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论语看职场讲话艺术
【论语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陪君子说话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了却不说,这是错失良机;不看别人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请客吃饭,第一次仆人问他:“客人中只有一人没到,可以开席了吗? ” 他说:“唉,该来的没来。”过了一会儿,仆人又问:“客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席吗?”他回答说:“唉,不该来的都来了。”结果,所有客人都被得罪。虽然是个笑话,可也反映出会讲话有多重要!讲好了,满堂喝彩;讲差了,对自己的职场形象影响则很是负面。周游列国,专门向国君游说施政纲领的孔子,想必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也专门思考过讲话的艺术。所以,他总结了三条准则:第一,没有轮到自己讲就讲了,这是急躁的表现;第二,轮到自己讲却不讲,这是浪费机会;第三,讲话不看对方脸色,这是睁眼瞎!温柔敦厚的孔子居然用“睁眼瞎”来批评讲话不看对方脸色的人,可见,孔子确实十分看重讲话的艺术。作为现代职场中人,不妨也学学孔子这三条准则。
第二篇:从游戏看职场
从游戏看职场
今天和部门几个同事开会。聊到兴处,便给他们讲了如何从游戏看职场的比喻。曾经一度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我,从网络游戏中倒是悟出不少道理。今天我再发在博客来分享下。
网络游戏中,都是从0级开始做任务然后获得经验或者钱币。如此才能不断的升级。随着级别越高,获得的经验和金钱也越高,当然也会获得相应的各种称呼名次。而我们有没有发现,所有的游戏者都必须遵循一个游戏规则:就是做任务。而且任务分的有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往往很多支线任务的经验和金币奖励会更多一些。进而更能促进级别的提高。并且游戏玩家拼了命的去冲级,为了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升级越高,获得的系统经验和奖励就越高。也许迟了某些奖励就没有了。
以上是网络游戏的一些普遍规则。而拿到现实,拿到工作中,再看职场,其实我们就是在经历一个现实的游戏。我们必须要遵循游戏的规则。职场上的最基本的规则是什么?那就是做任务。将任务出色的完成。进而得到上司的赏识,获得更高的重用。而且工作中也是分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的。所为主线任务,也就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一些任务。就是我们的基本岗位职责。比如销售的主线任务就是签单。签单业绩好了,自然会从中获得工作经验,并且获得相应的金币或职位的升迁。那么所为的支线任务是什么呢?在职场上其实还存在有所为的支线任务,这个也是很多面试官在招聘时候经常会用的一个测试题,就是在假如你上司交给你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其实这个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就是我们的支线任务。而且这个支线任务做的好坏直接决定你的经验值和金币或级别的升降。为什么是升降?因为这是个不进则退的社会。你停留不前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落后。例如,你上司在某个时候说需要一个人担任额外的某项工作。可能会耽误你的个人时间。那么你是否会考虑参与。在一群人中,有一个人站出来。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最受上司重视的。因为我们的基本游戏规则就是,不断的接受任务,再不断的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出色与否不重要。很多领导看的就是你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任务。有没有那种隐藏的上进心的一个职场测试。因为上面说过,游戏里面支线任务要比主线任务的经验和其他收益更高。
有些人可能认为做好分内事万事大吉。其他事情和自己无关。做多了累的慌。前段时间在凤凰频道还看到一篇报道说年轻人怕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怕累。那么再长些年龄会如何思考呢?那时候一定是后悔。悔不该当初不努力多做点事情。这个时候也有各种经验积累。这个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正如游戏里你根本就不去接任务,却去躲在暗处挂机刷怪来长经验。好比我们躲起来积累年龄一样。仿佛认为年龄大了自然会有经验一样。但那是一种假象。因为你虽然刷怪涨了级别,但是你本身根本还是不会玩这个游戏。因为玩游戏的规则就是做任务。我们职场的规则也是做任务。做主线任务,做支线任务。
第三篇:从西游记看职场专题
西游——和尚的逆袭 马年初一上映的《大闹天空》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西游,可以说是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看过了那么多的西游故事,再结合对名著《西游记》的粗略印象,我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取经的故事,其实是玄奘的自我增值。
唐朝的建立者,李氏家族并非望族,为了彰显自身的血统高贵,给新政权增添正统的色彩,李家奉道教李耳为祖先。因此在初唐时期,佛教在中土是很受压制的。不知是否玄奘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取经),公元627年唐僧私自潜行离开中土,长途跋涉五万余里,终得真经而回。事实证明,玄奘的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元645年,当去印度留学的玄奘载誉回到国内,太宗立即召其到长安相见,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法会,倾城轰动。此后,玄奘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他的翻译和演讲事业,都受到了皇帝的赞助。
2.西游之路,其实是佛教的自我宣传过程,人才培养过程。
师徒四人的西游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其中遇到的妖怪多为糟贬斥或叛逃的神仙(从一开始的八戒沙僧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两名烧火弟子金角银角等),给人间造成了恶劣影响。而当孙悟空飞去天宫投诉的时候,常常遇到神仙们互相推诿。由其中种种,我们可以发现,天宫的管理体制不严谨,组织机构臃肿,岗位责任心、使命感涣散,只剩下一群自以为是的老爷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相比之下,佛教的管理是非常严明的,机构简单,执行力高,并且还时不时的进行整风反腐之类的运动,唐僧的前世金蝉子就是因为无组织无距离直接就被罚去转世了。而在遴选西游的人员时,都是有佛教高层(如来、观音等)直接出面对接,可见领导们的亲力亲为,这样的企业显然更具竞争力。
而从人才选拔制度来看,神仙的选拔一开始采用的就是封官制,制度缺乏活性。佛教的人才吸纳机制灵活,无论是有能力的还是有诚心的,亦或是有潜力的,都给予机会进行锻炼和培养。《西游记》中,神仙的代表(八戒、沙僧)、妖怪的代表(悟空、龙马、黑熊精)甚至红孩儿等都最终皈依佛门。这与天宫动则贬黜的官僚主义作风(如八戒、沙僧),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果就是,天宫的人才,被佛教纳入了麾下。
3.西游团队,需要的是听从指挥的悟空。
懂得听从指令的士兵,才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孙悟空是一个极具反叛精神 的人物,《大闹天空》到最后牛魔王就想要将之清灭。而在西游记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孙悟空和如来的初次见面,他就在如来手指上行方便之事,还写下到此一游。孙悟空多次违抗来自佛教的旨意,之后被戴上了紧箍,可还是屡屡意气用事。《西游记》第五十七回,说是“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摸样,伤了唐僧,后又和孙悟空大打出手,闹到上天入地下海。唐僧念紧箍咒,两个都喊疼,看不出真假;到了观音那,观音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到地府之中,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却说:“我看出来了,却不敢说”。最后如来道出六耳真身并用金钵盂罩住,才被孙悟空一棍子打死。到了这里问题就来了,以西游记中的观音之能,怎么可能看不出两个悟空的真假;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座驾,又有什么是让他如此害怕不敢说的。其实两个悟空的真假,完全是如来的一家之言,也许他偷偷换了一个更听话的悟空也未必呢。看唐僧的历程,他就是本着一心为佛教服务的理念,最后得到了领导器重,被封为了功德佛。由此可见,身在一个企业之中,怀揣着一颗敬业的心,是很必要的。
第四篇:从《论语》看孔子德育体系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体系
白浩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是零散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探究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论语》。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包含了“忠、恕、孝、悌、信、义”等重要德目,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 孔子;《论语》;道德教育;德育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既是我国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新的文化的开创者,他被誉为“圣人”、“万世师表”,他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及。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孔子首创私学,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体系。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想了解孔子的思想,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这本书。但中国古籍最杂乱无章的,也首推《论语》一书。尽管《论语》的体裁杂乱无章,但这并不影响孔子的思想是完整的有体系的这一事实。
一、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
要了解孔子的德育体系,必须了解孔子德育体系形成的过程和背景。
孔子的德育体系孕育于他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在他开办私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政治观。这些观念为他德育体系的形成做了铺垫。孔子在收徒讲学之后,他的德育体系逐渐成熟并且得到传扬。德育的对象正是他的学生,没有学生也就没有教学的主体。
孔子在三十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的社会现状,他立志要匡扶正道,以维护周礼为使命,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周公对孔子的影响有多大,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在周朝文明的深刻影响下,孔子确定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的伦理观,这对他后来德育观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的保存了周朝文化,这为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按照周朝礼制,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三岁丧父,他的母亲颜征在善良勤劳,教子有方,遗憾的是在孔子十七岁时候她也去世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磨练了孔子的意志,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子有言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不仅少年时代就立志好学,他把学习当成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说明了这一点,“韦编三绝”等故事也说明了孔子勤奋读书的事迹。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当时鲁国的礼制是保存的最好的,也是最繁琐的。孔子十分尊崇尧、舜、禹,非常推崇文王、周公的道德,而且自认为继承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孔子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提出了“敬德保民”、“不施其亲”的主张,这些成为孔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他才会有机会学习“六艺”,学习《诗》、《书》、《礼》、《乐》、《易》等典籍。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先秦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弘扬了上古圣贤们的高尚品德,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为孔子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社会,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己任,最初,他跻身仕途,曾经担任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官),官位最高时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他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并没有得到施展,他周游列国皆不被重用,尽管经过这样的遭遇,孔子也并没有放弃,转而以整理古代典籍和收徒授学为业。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促使孔子尤其重视道德的弘扬,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关于人性论的问题,众多思想家们给出了许多命题,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这些人性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它们不断充实了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但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则是孔子,他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
孔子很少谈“性”,综观《论语》,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着后天的习染而相差渐远。他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发生了大的变化。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他的德行是学来的;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些都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的是后天的学习。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从普遍意义上承认了人们天生之“性”是相近的,这就使得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动摇,使得阶级压迫赖以存在的基础产生动摇。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既然人与人之间天生没有太大差别,就不应该出现压迫和倾轧,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睦相处。由此孔子提出了人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才有了“仁者爱人”的待人态度和准则,由我及人,才推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尽管“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到了孔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性的差异是因为“习”的原因,所以才需要教育,需要德育,所以孔子才根据具体的德育环境的要求提出他德育思想用于指导德育实践。孔子的人性观点为社会中个体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根源,他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尽管孔子直接谈论“人性”的内容很少,但是“人性论”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无疑与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仁”为核心思想
“仁”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早在孔子之前就曾多次出现。在《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中“仁”字都曾出现过。尽管在这些典籍中“仁”字曾经多次出现,但是,“仁”字在其中的意思不尽相同,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许慎《说文》中从“仁”的字形和意思给出了三种解说:一是仁者爱人,一是仁是人应当有的心性,一是自然心性之仁。春秋之后的“仁”大多用的是仁者爱人的含义,表达的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将“仁”之一字深刻诠释并广泛使用的是孔子。孔子明确“仁”为“爱人”,肯定了人的地位;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人的追求目标,强调“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孔子给“仁”赋予了广泛的含义,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孔子的弟子以及后世儒家学者使它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体系。
孔子的“仁”具有很多种含义,一切好的品行都可以称为“仁”。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孔子有关“仁”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仁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此,仁就是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此,仁的意思是爱人。在《论语》中,孔子除了专门回答仁是什么之外还间接提到“仁”的表现、“仁”的标准、“仁”的内容等。要做到“仁”必须懂礼,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是从细节方面讲要做到“仁”必须“依礼行事”。《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能做到“仁”的人具有一定的特点,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就是说有“仁”的人言语迟钝。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果断、朴质、言语不轻易说出口这样的人接近仁德。在《论语》中,“仁人”、“仁者”、“不仁”等语更是随处可见。
在《论语》中,还有许多章节讲的是“仁”与其他道德条目的关系。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孝悌做基础就不会有仁。所以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答道“爱人”,这“爱人”说的是爱亲之后的爱他人,《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过“事孰为大,亲亲为大。”这些都阐明了孝悌为仁之本。“仁”包括“勇”,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仁”包括了大忠,孔子曾说“殷有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仁”还包括举荐贤人、以仁者为友、先难后获、好学等。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几乎贯穿全书。从“仁”的意思到仁的范围再到仁的内容、仁的表现、仁的特点等,孔子谈了仁的方方面面,不论从字数、篇幅来讲,还是从思想来讲,都可以看出“仁”在《论语》中的地位,也可以证明“仁”是孔子德育体系的核心。
四、孔子的德育体系以“礼”为规范
虽然“仁”是孔子德育体系的核心,但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礼”结合,以“礼”为规范。“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能够将“仁”的内在道德境界具体表现出来。要想成“仁”,就必须通过“礼”,没有“礼”规定,“仁”就无法体现。
孔子认为“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非常崇尚“礼”,认真学“礼”。他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当子贡要去掉每月初一祭祖庙的那只活羊时,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认为尽管留下残存的“礼”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孔子能够说出夏朝的礼和商朝的礼,但是由于文献不够而不能作证,而孔子最崇尚的是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礼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大到政治、外交、祭祀等,这些都离不开“礼”,都需要“礼”来规范。“礼”包括仪式、礼节、行为准则、宗法制度,礼的含义最多指的是行为的规范。《论语·乡党》篇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说“礼”,记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事情都以身作则,依照一定的礼仪制度行事。在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面,孔子要求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看, 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听, 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说, 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做。
孔子认为“礼”与其他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认为用“礼”来衡量言行才能算作“仁”;他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亲人的生死都必须用相应的礼制;他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统治者要用“礼”对待臣子,臣子才会忠心。孔子认为“礼”可以与恭、慎、勇、直等品德相得益彰。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目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直接或间接提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礼仪荡然无存的现实,充满了对礼崩乐坏的不满。孔子看到了当时礼制的名存实亡,看到了当时诸侯大夫的犯上作乱,他强烈主张只有恢复周礼,才能让社会重新安定下来。因此他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认为只有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遵从礼制,然后施行仁政,用“礼”来教化百姓,才能最终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五、孔子的德育体系以培养“君子”为目标
孔子的德育体系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体系,一切高尚的道德最终都要落实人的身上。在《论语》中具体提出的描述人的称法有“圣人”、“贤人”、“君子”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向往的高尚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可见,“圣人”和“贤人”层次较高,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君子”则是常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进而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就算是尧舜也还没有做到。提高自己的修养离不开“仁”,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成就他的声名,君子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仁”,即使是在仓猝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样离不开“礼”,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可见,“礼”是君子时时刻刻离不开的规范。
《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君子必须庄重,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和不要怎样,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就怎样做;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从而不至于离经叛道;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君子不仅有描述性的要求,更是有数量上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①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斗,老年时血气衰竭,要戒得。君子有“三畏”:怕天命,①《论语·宪问》。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君子还有“九思”: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脸色是否温和,考虑容貌态度是否端庄,考虑言语是否忠诚老实,考虑对待工作是否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请教,将要发怒是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是应得的。在《礼记》中还提到君子有“三患”,有“五耻”,这些都从数量标准上对君子作出了要求。
在《论语》中不仅有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直接表达,还有从侧面来说明君子的特点的。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此外还有从反面拿小人和君子对比的。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和小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通过比较,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六、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的德育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在他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所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等直到当代社会依然是广大教师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从古至今,这些德育的方法和德育原则为人们的教育提供了借鉴,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通过了解,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弟子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给出相应不同的回答。例如,《颜渊篇》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本篇一共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等4人关于仁德的提问,一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几位学生对仁德的理解各不相同,存在不同的误区,孔子的不同回答正好依据各人的情况,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广为学生们称赞。他的学生颜回曾深有体会的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正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他能够循序渐进,巧妙地发人深思,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很会抓住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躬行实践,言行一致。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认为书本上的学问,大约同别人差不多。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他还没有成功。他说:“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如果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在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以已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样就算是仁了。他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他认为大言不惭的人,实行起来就不容易。他十分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道德实践,重视言行一致。
孔子在德育过程中重视及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批评。当学生做的好的时候他会毫不吝啬的赞赏,学生有不对的地方,他也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孔子对学生以表扬为主。孔子曾经称赞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同他讨论诗经;表扬过闵子骞,认为他很孝顺,孔子还表扬过子夏,认为子夏是能够启发他的人。最受孔子赞赏的是颜回,《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对他的评价,说他“不迁怒,不二过”、“其心三月不违仁”等,反复的称赞颜回有修养。当子路听到孔子夸奖他而高兴时,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及时的指出他太好勇敢的这个缺点,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孔子,这就没什么可取的了。孔子还指出端木赐不安本分,去投机猜测行情。总之,他以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和批评,从而促进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M ].中华书局,2009.[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4]方武.孔子道德思想体系阐释[J].沧州师专学报, 2000,(5).[5]郭鲁兵.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 2009,(7).[6]黄钊.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 2004,(1).[7]崔华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探析[J].唐都学刊, 2005,(1).[8]侯长林.论孔子的德育思想[J].铜仁学院学报, 2007,(1).The Analysis of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alects
HAOQIANG Bai(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re not scattered but a complete system,Therefore,if we want to explore Confucius' moral ideological system,we must dive into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basis of the theory is “their natures are almost the same,whil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which emphasizes the possibility of goodness in the human nature.Besides,it also regards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and the basis of other virtues,with “ritual” as the main cont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moral standard;With “saint gentleman” a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ncluding “loyalty, filial piety,will,righteousness,faith,” and other important virtues.At the same time,the system prefers the teaching methods,for example,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or practising practical education methods.【Key words】Confuciu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alects;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system
第五篇:从细节看现代职场竞争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古时候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当今公司林立,到处都有伯乐的年代,你要怎样去证明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让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外表整洁
整洁的外表、得体的举止,会在老板心里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不过要注意坚持,时间长了,不知不觉你就成为老板心目中最好的公司形象代言人。
保持笑容
脸上的笑容不仅能传递心里的愉悦,更是送给他人的一份美好礼物。工作时的笑容能够让你在处理问题时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积极沟通
在工作中随时和老板同步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你的存在、认可你的工作,进而赏识你的能力。
维护老板
人在职场,有时候老板的面子比事情更重要。面子本质上是一种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受人尊重的需要,尽可能地维护老板的权威和地位,既尊重老板,也赢得信任。
展现自己
现代心理学表明,与众不同的下属才能引发老板的兴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积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工作能力,是赢得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职场细节之完美礼仪
礼仪细节之衣着
工作制服不应到处穿
工作制服是为体现身份或者方便工作的服装,因此工作制服只适宜在工作岗位上穿着,下班后应立即换上便装,不要穿着制服逛街、就餐、娱乐,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注意。在工服的穿着方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常有餐厅工作人员,甚至是厨师穿着工作服进出公共厕所。这样不仅会令顾客对餐厅的印象大打折扣,也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规范的。此外,美容、餐饮等对卫生要求较高行业的从业人员去公共厕所前也都应先换下工作制服。而且还要注意,不要穿着工作服到商场、车站这类人员密集的场所。
礼仪扼要
●虽然女性应该保持年轻的心态,但是在职业场合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稳重形象,不宜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年轻而以可爱款式的“娃娃装”来装扮自己,成熟、职业化的服装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夏天的时候,许多职业女性不够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颇为性感的服饰。这样你的智慧和才能便会被埋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也应注重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礼仪细节之手机
工作时间忌用搞笑彩铃
手机在职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的人往往忽略手机的使用礼仪,这主要体现在手机不分场合地响起铃声以及在与人交谈中频频接打电话。此外,不恰当的铃声设置和彩铃也会令你失礼于人。公务员、公司管理人员等由于岗位性质的需要,应该以稳重的形象示人,因此在工作场合中,如果响起“爸爸,接电话”、“汪、汪”这样的手机铃声不仅会显得很不严肃,而且与自身身份不符。同样,在工作期间,如果有人拨打手机联系公事时,却听到“我就不接电话呀,我就不接电话,别人的电话我都接,我就不接你电话”这样的搞笑彩铃也是会令人反感的。
礼仪细节之手势
用手示意别用指头指
在工作中,人们常会忽略手势礼仪,常常因一个小动作而失礼,暴露出自己礼仪修养的不足。其中最常用的举手示意手势却常被不规范使用,显得对人有失敬意。正确的示意手势应该是除拇指外四指合拢,伸出手掌用指尖所指的方向示意,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个指头进行指示,尤其是在相互介绍的场合,最忌讳用一个指头指着人向第三方介绍。假如用手指直接指向对方就更加不礼貌了,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一些人习惯性地用手中正在使用的笔指点对方或做示意,也不符合礼仪规范。
礼仪扼要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比如活动关节,甚至发出“嘎、嘎”的声响,或者是手指动来动去,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在工作之中,若是将一只手或双手插放在自己的口袋之中,不论其姿势是否优雅,通常都是不允许的。正确的做法是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掌心向内轻贴大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