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船舶概论复习知识点
1.船是一个狭长和左右对称的几何体,它的上部、下部和两边分别为上甲板、船底和左右舷所包围。2.船体的几何要素包括船的大小和形状。
3.中线面:通过船宽中点的纵向垂直平面,它把船体分为相互对称的左右舷,因此中线面是船体的对称面。4.舯站面:通过船长中点垂直于中线面的横向垂直平面,把船体分为首尾两部分。
5.基平面:通过船长中点龙骨上缘的水平面,与中线面、舯站面相互垂直,三者组成主坐标平面。6.也有的用设计水线面代替基平面,它是通过设计水线处的水平面,把船体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7.船体型表面在三个基本投影面上的截面分别称为中纵剖面、舯剖面和水线面。8.甲板边线:甲板型表面在舷边的曲线。9.甲板中线:甲板型表面与中线面的交线。10.舷弧:甲板边线的纵向曲度。
11.首舷弧:首垂线处的甲板边线比船舯处的甲板边线高处的距离。12.尾舷弧:尾垂线处的甲板边线比船舯处的甲板边线高处的距离。13.脊弧:甲板中线的纵向曲度。
14.梁拱:为了排除积水,船的甲板是从中线向两舷逐渐下降,下降度FH称为梁拱。
15.船体可分为两部分,在最上层连续甲板以下的称为主船体,以上的称为上层建筑.16.船长(L)----通常选用的船长有三种,即总长、垂线间长和设计水线长。17.总长(LOA):自船首最前端至船尾最后端平行于设计水线的最大距离。18.垂线间长(Lpp):首垂线(F.P)与尾垂线(A.P)之间的水平距离。19.水线长(LWL):平行于设计水线的任一水线与船体型表面首尾端交点间的水平距离。
20.型宽(B)----指船舶型表面之间垂直于中线面方向度量的最大距离,一般指船长中点处的宽度。
21.型深(D)----在船舶型表面的甲板边线最低点处,自龙骨板上表面至上甲板边板的下表面的垂直高度。22.吃水(d)----龙骨基线至设计水线的垂直高度。
23.干舷(F)----自设计水线至上甲板边板上表面的垂直距离。24.长度比(LB)----与船的快速性有关。
BdDdLdLD25.宽度吃水比(26.型深吃水比(27.船长吃水比(28.船长型深比()----与船的稳性、快速性和航向稳定性有关。)----与船的稳性、抗沉性、船体坚固性以及船体内部的容积密切相关。)----与船的回转性有关,比值越小,船越短小,回转越灵活。)----与船体总强度有关,长深比小,船短而高,强度好。
29.舯剖面系数(CM、β)----舯剖面在水线以下的面积AM与型宽B、相应吃水d所构成的长方形面积之比,即
CM=AMBd
30.方形系数(CB、)----船体水线以下的型排水体积与船长L、型宽B以及相应水线吃水d所构成的长方
体体积之比,即 CB=LBd
31.棱形系数(CP、)----又称纵向棱形系数.船体水线以下的型排水体积▽与由相应水线下舯剖面浸水面积
AM和船长L所构成的棱柱体体积之比,即CP=
AML 或CP=
CBLBdCMBdL=
CBCM
32.船体型线图的一般概念:船体是一个具有双重曲度的复杂的流线形体。
33.船体的型线图的三视图:⑴横剖视图----沿船长方向平行于舯站面取21个等间距的横截面,也就是把船
长20等分,共有21个站号:0、1、2、3、4、„
19、20,将各横剖面所截得的船体表面曲线(称横剖线)叠置在舯站面上即得横剖线图。⑵半宽水线图----沿吃水方向平行于设计水线面取若干个等间距的水平截面(一般取7~9个),将各个水平剖面所截得的船体型表面曲线(称为水线)叠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即得半宽水线图。⑶纵剖线图----沿船宽方向平行于中线面取2~4个纵截面得的船体型表面曲线(称 为纵剖线)叠置在中线面上即得纵剖线图。
34.船体型表面上各点在主坐标平面上的坐标值称为型值。35.船舶的航行性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浮性----船舶在一定装载情况下,具有漂浮在水面保持平衡位置的能力。
⑵稳性----船舶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其平衡位置而倾斜,当外力消失后,仍能回复到原来平衡位置的能力。⑶抗沉性----船舶破损浸水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浮性和稳性而不致沉没或倾覆的能力。
⑷快速性----船舶消耗较小机器功率以维持一定航行速度的能力或机器功率一定,船舶以较快速度航行的能力。
⑸耐波性----船舶在风浪海况下的航行能力。
⑹操纵性----包括两方面:①航向稳定性---船舶在航行中保持既定航向的能力。
②回转性---迅速、准确地根据驾驶人员的要求而改变航行方向的能力。36.船舶的平衡条件:船舶静浮于水面,作用其上的力有船舶本身的重力和静水压力所形成的浮力。
37.船舶的浮态:⑴正浮状态:船舶漂浮于静水面,船体中纵剖面和舯剖面都垂直于水面的一种浮态,即
оχ轴和оу轴都是水平的,其平衡方程式为: Δ=w
xG=xB
yG=yB=0 ⑵纵倾状态:船舶自正浮位置向船尾或船首倾斜的一种浮态。оу轴是水平的,船体中纵剖面垂直于水 面,而舯剖面与铅垂平面交成一个角度,此角即为船舶在正浮时的水线与纵倾后水线面相交的角度,这角度称为纵倾角。船舶纵倾的大小以纵倾角或首尾吃水差表示,向首倾斜为首倾,取正值,向 尾倾斜称尾倾,取为负值。其平衡方程式为: Δ=w
xB-xG=(zG-zB)tg
yG=yB=0 39.船的重量归为两大类:⑴固定重量: 这一类重量的总和就是空船质量。
⑵变动质量:这一类重量的总和就是船的载重量。40.民船规定了两种典型的排水量:⑴空载排水量 ⑵满载排水量。
41.军舰规定了五种典型的排水量:⑴空载排水量 ⑵标准排水量 ⑶正常排水量
⑷满载排水量 ⑸最大排水量
42.稳性概念:船舶受到外力作用,就会产生倾斜,当外力消失后船仍能回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并不倾覆, 这就是因为船舶在倾斜的过程中自身产生了一种力矩以抵抗外力矩的作用,此力矩叫做复原力矩。43.复原力矩通常以MR表示,即MR=Δ×GZ 式中: GZ----复原力臂,亦称静稳性臂。
44.常将稳性按其倾角的大小分为小倾角稳性(又称初稳性,倾角一般都小于100~150)和大倾角稳性(倾
角大于100~150的稳性)。前者由静力作用引起,后者由动力作用引起。45.初稳性公式: MR=Δ×GZ=Δ×GMsin 式中GM----初稳性高。46.横稳心半径: BM=BB1=I。
47.稳定平衡:重心G在稳心M之下,MR的方向与横倾方向相反,当外力消失后,能使船回复至原来平衡
状态。
48.不稳定平衡:重心G在稳心M之上,MR方向与横倾方向相同,使船舶继续倾斜,其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49.中性平衡:重心G和稳心M重合,GM=0,MR=0,当外力消失后,船不会回复到原来位置,也不会继续 倾斜,船舶可平衡于任意位置,其平衡状态是中性的。
50.移动小量重量对浮态和初稳性的影响:⑴水平横移 ⑵水平纵移 ⑶垂直移动 ⑷任意方向移动。51.增减小量重量对船舶浮态及初稳性的影响:⑴在漂心垂直线上增减重量 ⑵在任意位置增减重量。52.自由液面对船舶初稳性的影响:船上设有淡水舱、燃油舱、压载水舱等各类液体舱柜,若舱内液体未
装满,则船舶在倾斜时,舱内液体也随之倾斜,且保持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液面称为 自由液面。53.GZ=ƒ()的曲线叫做静稳性曲线,其纵坐标是GZ,横坐标是。54.船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 K=
MqMf,K≥1。式中:K----稳性衡准数。Mq----船舶所受到的动倾斜力矩。
Mf----风压动倾力矩。
55.提高稳性的措施: ⑴降低船舶的重心。⑵增加船宽,可提高初稳性。⑶加大型深可提高大倾角稳性。
⑷减小自由液面 ⑸减小受风面积。
56.抗沉性概念:是指船舶在一舱或数舱破损进水后保证不沉不翻的能力。
57.船上设置水密舱的目的:当船破损进水后,可将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致蔓延到全船。
58.船舶的干舷:当船舶破损进水,吃水增加时,仍不致使水漫过水密甲板,给船留有一定的储备浮力,干舷越大,储备浮力也越大。
59.对抗沉性的要求:船舶破损后的水线不得超过水密甲板边线下76mm(3英寸)。60.船舶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
裸体阻力
静水阻力
水阻力 附体阻力
总阻力 汹涛阻力
空气阻力 附加阻力 61.船舶阻力相似理论: ⑴雷诺定律----摩檫阻力的基本规律。
摩檫阻力系数 CF=RF12=ƒ1(RN)雷诺数RN=
2vsLv
sv ⑵傅汝德定律----兴波阻力的基本规律。⑶全相似定律----船体总阻力的基本规律。兴波阻力系数 CW=RW12=ƒ2(Fr)傅汝德数Fr=2vgL
Sv62.傅汝德假定要点是:⑴船的总阻力分为独立的两部分,一是摩檫阻力RF,只与雷诺数有关;另一是粘
压阻力RPV与兴波阻力RW合并后的剩余阻力RR,只于傅汝德数有关。
⑵船的摩檫阻力等于同速度、同长度、同湿面积的平板摩檫阻力。63.船舶的附加阻力包括三部分:附体阻力、空气阻力、汹涛阻力。
264.估算阻力的近似方法: ⑴海军常数法。设计船的有效功率PE=⑵艾亚(爱尔)法。PE=0.643CVS3,式中C----海军常数。
VS3C2。⑶泰勒-盖脱勒法。⑷陶德法。
65.螺旋桨的特性曲线:KT,为螺旋桨的推力系数;KQ,为螺旋桨的转矩系数;
0,为螺旋桨敞水效率; J为螺旋桨的进速系数。
66.螺旋桨与船体的相互作用:
一、伴流。产生伴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⑴摩檫伴流。⑵由船身周围的
流线运动形成的势伴流。⑶由船舶之兴波作用所引起的波浪伴流。
二、推力减额。
三、推进效率。将推进效率分解成下列形式:D=
RvS2nQ=
Tva2nQ0.RvSTva.Q0Q=0.H.R
67.螺旋桨的空泡:“空泡”是桨叶表面某处水压力低于水的饱和蒸汽压力时,水气化而聚集在该处表面 的汽泡。它的形成一方面与水的汽化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叶表面各处水动压力分布情况有关。
68.空泡对螺旋桨的影响:⑴通常是从叶梢向叶根漫延,对同一切面而言,则从导边向随边发展,当空泡
仅占吸力面的一部分时,桨叶的推力、转矩和效率均不发生明显的影响,可称第一阶段空泡。
⑵随着空泡数的进一步降低,空泡发生的区域逐步扩展,整个叶背面导边至随
边绝大部分或全部被空泡所笼罩,甚至伸向随边之后,称之谓片空泡。这时螺旋桨的转矩下降,推力
降低更多,螺旋桨的效率亦降低,称为第二阶段空泡。69.空泡检验:应用柏利尔空泡检验图进行空泡校核的方法。
70.设计螺旋桨时考虑的问题:⑴螺旋桨数目 ⑵螺旋桨直径 ⑶螺旋桨转速 ⑷桨叶数目
⑸桨叶外形和叶切面形状
71.船舶的摇摆:对航行性能影响较大的即横摇、纵摇和垂荡运动,以横摇运动尤为重要。72.舵的几何要素: ⑴舵面积AK----指未转动的舵轮廓在中线面上的投影面积.⑵舵高h:指沿舵杆轴线方向,舵叶上缘至下缘的直线距离.⑶舵宽b:指舵叶前后缘之间的直线距离。
⑷展舵比:指舵高与舵宽的比值。
73.舵的回转圈:船舶要改变航向或保持直线航向都要操舵。舵力约大,产生的转船力矩也越大,船的
回转性也越好。
74.舵的设计:由试验得出,取决于转舵是冲角的大小,一般在设计舵时所取的最大舵角为350。75.船舶在静水中的摇摆:⑴静水无阻尼横摇 ⑵静水有阻尼横摇 ⑶纵摇和垂荡运动的周期。76.船舶强迫横摇摆幅出现的四种情况:⑴
⑶
TT时,b= 安全。⑵
T时,b=0 不安全。T1时,b= 最危险。⑷
T任意值(非0非1)。
77.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应尽力避开谐摇区 0.70<
<1.3。
78.减摇装置: ⑴舭龙骨 ⑵稳定鳍 ⑶减摇水舱
79.作用在船体上的力:重力和浮力。
80.中拱:浮力是向上的而重力是向下的,船的舯部就要向上拱起而两端下垂,这种状态称为“中拱”。81.中垂:当波谷在船舯时,船舯吃水减小,重力将超过浮力,船的首尾吃水增加,浮力则大于重力,于
是船舯下垂而首尾两端上翘,这种状态叫“中垂”。
82.总纵强度:船体结构抵抗纵向弯曲不使整个结构遭受破坏或严重变形的能力。83.横向强度:指横向构件抵抗横向载荷不使其破坏和变形的能力。84.局部强度:指个别构件对局部载荷的抵抗能力。
85.船体结构的骨架型式:⑴纵骨架式 ⑵横骨架式 ⑶混合骨架式。
86.船舶主体结构:
一、外板和甲板板。
二、船底结构:⑴横骨架式单底结构 ⑵横骨架式双层底结构。
⑶纵骨架式双层底结构。
三、舷侧结构:⑴横骨架式舷侧结构 ⑵纵骨架式舷侧结构。
四、甲板结构:⑴横骨架式甲板结构 ⑵纵骨架式甲板结构 ⑶支柱。
五、舱壁结构。
六、首尾端结构。
87.其他结构:⑴基座结构 ⑵轴隧结构 ⑶机舱棚结构。
一、名词解释
垂线间长、型表面、型深、型宽、吃水、干舷、水线面系数、中横剖面系数、方形系数、(纵向)棱形系数、浮性、稳性、空船排水量、储备浮力、抗沉性、限界线、一舱不沉制、(横)稳心、快速性、兴波阻力、耐波性、转首性、推进系数、谐摇、操纵性、航向稳定性、纵骨架式、总纵弯曲、总纵强度、横骨架式、锚泊设备、船舶系统、航海仪器、区域造船法、舾装工程、船体建造工艺
四、简答题
1、古代船舶和近代船舶各有什么特点?
2、现代船舶有什么特点?
3、船舶分类方法有哪些?
4、运输船有哪些种类?
5、高速船有哪些种类?
6、杂货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7、滚装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8、客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9、集装箱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0、散货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1、矿砂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2、油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3、什么是船舶航行性能?它包括哪些?
14、船舶稳性如何分类?
15、船舶的三种平衡状态及其条件是什么?
16、如何提高船舶的抗沉性?
17、船舶阻力如何分类?
18、船舶摇荡运动有哪些危害?
19、什么是谐摇?如何避免谐摇?
20、回转圈有哪些几何要素?并作图示意。
21、有杆锚有什么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有杆锚是什么?
22、无杆锚有什么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无杆锚是什么?
23、主船体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24、《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3年修正案对救生设备有哪些新的要求?
古代船舶和近代船舶各有什么特点(1)古代船舶的特点是:木质船体,依靠人、畜或风帆推进,排水量小。(2)近代船舶的特点是:动力采用蒸汽机,或机帆联用;造船材料从木板、铁板迅速过渡到钢板,推进器最初采用明轮,然后过渡为螺旋桨。
现代船舶有什么特点(1)船舶动力采用内燃机等先进动力装置,具有先进的导航设备;(2)现代船舶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与智能化、标准化与系列化、高速化与高性能化、环保化与节能化;(3)客船越来越高速、舒适和安全;(4)货船的装卸效率越来越高。
船舶分类方法有哪些(1)按造船材料分(2)按推进动力分(3)按推进器分(4)按航区分(5)按机舱位置分(6)按用途分
运输船有哪些种类(1)运输船可分为客船、干货船和液货船。(2)客船包括:邮轮、旅游船、客滚船、客货船、客渡船、客滚渡船、火车渡船等。(3)干货船包括:杂货船(普通货船)、散货船、散粮船、矿砂船、自卸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多用途船(兼用船)、半潜式甲板驳、冷藏船等。(4)液货船包括:油轮、成品油轮、液化石油气船、液化天然气船、液体化学品船。
集装箱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上甲板平整,可堆集装箱;(2)双层船壳,单甲板船,舱口宽达80-90%B;(3)航速快,装卸效率高;(4)尾机型或中尾机型,压载舱多。
散货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主要运输粮食等积载因数较大的散货;(2)通常载重量很大,船型肥大,航速低;(3)单甲板船,舱口大,舱口围板高;(4)货舱截面为八角形,在舷侧的上、下角处设有上、下压载边舱。
油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通常载重量很大,船型肥大;
(2)都是尾机型船,单机单桨单舵,航速低;(3)单甲板船,甲板平整,舱口圆形且很小,铺设各种管系;(4)较大的油轮设有纵舱壁,防火要求高。
客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飞剪式船首,上层建筑庞大,层数多;(2)水下线型较削瘦,方形系数小;(3)浮性、稳性、抗沉性好,消防救生设施完善;(4)中机型,主机功率大,航速高。
矿砂船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主要运输积载因数较小的矿石等;(2)通常载重量很大,船型肥大(3)货舱截面为六角形,有大容量的压载边舱和很高的双层底舱;(4)单甲板船,尾机型,航速低。
高速船有哪些种类(1)水静力支承型:单体高速船、双体高速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穿浪双体船、垫气船;(2)水动力支承型:滑行艇、水翼船;
(3)空气静力支承型:全垫升气垫船、侧壁式气垫船;(4)空气动力支承型:地效翼艇(5)超导推进船
如何提高船舶的抗沉性?(1)增加干舷高度,提高储备浮力;(2)合理分舱,增设水密舱室;(3)改进船体形状;(4)不超载,货物系固良好;(5)保持适当的浮态和稳性。
船舶阻力如何分类(1)船舶阻力可分为基本阻力和附加阻力;(2)基本阻力可分为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和兴波阻力;(3)附加阻力可为污底阻力、附体阻力、空气阻力、汹涛阻力和浅水附加阻力。
船舶摇荡运动有哪些危害(1)影响船舶航行性能和强度;(2)影响仪器设备正常工作;(3)引起货移、货损;(4)影响乘员舒适性。
什么是谐摇?如何避免谐摇船舶受到的遭遇周期等于船舶固有自由横摇周期时的横摇,称为谐摇。避免谐摇的有效方法是:(1)改变船舶重心高度;(2)改变航向和航速。
回转圈有哪些几何要素?并作图示意(1)回转圈几何要素有:偏距Kk、进距Ad、横距Tr、旋回初径Dr、回转直径D 主船体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1)船底结构,包括单底结构和双底结构;(2)舷侧结构,即连接船底与甲板的侧壁结构;(3)甲板结构,(4)舷边结构,(5)舱壁结构,包括横舱壁结构和纵舱壁结构;(6)首尾结构,包括首部结构和尾部结构。
有杆锚有什么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有杆锚是什么 有杆锚的特点是在锚杆上装有可拆的或固定的稳定锚杆,工作时仅以一个锚爪啮入泥土中,具有较大的爪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历史悠久的海军锚。
无杆锚有什么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无杆锚是什么 其特点是省去了稳定锚杆,锚爪可以转动若干角度,且每个锚爪同时啮入土中。使用最多的是霍尔锚。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3年修正案对救生设备有哪些新的要求(1)对国际航行的的客船,哟阿丘配置能自动扶正的部分封闭救生艇或全封闭救艇。(2)对运载易燃货物的油船、化学品质船等,要求配备能防火至少8分钟的耐火救生艇。(3)对2万总吨以上的大型货船,要求其救生艇能在船舶一5kn航速航行时降落下水。(4)要求救生衣能保温。(5)要求救生圈配备自亮灯和自发烟雾信号。(6)要求救生艇,救生筏在船舶横倾20*时能安全降落下水。
第二篇:集美大学期末复习材料
期末复习材料
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以下原理: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这正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要求的。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必须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指导实际工作的方针、政策,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是坚持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超历史、超时空的“左”的倾向,也要反对落后于时空条件变化的右的倾向。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实际情况,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理。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坚持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原则,也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因此,它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就是要看它是否从这个实际出发,是否符合这个实际。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重要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试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党、议会、政府、法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政体而言,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政党制度而言,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国家结构形式而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及“一国两制”。政治体制是与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权限划分,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形式,组织协调各种机构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等。政治体制改革,顾名思义,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决不是改变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形成的,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它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旧政治制度比较,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以及官僚主义问题,这些弊端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相当紧迫。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消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加以确认,我们所有的改革最后能不能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作风、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体制则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实现形式。如果不切实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认真解决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基本政治制度就会发生扭曲,人民当家作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参加管理的形式和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曾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第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设起来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只有凭借一定的政治设施和制度才能得到贯彻和传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与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各方面内容:
这就是: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并进而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包括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固有弊端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发展城乡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和反腐败斗争等各个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其中,有些已经取得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效,有些还在继续探索、经受实践的检验。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必须肯定的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需要的。对这个制度不是抛弃,而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永远不能动摇这个信念。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可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千年以来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好局面吗?这一切发展都是在我们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发生的,难道这种政治体制要不得吗?!难道制造了那么多危机的西方体制是好的吗?!他们都要改变了,我们还要搬过来么?!难道这是对人民负责?!难道这样才算是社会的“良心”?!
什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正确的方向就是坚持“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在强调民主、发展、自由等的同时,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今天的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意志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一切。而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推进人民的事业的,是为保障并不断扩大人民权益的。在这之外,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都要依法而行。“三统一”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正在上演一场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历史剧。离开了这当中任何一条,我们都会犯错误,人民都会遭殃。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今后的改革之路上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政权建设,这其中的核心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要有更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好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更好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还要有更好的任期和退出机制。
其次是改革完善行政体制,使之更加有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一方面是提高行政的效率,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配置,具体来说是大部制。不光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尝试。另一方面则是转变政府工作作风,调整政府工作的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再次是推进基层和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主要是指村、乡一级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出现的基层公共事务的人民会商制度,这个制度创新开始于浙江台州温岭的“民主恳谈”,这是现阶段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式。此外,很多地方人大在吸收人民群众的参与,广泛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比如:浙江温州乐清人大的人民听证制度等。这些都是中国的政治创造,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今后还要继续推广、继续探索。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势头很好,中国已经确实进入了复兴模式,坚持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探索完善,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即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发展方向;矛盾的斗争性则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并最终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新事物诞生。
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有诸多国家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着地球上的资源。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进行贸易往来,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它们也相互竞争,力图在各个方面获得相对多的利益。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和斗争中走到了今天的。首先,伴随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形成,各国之间出现了贸易往来,各国开始了交往,使得地球上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比以往更大。其次,随着各国,尤其是大国对现状的不满,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对立、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许多局部性的战争都是这种斗争激化的结果。战争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不过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原子弹、氢弹都是在战争背景下诞生的。今天,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同样共同推动着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由此可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矛盾决定商品二因素矛盾
举例说明: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它体
现着人和社会的关系。
答:(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简述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减不定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两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相等。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表明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把增多了的商品所含的相应减少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加在一起,其总量与原先的总量一样。反之亦然。
第三篇:大学管理概论知识点
1、组织是指一种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原则:(1)对工人的工作要素开发出科学的方法,研究并改善工人的动作,调整和规定好劳动时间定额;(2)科学挑选和教育工人,选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用标准方法培训工人;(3)与工人衷心合作,确保所有工作都按提出的科学原则去做;(4)管理者的工作和职责与工人大致对等,而管理者应承担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
5、什么是科学管理: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对工人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以此方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6、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合理—合法权利为基础,不是以个人或世袭地位为基础。
7、梅奥做的霍桑试验主要结论是: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提高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8、“组织环境”是指企业边界之外对企业运作可能产生影响的力量和条件。
9、一般环境是指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以及全球力量等更大范围的影响企业及其任务环境的一组力量。一般环境中的主要力量有:经济力量、全球力量、技术力量、社会文化力量、政治和法律力量。
10、任务环境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
11、组织文化是组织在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对组织的性质、准则、风格和特征等的认识。
12、计划的定义: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的综合的统筹安排。它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提供从目前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和桥梁。
13、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
14、计划制定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
15、目标管理的特点:(1)明确目标(2)参与决策(3)规定期限(4)反馈绩效
16、目标管理的过程和步骤(80页):(1)制定目标(2)目标实施(3)成果评定
17、分部型组织结构也称“事业部结构”。它指组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按照产品类型、顾客类型、地域等设计、建立若干自我包容的不同的业务单位组成的事业部,并由这些事业部进行独立业务经营和分权管理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18、矩阵型组织的优点是:促进专业资源在各项目中共享,便于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经济性。缺点是:放弃了统一指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又隐藏着有共同下属的管理者的权力斗争。P10919、组织变革包括:战略变革、技术变革、产品变革、文化变革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罗宾认为)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有合法权利进行奖惩,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的职位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结论: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不一定是领导者。
41、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决定领导的有效性,关键要看下属的成熟程度,据此形成了四种领导风格:指示型(高任务—低关系)、推销型(高任务—高关系)、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
45、控制的作用:检验作用、调节作用
48、计划的目的(P68-69)1计划指明方向,协调工作,;2计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确定性;3计划可以减少浪费和重叠性活动;4计划有利于管控
45、波特模型的五种力量?P851、行业内竞争对手数量
2、潜在入侵者的威胁
3、购买者的力量
4、供应商的力量
5、替代产品的威胁
49、哪些因素影响组织员工的伦理行为?课本P55_p57 图3-5-1 ppt50、组织设计的原则1)劳动分工:分工与协作2)统一指挥:一个主管3)权责对等
4)层幅适当5)部门化
51、什么是领导职能?是指通过管理者实施影响下属的领导行为,把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进行有效匹配。
第四篇:集美大学公选课程《自然资源概论》考试题
集美大学公选课程《自然资源概论》考试题
2000年12 月
一、名词解释:(15分)
1、自然资源(4分)
2、软资源(3分)
3、环境资源(3分)
4、可持续发展(按照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1987年提出的定义回答)(5分)
二、填空:(20分)
1、现代资源科学是研究各种资源和资源整体(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与--------------规律、----------------规律、形成环境以及合理开发、----------、-----------、------------、----------、-------------、----------与管理的一门科学。(3分)
2、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包括--------------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资源和-------------资源等。(4分)
3、社会资源的特点:-----------性、-----------性、-------------性和------------性。(4分)。
4、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源、------------资源、------------资源和管理资源。(3分)
5、中国有--------------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有--------------万平方公里海域(蓝色国土)(2分)
6、狭义的海洋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资源、-------------------资源、-------------------资源和-------------------资源、(4分)
三、简答题:(20分)
1、资源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8分)
2、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是什么?(8分)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4分)
四、论述题:(45分)
1、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是什么?(10分)
2、如何树立辨证的自然资源利用价值观?(15分)
3、从长期的资源战略对策角度,试论如何确保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总目标的实现。(20分)
第五篇:集美大学 机械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总结
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机械系统:由若干机械要素组成,彼此间有机联系完成特定功能。
1系统的特性:1 目的性 2 整体性 3相关性 4环境适应性。
2系统的组成:1动力系统2传动系统 3执行系统 4控制系统 5支承系统.3系统的6个原理:1整体性原理 2结构性 3开发性 4动态性 5层次性 6目的性
4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 2性能要求 3可靠性要求 4工作效率 5适应性 6经济性7寿命要求 5系统的一般设计过程:市场需求-产品策划-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产品运行-产品报废与回收 6机械系统设计的前沿设计:模块化设计,协同设计,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动态设计
7设计类型:开发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设计
8总体设计的原则:1需求原则 2信息原则 3系统原则 4简单原则
9总体设计的内容:1原理方案设计 2确定参数 3总体结构设计 4分析与评价
10工业技术系统处理对象:能量物料信息
11待设计系统的功能:变换传递 保存
功能元:是指能够直接从技术效应和逻辑关系中找到可以满足功能要求的最小单位,是产品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产品功能分析的基本单元(物理功能元,数学功能元,逻辑功能元)
12总体布置的基本要求:1功能要求 2性能要求 3结构要求 4工艺要求 5使用要求
13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1尺寸参数2 运动参数 3 动力参数
14创新技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头脑风暴法,TRIZ法
15方案评价的方法:加权评价法价值工程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单因素,多因素)
传动系统的功能:1实现从动力源到执行件的升降速功能 2实现执行件的变速功能 3实现执行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变化功能 4实现对不同执行件的运动分配功能 5实现从动力源到执行件的动力转化 16传动系统的类型:分级变速传动系统 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定比传动系统
17传动系统的组成:变速装置 启停和换向装置 制动装置安全保护装置
18扩大传动系统的变速范围1 增加传动组 2采用分支传动3采用背轮机构 4采用混合公比
19系统结构设计的原则:1从内到外 2从主到此3从局部到整体4从粗略到详细
20执行系统的功能:1传递和输出所需要的运动2传递和输出所需要的动力3实现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变换 4完成预定的辅助功能
21执行系统的组成:1执行末端件:执行系统中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零部件完成一定动作
2执行机构:驱动执行构件,传递变换运动和动力以满足执行构件要求
22箱体轴线布置:1平面布置 2三角布置 3轴线互相重合布置
23支撑件的静刚度:1自身刚度 2局部刚度 3接触刚度
24支撑件的截面形状:1 圆形截面扭转惯性炬较大 矩形截面弯曲惯性矩较大 2空心截面可以增大惯性矩3封闭结构的惯性矩比未封闭的大
25支承件的结构:1隔板 2加强筋 3窗孔 4连接结构
26设计支撑件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便于铸造 焊接 加工和装配
27提高支承件动态性能的措施:1提高支撑件的静刚度 2增加支撑件的阻尼
28转速图的拟定原则:1前多后少 2 前密后疏 3 “升2降4”原则 4 前慢后快
超速现象:当一条传动路线工作时,在另一条不工作的传动路线上传动件出现高速空转的现象。危害:加剧齿轮和离合器磨损及噪声,增大空载损失
29载荷的确定方法:1 类比法 2实测法 3计算法
设计带式制动器时,应使拉紧力作用在制动带的松边。
原因:1装在转速高的传动件上,可使结构尺寸小些 2装在靠近执行机构的传动构件上能使传动链中其他传动构件避免过载运行 3因此应该放在靠近执行机构且转速高的传动体上
30控制系统的组成:1发令环节 2 执行环节3转换环节
31总体主要参数的确定:1尺寸参数2运动参数3动力参数4重量参数5性能参数
11.从控制系统的原理来看控制系统由3个环节组成,发令环节,执行环节。
12.系统的产生有生核,合并,因果,自繁,外力等五种形式。
13.在导轨副中,运动的一方称为动导轨,不动的一方称为支承导轨。
14.提高支承系统热特性的措施有均热,采用“热对称 ”结构,散热和隔热。
1.设计对象的四个共性
1)具有确定的技术过程。
2)具有接受和转换物料、能量与信息状态的功能。
3)由许多要素集成。设施、设备、机器、零部件、元器件等。
4)由人规划、设计、加工、建立和使用
2.简述系统的三个定律
系统论第一定律:系统的属性种类总是多于组成它的各个事物在孤立状态时的属性种类 之和,对于可
量度的某具体属性的值,系统可能起到放大或缩小作用,也可能不发生变化,究竟起何作
用取决于该属性的本质、系统的结构以及系统内协同作用的强弱。
系统论第二定律:在保证实现环境允许系统达到的功能的前提下,整个系统对空间、时间、物质、能
量和信息的利用率将趋于最高。
该定律又称之为五率最高原则。
系统论第三定律:不同的系统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从一个系统上得出的规律,可
以推广或还原到与之相似的其它系统上去
4.先进设计与常规设计的比较
设计对象:先进技术考虑了人、机、环境的相互协调,从而发挥产品的最大潜力或提高系统的有效性。
工业设计、人因设计、生态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成果不胜枚举。
设计过程:先进设计在手段、方式和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充分采用计算机、自动绘图和数据库
管理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效率,且使修改设
计十分方便。它由过去的串行设计发展为并行工程,正在向全程自动化设计发展。
设计方法:先进设计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经验、类比方法提高到逻辑的、理性的、系统的新设计方法。它广泛采用系统化设计、创新设计、智能设计和虚拟设计等,使设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中不少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技术系统设计过程规律性:抽象到具体发散到收敛 继承到创新定性到定量 部分到整体 常用动力机:电动机,液压马达,气压马达,内燃机
执行机构的功能:1施力2夹持3搬运和运输4分度,转位与定位 5检测 6复杂动作
操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机械系统的干扰:来自被操作的机械和周围的其它机械
2)自然环境的干扰: 3)操作者的干扰:来自操作者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体健康、心情、情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生理或心理的不良变化
功能修正量:穿鞋着衣产生的各方向尺寸变化量(高度、围度等);人体姿态不同产生的变化量;为了确保产品功能的修正量。
心理修正量:为了消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追求美观等心理需求而作的尺寸修正量。支承系统的基本要求:
足够的静刚度:支承件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较好的动特性:抵抗振动的能力。
良好的热特性:要求支承件的热变形较小或均匀。
最小的内应力:内应力会引起支承件的变形
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和合理的结构布局
提高支承系统热特性就是设法减少热变形,特别是不均匀的热变形,以及降低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散热和隔热
均热
采用“热对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