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学概论[第六章艺术作品]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 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一章,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相关属性。艺术作品是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关键性主题,因此也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一些范畴的关系的掌握。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常 会测试到的内容。具体而言,艺术作品的内容部分,需要重点掌握艺术作品的内 容、主题、题材等概念的含义。艺术作品的形式部分,需要理解其内在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这两种形式因素的含义与特征。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有一些相关的重要属性,包括意蕴、意境、风格、格调、品位与商品属性等,它们与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密切关联。艺术意蕴是本章的难点,必须清楚理解其含义。典型与意境是本章的重点,考生要熟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些细化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风格,除了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其概念之外,重点还在于考查其特征,包括分析其多样性的原因、民族风格与时代风格。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在以前的考试中很少出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活跃兴盛,这一问题也成为
第二篇:艺术学概论[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并明确指出,尽管艺术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在关于艺术功能的探讨中,大家要明确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重点掌握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这三大社会功能,熟知其指代的研究范畴,并学会结合社会生活,分析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在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中,要掌握其“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三个特点。在这一部分中,多会出现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在“艺术教育”这一环节,首先要掌握中外艺术学者在艺术教育领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明确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并学会利用实例分析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艺术学概论知识点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
“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这里的两个事物分别指“物体”和“动作(情节)”。
他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将对象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前,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直接描写对象,不如采取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对象。
(莱辛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
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
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
“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第四篇:“艺术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附:模拟试题
“艺术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样卷)
一、名词解释(4×3=12分)1. 艺术创作 2. 艺术作品 3. 艺术鉴赏 4. 艺术风格
二、填空题(20×1=20分)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 ”、“__ ”、“__ ”(“__ ”)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 和 的统一。4.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__ ”、“__ ”、“__ ”、“__ ”、“__ ”等五种。5.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__ ”、“__ ” 和“__ ” 三种。
三、简答题(3×7=21分)1.简要论述艺术的起源。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3.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四、论述题(2×12=24分)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2.什么是艺术的形象性?
五、鉴赏题(任选一题,23分)1.鉴赏一幅中国画,并指出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2.试分析一部中外著名的影片。3.请举一摄影作品例,进行鉴赏。试题答案参考
一、1.艺术创作 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1. 艺术作品 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 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摹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5.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三、1.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2.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3.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四、1.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
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五、(选择1)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各题答案可以发挥教材中所讲的主要点,也可不囿于教材的说法,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给高分。更要鼓励研究性、创造性答题。)
第五篇:现代汉语[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主要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了解共同语、方言、基础方言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形式,了解文学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
三、现代汉语方言
了解方言形成的原因,掌握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一般掌握现代汉语七大方言、成因及相应代表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而且要识记某一方言的代表话。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掌握现代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能够分别从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来加以举例说明。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了解现代汉语的地位。
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一、历史的回顾
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央制定的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掌握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主要任务。了解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是促进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了解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规范。北京话中的异读、土话成分等不能成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方话中的使用范围小的词汇也不能进入普通话中。了解规范化的意义。
三、推广普通话
了解20世纪50年代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即“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了解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的四项工作。
第三节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一般掌握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掌握课程的主体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