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22:4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

2011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的重大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2011年,是我区“转型升级加速年”,经济转型也是“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加快经济转型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经济转型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外部需求驱动的出口增长开始出现困境,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高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正在快速消失,实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二)经济转型是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的必然选择。处于两大战略交汇的江苏沿海地区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重点,也是投资者追逐的新热点。政策聚集、目光聚焦、要素聚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为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三)经济转型是应对日趋激烈竞争形势的关键举措。苏南、苏北等各大区域竞相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日益明显,苏南地区在新的平台上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咄咄逼人,周边县(市、区)你追我赶、各展所长,我区面临市外市内的双重竞争,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10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8.5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8.5亿元,增长16.6%;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增长23.9%,增幅高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高出轻工业7.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年初的49:51调整为46.8:53.2,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1-10月,规模以上八大产业完成产值1033.2亿元,增长20.9%,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6%。其中,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79.3亿元,增长22.6%。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0.6亿元,增长30.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9.8个百分点,高于八大产业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3.7%,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区规模工业增长带来了强劲动力。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1-10月,全区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7亿元,增长24.3%,增幅高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3.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9.1%,贡献率比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2011年5月28日,通达动力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全区上市企业数增至7家。上半年又有13个产品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四)载体建设加快推进。1-10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1亿元,增长22.4%;其中工业投入183.3亿元,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总量继续列南通各县(市、区)首位。锡通科技产业园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成为跨江合作的新亮点,对引进外资、加快产业集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滨江新区、滨海新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相关配套工程有序推进,大开发、大发展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区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南通高新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成为我区重要的产业聚 集地、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但是,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区在宏观环境、产业结构、企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经济环境的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宏观环境是“三叠加”、“三上升”、“三加剧”,即,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准备金上调、劳动力成本三上升,资金供给、土地供给、环境空间紧张状况三加剧。产业内部依托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比由10:60:30调整为7:59:34,农业占比有所下降,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但是,传统农业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工业的发展层次偏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远低于南通市区平均水平。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重工业各占半壁江山,对工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仍然是纺织、服装、机械、船舶等传统产业。

(三)管理模式的制约。部分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不够。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超前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投入有限,还存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不快、部分已有产品质量不过硬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等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外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差距。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区域创新体系。1.搭建创新发展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机构,更大力度推进“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家院所入通州”政产学研合作,促进交叉创新和集成创新。建立高校技术转化基地和企业管理促进基地,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技术产业化与交易平台、行业服务平台、教育培训设施的平台等。引导中介组织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推动 猎头公司、培训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建立创新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活动,帮助创新型企业克服发展初期资金、设施、设备等瓶颈制约。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央企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区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推动我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带领企业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全面提高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基础。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及时向全区企业推广。

(二)加快项目转型升级,实现向大而优的项目转型。1.突出重大项目带动。科学把握内涵改造和外延扩张的着力点,以内涵效益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外延扩张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利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现代纺织、机械装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生产能力的高端化。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专用车产业园、恒科化纤等一批支撑作用大、拉动能力强的千、百亿级投资项目,着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土地供应、征地拆迁、环评报批等工作。2.深化民企央企“牵手”。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及早排出一批已经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信息项目,积极推进民企与央企携手 合作,利用好央企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重点推进中国供销集团、中航集团等央企的合作,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组建新的民企与央企企业集团,打造特色专业产业园。同时,注重国有资本投入,抢抓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军转民以及民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国有资本投入,加强技术合作和研发,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现代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产业化规模。

3.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一是招商选资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重点围绕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二是招商选资与发挥我区优势结合。实施江海联动、跨江联动、产业联动三大战略,加速产业集聚,联动发展临江临海产业。三是招商选资与招商引智结合。尽可能选择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项目,同时要着力引进人才、智力和先进的管理,推动现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四是坚持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既要有明确的招商任务和招商引资目标,更要注重招商选资的质量。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迅速抢占产业价值高地。

1.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培育新兴产业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鼓励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挥辐射、技术示范等核心带动作用,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二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好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重点排出一批具有产品优势、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开辟大企业绿色通道,集中政策、资源全力倾斜扶持,尽快将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注重科创中心、科技型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孵化企业就地创业,提供企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尽早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2.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一是通过创新经营理念提升。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克服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二是通过产品延伸拓展提升。促进企业产品从半成品向终端 产品延伸,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贴牌加工型向自主品牌型延伸。三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企业提升产品层次的积极性,在我区重点行业中,着力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新品的能力。

3.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科学调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凸现产业集群优势。一是完善产业规划。根据各园区的不同定位,突出产业规划引领,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建设特色园区。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园、船舶海工产业园、家纺产业园、滨江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和滨海新区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三是整合工业园区。对现有各镇的工业功能区,进行整合重组,突破镇行政区域障碍,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注重各功能区间的框架道路的沟通连接,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园区形象。四是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重点推进商务服务、现代物流、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服务、文化与创意、生态旅游休闲、市场与商贸等七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规划。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乡镇)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按照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经济转型升级年度推进计划。

(二)优化高效服务。加强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分析,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监察行为,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全面深化“转型升级年”、“千人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解 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三)优化金融支撑。加大力度再引进和组建一批银行、创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四优四新”、“6+10”现代产业体系的优质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创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

(四)优化人才培养。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努力打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技术入股、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全额奖励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为人才创造自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集聚效应。

第二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篇: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今年以来,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为突破口的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战役全面打响。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行动。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初显战果:全区经济在克服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兴产业、高端产品、优秀企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产业档次、企业综合素质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当前的形势有哪些变化和特点?我区的情况怎么样?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了一些调研和思考,认为:

一、形势紧迫,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再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战鼓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战略任务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相继公布了为期三年的十大支柱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关乎大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了严控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重要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资源、环境、市场的倒逼压力,宏观政策的约束压力,以及你争我抢、争先恐后的区域竞争压都在不断加大,所有这些,都在逼迫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行动,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

1、认识要再提高。我区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早,步伐较快,因此抢占了先机,收获了成功。但全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支撑、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情况十分突出;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投入产出率和土地回报率偏低的问题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弱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当前,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如不尽快解决,必将陷入更大的被动。现在,国家用各种办法来鼓励和引导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解决存在问题、练内功、强基础的极好机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认清形势,紧抓快干,为新一轮发展再抢先机。

2、目标要再提升。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区经济基本完成了由自然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的转变,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区在全国的声誉和在全省、全市所处的地位,以及全区社会发展进步的刚性需求,无论是经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发展后劲,都需要再上大台阶。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大潮,我区应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作出新的定位和完整、规范的表述,响亮地提出通过“十二五”前三年的努力,把全区经济引上“领先型、知识型、协调型、高效型”轨道的目标,并据此进一步转思路,做规划,出政策,抓推进。

3、行动要再提速。虽然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措施正在逐项落实。但从总体看,声势还不大,步伐还不快,效果还不够理想,政企同心,内外合力,快速有效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许多单位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只是跟着喊喊口号,没有真正当回事,许多具体事项的落实也是缺人乏力,见效慢。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动,进一步鼓劲加压,使全区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都紧张地行动起来,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奔波忙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协调推进、服务指导、督促考核等工作机制,把每一项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头,按照计划进度加速推进。

二、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必须攻坚克难,打好经济转型升级三大硬仗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到经济结构、经济利益的调整,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但为了争取更好、更大、更稳健的发展,为了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继续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舆论等武器,攻克各种明碉暗堡。其中,要组织打好三大硬仗。

首先,要打好“淘汰落后”仗。扶优汰劣是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指向和难点所在。我区经济脱胎于自然经济和自发经济,在长期的摸索中成长进步。虽然有不少领先、闪光的亮点,但从各业经济的总体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落后企业、落后装备、落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竞争中明显力不从心,难以为继。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易事。迫切需要精心组织一场革命性的行动,进行破旧立新,腾笼换鸟,让新兴高效的产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先进高端的技术、科学精细的管理取代。

第二,要打好“降耗增效”仗。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能源资源,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起因和目标。我区目前煤、电、油、水、气、地等资源和各种原辅材料的消耗、占用、闲置量都比较大,使用效益也比较低。这既是制约我区经济当前发展的一根软肋,也是危及可持续发展的一块心病。因此,在实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措施,引导全社会增强低碳理念,自觉参与降耗增效行动,特别是要促使广大企业不断加强装备、工艺、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改进和完善,深入挖掘潜力,使各类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产生最好的效益。

第三,要打好“资源整合”仗。除矿产资源外,我区的产业、产能、人文、信息、工商占地、招商融资、研究设计、教育培训等各类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有的过于分散、有的长期闲置、有的使用效率低下。根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要把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作为消除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发展

质量的一项硬任务,下功夫抓好落实。当前,特别要利用好国家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大政策,争取在整合工商用地资源和产能资源方面有新进展。同时,通过积极有力的宣传引导和指导协调,促使其他各类资源有机地融合、集聚,集约利用。

三、情况复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兼顾,谋求经济转型升级最佳效果

正在实施的“四大计划”内容丰富,引领作用明显,是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四大战役,也是关乎全局的主战场,必须全力以赴,快速推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对经济转型升级行动的成效,对全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统筹兼顾,同步关注,一道研究解决。

一是老企业改造提升问题。面广量大的老企业生产要素齐备,营销基础厚实,而且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打拼,具有一定的企业知名度和产品认可度。这是老企业的可贵之处。在实体经济困难重重,招商引资举步维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应该把鼓励和帮助老企业改造提升作为一个战略重点,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各产业老企业的真实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促使其主动对产品、设备、工艺、管理、员工素质等进行更新、完善和提升,增强活力,提高机能。

二是中小企业发展优化问题。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按照国家现行的划分标准,全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我区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更是达99.9%。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效果并不很明显。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仍然比较低,在许多方面依然比较困难,与其承担的义务、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用工、环保、劳动保护、安全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依法加强监督,促使其不断规范和进步。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服务、指导等环节更好地给予引导和保护,帮助和扶持中小企业扩能力、强素质,上档次,与大企业优势互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拓展融合问题。我区企业数量和经济门类多,而且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又具有地缘接近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机制,搞好组织协调,促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各产业的特色、优势得以综合发挥,形成新的业态,产生更好、更大的效益。比如农业,可以通过抓好从田园种养,到工厂加工制作、仓储,再到物流运输、市场营销,最终到消费服务各阶段、各环节的衔接,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融合。旅游业也可以把农业、工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串连起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促进各产业发展壮大。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抓紧各项规划、措施的落实,就一定能够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中占领制高点,全区经济一定会出现“领先、协调、高效”的崭新局面。

第四篇:加快经济转型2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

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

5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这一冲击表面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虽然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果断决策、运筹帷幄,迅速制定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共克时艰,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明年国际环境依然十分严峻,我国面临的国内问题依然十分复杂,调控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这之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另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使我国经济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所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须的。

当前我国周边形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

5尽管东南亚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受域内外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货币贬值,股市萎靡不振。

亚洲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美、欧、日市场需求增加及全球电子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拉动了东南亚经济的复苏。但是,日本经济在去年呈现微弱复苏势头之后,有可能再度下滑。而且韩国大企业债务危机日渐加重,对经济复苏进程的影响进一步显现。2000年下半年以来,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汇率均出现10%-20%的贬值,受近年来美股市下跌之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股市亦滑落2%以上。因此,今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出现了困难,经济波动,货币大幅贬值,股市萎靡不振。

当前东南亚出现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影响,同时东亚内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美国济2000年下半年以来大幅放缓,直接冲击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目前美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8%,需求增长占世界需求增长的40%,大约1/3的世界总产出增长直接或间接与美国的商品进口有关。因此,对美出口是拉动东亚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亚洲国家内部社会动荡影响经济恢复和外资对东南亚的信心。目前亚洲一些国家内部的问题较为突出,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国的老一代政治权威淡出历史舞台,新的体制远未成熟。综合其它一些国家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整体投资环境。所以未来东亚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转变发展方式对你有何启示,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根本上看,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了我不少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启示是任何问题要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待。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带来了诸多阻碍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比如,为了GDP的片面增长,忽视环境问题,造成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化;为单纯追求效益,不计成本投入,造成资源与能源的严重浪费等等,虽然令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不科学的粗放型经济在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时却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因素。由此可见,任何问题都要科学对待,不能只追求当今利益。

任何问题要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待,即使是提高创新能力也要贯切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充实自我,做到创新之前有全面的理论指导。其次是关心国际发展动态,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理念和技术,随时准备迎接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三,要善于思考,不能一味只会学,要善于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最后,在创新的同时,要随时结合实际,结合生活,坚持以人为本。

如果你是校长,你想对哪些方面做改革?

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

5作为校长,我决定把学校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个三年规划。第一个三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个三年规划进行校园整体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第三个三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搞好学校内部管理,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将要改革的内容。

为什么说南海问题更为复杂?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

5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以及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南海问题作为中国与其他南海周边国家关系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国家主权、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敏感的现状,使其成为历史学、国际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且海域争端涉及的是国家主权问题。对于主权的确认需要通过有关各方建立符合国际法、并且得到本国立法机构确认的国家间协定,其中包括边界界定、划定和相关协定。倘若海上边界不划定,相邻相向沿海国家对海上岛屿及其周围海域伸张主权要求,从而发生重叠等现象,海上争议与冲突随即而生,甚至升级为武装冲突,是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南海问题更为复杂。而如何解决争端、和平利用争议海域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南海诸岛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对其享有主权。而且南海诸岛在被中国发现之前是“无主地”,中国在发现南海诸岛之后,历朝政府都对南海诸岛进行开发经营,并行使管辖权。在有关南海问题的法律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论证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国际法理依据,另一方面,以国际法为依据,批驳有关国家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的主张。这些都是支持中国南海主权的法理依据。根据时际法原则,南沙问题涉及三个时期的法律:一是“发现”、“管理”、“行使主权”等法律事实发生时的法律;二是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产生争议时实行的法律;三是解决争端时正在实行的法律。这分别涉及到18世纪以前的法律、20世纪50年代后的国际法以及现在或将来的国际法。根据时际法,对于南沙群岛争端,只能按照18世纪以前的国际法来解决,而不能根据现代国际海洋法来解决。因此在南海问题上,确立关键日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中国目前的南海政策并没有改变中国南海主权权利受侵犯日益严峻的局面,因此,中国应本着务实灵活的精神,寻求最终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还有理清中国统一与解决南海问题的关系,也就是台湾问题的解决与南海问题的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为了避免国家间的冲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目前缓和南沙的紧张局势、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解决南沙争议的最佳途径:首先,它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其次,它是解决国与国之间主权争议的新模式;再次,它是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它强调的是有关各国不停留在局部的争议上,而是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未来,努力构筑和着重发展国与国之间面向21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安全对话机制。妥善处理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加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重视美日等区外大国的影响都很重要。从战略层面来说,我国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南海大战略”。另外,确保海上通道安全与海域争端解决密切相关,而且已成为一种国际政治行为。因此要时刻注意加强对海洋通道安全的管理。抓紧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提出的各项政策,完成相关多边合作项目。

而目前,对影响南海问题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日、印三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动因和影响及其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等方面。在冷战时期,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持不介入和不表态的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主权要求;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开始介入南海问题,极力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味。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直接用意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防范和制约中国;在军事上打造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经济上攫取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战略图谋在于:首先,避免有关各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从而不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通道的正常航行;其次,确保任何最终解决办法不致使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单独控制这一海域,从而使“航行自由”的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第三,通过保障南中国海“航行自由”的承诺加强和扩大对日安全保障及维系美国与东盟相关国家联盟与准联盟。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包括:加大了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使亚太地区的战略均势出现了对中国不利的倾斜;美国的介入也恶化了我国周边环境,阻遏了我国走向海洋的步伐。关于美国南海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前景,学者们多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但中美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双方为此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仍然不大。日本和印度也在不断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其战略意图在于:维护各自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借南海问题对我形成战略遏制,纷纷加强对该地区的渗透,通过拉拢东盟国家,利用南海问题来遏制和防范中国;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介入东盟事务、插手南海争端正日益成为美、日、印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区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影响在于:可能使南海问题成为中国与区外大国新的斗争焦点;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使我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加大。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的加大不符合中国双边和谈、独立解决南海争端的原则,使中国将来和平解决南海问题难上加难。

第五篇: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既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有的放矢强化新兴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对已经在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和食品加工项目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明确要求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企业引进。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目标、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和推进的力度。明确新兴产业在享受四大主产业政策优惠的同时,从财政、税金、租金、兼并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市财政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四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下载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写写帮推荐)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 一、当前乌海经济转型的状况 二、乌海加快经济转型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三、乌海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措施及建议 1. 政策导向 2. 路径选择 3.......

    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市委党校“专题研讨班”学员观点综述3月7日-12日,‚贯彻‘十二五’规划与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在市委党校举办,三县二区......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精选五篇)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

    环保局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汇报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汇报x市环境保护局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张具有优化、倒逼和保障的作用,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x市环保局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

    加快经济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大全五篇)

    加快经济转型 提升发展质量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 取......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全体员工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工作,并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公司经......

    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