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

时间:2019-05-15 09:0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

第一篇:《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

《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

内容摘要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关于这部作品的解读已经有很多了。梁君璧作为其中的一个血肉丰满、独一无二的女性悲剧形象,历来备受瞩目,但对于她悲剧的解读,更多的是从现当代文学角度进行的。这篇文章不单从文学角度分析,更侧重于从美学悲剧方面去分析。文章首先从梁君璧的形象入手,从侧面展示出整部小说的故事内容。而后着重运用黑格尔的矛盾冲突论分析了造成她悲剧的各种原因,有社会的、宗教的,也有其自身的。最后一部分就她的悲剧,分析了它带给我们的效果,是悲悯,也是恐惧。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得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悲剧有了更理性的认识,间接对霍达的悲剧观念有了一定的感知,也引发了我们对自身的思考,获得了一定的感悟,从而更好的去走我们路。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 梁君璧 悲剧

Analysis of Liang Junbi tragic fate in the Muslim funeral

Abstract

“ Muslim funeral ” as Mao Dun prize winning entries, about the works has been a lot of interpretation.Liang Junbi as one of flesh and blood, the one and only female tragedy imag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for her tragic interpretation, more it is from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oint of view.This article not only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focus more on the tragic aspects from aesthetics to analyze.This article first from Liang Junbi's image to start from the side, showing the whole novel story.Then we focus on the use of Hagel's conflict theory analyzed the cause of her tragedy of all sorts of reasons, there are social, religious, also has its own.The last part of her tragedy, analyzes the effect it brings to us, sympathy, and fear.Through such analysis, we make the character of this tragedy have mor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direct of Huo Da's tragic idea have certain sense, also caused our own thinking, obtained certain sentiment, thus better to go.【Key Words】Muslim's funeral Liang Junbi tragedy

目 录

引言......................................................................................................................................(1)

一、梁君璧形象分析............................................................................................(1)

(一)婚前....................................................................................................................(1)

(二)婚后....................................................................................................................(2)

二、梁君璧的命运悲剧及其形成原因.................................................(2)

(一)悲剧的命运......................................................................................................(2)

(二)悲剧形成原因.................................................................................................(3)1.社会因素....................................................................................................................(3)2.宗教因素....................................................................................................................(4)3.自身因素....................................................................................................................(5)

三、梁君璧悲剧的效果......................................................................................(5)结语......................................................................................................................................(6)参考文献..........................................................................................................................(6)致谢......................................................................................................................................(7)

《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

学生姓名:李慧娜 指导老师:周敏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作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不得不说是一部经典之作。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被它深深地震撼着,它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霍达,这位回族女作家,站在她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穆斯林家庭的故事。里面有三代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也有关于梦想的执着。其中夹杂着欢喜和感动,但更多的是让人读之而叹息的悲。是的,这是一部悲剧,不是其中某个人的,是整个家庭的悲剧。

本文就其中一位主人公梁君璧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对于这位主人公及整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历来已有不少作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探讨。本文试图从美学中悲剧的角度来解析这个人物,从而更理性的去看待梁君璧,更多的理解霍达的悲剧观念。

一、梁君璧形象分析

(一)婚前

梁君璧出生于一个玉器世家,可是并不富有,奇珍斋只能供他们勉强度日。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匠人,母亲白氏体弱,这样作为长女的梁君璧就尤显得能干。“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的大半”①父亲忙时,她就是父亲的小帮手,待客、收款、送货。家里过的本来就艰难,可是不幸又突然发生了,父亲惨死在了给蒲绶昌做玉宝船的水凳上。面对父亲的惨死,十五岁的她是最镇静的,她立即明白了什么样的命运降临到了这个家里,她没有哭喊,没有乱了方寸,她想让父亲从容的走,此时她最遗憾的是没有在父亲离开的时候守在身旁,让父亲念念清真言。是的,这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梁君璧在小小年纪时就坚持拜功,等到大点时,就学着妈妈这个典型的祖祖辈辈穆斯林妇女的样儿,虔诚的信仰着无时无刻不在的主。父亲惨死了,梁君璧以她的坚韧操持完了葬礼。仇家蒲绶昌前来索要违约金,面对蒲绶昌的咄咄逼人,梁君璧挺起腰板做人,愿替父还债;面对韩子奇要跟着蒲绶昌去学艺,她破口大骂他的背信弃义,气得直打颤:“好啊,你这个无情无义、认贼作父的东西!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8 你走吧,这就走,永远别登我们家的门儿”①梁君璧明白家里很需要个男人和她们孤儿寡母一起面对今后的生活,可她也没对韩子奇说挽留之辞,在艰难中带着母亲卖茶水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这是一个爱家,有着虔诚信仰,坚韧、果敢、能干的梁君璧。

(二)婚后

当韩子奇从仇人蒲绶昌那里学艺归来,梁君璧明白了师兄的苦心。怀着和韩子奇一样壮大奇珍斋的梦想,梁君璧主动提出与他成亲。夫妻共同打拼了十年后,奇珍斋在北京玉器行里稳稳站住了脚。梁君璧从小所受的贫困没有了,可她的悲剧似乎才开始了。

她爱家,爱丈夫、儿子,供如女儿般的妹妹读大学,博雅宅全凭她事无巨细打理着。后来留下了前来乞讨的姑妈,才有了个帮手。当战争来临时,韩子奇想举家搬迁到国外,可梁君璧作为一个地道的妇人,她太固执,家庭观念太重,她割舍不了自己辛苦创立的家,韩子奇没能说服她和他一起出国,这样韩子奇只好带着他的玉只身去国外。丈夫把家和奇珍斋都交给了梁君璧,尽管很难,她还是在战乱中保住了这个家。她也埋怨丈夫,可当十年后丈夫归来且把那些价值连城的玉也带回来时,她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生活又找到了希望。

当得知妹妹和丈夫在国外结合生子了,她狠心赶走了妹妹。怀着气愤和恨意种种复杂的情绪,她的性格开始慢慢变化,果断到近乎独裁。她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想让身边的人按着自己的方式生活,她拆散了儿子和小容子的爱情,让儿子娶了自己满意的陈淑彦,可儿子儿媳其实内心都痛苦。她宁愿女儿死也不许和楚雁潮在一起,加速了女儿的死亡。她信真主信得很虔诚,她把是非功过都说给真主听,礼拜让她的内心安宁。可没想到,恪守教规,严格依着教规行事的她,命运却愚弄了她,自己的丈夫就不是回回,她就是和一个地道的汉族结合了一生。

婚后的梁君璧依然有着少女时的品质,只是果敢中透着专横狭隘,显示着压人的威势,内心纠结痛苦矛盾。

二、梁君璧的命运悲剧及其形成原因

(一)悲剧的命运

命运悲剧。梁君璧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生活让她小小年纪就是父母的好帮手。当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以及留下来的一笔债务,她作为长女挑起了这个重任,做母亲和妹妹的依靠。当韩子奇也投奔蒲绶昌时,她独自扛起了这个家,即使是卖茶水度日。当她终于和韩子奇有个像样的家时,战争又让他们夫妻分离。梁君璧辛苦操持家十年,等来的却是丈夫和妹妹结合生子。为了儿子为了家,她和面和心不合的丈夫走过了余生。她一生信奉真主安拉,丈夫临终却告诉她自己不是回回是个汉人,她是和一个地道的汉人结的婚生的子!命运弄人,大不过如此。

爱情悲剧。梁君璧和韩子奇结婚后,终于在共同努力之下奇珍斋壮大了。日子本来可以好好过下去,但战争打破了这种生活。丈夫和妹妹在战乱的国外结合生子了,尽管 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106 他们未能长久,但丈夫韩子奇也没再把心放在她身上,两人一直分居至死。丈夫对她一直无关爱情吧,正如韩子奇出国走后,梁君璧的回忆,“做夫妻十几年,细细想来却记不起夫妻间的温存和情爱,他没日没夜地奔忙,撑起了日益发达的奇珍斋,充实了藏珍集粹的博雅斋,这就是有一切,临到分手时,夫妻情分竟像一张白纸没占多少分量。”①事实也确实如此,韩子奇也同样这样思索过:“那是怎样的十年,日夜挂念的、操劳的都是奇珍斋,谈的是生意,是玉,是家,惟独没有谈过爱情”②梁君璧的内心在呐喊:“这

③就是一个女人要求她的丈夫的全部吗?”

家庭悲剧。梁君璧从小坚韧、果敢、能干,不论婚前,还是婚后,她都无疑是持家的好手,家得以支撑,她功不可没。可当她这种果敢能干慢慢的变为专横、自以为是时,加之她的愚昧没文化,就造成了悲剧。致使妹妹远走杳无音信;丈夫和她的婚姻是名存实亡;儿子娶了不爱的人,内心苦水满腔;女儿的爱情被阻挡,继而引出了真正的身世,加速了她的死亡。梁君璧的种种行为,尽管付出了不少,得到的却是一个家庭悲剧。

(二)悲剧形成原因

黑格尔指出:“尽管浪漫型悲剧的中心点是主体方面的苦难和情欲(用这两个词的本义),人类动作毕竟不能脱离家庭,国家和教会这些具体领域的基础”④由此可知,形成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具体来分析造成梁君璧悲剧的因素。

1.社会因素

纵观梁君璧的悲剧,每一种悲剧的源头无不和当时的社会有着联系。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冲突,他又将冲突分为了三种情况,一是由自然情况引起的,二是自然情况在心灵方面引起的,三是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这是理想的冲突。抛开梁君璧的婚前所承受过的种种磨难不说,因为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单就婚后的那场战争,就足以成为后来种种悲剧的导火线。

当时,中日矛盾在不断加深,日本想武力征服中国,伴随着1935年《何梅协定》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河北及平津两市的大部分主权,全国都笼罩在战云之中。北京也危在旦夕,故宫里的珍藏品也运往国外进行保护。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韩子奇说服不了梁君璧举家搬迁,为了他的玉,他不得不前往英国。战争本不足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对象,作者之所以以它为背景,是因为它作为自然情况引起了进一步的矛盾冲突。伦敦的大轰炸,让韩子奇在面对梁冰玉真挚的爱情时,重新审视了他和梁君璧的婚姻,意识到他对梁君璧是恩情、手足情。这样在选择真爱和北平的家时这个矛盾冲突中,在精神方面的对立斗争中,他选择了真爱。这个事实在他们回国后,也就改写了梁君璧的命运和爱情,梁君璧性格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命运悲剧、爱情悲剧都压向了她。正如书里所说,如果没有那场战争,韩子奇和梁君璧也就会那样过一辈子。一场战争,诱发了这场冲突,成为她命运悲剧、爱情悲剧不容忽略的因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381

同上:523

同上:381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三)[M],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12):319 2.宗教因素

“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便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他个人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①而所谓的实体性伦理力量(伦理观念或社会道德观)主要包括:“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是宗教生活,不过这里指的不是不肯行动的虔诚,也不是人类胸中仿佛根据神旨的判别善恶的意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和关系的积极参预和推进。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②

当时,伊斯兰教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已然是历史的趋势,作者自己也说过“这种撞击和融合是痛苦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下去的,是不以人转移的”③韩子奇、梁冰玉、韩天星、韩星月就是顺着历史的要求生活的新式穆斯林,他们除了在饮食方面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规,其它方面也无他样,他们也不做每天的拜功,也不会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真主。他们也一样有血有肉,面对人生理想、国家兴亡,他们会热血沸腾,尤其是新月,她觉得除了在饮食方面,还有再被强调她是个少数民族时,她真没觉得她和大家不一样。

可是,梁君璧不一样,她恪守教规,坚持每日的拜功,谁也动摇不了她虔诚的信仰,宗法在她的内心已经根深蒂固,一定意义上说,她简直可以成为伊斯兰教的代表。如果说面对妹妹和丈夫之间的爱情,她是在遵循着本民族伊斯兰教教规惩罚他们,那面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完全就是回汉两种文化的撞击。梁君璧和楚雁潮的那场谈话,使得回汉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正面交锋了。在谈话中,楚雁潮认为他虽无宗教信仰,可只要真诚的尊重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习俗,他就能和新月在一起,因为他和新月有一样的国籍、肤色、爱好。而梁君璧是坚决不会让女儿和“卡斐尔”做亲的,因为教规是不允许回族和汉族通婚的,即使万不得以,也只能娶进来。这样作为冲突的双方,梁君璧代表着宗法,忽视了女儿的爱情;楚雁潮这个地道的汉族青年,一心捍卫爱情和生命的权利,却忽视了穆斯林的宗法。他们双方所持的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然而各持己见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互相攻击损害,因此必然受到“永恒正义”的惩罚,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未能得到允许,这是“永恒正义”给他们的惩罚。而同样也给了梁君璧更大的惩罚,她阻挡了新月和楚雁潮回汉通婚,可她实实在在和一个她所称为“卡斐尔”的汉人结婚生子。她所极力维护的教规,她这个信徒却违背了,她的婚姻,在真主看来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结合,造化弄人,血淋淋的命运、爱情悲剧。同时这也与恩格斯的悲剧理论相符合的,即“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④,回汉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被梁君璧这类死守旧思想的穆斯林暂时打压了,可它终究是实现了。而梁君璧在拒绝这一规律时所做的,必然就造成悲剧。

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271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三)[M],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12):284

霍达,霍达全集

(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9):8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四)[M],人民出版社,1995,(6):346 3.自身因素

前面已经说过,梁君璧是一个果敢,能干的女人,她的家庭观念非常重,她貌似为了这个家忍辱负重一生,可就在她一手的操办下,家里的人反到都陷入了不能言说的痛苦之中。究析原因,这和她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依然循着黑格尔的矛盾冲突论来分析,“冲突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①

在面对丈夫和妹妹的爱情时,梁君璧陷入了内心的情感冲突之中。她爱丈夫,也爱妹妹,同时也坚定地恪守着教规,面对亲属爱和宗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她想有一个两全的办法,即想把妹妹另寻人家嫁出去,让大家都得以解脱。结果遭到妹妹的鄙视,于是她的权威被挑衅了。她的果敢强韧让她果断的选择维护宗法,她一个耳光也就结束了她们的姐妹情。可这里无不掺杂着私欲,她已经在多年的持家中习惯一切按着她的想法进行。她有时其实是拿宗法给自己寻求心理平衡,她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是按着真主的意思行事,所以她总是更虔诚的在真主面前祈祷和忏悔,以求得到内心的安宁。她对丈夫也是,既想和他真正过日子,可又不能原谅他,在爱与恨的冲突中,不断地矛盾挣扎,所以夫妻之间有名无份,过着分居的生活。儿子也因她自私的干涉,也步入没感情的婚姻。梁君璧一手经营的家,姐妹情断了,夫妻情没有,儿女内心也怨恨她,她最看重的家庭,却并没有温情,痛心的家庭悲剧。

三、梁君璧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哀怜”和“恐惧”。而他所谓的“哀怜”即指一个人遭受了本不该遭受的厄运,如天灾人祸,故而引起我们情感上的的“哀怜”,而这个人又和我们相似,让我们由此及彼由相似引起了共鸣,故而引发“恐惧”。黑格尔在讨论悲剧的效果时,也认为悲剧能引起“哀怜”和“恐惧”,他所指的却含有另一层含义。他认为“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事物有限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②“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另一种是真正的哀怜,这就是对受灾祸者所持的伦理理由的同情,也就是对他所必然显现的那种正面实体性因素的同情。”③

在梁君璧的悲剧命运中,我们同情她悲剧的一生,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她都没有真正得到。而使我们真正哀怜的是对她伦理观念的同情。在梁君璧的一生中,宗教生活是支撑她一生的伦理观念,她虔诚信主,恪守教规,还作为宗法的代表者惩罚了违反教规的丈夫、妹妹、女儿,而到最后,丈夫的一句“我不是回回”,把她推向最先也最彻底违反教规的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违反了自己坚持的伦理力量,无异于违反了自己。①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8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三)[M],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12):288

同上 梁君璧被震撼了,她安慰丈夫“你是正经的回回,心里可别犯糊涂”①其实她也是安慰自己,她无法面对她作为一个信徒是彻底违反教规的人。我们着实同情像她这样的穆斯林们,他们的愚昧无知没文化,让他们面对信仰时近乎盲目的虔诚,到头来,在盲目的顺从下,许多美好的事物被毁灭了,自己也陷入悲剧中。

同时,梁君璧的悲剧命运也让我们内心感到“恐惧”,她所坚持一生的宗教信仰,最后自己却破坏了它。她丈夫是个汉族,这一点就使她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开始变的有罪过,她内心再也无法心安理得了。这让我们不得不想到自身的信仰与原则,支撑我们自己的伦理观念。我们所坚持的亲属爱、国法、家法,这些伦理观念是不是就是对的?一旦某一天我们自己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彻底违背了它,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和惩罚?我们到时能不能承受的住这种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理性的审视自己的信仰与坚持,更好的树立正确可行的观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我们更好的走今后的路。

结语

本文通过对梁君璧悲剧命运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造成她悲剧的各种原因,有社会因素,宗教因素,也有她自身的因素,从而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哀怜以及由此及彼而产生的恐惧之情,也对自身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总之,对于梁君璧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说从文学的角度我们不由自主的以感性的眼光看待她,那么从美学悲剧的角度能让我们用理性和严肃的态度看待这个人物,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2】霍达,霍达全集[M]

(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9)。【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一)[M],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12)。【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三)[M],下册,商务印书馆,1991,(12)。【5】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6】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四)[M],人民出版社,1995,(6):346。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9】罗念生,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10】刘彦芬,一曲震撼心灵的人生悲歌——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美[J],文教资料,2007年11月号中旬刊。

【11】徐其超,回民族心灵铸造范型——《穆斯林的葬礼》价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①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8):591 致谢:毕业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我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我要感谢悉心指导我完成论文的周敏老师。在选题中,周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我,直到定下现在这个题目。在正文开始写作前,她又耐心的为我讲解了文中涉及的理论部分。周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再者,我要感谢我的舍友们。在写作中,她们给了我很大帮助。不仅帮助我分析论文内容,而且在修改格式时也教会我不少东西。

谢谢你们的帮助,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论《穆斯林葬礼》中的爱情悲剧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著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品,是第三届矛盾奖的得主,爱情是小说情节得以发展和升华的媒介,而书中的爱情却无一幸免于最终的命运——“葬礼”,整部书都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在其生成原因方面是各有差异的,有的是宗教信仰,有的是“家长”制度,有的是自身的性格使然,而本文会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揭示书中爱情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穆斯林葬礼;爱情;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花了很大力气读完的。这并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它所包含的思想太深刻、太感动人心了。一部好的小说,不是用眼睛和文字作为媒介的,而是用法心灵和思想撞出火花的,这部作品即是如此。它是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是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单从题目与小说字里行间来看,小说着重描写了一头一尾两处穆斯林的葬礼,而实质上,在这两场真正意义上的葬礼之间,两代人其中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葬礼”,那就是爱情的葬礼。

霍达的创作为“发现悲剧,表现悲剧,咀嚼悲剧,冶炼心灵,这就是她的创作生涯”。这部小说中,爱情是书中情节得以发展、升华的媒介,而书中的爱情却是无一幸免于最终的命运——“葬礼”,整部书都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宗教文化与率真心灵的碰撞。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宗教与文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文学、哲学、艺术皆不可能脱离宗教。”(当代学者李光良语)这部小说同样没有脱离宗教的影响,全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气息。作为一位回族女作家,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这部鸿篇巨制,作者除了给它倾注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之外,大量的民族情感和因素在文中也是信手拈来。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明确写出“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

宗教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周作人先生虽无宗教背景,但他注意到了文学里所表现的宗教情感,它援引克鲁巴特金的话说:“艺术家的目的,是将他见了自然与人生时候所经验的感情传给别人,因为传染的力量的深厚,这感情的好坏,可以判断这艺术的高下。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学里的宗教情感是文学与宗教的联系。

女主人公韩新月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清纯、聪慧、完美的回族少女形象,而楚雁潮则是一位以优秀博学、卓尔不群的汉族青年形象出场,毫无疑问,在他们第一次在北大相遇,读者就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情节显得老套。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为了彻底地颠覆美好的爱情故事而引入彻头彻尾的悲剧之中,先巧妙地把楚设计为韩新月的老师,所谓的“师生恋”在我们的文化传统氛围中是不被允许的;接着把韩写做有心脏病,而且是十数年以后才被发现的。在文中,这些悲剧性的铺垫,从侧面反映了楚、韩两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仿佛他们从心灵到外貌,从精神到躯体都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牵挂、思念。当楚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踏上他的爱情道路时,他却没有想到,他克服了诸多难题,原本以为爱情的曙光就会在眼前,可是无情的宗教观彻底地将他的理想粉碎。当韩太太明确而决绝地指出只能把新月许配给回回同胞时,那从前的相知相解,相依相靠,相互倾慕,相互鼓励和支持在宗教信仰的横亘面前也只是过眼浮云。韩新月带着人生最大的遗憾离去,那遗憾不是没能和楚雁潮在一起,而是没能看到自己的生母。而作者通过楚,把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一种精神层面,追求的是那种心灵上的沟通。对楚而言,虽然不能见到韩,但是韩永远活在他心里。一弯新月本是伊斯兰教的象征,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象中,新月积淀着明净清秀,柔情凄楚,是既定的悲剧色彩意象。而作者更加精心地设计了韩新月与楚雁潮这一对名字,借客观的月与潮之间的关系来写出两个人的爱情悲剧,以此表明这是命运的悲剧。

二、“汉族式封建”爱情悲剧

此书中,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气氛中展开的,之所以称之为汉族式封建的爱情,是因为这段爱情与汉族封建的爱情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书中韩天星与陈淑彦就是属于穆斯林中“汉族封建式”的爱情。汉族封建婚姻爱情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把婚姻放在爱情之前,是为了表现这种制度下是先有婚姻再有爱情,或许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爱情。这就如天星与淑彦的结合,他们直始至终都没有产生一丁点爱情的火花,但他们却是本书中唯一成功的婚姻。这里不得不叹服作者把细节上的反讽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婚姻爱情一开始就是被天星母亲韩太太所掌控,从第一次正式打量淑彦,韩太太就把她当成了“准媳妇”。这段婚姻爱情里始终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韩太太从和淑彦套近乎,帮其找工作开始,尽量让淑彦在韩家有在自家的感觉;知道儿子有了心上人之后表现得异常气愤,设计拆散两个自由恋爱的有情人;接着派新月去当红娘。韩太太知道,帮淑彦找到工作,淑彦对韩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淑彦是新月好朋友,新月肯定乐意淑彦做自己的嫂子,而天星最疼爱的是妹妹新月,以天星木讷的性格,对于她的撮合他无法拒绝。淑彦秀秀气气,长相端正,同样是回回,信仰相同,本分利落,有做家庭主妇的潜力,是贤惠良母的好材料,而最关键的还在于门当户对,淑彦家也是经营玉器生意的。与天星相恋的小容子家不是干玉器这行的,而且家境寒酸的多,所以天星一提起小容子,韩太太就立马暗下决心要拆散这两人了。天星与淑彦就稀里糊涂地结合了,可即便是结婚之后的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天星知道真相之后,他除了悔恨自己之外还是安静下来过生活,这种逆来顺受的表现,与淑彦得过且过的心理恰恰组成了这书中最和谐的家庭。作者这是鞭笞了回族传统那种有悖于常情的陈规陋习和价值观。

三、个人性格的爱情悲剧

光潜先生说:“悲剧比别种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感情,因为他是最严肃的艺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多数牵扯个人感情和道德,例如前面提到的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梁氏姐妹共侍一夫。这和他们人物的特殊个性有内在的关联。

主人公韩子奇,作为“玉王”其前半辈子何等精明能干,何等有男子气魄。而为了事业出国避战,在英国期间和韩太太妹妹梁冰玉相爱,在梁身上,韩子奇才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可事业心作祟,战后急着要赶回重操旧业,可回来之后,爆发了严重的家庭分裂,韩子奇自此陷入了恋人出走、事业衰败、伦理压迫的三重压迫与绝望当中,而唯一爱情的鉴证“女儿”的夭折和文革的打击,终于使他在恐惧和孤寂中死去。韩子奇的性格突转,变得懦弱沉默,萎萎缩缩,在韩家的地位骤降,毫无发言权,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错误爱情给他带来的道德上的巨大无形形压力。

梁冰玉,作为五四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在发现自己的初恋情人居然是出卖学生运动的“告密者”,她无法接受,遂随姐夫韩子奇出国,而在异乡拒绝了追求她的奥利弗,导致后者为了急着赶回家送她一束红玫瑰在空袭中丧身。她心中郁积了太多的委屈无处宣泄,而身边唯一可以倾诉的是姐夫韩子奇,在那种相濡以沫的感情熏陶下彼此相爱了。“我们虽然在沉醉的那一刻,不会考虑到道德因素,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的确起着一种决定作用。”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上如是说。梁二小姐敢于冲破道德的笼子,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五四文化新青年的形象。敢于去爱,并且敢于去承担责任,在这一点上比深受伦理压迫的韩子奇强。这两者在恋爱之后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个性,说明了个人性情在同一事物压迫下的坚强程度。最终以梁二小姐比韩子奇更加决绝的选择了出走结束了这“伦理”不容的爱情。

韩太太,即梁君璧,少年时代,敢于冲破世俗委身韩子奇,而等到当上女主人之后,变成了一个恪守教规、封建古板、冷酷无情的女性。出于私利,包办天星婚姻,使儿子痛苦异常;宗教观狭隘,拆散新月与楚雁潮这对玉人。而出于嫉妒情绪,不能接纳妹妹与丈夫的关系,毅然赶走她,同样使韩子奇心力交瘁,后半世无法抬头。虽然在出国之前,她与韩子奇关系很融洽,那不过是一种亲情,根本不是爱情,韩太太固执乖戾的性格在这场悲剧婚姻中起了主导作用,韩子奇只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这是两人的性格使然。

在这一场姐妹共侍一夫的爱情闹剧中,三个的性格自始至终都左右着爱情婚姻的走向。梁二小姐的性格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表现出五四新知识女性的独立形象,为了爱人韩子奇和女儿新月毅然出走他乡;韩子奇无法舍弃自己的事业,不顾一切率妻女回国,而面对原配妻子梁君璧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和道德伦理的束缚,他彻底变成了一个生活的被动接受者,默默地背负着道德伦理的重压苟且生活;梁君璧不能容忍妹妹与丈夫的“乱伦”,而为了家庭的名誉,逼走妹妹,而在精神上不断打压丈夫,让其深陷在伦理道德、事业衰败和孤独寂寞的三重深渊之中。

这一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穆斯林进程的一个浓缩,为我们再现了一幅真实的穆斯林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战争、政治、宗教等对人们意识形态以及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它始终是整个故事的文化背景,为文章增添了个性化的色彩。穆斯林精神中的坚忍、敬畏、苦其心志磨其心力于事业是有帮助的(韩子奇事业上的成就就是证明),忍耐和顺从对维持一段不论质量如何的婚姻,构建一个稳定的家庭是有帮助的(如韩子奇的婚姻生活),但对于爱情来说,则是枷锁,是牢笼,是制造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文章以《穆斯林的葬礼》为题,我想作者意在表明“穆斯林”精神对本书中爱情的悲剧的影响。“葬礼”一词则给人增添了几分沉重,几多悲伤,几重思索。埋葬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新月吗?我想不仅仅是。埋掉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真爱,而留下的是穆斯林的压抑而沉闷的顺从与隐忍。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人的生命里面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了拿给别人看!”(鲁迅语)作者先将一段段美好的恋情呈示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又借助“穆斯林精神”

这双大手将这一切毫无保留的撕开,让人压抑,让人心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文学史上的爱情悲剧数不胜数,《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大都是一对恋人的悲剧,而《穆斯林的葬礼》向我们展示的则是一个包含了两代人的群体性的爱情悲剧,更让人增添几分伤痛,这些爱情悲剧一方面让我们对剧中的人感到同情,一方面又激发我们对真爱的追求和珍惜。

第三篇: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二稿

《穆斯林的葬礼》爱情悲剧探析

引言

中国人素来有悲剧情结,兴许是天性使然。“中国现代‘悲剧情结’是指近现代之交萌发的对悲剧问题的关注和敏感。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名人的悲剧思想各有不同的特色:王国维的悲剧情感偏于悲伤,鲁迅的悲剧情感饱蘸激愤,朱光潜的悲剧思想则充满乐观”[1],而回族女作家霍达的悲剧理念则追求一种人生意义的美感,她的长篇巨作《穆斯林的葬礼》即是一部人生悲剧的哀歌。

《穆斯林的葬礼》通篇以月与玉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成功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楚雁潮等一批有血有肉、充满灵性感情的鲜活人物,故事曲折新奇,感人至深。其中,被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的爱情不能不被视为一出出爱情的悲剧:不管是韩子奇与梁君璧的报恩式的苦涩婚姻,还是韩子奇与梁冰玉欲爱不能的异域爱情;亦不管是韩天星与容桂芳遭人不容的人为分离,还是韩天星与陈淑彦被人设计的无奈结合,到处都充斥着悲剧的影子。即使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生死不渝的美好爱情,也因为新月的早逝而蒙上了悲剧的色彩,“楚雁潮与新月的纯洁恋情以一种真诚而感伤的姿态划过我们世俗的心灵,最终陨落在现实的星空”[2]。

霍达用手中的笔,淋漓再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的两代人在不同年代,演绎的一部恩怨交织、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汉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交错,战争与人性的倾轧,宗教与人格的迸撞,生命之无常与爱情之永恒的交融,这些无疑是造成这部爱情悲剧的源头。

体味畸形婚恋

在这部小说中,韩子奇始终贯穿故事的中心人物。

他从流浪走来,跟着自己的巴巴(收养自己的人),朝着穆斯林心中的圣地——克尔白(远在阿拉伯的麦加)走去,却在途中偶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奇珍斋”的梁亦清。他在梁亦清处,看到了那些美仑美奂、巧夺天工的玉雕,当他用手摸到其中一只玉碗时,“一阵清凉进入他的手掌,传遍他的全身,像触到了远离凡尘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象就是为了着一个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未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欢乐,仿佛他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只玉碗,而是天外飞来的精灵,和他的心相通了。他陶醉了,麻木了,把身边的一切,把他自己都忘记了,被玉魔摄住了魂魄„„”,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玉,玉的魔力摄去了他的心魄,他与梁家也与玉从此结下了渊源。他没有去克尔白,而是留在了“奇珍斋”,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梁亦清为了雕刻“郑和下西洋”图,因心力交悴,骤然猝死,韩子奇为挽救“奇珍斋”暂时投靠了自己的仇人蒲汇昌,这种行为造成了师妹梁君璧对他的误解。五年后,韩子奇在完成师傅死前未完成的工作又学得一身技艺之后,重新回到了“奇珍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璧儿的谅解,这时,似乎一切都水到渠成,多年的相处使璧儿清楚地知道韩子奇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经历过这么多磨难之后,她终于忍不住对自己的“奇哥哥”说:“你,„„你娶了我吧!”韩子奇最终娶了梁君璧为妻,他们的结合显得顺理成章。婚后,二人也确实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日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之间似乎亲情多于爱情,韩子奇会娶梁君璧为妻,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梁亦情收留了年幼的韩子奇,并把自己一身的技艺传授于他,师父死了,韩子奇有责任有义务照顾这个濒临破碎的家,而梁君璧又与韩子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朝夕相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感情,何况梁君璧此时亦是一个勤俭持家、健康、刚强的灵性女子,所以当梁君璧要求韩子奇娶了自己时,韩子奇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们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为了重振“奇珍斋”,亲情的力量远远凌驾于爱情的力量之上,这种仓促的结合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成了一个不平之地,这时已成北平有名的“玉王”的韩子奇为了使其一生的收藏免遭战火的荼毒,最终留下结发妻子与儿子携其珍宝远赴英国,而此时他的妻妹玉儿也因一段遭到背叛的爱情陷入无尽的忧伤无法自拔,亦私自偷赴英国。原本以为一年半载就会结束的战争却持续了十多年,这十多年带给韩子奇一生无法言说的伤。伦敦的大轰炸,炸死了炽热真诚地爱着玉儿但被玉儿拒绝了的奥立佛,2

奥立佛的死,摧毁了玉儿对爱情的最后希望。她被杨琛的背叛和奥立佛的死深深折磨着,“奥立佛,杨琛,这两个不同国籍、不同种类、不同灵魂的人,从两面夹击这个曾经两度坠入爱河险些溺死的姑娘,使她不得安宁。人生本来就是短促的,而她才刚刚活了二十五年,就已经受了太多的磨难[3]”。玉儿觉得“如果她现在死去,人生留给她的只有痛苦,只有悔恨。如果人生真有后世,她宁愿自己的灵魂永远忍受火狱的煎熬,也不愿重新做人,人生原来是这样的残酷!”她绝望地对韩子奇说自己的心已经死了,韩子奇自己独有的温情劝说着这个失去希望的女孩,在韩子奇的鼓励下,梁冰玉大声地喊出了“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玉儿紧紧抓住韩子奇这根唯一的救命稻草,而韩子奇也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是爱着玉儿的!因为“在奥立佛要‘夺’去玉儿时,他曾感到恐惧;在玉儿挣扎于死神面前时,他曾甘愿和她一起死去”,原来这些都昭示着爱,战争几乎销毁了他们生的欲望却又在最后拯救了他们的欲望。只是,在我看来,这段爱情是极其懦弱的,因为当战争结束后,二人携手返回祖国,一切都在瞬间瓦解。韩子奇骨子里的的懦性,封建教条的鞭笞,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标准、血缘情结的固执,最终结束了他们的爱情。玉儿不愿失去自己知识女性的人格与尊严,使得爱情的无私与崇高瞬间渺小。同时,玉让韩子奇选择了留,选择了继续维持他与梁君璧那段实质由报恩转化为婚姻的爱情,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三人式的爱情到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尾:韩子奇与梁君璧从此失去了战争前的和睦与安定,取而代之的是韩子奇的冷漠相对与梁君璧的满腹怨恨,而梁冰玉也不愿在这个备受歧视的家里多呆,终究再次远走英国。在这段畸形的婚恋中,以悲剧收尾,韩子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的惨痛磨光了韩子奇的锐气,他成了一个不敢担当的男人,由于他的懦弱,徒增了两个女人的怨恨。黑格尔在谈到希腊古典悲剧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悲剧的区别时,曾经指出:古典悲剧中矛盾冲突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性格之间展开;而近代悲剧中,性格本身发生分裂,两种对立的意图在同一个性格之中进行斗争,矛盾冲突同时是在性格内部展开的[4]。韩子奇的悲剧不仅表现在他对两个女人的伤害,而且表现为他灵魂内部的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的痛苦。残酷的战争使他们三个人的性格发生分裂,战乱改变了一切。

二 成全抑或背叛

悲剧并没有在上一代完结,而是以相似的形式延续到下一代。韩子奇与梁君璧的爱情悲剧重新发生在他们的儿子韩天星身上。

我个人认为,天星亦是这部书中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爱情遗失在对母亲的信任与顺从里。

天星本是一个憨厚、倔强、木讷但又不乏细心的男子,他孝敬父母,对自己的妹妹呵护有加,在父母眼中,一直是个成熟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他善良、朴实,在家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爱上了与他在同一个工厂的小容子容桂芳。在爱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坦诚的,天星也不例外。他在爱情巨大力量的鼓舞下,从一个拙口笨舌见人就憷的倔小子,变成了在爱人面前情意绵绵的小伙。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本来,他们可以幸福的继续走下去的,但是,这一切,被他最爱、最信任的母亲梁君璧破坏了。

梁君璧在一个深夜知晓了他与小容子的事,她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同意,但是为了稳住儿子、拉拢儿子的心,她选择了暂时的忍让。天星先前的隐瞒,在梁君璧的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她“像是预先测知了天星将摆脱她的控制,她将被儿子冷落、抛弃”,而在她来说“这是决不能允许的”,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她曾经成功地把丈夫纳入她所规定的轨道,也必将更加出色地缔造儿子的未来”,她固执的认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毫无疑问地应该掌握在她的手中”,所以,为了维护她的主宰一切的权力,她利用儿子对她的信任,编造了一个“莫须有”的表妹,引起小容子对天星的误会,拆散了这对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造成了一个不该发生的爱情悲剧。可以说,天星与小容子的爱情线的断裂是最无辜的,梁君璧作为一个母亲,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子的幸福,给天星和另外两个女人带来一生的痛苦。

陈淑彦是这出爱情悲剧中最大的牺牲者。她虽然与自己爱的人结了婚,但是却没有获得她想要的爱情,天星之所以会娶她,一半是为了与小容子赌气,一半是出于对她的感激,从相识到结婚,她与天星都没有认真的交流过各自内心的想法,淑彦只是在新月和梁君璧的旁敲侧击下,认定“天星是一个好人”,在这个善良、单纯的女人心里,一个人很好,就是可以值得托付终身的,但是,她却不知道,她托付终身的人爱的是别人,我想,一个女人的悲哀莫过于此。她与天星的婚姻注定是不完满的。淑彦在回忆自己的 4

婚姻时,“她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只是看着公公婆婆好、小姑子好、家庭好,就以为一定是个美满婚姻,而这些,并不能代替丈夫,也并不等于爱情啊!”她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只是,悲剧已经造成,没有挽回的余地。

韩天星咀嚼着与自己父亲相同的爱情苦果默默谋生,他不忍毁坏这个貌似幸福的婚姻,只能往母亲强行为他安排的路上走去,他的人生脱离了死亡本身,但是却在精神上走向萎靡,这让他的爱情更大地突显出超越现实的悲剧意味。

见证永恒之爱

世界上没有一个青年不曾想到过爱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它可能萌发得很早,也可能贮存得很久;它可能成熟于短短的一瞬,也可能经历漫长的磨难而最终凋落。爱情是一种神物,不遇到适当的时机,它并不显露明显的形态,以至于本人都觉得似是而非。而当他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成熟了。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就经历了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是,他们的爱情依然是个悲剧。

韩新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女儿,她自幼远离生母,与姨母梁君璧隔着血缘的关系,所以并不亲近。新月从小聪明勤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西语系录取。从此,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她与楚雁潮的相遇是偶然的,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作为韩新月的老师,楚雁潮第一眼就看出了深藏于新月身上的自信。他们从相遇、相知到相许,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犹记得新月在期中考试中得到一个完美的五分时,引起了别的同学的嫉妒,甚至有人因为她是少数民族而刻意轻视她,新月觉得很不解,后来在未名湖边楚雁潮的一番话点醒了她。楚雁潮说“种族没有高低,人没有贵贱,灵魂和灵魂之间是平等的,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真理从来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除了它本身之外,并不需要额外地加以理解,正如一个真正美的人,任何附加的首饰都是多余的!”这番话使新月如沐春风,她知道了“比大海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们像朋友一样畅谈,丝毫没有芥蒂;在新月眼中,楚老师是腼腆、深沉、文静的,除此之外,他还有一股外柔内刚的韧劲儿。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立志做翻译工作,共同的言语——热爱文学,共同的喜好——音乐,这些让他们互相敬慕。一个才华横溢、平易近人的老师,一位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燕园内、未名湖畔,他们共同探讨着人生,却不知爱情的萌芽已经在两人心中悄然萌发。

事情并没有按着我们的思维进行,不幸,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中袭来,无情的疾病开始侵蚀新月年轻的生命,她患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症,这个突如其来的魔鬼摧毁了新月的所有希望,她的大学梦,她的翻译家梦,她想与班上同学一起走到毕业的愿望,这些在一刹那间成为泡影,面对孱弱、又几乎失去信心的新月,楚雁潮心中那段久埋的感情终于迸发,他向新月坚定且深情地说出:“爱情,就是奉献,就是给予。”新月在一瞬间麻木了,爱情这个崇高的字眼,她憧憬过,她向往过,她思索过,但还没有寻找过,因此,当爱情叩动她的心扉的时候,她却感到了迷惘,楚雁潮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及坚定的心解释了她的迷惘。人与人是平等的,在爱神面前只有两颗串连在一起的心,他们打破了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勇敢地相爱。伴随着他们最爱的《梁祝》的余音,两个有情人在那一刻,早已随着乐音化为一对蝴蝶嬉戏于古代爱情的旋律上。“啊,那是命运,让您等着我,让我遇到您!”新月甜甜地笑了,爱情的种子终于落地生根,幸福使初恋的她陶醉在这个甜蜜的现实里。医院里。科学无情与人类的多情不断交织,楚雁潮用自己无私的爱化作潮水坚定的推动着新月生命的每一步,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成为维系生命的支柱,成为新月勇敢坚强地活下去的动力。新月曾一度因为自己无法痊愈的疾病而要退出他们的爱情,楚雁潮面对她的退缩,激动地告诉她:“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他们的爱是单纯的,是热烈的,是在真挚的,这种最原始的朴素的爱的方式,充满了温情,在他们心中弥漫。

现实往往是扼住咽喉的一双手,梁君璧在察觉楚雁潮对新月的爱意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这种爱给了女儿多大的支持,而是想到楚雁潮是汉族,与她们隔着一个教门,这种结合是不被真主所容许的。所以她拒绝了楚雁潮,除去这个原因,学生们的猜疑不信任,楚雁潮本身多难的生活,学校方面坚决的阻挠,都像一块块巨石无情地向他们砸来。面对这些,面对新月精神上的创伤与挣扎,楚雁潮一次次化身为勇士,抵挡在这些磨难的前面。他顽强地吞噬掉那些流言蜚语,用自己和煦的话语温暖着新月的心灵。身份、职位、礼教、甚至个人尊严在楚雁潮心里都比不上新月丝毫。然而,他们之间产生的,天然的,无条件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情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死神的扼杀。„„一切都显得 6

那么苍白无力,依然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逝者如斯,阴阳两隔虽然使得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冷却,但是却没有使他们的爱情磨灭,失去爱人的痛苦需要时间来平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几年后,新月生日的那天,回民公墓,一棵树前,楚雁潮脸色沉郁,神情凄楚地伫立着,凝视着面前的土地,一动也不动。暮色悄悄降临了墓地,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升起了一弯新月,淡淡的,若有若无,月光下,树影旁,楚雁潮轻轻地拉起了小提琴,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梁祝》,以此祭奠他们过早夭折的爱情。

刘白羽先生在《序二——穆斯林的诗魂》一文中说:“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事实上的确如此,新月的死无不让所有人扼腕叹息,她的死“成全”了这段凄美的爱情。至此,爱情的悲剧达到了高潮。

“人生是一个过程,它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在过程中追求,会产生不同的效应。[5]”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韩天星、容桂芳、陈淑彦等人在寻找自己爱情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战争、时代、宗教、身份等等,或为爱所累,或成为爱的俘虏,或因爱甜蜜,或被爱遗弃,到最后终是悲剧。悲剧以它特有的美感染着我们,《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并没有因为是悲剧而减少它的魅力,相反它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所有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6]。霍达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带着对爱情的美好希望,写出了这部爱情悲剧的赞歌,我想,在她的心里,不管是畸形婚恋,还是生死不渝的爱情,只要它们曾经付出过,真实存在过,就是美好的,即使这种爱情是悲剧。

四 悲剧分析

韩子奇和梁君璧的结合,可以说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对韩子奇来说,有的是兄妹之情,可是当他为师傅报完仇回来消除误会之后,与璧儿喜结连理。

他们的婚姻看上去很和谐,但是缺少了爱情的基础,破裂只是时间问题。果然,当战争来临,韩子奇为了保存玉到外国避难,而璧儿决定留下,梁冰玉偷偷的跟着去了。在国外,在互相依靠,互相倾诉中产生了感情。这该死的时代,要不是当时打仗,要是韩子奇夫妻一起出国避难,那么他们的婚姻还是“和谐”的。正像冰玉对姐姐说的:“姐姐,原谅我,不是我有意要夺走你丈夫是战争改变了一切,改变了人的命运。”

韩天星与陈淑彦婚姻是成功的,但是他们始终碰撞不出哪怕一丝的爱情火花,当淑彦走进韩家就被天星的妈妈惦记上了,不惜想方设法拆散天星与小容子那纯真的爱情。他们终于结婚,虽然没有爱情基础,但是他们天真的认为可以慢慢培养,但充满阴谋的婚姻注定就是一场悲剧。当天星知道自己与小容子是被父母拆散的时,他们就不可能再产生真正的爱情。可以说是梁君璧一手葬送了三个孩子的幸福。

韩新月,作为韩子奇与妹妹的女儿,肯定是不被君璧所承认的,但是为了留住韩子奇,她答应了留下新月。当新月在大学遇到自己的老师,被他那儒雅的气质所吸引,最终,他们相爱了。在新月病重的时候,老师是她活下去的勇气,但是老师不是回回,回回不能与汉人通婚,在这个教条的束缚下,在梁君璧这个虔诚的信教徒的严令禁止下,新月失去了最终活下去的希望。

在这场悲剧中,梁君璧是个受害者,她本身就是个悲剧,她一生坚决捍卫回汉不能通婚,但是她的丈夫却又是个汉人。她又一手创造了另外两个悲剧。她本身聪明能干,在和奇哥哥结婚的前十年,她是幸福的。但是当战争过后,丈夫和妹妹的归来改变了一切,她变得泼辣,变得不可理喻。她设计葬送了儿子的幸福,又残忍的剥夺了新月最终活下去的希望。她是这一场悲剧的直接参与者,是这一场悲剧的策划者,同时她也是这一场悲剧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李跃红.《中国现代“悲剧情结”及其当代表现形式》.[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P171.[3]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三章 玉归

(一).[4]蓼滩碧浪.《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创作意蕴浅探》.8

[5]金红.《生的求索与死的叹息》P460.[6]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后记.[7]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8]霍达.我为什么而写作[N] 文艺报 1991-4-20.[9]刘白羽.序二——穆斯林的诗魂[N] 光明日报 1990-7-29.[10]马学良、张庭望、张公瑾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下册[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2.[11]霍达.咀嚼悲剧[J] 民族文学 1991-8.[12]刘友宾.心灵的哀歌(《穆斯林的葬礼》的审美价值)[N] 文论报 1989-07-05.[1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 商务印书馆 1979,P49.[14]钱振纲.一曲爱情的悲歌(读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2,(2).[15]马丽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16]李跃红.中国现代“悲剧情结”及其当代表现形式[J] 当代文坛 2005,(04).

第四篇: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婚姻制度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回族的婚姻习俗

《穆斯林的葬礼》,著名长篇小说,作者霍达。这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书中描摹的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无一不让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眼球。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也对此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我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静美如初,难逃月落:韩新月

她出生的时候,一弯新月初升。于是,新月便成了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就真的只是一弯新月,永远停留在最初的静美。

这个女孩子,在外人看来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性情也是值得这么多人痛爱她的。她不似哥哥那样总是一言不发,她懂得讨好亲人,包括姑妈在内。父亲将对冰玉的爱全部寄托在她身上,哥哥与姑妈都懂得她的好,只独那个名正言顺的母亲,她大概总难博得母亲的深爱。从小到大,隐隐约约,她总想母亲为何不是那个慈祥可亲的母亲呢?可是,她是懂事的孩子,她表现的无忧无虑。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从来不曾跟任何人提起。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有自己的理想,梦想进入北京西语系,将来成为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学者。当然,她做到了,在父亲与哥哥的鼓励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这个倔强的孩子,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这样全力以赴了。在北大的校园,她遭遇了她的爱情。

原本以为,新月这样美好的女孩,一定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尔,霍达给了她这样一个名字,同样也给了她这样的一个命运。她终究是这样走了,带走了父亲、哥哥的爱,带走了雁潮最纯洁的爱情,她就这样在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谢了„„

穆斯林不崇尚奢华的葬礼,他们的葬礼有严格的教义在里面。然尔,这本书,这个名,霍达将最完整的葬礼给了这个女孩子。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回族的婚姻习俗。

回族婚姻的特点:族内通婚 回女不外嫁

回族认为,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逊奈”(即圣行)。因此,主张回族穆斯林男女都要结婚,反对终身不娶、不嫁的独身主义。回族对婚姻的这一态度,主要是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明确规定:“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的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穆罕默德也说过:“有婚娶能力者应当结婚。”甚至认为谁不服从他的言行,就是违背他,“我是你们中最敬畏、最害怕真主的人,但我封斋、我开斋、我礼拜、我睡觉、我还娶妻。谁违背我的圣行,谁便不是我的教民。” 回族从形成至现在,始终反对禁欲,反对绝欲,反对终生独身。无论是阿訇,还是一般穆斯林,一般都结婚成家。但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求婚配的现象。伊斯兰教中的嘎得林耶门宦的教主或迁居拱北居住静修的人,过去有终身不娶的教俗,其中有一条教规就是“戒色”,即割断红尘,不娶妻室。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回族对婚姻条件看得很重,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尤其是在回民聚居区,这种择偶的基本条件至今仍在坚持,一般不与非穆斯林婚配。即使在穆斯林内部婚配,也有许多传统的条件,一是看教门,即是否真正的信奉伊斯兰教,是否言行一致;二是看根基,主要看所选择配偶的家庭的家风,是否是正派人家;三是看贫富是否过于悬殊。

对于个别或极少数与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议条件,要求汉族或其他非穆斯林一方“进教”,即皈依伊斯兰教,或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在结婚时,还要由阿匐主持举行“进教”仪式。《古兰经》中明确规定:“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他们信道„„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至他们信道。”

回族还严禁血亲、近亲之间结婚。特别是严格禁止同母、女、伯母、婶母、姨母、乳母、岳母等长辈结婚,也不许同亲妹妹、乳妹、侄女、甥女、儿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回族这种文明进步的婚姻习俗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人的血缘关系非常混乱,近亲、血亲结婚之现象普遍存在。伊斯兰教创立后,这种现象才得到了禁止。《古兰经》曾指出:“你们不要娶你们的父亲娶过的妇女,但已往的不受惩罚。这确是一件丑事,确是一种可恨的行为,这种习俗真恶劣。真主严禁你们娶你们的母亲、女儿、姐妹、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们所抚育的继女„„真主还严禁你们娶你们亲生儿子的媳妇,和同时娶两姐妹。”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注意社会道德风尚,注意人类进步,现在基本上没有伊斯兰教提出的那些血亲和近亲的婚姻关系。但在偏僻落后的山区,由于贫困原因所致,仍有个别兄亡弟纳其嫂的情况。

回族的婚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回族当中的一些官吏、富商、地主等,按照《古兰经》的有关规定和“圣行”,有娶二、三、四个妻子的,但很少有超过四个妻子的,绝大多数回民还是娶一个妻子。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与其他民族一样,按照宪法规定,一律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还注意婚姻道德,认为不正当的两性关系为最不道德、最卑污的行为。《古兰经》强调说:“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

回民对离婚比较慎重,一般不随意离婚。有的夫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欲离婚时,回族当中的阿匐或有威望的老人尽量劝说,劝说后确实无效者允许离婚。离了婚的妇女或丈夫死后改嫁的,都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有些夫妇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想复婚时,须经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说和,在政府登记后,由阿匐念“尼卡哈”复婚。回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

在当今自由婚姻的法制体系下,怎么样处理好法治和民族风俗问题将会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

第五篇:充满悲剧有美感(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

充满悲剧有美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读完这本书,我流泪了,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

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对于新月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母爱,从她记事起就似

乎没怎么受到过母爱,一位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漂亮、时髦,而现在的母亲显然已经老了,变化很大,然而变化更大的不是外表,而是母亲对她的感情,使越来越淡的母女之情,每当面对妈妈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时,她总是本能的惧怕和回避。她多么希望妈妈能够给她

一丁点的爱,或者是理解、肯定。这样或许会消除母女之间的隔阂,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过。甚至在她病重之际,母亲还为哥

哥大办喜事,借口“冲喜”,为了自家的名誉和对穆斯林的虔

诚,反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这一切都是新月无法理解。“她

是我的亲妈吗?”她终于抛下了这困扰了她多年深埋心底的疑

问。直到有一天,父亲讲一封信摊开在她的面前“新月,我亲

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

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

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

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一切都一

目了然,母亲对她的冷漠不关心,甚至无理的要求,完全是因

为她不是亲生的。而她的亲生妈妈呢?是跟爸爸相爱却又无法

结合,不只在何处寻找失落自己的梁冰玉。她想妈妈了,想见

到妈妈,想跟妈妈说说她这十几年来的苦闷,她的眼泪唰地流

下来,呼吸紧促,昏迷,不省人事。而我,看到这里,不得不

被梁冰玉真情流露的信件和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所感动,也不

得不为新月的命运而悲哀。于是,我流泪了。

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

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两

个人都热衷于翻译事业,而韩新月对楚雁潮的事业的发展起了

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英语的热衷,以

及她开朗的性格,美丽的外表,都不得不让楚雁潮动心。起初

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他把自己的爱深深地埋在心

底,决定就这么默默的爱着她,关心着她,永远也不要表白,真正的爱不是拥有。可是,世事的变化是常人无法预料的,当

楚雁潮得知新月的了不治的心脏病后,决定向新月说出自己的爱,以燃起新月对生命的渴望,让她能积极向上的过着每一天。他们相爱了,爱的那么真诚,那么热烈。楚雁潮为新月买了留

声机给她放最爱的《梁祝》,跟她一起翻译鲁迅的文集,完成他们的共同梦想,他对新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使新月的病

情有了好转。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母亲的阻碍。但他们

并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

意同他们一样信奉伊斯兰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

实,继续深爱着新月。只要能让他看到她,就足够了。可这

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当楚雁潮像往常一样冒着风

雪赶往医院的时候,新月正在竭尽全力呼唤他所爱的人,但仅

仅只喊出一个字“楚……”她死去了,绝望、无奈、遗憾的走

了。这样的事实让楚雁潮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个相

爱的人,面对生离死别,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几年后,当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到女儿坟前看望女儿

时,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亲人坟前,用小提琴深情地

拉着《梁祝》。这样一个结局。楚雁潮高大的身影,与新月的一幕幕,他所演奏的《梁祝》和他对新月无边的爱,无不让人的心灵震撼,博人眼泪。也许,新月正在另一个虚空的世界里

对着楚雁潮微笑。

新月是个多么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啊。她对每个人都

那么好。她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都在她得了心脏病

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而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

更加积极地面对一切,做她有权利做的事。可是命运却从不眷

顾任何人,她最终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

开人世,而活着的所有爱她的人,都不得不痛苦的承受这一切。再想想自己,与新月比起来,我是何等幸福的一个人。有父母的爱,有生活和爱的权利,难道这还不够吗?这本书给了我很

大的启发和鼓舞,它让我明白人的贪欲是多么的害人,想要快

乐就是要知足、开朗的面对生活。因为我们有未来,有生活的权利,因此,我们就拥有一切。热爱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

己,关爱身边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延续新月的生命!

吕梁市地方税务局薛凤梅

下载《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悲剧命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与文化冲突

    略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与文化冲突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并成功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长篇小说。它蕴藉着浓厚的悲剧意蕴,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韩新月等在......

    充满悲剧有美感(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

    充满悲剧有美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心得体会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

    《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立足于《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两部小说文本,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宗教和性格两个方面分析两部小说爱情悲剧成因的相似点。 关键词: 小说《荆棘鸟》 小说......

    探析《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的性格悲剧

    探析《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的性格悲剧 摘要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过程,讲述了60年间三代人的悲惨命运,在战争与宗教信仰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物......

    《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文学论文:《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爱情悲剧比较研究[1] 本文立足于《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两部小说文本,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宗教和性格两个方面分析两部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中姑妈人物形象

    《穆斯林的葬礼》中姑妈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中主角的命运沉浮,一般会是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关注的焦点,而小人物的命运,无论生的坎坷还是死的孤苦,我们都视之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实在只......

    浅析《穆斯林的葬礼》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评析 张雪花 【摘要】:《穆斯林的葬礼》塑造了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是其成功所在。以纵向或者横向的方式,将人物放在历史和......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

    冯丽珺 内容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为了个人理想努力过、挣扎过,抗争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买车的曲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