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详解中国拒绝电影分级制 怕思想政治教育失控
www.xiexiebang.com
详解中国拒绝电影分级制 怕思想政治教育失控
近日,电影导演谢飞发表公开信,提议将现行的行政管理式的电影审查,改变为法律制约、行政监督、行业自治、自律的电影分级制,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
实际上,电影分级乃大势所趋,世界各国也并不乏成功案例,除美国之外,韩国近年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诞生一批优秀电影人与电影作品,电影分级制无疑居功至伟。
从发展历程看,韩国电影分级制大致分三步走:第一步,废除电影审查制度。1996年,韩国结束了延续70年的电影审查制度。第二步,开放电影题材,设立电影等级制度。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以电影等级制度代替。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也原则上不再限制。第三步,颁布电影法案,从立法上规范管理电影放映。1999年,韩国国会发布了《电影法修正案》,其中规定韩国将在2000年彻底废除影像制品审查制度,完全采用分级制,维持影院韩国电影放映任务制度。
中国之所以拒绝电影分级制,主要源于三点考虑: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失控,弱化了电影的宣传教化功能;二是一旦在电影内容与题材上放开,会导致色情、暴力等镜头侵蚀银幕,污染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三是分级制可能会沦为电影广告的噱头,恶化电影市场竞争关系。但从韩国电影分级制十余年的践行来看,我们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韩国社会也没有因此而社会暴力色情泛滥,社会风气堕落。
事实上,电影是一种消费文化,无须承担教化般过于沉重的角色。印裔学者阿尔君阿帕杜莱在《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说:“现代消费最受吹捧的特色—寻求新奇—只不过是更深层的消费规训的征兆;在这种规训里,欲望围绕转瞬即逝的美学而组织起来。”其涵义可简单归纳为,多样性与新奇性。当今多元化社会,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要同时满足电影受众的多样性与新奇性,惟一的出路只有分级制以及分级制下的类型电影的推陈出新,因为它可以避免过度整齐划一带来的审美疲劳。
此外,电影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标准的艺术品。一部优秀电影的创作,需要电影人超强的创作灵感与幻想神经,从而为观众创造出一个精彩纷呈的幻想世界。电影审查必不可少,但不可干涉管控过度,否则会箝制其艺术表达。
在韩国,其电影审查机构来自民间,人员构成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政府只提供运营所需资金,对内容不作任何干涉,此举无疑极大地激发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与艺术探索。
或许,有人会提出电影分级制如何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侵害的问题,因为一旦银幕充斥着血腥情色镜头时,我们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这并不能作为 www.xiexiebang.com 否定分级制的理由,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即便没有分级制,青少年儿童也一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超越限度的电影资源。毕竟,相对于网络的开放,电影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分级制能保障部分特定人群享受多样化的电影服务,既能扩大电影市场,又能增强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何乐而不为?
在此,笔者并不想否认电影审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是,当前的电影审查制度有僵化与过于严格的毛病,不利于中国电影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走向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对电影来说,必要的文化控制无法拒绝,“娱乐至死”也非最佳选择,要让文化精神不致枯萎,我们只有在其中寻求平衡。
第二篇: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2014-10-23热度:16℃作者:刘韵
话题:休闲阅读,多元文化,美国文化,真实故事
摘要:美国电影非常重视美国价值观的宣传,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体现。本文分析了美国电影的特点及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一、美国电影的特点
美国电影,是指在美国或者由美国制片商制作的电影,其对世界电影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电影产业之历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无声电影时期、经典的好莱坞时期,新好莱坞时期和当代电影(1980年以后)。从1920年代起,美国电影行业的繁荣便为世界之冠,尤其南加州的好莱坞,为全球数一数二密集的电影地域,相对全球其他电影工业,好莱坞效率与精密分工,诸如大片生产、签约制度等运作方式,高概念的美学风格,以及电影相关行业与厂商高度集中的产业聚落,使今日的好莱坞,被人称作“电影的梦工厂”。
1、人性特征
美国电影的商业策略是全球化的,为吸引更多观众获取商业更大利润,美国电影注意渗透人性教育。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是以一个典型的德国人良知的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而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为底本创作的影片,人道主义精神是这部影片重要的思想背景,因此能够引起世界不同民族和阶级人们强烈的同情感和共鸣。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关注个人与外界矛盾关系的选择和处理,突出社会良知、个人品德,如《泰坦尼克号》中,男士主动将座位让给女士,乐队人员放弃逃生,继续拉奏音乐只到沉船,一对老年夫妻选择相拥随船一起沉默海底,还有男主人公放弃生命,对女主人公说要好好活下去,此类反映人性特征的镜头在美国电影里随处可见。
2、多元文化
美国本来是移民国家,多民族的到来和融汇使美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一点决定了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美国电影主动采取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方式来进行电影创作,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人们的审美需要。随着20世纪后半期全球国际化步伐的加速,多元文化元素的聚合就迅速演变为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生产方式,从而使美国电影的生产不仅能够为本国观众提供娱乐文本,也让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自然接受了美国电影文化。如《功夫熊猫》、《花木兰》从美国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
3、科技手段
美国电影的奇观性更多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奇观性。其制作是一系列奇观元素的综合,并最终形成一种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美国电影以大制作和大投入对电影影片的结构、情节、人物、场景、画面等构成因素进行非常规化和宏大化的科技手段处理,使影片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使电影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对观众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面对电视的激烈竞争,美国电影以眩目的奇观性提供了电视无法触及的独特视觉体验。一些巨型的灾难片、科幻片和剧情片大量地涌现,以高科技的优势,创造了票房成绩。
二、美国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美国电影的特点体现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美国价值观核心——美国梦。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美国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今世我做主。美国人不相信天命。他们认为事在人为,没有不可能的事。认准的事,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也要把它做成。美国人最瞧不起不思进取、对前途失去信心或哀叹“命该如此“的人,自己应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2、求变。在美国人看来,变化是同成长、发展、改进、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变,意味着条件的改善。今天,美国人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是因为美国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二是因为美国人坚信,任何一个美国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责任、都应尽力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美国人不喜欢按部就班的、一成不变的或者连续稳定的、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的价值理念。
3、惜时如金。时间对美国人而言最重要。美国人更关注能否按计划准时完成工作,而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内部的人和人际关系协调上。工作计划一旦制定,美国人就会不折不扣落实。在美国,只迟到10分钟也是十分不礼貌的。如果迫不得已要迟到,应该提前电话告知。
4、公平公正。人人生而平等,意味着生活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成功的机会。外国人即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美国人这种不问职位和社会地位信奉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外国人特别是在本国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美国之前,一定要有“在美国是个普通人”的心理准备。
5、张扬个性。张扬个性的价值观起源于西方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21世纪的美国将“Individualism”这种价值观被发展到极至。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美国人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他们强调的是个人精神和生活的独立性,认为人应该走自己选择的路,并对自己的人生及一切选择负责,不受他人干涉。
6、自由竞争。在美国,学校和家庭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竞争意识教育,鼓励孩子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美国人相信,竞争能产生挑战和压力,只有竞争,才有最好。自由竞争促进了美国企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样,也是由于自由竞争,才有了美国体育、教育和艺术的快速进步。
三、美国电影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投入并重视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
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也间接反映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纵观中国电影及电视市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的电影数量不是很多,但商业电影的特点还很浓厚,被观众接受的又能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还比较缺乏。因此,应加大对影视作品的资金和政策投入。
2、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公共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要在全社会形成正能量的环境和氛围。
3、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新途径
美国电影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渗透性灌输的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在正面宣传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显性教育,还应寻求隐性教育的新途径,要注意科技手段、方式方法的提高和改进,以高水平及高质量的作品凸显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小勇.电影媒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美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初探[J].理论月刊,2011,06:180-182.[2]朱效梅.电影中的思想教育力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08:59-62.作者简介:刘韵(1979—),女,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分享:閉上眼說不疼 > 美国电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第三篇:2013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市场发展趋势
2013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市场发展趋势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的规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上,开始着眼于建立规范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1.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规范化。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日益深入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制度建设与正面教育的相互配合日趋紧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又注重制度约束和管理,用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相辅助提升教育效果。实践证明,人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靠思想引导,也要靠加强管理,必须把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疏”和“堵”两个方面进行。疏是利用正确的思想说服引导,引向正确的方面;堵是用严格的制度约束行为,制止错误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规范行为就要加强管理,“疏”、“堵”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的规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上,开始着眼于建立规范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其中既包括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制度,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稳定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有效防止了“软化”和“虚化”现象的发生,使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2.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逐渐回归生活世界。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能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选取人们有可能获得和理解的各种生活经验和事例,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环境进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还表现为也选取当前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人口、生态、全球关系等问题,使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在教育中及时得到反映。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回归生活世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逐渐从“三贴近”的要求中认识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现实、离开了生活,采用教条的内容、僵化的方式,其效果是微弱的,甚至会产生逆反现象。因
此,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注意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努力创造优美的、适合人们身心特点的环境,身处其中身心自然受到陶冶,思想自然受到默化。
3.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性价值向兼顾人文性价值转变。以前思想政治工作只注重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面,强调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约束,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强调社会动员作用,要求人们服务于社会。新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开始重视个体的生存发展需要,追求为个人服务。规范人和发展人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兼具的两种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人格的完善、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讲求民主性和引导性,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循循善诱,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疏通引导。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民主开放,提升了思想教育效果。
4.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日趋科学,力求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掌握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超前性研究逐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关口前移”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坚持事前主义,避免事后主义,有预见性地进行超前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预见性、主动性、超前性。同时,信息、网络的普及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观念增强: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变化的情况,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5.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运用较多的是政治学习、作报告等形式。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出现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经济成分,大量的下岗职工,频繁流动的农民工,等等。他们与原有的社会组织的联系松散化,而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使人们可以从广阔的领域获得各种信息,这必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覆盖全社会,就必须通过社会化的形式进行。比如,通过管理载体,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通过文化载体,把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活动中;通过活动载体,把教育内容渗透到文体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大众传媒载体,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大众传播媒介中进行。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6.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化趋势。所谓隐形教育,指由正式形式的教育变为非正式形式的教育,即采取隐含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这种教育更多地运用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这就促进了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环境包括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静态环境强调绿化、美化和人文化。如在学校的教室、宿舍、走廊和餐厅等公共场所布置名人名言、艺术雕
塑,使“墙壁会说话”。动态环境,则是通过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和谐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如学校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组织多种学生团体,举办艺术节,电影欣赏论坛、小说评论、书法欣赏、专题辩论会、演讲会以及多种展览。受教育者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无形的影响和教育。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趋势。确立了人的品德自我建构的主体地位。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但这种规范并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完美自身的工具,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教育过程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达到自我完善,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注重采用自我教育等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活动。
8.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载体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面对信息化社会,只有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有效发展自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不是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也不是仅仅涉及教育方法的某个方面,而是涉及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调查、收集、处理思想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反馈、评估手段的现代化,环境建设的现代化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日益成熟的网络社会所面临的必然发展趋势。
第四篇:中国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新加坡在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投资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国民素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应当看到新加坡政府过分的强调教育投入存在的弊端。
新加坡采取大力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本国的自然资源相当匮乏,而人力资源就是唯一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唯一资源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投资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功能,这样就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简单化。它强调了人的工具性,忽视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导致了人看不到教育在促进人的感情、意志、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基本功能的认识片面。过于追求高学历、重视科学,忽视了人文,结果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单一认识与崇拜,弱化了教育的教化功能和传承功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扭曲教育的本质,其结果可想而知。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外学生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这种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不少新加坡学生前往共度学位,但是学成归国的新加坡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小,有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美国或者前往更好国家发展。由此可知,新加坡政府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方针使得学生普遍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他们缺乏共同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够懂得如何理解帮助他人,促进人的共同进步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更多地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和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以便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虽然我国与新加坡在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原因有一定差距,但是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是彼此共同关注的。这点启示了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人的道德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公德意识,通过教育对人们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五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说文》)“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悌”。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术”。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达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地步。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现如今的我们依然需要受到“礼”的约束,不可把儒家文化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其中占据相当分量的优秀的东西,还是依旧要继承并发扬。
“忠,敬也。”“恕,仁也。”(《说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忠”。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有过直接释义。而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可见,所谓的“忠”,绝非是后世所理解的毫无原则的愚忠,而该是有原则的忠。“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在孔子的理论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到“忠”,为“忠”以行“恕”。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忠从属于积极的层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从属于消极的层面,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信,诚也。”(《说文》)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视为贤者必备的品德,即凡在言论和行为上都做到真实无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能增强人的凝聚力。“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最终目的在于“辅仁”。
目前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而少有注意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价值真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能有效地填补这片真空。
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冲突的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理由。平心而论,“五四”运动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其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也未尝不是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
二是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却是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贯穿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曾引导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用传统文化中的明辩义利思想,端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加强青年一代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突破,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不容稍懈。
参考资料:
1.2.3.4.百度百科-儒
崔利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