的融资担保:
4.1、银行保函,也简称为包涵,即银行在经办外汇担保业务时,所提供担保的形式就是出具银行保证书
4.2、备用证,是现代银行代替银行保函的流行方式,是一种担保书,也可以看做是信用证的一种特殊形式。
4.3、福费廷,属于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是票据担保业务中的最常见的形式。它通常是指买进因商品和劳务的转让(主要是出口交易)而产生的在将来某一个日子到期的债务,这种购买对原先的票据持有人无追索权。
4.4、国际保理,又称为承购应收账款。指在以商业信用出口货物时,出口商交货后把应收账款的发票和装运单据转让给保理商,即可取得应收取的大部分贷款,日后一旦发生进口商不付或逾期付款,则有保理商承担付款责任,在保理业务中,保理商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二)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的区别
1、银行提供的信用不同。信用证是由银行承担第一付款人的结算方式,因此,它的信用程度比汇付和托收都要高。
2、单据不同。汇付和托收都只有在见到提单时才能付款,而信用证则不必是见单即付。
3、性质不同。汇付、托收是逆汇,信用证是顺汇。
4、汇付一般也叫T/T,国际结算中常用的电汇,跟国内汇款相似。国际结算中需要时间大概为3个工作日到账,直接转入你公司的待核查账户,待货物出口后有了额度直接收汇就进入你公司的经营户了。如果是发货前全T/T是现在最保险的操作方式了;托收一般要通过银行,给银行一定的操作费;信用证是现在在首次合作中常用的方式,买卖双方都是通过银行监控,但是是审核单据的行为,只要单据与信用证要求相符没有不符点,银行就要付款。所以在审信用证时所有条款需要谨慎处理。
(三)汇付、托收、信用证应用的现状
1、汇付结算方式的应用现状
相对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比例的持续下降的趋势,汇付尤其是电汇却有了很快的发展。电汇结算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汇款手续简便”“速度快”(一般三个工作日以内即可到帐),汇款费用也相对较低,占用资金量也比较少,符合了现代国际贸易高效运作的要求,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到出口企业 的青睐。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中,电汇已经成为出口企业最主要的结算方式。据浙江外汇管理局调查资料显示,约80%以上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都以电汇为主要结算方式。由于电汇的快捷方便费用低,一些合作过几次的老客户,都乐意接受这种结算方式。
2、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出口贸易结算中应用是最为普遍的,以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一直处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的主导地位。
随着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不足也日渐突显。一方面对于欧美地区一些国家的进口商来说,开立信用证的手续复杂繁琐,而且还要在较长时间内占压买方一定的资金或授信额度,因而,很多进口商因此不愿意使用信用证。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证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经常会产生信用证欺诈等问题。因此,它的使用比例是逐年下降,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在2005年出口企业中选择信用证作为主要结算方的约有84.6%,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则仅为是55.6%。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信用证使用比例已经下降到50%以下,直至2010年的25%;据统计,欧美企业的信用证使用比例已降至10%-20%。由此可见,从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看,国际市场已经不可逆转地转变成了买方市场,而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有利而对进口商收取货物的风险较大。所以,信用证结算方式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例日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非信用证方式进行结算。
3、托收结算方式的应用现状
托收结算的业务特点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即到期货款能否收回关键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状况,这使得出口商收款风险较大,所以我国出口企业一直不乐意采用托收这种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因而在出口业务中采用托收方式,有利于调动进口商购买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成交率和扩大出口。因此托收常被出口商用以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而在当前市场条件更加有利于买方的经济背景下,为拓展国际市场,发掘客户资源,出口商竞相提供有利于进口商的结算条件,所以托收这种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也日益受到进口商的欢迎;并且在托收业务中,进口商不用结算开证费和交纳保证金,还可以避免繁杂的单证处理,进口付汇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但是,对于出口商而言,托收结算主要是依托进口商的商业信用,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产生出口收汇风险。因此,托收结算方式在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比例仍然要远远小于信用证和电汇。
4、新型结算方式的应用现状
由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飞速发展,原有的传统结算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需求,因此以国际保理、福费廷和银行保函为代表新型的结算方式产生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如出口商提供无追索权的、手续简便的贸易融资是国际保理业务的最大优势。出口商通过向国际保理商提交相关单据(发票、汇票、提单等)就可以获得100 %贴现融资或70 %-80 %的预付款融资。这样由于采用了赊销的方式,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有利于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和开发新客户。
1992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了国际保理业务,并于当年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本世纪以来,中国保理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2011年,中国国际保理业务量为2748亿欧元,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公司为30家。根据国际保理商协会今年五月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1年,中国保理业务总量从43.15亿欧元发展到2748亿欧元,占全球保理业务总额比例从0.5%上升到13.64%。2009年中国的保理业务总量只排在世界的第8位,但是2011年我国保理业务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直至2011年我国的FCI公司总数才仅为30家,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这说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⑤
福费廷业务主要提供中长期贸易融资,利用这一融资方式的出口商通过接受进口商的长期票据,再向福费廷商贴现,即货物出售后,就可立即拿到货款,占用资金时间很短,无风险可言,因此这种业务对于出口企业是很有利的。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延期付款方式进一步增加,而且我国日益增长的出口业务量,也需要更多的资金量,而福费廷业务能为出口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后盾,所以这种业务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专业的福费廷业务人才,并且我国银行由于观念原因,也较少的提供这种业务,因此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尚未广泛的开展起来。
银行保函业务运用银行信用代替或补充了商业信用,保函的信用更强,可接受性更大,因此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国际结算业务中。现在银行保函日益信用证化,即仅凭单据付款,不受合同的约束,这样就可以避免担保行卷入买卖双方的交易纠纷。由于银行保函的信用担保作用,使得它在国际结算中应用越来越多。
⑤马蕾.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存在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
三、国际结算方式的影响因素
(一)交易条件
国际结算方式运作直接涉及债务清偿的时间、地点、方式、融资安排及风险承担等重大利益事项历来是合同磋商与争执的焦点之一。企业如果在支付条件上过于固执己见,有可能与商机失之交臂;若为促成交易而过于迁就对方在支付条件方面的苛刻要求则会损害己方的权益,在两难的选择中偏好往往受制于与交易有关的基本条件、全盘审视、分析,这些条件有助于企业对国际结算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
1、交易目的。交易目的不同,交易者对支付条件的倾向性亦随之不同。以出口企业为例:在市场开拓阶段,企业通常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知名度的培育及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最为关注。此时,审慎地应用具有促销效应的托收、O/A(赊销)、汇款等支付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而当出口商已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并拥有了稳固的客户群体时,寻求出口收益的扩大会促使其更加关注债权实现的安全性,故信用证可能成为其实现稳妥收汇的首选工具;若出口商期望在某一目标市场推出试销产品或以尽可能经济的手段出手小批量货物,如展品,出口剩余产品时寄售即成为最理想的支付方式之一。
2、市场倾向。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口商择用结算方式的空间较大,即期付款信用证有助于其快速、安全地收回出口销售货款;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进口商择用结算方式的空间较大,其可坚持以使用托收、O/A、汇款等作为成交的前提条件,从而获取延期付款和融资便利。
3、贸易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配臵渐趋多样化使得贸易方式层出不穷,不同的贸易方式需施以不同的债务清偿及资金汇兑手段,采用与之相适宜的国际结算方式。
4、客户关系。如对优良客户适时采用有利于对方的结算方式将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和改善合作关系;而对不良客户坚持施用对己方有利的结算方式可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信用风险。⑥
(二)融资因素
获得融资便利是外贸企业利用国际结算服务的目的之一,借助国际结算方式合理地利用融资支持是企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国际结算方式大都具有融资功能,但每一结算方式项下的融资安排则有所不同。从融资的角度选择结算方式应 ⑥孙聆轩.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
重点考虑如下因素:
1、融资规模。企业应在确定了融资需求规模的基础上选择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的结算方式,如进口商可通过进口押汇信托收据提货等获得较充足的融资资金。
2、融资途径。掌握每一结算方式项下的融资途径有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融资便利,实现交易目的。将各种结算方式合理的利用可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预期效果,如在以托收为支付条件的交易中,出口商在采取风险保障措施的前提下,通过托收出口押汇仍可提前收回货款,进口商则可借助信托收据提前获得物权,通过承兑交单获得赊购便利。
3、融资成本。在融资规模、期限及其他条件基本等同的情况下,融资成本即成为直接影响价格水平乃至成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融资利率基本上参照主要国际市场的利率水平制订,各承办银行根据业务所需在规定幅度内进行小幅调整,故各银行的融资利率水平略有差异。这种差异是企业选择融资银行、筹算融资成本及成交价格所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此外,融资成本的存在及转嫁形式亦会影响贸易融资的方式选择。
4、融资物权。国际贸易融资的提供与接受是以货物所有权的抵押或让渡为重要特征。获得物权保障是银行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的基本前提,这一点明显有别于银行的信用放款或其他形式的抵押放款,因违约或违法行为所引致的物权丧失或残缺,将危及融资安排的平稳运行及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为求取长期稳固的资金支持,企业须严格履行融资协议中的规定义务,正当地处理物权事宜。(三)风险因素
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状况直接影响着债权债务清偿的实际效果,故风险规避是企业择用国际结算方式的重点考虑事项之一。
1、风险类别及防范对策。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防范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针对风险类别施以对策。
1.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发生会严重干扰国际汇兑和结算秩序,其破坏力要大于其他风险。鉴此,企业须对所有外商所在国的国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范围、程度进行综合评测及等级划分作为择用国际结算方式的重要依据。
1.2 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是对企业构成信用威胁的直接风险源,频率高、形式多样是客户风险发生的主要特征,防范难度较大。对此,企业须建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评估监控机制,对所有客户实施针对性信用风险监测,建立客户风险管理档案并收集、记录客户的详细信息,尤须关注客户的信用记录和公共记录,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客户予以信用评级作为掌握支付条件的基础依据之一。
1.3 银行风险。银行是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者,经办银行及其代理银行的资信状况及经营水准对国际结算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结算银行的选择是企业获得优质服务的基本前提。
2、风险关注的两个层面。国际结算方式有着既定的风险倾向性,从而在理论上界定了当事人的利害得失。对结算方式的风险关注应基于认知与实践两个不同层面,除风险倾向评价以外,每一结算方式在应用中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及损害程度也应列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3、风险防范的组合化。现实中,一些企业更多地以结算方式固有的风险倾向作为择用与否的主要依据,而结算方式与风险保障手段的组合运用的对策可以协调风险规避与高风险支付方式应用两者选择上的矛盾获得预期效果,且符合国际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如出口商在借助其他风险保障手段的前提下使用托收,如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或卖方利益险或要求进口商提交备用信用证或银行保函等,既有助于促销,又转嫁和规避了风险。⑦
(四)惯例因素
依据统一,公正的标准处理国际结算业务是顺利实现国际间债权债务清偿的必要前提,在长期实践一些跨国界的习惯做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诸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等对国际结算业务具有深远指导意义的国际惯例疏于对国际惯例的钻研,过于倚重实际经验将缺乏有效处理涉外纠纷,保障自身权益的法律准备;对企业而言,除应透彻理解国际惯例的精神实质外,还需把握其属性特征和应用原则。
1、属性特征。国际惯例不是法律,之所以得以延续及广泛应用是因为其适应了某些经济行为的实际需要并且是解决国际结算争议与纠纷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一些企业对国际惯例的性质属性知之不多,在处理涉外纠纷时未能充分地利用其双重效力,即民间效力及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有效地保障自身权益,是自己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处于劣势或损失严重。
2、应用原则。国际惯例的应用须遵循有关原则规范才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力,其一是要适用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国际惯例,其二是要合理约束有关当事人的条款。
3、对银行当事人权责的把握。尽管国际结算惯例同时规范了银行当事人与商业当事人的行为准则,但事实上其更侧重于保护结算银行的利益,国际惯例中关于银行免责事项的规定即是这一用意的突出体现。
⑦李月红.简谈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0
(五)企业能力
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交易全局的判断与运筹能力,商务运作技能突出的企业通常对国际支付事宜的处理更灵活有效、更具风险抵抗力。从这一意义上讲,提高能力与素质水平、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增强环境适应性是企业自如合理地利用优势条件,实现交易目标的根本所在。
(六)国别差异
国家间在银行产业基础结算制度及支付传统上的差异影响着当事人对国际结算方式的认知与实践状况。因而,在国际结算惯例指导下所期望实现的国际结算行为的统一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别差异的影响。际支付这一银行与企业共同完成的跨国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事国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信用水平甚至政府的政策意图,而略国别因素对国际支付的潜在影响,极有可能引致不良后果。因此,企业在考虑支付条件时,不能只基于本国结算习惯,还须了解对方国家的习惯做法,因国而异避免因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实务中的纠纷与损失。此外,企业还需根据国际支付环境的变化采用合理的结算方式,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信用等级最高的信用证的使用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国际结算方式运用呈现出组合化、多样化的特征,若企业不了解或不适应这种变化缺乏变通能力将处于被动地位。
四、国际结算方式选择的对策
(一)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市场化,使之适应国际结算方式的实行
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其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仍然存在着资产处臵权私有化而经营责任却公有化的弊病。由此忽视了对外交易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必然导致呆账、坏账的增加。只有深化改革,在改革中解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正确运用国际结算方式,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二)提高外贸企业领导层对国际结算方式风险防范意识
一个企业的风险意识是否淡薄,风险管理是否悬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重视的程度。如果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减少国际结算上的风险,从而使企业免遭或减少损失。否则,效果就会相反。因此,提高企 13
业领导层对国际结算方式的防范风险的意识非常重要。⑧
(三)对进出口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是规避国际结算方式风险的重要环节
只有提高相关人员业务能力,才能在国际结算中掌握适当的尺度,有理、有利、有节地同外商周旋,妥善地搞好国际结算。因此,要定期举办关于国际结算知识的讲座,并根据实际需要办好培训班。如此才能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科学地运用国际结算方式,从而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推动外贸事业的发展。
(四)国际结算方式综合运用可以分散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结算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所采用,而综合运用各种结算方式,可以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从而有效地分散和化解风险,使效益最大化。
(五)制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则
1、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资信调查和风险调研是防范国际结算风险的前提条件。外贸出口企业应建立一整套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资信档案、客户信用分析、客户资信评级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等多种管理制度。
2、制定风险监督控制制度
外贸出口企业应针对国际结算风险因素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制。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各国贸易政策、外汇管理、海关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等宏观信息。从与客户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销售合同直到收回货款为止都要加强国际结算风险管理,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监控。
(六)加强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机制,制定相应的信用法规、规定和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国信息,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有关的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我驻外机构的密切联系,加强与国内外银行、大型外贸出口企业间的信息交流,⑧吴小花.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及防范[J].科技广场,2012
着力拓宽信息来源。公布信用不良的国外客户名单,为企业规避国际结算风险提供各种即时可靠的支持。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结算方式对于外贸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对结算方式的了解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修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结算方式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否则难以生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仅仅凭借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将无法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但是,如果采用灵活多样的收汇方式,出口商便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由此带来的贸易风险、加强收款安全已成为许多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应该认真研究国际结算方式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问题,如果坚持单一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将无法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时针对每一种结算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在充分了解各种新兴国际结算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利于自己的结算方式或者是多种结算方式组合,从而减少风险,获取更多的利益,确保企业安全收汇。
本文侧重于从整体上介绍了国际结算方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为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由于水平、时间所限,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国际结算风险管理尚缺乏深入的量化分析。
作者认为,本文存在着以下几点盲区: 1.对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预警机制理论的研究;2.对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的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分,建立更为科学的风险等级评估体系,构建合理的国际结算组合方式;3.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构建适合防范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的制度环境;4.构建适应我国实情的信用风险和国家主权风险评级模型,并建立相应的评级机构,以规避我国在以后日渐加大的国际贸易总量中遇到的各种国际结算风险;5.将国际结算风险的预测、分析与防范措施拓展到各种企业,保证不同类型企业在进行国际结算时都能找到实用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梁琦.国际结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徐进亮.国际备用信用证与银行保函[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4]UPC600与信用证操作实务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 [5]龙新.浅析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及风险[J].改革与开放,2009(15)[6]马蕾.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新型国际结算方式存在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50)
[7]孙聆轩.国际结算方式的组合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8]李月红.简谈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0(49)
[9]马巍慧.浅析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N].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30)
[10]封小琴,程红萍.小议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N].财经界(学术版),2012(25)
[11]吕超.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及风险控制探析[N].现代商业,2012(4)[12]于晓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结算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杜素音.我国外贸企业防范国际结算风险的应对措施[N].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
[14]吴小花.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及防范[J].科技广场,2012(25)[15]俞智莉.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学长、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栗萧老师!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栗老师的悉心指导。栗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论文设计的确定和修改,整理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栗老师勤奋严谨的治学作风、精辟独到的思考方式、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都给我很大的启迪和帮助,而她对学生的高度负责的态度,更令我肃然起敬;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这四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教诲;同时感谢我亲爱的同窗好友们,正是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最后要感谢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在这里请接受我真诚的谢意!
论文的完成是大学四年学术生活的一个句点,回顾四年以来,真是庆幸遇见了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同学,你们的指导与帮助我会永远铭记!论文还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二篇:高校日语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摘 要:在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严重滑坡,抄袭、语法错误等问题日益突出。以常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为例,探讨影响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内因和外因,并立足于日语的专业特征,提出在论文准备时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学校配合等方面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改善当前高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内因;外因;指导教师;课程设置
毕业论文(以下简称毕论),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必经环节,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日语专业而言,毕论是对学生的日语技能、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研究与创新能力等进行检验考核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日语毕论质量严重滑坡,抄袭、语言表达不清、语法错误严重、逻辑不合理、论证不充分等现象日趋严重。日语专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提高毕论质量,是各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以常州大学日语毕论的教学实践为例,总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探讨提高毕论质量的对策。
一、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特点
毕论属科研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但事实上,在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本科生的论文很难达到这个高度。日语毕论囿于其专业特征,实现起来更难。日语是小语种,与英语等通用语种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零起点”。大学经过短短三年多的语言学习和训练就面对毕论的考验,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大部分人平时时间多花在语言学习本身上,很少涉及理论性的学习,只能做到对某个课题的现有成果进行学习、归纳,在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做一些描述性工作,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做到“自圆其说”、语言准确已属不易,能有“自成一说”、推动学科发展成果的情况则少之甚少。
正因如此,业界有人主张日语专业应取消毕论环节,以翻译作品取而代之或主张直接用中文来写日本、日语相关的内容即可。对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日语写作毕论不可或缺,这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检验考核的重要手段,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鉴于日语专业本科生的现状,其毕论的要求可以定位在:选题适当,语言准确,格式规范,内容充实,论证充分。同时,主张鼓励起点高的院校,或者专业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的学生勇于突破,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
常州大学日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采用“毕业论文写作+翻译作品”的检验考核模式,即6000字左右的日语论文和一篇与所写论文相关的1000字左右的日文翻译。通常,翻译经过老师指导都能很好地完成,但在毕论完成方面困难重重。毕论质量不高,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的。这里“内因”指学生个人的资质和努力,“外因”指教师、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
(一)内因方面
由于是“零起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语法错误连篇。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学术论文写作经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思考能力较差,论文空泛、浅薄,缺乏必要的论证,总是论少述多,写成说明文或描写文。可见,学生对所做毕论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导致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毕论只是学校学习的一个环节,将毕论工作视为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重视不够,论文多是东拼西凑。甚至,少数学生还存在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不少学生写完论文初稿就认为完成了毕论,把局部内容调整、语言润色、格式完善等后续任务视为指导教师的任务。
(二)外因方面
1.时间上的冲突
2.教师指导问题
近些年,由于各高校主抓科研,全国上下都越发看重“科研成果”,尤其看重核心刊物和专著,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减退。一般,日语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如常州大学每位日语教师每年指导人数人均约7-10人。指导教师在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指导如此多的毕论。在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只能把辅导重点放在把握学生论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科学性、论证的逻辑性等方面,对学生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准确和流畅等则辅导相对欠缺。另外,从年龄结构上说,年轻教师比例偏大,难免会有部分教师缺乏指导论文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校管理及服务措施的影响
首先论文写作过程监控力度不够。由于毕论主要采取分散式管理,使校方很难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动向及论文完成的进度,教师的指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也敷衍应付。其次,为论文服务的配套设施跟不上。
第三篇: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及对策
黄集镇农技中心经室 彭德勇
我镇自1997年开展农村村务公开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使村级工作由过去的“暗箱操作”为共同参与完成的“阳光作业”。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完善,我镇的村务公开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全镇有3个村为钢架结构公开栏,其余均为墙壁式公开栏。各村基本上能做到公开内容全面,公开时间上及时,公开档案保管整齐,相关制度完备,管护和维修及时。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但村务公开工作在个别村仍然存在变腔、走调现象,引发了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了村务公开的实效,这些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干部认识问题
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积极认识。乡镇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村务公开公开工作很重视,大部分村的主要干部也很重视,措施扎实,指导监督到位,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引发矛盾少;二是被动认识。认为是上面布臵的工作,不搞也不行,不搞是态度不端正,搞不好至多只能说是水平、能力问题,人家能公开我也能公开,不挨批评就行,缺乏主动思想和积极探索的热情及动力。三是错误认识。认为凡事都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参与和监督,村干部还有什么权利,有什么。有的心里有鬼,害怕公开了群众找自己的茬,抓自己的辫子,干脆将一些内容不公开,或者搞假公开,蒙骗群众。有的认为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公开了也不看或看不懂,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找麻烦 不值得。
二、组织领导问题
村主要干部重视的村,村务公开的组织严密程度就高,活动开展就比较正常,工作比较规范,部门配合也比较协调。能够定期研究村务公开情况,及时发现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推动村务公开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村主要干部重视的村,问题大多解决在萌芽状态,不引发矛盾,不激化矛盾,不将矛盾上交。而村主要干部不重视村务公开工作的村,对村务公开倾注的精力少,组织程度差,工作人员不尽责,存在问题多、解决难,甚至还会引发一些新矛盾,激化老矛盾,村务公开不能取得真正实效。
三、群众问题
一是群众不热心。表现为不愿参与,一些群众认为村务公开只是做样子哄人的,公开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另一回事,即使在村务公开中发现了问题,上面也是包包窝窝,“在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敢参与,怕村干部报复,在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等问题上给自己穿小鞋;为想参与,村务公开又不是自己一家的事,人家不问我何必问呢,就是问了最终又能如何呢?于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便参与,村务公开栏在一些地方成了唯一的公开方式,离家较远,了解村务不方便。二是村务公开不能体现民众口味,有的布臵的不科学,由于大部分群众知识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对专业性强的东西很难看得懂,之间的逻辑关系很难理清,断章取义怕闹笑话,想参与也参与不了。
针对以上影响村务公开实效的因素,我们应努力培育优势因素,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
一、强化教育,提高认识
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办发[1998]9号文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上来,认识村务公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村主要负责人的认识必须到位,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一个有力的武器牢牢把握,广大群众要把村务公开作为实现当家作主、实现村民自治、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对待,把此项工作作为参与村务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廉洁、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举措,做到热心、关心、倾心。镇村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板报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村务公开工作,要使村务公开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增强做好村务公开的自觉性、责任感,对那些认识模糊甚至有错误认识的同志要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谈认识等多种形式,强化教育,使其换“脑”、换“言”、换“行”。
二、规范操作,确保实效
一是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关健是要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通俗性。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必须全面细致地向村民公开。公开的内容同时还要求通俗易懂,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二是规范公开时间。除坚持长年公开外,目前要确保每期公开时间衔接顺畅,不能长期“一个脸”。三是规范公开程序。程序应简便操作,并确保程序的严肃性,四是规范公开阵地。除现有公开栏外,要拓展公开途径,利用有线电视、召集有关会议、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予以公布。村里每月或每季要召开一次村情通报会,村民小组也要定期召开村情、组情通报会,便于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情况。五是规范公开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每一道程序的职责,使每人都能做到对号入座右铭,职责分明。
三、树立榜样,指导全局
我们镇里要切实搞好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栏建成样板田、指挥田,指导带动村务公开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有条件的组,探索开展组务公开,做到镇、村、组三级联动,上下协调。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要把村务公开工作纳入对村主要干部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和奖惩的依据之一。村主要负责人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心过问村务公开工作,支持村务公开工作,研究村务公开工作,指导村务公开工作。具体操作的村会计等村干部,要确保有足够的确良时间精力投入到村务公开工作中。监察、民政、财政、农经等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牵头、协调工作。农经部门负责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民政部门负责对村民委员会建设、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纪检监察部机关加强检查和监察,要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在村务公开的监督上,村里还应聘请一些懂政策、精业务、有责任心、公道正派、敢讲真话的同志作为监督员,定期反馈监督的情况。
第四篇:影响乡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对策思考
影响乡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对策思考
向阳镇副镇长 樊义斌
政府的执行力就是干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和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分管绩效考评的领导,我认为乡镇干部的执行力就是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力。想干事体现干部的思想素质,是执行力的前提和动力;能干事体现干部的能力、水平和工作方法,是执行力的核心;干成事、不出事体现干部的真本事,是检验执行力的标准。当前我镇干部职工业务工作推进慢、落实难、问题多,执行力不够的问题,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拙见。
一、影响我镇干部执行力因素及原因
(一)自身因素
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政府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干部执政为民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执行的素质和能力。当前,我镇大多数干部都是熟悉情况,扎根基层,勤奋工作,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贡献,但是,少数干部在执行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扎根基层的思想不牢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做好乡镇工作非常艰难,因此少数乡镇干部往往趁乡镇换届、人事调整、机构改革时跳槽,特别是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和高学历的年轻干部表现比较突出,把跳出乡镇作为一种“解脱”,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在乡镇干,缺乏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理想和抱负。
二是工作标准和自我要求不高。有些干部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又不善学习;有的土生土长在农村,眼界不够开阔,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慢,缺乏竞争意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期望;有的忧患意识不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守业”思想突出,工作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工作方法简单,推崇乡镇工作“三分道理,七分蛮干”,凭经验办事,不愿触及深层次矛盾,甚至明显呈现出“厌倦感”、“乏味感”,工作热情不高。
三是勤政务实精神缺失。“早晨一身露水,白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的“三水”精神曾是乡镇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而今乡镇干部的交际应酬多了,文山会海多了,指导工作往往在会议上,联系基层常常在电话里,深入到村社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少了。有的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工作敷衍应付,忙着借子女、朋友之名经商办企业,为自己赚钱,懈怠了本职工作,做大了个人的“经济蛋糕”。
四是乡土观念比较严重。大多数乡镇干部离土不离乡,家庭在本地,一方面亲和力强,另一方面家族、宗族、群带关系复杂,三亲四戚多,说情办事的多,讲人伦亲情,碍不过情面,因此常常办事不敢坚持原则,“讲关系、和稀泥、打圆场”,影响他们做事的决心、办事的公允和成事的毅力。还有极少数乡镇干部吃性重、玩性重、惰性重,热衷于吃喝、打牌、玩乐,甚至赌博,生活作风不够清廉。
(二)外部因素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不仅仅只接受区县政府的管理,还要管理所辖村社,其执行力的强弱,同时受上级政府和基层村社的影响。一是职能进退两难。提高执行力,一方面要求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另一方面下达大量的行政事务和名目繁多的达标创建任务,致使乡镇疲于应付。在职能进退上,该进的进不去,该退的退不出,严重影响乡镇职能的转变。
二是权责关系不匹配。在各项行政改革中,下放给我们的权限,实际基本上都是责任,有很多还是一票否决的,比如安全、计生、环境保护等工作。上级政府每年还要求我们签订各种责任书,压任务和责任,而且责任书在签订前很少征求我们的意见,让我们的干部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影响执行工作的积极性。我们逐步演化成“三化”政府:“地位边缘化、权力空壳化、责任无限化”;同样,我们的干部也成了“三大干部”:“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天大的责任”。
三是执行遇梗阻。有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是群众直接选举的,镇政府管不了我“帽子”,支配了我“票子”,你有法律,我有“法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的处境尴尬,执行手段缺失,又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而普通老百姓常常可以无视法律法规,“守规则的往往干不过不守规则的”,所以我们的干部感叹:“过去无法有办法,现在有法却无办法”。导至有的地方出现“队长(村民小组长)权利比村长大、村长权利比镇长大”的不正常现象。有的社长左手“一个章”,右手“一支笔”,“办事”讲效率,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把集体的土地流转了、把资产处臵了。
二、对策思考
加强执行力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和任务。提升干部执行力水平,必须在培育执行理念,提高执行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约束等方面坚持不懈地下功夫。
(一)以理念培育提升干部执行力。理念是行动的基础与核心。执行力建设,必须理念培育先行,用先进的执行理念来武装干部头脑,使执行成为干部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要站在建设和谐政权的高度,围绕发展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干部的四个理念:一是“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理念;二是“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谋利不索求”的服务理念;三是“工作不等不靠,落实精益求精”的效率理念;四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理念。教育干部扎根基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提高干部执行力、促进政权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二)以素质提升增强干部执行力。提升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前提。要加大对干部的学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岗位履职的能力。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苦练岗位专业技能,使干部成为本岗位、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二是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三是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干部协调群众利益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的贴心人。四是工作创新的能力。敢于突破工作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五是整体协作的能力。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和“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相互协调配合;敢于承担各自责任,不推诿扯皮,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共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以机制创新促进干部执行力。建立一套高效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必要手段。一是建立健全事前沟通协调机制。正确的决策是执行有力的基础。上级部门在做决策前要充分听取乡镇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决策程序,使各项政策的出台更切合基层实际,让乡镇干部有执行的准备,真正作到领导决策者与具体执行者的双向互动。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考核,增强学习的动力,积极为干部提供培训、考察和锻炼的机会,加强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提高每位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建立“聘任、转任、交流”的用人机制和“解聘、分流、辞退”的淘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干部“能下能出”、“能进能出”,充好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执行的动力与活力。
(四)以监督约束确保乡镇干部执行力。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体系,是提高干部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工作的特点,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执行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执行力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明确岗位职责。继续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合理配臵机构职能设臵,科学界定和细化每个部门与岗位的工作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建立责任目标管理制,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二是严格考核评估。不断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程序,改进考核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考核评价结果与奖励、惩戒、晋升等管理措施的衔接,实现决策执行成效、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三者的有机统一。三是强化督查问责。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进行督查,把谈心谈话、警示告诫、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上级决策和中心工作,实行重点事项全程督查、紧急事项即时督查、日常事项定期督查,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实效,逐步健全和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
三、提高我镇干部执行力的四点建议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镇直干部与部门干部在升迁方面机会均等。目前在我县各镇,编制身份与工作岗位不一致的“混岗”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一些优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与岗位不匹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用人方式,人尽其才。在干部提拔上,镇干部与上级部门干部相比,不具备“区位”优势,优秀干部被发现相对较难。因此,可以给予镇干部更多的展示的机会,选拔干部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适当下放权利,确保镇政府权责匹配。要进一步理顺乡镇与上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关系,根据职责的需要,适当下放财权物权和行政执法权,妥善解决各镇在财政上有心无力,在行政执法中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等问题。
(三)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促进镇与上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镇与县级部门都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和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只不过所站的角度不同,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有效执行,镇与县级部门之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理解支持和协调配合。县级部门在制定文件和安排工作前应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乡镇意见,确保工作布臵切合基层实际;要通过视频会议、政府网络等方式,迅速、直接、准确的传递信息,让干部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依据,推动各项工作有效执行。
(四)从上至下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执行力的不利因素。影响干部执行力,不只是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多方面系统作用的结果。要找准问题的根源:基层的问题往往是上面的问题,问题出在基层,根子往往有上面。因此,必须从上至下,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消除影响执行力不利因素。要发挥县级部门干部表率作用,上行下效,带动干部切实提高执行力。
第五篇: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1.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3.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33.6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1.8%,高中生占9.3%,初中以下占89.9%,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0.8亩,林地2.85亩,水田0.48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入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
农民增收带来阻力。
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
1.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 “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入,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
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入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
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目前江宁区农村
劳动力33.6万人,占全区人口总量的42%,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个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把握好江宁撤县设区的机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拓宽增收空间。解决土地使用权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切块置换、股田制等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取缔一些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如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医、子女入学、户籍门槛过高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