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宏观经济方面解读决定
11月15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决定》全文公布后,诸多学者和分析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海量的解读。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其中不乏误区,不可避免导致对《决定》的曲解和误读。
误区一:快餐式解读《决定》
资本市场喜欢快,要求分析师要快速反应,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明白本次全会的地位至少堪比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白这个《决定》可以与十四届三会全会开始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决定相提并论,就不应只是快餐式解读该《决定》,特别对宏观分析师而言更是如此。要避免快餐式解读,需掌握两个关键:一是细细品味。《决定》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原则性表述,必然字字珠玑,只有不断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才能真正加以认识和理解,岂能一快了之。二是时时更新。《决定》的影响至少要到2020年,其中诸多改革原则和方向的影响甚至更为长远,持续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鉴此,未来数年的年度和半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城镇化会议等一系列专题改革会议都是再次对照解读《决定》的好机会,也是重新审视及发掘投资主题的好机会。
误区二:《决定》“平淡无惊喜”
《公报》刚公布时,持此观点者甚众。非深入了解中国当前政治经济问题核心矛盾者,不能理解《决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不能理解《决定》中透露出的改革决心。这就如观高手弈棋,在门外汉看来招招平常,而自己的下棋水平越高就越能看出其中的步步惊心。在此,仅举市场的决定性地位论断一例为证。一般的研究者会列举中国政治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看病难,看病贵;入学难,入学贵;暴力拆迁,侵占居民合法财产权利;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国进民退,垄断利润高而实体经济举步维艰;融资利率高企,房地产价格飙升,潜在系统性金融随时可能爆发等等不一而足。但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核心的原因是政府的定位和职能出了问题,政府在多处越位的同时多处缺位。明白这一层,才能理解《决定》抽丝剥茧抓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我们在此前的点评中总结政府未来要承担市场的守夜人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决定》将其归纳为归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今年开始实行的遏制“三公消费”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可以说是重新定位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前奏曲。
误区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其他五个领域的改革与宏观经济关系不大
《决定》中经济改革确实是重中之重。在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十四条中,经济独占6条,政治占3条,社会占2条,其他三个领域各1条,足见经济改革的重要性。不过,不仅经济改革对宏观经济分析意义重大,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样需要重视。以社会体制改革为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通过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这两方面对于改善中国经济的总供给至关重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提升消费需求,“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则通过提高家庭收入的稳定性来提升消费需求,以上两个方面对改善中国的总需求影响甚大。
误区四:户籍改革裹足不前
持此观点者实在是没有真正明白户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首先,农业是根本,在允许更多农民市民化后,还要保证这个“根本”的稳固,为此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次,为提升城镇对农民市民化的吸纳能力,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第三,要使得农民在市民化后能够有工作和收入,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教育服务,就需要放开市场准入,教育综合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配套。因此,可以说户籍改革不仅写入《决定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段,同时也包含在其他多项改革措施中。
误区五:未来的改革重财政轻金融
此前不少观点从篇幅的多少推论未来的财政改革重要性高,金融改革的重要性低,认为“金改”低于预期。我们在之前的点评中已解释了财政改革成为未来改革重点的三个原因。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财政和金融密不可分,财政改革的重要性并不掩盖金融改革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94年以来,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行得比较顺利,脉络比较清晰,这可能是《决定》中对金融改革着墨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但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如放开市场准入、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股票和债券的市场建设等等均在《决定》中有明确表述。与国企改革和财政改革密切相关,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以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改进国有资本管理效率预计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第二篇:解读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指出,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决定》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的宣言。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目前,已有二十多个省区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决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决定》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自私冷漠、一切向钱看的不健康观念和行为进行了批判,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者李汉秋说,弘扬主流道德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力作用的重要因素。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决定》指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决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互联网在我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文化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阳明高说,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存在着先进文化真空现象。因此《决定》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非常必要而及时。
“十二五”开局,各地各部门都在制定措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中宣部、广电总局从今年4月起开始推动利用直播卫星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并先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是一项涉及农村基层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意义重大,能够尽快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是继去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又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09年7月22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利好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决定》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统一思想是前提,增加投入是保证。要把《决定》中“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这两句话变为政策和机制,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财力的保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蓝生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福利体制改革为配套。此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加大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加大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决定》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决定》同时指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有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2010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指出,在文化软实力问题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仅仅是“送出去”。所谓“送出去”就是以“送”为目的,而不大顾及别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习惯。“走出去”就要在国外主流社会产生影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破解的难题是,要克服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增强中国文化的穿透力。“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讲好。”他同时建议,完善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设计,如确定工程总指挥、提出时间表等。
第三篇: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小编推荐)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 2014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社会各界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作为企业家,在制定每年企业战略规划时,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国家宏观经济形式,更好地运作企业,让企业融入进去。
一、宏观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总产出2013年增长2.9%,2014年增长3.6%,提高0.7个百分点。
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2014年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头,总体形势好于2013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2014年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宏观经济解读:国际形式比较好,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国际贸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振兴民族产业。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当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2014年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将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
宏观经济解读:新兴经济体结构矛盾的突出,从国际环境来说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要加强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
(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行,要素禀赋情况发生变化,经济领域呈现出若干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与中央经济会议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长期与短期特征、问题,提出中长期改革方向与2014年宏观调控思路。政策取向将显著影响今年宏观经济走势与结构调整取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价同权;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等。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中央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新时期改革的精神,一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干预,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中,没有将“宏观调控”放置首位,显示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决心。二是更加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与汇率机制改革。
宏观经济解读:我们要揣测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市场经济的变化要有预见性,既然国家表
明要减少对经济领域的干预,那么我们可以加强资源合作开发,形成产业链。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
曾先后担任:
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行”核心讲师。
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
主讲课程:《员工健康--认清职场健康杀手》 《看手知阴阳》 《慢性疾病的防与控》 《糖尿病特膳》《辩证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 《非药物疗法》《精·气·神》《人际关系十大健康准则》《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 ,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面部健康》《看手知阴阳》《目标管理》《心智启发》《沟通技巧》《高端商务礼仪》《情绪管理》《卖产品不如卖自己》《把自己激励成超人》 《如何做一个好领导》《成功领袖的二十大气质》《时间管理》 《销售技巧》等
培训特点:传递知识实用性强,深入浅出,富有激情,语言简练,风趣,幽默,亲和力强,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有效的调动听课者的积极性。
二、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中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至2013年11月,包括广义货币、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美国先行指数在内中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2个月处于平稳态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工业等指标约6个月,表明经济2014年上半年仍会延续2013年下半年走势,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内需结构有所改善。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略低于2013年。投资内部结构呈现一定变化,制造业产能过剩降低工业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长;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提速。
外需拉动作用增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
就业形势较为平稳。中国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目前每1个百分点GDP增长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160万人,比2005年前后约80万人和2010年前后约100万人的水平提高幅度较大。预计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总体就业压力不大,但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过剩行业企业职工下岗等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篇: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试卷名称:
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农村改革指出()。(分值:10.0/得分:10.0)
地制度改革试点
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2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货币政策()。(分值:10.0/得分
:0.0)
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 追求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追求稳健的货快速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稳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追求稳健,保持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币政策、保持不刺激政策
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取向()。(分值:10.0/得分:0.0)
积极进取 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
稳重求进
4政府报告中提出财政赤字增加动态化,在常规情况下,财政赤字按照占GDP比重()。(分值:10.0/得分
:0.0)
5%
5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允许民营银行进入利5%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
6% 4%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3%
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4%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
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6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分值:10.0/得分:10.0)
7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微观政策要活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力 激发微观企业、个人的活力 激发企业、社会的活力
激发个人、社会的活激发企业、个人、社会7.5%
9% 10% 8% 的活力
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的发展观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展 提高质量效应、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的发提高质量效应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9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的四大战略是指()。(分值:10.0/得分:0.0)
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优胜劣汰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开放、缩小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小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必要举措是()。(分值:10.0/得分:10.0)深化私有企业改革
民营资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
鼓励
第五篇:2013宏观经济分析
2013宏观经济分析
国内:2013—短期下行的终点,长期下行的起点
在经历了2008-2012年长达4年的经济调整后,2013年可以视为我国经济短期下行的终点。受前期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影响,基建投资成为拉动2012年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三季度以来多项经济指标均显示我国经济已逐步企稳回升,鉴于笔者仍然坚持我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的判断,2013年则是“L”那一竖的终点。但是,2013年同时也是经济长期下行的起点,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动力消失后,经济很可能因需求动力不足而再次出现温和走软,中国GDP潜在增长率下降或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2013年也成为“L”那一横的起点。
展望2013,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很可能继续沦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尤其是消费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短期稳增长的关键还在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依旧为负。政策面上,笔者认为政府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传统的信贷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也随之兴起,企业债券融资和信托贷款这些直接融资模式有望在2013年进一步扩张。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预计2013年央行会延续逆回购来调节市场资金,但鉴于资金规模和期限的考虑,2013年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而由于通胀的压力仍在,且利率调整对于资产价格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明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国际:2013—持续分化
美国:2012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触底回升,私营部门从2010年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就业市场有所好转,QE3推出的MBS购买计划也有望加速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但是财政紧缩使得美国GDP增长维持在中低位。美联储力推QE4可以防范“财政悬崖”造成的国债收益率波动,减轻政府融资成本,并可以改善更广泛的金融环境,但随着多轮QE的实施,其边际效用其实是处于递减的过程中,QE4更多的是对之前宽松政策的延续,其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总体而言,2013年美国经济将在宽货币、紧财政的政策下实现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加速回暖,制造业稳中有升,失业率有望下降。
欧元区:短期内看,欧债危机难有令各方均感到满意的解决方案。目前唯一相对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紧缩财政减少赤字。但紧缩则意味着居民福利收入及相关政府私人部门消费的减少,这实际上也拖慢了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度过危机的进程。因此,2013年欧盟区经济可能将继续下行,但也很可能将成为欧债危机见底的一年。更长远的时间内,受到财政紧缩的制约,欧盟何时能重新走上回归增长之路,仍然难有明确的前景。
华泰长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