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

时间:2019-05-14 23:5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

第一篇: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

引 言

“都市报是由党委机关报主办的,面向所在城市市民以及周边地区城镇居民,以反映和服务市民生活为目的的综合性新闻报” [1]。本论文中,对都市报仅做宽泛的界定,特指定位在城市消费者,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综合性报纸,包括城市日报、晨报、午报、晚报、城市商报、青年报等,具体来讲都市报是以报道都市生活为特色,跨城市的区域性的综合性报纸,“综合性” “市民性”是都市报较为突出的特点,同时讲究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国内一些大的媒介调查公司,如慧聪、世纪华文等均在其调查报告中将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受众的综合性报纸统称为都市报。目前,中国的都市报多达1000多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报业进入“都市报时代”。

都市报的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激烈地加剧了报业市场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中心城市,都存在这一份以上的都市报,市场份额一定,为了生存,报纸间的竞争通常是非常惨烈的。当价格竞争被限定,发行渠道、发行手段方面的竞争趋于稳定后,都市报间的竞争就转化到报纸新闻版和副刊版上的竞争。新闻版的同质竞争体现的十分明显,在新闻来源渠道基本趋同的情况下,竞争的双方或几方很难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于是竞争的焦点就转移到副刊上。副刊是新闻版面的延伸,不强调时效性,地域性较强,容易发挥编辑人员的独创性,更容易形成特色,成为报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就位各家都市报重视,投入大量的版面,人力,精力进行策划。

副刊在中国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新闻版的“补白”,报纸的“附刊”,在报纸版面中从属于新闻版。副刊真正的发展繁荣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容、形式、容量都较以前翻了几番,人们评价副刊为“富”刊:进入90年代,伴随着都市报的崛起,副刊的发展走向两个方向:一是传统的文艺副刊日渐萎缩,甚至消失;另一方面,新型副刊、1 专刊、以及周末刊大量出现,不断地深化、细化,逐渐走向大副刊的趋势。本文探讨的就是在都市报时代,报纸专副刊形成大副刊趋势的特征、表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受众对于今后专副刊发展的期待。

正文:

一:都市报之前报纸副刊的发展状况

谈论都市报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副刊的缘起和都市报之前的副刊发展进行必要的回顾。

(一)副刊的定义及其界说

副刊,据《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报纸上刊登的文艺作品活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有专名,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英语中与“副刊”对应的词是“supplement”,意思是补充,增加,据《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a separate section issued with newspaper feature article”,意为报纸新闻的补充。在学术界,关于副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副刊,包括综合性副刊和专门性副刊。专门性副刊即专刊。

副刊是指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专刊是报纸上用文章形式深入阐释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5] 本论文的“副刊”是为广义的副刊。

(二)都市报之前报纸副刊的发展状况:

中国副刊的发展史

中国报纸副刊的最初萌芽可推溯到19世纪70年代的《申报》《上海新报》上的诗文,小品,文艺性评述文字形成。这种形式,虽还只是新闻报道之间的一种版面补白,单一具有文艺性 娱乐性消遣性的目的。1987年11月30日的《字林沪报》随报附送《消闲报》,作为附刊,这被认为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刊载诗词 笔记 掌故 传记,笑话等,还登载一些有趣的新闻背景材料和名人轶事,让读者从格调轻松,有趣有味的短小文章中遣愁,解闷,醒睡,除烦,这样就把混便在新闻中补白性的文艺作品和知识性,趣味性的文章区别开来,使附刊在报纸形式中独立出来。

由休闲性小报催生的副刊,顺应读者的需求,适应了时代潮流,迅速的发展繁荣,五四时期出现了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 《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副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宣传,社会生活,文艺创作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副刊经历了繁荣—回落—复兴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的震荡。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进入大众文化的转型时期,副刊伴随着报刊市场激烈动荡进行着自身的变革,编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内容,形式,容量都较以前翻几番。专刊,专版,周刊不断涌现,从文学副刊中也滋生出形形色色的专刊。一些副刊从报纸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报纸,如《南方周末》。文学副刊萎缩,专刊以其专门化,个性化而大量兴起,形成正刊,副刊,专刊三足鼎立的形势。

(三)副刊的改革

经济的大发展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新闻媒体发展。专副刊最能显示报纸的风格,自然成为竞争的一快风水宝地。新闻竞争的实质上演化为 3 专副刊的竞争。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以及新闻竞争重心偏向副刊,副刊自身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报业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

文艺副刊的版面比例和地位都有所下降,信息含量大,服务性强的综合副刊和各种各样的专刊纷纷抢占副刊的重要版面。副刊的内涵和外延扩大:纯文艺副刊包含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散文、随笔、杂文、书信、小说、寓言、对联、书法、绘画等,还有笑话、谜语、雕塑、摄影、剪纸、特写、篆刻、民间艺术等;对于报纸副刊的定义也不能仅仅定位于纯文艺性的,包括文艺性副刊、社会副刊、生活副刊、国际副刊等社会文化副刊都属于“副刊的”的范畴,而各种专题性,专业性的专版属于专刊。副刊的地位和形式都不再是 “报屁股”,而成为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著称部分。专副刊的特征及功能的变化。

第一,21世纪,大众化和小众化并存。一方面,大众文化盛行;另一方面,小众文化现象也更加突出,如股市行情,古玩收藏等这种小众文化现象构成了副刊的小众传播空间。小众传播分两类:一类是流行文化:如股市行情等;另一类是高雅文化,如“文学遗产“,这两种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小众文化的内容可开辟专刊,以满足部分读者需要。

第二,有些大众化的内容现在正逐渐走向小众化传播的倾向,而一些小众化的内容却出现向大众化靠拢的局面。文艺性副刊从以前不可或缺的版面和内容,到日渐消瘦甚至被取消,就业求职,汽车电脑以及房地产等逐渐红火,成为副刊的一块重要阵地。

第三,新闻性增强,社会报告类报道增多。以前备受读者关注的报告文学减少,具有深度的社会报告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和故事性特点受到读者欢迎,形成固定的版面。

2专副刊任务的变化

专副刊已经不再被动的“补白”新闻的不足,而是主动的为读者提供不同种类的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文化内容,更加讲究服务性策划性和引导性。专副刊的主动性使它们成为独立的板块,在报纸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任务也更加明确。

专刊的任务:

1传播更丰富的实用性信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2传播详细全面深刻的专题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求。

3对社会现象,理论问题进行评论分析,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先进文化模式。

副刊的任务

1刊登富有时代感的文学作品,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

2提供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文化作品,丰富读者的业余文化生活 3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 都市报时代的到来。

(一)都市报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国内城市报业市场基本上是晚报的天下,晚报高唱着市民性 服务性的调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城市家庭报刊阅读的首选,而这些晚报大都是由当地市委机关报主办的。省委机关报碍于管理体制,不能大动,但对市委机关报下属的晚报吃香的喝辣的却心有不甘,早报市场又有空缺,办一张为市民服务的综合性报纸就成了许多党委机关报的选择

[3]。

最早以都市报官冠名的城市综合性报纸,是1993年8月,1994年1月分别有贵州日报社和陕西日报社创办的《贵州都市报》和《三秦都市报》,5 但最早赋予都市报典型特征的,办的特别红火的,无疑是1995年一月由四川日报社创办的《华西都市报》。中国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是这样回顾审批该报的情形的:“当1994年第四季度《四川日报》要创办一份省级晚报时,当时新闻出版署考虑到一个城市不宜办两张晚报,以避免报纸市场的人为竞争,于是,《华西都市报》诞生了。” [2]都市报的成功带来的财富效应催生了后来像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以晨报、早报、商报命名的报纸,逐渐形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都市报群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都市报这个名字的诞生只是为了和晚报区分开来,后来都市报越出越早,渐成日报,在实质上,它和晚报都属于市民新闻报纸。

(二)都市报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张原本是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晚报,最后逐渐演变成为日报,并大大的改变中国的报业格局,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50年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宣传政策,报纸的商品性一直是一个禁忌话题。在办报纸的过程中,行政垄断、财政包干,办报者无需考虑报纸发行量。这种定向、单向的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发行的机关报传播模式长期独占报业市场,直到80年代后期,晚报陆续复兴,才打破了机关报一统天下的一元化局面。

同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带有浓厚规定的报业政策,以及晚报本身的不成熟性,晚报被偏狭地定位为“拾遗补缺”,晚报的功能就是弥补日报功能的不足,即晚报理论界的“补充说”。在半市场半计划的运作下,晚报很难摆脱日报“独立”。

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渗透到报业的生存环境,92年左右,国家对报业管理的宏观再次深度调整,都市报便应运而生。

有鉴于此,《华西都市报》的创始人,首任总编辑席文举于1998年提出报业“三个时代”的理论。他认为,50年代初至80 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日报时代”,这一时代的报业特点主要是机关报--日报一统天下,其“文件”属性远远大于“商品”属性。这是典型的计划模式,是时代共性与报业个性的共同缔造物。6 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报业结构和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机关报垄断地位逐步动摇,高度集中的日报一元格局受到强有力冲击,报业市场呈二元态势。中国报业进入晚报复兴、扩版的“晚报时代”。但时代决定了晚报不是彻底的市场报,晚报的运营体制是双重形态叠合的报纸。晚报的功劳在于重构报业格局和凸现市场商机,让报人看到了报业市场的乐观前景。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出现打破日报和晚报主宰的二元格局,直接向晚报的自费订阅市场和零售市场发难,报业格局三元化。至此,中国报业进入第三个时代--“都市报时代”。

三: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大副刊

(一): 大副刊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副刊主要指文艺副刊。不少论文和专著的观点较一致,如王文彬的《中国报纸的副刊》 罗贤梁的《中国副刊史略》 冯并的《中国文艺副刊史》等。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提出,自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消闲报》诞生起,中国的副刊大致沿着这样两条路径发展下来,一脉是“趣味主义”,把副刊的文字看作是“给看官们时时把玩的东西”;另一脉把副刊看作为现实、为人生服务的园地。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提出大副刊意识。一些有识之士的论文主张建立大副刊意识。“大副刊意识”的含义是,除了新闻,评论和广告外都是副刊,包括专刊。实际上专刊最早产生于副刊,这种提法有一定的根据。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刊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读者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新闻,专刊,副刊三足鼎立的格局,到21世纪,各种专刊五花八门,绝大部分形成固定版面。业界绝大部分人认为,再把专刊列为副刊之中,已经不合时宜。因此,专刊副刊分开,有利于发挥 7 各自的功能。在本文中,我认为专刊起源于副刊,专刊和副刊应统称为副刊,或者称为“专副刊”:第一,便于管理。专刊和副刊回归到副刊部,减少机构重叠。第二,便于形成传播强势。专副刊区别于新闻广告和评论,属于资讯,欣赏性内容,从当今的市场发展来看,它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需求量越来越大。专副刊互补,容易形成集合效应。第三,便于形成品牌效应,专副刊的版面比较固定,便于留住读者。如果办出特色,即可吸引更多读者。

(二)大副刊形成的特征

其一:版面增加

大副刊意识的提出,并不是纯粹建立在纸上研究的,而是根源于实际的媒体行动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专副刊的发展,报纸为了生存纷纷扩版,而扩版最多的是专副刊,能显示个性和特色的正是专副刊,最富有竞争力的也是专副刊。

80年代后期,一些报纸的专副刊版面大幅增加。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新民晚报》为例:

《人民日报》20世纪80年代专副刊占报纸版面的19%;1998年占34.7%;2001年占27.8;2002年占40.8%。

《北京日报》20世纪80年占25%;1998年占38%;2001年占36%;2002年占37.5%。

《广州日报》20世纪80年占25%;1998年占35%;2001年占36.2%;2002年占32.6%。

《新民晚报》20世纪80年占33.3%;1998年占39.7%;2001年占50.4%;2002年占52.4%。

这些报纸虽然都不是都市报,但是都市报据后发优势,继承并发扬了日报和晚报的优秀部分,从社会新闻和贴近市民生活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专副刊的设置。大量的数据统计显示:2002年的专副刊占党报版面总数的40% 8 左右,晚报约占50%左右,都市报约占66%左右。

我对武汉市的第一份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的版面做过调查分析,《楚天都市报》的日常版面总数在24版-72版之间,副刊版数在3版-43版之间,副刊版占全部报纸版面的57.1%。

其二:内容丰富多彩: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副刊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艺新闻,旅游,实用性新闻,服饰化妆美容,家庭健康,汽车,通讯产品,美食,家用电器,房产物业,休闲场所以及休闲活动,体育新闻,装饰装璜,职业培训招聘,情感婚介,流行话题评论,企业动态,电脑网络生活,股票理财,宠物等二十多方面 [4]。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人们可以在副刊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购楼的要看房地产版,吃饭的要看美食版,穿衣要跟流行时尚,投资要看投资理财,而消闲娱乐可以看娱乐、体育、和文艺版。

《楚天都市报》最新的专副刊包括健康周刊、天下周刊、我们周刊、玫瑰周刊、教育周刊、创富周刊、阳光周刊、体坛周刊、3C周刊、城事周刊、百姓周刊、娱乐周刊、都市车风等十三份周刊,以及讲述、楚天资讯手册、读书、气象新闻、说法、开心、家园房地产专刊等近二十个栏目。《武汉晨报》有新生活周刊、苹果周刊、单身情歌、娱乐周刊、星期5周刊、车时代、财富周刊、环球周刊、看病周刊、楼市周刊、读书等。

其三:副刊专刊化,专刊杂志化。

副刊专刊化实际上是广义上的副刊内涵得以实现的结果。传统的副刊是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之类的媒介载体,近年来副刊的外延不断扩大,综合性副刊呈现出相对缩减的趋势,传统的文艺副刊也演变成广义上的副刊的一个种类。内容界定愈来愈清晰的专刊迅速崛起,一方面是顺应了读者对 9 阅读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报纸自身发展,扩大影响力、吸引读者的一个有效策略。报纸副刊近年来还呈现出明显的杂志化倾向。表现之一是刊载内容深化、专题化,这也是副刊专刊化产生的一个客观效果。由于锁定某一受众群体,刊载内容极富针对性,因而常常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展开,而这是杂志经常采用的编辑手法。以刊载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突破,注重对现象或事件深层原因的剖析,副刊以此来弥补对于新闻性的削弱,扩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其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杂志化趋势。

副刊专刊化,专刊杂志化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专副刊的内容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细化。《楚天都市报》的健康周刊就像一本专业的健康杂志,内容多方面,从婴儿的尿床,青少年生长时期的补钙, 到中年女士的瘦身、健美,再到老年人的保健,覆盖所有年龄段的人群。特色诊疗、导医、心事(咨询)、营养、健康知识、医药集锦、生活小帖示等。健康周刊中的生活小帖示,对于生活中蔬菜营养的探讨,竟细致到 “横放竖放莫乱放,蔬菜摆放有学问” 的地步。[6]。

其四:开始注重副刊策划。

对于今天走着市场化运作之路的传媒而言,强烈的策划意识和合理的策划思路,是实现新闻资源的最佳配置,并依据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正确之举。相对于日报,都市报的策划不仅体现在对新闻报道的谋划、组织上,同时还对副刊的版面、内容、形式进行精心的策划,力争办出有特色的副刊。

以策划求生存,以策划谋发展,创刊于2001年的武汉市第三份都市报《楚天金报》能在武汉报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靠得就是一系列的策划活动。其中成果最显著的策划就是设置“情感金刊”,以心型标志呼唤人们的“真情倾诉” “情感与生俱来,有人在感情上春风得意,有人却遍体鳞伤。你幸福时,你伤感时,你黯然时,你无从排遣时政情倾诉的热线愿听你细细道来,无论日出日落。”这一充满温情和关怀的话语吸引了众多有 10 话想说的人们,他们主动约见记者,袒露自己的情感世界,诉说自己的幸福和不幸。记者和编辑充当听众的角色,耐心地听他们倾诉,然后在文后附上自己的记者手记,或由衷的感叹,或客观的分析,或冷静的评说,或热情的呼唤。这一栏目样式引起了市民广泛的共鸣,培养了大批固定的受众群体,他们养成一种阅读定势,形成一种心理期待,当拿到报纸以后,自然而然地先阅读自己喜欢地专版,并时常参与话题评说。《情感金刊》成为金报的金牌栏目,金报也籍此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可,市场份额迅速增大,武汉市的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

其五: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增强了报纸的互动性。

都市报的一个特色就在于读者的可参与程度较高,报纸与读者可以灵活互动,以亲切感和贴近性来吸引读者,培养忠诚读者。不少都市报都在副刊中开设互动性质的专栏,或举办有奖竞答,或刊发读者来信,或提供发表园地,力求使报纸融入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去。

不少都市化报纸凭借副刊给了读者表达自己想法、讲述自己生活的机会,吸引读者的参与,从而加深对这份报纸的感情。近年来,情感讲述类专栏在都市报副刊中屡见不鲜,如《大河报》的“倾诉”,《楚天都市报》的“讲述”等等。这类栏目中的文章多由读者自己讲述,经记者编辑整理后发表,并在文章后附上记者手记,引导读者参与讨论。

(三)大副刊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大副刊是报纸专副刊发展的方向,它起源于80年代的报纸副刊改革,都市报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大副刊趋势的发展,同时,它也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都市报在激烈竞争中夺路而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都市报是种市场化报纸,受到市场经济因素的制约,大副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

1.1 迎合大众口味,提高报纸销量

都市报是份面向城市居民的报纸,其基本的定位就是贴近市民生活,这也是都市报副刊的特点之一。副刊可以比新闻版更加充分地利用地域性,利用内容风格上的地理接近性,心理接近性以及情感接近,抓住读者,提高报纸的销量。

武汉首家都市报,《楚天都市报》,从创刊自今一直坐着发行量的“头把交椅”,它已经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副刊当然更能增进感情,汉味十足的副刊文字深受其读者群的青睐。如其耳熟能详的:百姓周刊、生活周刊、汉味茶馆、成长周刊、健康周刊、城事周刊、家园等品牌副刊,反映并服务于市民读者生活。如生活周刊全部取材于本地的生活琐事,本土特色突出。城事周刊“以城市如人,人生百事”为主旨,以图片为主,穿插文字,回顾老汉口的悠久历史,记录两江三镇的变迁,展望武汉的未来。《老照片》很好的贴近了百姓的生活,照片都是武汉市民自己的,在回首人生轨迹、追寻过去岁月、重温爱情誓言、享受家庭温馨的同时也反映了武汉市民生活的变化和城市的变迁。

1.2 提供大量资讯,优化生活质量

专副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可以从专副刊上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购楼的要看房地产版,吃饭的要看美食版,穿衣的要跟流行时尚没,投资的要看投资理财,而消闲娱乐的可以看娱乐、体育和文艺版。

许多都市报都设有服务性较强、信息含量较大的特色副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健康为主题的,不仅提供医疗方面的信息,还可以引领时尚健康生活,倡导健康生活观念,颇受家庭主妇以及老年人青睐,如《大河报》“健康”副刊;以旅游为主题的副刊,提供出行参考,介绍旅游资讯和各地风土人情,服务性与趣味性并重,深受年轻受 12 众的欢迎,如《华商报》的旅游副刊;此外,还有以家电汽车房产等为主要内容的副刊,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都市报副刊还比较早的关注到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房地产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作为城市居民衣食住行中支出最大的部分,都市报早的注意到市民在这方面信息的需求, 不仅报道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解释,还开辟版面,提供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99年,<<南方都市报>>开辟房地产专刊,每周固定出版,介绍广州市内的房地产开发情况,并开通了看房直通车,为看房者提供便利。大副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都市报在与日报晚报争夺市场的斗争中,凭借自身市场发行的优势,一举胜出。但是好景不长,都市保遇到了来自同城都市报的挑战: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都市报性质的报纸1000多份,几乎每个中心城市都存在着一份以上的都市报。在发行渠道,价格方面的竞争趋于平衡,报纸新闻版同质竞争十分激烈,报纸竞争的重心就转移到副刊的身上。

迫于竞争的压力,加之专副刊本身和新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不强调时效性,地域性较强,容易发挥编辑人员的独创性,更容形成特色,成为报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就位各家都市报重视,不惜投入大量的版面,人力,精力进行策划。

这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第一印象,有的副刊过分的强调版面,忽视了内容;盲目追求感官刺激,版面上大量刊登一些看似新奇、实则空洞无物的东西;或者用放大的图片,刻意渲染的标题,暧昧的文字,夸张的线条,制造所谓的版面效果;或者刊登一些和内容毫无关系的图片,却仅仅是为了装饰。这种版面除了满足少数读者视觉上的“悦目”之外,几乎没有传递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失去读者。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个说法“新闻引客,副刊留客”,意识是说:在报纸主要是在街头零售的情况下,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13 但要使读者对这张报纸产生持久的兴趣,就要靠副刊。这句话虽非绝对,却说明了报纸的本质是新闻纸,副刊是新闻版面的延伸。这也为当前副刊策划中存在的两种趋势提了个醒:削减文艺副刊以扩充新闻版,或者过度的强调专副刊作用,乃至于喧宾夺主,都不是正确处理副刊和新闻版正刊关系的方法。

报纸是社会的公器。但是部分媒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在专门的广告之外,把一些隐性的广告做到副刊中。某些副刊编辑部的服务性专刊采取和一些广告公司甚至企业“合办、协办、特约”的方式出版,这种现象在都市报副刊上也有表现。而且,某些专版事实上已经在由广告公司或企业操作,上什么、怎么上由广告公司的人说了算,广告公司只要按照合作协议向报社交足钱就可以。也就是说,这样的专版专刊在一定的时期(合办、协办期)把编辑权连同版面一块“卖掉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专刊的内容如何,是新闻性、服务性、实用性强,还是广告味浓就由不得报社的编辑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都市报的专刊上,广告的力量似乎大于市民某种需求的力量,好一点的“合办专刊”版面上,广告还犹抱“服务”半遮面,有的“合办专刊”干脆充斥折赤裸裸的广告信息,对读者造成误导。长期以往,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传播将导致报纸传播功能丧失,服务性、实用性无从谈起。

结论:

现代报纸的副刊是大副刊,既包括传统的文艺性副刊,也包括服务性的专刊,还包括集新闻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周刊。大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 14 优势。大副刊是报纸专副刊发展的趋势,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副刊改革,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都市报迅速崛起,打破中国报业市场的传统的二元化局面,同时,也给专副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报纸纷纷扩版,改版的过程中,专副刊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专副刊的功能和任务发生相应的变革,大副刊初具雏形。可以说,大副刊借都市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大副刊并非都市报专副刊所独有,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后都市报时代已经到来,而大副刊将顺着报业发展的轴线继续完善。

第二篇:副刊问题

1、问:报纸副刊数字化转型,副刊怎么办?

参考文章:

“四力” 触“网”副刊的文化担当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发展策略分析 以羊城晚报为例

以网络为媒取长补短 网络时代 报纸副刊生存之道

网络时代 副刊如何转变思路

喜看老树绽新芽 新民晚报副刊网络版“夜光杯”博客的思考 报纸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奖得失谈

网络副刊优劣与局限

2、报纸副刊的文学意义

参考文章

学灯 编辑群在五四新诗传播中的贡献和意义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文人圈

中国现代文化生产中的媒介角色论略—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中心的考察

第三篇:晨报副刊读后感

读第九章:文艺的自觉有感

本章以《诗镌》和《剧刊》为例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自觉即文艺的自觉,仔细阅读了第一部分以《诗镌》为例来阐述的内容。《诗镌》是《晨报副刊》的“刊中刊”,类似于盆景一样的专刊,持续的时间不长,仅从1926年4月1日到6月1日,但是我觉得它的作用不是与时间成正比的,而是成反比的。

本章首先分析了诗歌到近代一蹶不振的原因。第一,内容和形式上的衰落,内容上同一主题的已发挥到尽头,而且诗人生活方式悠闲没有创新的主题;第二,受主流意识的控制,也就是沿着统治者规定走,例如,受到科举制度的压迫;第三,近代被文学史正统所鄙视的小说挤入文学史正殿。

某个东西的衰落,那么热爱它的人必然不会任其消失,所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诗歌解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解放,内容上反叛传统权威,艺术上打破格律,出现了以白话为主的新诗,如,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

但是新诗的收成不理想,有人说新诗就像分行的散文一样,这样的说法不是全无道理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稿代表人物闻一多等人就批判“五四”时代自由放任的诗风,并试图探索 一种新的诗艺和美学原则,他们批评郭沫若《女神》过于自然流露;批判感伤主义,也就是无病呻吟;第三个观点是认为不是什么词都能入诗的。主张用有形式的美感来愉悦读者的感性思维,即让新诗的形式有美感。

闻一多提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对应的新诗创新就是音节美、辞藻美、以及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同时也有人认为闻一多他们的诗的确注重形式美,但容易忽略思想内容,显得太客观。笔者非常赞同这一点,诗歌本来就是传达感情的工具,如果写得很客观,诗的灵魂也就没有了;笔者一直觉得没有真实感情的东西是虚的,好的小说灵感也是来源于真真实实的生活,天马行空的东西是转瞬即逝的,所以笔者不赞同他们批评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非常赞同他们的另一观点,美的东西就要用美的工具来承载,就像音乐,绘画一样。好的歌词需要好的旋律,好的绘画灵感需要有好的绘画功底,诗歌一样,这是《诗镌》为新诗带来的又一进步,也是《晨报副刊》当时的特色。

第四篇: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

报纸副刊的特色

——以《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四合院”

为例进行分析

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大受众呈现出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报纸面临着来自电视、网络和手机报等新兴媒介的冲击。

与此同时,报纸行业内竞争压力巨大。报刊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新闻来源却很单一,国际消息的报道大都由新华社供稿,国内新闻则基本报道重大事件,因此内容往往趋同。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报社采集其他类新闻的能力近乎等同。报纸的正刊“同质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报纸的突围就成了各报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报纸业内有句行话: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副刊是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报人赵超构也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现如今的报纸再想要在正刊做出突破难度比较大。因此,副刊就责无旁贷的担起吸引读者眼球并且留住读者的重任。《北京晚报》在副刊上就做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下面,本文将总结《北京晚报》副刊的特色,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优 势

栏目的分众化设置

在大众传播的今天,受众的细化、分众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小众传播”。副刊只有有针对性的瞄准特定的“目标受众”,将目标受众分为若干“受众群体”,尽可能的满足这些“受众群体”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报业市场上赢得读者、站稳脚跟。因此,提供分类明晰的信息的专刊、周刊便应运而生了。文艺性的副刊《五色土》,在周一至周五推出不同的栏目,如:《五色土/余墨》、《五色土/连载》、《五色土/成长》、《五色土/光影》、《五色土/自然与人》等,在周日推出《四合院》副刊,《四合院/光阴》、《四合院/追寻》,这些栏目刊登了不同的文章。极大的丰富了副刊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群的个性化需求。《北京晚报》的副刊设置使得同一天内,不同的副刊相互配合,达到知识性与娱乐性、休闲性与服务性的统一,在更深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这种成功的分众化栏目设置为《北京晚报》副刊留住读者,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学阵地的坚守

《五色土》名字源于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是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北京晚报》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栏目,现在依然风格依旧,是很多读者每天的必读栏目。副刊本由文艺起家。然而,传统文艺副刊在市场化的压力下,于夹缝中求生存,过分追求“平民化”、“大众化”,过度突出娱乐化、低俗化的内容,而放弃了对文学色彩的坚持,这些变化对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品味都是很不利的,学界也一直有给传统文艺副刊留下发展空间的呼吁。《北

京晚报》始终坚持着副刊的文学色彩。《五色土》之所以能成为报纸的王牌栏目,也与其平民化视角和高品位理念是分不开的。《五色土》每天固定开设《五色土/连载》,而在周一至周日分别开设不同的栏目,如《五色土/成长》关于成长、情感等的讲述;《五色土/胡同记忆》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五色土/自然与人》对动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讲述、《五色土/戏品·问茶/90 后作文》对90 后作文的刊登等、《五色土/光影》对电影电视的评述„„特别是《五色土/余墨》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一直是其坚持所在。它的稿件来源非常丰富,很多都是来自于工作在各行各业最为普通的读者,他们的作品展现的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五色土》为有志于文学的读者提供了交流写作的平台,这些都成为了吸引普通民众的重要因素。《五色土》、《四合院》以其深刻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于生活的思考感悟,深深的感染了受众,吸引了读者的参与,深受读者欢迎。可谓是“既有大众文化鲜活生活的语言外壳,又具有精英文化气质,既通俗又深刻,既朴素又高贵”。

动静结合的内容编排

《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在谈起办副刊《夜光杯》的经验时指出,副刊要“静中有动,一个版面上,总要有那么一二篇甚至三四篇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时间性”。当下的许多报纸副刊常常针对国内及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组织富有文学色彩的文章,表达观点和立场。事实证明,忽视新闻性和时代性,副刊就会减弱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竞争力,而关注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体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实现了休闲、娱乐和新闻、时效的结合,更是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副刊配合正刊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现象等保

持一定的敏感,讲究时效性,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形成“动静结合”的副刊版面是相当要的。文艺副刊《五色土》、《四合院》、《老照片》等则展现的是阳春白雪的“静”,它们的内容并不是动态的,体现了文艺性、休闲性、娱乐性、服务性等特点。阅读这样的副刊,读者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甚至能够得到某些生活与人生方面的启示。例如说,《五色土/成长》通过“成长的烦恼”、“烦恼辨析”、“专家盘点”等栏目,对不同类型的成长烦恼予以展示并且通过专家支招提供意见,迎合了读者的情感需求,而且读者也能在阅读中得到启示、感悟与反思。而《五色土/光影》则与近段时间新电影、热门电影相结合,对实时电影进行调查分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体现了它的“动态”的一面。在2011年11月11日,《五色土副刊》更是推出了当下男女青年热议的“光棍节”特刊,可以说是极具时代性和时新性,取得了不小的效果。《北京晚报》副刊的这种设置,使得二者动静结合,相互补充,纯文艺性的内容与联系社会热点的内容相得益彰,能够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与读者互动,提升忠实度

都市报晚报类报纸的一个特色就在于读者的可参与程度较高,报纸与读者可以灵活互动,以亲切感和贴近性来吸引读者,培养忠诚读者。《北京晚报》就特别注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北京晚报》除在《五色土》等副刊可刊登读者习作之外,特地在每周四开设《读者周刊》,它由《读者周刊/ 服务》、《读者周刊/ 评报》、《读者周刊/ 活动》、《读者周刊/ 俱乐部》等栏目构成。《服务》、《评报》等立足读者,读者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表达报纸上的文章对自己的启示等;《活动》则经常会刊登一些读者俱乐部举

办的活动取得的效果、引起的反响等,如2010 年3 月11日的“读者俱乐部公益植树活动反响热烈”就介绍了由读者俱乐部发起,读者广泛参与的公益植树活动取得的社会效应。而《俱乐部》更是读者与报纸联系的纽带,《俱乐部》会针对晚报的读者举办一定的活动并发布相关信息,如至今已办三 届的中老年赴日活动等。这种不仅在报纸上进行交流,更在报纸下进行沟通的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方式,很值得需要增强与读者互动的报纸副刊的学习。浓郁的地方风味

都市类报纸副刊作为地方报纸的一部分,主要是在当地发行,其读者当然大多数是本地人,而作为当地报纸的副刊自然要注重反映本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示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人情,也即是说,要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北京作为几朝古都,历史非常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北京晚报》在周二推出《五色土/胡同记忆》的栏目,通过“编辑手记”、“消失的胡同”等栏目,将老北京的 胡同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于每周日推出的人文风情副刊《四合院》,其开设的《四合院/追寻》、《四合院/光阴》专栏则以四合院为背景,极具北京地方气质。近些年来北京城的改建,使得胡同、四合院等北京独有的特色建筑、文化符号越来越多的被拆除,很多极有价值和特色的名人故居、老字号等也在这种拆除中不断消逝。这些让很多老北京和《北京晚报》的老读者(《北京晚报》的读者构成丰富,年龄跨度大,以中老年读者为主)感到非常遗憾,他们对于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北京晚报》推出的《胡同记忆》、《四合院》则让这样的读者群找到了归属感。这样具有北京地方风味的副刊和栏目,极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在地域和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缺陷与不足

《北京晚报》副刊每个版面基本只有一到两篇文章,与《新民晚报·夜光杯》和《羊城晚报·花地》等副刊相比容量偏小,内容不够丰富。使受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充分发挥其副刊的栏目优势。

广告篇幅过大。在周一到周五的副刊版面上,其广告几乎占据了版面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多,并且多为医药广告。副刊版面上存在适当的广告可以,然而这么大篇幅的广告,势必会影响受众的胃口,与副刊的文化、学术、休闲、娱乐内容不相适应。

虽然作为晚报,但其文艺副刊《五色土》、《四合院》应更显其文学性、文艺性、知识性和休闲性。然而由于广告和版面的缘故,使得《北京晚报》副刊略显轻浮,不够稳重,希望在这方面上多下点功夫。

结语

作为首都地区的第一强势主流媒体,《北京晚报》平均每周阅读率高达53.6%,仅次于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也是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京晚报》有如此的成功,与其副刊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在报纸受到新兴媒介冲击、报纸行业内部竞争又如此激烈的今天,副刊的突破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北京晚报》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报纸副刊学 期末考查作业

姓名: 刘楠

班级: 09级新闻一班

学号: 200902302130

第五篇: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大地的期待

人民日报副刊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徐百柯

2005年08月16日14:53文一

岁末年初,是人们总结过去,筹划未来的时候。2004年12月18日,在北京马坡文学会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新老作者———散文作家袁鹰、林非、林希、柳萌、王宗仁、韩小蕙、高红十,学者王春瑜、陈漱渝、张梦阳,杂文作家刘征、张雨生、孙月沐、王乾荣、吴志实、李景阳,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等近二十人聚集一堂,共商副刊发展与创新大计。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副刊的问题

当前副刊存在的问题,有的与大的舆论环境有关,有的是副刊自身的问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指出,有些副刊文章境界和品位不高,一些很有名的作家写的东西也很平庸、凡俗。作家柳萌说,不少副刊该硬的不硬,该软的不软。该硬的不硬———杂文是副刊的旗帜,杂文要有思想,如果两头抹,就没有好的杂文;该软的不软———散文要贴近百姓生活,要让人有所感悟,可是现在精致的散文小品却很难找。

新闻出版报副总编孙月沐认为,这些年来,副刊出现了三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弱化、快餐化、低俗化。所谓弱化,就是指各种副刊包括大报的副刊纷纷瘦身、减版;快餐化,是指文章不痛不痒;低俗化,是指一些副刊宣扬奢糜、追星捧星。目前大地副刊主要面临一个弱化的问题,让读者觉得副刊有你做个点缀,没你也行。张雨生说,现在的问题是报纸把副刊挤掉了,副刊又把杂文挤掉了。人民日报要带头呼吁一下,因为副刊代表着报纸的文化品位,杂文代表着副刊的灵魂。没了副刊的报纸,充满商气俗气,还能读出它的文化品位吗?没了杂文的副刊,全是小男人小女人的小文,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副刊还能提得起精神吗?

二、副刊的声音

人民日报文艺部老主任袁鹰同志说,副刊编得好,就是四个字:有声有色。这个声就是老百姓的声音,读者的声音。他们关心什么、抱怨什么,要通过副刊的形式,侧面地反映出来,而且能够有不同的声音,要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说说而已。黄传会说,人民日报姓“人民”,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疾苦,贴近老百姓。比如,中国目前有一千万城市农民工,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副刊要不要关注?

林非认为,一方面,副刊应该更好地关心底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应该围绕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组织文章。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走向民主、平等的世纪,可是现在很多歌星、明星还在讴歌帝王。明史专家王春瑜指出,批判封建专制

主义仍然是摆在文化人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很多人心目中的皇帝意识、草民意识非常可怕,草民意识是皇帝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它们互为依存。这两种东西不扫除,会阻碍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刘征说,现在媒体上什么都在戏说,这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帝王意识抬头,乾隆皇帝可以和乞丐一起生活,可以做矿工。这出了圈吧?老先生给自己写文章定了个调儿:要有严肃的主题,游戏的心态,轻松的笔墨。所谓严肃的主题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有意义。

三、副刊的面貌

老作家林希说,虽然人民日报很老了(指它的历史),但副刊一定要年轻(指它的面貌)。副刊的人文关怀,应从关心年轻人开始。任何一个报刊,没有青年就没有生命。现在不少年轻人,往上,没有理想信仰;往下,没有道德底线,这是非常可怕的。人民日报副刊要有年轻的作者,要把青年读者和青年作者吸引过来,要永远把青年读者作为关怀的主体。

王春瑜说,党报副刊要可敬可亲,要改变可敬不可亲的现象。女散文作家高红十认为,大地副刊上鲜活的、年轻的、锐气的东西比较少。副刊的文章要动感些、年轻些,要注意增加可读性,不要四平八稳。有家报纸发刊词说:“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副刊的文章应该有感而发,它可以力抵千钧,它要留下历史的脚印,对这个时代多少有一些记录。

四、副刊的出路

学者陈漱渝说,副刊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当年《时事新报》为郭沫若提供展示他才华的舞台,《晨报副刊》刊登冰心的散文诗《春水》、《繁星》和鲁迅的《阿Q正传》。作为一个副刊编辑,孙伏园能发表《阿Q正传》,可以说功德无量。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说,副刊要为文化积累做一点工作。我们把握不了别人,但我们能把握自己。

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说,看一个副刊办得好坏,就看它有没有留下经典的散文、杂文。副刊要抓一些重点作者、重点的作品,争取一年能抓出几篇耐读的文章。多少年之后回头一看,这个文章能存在下来,就不简单。来自民盟的杂文作家吴志实说,中国的副刊是有传统的,很多著名作家和副刊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副刊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不管媒体发展到什么程度,副刊还会有作用。但另一方面,办副刊的思路、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编辑们要有眼光。杂文作家王乾荣认为,副刊的品位跟编辑的品位是直接相关的。要扩大作者群。文艺副刊不光是作家圈内的事,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都可以成为副刊的作者。还可以考虑设置名家的专栏,它可以成为副刊的品牌。

袁鹰同志结合自己的办报经验,认为副刊会有出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原来副刊只有八十行,现在是整版。这么大的版面是可以做“满汉全席”的,否则太可惜了。他说,今天,一个人通过上网、看电视就可以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副刊并不是无所作为。副刊要靠一些有声有色的版面,靠一些好文章,主动吸引读者。要靠自己的本事,替读者说话,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要求。要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关心支持大地副刊的作者和读者,这是办好副刊最宝贵的资源。

李白有诗:“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为了大地的丰收,让编辑、作者、读者一起携手耕耘吧。

编者的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副刊在新的一年期待能有大的作为,这自然仰仗广大作者、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除传统栏目“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之外,今年副刊拟开设“文史小品”、“谐趣园”等新栏目,请把您的得意之作寄给我们。在此恭候各位作者、读者光临“大地”。

《人民日报》(2005年01月11日 第十五版)

下载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都市报时代的专副刊的大副刊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文化艺术节副刊

    交院师生共享文化盛宴 ---写在第11届科技文化技术节之后 秋风送爽,星光璀璨。11月9日晚上校体育场上6000余人齐聚一堂,共享我院第11届大学生科技文化技术节开幕式晚会盛宴。......

    《南方周末》副刊的特点

    摘 要:研究背景:自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报纸,《南方周末》曾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人们关注。研究目的: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

    副刊文摘教案(共5篇)

    教学目的:1.了解报纸的重要补充部分——副刊。2.掌握精读和略读副刊的方法3.启发学生做摘抄、剪贴报纸资料教学方法:以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副刊,一......

    人民日报副刊优秀散文选

    体验红军路(党旗礼赞) 钱万成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0日 16 版) 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讲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朱德军长和毛泽......

    楚天都市报副刊《网事周刊》研究

    报纸副刊研究 题 目: 楚天都市报《网事》副刊研究 专 业: 新闻传播班 级: 新闻二班姓 名: 殷宏超学 号: 08022087 完成日期: 2011年 5月 20日 楚天都市报副刊《网事周刊》研究......

    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浅析《重庆晚报》副刊2011改版后的特色 中文摘要: 当下报纸的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生活体验的特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群,各大报纸均比较重视副......

    报纸散文副刊投稿邮箱350家

    报纸散文副刊投稿邮箱350家 "滨海时报.望海潮副刊"bh99@sina.cn "沧州日报.沧海风"wxzb2012@sina.com "大公报.大公园"tkppub@takungpao.com "东方城乡报.绿野"smzk@vip.cit......

    新时期办好报纸副刊的几点看法(本站推荐)

    新时期办好报纸副刊的几点看法 读书既多,年龄渐长,光阴日迫,不再想看报纸上的纯文学作品了。细析原因,大约有三:一是眼格高了,二是闲暇太少,三是阅历深了,现今的流行作品即使一些名......