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史宣传在红色旅游中的效果提升探讨
党史宣传在红色旅游中的效果提升探讨
[摘要]红色旅游的发展在为各地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党史宣传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鉴于党史在红色旅游中的征集研究、宣传教育、社会综合等功能,应进一步思考发挥党史在红色旅游中的宣传教育效果,以期助推红色旅游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党史研究红色旅游效果建议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有了近94年的光辉历史。90多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遗址遗迹,它们就是党的革命历程的里程碑,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人们瞻仰革命圣地活动到发展成了旅游的一种项目,我们称之为红色旅游,这种旅游对于宣传党的革命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历史为红色旅游提供了翔实的内容,是红色旅游的生命线,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必须思考进一步提升党史宣传的效果。
一、红色旅游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或纪念地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它与中共党史密不可分。近年来,红色旅游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建党等活动为契机,创造了一个个历史性的突破。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至2007年,革命圣地延安分别接待国内外游客509万人次、560万人次和650万人次,年均增长13%,综合收入分别达到20亿元、26亿元和35亿元,年均增长32%。2013年,井冈山的参观人数达到8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亿元[1]。红色旅游的兴起,使革命圣地已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度假胜地。
在审视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再来聚焦一些与上述火爆现象反差极大的其他红色资源丰富和集中的地区,这些地方大多面临相同困境:1.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有关场馆、展馆和纪念设施,征集了众多陈列展品,但游客还是廖寥无几,甚至有些地区的红色资源任其风吹雨淋,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多数打着“红色旅游”品牌,实际上还得依靠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2.从游客来源看,当前参加这些地方红色旅游的人群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集体组织的学习考察,时间主要集中于七一、十一等重要党史、国史纪念日前后;二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参加过革命战争或经历过战争洗礼,对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充满了深情与怀念的人们;三是以自助形式自发前来观光的中青年人群,目的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时间主要集中于寒暑假。游客游览方式的选择上是组织性多、自发性少,年龄上是中老年多、青少年少。3.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目前红色旅游产品基本上处于初级和粗放型阶段,对重大党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某些纪念场馆的解说和展示方法不够形象生动、有趣,缺乏游客的参与和互动等。就整体而言,红色旅游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吸引力大。
随着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红色旅游产品该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对革命战争年代缺少感性认识的年轻一代,如何吸引他们产生游览兴趣。这些都是摆在红色旅游设计者和党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表象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原因。红色旅游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虽与当地经济状况、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等有密切关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充分挖掘和展示当地的红色资源优势。内涵发掘不足,党史研究与宣传没有做到位是造成多数红色旅游目的地“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
党史研究部门是红色旅游内容的开发者和提供者。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党史部门的配合,需要党史宣传教育的深化。实际上,党史研究部门同样也需要开拓新的领域,扩大资政育人的作用,这就要求党史研究部门要借鉴与影视业、报刊出版界合作的成功经验,利用好红色旅游这个新兴载体,找到扩大党史受众面的平台和走向市场的突破口。如果二者能有机结合,不仅可为红色旅游注入活力,而且可使党史宣传教育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二、党史在红色旅游中的功能
党的历史是红色旅游的生命线,它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具有征集研究、宣传教育和社会综合等功能。
1.征集研究功能。党史研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征集史料,坚持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做到不唯心、不唯上、不唯书,存真史,存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丰功伟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人民对这一过程中留下的遗址遗迹充满感情。为发展和提升红色旅游,客观上需要党史工作者发挥征集研究功能,会同文物、旅游等有关部门,从不同视角和出发点,以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原则,尽可能地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资料,甚至小到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征集研究,并加以甄别。在对当地及背景性资料进行全方位收集的基础上,党史部门还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党史的各个方面、各个专题、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准确把握历史脉络,为红色旅游开发出谋划策。
2.宣传教育功能。红色旅游热的兴起,说明革命圣地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了解和学习党的历史的政治热情,从而渴望实地踏访革命圣地,切身体会我们党创业的艰辛,思考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2]。这也要求我们党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这一有效载体,用党的光荣历史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党史的宣传教育功能,一方面能引导红色旅游在项目设计上注重反映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人们将红色旅游的若干内容作为党史专题去研究,促进党史宣传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党史在红色旅游中教育功能的反映,并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情入理的感化。党史宣传教育和红色旅游的有效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实情实景中感受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能亲身感受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旅游中的党史宣传教育功能较其他形式更具有说服力。
3.社会综合功能。发挥党史的社会综合功能,可以增加红色旅游项目设计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传统的那种将党史宣传教育脸谱化展示方式,已经不能迎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对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缺乏感性认识的年轻一代,感兴趣的是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东西,党史工作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切活动,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活动经验教训、发展规律、重要人物、规章制度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历史现象的多元化决定了党史宣传教育的多样性,客观上为红色旅游景物语言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开发红色旅游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史实,尽量开发体现当时场景的陈列,适当增加与游客互动的项目,以此丰富红色旅游的党史文化内涵,有效扩大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
三、提升红色旅游中党史宣传效果的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当前红色旅游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鉴于党史在红色旅游中有着多种功能,为更好地促进党史宣传教育在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中发挥功能,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党史工作部门应积极参与其中,与文物、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牢牢把握各个环节:在征集史料时,明确主题主线,分析细节;在旅游产品设计时,提供权威、翔实的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在产品面世前,严格审定,避免硬伤;在游客游览时,随时听取意见,及时调整和补充。党史与相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必将促进党史宣传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共同发展。
2.深挖文化内涵,拓宽宣传途径。对红色旅游的宣传要加强,不能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而是要打造书面、网络、电视、广播等各渠道立体化的宣传模式,建立先进的营销理念,宣传的同时提升自身品位,加强形象管理,让红色旅游不仅有华丽的表面,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可以试着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文艺等相结合,使红色旅游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适合群众接受[3]。
3.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市场正朝着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化市场结构发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细分,并区分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产品。这就需要党史研究人员、宣传员、解说员既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又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知识。其实施的途径可以采取和高校联合,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培训班或讲座等方法,提高上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多参加研讨班等活动,以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业界动态,获取更多的资料和信息。
4.创新宣传的手段与方法。不能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描述与逻辑推理等定性的宣传方法,应更多地学习使用模型和图表等可视性、可量化的宣传手段,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声光电等,注重多向思维、创新思维、主动思维等的运用,在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深化党史宣传和开展红色旅游是相辅相成的,红色旅游是党史宣传的重要载体,党史宣传是红色旅游的主要源泉,通过提升党史宣传效果,使红色旅游成为人们学习中共党史和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园地,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http://?p5=4215036.[2]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关于新时期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对话[N].人民日报,2002-07-18.[3]王娜娜,任君.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及对策[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责任编辑马永义
第二篇: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
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
党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作为党的先进文化的瑰宝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党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资政育人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作为党史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目前正在全国红红火火地开展。广大群众通过红色旅游,亲身感受党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真谛,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同时,红色旅游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在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只有充分认识党史文化的价值功能,找准党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契合点,以有效途径将党史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才能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党史文化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功能
旅游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史文化,是孕育红色旅游景区的肥沃土壤,红色旅游则是党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现。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如果离开了党史文化的指导,就会偏离方向,失去生命力。从党史文化彰显的价值观来看,她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坚贞崇高的理想和至死不渝的信念。从党史文化的形式来看,无论是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等等,都是在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是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执着追求中孕育而成的;是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中发展而成的;是在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战斗中磨练而成的;是在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艰辛探索中积淀而成的。在党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之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充分利用党史文化在理想信念上的导向作用,才能使红色旅游摆脱一般旅游的“俗套”,不落入唯利是图的“陷阱”,成为引导人们精神向往和追求的“圣地”。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看的是革命遗迹遗物,实质上是感悟革命遗迹、遗物背后所蕴含的红色人文精神。开发、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话,让人们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党史文化对红色旅游寓教于乐的转化功能。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党史文化拥有恒久的魅力。在观光旅游中,可将庄重的话题和激越的情感,以富于时代感的方式近距离地让人们去体会、去感知,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追求崇高。因此,搞好党史文化建设,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意义,要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其价值。通过发掘党史文化的表现形式,让旅游景区洋溢红色文化气息,营造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俱佳的景区环境。这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学习党史文化的兴趣,培养起一种党史文化情怀,还可以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领悟革命精神,汲取政治营养,提升精神境界。
二、进一步发挥党史文化优势,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独特优势,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价值功能,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展现形式。
一是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要加快组织实施党史文化保护工程。要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留下的革命遗迹、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勒石刻碑或挂牌保护;对一些残破但又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所形成的党史文化史料等进行系统整理和数字化处理;等等。同时,要加强党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服务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并发挥好党史文化的作用。
二是要充分挖掘党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的不同,旅游者在直观上对红色旅游景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品位上,要注重挖掘党史文化内涵,给不同的旅游者以共同的精神启迪。首先,要找准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突出重点,策划、包装、创意,打造一批旅游项目,并在旅游商品研发与销售上做好文章。其次,要打造好旅游线路,可考虑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蓝色旅游”、“古色旅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路子。再次,要创作具有当今时代特征,反映当前党史文化品牌的文艺作品,塑造人民群众喜爱的党史人物形象,使党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不竭的前进动力。
三是要盘活党史文化“家底”,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下决心、用气力去盘点、整合现存的党史文化资源,并寻求有效途径,加强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通过党史文化普查,进一步把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激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四是要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含金量。党史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除了要在常规性的报纸、电视上等进行宣传外,还要重视宣传信息化建设,以动漫、数字化传输等现代化手法,再现当年革命斗争历史,以此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网站建设,制作形象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数据库。同时,党史文化产品要形成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品牌,并进行形象品牌设计,在严格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前提下,将红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五是要强化党史文化宣传,打造红色景区教育基地。首先,组织和宣传部门要牵头制定计划,利用党史文化资源,打造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如将红色景区确定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基地,精心组织推出“红色之旅六个一”活动,即“吃一顿红军餐,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革命课,唱一首红军歌,扫一次烈士墓”。让广大青少年在体验红军生活中弘扬红军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网络、报刊、书籍等宣传媒介的作用,找准党史文化和现代传媒的契合点,多形式、多渠道建立党史文化传播机制,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和文化、教育部门的作用,切实把党史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深人们对党史文化的理解,引发人们的心灵震撼。
大连红方块在设计策划文化教育基地时,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策划主题大纲
以文化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特色为背景,对党史文化主题进行设计。编修大事记、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荣誉展示和视频影像等方面内容,并将重点放在党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的展示上。
施工展示制作
党史文化教育基地主要以搜集代表性物件实物、资料、图片等,对于重要事件场景或者代表人物,利用雕塑浮雕进行场景还原。资料展示采用速捷展具,灵活多变的安装形式和创意融洽的造型设计不但美观而且自由组装更换内容,利于后期的展馆维护。以复古风格为主,结合现代化技术,丰富展厅的内容和形式。
六是要制定党史文化规划,优化红色旅游开发策略。一要科学编制党史文化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党史文化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正确处理好党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二要整合党史文化资源,理顺党史文化管理机制,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发挥整体优势。三要完善工作制度,制订党史文化保护管理制度和办法。四要建立党史文化保护专项基金。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党史文化载体的正常保护和维修。五要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一支由专职和业余文物保护管理兼党史文化宣传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第三篇:党史宣传
党史宣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名称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历任主要领导人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注:1931
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3]
历次党代会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南湖。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设置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宣言(1920年11月)
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
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等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广州共产党的报告
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陈独秀致中共一大代表信
中共二大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
主要内容
中共二大选出新的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章程(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
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
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
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
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
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
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
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中共十四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北京。主要内容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纪委向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中顾委向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关于中纪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于中顾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1992年10月18日通过)
中共十六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北京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组成情况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纪委向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国共产党章程(2002年11月14日通过)十六大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十六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十六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中共十七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地点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北京。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组成情况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的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章程(2007年10月21日通过)十七大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第四篇: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政务宣传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政务宣传效果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宣传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政务宣传平台运营者可以从媒体融合、内容建设、提升公信力和突出用户体验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出提升政务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政务宣传;途径
这是一个被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的时代。资料显示,2014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首超PC网民,成为去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事件,到去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5.57亿人。从PC端到移动端,大批网络用户从传统的PC机“移民”为“低头族”,使网民获取信息渠道、接触内容发生了变化,一种以即时、个性、平等、复杂为特征的新兴舆论生态场正逐渐形成。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提升政务宣传效果,成为摆在政务宣传平台运营者面前的全新课题,我们只有应时而谋,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在移动互联网舆论大潮中抢占舆论高地。
一、政务宣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潮流引发的舆论生态结构之变,给越来越重视行业形象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行业的政务宣传带来了新挑战:一是用户的关注点发生转移。用户对待政务宣传内容时,“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以“需求”为标准衡量宣传内容的含金量,“官样文章”“新闻通稿”等饱受诟病。二是宣传渠道呈双向流动。“填充”式、“单行线”式、“一言堂”式政务宣传模式越来越不受欢迎,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政务宣传的必经之路。三是宣传阵地“易攻难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宣传平台不再是“稀缺资源”,“两微一端”让每个自然人、单位人都有宣传平台,政务宣传平台有着极高的公众关注度,稍有“失言”就会陷入“群起而攻之”的境地。
在舆论环境变革期,政务宣传发展在应对新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机遇:一是高度社会化的传播媒介提供了便利、即时、高效的宣传平台和渠道;二是宣传手段和形式更加丰富、“亲民”和“接地气”,宣传效果受载体的约束越来越小;三是对于用户的把握可以更加精准,宣传针对性大大增强。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务宣传效果的途径
(一)用好媒体融合。一是强化阵地意识,建立“官方自媒体”。主要是搭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政务宣传平台,这已成为政务宣传平台建设的大势所趋,以微信为例,2014年全国共开办了6万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搭建起了党政机关与老百姓开展“指尖对话”的宣传平台。要不断做大做强官方自媒体阵地,实现正面宣传有平台、展示形象有舞台、舆情应对有余地。二是强化合作意识,建立“宣传联盟”。既要利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即时性,抢占政务宣传的“第一落点”;又要发挥好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权威和深度,踩实政务宣传“第二落点”;要善于根据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各自特点,精准发力,扬长避短,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达到“1+1>2”的宣传效果。在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中,“两会”的信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的互动融合,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传播出去,发出主流声音,成为政务宣传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突出个性内容。移动互联时代,“内容为王”的法则仍然有效。对用户来说,政务宣传要突出服务功能,虽然全国绝大多数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主打的都是“服务牌”,在内容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不少公众号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分类提供信息的阶段,同质化倾向明显。因此,政务宣传既要提供共性新闻产品,也要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满足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在大众化的服务需求中实现分众化的“私人订制”,从“点对面”变成“点对点”,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增强政务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提升公信力。信息传播的“圈子化”,让人们对真实、权威信息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对于政务宣传而言,在负面报道和质疑声音面前,政务宣传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政务宣传公信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政府各部门要协同一致,互相配合,信息共享,形成统一口径,对外统一发声,给公众一个明确可信的信息。二是实事求是接受监督。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实事求是接受群众、网友或“粉丝”的监督,并在第一时间给出答复;要鼓励媒体监督,不能过多干涉媒体的报道和宣传。三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不能等事件已经产生广泛影响或谣言四起后再发布,从而陷入被动。
(四)强调用户体验。这是稳定和扩充用户群体的有效手段。一要主动设置议题。政务宣传平台运营者要根据用户的兴奋点和关注点,通过平台主动设置议题,将用户的关注度聚焦到某一话题中来,增强用户的粘度,建立相对稳定的平台用户群体。二要回应用户关切。要及时梳理和发现用户的关切点,适时进行回复,让每位用户在平台中都有被重视感和存在感,提高用户对平台关注的积极性。三要促进良性互动。要强化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吸引用户提供线索、素材和建议,实现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在传播中提效。
第五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
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会宁红色旅游考察侧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梁旺兵
红色旅游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维系社会和谐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培育和谐社会文明道德的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以“红色”为内涵,以旅游为形式,把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赋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对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进行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概况
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组成。
著名的会师楼始建于嘉靖年间,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将这一座破旧低矮的门洞建成了一座凯旋门。1986年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旧址前面空地上建成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这座三塔环抱的会师楼仿佛像人们讲述着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悲壮,向人们证明着红军会师的光辉。除此之外,会宁县抓住200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70周年及全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积极争取红色旅游政策倾斜项目,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兴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布展,使纪念馆成为立体全面的参观地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突出以万分之一时间走完万分之一长征路为主题。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以景观反映史实,使参观者既可满足瞻仰革命遗迹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览胜之乐趣。达到寓教于乐、励志育人之目的。
作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和甘肃省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会宁红色旅游前景广阔。第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第二,会宁位于甘肃省会兰州与庆阳、延安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主干线中段,国道312高速公路穿地而过,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第三,会宁经过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三次大规模建设,会宁红色旅游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
二、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开发旅游市场,顺应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会宁社会经济发展。但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决定了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市场适应能力差、旅游吸引力不足和客源市场受限等问题,使得红色旅游的实际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第一,会宁的可进入性较差,进入会宁方式单一,且交通不便。交通问题成为影响会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进入会宁旅游的交通方式仅限于公路交通,而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并未得到发展。
第二、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制度落后。目前,会宁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机构、发展机构基本还是事业接待型,尚未完全转向旅游产业型,解说员人数较少,且现有解说员大部分专业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管理存在缺陷和漏洞,景点间的连接缺乏合理性。导游服务质量一般,多为中专水平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例如导游资格证),致使游客享受不到应享受的导游服务和其他各项服务。
由于景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在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漏洞,而正是
这些漏洞使得游客无法畅快游览景区。给游客留下这样的感觉:离开该景点后无法再次进入。其次景点间连接不合理让不少游客重复观赏,或者遗漏观赏,给游客人为制造旅游遗憾。
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目前景区内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所有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只占20%。这也成为景区管理漏洞的体现,也是游客无法享受优质服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游客反映导游语言生硬,对于具体景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满足游客对导游(景点讲解员)的要求。
第四,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会宁的红色旅游景区(点)除了有供游客参观的图片展示和文物陈列外,还设计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缺乏良好的引导以及相关的安全设施,同时缺乏相应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等,未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未走上红色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中旅游项目单一,内容简单,缺乏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合作,与游客互动性活动较少。
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再次体现:80%的人只去了会师园,没有去过桃花山,甚者对桃花山缺乏认识和了解。86%的人希望能够在红色旅游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听众,而是更希望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那段难忘岁月,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高的需求,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的载体,红色旅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3、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会宁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第一,周边红色旅游景区加强联系,联合开发宣传红色旅游路线,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增加旅游专线,同时与多种旅游相结合,将红色旅游“打包”促进其发展。
第二,创造其个性化的服务,将不利硬件条件转变为新型的旅游资源加以引导和开发。游客选择来到会宁革命圣地,就是冲着长征精神而来的,并非是来奢侈享受的,那么我们可以为游客们提供类似于当年红军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吃住都充分体验会宁的特色,展现会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街头文化元素,比如说街头塑像,让游人进入会师园之前就能感觉得到“红色”的气息,让游客拥有一次与常规旅游所不同的旅游经历。
第三,景区内部增设一些可以提升文化气息的雕像和相应的购物点,满足游客对文化氛围的追求和最基本的购物需求,卫生设施布局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规范景区内部管理制度,提升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积极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或学院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促进专业与非专业的联系学习从而提升景区员工素养。
第五,重塑会宁红色旅游的初始形象和诱导形象,全方位立体宣传会宁红色旅游,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茅.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EB/OL].http:///jrzg/2007-07/06/content_674648.htm,2007-07-06.[2][EB/OL].[2008-02-08].http: //www.xiexiebang.com/huining/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245
[3]师守祥,李朝阳.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J].兰州学刊,2005(6): 230-232
[4]王东峰.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0
[5]会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宁县志》.[Z]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